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于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群众法律实施调查报告 急需!
❷ 农村信用社贷款法律纠纷
现在赶紧找朋友给你签个欠条。或者去信用社说明情况。
如果大家都抵赖就只有报警。因为你的朋友涉嫌诈骗罪。
❸ 关于农村调查报告
希望有帮助。
首先说吃,民以食为天。30年前的大米.面粉一般价格在0.17元,而现在的价格在1.30元左右,上涨了接近8倍。副食价格就很惊人,蔬菜价格由平均5分钱一斤上涨到平均1.50元一斤,涨幅30倍。肉食价格,以猪肉为例从0.82元到现在的平均6元,上涨了7倍还多。牛羊肉的价格 至少达到10倍以上,食用油的涨幅大概也有7倍多。想一想,真的是很吓人啊。
其次谈谈穿吧,现在一套象样的衣服怎么说也得一二百以上吧,30年以前,20元以内就可以解决问题。所以,衣服的价格相对于那个时代上涨了18倍。
下面这个题目就是住。30年前的住的都是土房平房,烧的都是木材和煤炭,对环境污染很大。再看现在,家家都步入了电气化时代。都喜欢使用对大气没有污染的燃料。
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转变,以前,大人们不重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现在,每家每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进大学校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农民,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
再下面的题目是行,现在有人骑自行车,有人骑摩托车,有人开私家轿车,当然,也有人爱坐出租车。这些都不具有代表性,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乘坐公交车,30年前的车票5分钱,现在的车票是1元,整整上涨了20倍。
吃饭穿衣住房出行分析完了,我们来谈谈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等。30年以前我们有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工人看病都是单位报销,不用花钱,农民有合作医疗,大病统筹等,看病也基本不用花钱。那么,我们假定一个人没有单位,他看病是花钱的,进一次医院需要多少钱呢? 30年以前,感冒这种普通疾病块八毛的就解决问题了,即使打吊瓶最多10多块吧,现在呢?少说20到30元,如果输液了,100元根本不够。如果病大,就更麻烦了。医疗费用上涨了80倍!
现在,我们的收入也有了巨大的变化:过去一个月几十元就能养活全家十几口人。而现在呢?上涨到了几百元甚至几千元,工资翻了十几倍到几十倍。
教育问题就更大了,过去的九年义务教育那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父母上学的时候全年学杂费也就5元左右,你小子有本事考上大学,1分钱都不用交,吃饭钱都是国家管着,没有读不起书的。现在,小学一年几百元,中学一年几千元,大学一年几万元,读不起书的人可就太多了!!教育费用上涨了300倍不算多吧?? 是的,现在我们国家推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小学初中的学费免了,但是我们没有赶上啊!真的是很可惜啊 ^-^
前几年,桦甸人吃自家的井水长出了大骨节。现在,人们吃的是自来水和矿泉水。就算是自来水也经过了处理
总之,改革卡放给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以及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❹ 要一个3000字的 关于农村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法
不同类型的调查报告,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基本写法是相通的。
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一是熟悉调查报告的结构特点;二要把握调查报告的写作程序。
(一)调查报告的结构
一般来说,调查报告的内容大体有:标题、导语、概况介绍、资料统计、理性分析、总结和结论或对策、建议,以及所附的材料等。由此形成的调查报告结构,就包括标题、导语、正文、结尾和落款。 1.标题
调查报告的标题有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类。所谓单标题,就是一个标题。其中又有公文式标题和文章式标题两种。公文标题为“事由 文种”构成,如《浙江省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情况的调查报告》。文章式标题,如《××市的校办企业》;其二是标明作者通过调查所得到的观点的标题,如《调整教育政策,增加教育投入》。所谓双标题,就是两个标题,即一个正题、一个副题。如《为了造福子孙后代--××县封山育林调查报告》。
2.导语
导语又称引言。它是调查报告的前言,简洁明了地介绍有关调查的情况,或提出全文的引子,为正文写作做好铺垫。常见的导语有: ①简介式导语。对调查的课题、对象、时间、地点、方式、经过等作简明的介绍; ②概括式导语。对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课题、对象、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和分析的结论等)作概括的说明; ③交代式导语。即对课题产生的由来作简明的介绍和说明。
3.正文
正文是调查报告的主体。它对调查得来的事实和有关材料进行叙述,对所做出的分析、综合进行议论,对调查研究的结果和结论进行说明。正文的结构有不同的框架。 ①根据逻辑关系安排材料的框架有: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这三种结构,以纵横式结构常为人们采用。 ②按照内容表达的层次组成的框架有:“情况--成果--问题--建议”式结构,多用于反映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成果--具体做法--经验”式结构,多用于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问题--原因--意见或建议”式结构,多用于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事件过程--事件性质结论--处理意见”式结构,多用于揭示案件是非的调查报告。
4.结尾
结尾的内容大多是调查者对问题的看法和建议,这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调查报告的结尾方式主要有补充式、深化式、建议式、激发式等。5.落款
调查报告的落款要写明调查者单位名称和个人姓名,以及完稿时间。如果标题下面已注明调查者,则落款时可省略。
(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作程序
一般来说,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写作要经过以下五个程序:
1.确定主题
主题是调查报告的灵魂,对调查报告写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确定主题要注意:
报告的主题应与调查主题一致;
要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重新确定主题;
主题宜小,且宜集中;与标题协调一致,避免文题不副。
2.取舍材料
对经过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所得到的系统的完整的"调查资料",在组织调查报告时仍需精心选择,不可能也不必都写上报告,要注意取舍。如何选择材料呢? ①选取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去掉无关的,关系不大的,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使主题集中、鲜明、突出; ②注意材料点与面的结合,材料不仅要支持报告中某个观点,而且要相互支持,形成面上的“大气”; 3.在现有有用的材料中,要比较、鉴别、精选材料,选择最好的材料来支持作者的意见,使每一材料以一当十。
3.布局和拟定提纲
这是调查报告构思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布局就是指调查报告的表现形式,它反映在提纲上就是文章的"骨架"。拟定提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调查材料进一步分类,构架的过程。构架的原则是:"围绕主题,层层进逼,环环相扣"。提纲或骨架的特点是它的内在的逻辑性,要求必须纲目分明,层次分明。
调查报告的提纲有两种,一种是观点式提纲,即将调查者在调查研究中形成的观点按逻辑关系一一地列写出来。另一种是条目式提纲,即按层次意义表达上的章、节、目,逐一地一条条地写成提纲。也可以将这两种提纲结合起来制作提纲。
4.起草社会实践报告
这是调查报告写作的行文阶段。要根据已经确定的主题、选好的材料和写作提纲,有条不紊地行文。写作过程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选用语言,灵活地划分段落。
在行文时要注意:①结构合理(标题、导语、正文、结尾、落款);②报告文字规范,具有审美性与可读性,如:"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急需人才","运用竞争机制,盘活现有人才",(文章段落的条目观点);③通读易懂。注意对数字、图表、专业名词术语的使用,做到深入浅出,语言具有表现力,准确、鲜明、生动、朴实。
5.修改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起草好以后,要认真修改。主要是对报告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进行检查,加以增、删、改、调。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才能定稿向上报送或发表。
调查报告的标准格式:
1. 题目
应以简炼,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所要调查的对象,领域,方向等问题.题目应能概括全篇,引人注目.
2. 前言(背景和目的)
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和目的.
背景介绍应简明,扼要,切题,背景介绍一般包括一部分重要的文献小结.
调查目的:阐述调查的必要性和针对性,使读者了解概况,初步掌握报告主旨,引起关注.
3. 方法
详细描述研究中采用的方法,使读者能评价资料收集方法是否恰当.这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地点
时间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选择(抽样方法),样本量的估计
调查方法:定性,定量
质量控制
4. 结果与讨论
结果与讨论可以放在一起写,也可以分开写.
结果和讨论分几节来完成.一般采用描述,分析,讨论来写.
描述:
描述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
描述调查人群的人口社会学特征,
描述调查事物的特征
对比:
历史对比
他人研究对比
本调查中不同特征人群对比
推断:
在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统计推断
(前提条件: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
讨论:反映作者学术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要紧紧围绕结果,以及可能有争议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把调查结果上升到理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揭示内在联系.
与他人结果相矛盾的地方,讨论发生的原因和理论依据.
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论点明确.
5. 结论与建议
结论
用扼要的文句把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切忌重复文章内容.
文字结构应该准确,完整,精练,高度概括文章的主要目的和结果.
建议
为政府决策提出科学建议
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建议
6. 参考文献
列出主要理论依据和方法,以及有争议的论据.
具体格式见文献综述中讲述的参考文献的格式.
7. 附录
在论文中只有局部使用或完全没有使用,但又与论文有关的具有科学价值的重要原始资料,数据,如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复杂的公式推导,计算程序,各类统计表,统计图等都可以放在附录中,有利于说明和理解调查报告,又可提供有用的科学信息.
❺ 我需要一份关于农村法制建设的调查报告谁给个范文啊
给你个大约3000字的 好的话给我加分
调查结果(一)农活的压力大,劳动强度高农活的繁重,使得老人们长期劳动过度,身体状况不佳。农村老人可以说是活到老劳动到老。很多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风湿或身体酸痛等慢性病。案例:吴某汉,男,61岁,有一儿子常年在外做生意,家中只有他和老伴,家中有稻田1.5亩,在我调查期间因为农忙劳累过度,旧病复发,一直在家卧床休息,剩下的农活只能由老伴一个人完成。(二)农村老人经济来源有限,金额少,生活支出多,生活没有稳定的保障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十分有限,而且是通过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然而生活之处的项目却是五花八门。老人最忌讳的是生病,一旦患有重病,指出就占有收入的大部分。案例:吴某平,男,67岁,经济来源于自己每天到邻村倒卖青菜所赚的微薄利润,每天在15元到20元不等,儿女又常年在外打工,留下两个小孙子给老人抚养,自己每月大约能赚400元到450元,儿子每月寄回300元,一个月总共750元左右的收入,但是经济支出的项目却比较繁多。首先,一部分用于日常生活,购买家庭必须的油盐酱醋等,用于家人必需吃、穿;自己和老伴又患有风湿病,每天吃药,这两项支出大概要650元。家里老小免不了会生病,还有一部分的生活开支就被用于医疗方面的支出,患小病时,医疗支出对于一个老年人来说,省吃省用还能够承受,然而家人患的是重病,那么医疗的费用将成为一家所有的人的负担,一家人只能无助的面对高昂的费用而无能为力。(三)农村老人的精神生活过于平淡,没有合适的娱乐设施供老人在农闲时期娱乐老人在农村过惯了平淡的生活,对于精神生活缺乏足够的认识,普遍认为精神生活可有可无。农闲时只是自己或家人慢慢打发。同时老人和年轻人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一方面,年轻人忙于自己的工作,彼此之间的交流机会比较少。另一方面,老人不愿与年轻人进行交流,担心自己的事情给孩子们带来烦恼和不便。事实上,这样简单生活着的老人很多,他们的生活平淡缺乏情趣。案例:吴某妹,女,72岁,丧偶。孩子都在外,家中只有自己一个人,她平时出来种了点菜就没事在家,老人眼花又没有文化,无法看电视,家中只有一台旧收音机,生活极其寂寞。邻居亲人又都忙于自己的事情,没有人能够常与她往来,村里没有可供娱乐的场所,也没有任何老人组织,没事干就天天呆在家里,生活极端的单调乏味。(四)农村的医疗缺乏保障老人身体虚弱,容易得病,本村没有医生,看病只能到邻镇,而且邻镇也都只是一些个体诊所,对付小病还行,但如果患上重病、急病,只能到很远的地方医治,而远水根本解不了近火,很多突发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案例:吴某胜,男,73岁,去年因为突发脑溢血,得不到及时的治疗,现偏瘫在家,日常生活皆由家人照顾,家人又都没有任何医疗常识,所以照顾起来十分吃力。四、对调查结果的建议通过本次关于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的社会调查活动,发现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农村老人贫困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使老人能够安度晚年,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一要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医疗制度,为老人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在农村的一些地区,老人生活艰难,尤其是生病的老人穷困潦倒,看不起病可以说只能是在家慢慢的等死。二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增加农村救济投入支持。农村老人收入有限,收入方式也很单一,加大对经济困难的老人的经济补助。老人们普遍希望政府能够考虑到老人的实际情况,健全农村老人的社会保障体系,使老人能够安度晚年。三要改善农村老年文化环境。改变农村老人单调的生活环境,使老人感到生活的乐趣非常有意义。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助农村村委会建设好村级的老人会,满足老人在空闲时的精神需求。同时加大农村社区文化基础建设力度,使农村所有老人也能像城镇的老人安度晚年。
调查结果分析(一)老人的日常劳动量生活在农村的老人免不了要干农话,如种菜和养殖家禽等。由于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经商,农活大多交给老人,老人们每天都起早贪黑的操劳,农忙季节往往不得不进行超体能的劳动。调查时刚好赶上农忙季节,我亲眼目睹了很多老人顶着烈日、冒着大雨在田间劳动的情景。调查的老人中,我79%的人还具备田间劳动的能力,这些老人在非农忙时节的作息时间差不多都是这样:早上6点左右起床开始到菜地劳动,拔草浇菜,准备一家人一天菜,一般忙到上午8点回家吃早餐,吃完就开始煮猪食、喂猪。喂完猪就到稻田去巡视,看看稻谷的长势如何,及时灌溉施肥,中午11点回家吃饭休息到下午4点再到菜地浇水,一直忙到下午6点多再去喂一次猪,就这样结束一天的劳动。一天的劳动时间大概9个钟头,到了农忙季节其劳动量之大更是让人难以接受。(二)老人的日常经济来源由于本村地理位置偏僻,老人全部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所以60岁以上老人的生活来源不是来自于退休金,大部分都来源自己的劳动所得。在所调查的200位老人中,平均年收入5400元,最低的年收入居然只有2080元,有61%的老人经济来源于自己的日常所得,其中有28%的老人靠种地和养猪,有19%的老人靠养猪卖猪所得,有14%的老人是靠白天外出打工挣钱。其余有35%的老人经济来源于子女或其他亲人,还有4%的老人要靠当地政府部门的接济和以前的积蓄生活。由此可见,农村大部分的老人生活还不能得到稳定的保障,只能依靠自己辛勤劳动来维持生活或者依靠子女来赡养。(三)老人的日常开支本村的老人都是从贫穷的旧社会走过来的人,他们都知道钱来之不易,他们都会精打细算,合理的花每一分钱。由于年轻人多数在外打工,为了给外出的子女减轻负担,许多老人还担负着抚养和教育孙子、孙女的重任,所以生活的经济压力还是比较重的。数据显示,农村老人平均有54%的生活支出主要在于饮食消费。由于本村老人长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很多人积下了陈年老病,医疗上还要支付一笔不小的费用,除了饮食消费之外平均有30%的支出都在医疗费上有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老人在补品支出上也占了医疗费用的一部分。目前,本村老人基本上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剩下的支出有7%用于补贴家用,6%用于农田灌溉、农药之类的支出,还有3%用于其他如人情支出等。加上近期猪肉以及各类物价持续上涨,所以在饮食方面的支出也有所增多。(四)老人的日常娱乐方式农村老人生活比较单一。由于经济落后,本村基本上没有老人锻炼的健身器材,大部分老人没有文化,看电视看不懂其他语言的节目,只能看本地电台。其他时间只能在家与自己的家人或邻居聊天,在与人的交流过程中获得相关信息,同时也可将自己的烦恼向别人诉说,以获得帮助。在调查的老人中,有28位老人由于经济困难,家中没有电视等电器,所以他们只能到邻居家电视度过农闲时间,要么天一黑就上床睡觉,精神生活非常单调。有的老人甚至怕使用过多电费而很少看电视。农村消息相对闭塞,一件家长里短的事情往往就是老人们几天的群资,可见老人们的精神生活比较空虚。原来村里有一个老人会,但由于经费困难,已经关闭几个月了,原来可以让老人们一起聊天、玩乐的场所就这样因为经济困难而关闭。(五)老人享受医疗保障的情况在有1000多人的村子里居然没有一个卫生所或者个人诊所,全村人均医生量为0。根据了解,大部分老人遇到身体不适,为了节省医疗费用,只能是小病不看,大病小看。"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一般看病都要到邻镇。有时迫于经济、路途和时间的关系,有些老人只是根据经验,自己拔些草药用。除非等到非看不可才去医院。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条件太差,医疗费用开支过大,承受不起,慢性病长期得不到康复,重病不能及时治疗,导致老来贫困,一些贫困家庭,"看病难"成为老人最大的心病。根据调查,村里76%的老人有高血压,63%的老人有风湿病、慢性关节炎等慢性病,85%的老人需要长期服药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