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母親和哥哥相繼去世,高考前一天父親去世,四川這位男孩今後將如何生活
本是可以在安逸的年齡,無憂無慮的成長。有的人在父母的庇護之下安逸成長,而有些人自小遭受家庭變故,不得不學會奔跑,自小就是一個小大人。俗話說得好,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在現實中也得到證實。雖然經歷坎坷,但是熬過了就註定不平凡。在艱苦的環境下,也算是磨練自己意志的方式。
希望他步入大學之後,奮發向上的讀書,用知識改變現狀,熬過困難,以後註定就是不平凡。
② 武漢武昌華中律師事務所陳亮代辦平安普惠貸款業務嗎
武漢武昌華中律師事務所陳亮不能代辦平安普惠貸款業務,平安普惠貸款業務只能本人辦理
武漢,簡稱「漢」,別稱江城,是湖北省省會,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特大城市,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聯勤保障部隊機關駐地。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在城中交匯,形成武漢三鎮(武昌、漢口、漢陽)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水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四分之一。
作為中國經濟地理中心,武漢有「九省通衢」之稱,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和長江中游航運中心。
其高鐵網輻射大半個中國,是華中地區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③ 三農攜手互聯網的經濟意義
觸網農民:先行者的困擾
中國數十萬計的行政村中,具有特色產業和資源優勢的不在少數,但只有少數農村能夠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淘寶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民網商帶頭人的存在。這些帶頭人在網商群體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重要啟蒙和催化作用。他們善於學習、勇於嘗試新生事物,並樂於分享,能夠起到先富帶動後富的作用。但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過程中,農民網商帶頭人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許多困擾和問題。
缺技術、少人才、同質化競爭壓力大
淘寶網「山裡旺農家店」店鋪掌櫃、山西臨縣農民網商王小幫談起當前的困難與需求,直呼缺技術和人才,特別是懂網店運營方面的技術型人才。「由於起步晚,基礎差,山西很難形成電子商務方面的人才集聚。我現在相當於一個全能型人才,既要出去收購農產品,又要維護網店,搞網路營銷,幾乎什麼都得自己做。如果能夠聘請到一個專門的人才幫我進行網路營銷、管理什麼的,我就能夠解放出來,專門做市場開發等事情了。」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東認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中的人才短缺問題,是制約三農發展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農民企業家自己要有人才意識,政府也應努力改善當地人才環境。就農民網商而言,突破傳統農村家族企業的束縛,變家族企業為現代公司制,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關鍵。
被稱作「沙集網商三劍客」之一的孫寒,是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沙集鎮東風村最早開網店的年輕人。他認為,目前農村電子商務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網商自主開發能力不足、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強。因開發能力不足、技術含量不高造成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非常弱。
阿里研究中心高級專家張瑞東表示,「淘寶村」之所以能夠快速長大,並且在全國范圍內涌現,其重要原因是相互模仿、細胞裂變式快速復制。很多網店沒有設計能力和生產能力,網店圖片以拷貝他人為主,產品以拿貨為主,網店自身運營能力和創新性都比較弱。同質化競爭不可避免會帶來價格戰,而惡性價格戰必然影響產品質量,進而威脅本地區產品的網路美譽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部研究員秦中春說,要促進農村電子商務轉型升級,一方面政府要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另一方面企業要進一步深化、細化產業,向高端延伸,理性分工,不要惡性競爭;最重要的還是要誠信,以及長期品牌化經營,將文化內涵植入行業。
空間小、缺組織、規范化集約化程度低
在浙江省縉雲縣北山村,村裡集中了100多家淘寶賣家,其中多位是皇冠級賣家和天貓商戶,賣家一般用自己的客廳當辦公室,多餘的卧房當庫房,但遠遠不能滿足需求,部分大賣家就租用村裡的閑置房屋當作庫房,由於比較分散,因此出現一個網商在村裡租多個庫房的狀況,不利於管理和發貨。
阿里研究中心高級專家陳亮表示,空間束縛是當前農民網商發展遇到的瓶頸之一。由於「淘寶村」的網商成長迅速,對辦公、倉庫的需求也急速擴張,但農村的居住生活空間有限,嚴重束縛網商發展。同時,大型網商有擴大經營、自建工廠等需求,但受到農村土地政策的限制,通常很難實現。
王小幫告訴記者,當前政府組織的各種培訓交流會很少,即便有組織,也很少允許他們這些單個的、規模小的網商參加。「去年,我聯合幾個剛起步的網商組織了一個電商俱樂部,想邀請一些業內專家給講講課,結果誰也不願掏經費。我已經准備不幹這個組織了。」
「農民網商的組織協會覆蓋不足、管理能力弱、服務體系集聚優勢有待挖掘等,成為觸網農民反映最多的問題。」陳亮等專家表示,問題涉及的這幾個方面也是網商發展中最能產生集聚與規模效應的方面。
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系助理教授崔麗麗認為,滿足觸網農民的新訴求,需要政府、市場、協會多方面努力。首先,要進一步加強已有農民網商組織體系的作用,引導網商規范化、集約化發展;其次,從農村商戶角度出發,應注重藉助鄰里示範、社交示範尋求解決自身電子商務經營中所面臨的問題;第三,要積極加入各類協會組織,充分利用協會的資源和平台進行自主學習,群體創新。這能幫助商戶提高自身互聯網應用知識和信息使用能力,幫助商戶快速准確地篩選出能夠共同交流、合作發展的商戶以及社交網路。
融資難、服務缺、多重門檻待跨越
「我們網商發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做大做強,而金融機構存在著貸款難、金額小、周期短、流程復雜等問題。」浙江麗水的農民網商呂振鴻告訴記者,一些地方雖然成立了小額擔保公司,但仍然難以滿足農民網商的發展需求。
針對呂振鴻提出的問題,多位專家表示,與傳統農民不同,「農民網商」需要資金量較大,僅靠自身積累難以滿足需求。而農民網商主要的「資產」是生鮮農產品、網店、網路好評等,在現行政策下難以進行抵押貸款,這就需要有關部門創新金融制度,盡快實行農民網商投融資服務試點並將成功做法推廣,從而為農民網商發展壯大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
通過大量的走訪調研,半月談記者了解到,除了較成功的農民網商,絕大多數農民仍對互聯網相當陌生,城鄉信息鴻溝巨大。農村一些遠程教育系統,大多處於「睡眠」狀態,真正利用起來的很少,受益的農民少之又少。一些基層幹部表示,政府主導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是三農中的邊緣工作,有限的鄉鎮幹部把更多精力放在發展經濟和維護穩定上面,信息服務等就停留在了形式上。
此外,農民自身的互聯網意識還處於初始階段,很多農民接觸不到互聯網,更體會不到互聯網可能帶來的巨大變化和機遇。湖北恩施巴東縣清太坪鎮白沙坪村村民田發平告訴記者,村子裡的農民對網購很不信任,一直擔心上當受騙。「因為他們沒有互聯網知識,更不清楚現在互聯網交易已經有了較為穩定成熟的誠信體系。如果能讓更多的農民了解互聯網,接受互聯網,那麼這個變數將給農村帶來看得見的變化。」
④ 20 年前在雲南開民宿的人,現在怎麼樣了
滇西北的6 個房主告訴你
-風物君語-
今年冬天
《親愛的客棧》讓民宿又吸睛了
找一個漂亮的地方
開一家民宿
從此過上「清心寡慾」的人生
在瀘沽湖、莫干山??
這些景區熱門起來之前
最早興起民宿之風的是雲南
30年
民宿依舊很美
可要做老闆
卻是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1
大理:尼瑪的廉價酒店和泳池派對
1984年,大理正式對外開放。後續幾年,麗江和香格里拉也相繼打開大門。
20世紀80年代,國內旅遊市場尚不成氣候,而流連東南亞的歐美背包客卻不畏雲南的山重水復,早早聞風而來。因而無論是最早的大理,還是後來的滇西北,最初為旅行者服務的住宿地,都帶著濃濃的「洋氣」。開賓館接待外國人需要涉外證。開放初期,私人要辦涉外賓館困難重重。外國人到大理,得入住護國路的國營大理第二招待所。
尼瑪是大理人,早在1986年他就成為旅遊服務業的一員。攝影/ 關海彤
那時的外國人住護國路,他就在護國路開了個叫 Tibetan Caf 的咖啡館。那時候店裡提供的酒、咖啡、可樂、酸奶等飲品中大部分在大理還是稀罕物,甚至連進貨渠道都沒有。
每隔一段時間,尼瑪就得拿著外匯券坐18個小時車去省城的友誼商店進貨。
不久之後,旅館和咖啡館漸次在護國路出現,外國旅行者雲集。護國路就變成了後來大家俗稱的「洋人街」。
經過十年的旅遊業浸淫,尼瑪得以有錢在文獻路買下一片地,建了 MCA 酒店。
MCA 雖然叫酒店,但更像國際青年旅舍的格局,有廉價而安全的床位,有大片公共空間可社交,酒店中間,還有一個標志性的大大的泳池可以暢游。但和一般的青年旅舍不同的是,MCA 里還有藝術氛圍濃郁的畫廊。MCA 的全稱,本叫「湄公河流域文化藝術中心」。
1995年,大理的旅行市場依然是外國背包客的天下,而同時,「禮失而求諸野」的國內先行者們,亦已蠢蠢欲動。
在 MCA,尼瑪最熱衷搞泳池派對。圖/ 尼瑪供圖
2000年,尼瑪的咖啡館搬到了人民路。圖/ 尼瑪供圖
泳池派對上大家喝酒、唱歌、聊天,興致來時,便一頭扎進泳池裡。人們常懷念當年的 MCA 酒店,大都是因為這個獨特的泳池派對。
在泳池邊彈吉他的年輕小夥子,他的名字可能叫許巍;拿著相機的,或許是曾拍過三毛影像的肖全;和尼瑪一起碰杯的,有時會是藝術家葉永青。這個泳池派對,一直持續到2015年 MCA 改成價格不菲的精品民宿前。作家土家野夫、導演張揚這些後期成為「新大理人」的名家,都是泳池派對的常客。
2
麗江:老謝和彎豆青年旅社裡的背包客
麗江老謝和尼瑪完全不是一個路子:尼瑪定義自己為質朴的學者和藝術家;老謝就喜歡拿著各種工具在自己的青年旅館里獨自敲敲打打。
2000年,莫干山人老謝在麗江古城和合夥人開了一家真正加盟的國際青年旅舍(YHA),名字叫麗江古城國際青年旅舍。他將青年旅舍的公共空間做得很大,有足夠的交流空間;在屋後的流水邊做了一個海子書吧,提升它的文藝氛圍;在天花板上掛滿雲南的草帽,融入當地文化。當旅行者問他為什麼在天花板上掛斗笠時,他就會說這不是斗笠,是鍋蓋:「雲南十八怪,摘下斗笠當鍋蓋。」
早期的麗江旅行者,喜歡在老謝的 YHA 里聚會,地位和尼瑪的 MCA 類似。
30年前的麗江古城還沒有這般喧囂。攝影/ 關海彤
對於大多數旅行者來說,大家知道麗江古城,還是因為1996年的麗江地震。人們輕松地說,麗江是「地震震出來的」。納西人卻在一種很具體的悲痛中療傷,他們翻修自己的房子,將主道鋪寬,並且在河邊重新種上了楊柳。
2000年前後,麗江才慢慢又有了生機。
老謝的第一家 YHA 和後來的麗江老謝車馬店,都在麗江古城密西巷一帶。那裡的老房子比主道新華街更多,曲徑通幽,有舊時麗江的格局。那些年,在老謝的 YHA 里,也是外國背包客雲集,於是又有人稱密西巷是麗江的洋人街。
彎豆進入滇西北的時間比老謝晚不了多少,但他始終認為老謝是他的前輩。攝影/ 關海彤
1999年,老謝的浙江老鄉、旅行者彎豆沿著一條如今基本廢棄的公路前往香格里拉。香格里拉,當時還在中甸。這條公路抵達中甸的最後一個埡口叫冷凍坡。彎豆翻過冷凍坡,小中甸的高山草甸躍然於眼前。直到今天,彎豆還記得當時的美好,並且背誦著民國時期劉曼卿女士描繪的中甸場景:
忽見廣壩無垠,風清月朗,連天芳草,滿綴黃花,牛羊成群,帷幕四撐??
這趟旅行,讓彎豆決定放棄杭州的工作,到香格里拉來。當麗江的老謝開YHA時,他只在香格里拉找到一個門面,開了個酒吧名字叫作「中甸旅行者俱樂部」。中甸旅行者俱樂部時常被彎豆想像成一個自由的地方。街上的無牌汽車到處亂串,那些早期進入香格里拉的旅行者雲集於此;酒吧門前,還得設計拴馬柱,因為藏族青年會騎馬騎牛來到酒吧里嘗鮮。
等到2002年旅行者喬陽進入中甸的時候,彎豆已經在香格里拉的獨克宗古城旁邊開青年旅舍了。
香格里拉是藏區,海拔高,溫度低。
喬陽對彎豆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沒完沒了地去鍋爐房裡燒熱水。在YHA里享受暢快淋漓的熱水浴,是讓人滿足的奢侈體驗,更不用說在環境尚且惡劣的藏區了。彎豆、老謝和尼瑪的旅舍雖然開設的時間不一,風格各異,但殊途同歸,都是從當地旅行剛成氣候的時候,就開始服務背包客的。
3
香格里拉:白瑪多吉用酒店串起它的美
喬陽好好的一個川妹子,卻喜歡叫自己為喬公子。喬公子同樣是滇西北旅遊服務業的「開荒人」。
2002年,她是第一個到德欽飛來寺開酒吧的人,那個酒吧的名字叫「季候鳥」。酒吧門口,毫無遮攔地正對梅里雪山的13個白雪皚皚的峰頂。飛來寺因為瑰麗的雪山景色很快成名,成了設施齊全的集散地。喬公子又躲到更偏僻的霧濃頂,開了一個季候鳥旅館。
開旅館之餘,她也喜歡到香格里拉縣城晃悠。除了熱衷在彎豆的 YHA 里洗鍋爐熱水澡,她還是城郊松贊林寺旁克納村一家名為松贊假日酒店的常住客。
白雪覆蓋的松贊綠谷圖 /松贊酒店
松贊酒店的員工大多來自本地人。他們本身就是傳遞這里文化的載體圖 /松贊酒店
這家旅館不貴,開始賣80元一晚,後來翻了一倍,也不過一百多塊錢。這家店的主人叫白瑪多吉。那個時候,他還是紀錄片導演。BBC 拍《雲之南》時,他就是參與者。松贊假日價格不高,新建的藏式建築踏實而厚重,白瑪多吉在各處收集回來的藏式傢具、地毯和佛像溫潤有質感,伙計們謙和且熱忱,喬陽感覺特別好。
同樣感覺很好的還有香港商界的小超人李澤楷,他和一眾名流來到中甸時遇到松贊。他特別驚訝,驚訝於如此美好的住宿地居然只賣160元一晚,而且是人民幣。小超人甚至擔心主人生活無以為繼,臨走的時候一行人買光了店裡的工藝品以示支持。
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松贊系列酒店的發跡史。
從2000年的松贊假日開始,白瑪多吉在這條路上已經走了17年。很多人說他做的松贊系列酒店是「國內最好」的;他本人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是國內民宿界的領袖之一。但像喬陽這樣的、早期喜歡白瑪多吉的人,並不是因為他廣廈萬間,而是襟懷坦盪。襟懷坦盪就是不藏著掖著,我有什麼東西,都熱情地展示給你看。
松贊綠谷藏式風格的內部空間攝影/ 沈衛新
2009年,喬陽正在霧濃頂建造她的季候鳥旅館,白瑪多吉已經將松贊系列酒店修到了霧濃頂不遠處的山坡上。那個村子叫谷幾濃村,一個只有五六戶人家的藏族村莊。白瑪多吉一如既往地踏實造房子,自己選址,自己設計,然後讓當地工匠用傳統藏式建築的手法,一一完成。即便是工地,白瑪多吉也是對喬陽和好奇的人完全開放的。
喬陽沒事就鑽到白瑪多吉的工地里,看到有什麼不懂的營造問題,工人們至會停下來,跟喬陽一一細講。松贊的香格里拉環線酒店建成之後,這些選址於鄉野之間的美妙山居分布在大香格里拉地區的每一個縣域里。
旅行者這才驚訝地發現,在迪慶州各個隱逸的鄉村角落裡,藏著幾個讓人擊節的山居酒店。白瑪多吉卻說:「不,我不是在建店。我只是希望用這些美好的酒店將香格里拉串起來,去重新發現香格里拉的美好。我起酒店的地方,可能就是香格里拉的『地之肚臍』,或許美好的香巴拉,可以通過『地之肚臍』(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寫到的傳說中的理想國)去發現。」但顯然喬陽是比大多數住客對「地之肚臍」更瞭然於心的。
現在她是松贊的旅行產品經理,一個月有半數時間,她都待在松贊在麗江剛開的酒店裡,給客人講解如何通過松贊用酒店和山居串聯起來的線路,走進「地之肚臍」,走到白瑪多吉營造的那個香格里拉旅行世界裡。
而剩下的半個月,她會回到自己的新落腳點:大理洱海邊的新家。
4
雙廊:嘉明留在這兒的精神寄託
大理洱海邊在某種意義上是近些年的大理旅行「再發現」。
洱海的雙廊現在成了大理民宿集中地之一。圖 /視覺中國
如今雙廊的熱鬧程度,如同這夜色里的燈光攝影/陳亮
嘉明2007年在雙廊開海地生活時,那還是外地人在雙廊開的第一家住宿地。那時的嘉明哪裡能想到,十年之間,確切地說是2012年後的五年之內,會有2000多家住宿地擠在洱海邊。
相比尼瑪這些知天命年齡的前輩,嘉明只是一個80後後輩。
開海地生活前,嘉明在北京秀水街買一套翻版的北臉沖鋒衣就非常滿足,穿著它到處旅行。那些年,嘉明在江湖沒什麼履歷,到哪裡都是小弟。嘉明小弟後來想安定下來,要在西安開YHA,於是跑到「創造出國內青旅模式」的麗江古城YHA學習。學習之餘,嘉明跑了一趟大理,這趟大理之行徹底改變了嘉明的人生模式:他喜歡上了大理這個地方,並留了下來。
嘉明的客棧起名叫海地,是有他的某種精神寄託的:嘉明的朋友麗萍在不通公路的蒼山上開了個高地。那時的雙廊,同樣交通不便,同樣純粹美好。一個在高山之上,一個在洱海之邊,高地和海地遙遙相望。
後來,洱海邊的住宿地被人們稱為民宿。
2012年前在雙廊開民宿的掌櫃們,都和嘉明一樣,描述過當年那個作為偏遠小漁村的雙廊鎮:那是一片美好的鄉村圖景。雙廊的耕地極少,當地的白族人以打魚為生,日子窮,但人心寬,有信仰也有精神寄託。
除了喜歡雙廊並決定留在這里開民宿的人,有些人只是想在雙廊生活。上海畫家沈建華、著名導演張揚和早幾年的舞蹈家楊麗萍都是雙廊的早期生活家。
2012年的時候,沈建華和楊麗萍等一眾人發起了名為《雙廊雙廊》的鄉村畫冊。前媒體人卓瑪是主要撰稿人之一。2010年,卓瑪和丈夫紅點也在雙廊開了民宿。卓瑪也很樂於奉獻自己的專業技能,負責了這本畫冊第一、二期的大量采編。大家用心地記錄洱海邊的社區生態,留下當下的美好。
這一年恰好也是雙廊開始裂變的一年:資本聞風而動,他們感覺洱海邊的民宿,可能會成為大理旅行的新熱點。於是從2012年開始,給這些早期新移民遞名片的人,有越來越多的房地產商和投行人士。
洱海邊一些民宿的經營者已不是追求生活方式,而是從事一種純投資的行為。
最近這幾年,洱海邊陸續擠進了2000多家民宿,人們開始給洱海的人群歸類。人們說洱海邊的民宿業主是一群城市中產,懷著詩和遠方的情愫,在逃離北、上、廣的風潮下,紛紛踏足洱海邊。
5
民宿這門生意,冷暖自知
在「不如一路向西去大理」的歌聲中,旅行者湧向洱海。這里房價不菲,但依然一房難求。大理因為洱海邊民宿的興起,重新回到了頂級旅遊集散地的中心。
洱海看上去,的確有點像是「中產」的生活狀態。但洱海邊的民宿業主中對這種「中產」定義很反感的,大有人在。民宿洱海醒來的掌櫃袁小兵對「被中產」就頗為不屑,說:「我哪裡來的中產,我做深度調查記者十來年,拿著僅有的30萬元,再東拼西湊,和合夥人一起開的民宿。」
嘉明的海地生活在2016年就徹底關門了。
一家停業的洱海民宿攝影/ 陳亮
洱海這十年,嘉明見證過美好的鄉村圖景,又眼看著安靜的古鎮變成一片喧囂的工地。民宿人的常見煩惱他都有過,甚至和房東打過官司,和有關部門有過來回。2016年 10月 25日,有關部門一紙公文,海地生活「私設暗管,將污水直排洱海」,責令整改。半個月後,疲倦不堪的嘉明關上海地生活的房門,停掉花十多萬元買回來的污水處理系統。
袁小兵則感嘆「鄉村圖景的破滅」。資本進入之後,那個被他視為「美好鄉村圖景」的雙廊不再那麼純粹,開始有收到高額房租的農民過著暴發後的酒肉生活,因早期房租相對較低而頗感吃虧的老鄉則以各種理由漲房租。記錄這個漁村原生文化的畫冊《雙廊雙廊》早已停刊,雙廊鎮上多了幾個霓虹閃現的酒吧。
一切的聲色犬馬,本不屬於這里,卻方興未艾。
洱海邊的民宿關停後,這里只剩下了本地人攝影/ 張律堂
2017年 4月 7日之後,洱海邊的民宿全線喊停。業主們在開始時並不特別憂慮,自己給房間貼上封條,封條上寫著「保護洱海,自行停業」。他們都以為,這或許是應付行政部門的臨時需要,可是將近半年過去了,洱海邊的民宿似乎都沒有重開的希望。
擺在洱海民宿業主面前的矛盾,顯然不是難纏的房東們。洱海民宿興盛時帶來的豐裕收入已經消失了半年。袁小兵開著嶄新的陸地巡航艦,買了山水間的房子。客棧停業了,一切的收入就停止了,房貸、車貸卻並不會因為洱海醒來的停業而中止。這個看起來過上了中產生活的前媒體人,似乎又回到了「偽中產」的不安生活狀態。比袁小兵還困苦的洱海民宿經營者大有人在,沒有人知道這些民宿會在什麼時候開業,又會在什麼時候戛然集體停業。
8月的一天,洱海的陽光一如既往般晴好。那些還在停業的民宿業主默默地在陽台上曬床單。有人說,這是對即將可以營業的憧憬。也有人說,這是他們在表示對這個世界投降了。
從1984年大理對外開放算起,30來年的時間,各種類型的旅行者通過一家又一家的民宿,洗去路上的風塵,又趕往下一程。民宿主人清理客房,換上干凈的床單,迎接下一批旅行者的到來。
你說擁有一家民宿是風花雪月,可開民宿的人,卻甘苦自知。
文丨袁鑾
本文選自《地道風物民宿時代》
編輯丨逸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