㈠ 去義烏有那些好社會實踐的課題
義烏的新農村建設沒有增加新的債務,沒有佔用新的耕地,沒有減少集體積累,卻實現了村民富了,村集體富了,外來建設者也找到了出路。奧秘在哪兒?日前,一項浙江省教育廳青年學者資助項目"小商品城的發展與村組職能的變遷"為此進行了深度調研,專家提出,從"雞毛換糖"到斐聲中外的"義烏小商品城",背後緊密聯系著義烏村級組織的經濟職能的變遷。村級組織綜合經營村莊、經營土地、經營資源,產生了規模優勢,極大地降低了村民單獨行動的成本,取得了多贏效果。 一、從"雞毛換糖"到一村一品、一街一市,村級組織發揮了作用 義烏人多地少、耕地貧瘠的狀況由來已久,在改革開放之初,作為小商品交易發源地的後樂村在村民遭受嚴重飢荒威脅時為"雞毛換糖"類的活動變通地開具了"為生產隊積肥"之類的介紹信,使原本偷偷摸摸的"雞毛換糖"演變為小商品經營活動,迅速興起了農民經商風氣,個體商販猛增到1982年初的4000餘戶,其中經營小百貨的就有近3000戶,從業人員達6000人。 從1983年到20世紀末這一階段,由於集貿市場的迅速發展,農村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等諸多方面都發生了較大變遷,村級組織的經濟職能也在發生較大變遷。有些村能夠把握住先機,保持旺盛的發展勢頭,形成一村一品的產業布局;許多距離小商品城較近村街主動迎合小商品城拓展的間隙,興起各類專業市場,形成依存一街一市的房東經濟。 義亭白塘村在上世紀80年代末之前,是個地地道道的貧困農業村。1988年吳巧德堂兄弟倆加工建築用塗膠點塑手套,打開了致富之門。村組織看到了這一行業具有帶動全村人共同富裕的前景,盛情邀請吳巧德堂兄弟倆向廣大村民傳授塗膠點塑技術,並一直保持了建築手套的加工技術和規模優勢。如今白塘村的手套已經佔有全國60%的市場份額,成為遠近聞名的手套加工專業村。 二、義烏村級組織經濟職能走過了一條由偏重經濟發展、偏重個體農民富裕到促進社會綜合發展、全面進步的變遷之路。 21世紀前,義烏始於模仿的創業活動隨著小商品城的發展而不斷鋪開,許多村形成了諸如織襪、毛芋種植、針織市場等產業村、專業村,富了一方百姓。但由於缺乏強有力的引導,這樣的專業村、產業村也逐漸暴露出諸如環保、治安、生態等一系列制約發展的矛盾和問題。 白塘村手套加工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 2003年村兩委上任伊始積極向有關部門申請,將村內手套加工業統一搬遷到較遠的荒山坡集中生產和廢氣排放,徹底解決了環保問題。其後,又投巨資處理污水排放、清淤池塘、綠化環境,形成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 佛堂樓村在舊村改造前已經連續8年沒有審批過宅基地建設指標,2005年為解決村裡經濟發展和村民建房用地之間的矛盾,村組織改變傳統的"有天有地才算有家"的建房習慣,率先進行高層農舍樓建設,向空間要土地,有效地解決了土地約束矛盾。圍繞市場建村又是村級組織經濟職能發揮的一大特色。稠城興中村、樓西塘村、竹佳里村等重新規劃村落布局,著重培育服務軟環境,絕大多數村民都進行房屋出租,每年的范圍租金從舊村改造前的幾千、幾萬上升到改造後的數十萬,共同分享市場發展帶來的幸福蛋糕。 三 村級組織學會了搭建共同富裕平台,村民富、村集體也富 在義烏政府實施城鄉一體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導引下,村級組織積極投入經濟社會發展實踐,建設村落公共產品,培育集體經濟,打造村民共同富裕平台,有力地推進了農村現代化建設。很多村短時間內實現了從村民窮、村集體更窮向村民富、村集體也富的轉變。 義烏市村莊整治改造量大面廣,組織資金和使用資金成為突出問題。江東青口村村組織於是經營村土地等稀缺資源,市場化運作解決資金約束和土地約束瓶頸。宅基地選位招標拍賣,山林、水塘、田地承包招標,建設工程招標,既解決了建設資金的問題,又解決了資金使用問題,還體現了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另外,村級組織還創新金融手段,實行聯戶擔保優惠貸款,解決村民建房資金問題。 緊挨著中國小商品城的保聯東街兩邊,現在排列了上百家內衣專賣店,成了特色內衣專業街。在1992年前後,這里自發聚集的塑料製品店使得一部分房東得益不少,但1995年賓王市場開張,劃行歸市後保聯東街店去街空。保聯村組織決定主動招租,以維持房東的收益。經過一番努力,引進了100多戶工藝飾品商販,然而眼看3年租約到期,工藝飾品生意卻沒能景氣起來,村組織吸取了前幾次分散市場的教訓,尋求市場空隙,探尋到內衣市場的商機,花力氣摸清了整個內衣行業的情況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降低租價、吸引內衣商戶們整體搬遷的方案,並動員地段較好的房東們從大局出發,為長遠考慮,作出更大的讓步,從而保持了專業街的長期興旺,而房東們也獲得了穩定而豐厚的租金收入。 四、不能滿足小富即安,一富遮百丑,村組織要成為"解鎖"人 在制度變遷中,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這種機制使制度變遷一旦走上了某一條路徑,會在以後得到強化,可能進入良性循環,也可能被鎖定在低效的狀態而不能自拔,沒有形成既大又強的產業集群。據項目課題組調查,義亭杭疇村是一個典型樣本。這個300戶、1500人的村,針織襪廠達到180家,1992年襪機1000餘台,被設為義烏的兩個工業區之一。這是村級組織最初推廣扶持馮忠斌織襪實踐的效果。然而,這種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沒有抓住機遇適時提升。當浪莎、夢娜、芬莉等依靠杭疇村起家的襪廠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品牌時,杭疇村的襪業卻在原地踏步。這種情況在一些地方並非個別現象。專家建議,要提升專業村產業集群品位,增強綜合競爭力。引導企業走產業集群整合重組之路,在低成本優勢基礎上逐步形成規模經濟、創新能力、區域品牌等多方面優勢,做大做強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培育競爭力。 專家在調研中還發現,諸如村官腐敗問題,"城中村"的頑症、"村改居"的艱難,房東經濟的負面效應,同類相聚產業集群內的惡性競爭等等,這些也是村級組織經濟職能變遷要面臨的問題。 隨著村級組織經濟職能的壯大,村幹部在主管土地徵用、租賃、轉讓、掌管財物、建設市場以及基建發包等職權的便利容易滋生腐敗。僅2003年義烏警方就受理村官犯罪達30起,其後村官犯罪勢頭還有上升趨勢。專家提出,村一級要建立"兩分開"制度,完善對村級組織行使經濟職能的監督機制,把村集體資產的管理職能和村級組織的行政職能分離開來,村集體資產的管理逐步過渡到公司制管理模式,通過建立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來從制度上割斷村組織成員對經濟利益侵害的紐帶。 同時,要加強推進農民市民化、農村城市化。在義烏這樣經濟富裕的縣域,阻礙農民市民化、農村城市化進程的主要力量在於農村集體經濟:農民往往既能獲得農村政策的好處,又能得到城市發展的邊際效應,進城積極性不高。義烏很多農村集體資產非常寬裕,只要保持農村居民身份,每年的村集體分紅收益就十分可觀,而一旦喪失這種身份,便意味著喪失了這種豐厚的穩定收益,從而產生"城中村"的頑症、"村改居"的艱難。對這些問題,義烏一些村級組織市場化運作的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對村集體經濟發展好的,可以通過股份化的方式"拆股到人",逐步使個人對份額內的資產擁有完全產權,股份持有不再與社區成員戶籍掛鉤,"股"隨"人"走。這樣做有利於集體經濟轉為股份公司,推進農民市民化,農民股民化。村級組織從直接的經營管理職能中脫離開來,回復到履行經濟管理的監督(監事會)職能上來。(
㈡ 義烏農商銀行24小時客服電話是什麼
0579-85562008
1. 銀行需要手動服務,一般通過投訴通道或咨詢通道也可以,客戶根據電話語音提示選擇投訴或咨詢對應的按鈕就行了。人工服務通常很忙,所以撥過去可能沒有應答。如果沒有聯系,客戶可以嘗試通過信息或投訴渠道聯系客服,也許可以聯系。如果需要手動服務,可以先找到當地農商銀行的客戶服務號碼,再撥打該號碼,然後根據手機語音提示按下手動服務對應的鍵。事實上,大多數銀行的客戶服務電話都是由「0」鍵接通的。
2.義烏農村商業銀行的前身是浙江義烏農村合作銀行。是致力於創新、實力雄厚的地方金融機構。義烏農商銀行注重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立足「三農」,大力支持農村經濟、個體工商戶和工商企業發展,培育了一大批行業龍頭骨幹企業,它是一家致力於創新的強大的地方金融機構。業務網點遍布城鄉,下轄1個業務部,19家分支機構,59家分支機構,經營網點多達79個,現有員工1200多人。截至2012年6月底,義烏市農商銀行存款余額33.26億元,貸款余額241.92億元,存貸款總額在義烏市22家金融機構中居首位。
3.義烏農商銀行注重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立足「三農」,大力支持農村經濟、個體工商戶和工商企業發展,培育了一大批行業龍頭骨幹企業。近年來,積極籌集資金,拓展服務領域,先後設立了小額農業信貸、住房抵押貸款、汽車貸款、教育貸款,形成了配套的新農村建設住房貸款、個人貸款、小額企業CDS/國債質押貸款和外匯業務等,為促進義烏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拓展資料
農村商業銀行是轄區內由農民、農村工商戶、企業法人及其他經濟組織共同投資組建的地方銀行。而不同地區的農村商業銀行,客戶服務電話也會有所不同。例如,長沙農商銀行的客戶服務熱線是96518,重慶農商銀行的客戶服務熱線是95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