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部六省哪个省比较强
最近,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对《中部六省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比较研究》的结果显示:河南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已走在中部前列,基本实现了中央领导和省委提出的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的指示精神,但要保持领先优势还需加快发展。
此项研究是在国家统计局、河南省政协、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河南省统计局、郑州大学、河南财经学院等单位专家的大力支持下,研究建立了一套中部六省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与劳动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38个具体指标,并采用当今比较成熟的因子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两种方法相互验证,对中部六省的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进价测算评价的。评价指标数据为2005年度,主要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
一、综合评价结果
为便于比较和直观,我们采用百分制,满分为100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河南得分84.5分,位于第一;湖北83.8分,位于第二;湖南76.8分,位于第三;山西70.7分,位于第四;安徽69.9分,位于第五;江西68.2分,位于第六。
中部六省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层级明显,不同层级之间存在较大落差,而同层级内部落差很小。在总体得分中,河南、湖北综合得分在80分以上,属于第一层级;湖南综合得分76.8,位于70-80之间,属于第二层级;山西、安徽和江西综合得分位于60-71之间,属于第三层级。从同层级内部看,第一层级内的河南与湖北之间仅相差0.7分,第三层级中的安徽与江西之间仅相差1.6分。从层级之间对比看,第一层级的河南与第三层级的江西之间最大落差16.3分,第二层级的湖南综合得分明显高于第三层级,但与第一层级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相差7分左右。
二、分类评价结果与分析
由于中部六省人口、经济、文化、区位条件等存在较大差异,致使各省在各个子系统中优劣明显。
(一)人口与劳动力。具有较强优势的是河南和湖北(80分以上),具有一般优势的是湖南和安徽(75-77分),处于较后的是山西和江西(72分以下)。
人口和劳动力是区域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它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卫生、资源、环境等各个子系统构成一个庞大的综合性区域系统,它一方面受到区域内各子系统容量的限制,另一方面对各子系统又具有推动作用。彼此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共同影响着区域的总体发展。对人口和劳动力评价,我们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进行。从数量方面看,中部六省之间相距悬殊,差异明显。2005年年底总人口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河南(9380万人),湖南(6326万人),安徽(6120万人),湖北(5710万人),江西(4311万人)和山西(3355万人),居首位的河南高出第二位湖南3054万人,是末位山西的2.8倍;就业人员河南为5662万人,湖南3658万人,安徽3485万人,湖北2676万人,江西2108万人,山西1476万人,居首位的河南高出第二位湖南2004万人,是末位山西的3.8倍。河南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就业规模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排第一位,其次是湖南,其余依次为安徽、湖北、江西和山西。从结构优化方面看,居于首位的是湖北,无论是城镇化水平还是就业结构层次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余依次为山西、江西、湖南、安徽和河南。分指标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湖北为43.2%,山西42.1%, 江西37.0%,湖南37.0%,安徽35.5%,河南30.7%,据首位的湖北高出末位河南12.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湖北为57.6%,山西56.5%, 江西54.1%,安徽49.0%,湖南46.4%,河南44.6%,据首位的湖北高出末位河南13个百分点。
(二)经济发展。具有较强优势的是河南和湖北(80分以上),具有一般优势的是湖南和安徽(70-80分),处于较后的是江西和山西(70分以下)。
经济发展是区域发展的基础保障,雄厚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加快区域的社会发展与进步。它将为资源环境的维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必要的科技条件与物质基础,从而有助于推动资源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能力越高,相应区域内总体发展能力也越强。我们把经济发展能力子系统分解为四个方面,即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发展速度和综合效益,然后运用这四个方面的若干具体指标来综合评价该子系统的优化程度。
1、在经济规模方面,河南以其庞大的经济规模居中部六省之首,紧接其后的是湖北,其次分别是湖南、安徽、山西和江西。从具体指标看,河南地区生产总值、地区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等主要经济规模指标都位于第一位,与其余五个省份相比都存在着显著的优势,如地区生产总值10587亿元,高出第二位湖北62.4%,是末位江西的2.6倍;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38亿元,高出第二位湖南36.2%,是末位山西的2.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4312亿元,高出第二位湖北61.1%,是末位山西的2.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358亿元,高出第二位湖北13.3%,是末位江西的2.7倍, 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7435亿元,高出第二位湖北31.6%,是末位江西的2.5倍。在对外经济中,居于首位的是湖北,外贸进出口总额、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分别达到91亿美元和281亿美元,其次依次为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处于末位的是山西。末位与第一位的湖北相比,外贸进出口总额相差39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相差了181亿美元(仅相当其60%)。
2、在经济结构方面,选用了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依此来测度各省的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层次的优化程度。2005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高到低排列,山西93.7%、湖北83.4%、河南和江西同为82.1%、安徽82.0%、湖南80.4%。由此可以看出,山西具有显著的优势,超出第二位10.3个百分点,其余五省工业化程度虽然存在一定差距,但基本处于同一个层次上,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阶段。
3、在发展速度方面,近几年全国各省,一直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中部六省也不例外。2005年与上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河南增长14.2%、江西12.8%、山西12.6%、湖北12.1%、湖南和安徽为11.6%。总体看,增长速度都处于较高水平,彼此差异不是很大。但是若把基础规模考虑进去,从增长的绝对量去考察,河南、湖北和湖南与其余三省相比,则具有显著的优势。
4、在经济效益方面,我们选用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农业产出率、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和单位GDP能耗五个指标,从整体和不同侧面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在整体效益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处于首位的是山西(12495元),其次分别为湖北(11431元)、河南(11346元)、湖南(10426元)、江西(9440元),处于末位的是安徽(8675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处于首位的是山西(28320元/人),其次分别为湖北(24365元/人)、江西(19246元/人)、河南(18698元/人)、湖南(17799元/人),处于末位的是安徽(15423元/人)。在农业效益中,处于首位的是湖南,农业产出率为(2.4万元/公顷),其次分别为河南(2.2万元/公顷)、湖北(1.9万元/公顷)、江西(1.7万元/公顷)、安徽(1.37万元/公顷),处于末位的是山西(0.6万元/公顷)。在工业效益中,处于首位的是河南,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1.8), 其次分别为湖北(166.1)、湖南(165.2)、安徽(157.9)、山西(151.7),处于末位的是江西(147.3)。在能源产出率上,处于首位的是江西,单位GDP能耗为(1.06标准煤/万元), 其次分别为安徽(1.21标准煤/万元)、河南(1.38标准煤/万元)、湖南(1.40标准煤/万元)、湖北(1.51标准煤/万元),处于末位的是山西(2.95标准煤/万元)。由此看出,在经济效益指标中,中部六省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不均衡。综合评价结果,河南、湖北、湖南具有相对优势,安徽、山西和江西处于较后。
(三)社会发展。具有显著优势的是湖北(93.7分),具有一般优势的是山西和湖南(80-90分),处于相对靠后的是江西、河南和安徽(80分以下)。
社会发展主要从居民生活质量、教育和科技水平、社会安全和社会保障等几个方面来考察。
1、在生活质量方面,居于首位的是山西,其次分别为湖北、湖南、江西和河南,处于末位的是安徽。从具体指标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最高的是湖北,为5556元,其次分别是湖南(5488元)、山西(5427元)、江西(5161元)、安徽(4711元),处于末位的是河南(4651元);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由于不同区域居民的饮食习惯不同,造成南北省份的巨大差异,山西(39.2%),河南(42.0%)、湖北(44.7%)、安徽(44.9%元),湖南和江西,都为46.0%;住房条件最好的是湖北,城乡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4.5平方米,其次分别为湖南(34.4平方米)、江西(33.3平方米)、河南(26.6平方米)、安徽(25.1平方米),山西(24.5平方米);医疗卫生条件最好的是山西,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为44人,其次分别是湖北(38人)、湖南(34人)、河南(31人)、江西(27人),安徽(26人);信息化水平最高的是山西,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达到53部,其次是湖北(46部),湖南、安徽和河南同为39部,最低的是江西(38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是江西,差异系数为2.75, 其次分别为湖北(2.84)、河南(3.02)、湖南(3.05)、山西(3.08),处于末位的是安徽(3.21)。
2、在教育科技方面,六省之间相差悬殊。最具优势的是湖北,其次依次为湖南、河南、江西、山西和安徽。教育领域,每十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湖北为177人,位居第一,其次分别为江西(150人)、山西(121人)、湖南(119人)、安徽(96人),处于末位的是河南(91人);科技领域,三种专利授权量居第一位是湖北,达3860项,其次分别是河南(3748项)、湖南(3659项)、安徽(1939项)、江西(1361项),处于末位的是山西(1220项)。
3、在社会安全方面,处于第一位是江西,每万人拥有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立案数仅19件,其次分别为山西(22件)、湖北(26件)、河南(32件)、安徽(33件),处于末位的是湖南(34件)。
4、在社会保障方面,保障覆盖率最高的是湖北,为44.3%,紧随其后的是山西(44.2%),其余依次为湖南(31.8%)、江西(29.5%)、河南(24.7%),处于末位的是安徽(23.6%)。
(四)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具有显著优势的是河南(84.5分),具有一般优势的是湖北和湖南(70-80分),处于相对靠后的是安徽、山西、和江西(70分以下)。
基础设施和环境在当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既是开展区域合作、扩大外来投资的先决条件,又是保持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该子系统主要从设施和环境两个方面来考察。
1、在基础设施方面,综合评价结果是:河南48.1分、湖北38.3分、安徽36.6分、湖南36.1分、山西34.7分、江西29.1分。分指标看,铁路交通最发达的是河南,区域内铁路营业里程为4099公里,其次是山西(3154公里),其余依次为湖南(2902公里)、湖北(2525公里)、江西(2424公里),处于末位的是安徽(2353公里);公路交通最发达的是安徽,区域内公路密度得到每平方公里56.0公里,其次是湖北(49.0公里),其余依次为河南(47.6公里)、山西(44.5公里)、湖南41.6公里,处于末位的是江西(37.3公里)。农业水利设施最完备的是湖南,区域内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得到68.1%,其次是江西(61.2%),其余依次为河南(60.0%)、安徽(55.8%)、湖北(41.7%),处于末位的是山西(23.7%)。通讯设施最高的是河南,区域内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2266万门,其次是安徽(1623万门),其余依次为湖北(1606万门)、湖南(1562万门)、山西(1122万门),处于末位的是江西(1096万门)。电力设施能力最强的是河南,年发电量达到1429亿千瓦小时,其次是山西(1273亿千瓦小时)、湖北(1257亿千瓦小时)、安徽(646亿千瓦小时)、湖南(630亿千瓦小时),处于末位的是江西(349亿千瓦小时)。
2、在环境保护方面,综合评价结果是:湖北38.5分、湖南37.5分、河南36.4分、山西30.5分、安徽30.4分、江西29.8分。分指标看,对污染治理投资力度最大的是河南,项目本年完成投资额为20.7亿元,第二位的是山西19.8亿元,其余依次为湖北14.8亿元、湖南14.1亿元、安徽4.5亿元,处于末位的是江西4.2亿元。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最高的是湖北46.2亿元,第二位的是河南33.9亿元、其余依次为湖南26.4亿元、山西25.0亿元、安徽18.8亿元,处于末位的是江西17.9亿元。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最高的是安徽80%,第二位的是湖北74.4%,其余依次为湖南70.9%、河南 68.7%、山西44.7%,处于末位的是江西27.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最高的是安徽97.4%,第二位的是江西92.1%,其余依次为河南91.9%、湖南89.7%、山西88.9%,处于末位的是湖北87.6%。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是江西55.86%,第二位是湖南40.63%,其余依次是湖北26.77%、安徽24.03%、河南16.19%,处于末位的是山西13.29%。
三、问题与建议
从上述比较分析结果看,河南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省份之一,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处于领先的位置。但纵观中部六省发展特点,河南面对的压力和问题严峻,要保持领先优势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一)主要问题
1、总体发展水平领先的优势并不是十分突出。总体评价得分河南84.5,仅高出第二名湖北0.7分,彼此差距甚微,基本处于同等水平。
2、主要领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在四大主要领域,人口与劳动力、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与环境三方面处于中部领先的位置,而社会发展方面却处于倒数第二。纵观其余各省,四大领域的发展水平在中部比较结果中基本处于同等位次,表明河南在主要领域协调发展方面欠缺、今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加强教育、医疗、社会治安和保障等相关社会发展方面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3、同一领域内部,总体发展规模与结构优化程度不对称,矛盾突出。如在人口与劳动力方面,人口和劳动力总量规模庞大、位居之首,而反映结构优化的城镇化水平、就业结构层次则相对低下,处于末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湖北为43.2%,山西42.1%, 江西37.0%,湖南37.0%,安徽35.5%,河南仅为30.7%,居首位的湖北高出河南12.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湖北为57.6%,山西56.5%, 江西54.1%,安徽49.0%,湖南46.4%,,河南44.6%,居首位的湖北高出河南13个百分点。在经济领域,主要经济规模、发展速度指标都居中部六省之首,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则相对低下,如工业化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单位GDP能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在中部六省处于中等水平。在社会发展领域,城乡居民收入、接受高等教育水平、治安和保障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处于六省靠后的位置。
(二)建议
河南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层次低,工业化水平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一方面受制于庞大的人口压力、农业大省的基本省情和国家发展政策调整的影响,但另一方面思想相对保守、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政府部门办事效率相对低下,导致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结构优化迟缓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近年,省委和政府在这些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思想意识的更新,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非短时之功。河南只有立足省情,首先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用发展工业的思路去改造和提升农业,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业的发展应以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由粗放经营切实转变为集约经营,由追求总量转变为提升质量。其次,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坚持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观点,加强薄弱领域的建设力度,实现科学发展。第三,应把人文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文化交流与协作,提高居民的诚信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和改革开放意识,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来投资,实现借力发展。(来源: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
⑵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是什么意思
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指某一时点金融机构存款金额与金融机构贷款金额。其中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
金融机构贷款是指:企业向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的资金。其中商业银行是国家金融市场的主体,资金雄厚可向企业提供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因此商业银行贷款是企业负债经营时采用的主要筹资方式。
⑶ 河北的自然资源
河北省植物种类繁多,全省有204科、940属,2800多种其中蕨类植物21科,占全国的404%;裸子植物7科,占全国的70%;被子植物144科,占全国的495%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野大豆、水曲柳、黄檗、紫椴、珊瑚菜等。
据1990年不完全统计,河北省共有陆生脊椎动物530余种,约占全国的1/4其中以鸟类居多,约420余种,占全国的361%;兽类次之,约80余种,占全国的203%左右;两栖类和爬行类较少,分别为8种和23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9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8种(兽类1种,鸟类17种),二级保护动物73种(兽类11种,鸟类62种)另外,还有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79种其中有两栖类3种,爬行类5种,鸟类71种我国特有的珍稀雉类褐马鸡,仅分布于河北小五台山及附近山区和山西省吕梁山区。 河北省湿地资源丰富,类型众多,既有浅海、滩涂,又有陆地河流、水库、湖泊及洼地,具有重要的保护、科研价值全省湿地面积有110720572hm2,占河北省土地总面积的59%。其特点是:①作为一个干旱省份,湿地资源相对较多,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9%,比全国的平均水平27%高一倍多;②湿地类型比较全,既有海岸湿地,又有河流、湖泊、沼泽湿地;③面积小,分布广而零散,除沿海外,没有较大面积的湿地;④湿地相对集中分布在沿海、坝上地区,平原地区、广大山区只有零星分布;⑤平原河流湿地因上蓄下排和气候干旱,大部分已成季节性河流或多年断流;⑥人工湿地面积在河北省占有一定比重,天然湿地面积呈现逐渐缩小趋势。
河北省湿地类型大致可分为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及库溏五大类由于湿地类型众多,植物群落类型多样,为不同生态类型的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同时这些湿地也是众多迁徙鸟类途中停息和补充能量的栖息地 河北省2013年已发现各类矿种151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120种,排在全国前5位的矿产有34种。截止到2013年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1005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439处,占43.7%。河北省已开发利用矿产地786处,现有各类矿山6290家,从业人数40.8万人,年开采矿石总量近5.0亿吨,采掘业年产值达362亿元,形成了以冶金、煤炭、建材、石化为主的矿业经济体系。
河北是国家确定的13个煤炭基地之一,即冀中煤炭基地。包括:开滦,峰峰、邢台、井陉、蔚县、邯郸、宣化下花园、张家口北部等8个大矿区和隆尧、大城平原含煤区,涵盖了除承德兴隆矿区以外的所有矿区。煤炭探明储量147.1亿吨。
河北省境内有华北、冀东、大港三大油田,累积探明储量27亿吨,天然气储量1800亿立方,天然气近10亿立方米。 2014年,河北省常住人口7383.75万人,较2013年增加51.14万人,增长0.70%。出生人口96.98万人,出生率为13.18‰;全省死亡人口45.84万人,死亡率为6.2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95‰。
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为3750.64万人,占全部人口的50.80%;女性人口为3633.11万人,占全部人口的49.2%;总人口性别比为103.24(女性为100)。
从年龄结构看,0-14岁人口为1314.31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17.80%。15-64岁人口为5392.3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73.03%。其中,16-59岁人口4890.26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66.23%。60岁及以上人口为1115.6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15.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677.0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9.17%。
2014年,河北省城镇人口3642.40万人,同比增加113.95万人;乡村人口3741.35万人,城镇人口占全部常住人口比重达到49.33%。 名称人口名称人口保定市1029.50万人衡水市442.34万人石家庄市998.72万人张家口市442.09万人邯郸市937.39万人承德市352.72万人唐山市776.82万人秦皇岛市306.45万人沧州市737.50万人定州市119.51万人邢台市725.63万人辛集市62.90万人廊坊市452.18万人参考资料 河北是中国重要粮棉产区,截止到2013年现有耕地619.9万公顷,大部分的地区农作物可一年两熟,但各地耕作制差异很大。河北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薯类等。经济作物以棉花最重要,河北省是中国重要产棉基地。此外,油料、麻类、甜菜、烟叶也重要,与棉花合为本省五大经济作物。畜牧业是本省仅次于耕作业的重要农业部门。
河北还是中国重要渔区之一,以沿海渔业为主,秦皇岛是主要中心。河北省盛产栗、杏、柿、梨等果品。
2014年,河北省粮食播种面积633.2万公顷;粮食总产量3360.2万吨。棉花播种面积41.1万公顷;棉花总产量43.1万吨。油料播种面积46.6万公顷;油料总产量150.2万吨。蔬菜播种面积123.7万公顷;蔬菜总产量8125.7万吨。
2014年,河北省肉类总产量468.0万吨。其中,猪肉产量281.2万吨;牛肉产量52.4万吨;羊肉产量30.4万吨。年末生猪存栏1915.5万头;生猪出栏3638.4万头;禽蛋产量362.7万吨;牛奶产量487.8万吨。
2014年,河北省水产品产量126.4万吨。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92.3万吨;捕捞水产品产量34.1万吨。
2014年,河北省农业机械总动力1.09亿千瓦。实际机耕面积542.5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62.3%;机械播种面积662.3万公顷,占76.0%;机械收获面积498.9万公顷,占57.3%。农村用电量631.3亿千瓦小时。 河北省主要煤矿有开滦、井陉、峰峰等多处,产品部分输出国外。电力工业以火电为主,石家庄、保定、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组成了河北南网,还参加组成京津唐电力网(即河北北网,含省内的张家口、承德、唐山、廊坊、秦皇岛及京津)。
2012年河北省已基本形成新能源、汽车、电气、煤炭、纺织、冶金、建材、化工、机械、电子、石油、轻工、医药等优势产业。工业生产中的一些行业和产品在全国居重要地位。其中,保定的新能源产业积聚区——中国电谷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以长城汽车为代表的高速发展的保定汽车工业占河北省90%以上,产销规模已经接近每年70万辆,汽车出口量居全国第一位。
2012年河北省纺织工业中的纱、布产量居全国第4位和第5位,印染、服装产量居全国第6位;建材工业中的卫生陶瓷、平板玻璃产量居全国第1位和第2位;能源工业中的洗精煤、原煤、原油产量和发电量分别居全国第1、6、7、4位;冶金工业中的钢和生铁产量居全国第5位和第3位;化学、医药工业在全国占优势地位;河北有四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定·中国电谷、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河北有三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为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4年,河北省全部工业增加值13330.7亿元,比上年增长5.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758.3亿元,增长5.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4%,集体企业增长0.4%,股份制企业增长5.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421.7亿元,比上年下降6.7%。
2014年,河北省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702.7亿元。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37112.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2582.7万平方米。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165.4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0.6亿元。 2011年河北省已与世界18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省市级友好城市已达75对。到2011年底,河北省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近2000亿美元,共建成投产“三资”大企业9728家,2011年实现外贸出口400亿美元。外商投资的项目涉及能源、交通、通讯、原材料、轻纺、机械、电子、服装、公用事业、房地产等领域。外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90多家国际著名大公司。河北已在中国轻工业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很多原料都可在河北加工。
2014年,河北省进出口总值完成598.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357.1亿美元;进口总值241.7亿美元。在出口中,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19.1亿美元;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45.8亿美元;钢材出口102.8亿美元;农产品出口17.9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97.6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7.5亿美元。
2014年,河北省接待国际游客132.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3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3.1亿人次,创收2528.7亿元。旅游业总收入2561.5亿元。
2014年,河北省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3454.9亿元,其中个人储蓄存款余额26069.9亿元。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7593.8亿元。
2014年,河北省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931.9亿元。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356.7亿元;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493.6亿元;健康和意外伤害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81.6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395亿元。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172.3亿元;寿险业务给付198.2亿元;健康和意外伤害险赔款及给付24.5亿元。
⑷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是什么意思
金融机构发放的各项贷款的期末合计数 ,如年末数、季度末数和月末数等
⑸ 什么是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就是指月末银行的存款和贷款数据。
金融机构贷款是指:企业向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的资金。其中商业银行是国家金融市场的主体,资金雄厚可向企业提供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因此商业银行贷款是企业负债经营时采用的主要筹资方式。
存、贷款是金融市场组织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最重要的来源和方式。一般认为,金融市场组织的基本功能就在于积聚存款、投放贷款,以优化资金配置,积极动员各经济部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参与贡献。存款积聚不足即为资本供给不足,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障碍;而储蓄充足时,要促进经济发展,还须以储蓄能够充分有效地转化成投资为前提。
⑹ 目前乡村金融的规模如何
对于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组织与活动的规模、分布和作用,学者们进行了一些调研和评估。在总量规模估计上,学者们的估计差异仍然较大;在分布和作用方面,学术界的分歧较小。总体看法为,农村民间金融组织与活动的规模大、分布广、作用重要。
3.1 规模
我国农村都普遍存在民间金融组织或活动。不同学者对其规模作了不同的估计。由于农村民间金融调查存在样本小、总体大的问题,学者迄今为止所作的统计推断并不一定可靠。有关农村民间金融的总量估算数据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指向性的。郭沛(2003)依据第三方调查数据计算了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在2002年为2001亿元-2750亿元之间。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2004年对全国20个省,82个市县,206个乡村、110家中小企业、1203位个体工商户进行了实地调查,对各地区地下金融规模、农村地下金融规模、中小企业非正规融资规模进行了基本判断,测算出2003年全国地下金融(地下信贷)的绝对规模在7405亿元——8164亿元之间(李建军等,2004)。两者的推算在方法论上均有明显缺陷,但无疑是可贵的尝试。[10] 根据一些学者的不完全统计,中国农村“高利贷”高达8000亿到1.4万亿元,仅浙东南地区就有3000多亿元(唐仁健,2003;张宇哲,2004)。但这种计算依据并不清楚。
也有一些研究估算了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相对规模。IFAD(2001)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农民来自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贷款占来自正规金融市场的四倍以上,非正式信贷市场对农民的重要性远胜于正式信贷市场。
上述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2004)的调查结果为,全国20个被调查省、区、市的地下金融规模平均指数为28.7,即全国“地下金融”的业务规模占正规金融机构业务规模的比重近三成。从不同区域角度看,西部7省区、东部8省区和中部5省区的地下金融规模指数分别为28.98、28.66和25.2。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调查结果虽然不能推算到全国或者东中西部地区的民间金融相对规模,但从中至少可以看到这些调查样本中的民间金融相对规模。
3.2 分布
我国全国农村各地普遍存在民间借贷。温铁军(2001a)组织调查了分布在东、中、西15个省份24个市县的41个村。[11]调查到借贷案例57起;放贷案例27起。对调查资料作统计处理后的发现是:除了有两个地方存在不计利息的民间借贷外,其余地区均有高利息民间借贷存在。如果按照调查地点计算,民间借贷的发生率高达95%,高利息的民间借贷发生率达到了85%。[12]
民间金融组织或活动在各地的形式有差别。比如江浙、福建、广东存在各种合会,东北存在“对缝”业务,陕西、山西存在各种 “基金”(席秀梅等、2004)。所谓“对缝”业务,是指利用银行借贷“转贷”出去谋取利差(杨爱新等,2004)。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截至2001年存在众多典当行、寄卖行采用“利滚利”方式高息放贷现象(周崇华,2001)。普遍根据江苏省盐城市金融学会课题组的最新调查(王大龙,2004),盐城市各县民间金融形式主要为四种:互助形式的民间借贷(不计息或者低息),“高利借贷”,企业内部集资,村级经济组织成为民间放贷的新主体。根据中国社科院《乡镇企业融资与内生金融创新研究》课题的研究,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的民间金融种类比较多,包括互助形式的民间借贷(不计息或者低息),亲友熟人之间、个人和单位(政府、学校、企业等)之间、单位之间的“高利借贷”,专门民间放贷人的借贷,银背,合会(标会等),地下钱庄,企业集资等。广东地区的民间借贷的组织形式,一种是无组织的零散的民间借贷,包括私人间借贷、企业间借贷及集资;另一种是有组织的民营金融,包括信息公司、互助金会、标会和当铺等。但广东有组织的民间借贷较少,基本上是属于圈子内借贷,借贷双方信息很对称(巫燕玲,2004)。
3.3 作用
无论是民间金融还是官方、半官方金融,其供给都是需要面向需求,其作用和效率首先视其在何等程度上反映偏好和满足需求而定。农村民间金融的效率和作用首先看其是否能够、在何等程度上反映民众的偏好、满足民众的金融需求。农户的有效信贷需求有以下几个特点(唐仁健,2003):(1)小规模、分散化;(2)多样性、复杂性; (3) 缺乏或较少抵押担保; (4)方便、及时;(5) 由于贷款量不大、季节性强,农户、小额贷款、对利率事实上并不太敏感。与此对应,金融供给者越是贴近农户,其与农户之间的信息对称性就越高,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就越大。可以说,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在对分散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从当前比较有权威性的调研看,随着农信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开展,正式金融对农户和农村企业的信贷服务涵盖广度虽然比以前有所改善,但是其服务的深度仍然是有限的。[13]
调查数据显示,迄今为止,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对民间金融组织信贷的依赖度较高,对农户和农村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满足程度较高,作用较为突出。根据何广文(1999)对浙江、江苏、河北、河南、陕西的21个县的365个农村家庭的问卷调查,这些农村家庭借款行为的60.96%是与民间放贷主体之间发生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农户固定调查点进行的抽样调查,多数农户从银行和信用社得到贷款难度较大。2000年至2003年,农民每人每年从银行和信用社借入资金65元,通过民间借贷借入190 元,分别占借入资金总量的25%和75%(傅志寰,2004)。
民间金融的重要性为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对31个省市自治区2万多农户的跟踪调查数据所证实(见表格2)。从1995-1999年,这些农户私人借款
表格 2 1995-1999年农户借贷资金来源构成
(单位:%)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银行、信用社贷款
24.23
25.42
23.94
20.65
24.43
合作基金会借款
5.52
3.45
2.91
3.42
3.47
私人借款
67.75
69.27
70.38
74.29
69.41
其他
2.50
1.86
2.78
1.64
2.68
资料来源:温铁军,2001a。
每年均占信贷资金来源的67.75%以上。同一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1999年,农户通过民间借贷市场获得的贷款占农户贷款总数的69.41%,平均每户1008.56元,其中,有息借款491.87元,占48.77% (曹力群,2001a)。2000年,平均每个农户累计借入款1020元,其中约700元来自民间借贷,而且在私人借款中有息借贷的比重高达47.7%,其中大部分为高息借贷(曹力群,2001b)。2003年的农户借款中,银行信用社贷款占32.7%,私人借款占65.97%,其他占1.24%;1995年农户借款中,银行信用社贷款占24.1%,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占5.5%,私人借款占67.9%,其他占2.5%(张信哲,2004)。
据江西省农调队对全省245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2003年有574户有借贷行为,占23.4%,其中从银行或信用社得到贷款的有120户, 占被调查农户的4.9%;从2001年至2003年,从银行或信用社得到的贷款仅占农户总借贷收入的13—23%左右,而民间贷款所占比重为76—86%(傅志寰,2004)。据安徽省农委从农村调查点了解的情况,2003年农民户均借款中,来自银行、信用社的占12.6%,来自民间借贷的占83.5%(傅志寰,2004)。根据人民银行济南分行2004年的调查,山东省50%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满足依赖于民间借贷,在流通领域这一比例则高达80%,而且民间借贷的利率往往在10%以上(蒋飞,2004)。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中德农户金融需求研究课题组1999年的典型调查也同样印证了民间金融的重要性(何安耐、胡必亮主编,2000)。广东省东莞市雁田管理区(原雁田村)最初发展农村工业,其资本依靠其强大的宗族私人亲属关系借贷和引进资金。5个典型调查村,非正规金融活动均占有超过65%的比重,无论它们在何种经济发展水平(见表格3)。[14]
表格 3 五村庄农户借贷款来源的比例
(1997-1999年3年数据,%)
王涧村
屯瓦村
福星村
项东村
雁田
个人和民间借贷
65.2
65.6
80
81.3
73.33
国有商业银行
/
4.2
0
0
26.67
信用社
32.3
22.3
19.6
18.8
基金会
2.5
0
12.4
0
资料来源:何安耐、胡必亮主编,2000。
从总体上看,当前正式金融由于存在垄断化、商业化等倾向,只能提供有限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更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在这一情况下,民间金融在现阶段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⑺ 浙江的经济
浙江是中国省内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最小的省份之一,杭州、宁波、绍兴、温州是浙江的四大经济支柱。其中杭州和宁波经济实力长期位居中国前20位。
2012年浙江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达到10340.454美元,超出中国人均GDP6100美元,并且所辖所有11个地级市的人均GDP均高于中国平均水平,发展十分均衡,发达程度高,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14年,浙江省生产总值(GDP)40154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7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915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222亿元,分别增长1.4%、7.1%和8.7%。人均GDP为72967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878美元),增长7.3%。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4.7:47.8:47.5调整为4.4:47.7:47.9。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6%。
2014年,财政总收入7522亿元,比上年增长8.9%,增速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21亿元,增长8.5%,增速比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
2014 年11月,浙江省区被列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 2013年浙江省各市GDP排名城市GDP总量
(亿元) 增长率/%人均GDP/元人均GDP/美元人均排名1 杭州 8343.52 8.0 94791.18 15305.69 1 2 宁波 7128.87 8.1 93322.03 15068.47 2 3 温州 4003.86 7.7 43728.88 7060.69 11 4 绍兴 3967.29 8.5 80260.77 12959.50 4 5 台州 3153.34 7.9 52511.91 8478.96 8 6 嘉兴 3147.6 9.3 69269.37 11184.75 5 7 金华 2958.78 9.1 54802.37 8848.80 7 8 湖州 1803.35 9.0 62070.57 10022.37 6 9 衢州 1056.57 9.1 49838.21 8047.25 9 10 丽水 983.08 9.2 46437.41 7498.13 10 11 舟山 930.85 8.5 8.51 13184.38 3 浙江省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大米、茶叶、蚕丝、柑桔、竹品、水产品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绿茶产量占中国第一,蚕茧产量占中国第二,绸缎出口量为中国30%,柑桔产量中国第三,毛竹产量中国第一。浙江是中国高产综合性农业区,茶叶、蚕丝、柑橘、海鲜和竹制产品等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
浙江一个渔业大省,渔业由传统生产型,过渡到捕涝、养殖,加工一体化,内外贸全面发展的产业化经营。石浦渔港、沈家门渔港是中国最早四大中心渔港中占两席,海洋捕捞量居中国之首。杭嘉湖平原是中国三大淡水养鱼中心之一。
2014年,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为126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0%;粮食单产和总产量分别为5979公斤/公顷和75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1%和3.2%(见表2)。油菜籽播种面积15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9%;蔬菜620千公顷,增长0.2%;花卉苗木138千公顷,增长5.1%;药材33千公顷,增长3.0%;果用瓜101千公顷,增长0.2%。
生猪年末存栏965万头,年内出栏1725万头,分别比上年减少25.1%和9.0%。肉类总产量156万吨,比上年减少9.9%。水产品总产量为575万吨,比上年增长3.5%,其中,海水产品产量468万吨,增长4.6%,淡水产品产量107万吨,减少0.7%。
浙江省新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457个,面积107万亩,累计建成6441个、面积572万亩;新建30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40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和126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642个,总面积360多万亩。农民信箱系统完成升级改版,现用户保有量达到272万人,2014年共发送信件6亿封,短信9亿条,日点击量超过200万次。浙江省已有农业龙头企业7621家;浙江省土地流转率达48%。新登记家庭农场5000多家,14326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全年各级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达到208亿元。到年末,浙江省共开展6120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受益农户(已接入和正在接入)150万户;开展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村1901个。浙江省97%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37%的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户受益率达到42%,已有46个县(市、区)成为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浙江省在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87个,保护利用一般村434个;农家乐休闲旅游旅游村856个、旅游点2336个。“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训总人数69万人。 工业
浙江工业以轻工业、加工制造业、集体工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5年底,乡镇工业已占浙江省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丝绸工业历史悠久,产品精美,传统工业闻名遐迩。电力工业发达,秦山核电站为国家第一座核能电站。
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543亿元,比上年增长6.9%,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为5407和7137亿元,分别增长6.1%和7.4%(见表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2211亿元,增长5.9%。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64392亿元,增长5.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2085亿元,增长5.2%;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18.8%,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544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36亿元,下降5.5%;股份制企业428亿元,下降5.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034亿元,增长6.3%;私营企业1221亿元,增长5.5%。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6.8%,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建筑业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445亿元,比上年增长9.0%。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利润总额590亿元,增长11.2%;税金总额660亿元,增长16.1%。 社会消费
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0.7%(见图5)。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177.7亿元,增长11.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27.6亿元,增长13.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179.5亿元,增长11.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725.8亿元,增长10.1%。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8.8%,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3.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9%,中西药品类增长16.5%,日用品类增长14.1%,金银珠宝类增长5.1%,通讯器材类增长10.2%,家具类增长36.9%,五金、电料类增长47.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58.2%。年末浙江省已登记的商品交易实体市场4321家,交易额为1.95万亿元,增长9.2%。
对外经济
2014年,进出口总额355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进口817.9亿美元,下降6.0%;出口2733.5亿美元,增长9.9%(见表7)。月均出口228亿美元,其中7月份出口26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民营企业出口1911亿美元,增长14.3%,高于浙江省出口平均增速4.4个百分点,占浙江省出口总值的69.9%,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对浙江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97.1%。
2014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550个,比上年减少22个;合同外资24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1%和11.6%。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合同外资1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3.7%、增长24.3%,分别占外资总额的59.5%和62.0%,比上年分别回落2.4、提高6.4个百分点。
2014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6%;浙江省劳务人员实际收入1.6亿美元,增长46.9%。经审批和核准的境外投资企业和机构共计577家,比上年增加9家;其中中方投资58.2亿美元,增长5.4%。全年实际对外直接投资34.8亿美元,增长45.2%。
交通邮政
2014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1517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全年铁路、公路和水运完成货物周转量954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7%;旅客周转量1077亿人公里,增长5%。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684.5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38.8亿元,增长64.3%;电信业务总量1145.7亿元,增长19.6%。年末本地电话交换机容量1769万门,比上年减少844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11141万户,增加33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371万户,比上年增加299万户,普及率134.6部/百人;本地电话用户1642万户,减少139万户,普及率30线/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数6371万户,比上年增加373万户;其中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276万户,增加33万户。
旅游业
2014年,浙江省实现旅游总收入6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4.79亿人次,增长10.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947亿元,增长14.3%;接待入境旅游者931万人次,增长7.5%,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7.5亿美元,增长6.7%。
金融业
2014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924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5%,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7.2%。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136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2%,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9.5%。年末个人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3116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2%。
年末共有境内上市公司266家,累计融资3706亿元;其中,中小板上市公司123家,占全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总数的16.8%;创业板上市公司41家,占全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总数的10.1%。
全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84亿元,增长14.2%;人身险保费收入674亿元,增长12.7%。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475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350亿元,人身险赔付支出125亿元。
⑻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是多少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需要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03万亿元,这些贷款都投向了哪些领域?
在投向实体企业的贷款中,上半年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明显提高,同比多增1069亿元;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平稳较快增长,占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量的近八成;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保持较高水平,6月末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1%。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金融去杠杆和监管政策持续推进,表外融资渠道将继续收紧,企业对信贷融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未来,定向调控政策将围绕增强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展开,企业整体信贷融资仍将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
在企业信贷融资稳中有增的同时,普惠金融信贷投放质量有所提高。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发布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将新增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小微企业。从政策落地情况看,这些精准聚焦的措施已经开始取得成效。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5.4万亿元,同比增长12.2%,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1.2个和2.5个百分点。上半年小微企业贷款增加1.07万亿元,增量占同期企业贷款增加额的20.9%。
不过,同样是普惠金融领域,农村和农业贷款增速却有所减缓。数据显示,上半年本外币涉农贷款增加1.71万亿元,同比少增3864亿元。6月末,本外币农村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9%,增速比上季末低0.7个百分点;农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6%,增速比上季末低1个百分点。
在房地产市场严格调控的背景下,房地产贷款增速持续回落。6月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35.78万亿元,同比增长20.4%,增速比上年末回落0.5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3.54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比重较2017年占比水平低1.9个百分点。
连平表示,在各项融资渠道都明显收紧的形势下,房地产行业作为去杠杆的重点领域,银行信贷也在不断收紧,房地产贷款增速多个季度持续回落。未来,随着棚改续建项目的不断加快,国家重点支持的各项政策性住房建设的力度加大,在房地产贷款稳中有降的同时,开发贷款仍将保持低增长态势。
来自新华社
⑼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数据哪里可以查到。 急需啊,要月度数据。
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只有上市公司的金融机构才能找到。例如:宁波银行主页,或者各大股票上的公开披露信息都会有,只不过不是最新的罢了。
⑽ 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
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1718.11亿元。
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达443291亿元,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规模的13.3%。
农户贷款余额1718.11亿元,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户贷款总额的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