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流水资料 > 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越多意味着

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越多意味着

发布时间:2021-05-14 20:12:56

A. 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是什么,怎么看

去当时办理贷款的银行打印一份贷款余额流水就可以了
写的很清楚。每个月的还款以及换了多长时间,还有多少待还

B.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是什么意思

金融机构发放的各项贷款的期末合计数 ,如年末数、季度末数和月末数等

C. 什么是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

金融机构,是指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中介组织。我国的金融机构,按地位和功能可分为中央银行、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外资、侨资、合资金融机构四大类。
存款余额是指商业银行在截止到某一日以前的存款总和,包括储蓄和对公的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存放同业及存放中央银行等的存款之和。
“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就是在年末时以上两个概念的综合
希望有所帮助

D.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说明什么求高手解答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指的是人民币贷款余额和外币贷款余额,一般可说明金融机构对社会的信贷投放规模,但近年来,由于银行业绩考核的压力,许多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了完成存款指标,做了大量的内保外贷、外保内贷等产品,即存贷款同时增加,所以有一定的水分。

E.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是什么意思

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指某一时点金融机构存款金额与金融机构贷款金额。其中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
金融机构贷款是指:企业向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的资金。其中商业银行是国家金融市场的主体,资金雄厚可向企业提供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因此商业银行贷款是企业负债经营时采用的主要筹资方式。

F. 什么是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就是指月末银行的存款和贷款数据。

金融机构贷款是指:企业向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的资金。其中商业银行是国家金融市场的主体,资金雄厚可向企业提供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因此商业银行贷款是企业负债经营时采用的主要筹资方式。
存、贷款是金融市场组织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最重要的来源和方式。一般认为,金融市场组织的基本功能就在于积聚存款、投放贷款,以优化资金配置,积极动员各经济部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参与贡献。存款积聚不足即为资本供给不足,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障碍;而储蓄充足时,要促进经济发展,还须以储蓄能够充分有效地转化成投资为前提。

G.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是什么意思又代表了什么

金融机构存款主要分对私和对公 对私代表散户 对公就是单位 公司的账户

H. 宏观经济问题

当前宏观经济问题与对策
一、 当前我国经济中出现的矛盾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成就与问题
1997年以来,中央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财政开支,增加货币供应量,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1998—2001年四年共发行国债5100亿元,安排国债项目8600余项,投资总规模2.6万亿元。到2001年底,已经完成投资1.9万亿元,建成了农村电网改造、铁路、公路、机场、大江大河治理等一批重要工程,开展了生态建设,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数次提升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了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经济发展两步走的方针,消除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局面,1999年,开始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生态建设入手,加大了对中西部落后地区的投入。国家还专门制定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全面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能力。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央银行从1998年开始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取消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八次降息,M2每年增长14%左右。在1998—2000年的3年中,金融机构贷款增加了3.53万亿元,国有银行发放国债项目配套贷款4000亿元左右。2001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11.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6%,全年贷款累计增加1.29万亿元,其中,新增基建和技改贷款2456亿元,相当一部分与国债投资项目相配套。使国民经济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扩张。在近几年世界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保证了我国经济一枝独秀。2002年要继续扩大和培育内需,拟发行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货币供应量(M1、M2)增长13%左右。为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今年央行增加了货币投放。4月基础货币增加20.5%,5月又增长19.5%, M1、M2增长也随之加快。
但是,也应当看到,虽然这些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力度前所未有,但是并未能使我国经济发展出现较高的景气局面:

1、通货紧缩的困境依然存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97-2000年分别是102.8,99.2,98.6,100.4,2001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仅仅增长0.7%,实际上主要是由于教育文化服务的价格上涨造成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2001年9月份以来,一直处于下跌状态。2002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8%,其中一季度下降0.6%,3、4、5、6月分别下降0.8%、1.3%、1.1%和0.8%。作为经济景气先行指标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自从2001年5月份就开始下降,至今已经有一年多,今年上半年降幅高达5%。这说明我国经济继1998-1999年之后,再次进入通货紧缩状态。通货紧缩不仅仅造成商品价格的下跌,进而造成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和经营困难;也带来劳动力价格和报酬的下降,进而造成广大工人特别是农民工、农民、城乡个体经营者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下降;从而进一步带来通货紧缩的压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行业越来越不景气。曾经利润较丰厚的衣着零售业经营者,现在很多人不赚钱。蔬菜零售业在前些年一直是一个只要出苦力就能赚钱的行业,现在也出现了很多人经营赔钱的局面。

2、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九五"以来,我国新增就业岗位呈持续减少趋势。2001年底,全国人口127627万人,就业人员73025万人,其中城镇23940万人,占32.8%;农村49085万人,占67.2%。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上升。1990年为2.5%,1995年为2.9%,2000年为3.1%,2001年为3.6%。据政府部门有关资料, 城镇失业、下岗人员之和1998年为1448万人,2000年底为1506万人。2001年底城镇失业、下岗人员之和约1800万人,其中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81万人,国企下岗职工515万人,非国企下岗人员约600万人。截止2002年6月底, 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700万人,比年初增加19万人,国企下岗职工464万人,比年初减少51万人,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11007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397万人,减少3.5%,其中国有单位减少5.7%,集体单位减少12.7%,其它单位增加12.3%。预计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将上升至4.5%左右。但实际上,由于我国的就业统计制度不完善,上述数据并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失业问题的严重性。一是失业人员只反映登记者,不能反映未登记者。如未能及时安置的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等。2002年,新疆历年累计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就达10万人,当年毕业需要安置的又达6万人。二是只能反映显性失业,不能反映隐性失业。国企许多职工劳动关系虽仍在单位,但实际上隐形失业问题相当突出。企业下岗职工就业很困难。集体和私营企业的下岗问题也难以反映。估计全国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在2010年之前大约要向社会释放1/3以上的冗员,扣除退休者,还有约3000多万人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三是只能反映城镇,不能反映农村。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经营耕地面积仅1.98亩。全国19.5亿亩耕地,拥挤了近5亿农村劳动力和3.6亿农业劳动力。按现有生产条件衡量,容纳1亿农业劳动力比较恰当(有专家认为,按照世界平均的农业生产率推算,我国的种植业最多只需要4000-5000万人就够了),加上非农业就业因素,农村劳动力实际剩余在2/3左右,即达3亿人以上。2000年底,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2819.5万人,其中集体企业3832.8万人,私营企业3252.5万人,个体企业5734.2万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村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劳动力达8000多万人。但近年乡镇企业不景气,就业下降,由于城镇的就业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也出现困难,许多城市限制雇用农民工。从城乡平衡发展的角度计算,我们需要在未来5-10年左右,每年转移1500-2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保证留在土地上的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跟上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所以实际失业率要比政府公布数据高得多。
3、居民消费依然不旺。利率已降至有史以来的最低点,依然不能够激活消费。3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8728亿元,比年初增加5051亿元。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困难,消费的相对水平持续下降。农村居民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1997-2001年分别为50%、47.9%、46.1%、45.2%和37.4%。批零贸易企业也处于困境之中。
4、企业和民间投资增长乏力。国债投资成为社会投资的主体。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898亿元,增长12.1%。其中国有经济投资26401亿元,增长12.8%;集体和个人投资分别为5189亿元和5308亿元,增长8.1%和12.7%,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3。
5、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负值。1998-2001年,我国净出口额分别为434.7、292.3、241.1和225.5亿美元,连年下降。
由于企业不景气,在企业特别是竞争性制造业企业就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报酬低、不稳定,且对未来前景的预期不看好,所以也难以吸引人才并鼓励劳动者钻研技术,人们争先恐后地涌向收入稳定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垄断行业,这对于正在迈向工业化的我国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的竞争力十分不利。最近沿海一些企业高薪招聘技工而不得就是一例。

(二)有效需求的不足特别是农民的贫困导致经济上的矛盾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
1、随着我国经济的多年发展,有效供给能力大大增强,出现了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局面。据第二次工业普查资料,900多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利用率有半数不足50%。
2、企业和个人投资效益低,寻找好的投资项目困难,项目经营的预期收益偏低,以至企业和个人投资热情低。改革后商业银行的"惜贷""催还"行为又加剧了这种局面。许多企业和个人试图通过投机来获取高的收益,如去年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用于委托理财大幅增加,成为中国股市的一道风景。
3、国际经济不景气,对外经济形势严峻。
4、以下几方面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居民消费的增长,从而成为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是结构性问题。比如,住房消费有很大的潜在需求,但由于很多家庭收入低,储蓄少以及房价的偏高,因而无力购买。
二是收入分配的失衡。2001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485,远远超过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几年收入增长主要是在中高收入阶层,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几乎没有提高。由于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导致消费需求提高的困难。
三是预期对消费的制约,由于近几年陆续出台的企业改革(下岗分流)、社会保障改革、医疗改革、住房改革和教育产业化(实际是上学收费)政策等,大大增加了人们对未来前景不稳定的预期,使得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进一步降低。近年来,居民储蓄率高达40%,而美国仅仅只有5%,大大限制了消费支出的增加。
四也是最为关健的因素,农民购买力的不足和消费水平的低下。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近几年来没有得到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提高到1990年的2.2、1995年的2.71和2000年的2.79。2000年农民人均货币收入只相当于1990年城镇居民的水平。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下降,由1980年的35.11%降到2000年的19.18%。而同期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从30.19%增长到36.38%。同时,由于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极其落后,限制了耐用消费品等正常需求。2000年农村家庭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普及率仅分别为48.74%、12.31%和28.58%(城镇的相应数据分别为116.56%、80.13%和90.52%)。这大大低于同一收入水平时期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城市居民至少落后10年。这是导致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设想,若仅此三种家用电器的消费水平达到城镇水平,就可有约1万亿元的市场规模。若5年完成,平均每年为2000亿元;加上乘数效应,则每年带动国民经济增长5000亿元以上,可使年国民经济增长率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
由于居民消费的不振,这几年消费需求主要依靠政府拉动。1998-2000年,政府消费比重分别为20.4%、20.9%、21.4%,逐年增加。
因此,我国经济出现一个十分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有大量的剩余生产能力,城市失业和农村就业不足问题严重;另一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需求不能满足,突出表现在贫困现象特别是农村贫困现象的存在。这个矛盾有些问题来自于供给方面,如重复建设所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企业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等;但问题的主要方面是来自于有效需求的不足。企业投资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项目的盈利能力差,其实质又是消费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居民购买力水平或消费水平的低下,二是城市居民住房和汽车消费等需求升级困难,农村居民购买力水平或消费水平的低下也使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发生困难,这大大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二、农民待遇的国民化和农民的城市化是解决矛盾的突破口

(一)解决经济矛盾的突破口是什么?
怎样使我国经济走出这种困境呢?也就是说,解决这种矛盾的突破口是什么?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是启动住房、汽车和旅游等消费①。朱钅容基总理在九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鼓励居民扩大住房、旅游、汽车、电信、文化、体育和其他服务性消费",这当然不错,但我认为,一则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相关的经济政策已经给予了发展的保
证,不需要政府作为经济调控的重点和启动内需增长的突破口
了。例如随着住房改革政策的推进,住房商品化已经在健康发展,
并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2001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245亿元,增长25.3%。二则我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如
在汽车消费上,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短缺,城市居民人均道路很少,车库紧张,交通拥挤,停放车辆困难,汽车使用成本很高,因此汽车消费将是一项长期受限制的需求。三则这带有浓厚的城市偏向倾向,眼光只知道盯着3亿城市人口,而忘记了我国人民的大多数——9亿多农民怎么样进步,怎么样发展。按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城市的需要是进入"高额群众消费阶段"的问题,农村的需要是进入经济"起飞阶段"的问题。一个社会的"二元经济"结构相差如此大,是极不正常的,表明社会经济是不健康的。
我认为,可以从农民待遇的国民化和农民的城市化为突破口来解决这一矛盾。剩余生产能力的存在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中国历史上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剩余生产能力是可以动用的消费和储

--------------------------------------------------------------------------------

①厉以宁教授早在1996年完成的《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书中就提出:一国能否实现持续增长,同社会最终需求是否旺盛以及能否得到满足有关。假定社会最终需求不旺,企业的生产就会停滞或萎缩,经济增长率也会减缓。我国国内需求中,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是哪个或哪些行业可以成为下一步的满足消费热点的行业或带动社会最终需求的行业?经济学界有人认为,今后有效地启动国内市场的将是:一、住房的商品化,二、普及小汽车,三、发展国内旅游业。可以设想,今后我国的经济的健康运行与此是不可分的。在这三条渠道中,住房的商品化最为重要。因为居民的消费结构将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变化。"衣"、"食"消费支出比重会下降,"住"、"用"支出比重必然越来越高。"用"与"住"的支出往往联系在一起。家电设备、家具、室内装饰品等支出要受到住房条件的制约。居民住房的商品化实际上预示着一个非常广阔的国内市场。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一起完全可以成为我国经济中的主导部门之一。
蓄,既可以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也能够在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从供给方面,我们仅从第二产业出发,先估算一下有多少剩余生产能力:
2001年第二产业增加值4.9万亿元,按1/3的生产剩余估算,剩余产品约有2.5万亿元。也就是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至少在2.5万亿元。按照60%的边际消费倾向推算,需要1万亿元的初始消费和投资来启动,就可以使最终需求扩大2.5万亿元。从而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如何启动初始消费和投资从而扩大需求呢?

(二)农民待遇国民化和农民城市化建设的举措及数据测算
从农民待遇的国民化和农民的城市化着手,这里提出扩大需求的三条举措:
1、 给老年农民以养老金(增加2000亿元)。
2、 建立高质量的符合长远发展需要的农村现代教育体系(增加2000亿元)。
3、 根据城市化以后农村居民的人口数量、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的需要,规划建设符合长远利益的现代化村镇;规划扩充现有大中小城市和新建一批大中小城市,满足农民进城的需要(增加6000亿元)。
前二项主要是农民待遇的国民化问题,后一项主要是农民的城市化现代化问题。下面具体讨论之。
1、给老年农民以养老金
全国65岁以上的老年农民现约有6600万人,他们为全民财富的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在50年代开始的工业化进程中,他们以剪刀差的形式贡献了主要的国有资产,又为子女的上学、结婚、建房耗尽了一生的积蓄。如今年老体弱,随着传统道德的丧失,子女对他们的赡养普遍出现困难,因此造成了许多的痛苦和悲剧。现在是到了他们享有社会保障的时候了。若人均年保障额按3000元计,全国老年农民年社会保障支出总额约为2000亿元。
2、 建立高质量的符合长远发展需要的农村现代教育体系
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尽人皆知。这对中国社会的进步极为不力,也大大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难以提供现代化所需要的合格劳动力。农村现中小学学生12090万人,教职工605万人。若农村小学生人数视为正常,要达到城镇的中小学生比,则农村中学生人数应达到7133万人,基本上翻一番,说明现在农村小学生升至中学的比例太低;若达到城市的师生比,则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应增至1100万人,其中中学600万人,小学500万人。(2000年,全国教育情况如下表):
2000年全国教育情况基本数据

合计
城 市
县 镇
农 村

中学学校数 (所)
77268
14473
20853
41942

在校学生数(人)
73689101
14970220
22856105
35862776

教职工数(人)
4910968
1249134
1590535
2071299

每校学生数(人)
954
1034
1096
855

学生/教职工
15
12
14
17

小学学校数 (所)
553622
32154
81184
440284

在校学生数(人)
130132548
18166507
26928904
85037137

教职工数(人)
6454862
1075403
1396831
3982628

每校学生数(人)
235
565
332
193

学生/教职工
20
17
19
21

合计中小学学校数 (所)
630890
46627
102037
482226

在校学生数(人)
203821649
33136727
49785009
120899913

教职工数(人)
11365830
2324537
2987366
6053927

普通中学教育经费(万元)
9818888.9

2885042.8

国家财政性经费(万元)
6658801.6

2208547.8

普通小学教育经费(万元)
9939983.1

5735693.6

国家财政性经费(万元)
7704708.3

4548153.3

全国城镇中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为1833元,其中国家财政性经费为1177元;农村中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为805元,其中国家财政性经费为616元,只相当于城镇中学生的一半;全国城镇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为932元,其中国家财政性经费为700元;农村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为675元,其中国家财政性经费为535元。设想农村中学生人均国家财政性经费达到1500元,总额达1070亿元,增支约850亿元;农村小学生人均国家财政性经费达到700元,总额达到600亿元,增支约150亿元。合计国家财政性经费年增支约1000亿元。这是经常性开支。下面再计算基建支出。
农村中学生按7000万人计算,每校1000人(约24班,每年级4班),则有7万所中学,每校投资350万元,总投资2450亿元;农村小学生按8000万人计算,每校500人(约12班,每年级2班),则有16万所小学,每校投资160万元,总投资2560亿元。中小学共需投资约5000亿元。若分5年完成,每年约需投资1000亿元。中小学建设的实际操作可按农民实现城市化后的人口分布建设。
两项合计,建设农村现代教育体系年支出约达2000亿元。农村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可以推进社会的进步,并大大地促进农村青少年人力资本的形成,为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
3、 按城市化以后农村居民的人口数量、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的需要,规划建设符合长远利益的现代化村镇;规划扩充现有大中小城市和新建一批大中小城市,满足农民进城的需要。
按《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我国户口在乡村的常住人口为92820万人,占73.33%;户口在城镇的常住人口33763万人,占26.67%。乡村人口根据前面的分析,农村劳动力实际剩余在2/3左右,也就是说,农村只需要留下1/3的人口,即3.1亿人;2/3的人口,即约6.2亿人,需要进入城镇。
假设开展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后,1/3人口进入城市,1/3人口进入小城镇,1/3人口留在现代化的农村,不应该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如果忽略尾数,则三者的人数都是3亿人。为了计算方便,根据我国国情,现在这样设想:全国约二十亿亩耕地,农村每一万亩地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村,每十万亩耕地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小城镇,每一百万亩耕地建设一个新的城市,则需要建成20万个新村,每个村的人口平均约1500人;2万个小城镇(可以以现在的中心乡镇为基础),每镇平均约增加1.5万人;2000座新城市(可以以现有的县城为基础),每个城市平均约增加15万人。这种城、镇、村的规模适度,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那么我们可以估算出这种投资总额。
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数据测算表
项 目
城市


合计

城、镇、村数
2000
20000
200000

人口规模(人)
150000
15000
1500

人均占地(米2/人)
100
200
300

城、镇、村占地规模(公顷)
1500
300
45

总人口(万人)
30000
30000
30000
90000

总占地(公里2)
30000
60000
90000
180000

单位基础设施投资额(亿元/公里2)
1
0.75
0.5

每城、镇、村投资额(万元)
150000
22500
2250

总投资额(亿元)
30000
45000
45000
120000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我国为60-120米2,新加坡为227米2,美国为200-400米2。根据我国国情,并考虑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人均建设用地,市、镇、村分别按100米2、200米2、300米2计算;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资额,市、镇、村分别按1亿元、7500万元、5000万元计算,则总投资额可达12万亿元,其中市、镇、村分别为3万亿元、4.5万亿元、4.5万亿元。设想这个目标在10年完成,每年只需投入约1.2万亿元。如果国家与地方按1:1配套,则国家每年只需投入6000亿元。当然,新城市的实际建设操作,一定不会按2000个、每个15万人的规模执行,可以根据不同待发展城市的区位优势、发展前景、能够吸收的进城农民量等因素而定。可以扩充现有的大中小城市,也可以规划新建一批大中小城市。现代新镇和乃至新村的实际建设操作也是这样。
三项总计,需要国家投入10000亿元。其中用于经常性开支3000亿元,用于建设性开支7000亿元。恰好是平衡总供给的初始消费和投资启动额。
资金来源可以由财政部向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解决。也就是说,是采取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应量的形式解决。在现有"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实行新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这会带来就业的扩大,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力资本的增加,社会的进步,使我国经济走出困境,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阅读全文

与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越多意味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工商银行利息最低的贷款利率 浏览:6
柳州创业担保贷款 浏览:922
在贷款房子夫妻离婚如何过户 浏览:869
中国银行手机怎么查询贷款情况 浏览:19
各家银行的网上贷款有哪些 浏览:251
公司购买写字楼可以贷款 浏览:320
上海房贷款年龄放宽到70岁 浏览:270
银行贷款还不上分期还要担保人么 浏览:841
360贷款资料通过短信 浏览:931
车贷没写贷款金额利率 浏览:12
贷款年利率超过多少不受国家保护 浏览:339
170亿无息贷款是真的吗 浏览:894
公积金贷款要1年的流水 浏览:457
及时雨小额贷款公司面试 浏览:376
做银行担保还可以贷款不 浏览:742
平安贷款人员的工作 浏览:799
房子贷款提前还清合算吗 浏览:587
贷款工作人员专业对话 浏览:674
公积金贷款要垫钱过户再贷吗 浏览:541
哪些贷款没有手机认证 浏览: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