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增长知多少
监会11月26日发布银行业监管统计指标月度情况表。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217.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7%。11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200.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5%。
中国银监会发布2016年第四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银行业资产和负债规模稳步增长。2016年四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199.3万亿元,同比增长15.7%。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负债总额为184.1万亿元,同比增长15.1%。
截至2016年四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余额26.4万亿元,同比增长11.7%。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23.5万亿元,同比增长13.3%;用于信用卡消费、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贷款同比分别增长21.6%和58.9%。
2016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44亿元,较上季末增加881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较上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银行业利润增长有所趋缓。截至2016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5926亿元,同比增长2.43%。2016年四季度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10%,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14.98%,同比下降2.61个百分点。
20156四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23089亿元,较上季末增加455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81.18%,较上季末下降9.62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03%,与上季末基本持平。
⑵ 2007年全国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总额是多少
截至2007年底,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17万亿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万亿,按照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达21%,不良贷款余额为6596亿元,较2006年有大幅反弹。按照银监会2007年年报数据,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07年底税后利润为290亿元,所有者权益为2606亿元,两者累计,离不良资产完全冲销依然有3700亿元缺口。
至于资本充足率,02年末的数据是-8.5%,今年银监会召开的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会议指出,自2003年启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提高了8.4个百分点,所以我估计在0%左右
⑶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是多少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需要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03万亿元,这些贷款都投向了哪些领域?
在投向实体企业的贷款中,上半年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明显提高,同比多增1069亿元;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平稳较快增长,占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量的近八成;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保持较高水平,6月末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1%。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金融去杠杆和监管政策持续推进,表外融资渠道将继续收紧,企业对信贷融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未来,定向调控政策将围绕增强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展开,企业整体信贷融资仍将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
在企业信贷融资稳中有增的同时,普惠金融信贷投放质量有所提高。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发布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将新增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小微企业。从政策落地情况看,这些精准聚焦的措施已经开始取得成效。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5.4万亿元,同比增长12.2%,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1.2个和2.5个百分点。上半年小微企业贷款增加1.07万亿元,增量占同期企业贷款增加额的20.9%。
不过,同样是普惠金融领域,农村和农业贷款增速却有所减缓。数据显示,上半年本外币涉农贷款增加1.71万亿元,同比少增3864亿元。6月末,本外币农村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9%,增速比上季末低0.7个百分点;农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6%,增速比上季末低1个百分点。
在房地产市场严格调控的背景下,房地产贷款增速持续回落。6月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35.78万亿元,同比增长20.4%,增速比上年末回落0.5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3.54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比重较2017年占比水平低1.9个百分点。
连平表示,在各项融资渠道都明显收紧的形势下,房地产行业作为去杠杆的重点领域,银行信贷也在不断收紧,房地产贷款增速多个季度持续回落。未来,随着棚改续建项目的不断加快,国家重点支持的各项政策性住房建设的力度加大,在房地产贷款稳中有降的同时,开发贷款仍将保持低增长态势。
来自新华社
⑷ 银行业对实体经济发放贷款余额近120万亿吗
2018年7月4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在河北雄县发布《2017年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报告指出,201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19.03万亿,同比增长13.2%。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发布了上述报告,报告主要包括八部分内容。
一是银行业稳健运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2017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252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较2016年下降7.1个百分点;总负债233万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较2016年下降8.2个百分点。
四是践行普惠金融理念,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截至2017年末,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31万亿元,同比增长9.64%;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0万亿元,同比增长15%,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2.67个百分点,并且自2015年以来,连续三年实现了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户数、申贷获得率“三个不低于”目标。
报告特别提到,在2017年,为全面提升银行业无障碍服务水平,推动我国银行业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纵深发展,《银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完成制定,规范和引导全行业金融机构更好地满足残疾人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
五是积极发挥金融科技作用,不断改进消费者体验和服务效率。截至2017年底,全国布局建设自助银行近17万家,布放自助设备超过80万台,其中创新自助设备11万多台,客户金融服务获得感持续提升,体验日益优化。201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达2600亿笔,同比增长46%;离柜交易金额达2000亿元,同比增长32%;行业平均离柜业务率达87.58%。
六是把握机遇,主动适应扩大对外开放新形势。截至2017年末,共有10家中资银行在2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68家一级机构,其中包含17家子行、40家分行、10家代表处、1家合资银行。
七是推进绿色发展,共建美丽中国。截至2017年6月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8.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1%;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为1.69万亿元,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余额为6.53万亿元。
八是投身公益事业,不忘初心反哺社会。201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公益慈善投入总额达10.36亿元;员工志愿者活动时长95.83万小时。截至2017年底,公益慈善项目达3307个。
⑸ 中国房贷总额
贷款余额达49.58万亿元。自2015年起中国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例逐年攀升,2019年中国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29.01%,较2018年增加了0.61%,2020年较2019年有所下滑,2020年中国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28.70%,较2019年减少了0.30%。
【拓展资料】
房地产贷款是指贷款的用途是房地产或以房地产作担保的贷款。关于房地产贷款的概念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表述。
一是贷款的用途是房地产的贷款,如将贷款用于房地产开发或房屋改造、修缮,用于购买房地产(其中典型的是城镇居民购买商品住房),用于租用房地产(但比较少见)。二是指以房地产作担保的贷款,具体为房地产抵押贷款,该贷款可能用于房地产,也可能用于其他方面,如某公司以房地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用该贷款购买煤炭。典型的房地产贷款是两者兼而有之的贷款,即这种贷款既用于房地产,又以房地产作担保。
房贷,也被称为房屋抵押贷款。房贷,是由购房者向银行填报房屋抵押贷款的申请,并提供合法文件如身份证、收入证明、房屋买卖合同、担保书等所规定必须提交的证明文件,银行经过审查合格,向购房者承诺发放贷款,并根据购房者提供的房屋买卖合同和银行与购房者所订立的抵押贷款合同,办理房地产抵押登记和公证,银行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把所贷出的资金直接划入售房单位在该行的帐户上。
2013年11月24日,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根据10月11日-11月11日的样本数据,32个城市中已有17个城市出现暂停房贷现象。
⑹ 借贷资本的提高效率
我国借贷资本效率不断下降,金融机构贷款和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但仍不足以扭转通货紧缩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单一的融资形式和融资渠道,造成社会资本循环周转阻滞。不能仅靠增加贷款量和货币供应量来解决通货紧缩问题,而应该综合治理,特别是要发展、完善金融市场,发展多种融资形式,盘活货币资本存量,用好增量,提高借贷资本效率,使货币和信贷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借贷资本效率是指一定量的贷款所能推动的经济量,它不仅是衡量信贷对经济作用力大小的重要指标,是决定银行效益的重要因素,由于货币扩张与收缩是通过信贷渠道,它也是决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及货币政策作用于经济的力度的重要因素。2001年4季度末我国金融机构资产分布:银行和信用社占91.4%,其他金融机构占8.6%,在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总量中贷款占70%,金融的稳定关键也在贷款效率。目前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一定量的贷款、一定量的货币量所能推动的经济量不断下降。贷款量、货币供应量占GDP的百分比不断上升,经济中堆集这么大量的货币资本和货币量,这是很大的隐患。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作出正确的决策,防患于未然,使货币、信贷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
近几年来,我国贷款效率不断下降。从表1、表2 可以看出,我国金融机构贷款相当于GDP的百分比,近10年有不断上升的趋势,2001年高达126.8%,预计2002年还会继续上升。1996年美国GDP为7.5万亿美元,美国商业银行总资产4.4万亿美元,其中贷款占61%,计 2684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35.8%。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来,贷款相当于 GDP的比重不断上升。1994年以来,贷款增加额为GDP增加额的百分比不断上升,特别是1998年以来,两者之比大幅增加。1997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为74462.6亿元,2001年95933.0亿元,增加21470.4亿元,同期消除季节性因素的金融机构贷款则由73584.6亿元增加到 121678.6亿元,增加48094亿元,为名义GDP增加额的224%,四年中平均增加2.24元贷款才能增加1元GDP,大大超过20世纪90年代前期水平,也大大超过1993—2002年的平均值。
贷款增加会使衍生存款增加,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增加,1998年以来货币供应量也大幅增加,大大超过GDP增长幅度。
1998年以来货币供应量也大幅增加。1997年消除季节性因素的广义货币M2为90625.4亿元,狭义货币M1为33941.3亿元;2001年 M2为157235.2亿元,增加66609.8亿元,Ml为57316.8亿元,增加23375.5亿元,同期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增加 21470.4亿元,M2、M1的增长额是同期GDP增长额的310%、109%。1998—2001年,实际GDP平均增长7.5%,M2年均增长 14%强,M1年均增长 14.5%。2001年与1998年相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8%,零售商品价格总水平下降5.7%。M2、M1的年增长率要比经济增长率加通货膨胀率之和高出6.5—7.2个百分点。1997—2002年,美国广义货币分别增长5.6%、8.5%、6.3%、6.2%,狭义货币分别增长- 1.3%、2.1%、1.8%、-1.6%;日本广义货币分别增长3.8%、4.4%、2.6%、2.2%,狭义货币分别增长8.9%、6.1%、 11.8%、4.1%;欧元区广义货币分别增长4.6%、4.6%、7.3%、6.0%,狭义货币分别增长7.1%、9.5%、10.3%、5.7%。同期美国消费物价年变化率为2.3%、1.5%、2.2%、3.4%,日本为1.7%、0.6%、-0.3%、-0.6%。2001年,我国广义货币量相当 GDP的163.9%,狭义货币量相当GDP的59.7%。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幅度及相当于GDP的比例均大大超过美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应该说,我国当前贷款总量、货币供应总量是比较宽松的。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2001年是1995年的164%,而同期企业存款则是300%。企业存款相当于GDP的百分比由1995年的29.38%提高到 2001年的53.73%。2002年前3季度企业存款累计增加6359.6亿元,余款达56713亿元。预计2002年GDP可达103000亿元,按 9月末企业存款余额计算,相当于GDP的55%。5000户工业生产企业货币资金占用系数(为了实现一定量的产品销售需要占用的货币资金数量),1996 年12月为7.99, 2000年12月为15.36,2001年11月为 14.58。这些数据都表明,当前从总体看,我国企业货币资金是比较宽松的。
当前借贷货币资本也是供应大于需求。金融机构存款大于贷款的差额:1996年末7149.3亿元,1997年末 7476.2亿元,1998年末9137.8亿元,1999年末15044.6亿元,2000年末 24433.3亿元,2001年末31302.5亿元,2002年9月末39515亿元。2002年9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平均为 4.93%。以上数据表明,相对经济增长率来讲,目前贷款量、货币供应量、企业货币资金量都是比较宽松的,但实际产出并未达到潜在生产能力,价格水平持续负增长。零售物价指数1998年以来历年都是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2000年上升0.4%,2001年上升0.7%,但从2001年11月开始直到 2002年9月,持续11个月负增长,2002年前3季度商品零售价格下降1.4%,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8%,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2.9%。这表明通货紧缩的趋势并未根本扭转。经济中堆集这么大量的货币和货币资本,这是隐患。 为什么比较宽松的货币与货币资本仍不能根本扭转通货紧缩趋势,促使社会达到充分就业状态,而且借贷资本效率不断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宏观经济层次来看,目前我国有35%以上的社会生产能力过剩,社会有效需求不足。1998—200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仅3, 59%,大大低于7.5%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虽然 1998—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9%,与经济增长率相当,但由于收入结构的变化和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减弱,相对于社会生产能力来说,有效消费需求不足。1996—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增长分别为:14.8%、8.8%、13.9%、5.1%、9.2%、 12.1%,大大低于“八五”时期水平。1991—1995年我国外贸净出口222.8亿美元,1996--2000年则为1493.6亿美元。这说明,当前我国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是内需不足。根据世界银行计算,我国2000年GDP增长8%,对GDP增长率的百分点贡献,内需为7.5,净出口为0.5。为了缓解当前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需要从调整供应结构和增加有效需求两个方面着手,这需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稳健的货币政策应增大积极性,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能马上淡出。
从微观经济层次来看,一些企业尚未完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不善,市场销售情况不好,资金效益不佳。借贷资本运动是以职能资本运动作基础。工、商企业资本循环周转不流畅,当然就会影响借贷资本的效率。
但是形成借贷资本效率低下,而且被人们忽视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中观层次来看,我国的金融市场基本上是一个单一融资形式和单一渠道的畸形市场,造成了社会资本循环周转阻滞。
市场经济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市场要能优化资源配置,需要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1)有自己独立财产,承担民事责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按市场需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2)发育完善的市场体系,其中包括发育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企业,资本循环周转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求有不同的融资形式与不同的融资渠道。概括地说,需要两种融资形式共同并相互渗透地发展。一是资金盈余者与资金短缺者不通过金融中介凭证(存、贷款单据)的直接融资,二是资金盈余者与资金短缺者通过金融机构的金融中介凭证的间接融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这两种融资形式是相互渗透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资料:美国民众以共同基金、个人账户投资股市资金为13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 130%。美国股票市值相当GDP的168%,大大超过了美国商业银行的信贷与租赁资产。而且经济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多混业经营、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互渗透。
从总体看,我国经济中的货币资本比较宽松,2002年8月末,金融机构中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3万亿元,企业存款余额5.5万亿元,流通中现金1.57万亿元,仅此三项共15.37万元,约相当 2002年GDP的153%。同期,我国上市公司1197家,总股本5154亿股,其中流通股本1600亿股,股票总市值4.65万亿元,其中流通市值1.53万亿元,流通市值约相当2002年GDP的15.2%。 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到2002年8月证券市场在境内外累计筹资 8270亿元,而1990——2001年我国金融机构累计贷款增加10.2万亿元,2002年8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12.3万亿元,是股市筹集资金的14.87倍。1996年美国商业银行贷款只相当于GDP的35.8%,我国按2002年8月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计算,约相当当年GDP的119%。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也很不发展,2000年企业债余额仅861.63亿元,占整个债券市场的比例为3.93%。
目前我国的货币市场主要是金融机构之间拆借资金,而不是工商企业为主体的短期直接融资市场,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很不发展。2002年9月末,企业存款约相当全年GDP总值的 55%,约相当全年工业增加值的119%。应该说,从总体看企业货币资本是比较宽松的,如果能发展商业信用和商业票据流通,首先在企业之间相互调剂资金余缺,这不仅可以相应减少银行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也可以加速社会资本的循环周转。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的金融市场主要是以金融机构的金融中介凭证为媒介的间接融资市场,单一的融资形式造成两方面不良后果。一方面,金融风险集中在存款货币银行;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要求多种融资形式与多种融资渠道,这种单一的通过金融中介凭证的间接融资,难以满足不同企业、个人在不同时期的融资要求,造成社会资本循环周转阻滞,从而使贷款效率低下,也导致银行效益低下。 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很不完善,缺乏完善的金融市场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把完善金融市场作重点,使市场能在国家调控下对优化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第一,发展以上商企业短期直接融资为主体的货币市场,这首先要发展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
商品赊销是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借贷资本运动与产业资本的运动尚未分离,而是结合在一起,商品赊销者是为了实现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完成资本的循环,主要不是追逐借贷利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这种商业信用也是一种竞争手段,提供商业信用的企业一般给予接受商业信用的企业较为优惠的条件,同时这往往是两个彼此比较了解与信任的企业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因此,它是企业之间短期直接融资的一种最灵活的形式。在历史上,商业信用先于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存在局限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即使在银行信用很发达的国家,一部分银行信用也以商业信用为基础,如票据贴现、票据抵押贷款。我国应该重视这个历史经验。
2002年9月末,我国金融机构企业存款余额达56713亿元,它相当全年GDP的55%,全年工业增加值的119%。1996年美国GDP为7.5万亿美元,商业银行负债和资本总额4.4万亿美元,各项存款占65%,计2.86万亿美元,相当GDP的38%。相对GDP和工业增加值来看,我国企业的货币资本从总体看是比较宽松的,许多效益好的企业并不缺乏货币资本,主要是货币资本的分布不均衡,有些企业有余,有些企业短缺。如果在企业之间发展以赊销、预付为主要形式的商业信用,首先在企业之间发展短期直接融资,就可以加快整个社会资本的循环周转,同时也可相应减少银行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要发展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必须允许商业票据流通,并在商业票据流通的基础上发展银行业的票据贴现和票据抵押贷款,把短期直接融资与短期间接融资结合起来。由于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它不可能完全取代银行信用,但它可以相对减少银行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数量,提高借贷资本的效率。
第二,大力发展与规范资本市场
我国资本市场很不发展,也欠规范。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991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开始形成。1991年到 2002年8月底,证券市场在境内外累计筹集资金8270亿元,流通股市值1.53万亿元,股市规模明显偏小。但企业债券规模更小,我国债券市场基本上是国家债券市场。2000年末,国债余额13674亿元,占债券市场份额的62.38%,金融债余额7383.28亿元,占债券市场份额的33.68%,企业债余额861.63亿元,占债券市场份额的 3.93%。到2002年6月末,国债余额达17193亿元,金融债余额达8967亿元,企业债余额无明显变化。我国金融债基本上是由政策性银行发行,可以视同国家债券。目前国债余额和金融债余额要占到债券市场份额的约97%。股票和债券是企业直接融资的基本形式,直接融资渠道不畅,迫使企业只能通过存款货币银行间接融资。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发展资本市场,重点应该是发展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
从总体看,企业是资金短缺者,居民是资金盈余者,这一点各个国家都是共同的。2002年9月末,我国金融机构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8.4万亿元,1—9月储蓄存款累计增加10462亿元。 9月末流通中现金余额1.6万亿元,约85%,即1.36万亿元在居民手中,仅此两项居民金融资产即达9.76万亿元。现在居民金融资产总计约12万亿元,而以个人账户、投资基金投入股市的资金约8000亿元,仅占居民金融资产总数的6.7%。居民对股票和企业债券的需求有很大潜力。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与国外资本市场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国股票供应者主要是政府,股票需求者最终是居民,也就是说,股票供应是政府行为,股票需求是个人行为。因此,要使中国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政府要在股票供应方面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如果只看到居民有12 万亿元的金融资产,每年以1万亿元以上的速度在增长,6000多万人有余钱可以炒股票,只是想到从股市圈线,去救助一些有困难的企业,中国股票市场是没有什么发展前途的。中国股票市场要稳定健康发展,首先需要政府做好股票供应工作,政府应向股票市场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即让素质和效益好、有发展前途的企业的股票,以比较低的市盈率倍数 上市,要让利于民、放水养鱼。这样才能为股市的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有供应必须有需求。我国现在股市投资者绝大多数是个人。由于信息不对称,个人投资股市需要很高的信息成本,这种信息成本是绝大多数散户难以承担的。我国应大力发展投资基金,不仅要大力发展公募投资基金,还应发展私募投资基金;允许外资企业发行A股并进入A股二级市场;允许社会保险资金、商业保险资金有控制的进入二级市场;吸收境外可靠投资者进入A股二级市场。在发展股票市场同时,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只有加强监管,才能保证证券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因此要健全法律、法规,保护投资者权益,特别是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第三,进一步调整贷款结构,提高贷款效率 2001年12月末,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总额112314.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63327.2亿元,中长期贷款39238.1亿元。短期贷款中短期工业贷款18636。7亿元,为同年工业增加值42607亿元的 43.7%,短期商业贷款18563.4亿元,为同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7595亿元的49.4%。短期工、商业贷款是满足工、商企业对流动资金的临时需要,工业流动资金贷款主要是满足企业原材料储备、在产品、产成品占用资金的需要,商业流动资金贷款主要是满足企业库存商品占用资金的需要。短期工业贷款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短期商业贷款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都很高,这表明工、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是很宽松的。在我国,消费贷款在贷款总额中所占比重很小。根据我国金融统计口径,对个人住房贷款和耐用消费品贷款统称之为消费贷款,目前金融机构对个人主要是发放住房贷款,到2002年6月末,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6630亿元,占同期贷款总额的5.5%,9月末,汽车消费贷款余额936亿元,1996年美国商业银行贷款结构是:房地产贷款占41%,消费贷款占20%,两项合计占61%,对工商业贷款占25%。美国商业银行贷款主要是面向个人,我国存款货币银行贷款主要是面向企业。当年我国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与其发放大量流动资金贷款增加企业商品积压,不如扩大消费贷款,增大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扩大当期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我国已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经济与国际接轨,我国经济的相对优势在制造业。制造业增加值在 GDP中所占的比重基本上维持在40%以上,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近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有将近一半流入制造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3/4的外汇收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在制造业。我国已成为制造大国,但我们的产品品种少、档次低、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制造业要加强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需要在技术设备方面不断更新改造,这需要银行贷款支持。如果能采取财政贴息,金融机构发放以更新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中长期贷款,也可以发放一些中长期贷款用于有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投资,以增加投资需求,这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借贷货币资本是商品,是商品就要讲营销。存款货币银行应完善贷款营销制度,形成激励与制约机制。同时,政府应完善金融法制,保证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如果采取以上这些措施,借贷资本效率将会提高,货币、信贷推动经济的力度和金融的稳定性会加强。
⑺ 中国从2000年到2010年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分别是多少
中国从2000年到2010年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
2010年5.73万亿元,2009年4.4万亿元,2008年3.01万亿元,2006年2万亿元,2004年1.59万亿元,2003年1.2万亿元,
个人房屋抵押贷款是指:
(1)借款人以本人名下的房产抵押,向贷款人申请用于个人合法合规用途的人民币担保贷款,用途包括个人购房、购车、消费、经营及其他合规合法等多种用途。
(2)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据此相应调整。
⑻ 建国后历年全国贷款余额
2800亿元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政府对宏观调控理论和实践的创造性发展,丰富了我们对转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认识松紧配合,适度放松,及时微调,把握力度是其突出特点商业银行对稳健货币政策的贯彻支持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及自身发展,加快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步伐“坚持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政府近年来宏观调控的首要经验,是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也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br>1.学习、贯彻“两会”精神,需要更为深入系统地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br>2.一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在连续多年的严重通货膨胀已基本得到控制,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外贸市场急剧缩小,内需不足成为影响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背景下出台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政府对宏观调控理论和实践的创造性发展,丰富了我们对转轨国家宏观调控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br>3.在操作中,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出了一系列鲜明的特色,主要包括:1、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密切配合,适度信贷扩张,防止信贷膨胀。自1998年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来,政府通过下调利率和准备金率、扩大银行信贷自主权、上调指导性信贷计划、扩大对金融机构再贷款、强化对银行信贷投放的“道义劝告”等,适度扩张信贷投放,积极启动内需。br>4.与此同时,政府始终对基础货币超额发行引发新的通货膨胀抱有警惕,在推动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同时始终谨慎监控商业银行资金来源,防止商业银行信贷的过度膨胀。1998年央行下调准备金率时专门设立临时账户,冻结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释放的流动性,商业银行新增可运用资金近2800亿元,购买了财政部发行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和423亿元专项国债。这一富有创意的稳健操作措施限制了商业银行当年资金来源的急剧增长,使下调准备金率这一最具影响力的货币政策操作并没有引发银行信贷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