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銀行業對實體經濟發放貸款余額近120萬億嗎
2018年7月4日,中國銀行業協會在河北雄縣發布《2017年中國銀行業社會責任報告》,報告指出,2017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為119.03萬億,同比增長13.2%。
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潘光偉發布了上述報告,報告主要包括八部分內容。
一是銀行業穩健運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截至2017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252萬億元,同比增長8.7%,增速較2016年下降7.1個百分點;總負債233萬億元,同比增長8.4%,增速較2016年下降8.2個百分點。
四是踐行普惠金融理念,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金融服務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截至2017年末,銀行業涉農貸款余額31萬億元,同比增長9.64%;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0萬億元,同比增長15%,比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高2.67個百分點,並且自2015年以來,連續三年實現了小微企業貸款增速、戶數、申貸獲得率「三個不低於」目標。
報告特別提到,在2017年,為全面提升銀行業無障礙服務水平,推動我國銀行業無障礙環境建設工作向制度化、規范化、標准化的縱深發展,《銀行無障礙環境建設標准》完成制定,規范和引導全行業金融機構更好地滿足殘疾人客戶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
五是積極發揮金融科技作用,不斷改進消費者體驗和服務效率。截至2017年底,全國布局建設自助銀行近17萬家,布放自助設備超過80萬台,其中創新自助設備11萬多台,客戶金融服務獲得感持續提升,體驗日益優化。2017年,銀行業金融機構離櫃交易達2600億筆,同比增長46%;離櫃交易金額達2000億元,同比增長32%;行業平均離櫃業務率達87.58%。
六是把握機遇,主動適應擴大對外開放新形勢。截至2017年末,共有10家中資銀行在2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了68家一級機構,其中包含17家子行、40家分行、10家代表處、1家合資銀行。
七是推進綠色發展,共建美麗中國。截至2017年6月末,國內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余額8.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7.1%;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為1.69萬億元,節能、環保項目和服務貸款余額為6.53萬億元。
八是投身公益事業,不忘初心反哺社會。2017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公益慈善投入總額達10.36億元;員工志願者活動時長95.83萬小時。截至2017年底,公益慈善項目達3307個。
㈡ 貸款基準利率2015年7月
2015年7月期間,人行公布的個人(人民幣)貸款利率:6個月以內(含)4.85%;6個月至1年(含1年)4.85%;1-3年(含3年)5.25%;3-5年(含5年)5.25%;5年以上5.4%。
㈢ 我國2015年資本形成總額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多少
一、農業生產形勢較好全國夏糧總產量14107萬噸,比上年增加447萬噸,增長3.3%。夏收油菜籽產量1388萬噸,比上年增加16萬噸,增長1.2%。上半年,豬牛羊禽肉產量3906萬噸,同比下降2.4%,其中豬肉產量2574萬噸,下降4.9%。二、工業生產基本平穩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3%,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1個百分點。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9%,集體企業增長2.0%,股份制企業增長7.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3.8%。分三大門類看,采礦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2%,製造業增長7.1%,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2.2%。分產品看,565種產品中有305種產品產量同比增長。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達到97.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55707億元,同比下降0.4%。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增速連續3個月回升,環比增長0.64%。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2548億元,同比下降0.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95元,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38%。三、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有所回落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37132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1.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1個百分點。其中,國有控股投資73745億元,增長12.3%;民間投資154438億元,增長11.4%,佔全部投資的比重為65.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6159億元,同比增長27.8%;第二產業投資97446億元,增長9.3%;第三產業投資133527億元,增長12.4%。從到位資金情況看,上半年到位資金261507億元,同比增長6.3%。其中,國家預算資金增長18.6%,國內貸款下降4.8%,自籌資金增長8.6%,利用外資下降30.9%。上半年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191936億元,同比增長1.6%。從環比看,6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0.88%。上半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43955億元,同比名義增長4.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7%),增速比一季度回落3.9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增長2.8%。房屋新開工面積67479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5.8%,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下降17.3%。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5026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9%,一季度為同比下降9.2%,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增長4.5%。全國商品房銷售額34259億元,同比增長10.0%,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12.9%。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9800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3.8%。6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573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0.8%。上半年,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58948億元,同比增長0.1%。四、商品消費穩健增長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1577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2個百分點。其中,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66256億元,增長7.4%。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21850億元,同比增長10.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9727億元,增長11.6%。按消費形態分,餐飲收入14996億元,同比增長11.5%,商品零售126581億元,增長10.3%,其中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62306億元,增長7.4%。6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0.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6%),增速比5月份加快0.5個百分點,環比增長0.96%。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16459億元,同比增長39.1%。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3759億元,增長38.6%,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9.7%;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2700億元,增長41.9%。五、對外貿易順差繼續增加上半年,進出口總額115316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6.9%。其中,出口65722億元人民幣,增長0.9%;進口49594億元人民幣,下降15.5%。進出口相抵,順差16128億元人民幣。6月份,進出口總額2065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9%。其中,出口11749億元人民幣,增長2.1%;進口8907億元人民幣,下降6.7%。六、居民消費價格基本穩定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3%,漲幅比一季度擴大0.1個百分點。其中,城市上漲1.3%,農村上漲1.1%。分類別看,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0%,煙酒及用品上漲0.5%,衣著上漲2.9%,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上漲1.1%,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上漲1.8%,交通和通信下降1.6%,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上漲1.5%,居住上漲0.7%。在食品價格中,糧食價格上漲2.6%,油脂價格下降4.4%,豬肉價格上漲2.4%,鮮菜價格上漲4.6%。6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4%,環比持平。上半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4.6%,6月份同比下降4.8%,環比下降0.4%。上半年,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5.5%,6月份同比下降5.6%,環比下降0.2%。七、居民收入穩定增長根據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1元,同比名義增長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6%。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9元,同比名義增長8.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4元,同比名義增長9.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3%。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9700元,同比名義增長10.5%。二季度末,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17436萬人,同比增加18萬人,增長0.1%。上半年,外出務工勞動力月均收入3002元,同比增長9.8%。八、結構繼續優化產業結構繼續優化。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9.5%,比上年同期提高2.1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產業5.8個百分點。內需結構進一步改善。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0.0%,比上年同期提高5.7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快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83,比上年同期縮小0.04個百分點。節能降耗繼續取得新進展。上半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5.9%。九、貨幣信貸平穩增長6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33.34萬億元,同比增長11.8%,狹義貨幣(M1)余額35.61萬億元,增長4.3%,流通中貨幣(M0)余額5.86萬億元,增長2.9%。6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88.79萬億元,人民幣存款余額131.83萬億元。上半年,新增人民幣貸款6.56萬億元,同比多增5371億元,新增人民幣存款11.09萬億元,同比少增3756億元。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8.81萬億元。總之,在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政策措施作用下,二季度主要指標增速企穩向好,國民經濟出現積極變化,經濟發展活力動力增強。但也要看到,國內外經濟環境依然錯綜復雜,全球經濟復甦曲折緩慢,我國經濟回穩基礎還需進一步鞏固。下一階段,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堅定信心,真抓實干,正確處理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和防風險的關系,促進我國經濟發展速穩質優,保持中高速,邁向中高端。
㈣ 中國的貨幣政策與影響
http://www.ndac.org.cn/download2006/20060602rmyh.pdf
http://e.drcnet.com.cn/DRCNet.Channel.Web/Finance/displeaf.aspx?leafid=120&chnid=2126
克魯格曼指出,中國和其它外國政府購買美元公債,暫時使美國經濟未感受到巨額預算赤字帶來的後果。從海外流入的資金使美國利率一直保持較低水平,而低利率反過來不僅創造了建築業的工作機會,而且令房產價格猛漲,同時鼓勵著美國人民的消費性支出,因為許多屋主通過為房屋抵押重新融資的方式,將上漲的房價轉換成了現金。
他認為,財政部的報告根本未提及中國貨幣政策如何在影響美國,相反,它卻大談中國政策對中國人自身的不利性。事實上,美國政府不關心中國經濟。它對人民幣抱怨,是因為來自美國製造業主的政治壓力,後者對中國貿易盈餘感到憤怒。因此,其中所涉及的全是政治。
克魯格曼警告說,一旦中國改變其貨幣政策,美國政府得不到外國的低息貸款,房產市場泡沫會破滅,建築業就業機會和消費支出都會減少,房屋價格下跌或許引發破產潮。他認為,美國人已對中國購買美元公債一事上癮,一旦這種情況不復存在,美國人將會感受到痛苦。
克魯格曼在文章最後指出,一旦中國改變貨幣政策,人們馬上就可能感受到其帶來的消極後果。作者斷言,目前美國當權者中,無人在考慮:一旦中國真地屈從於美國壓力而改變貨幣政策時,美國將如何應對這一棘手問題。
㈤ 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是多少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需要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上半年,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9.03萬億元,這些貸款都投向了哪些領域?
在投向實體企業的貸款中,上半年工業中長期貸款增速明顯提高,同比多增1069億元;服務業中長期貸款平穩較快增長,佔全部產業中長期貸款增量的近八成;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速保持較高水平,6月末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3.1%。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內,隨著金融去杠桿和監管政策持續推進,表外融資渠道將繼續收緊,企業對信貸融資需求會進一步增加。未來,定向調控政策將圍繞增強信貸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展開,企業整體信貸融資仍將保持較為穩定的增長。
在企業信貸融資穩中有增的同時,普惠金融信貸投放質量有所提高。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多次發布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將新增信貸資金更多地投向小微企業。從政策落地情況看,這些精準聚焦的措施已經開始取得成效。
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人民幣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5.4萬億元,同比增長12.2%,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業貸款增速分別高1.2個和2.5個百分點。上半年小微企業貸款增加1.07萬億元,增量占同期企業貸款增加額的20.9%。
不過,同樣是普惠金融領域,農村和農業貸款增速卻有所減緩。數據顯示,上半年本外幣涉農貸款增加1.71萬億元,同比少增3864億元。6月末,本外幣農村貸款余額同比增長6.9%,增速比上季末低0.7個百分點;農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6%,增速比上季末低1個百分點。
在房地產市場嚴格調控的背景下,房地產貸款增速持續回落。6月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35.78萬億元,同比增長20.4%,增速比上年末回落0.5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3.54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比重較2017年佔比水平低1.9個百分點。
連平表示,在各項融資渠道都明顯收緊的形勢下,房地產行業作為去杠桿的重點領域,銀行信貸也在不斷收緊,房地產貸款增速多個季度持續回落。未來,隨著棚改續建項目的不斷加快,國家重點支持的各項政策性住房建設的力度加大,在房地產貸款穩中有降的同時,開發貸款仍將保持低增長態勢。
來自新華社
㈥ 急!貨幣政策的效果
一、貨幣信貸過快增勢已得到控制,同比增速明顯下降
今年以來,央行繼續採取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貨幣增長勢頭高位趨穩,進入5月份後,同比增速出現明顯下降(見圖1)。5月底,M2餘額同比增速達17.5%,比上月末下降1.6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下降2.7個百分點;M1餘額同比增速達18.6%,比上月末下降1.4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下降0.2個百分點。消除季節因素後,5月末M2月環比增長速度折年率為10%,比上月低10.8個百分點,比全年調控目標(17%)低7個百分點。
自2003年8月23日央行動用調高法定存款准備金這劑"猛葯"後,人民幣貸款同比增速在2003年8月末達到23.9%這一最高值後,開始逐步回落。與前兩年不同,今年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同比增速呈下降之勢(見圖2)。截至今年5月份,人民幣貸款同比增速已連續9個月下降。5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速達18.6%,比上月下降1.3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下降3.1個百分點,比8月末的高峰值回落5.3個百分點;消除季節因素後人民幣貸款月環比折年增長率為11%,比上月低7.5個百分點。前5個月累計新增人民幣貸款11562億元,約占年初所預定的全年調控目標(2.6萬億元)的44.5%,比去年同期少增1020億元。
經濟學中,對於貨幣供給存在"貨幣供應量=基礎貨幣×貨幣乘數"的關系。存款准備金率的調整直接改變貨幣乘數。今年4月25日開始實行差別存款准備金率政策並上調法定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些措施將直接減小貨幣乘數。4月末,M2乘數為4.59,比上月下降0.01,比上年同期下降0.02。由於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的調整在4月末,對貨幣乘數的影響尚未顯現,預計5月份,貨幣乘數將出現較為明顯的下降。
5月中旬,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銀監會聯合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協調配合,控制信貸風險有關問題的通知》,隨著政府部門聯手落實《通知》的要求,商業銀行積極放貸的勢頭將有所收斂,貨幣乘數也會相應下降。而近期以建行、中行為主的國有商業銀行積極准備上市,也將更注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為保證8%的資本充足率,積極准備上市的國有商業銀行,將視資本規模決定貸款規模,自覺收縮貸款發放的增長勢頭,放貸行為將由積極放貸轉變到審慎放貸,從而促使貨幣乘數下降。另外,從前兩年的經驗來看,貨幣乘數在下半年均出現回落(見圖3),可以預計,今年貨幣乘數也將穩中有落。
今年以來,央行堅持發行央行票據回收基礎貨幣,並在5月12日,增加正回購操作。截至今年6月3日,央行在銀行間市場共發行了41期央行票據,進行了1次逆回購,5次正回購操作。受此影響,今年前3月,基礎貨幣余額逐步下降(見圖4)。但4月份央行上調法定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為保證市場合理的流動性,4月下旬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力度有所減弱,4月份,基礎貨幣余額比上月增加460億元。
二、金融市場利率基本穩定,金融機構流動性保持充足
1、央行回籠資金的態度十分堅決
今年以來,公開市場操作基本完全對沖外匯占款造成的貨幣投放。在公開市場發行央行票據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收回由於外匯儲備增加導致外匯占款增加而被動投放的基礎貨幣。今年前4個月,央行通過發行票據及正回購累計回籠資金5052.8億元,而同期外匯占款累計增加3912.28億元。如果考慮票據到期情況,除1、4月份以外,央行票據發行基本將外匯占款全部對沖掉(見下表)。1月份主要是考慮到春節因素,要確保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充足,而4月份則是為配合實行差別存款准備金政策,以及上調法定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考慮到存款准備金率上調後,短期內金融機構頭寸較為緊張,緊縮力度不能過大以至商業銀行面臨流動性不足。4月27日,央行甚至宣布停止公開市場操作一周。
一年期票據發行量不斷增大。央行票據的期限有3個月、6個月和1年,其中,一年期票據鎖定資金能力最強。3月份以來,央行發行一年期票據相當密集,而進入4月份以後,基本上停發半年期票據。截至6月4日,央行已持續發行一年期票據15期。央行取消了半年期票據的發行量,而一年期票據發行量不斷上升,這表明央行仍意在多發長票少發短票。這一方面可減輕本年度貨幣政策調控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央行收緊銀根的決心非常堅定。僅3月份當月,一年期的央行票據發行就達到1500億元,其對金融機構流動性的影響相當於在短期內存款准備金率上調一個百分點。
央行5月18日發行的票據首次使用了定向發行,也就是只向部分商業銀行定向發行特種央行票據。此次特種票據的發行額度達500億元,期限為1年。央行首次針對部分商業銀行發行特種票據,反映出央行從前期對金融機構實施全面調控開始轉向局部監控。被定向發行央行票據的商業銀行基本上都有一個共性,即在今年1至4月間貸款增長速度偏快,包括農行、中行兩家國有商業銀行和民生、招商等股份制商業銀行。央行通過這一強行"攤派"的方式,給貸款投放過多的銀行以足夠的警示,即央行必要時會採取非市場化的手段來制約某些"商業銀行"的貸款投放。
重新採取正回購操作。2004年5月12日,央行決定增加公開市場業務正回購操作。從5月12日起,央行於每周二開展發行央行票據操作,每周四開展正回購操作。
2003年4月29日,同樣是由央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室發布公告,宣布停止在公開市場上開展正回購業務,改為每周發行央行票據。一年間,除了零星的逆回購和現券買斷以外,公開市場上就是央行票據在唱著獨角戲。時隔一年,央行正回購又在公開市場上重現。一方面,央行以前回購的國債已經全部到期贖回,央行手裡已經有了一定規模的國債;另一方面,由於央行票據流標,以及年中即將迎來票據到期的高峰,央行也需要更多的手段來豐富回籠貨幣的方式。這體現出央行將通過多重公開市場操作,控制市場貨幣數量,特別是控制信貸增長的決心。
2、央行票據招標方式在數量招標與價格招標間轉換,引導貨幣市場利率保持穩定
央行票據的數量化招標方式往往能夠對貨幣市場的資金利率水平產生很強的引導作用。2003年央行上調法定存款准備金率1個百分點後,貨幣市場曾出現了過度反應,貨幣市場利率快速上升,對年末的資金供求形勢產生了不利影響。為此,央行改變央行票據招標方式,於11月12日開始實行數量招標,由央行直接規定價格(利率)。在進行數量招標時,央行公告利率人為設定較低。經過央行的努力,銀行間人民幣同業拆借與債券回購交易的加權平均利率在10月份創下2.86%和3.11%這一2000年以來最高水平後,開始回落。鑒於市場利率成功回落,而春節過後,貨幣市場的資金面又出現寬松勢頭,2004年2月10日央行重又恢復以價格招標的形式發行央行票據。3月25日,央行宣布採取差別存款准備金制度和再貸款浮息制度後,3月30日,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央行又改變了央行票據的招標方式。
央行票據發行方式由價格招標轉為數量招標。這反映出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核心由單純回籠資金,重又轉向兼顧引導和控制貨幣市場利率水平上來。央行改為數量招標,而且有意壓低票據收益率,以引導貨幣市場利率走向穩定,緩解准備金率調整對市場造成的影響。
5月11日,央行票據發行方式又轉回價格招標,這說明穩定市場利率的任務告一段落。
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引導下,今年4月25日,差別存款准備金制度正式實施並上調法定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前後,銀行間同業拆借與債券回購月加權平均利率並沒有如同去年上調法定存款准備金率1個百分點時一樣出現大起大落,而保持基本平穩的運行(見圖5)。
3、金融機構流動性保持充足
對比去年8月份上調法定存款准備金率1個百分點後,銀行間市場出現流動性不足,頭寸緊張,銀行間市場利率遽升的情況,今年4月份上調法定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後,市場反應相對平靜,金融機構流動性仍保持充足。主要由於,首先,銀行間市場成員對貨幣政策進一步收緊早有預期,因此早作準備,手頭資金較為寬裕。其次,由於此次上調法定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金融機構將一次性減少可用資金1100億元左右,但少於去年9月份1500億元規模。1100億元的規模只相當於央行連續三周的公開市場操作的回籠貨幣數量水平,對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收縮有限。第三,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做出配合,減少央行票據發行,減小貨幣回籠的力度。 (國家信息中心 李若愚)
㈦ m2是什麼意思
廣義貨幣供應量(M2)是指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金加上企業存款、居民儲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它包括了可能成為現實購買力的貨幣形式,通常反映的是社會總需求變化和未來通脹的壓力狀態。
舉個例子,山上有一座水庫,水庫的開關呢,由央行來控制,在山下有各種農田經濟作物,農村的周邊所有的湖泊、溝渠里的水,就是M2,也叫流動性。
經濟作物生長當然需要水,央行它會定期開閘放水。
如果放水太多,那麼農田周邊的水太大,對經濟就會有害,錢太多了就會導致通貨膨脹,房價飆升等等。如果水太小了看,不足以支持作物生長,經濟也不能健康發展。
所以M2每年都會以一定的幅度增長。
比方說在過去的很多年,M2每年都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長.話說這個水龍頭有點大,所以很長一段時間,通貨膨脹,讓整體經濟的杠桿都比較高。
從前兩年開始,國家高瞻遠矚,積極推進去杠桿降風險,所以這兩年的M2增幅已經減緩到了8~9%。
雖然日子緊一點了,但是整體經濟運行的就更平穩了。
大致劃分
貨幣(M0)=流通中的現金,即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金。
狹義貨幣(M1)=(M0)+活期存款;
廣義貨幣(M2)=M1+准貨幣(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住房公積金中心存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
另外還有M3=M2+其他短期流動資產(如國庫券、銀行承兌匯票、商業票據等)。
經濟學所說的貨幣通常是指M2,M2包括准貨幣。
層次的劃分
M0=流通中的現金,整個銀行體系之外的企業,個人擁有的現金之和;
狹義貨幣(M1)=M0+企業活期存款;
廣義貨幣(M2)=M1+准貨幣(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
另外還有M3=M2+金融債券+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等。
其中,M2減M1是准貨幣,M3是根據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而設置的。
廣義貨幣(M2)是一個金融學概念,和狹義貨幣相對應,貨幣供給的一種形式或口徑,以M2來表示,其計算方法是交易貨幣以及定期存款與儲蓄存款。
M2+
2011年11月15日,據央行透露,考慮到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和住房公積金存款規模已較大,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較大,從2011年10月起,央行將上述兩類存款納入廣義貨幣供應量(M2)統計范圍。央行稱,貨幣供應量是全社會的貨幣存量,是某一時點承擔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總和。隨著金融市場發展和金融工具創新,各國對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會進行修訂和完善。
當日,央行就M2擴大口徑一事,對M2+的概念隻字未提。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鄂永健認為,新增加了兩個指標,應該還不是此前央行公布正在研究的所謂M2+。但盛宏清則表示,將上述兩類存款納入M2之後,或許就是所謂的M2+。盛宏清表示,從銀行的角度看,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即是同業存款。既然央行已將此類同業存款納入貨幣供應量的統計范圍,那銀行計算存貸比時,這部分存款理應加入分母之中。如果這部分同業存款算入存貸比的分母之中,那將極大地釋放銀行信貸的投放能力。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表示,根據金融形勢發生的新變化,央行會對貨幣供應量的統計口徑進行相應調整,以便更能反映真實情況。此前,央行也曾對M2的統計范圍進行過調整。
事實上,早在2011年9月,央行新聞發言人曾表示,我國金融創新不斷增多,公眾資產結構日益多元化,特別是近年來商業銀行表外理財等產品迅速發展,加快了存款分流,這些替代性的金融資產沒有計入貨幣供應量,使得M2的統計比實際狀況有所低估。針對上述情況,央行正在研究覆蓋范圍更廣的貨幣統計口徑M2+。
發展歷程
中國央行1月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2月新增人民幣貸款4825億元,預期為5700億元,前值為6246億元;中國12月貨幣供應M2年率增長13.6%,預期增長13.9%,前值增長14.2%;中國2013年新增人民幣貸款8.89萬億元,同比多增6879億元。中國12月貨幣供應M1年率增長9.3%,預期增長9.0%,前值增長9.4%;12月貨幣供應M0年率增長7.1%,預期增長8.0%,前值增長7.7%。
中國四季度外匯儲備余額為3.82萬億美元,前值從3.66萬億美元修正為3.6627萬億美元;中國2013年社會融資規模17.29萬億元,比上年多1.53萬億元。
中國央行表示,將不會收緊或放鬆貨幣政策,2013年M2和貸款數據基本達到調控要求,2014年將保持審慎的貨幣政策。
2013年年末,我國廣義貨幣(M2)余額110.65萬億元,同比增長13.6%;狹義貨幣(M1)余額33.73萬億元,同比增長9.3%;流通中貨幣(M0)余額5.86萬億元,同比增長7.1%。全年凈投放現金3899億元。
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表示,「衡量貨幣超發不超發,要看物價、GDP和就業,只要物價沒有大幅上漲,就不能說貨幣存在超發。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做到了相對的高增長和低通脹」。昨天,就「中國貨幣是否超發」問題。貨幣政策本質上是在CPI、經濟增長和就業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貨幣是否超發,要看GDP、就業和物價,只要物價沒有大幅上漲,貨幣就沒有超發,「最近十幾年來,我國的物價漲幅平均為2%-3%,而我國的經濟增長最近10年接近9%-10%,可以說中國經濟實現了相對的高增長和相對的低通脹,貨幣政策為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創造了一個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
2013年我國新增貸款8.89萬億元,同比多增6879億元,是繼2009年後的次高水平,2013年創下4年來的歷史新高。2009年至2012年,我國歷年人民幣貸款增量分別為9.59萬億元、7.95萬億元、7.47萬億元和8.2萬億元。
盛松成稱,2013年我國社會融資規模為17.29萬億元,為年度歷史最高水平,比上一年多1.53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保持適度增長,融資結構進一步多元,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裡,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力度是比較大的。」
2014年7月15日,央行公布2014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其中,M2餘額120.96萬億元 同比增長14.7%。
中國人民銀行2015年1月15日發布2014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數據顯示,12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22.84萬億元,同比增長12.2%,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末低0.1個和1.4個百分點,2014年人民幣貸款增加9.78萬億元,同比多增8900億元。
2015年2月13日,央行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24.27萬億元,同比增長10.8%,增速創下歷史新低。不過,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47萬億元,超過市場預期。
央行數據顯示,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24.27萬億元,同比增長10.8%,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2014年同期低1.4個和2.4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34.81萬億元,同比增長10.6%;流通中貨幣(M0)余額6.30萬億元,同比下降17.6%。1月份凈投放現金2781億元。
央行2015年4月14日日公布2015年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數據顯示,3月末,廣義貨幣增長11.6%,狹義貨幣增長2.9%;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3.68萬億元,人民幣存款增加4.15萬億元;3月份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3.69%;3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3.73萬億美元;一季度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生1.65萬億元。具體如下:
3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27.53萬億元,同比增長11.6%,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2014年末低0.9個和0.6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33.72萬億元,同比增長2.9%,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2014年末低2.7個和0.3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余額6.2萬億元,同比增長6.2%。2015年一季度凈投放現金1690億元。
2015年5月13日,央行官網公布了2015年4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數據顯示,4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28.08萬億元,同比增長10.1%,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2014年同期低1.5個和3.1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33.64萬億元,同比增長3.7%,增速比上月末高0.8個百分點,比2014年同期低1.8個百分點。4月末,本外幣貸款余額92.24萬億元,同比增長13.4%。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86.61萬億元,同比增長14.1%,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2014年同期高0.1個和0.3個百分點。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7079億元,同比多增1855億元。
2015年6月11日,央行官網公布5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數據顯示,5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30.74萬億元,同比增長10.8%;狹義貨幣(M1)余額34.31萬億元,同比增長4.7%;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9008億元,外幣貸款減少2億美元;當月人民幣存款增加3.23萬億元,外幣存款減少138億美元。
2015年7月14日,央行公布了2015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6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33.34萬億元,同比增長11.8%。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6.56萬億元,比2014年同期多增5371億元。
2015年11月12日,央行公布10月金融統計數據,10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36.10萬億元,同比增長13.5%,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2014年同期高0.4個和0.9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37.58萬億元,同比增長14.0%,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2014年同期高2.6個和10.8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余額5.99萬億元,同比增長3.8%。
這是自2011年1月以來的57個月,M1同比增速首次超過M2,M2、M1的剪刀差實現逆轉。理論上來說,M1同比增速越是高於M2增速,意味著貨幣供應量存款活期化傾向越高,經濟活力越高。
2015年12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11月份的金融數據。1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37.40萬億元,同比增長13.7%,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2014年同期高0.2個和1.4個百分點,創下近一年半以來的新高。
2016年2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1月金融數據,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41.63萬億元,同比增長14.0%,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2015年同期高0.7個和3.2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餘額41.27萬億元,增速再次向上突破至18.6%,分別比上月末和2015年同期高3.4個和8.1個百分點。1月M1與M2增速差再創2011年以來最高值。
2016年2月2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5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139.2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3.3%;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40.1萬億元,增長15.2%;流通中貨幣(M0)余額6.3萬億元,增長4.9%。
2016年12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55.01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3%,狹義貨幣(M1)余額48.66萬億元,增長21.4%,流通中貨幣(M0)余額6.83萬億元,增長8.1%。12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106.6萬億元,人民幣存款余額150.59萬億元。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12.65萬億元,比上年多增9257億元,新增人民幣存款14.88萬億元,比上年少增924億元。全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7.8萬億元。
2018年1月,人民銀行完善貨幣供應量中貨幣市場基金部分的統計方法,用非存款機構部門持有的貨幣市場基金取代貨幣市場基金存款(含存單)。完善後,本期M2餘額擴大1.15萬億元,2017年同期M2餘額擴大8249億元,數據可比;本期M2餘額同比增長8.6%,2017年末M2餘額同比增長8.1%。按完善前方法統計,2018年1月末M2增速為8.5%。
中央銀行和各商業銀行可以據此判定貨幣政策。M1過高M2過低,表明需求強勁、投資不足,存在通貨膨脹風險;M2過高而M1過低,表明投資過熱、需求不旺,存在資產泡沫風險。
貨幣(M0)=流通中的現金,即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金。狹義貨幣(M1)=(M0)+企業活期存款;
廣義貨幣(M2)=M1+准貨幣(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住房公積金中心存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
貨幣層次:我國對貨幣層次的劃分是:
1、M0=流通中現金狹義貨幣
2、(M1)=M0+銀行活期存款廣義貨幣
3、(M2)=M1+定期存款+儲蓄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
另外還有M3=M2+金融債券+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等;其中,M2減M1是准貨幣,M3是根據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而設置的。
㈧ 央行行長易綱專訪釋放六大信號!提到了數字人民幣、貨幣政策
5月26日,央行官網發布央行行長易綱在「兩會」期間就重點問題接受《金融時報》《中國金融》記者采訪全文。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采訪內容釋放六大政策信號:
經濟數據轉好
穩健的貨幣政策將更加靈活適度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今年的安排是,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但突如其來的疫情沖擊使得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經濟增速為-6.8%,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有待加大。
易綱認為,目前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生產生活秩序基本恢復常態,經濟數據呈現好轉態勢,4月份製造業PMI為50.8,已連續兩個月保持在榮枯線上方。
「盡管境外疫情形勢及其影響還有很大不確定性,但我國經濟韌性強,內需市場廣闊,經濟持續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易綱稱。
易綱表示,下一階段,穩健的貨幣政策將更加靈活適度,我們將按照《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要求,綜合運用、創新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確保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明顯高於去年。
根據央行數據,去年末廣義貨幣M2餘額198.65萬億元,同比增長8.7%,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個和0.6個百分點;同期社融增速為10.7%。業界有時也用M2或者社融除以GDP衡量一個經濟體的宏觀杠桿率。考慮到今年名義GDP增速低於去年,而M2和GDP增速目標高於去年,宏觀杠桿率會階段性上升。
五方面加大貨幣政策創新力度,
提高企業融資的「直達性」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務必推動企業便利獲得貸款,推動利率持續下行。市場高度關注這一工具的具體內容。
易綱解讀稱,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人民銀行創新貨幣政策工具,通過貨幣信貸政策的結構化、精準化,縮短貨幣政策的傳導鏈條,提高企業融資的「直達性」:包括設立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增加再貸款再貼現專用額度1.5萬億元、實施中小微企業貸款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政策。
下一步,人民銀行將加大貨幣政策創新力度,提高金融支持針對性和精準度:
一是延長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
二是加大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力度。
三是改進政府性擔保機制。提高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放大倍數,擴大融資擔保規模,弱化盈利考核要求,降低擔保費率和反擔保要求。
四是加大債券市場融資支持。引導公司信用類債券凈融資比上年多增1萬億元,釋放更多信貸資源支持小微企業。支持金融機構2020年發行小微專項金融債券3000億元,專門用於發放小微企業貸款。
信用債融資方面,根據Wind數據,2019年公司信用債凈融資(企業債、公司債、中期票據、短融、PPN)凈融資規模2.2萬億,今年增加1萬億的目標意味著凈融資規模將達到3.2萬億。今年市場利率下行,債券發行利率也走低,增加信用債融資可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根據Wind數據,2019年全年發行小微金融債券2048億,其發行主體主要是地方城商行、農商行。易綱提出的目標相比去年增加了1000億。
五是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
金融風險關注銀行風險,疫情對銀行信貸資產質量造成一定下遷壓力
中國人民銀行去年發布《金融穩定報告(2019)》披露了時間表:2018年邊制訂攻堅戰行動方案,邊落實各項工作舉措,已實現良好開局;2019年承上啟下,全面、縱深推進各項任務部署;2020年是攻堅戰收官之年,力爭從基本完成風險治標逐步向治本過渡,完成攻堅戰的既定任務。
易綱認為,總體看,目前重點領域突出風險得到有序處置,系統性風險上升勢頭得到有效遏制,金融業總體平穩健康發展。
在各類風險中,易綱重點關注銀行風險。易綱表示,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對銀行信貸資產質量造成一定下遷壓力,部分中小金融機構風險需引起關注。2020年一季度,我國商業銀行實現凈利潤6000億元,主要源於銀行業資產規模擴張和管理成本收入比的下降。由於不良貸款風險暴露存在一定滯後性,加之疫情以來銀行業對企業延期還本付息等政策,後期銀行可能面臨較大的不良率上升、不良資產增加和處置壓力。
具體來看,面對疫情沖擊下的經濟下行態勢,城商行和農商行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都弱於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第一季度,城商行利潤同比下降1.2%,農商行利潤同比僅增長1.9%,而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利潤同比分別增長4.7%和9.4%。
資本充足率方面,第一季度,城商行資本充足率同比僅上升0.01個百分點,農商行資本充足率更是同比下降0.16個百分點,而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則分別同比上升0.47個百分點和0.67個百分點。
城商行和農商行不良貸款比例上升較快。第一季度,城商行和農商行不良貸款比例同比分別上升0.57個百分點和0.04個百分點,而股份制銀行下降0.07個百分點。
城商行和農商行撥備覆蓋率下降較快。第一季度,城商行和農商行撥備覆蓋率同比分別下降29.37個百分點和6.74個百分點,而股份制銀行則上升了7.71個百分點。
LPR改革對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也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2019年8月,央行推進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改革後LPR參考MLF,貸款利率則錨定LPR——央行的政策利率能直接傳導至貸款利率,貸款利率的市場化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在此基礎上,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於2020年3月1日如期啟動,並將於今年8月完成。
目前來看,貨幣政策向貸款利率的傳導效率明顯增強。央行數據顯示,4月的1年期LPR品種報3.85%,相比改革前的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降46BP;5年期以上LPR品種報4.65%,相比改革前下降了25BP。企業貸款利率降幅更大,2020年3月,一般貸款利率為5.48%,較LPR改革前的2019年7月下降了62BP。
易綱認為,利率是最重要的金融要素價格,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是金融領域最重要的改革之一,目標是要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機制,穩妥推進存貸款基準利率與市場利率並軌。
易綱指出,LPR改革對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也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貸款市場利率整體下行,銀行發放貸款收益降低,為了保持和資產收益相匹配,銀行會適當降低負債成本,高息攬儲動力隨之下降。實際上,銀行存款利率已出現一定變化,部分銀行主動下調了存款利率,市場化定價的貨幣市場基金等類存款產品利率也有所下行。
數字人民幣何時正式推出尚沒有時間表
易綱介紹,目前,數字人民幣研發工作遵循穩步、安全、可控、創新、實用原則,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及未來的冬奧會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以檢驗理論可靠性、系統穩定性、功能可用性、流程便捷性、場景適用性和風險可控性。
他表示,但目前的試點測試,還只是研發過程中的常規性工作,並不意味數字人民幣正式落地發行,何時正式推出尚沒有時間表。
實施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方案
易綱表示,加大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力度。實施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方案,通過創新貨幣政策工具,支持符合條件的地方法人銀行業金融機構新發放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提高信用貸款佔比。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對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應延盡延,對其他困難企業貸款協商延期。鼓勵銀行大幅增加小微企業信用貸、首貸、無還本續貸。大幅拓展政府性融資擔保覆蓋面並明顯降低費率。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要高於40%。
這一目標增速相比去年提高10個百分點。不過,去年普惠小微貸款任務超額完成。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五大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6萬億元,相比上年末增長53.1%。
一直以來,大量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根結就在於缺乏足夠的抵質押物。而信用貸款不需要企業提供完全擔保,銀行憑著對企業經營狀況和信譽的了解發放貸款,能夠幫助誠信經營的企業快速獲得融資支持。
2020年一季度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12.4萬億元,其中,信用貸款佔15.4%,比上年末高1.9個百分點,信用貸款業務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以下為央行網站披露的專訪全文:
記者: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和中國經濟都產生了較大沖擊,一季度中國GDP同比下降6.8%。您怎麼看當前國際和國內的經濟形勢?
易綱: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二戰以來全球最嚴重的一次大流行病,已經影響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確診人數超過540萬,並仍在擴散。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國際貿易投資萎縮,失業人數大幅增長。特別是二季度,各國抗疫採取的「大停擺」措施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影響將集中體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國際組織認為,二季度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將遭受史無前例的沖擊,經濟收縮強度很可能超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甚至上世紀的大蕭條。全球金融市場在前期巨幅震盪後有所緩和,但基本面因素持續嚴峻,風險並未消除。
2020年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帶來了重大沖擊,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投資、消費、出口都是兩位數負增長,部分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多。
盡管境外疫情形勢及其影響還有很大不確定性,但我國經濟韌性強,內需市場廣闊,經濟持續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
記者:為應對疫情沖擊,歐美等主要經濟體央行紛紛採取了超常規量化寬松政策。中國在金融宏觀調控和貨幣政策方面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目前看效果如何?下一步貨幣政策的基本取向和主要考慮是什麼?
易綱:為對沖疫情影響,2月1日人民銀行會同財政部、銀保監會等部門迅速出台了30條金融支持政策措施,加大總量逆周期調節,創新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疫情暴發以來實施的對沖政策累計達5.9萬億元,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總量上,我們通過3次降准、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增加再貸款再貼現等,超預期投放流動性,堅定支持我國金融市場在春節後2月3日如期開市,堅決穩定金融市場信心。
價格上,我們引導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利率、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分別下行,並啟動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推動降低存量貸款利率。
結構上,我們根據疫情形勢,精準施策,積極運用3000億元專項優惠再貸款、1.5萬億元普惠性再貸款再貼現、6000億元新增政策性銀行貸款額度,優先支持疫情防控重點醫用物品和生活物資生產企業、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中小微企業和服務業企業等。
政策配合上,我們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金融監管政策的協調,對於疫情防控重要醫用物品和生活物資生產企業提供財政貼息,延長中小微企業貸款還本付息期限,幫助困難企業渡過難關。
這些綜合舉措,已經取得明顯成效。在大部分經濟指標下滑的情況下,貨幣信貸逆勢增長。1-4月人民幣貸款新增8.8萬億元,同比多增近2萬億元,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速分別為11.1%和12%,增速明顯高於去年,體現了有力的逆周期調節。今年以來,中小微企業融資「量增、價降、面擴」。4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5.1%,增速比上年末高2個百分點。4月新發放普惠小微貸款平均利率為5.24%,比上年12月下降0.77個百分點。4月末在金融機構有貸款余額的中小微企業超過2800萬戶。
下一階段,穩健的貨幣政策將更加靈活適度,我們將按照《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要求,綜合運用、創新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確保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明顯高於去年。
記者:當前,受疫情影響,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生存壓力凸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強化對穩企業的金融支持,盡力幫助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請問央行在落實這一要求方面有哪些舉措?
易綱: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人民銀行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創新貨幣政策工具,通過貨幣信貸政策的結構化、精準化,縮短貨幣政策的傳導鏈條,提高企業融資的「直達性」。
一是設立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支持金融機構向重要醫用物品和生活物資防疫企業發放優惠利率貸款,也就是支持保供。截至5月23日,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已支持銀行向7000多家重點企業累計發放優惠貸款近2800億元,財政貼息後企業實際融資利率約為1.25%。專項再貸款是特事特辦、特事快辦,在抗疫保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發放之前有嚴格流程,發放之中有台賬制度,發放之後有審計部門的核查,對違規發放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確保了專款專用。
二是增加再貸款再貼現專用額度1.5萬億元,加大對有序復工復產、脫貧攻堅、春耕備耕、禽畜養殖等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並向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旅遊娛樂、住宿餐飲、交通運輸行業的小微企業提供普惠性融資支持。截至5月21日,運用再貸款再貼現專項額度支持金融機構累計發放優惠利率貸款(含貼現)共4720億元,共支持企業(含農戶)57萬戶。專用額度政策設計是市場化的普惠金融機制,兼顧了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中小銀行的保本運營,對銀企雙方都是可持續的。
三是實施中小微企業貸款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加大對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截至4月30日,金融機構已對超過1.2萬億元中小微企業貸款本息實行了延期。
下一步,人民銀行將認真落實《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加大貨幣政策創新力度,提高金融支持針對性和精準度:
一是延長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即對於2020年底前到期的中小微企業貸款本金、2020年底前存續的中小微企業貸款應付利息,還本付息日期最長可延至2021年3月31日。同時,要求金融機構對於普惠小微貸款實行應延盡延。
二是加大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力度。實施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方案,通過創新貨幣政策工具,支持符合條件的地方法人銀行業金融機構新發放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提高信用貸款佔比。
三是改進政府性擔保機制。提高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放大倍數,擴大融資擔保規模,弱化盈利考核要求,降低擔保費率和反擔保要求。鼓勵地方建立風險補償「資金池」,用於小微企業應急轉貸、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資本補充等。
四是加大債券市場融資支持。引導公司信用類債券凈融資比上年多增1萬億元,釋放更多信貸資源支持小微企業。支持金融機構2020年發行小微專項金融債券3000億元,專門用於發放小微企業貸款。
五是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對復工復產核心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及其核心配套企業,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帶動產業鏈恢復運轉。推動及時支付條例加快落地,加大核心企業賬款清欠。發揮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台作用,促進中小微企業2020年應收賬款融資8000億元。督促核心企業賬款確權,推動應收賬款更多使用權責清晰的商業匯票。
記者:今年是三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經過兩年多的治理,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了哪些成果?新冠肺炎疫情是否會加大中國金融體系風險,特別是中小銀行的風險?有哪些防範措施?
易綱:2018年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金融委具體要求,金融部門採取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取得積極成效。宏觀杠桿率過快上升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影子銀行無序發展得到有效治理,重點高風險金融集團平穩有序處置,互聯網金融和非法集資等涉眾金融風險得到全面治理,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制度建設有力推進,有效應對金融市場波動和外部沖擊風險。總體看,目前重點領域突出風險得到有序處置,系統性風險上升勢頭得到有效遏制,金融業總體平穩健康發展。
但是,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對銀行信貸資產質量造成一定下遷壓力,部分中小金融機構風險需引起關注。2020年一季度,我國商業銀行實現凈利潤6000億元,主要源於銀行業資產規模擴張和管理成本收入比的下降。由於不良貸款風險暴露存在一定滯後性,加之疫情以來銀行業對企業延期還本付息等政策,後期銀行可能面臨較大的不良率上升、不良資產增加和處置壓力。
同時,若國際疫情形勢長期化,全球經濟增長受損日益嚴重,境外金融市場動盪可能仍會蔓延,對我國市場造成沖擊,並給我國國際收支和跨境資本流動帶來不確定性。
下一步,我們會在充分估計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基礎上,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繼續按照中央既定的基本方針和政策,把握好抗擊疫情、恢復經濟和防控風險之間的關系,加大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穩妥推進各項風險化解任務。支持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和完善治理,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增強金融機構的穩健性。
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工作中,人民銀行將認真履行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職責,加強金融監管協調,處理好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和防範道德風險的關系,突出壓實金融機構的主體責任,地方政府的屬地責任,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責任和最後貸款人的責任。一旦出現重大金融風險,相關股東和債權人應依法承擔相應損失,嚴厲追究相關機構和人員違法違規、失職瀆職等行為。
記者: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下一步在利率市場化改革方面有哪些考慮?
易綱:利率是最重要的金融要素價格,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是金融領域最重要的改革之一,目標是要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機制,穩妥推進存貸款基準利率與市場利率並軌。人民銀行已經分別於2013年7月和2015年10月放開貸款和存款利率管制,2019年8月人民銀行啟動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以來,利率市場化改革又取得了重要進展:
一是LPR與市場資金供求相關性明顯增強。比如,2020年5月發布的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別為3.85%和4.65%,自去年8月改革以來分別累計下降0.4個和0.2個百分點,充分體現了市場資金供求變化。
二是貨幣政策傳導效率明顯增強。2020年5月中旬,新發放貸款中,利率低於原貸款基準利率0.9倍的佔比為35.3%,是LPR改革前的近4倍,貸款利率的隱性下限已被打破。
三是有效促進了貸款實際利率的降低。4月份企業貸款平均利率為4.81%,較LPR改革前的2019年7月份下降0.51個百分點,5月份預計繼續下降。
四是LPR改革對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也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貸款市場利率整體下行,銀行發放貸款收益降低,為了保持和資產收益相匹配,銀行會適當降低負債成本,高息攬儲動力隨之下降。實際上,銀行存款利率已出現一定變化,部分銀行主動下調了存款利率,市場化定價的貨幣市場基金等類存款產品利率也有所下行。
下一步,人民銀行將繼續深化LPR改革,疏通貨幣市場利率向貸款利率的傳導渠道,推動降低貸款實際利率,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同時,有序推進存量貸款基準轉換。
記者:面對外部環境變化,近年來金融部門堅定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目前開放舉措的落地情況如何?新冠肺炎疫情是否會影響中國對外開放的節奏和步伐?今年在金融開放領域還有哪些新舉措?
易綱:近年來,金融部門集中宣布了40多條對內對外自主開放措施。目前,這些措施落地進展良好,絕大多數措施已在法律層面和實踐層面落地。
一是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人身險等領域外資股比限制已完全取消,外資股東資質限制不斷放寬。
二是企業徵信、評級、支付等領域已給予外資國民待遇,資本市場互聯互通不斷深化,配套的會計、稅收和交易制度不斷完善。
三是疫情並未打亂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節奏。近期,萬事達卡進入銀行卡清算市場的籌備申請已獲批,惠譽成為繼標普之後第二家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評級公司,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已實現對其在華合資證券公司的控股,貝萊德、路博邁等外資金融機構的准入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這些開放措施著眼於提供開放、包容、充分競爭的金融環境,最大限度地鼓勵創新,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在擴大金融開放的同時,金融部門不斷完善宏觀審慎管理,加強風險防範,推動金融監管的能力、強度與金融對外開放相互適應、齊頭並進。
下一步,人民銀行將繼續遵循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積極穩妥推進金融業對內對外自主開放,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繼續落實好近年來宣布的金融開放措施,確保各項措施全部切實落地,吸引更多外資和民營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
二是推動全面落實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制度,設定統一的准入標准,推動系統化、制度化開放。
三是不斷完善營商環境,簡政放權,尊重契約,保護產權,加強政策制定的溝通機制,將更多的事前審批改為事中事後監管。平等對待各類所有制市場主體,強化競爭制度的基礎性作用。
四是將擴大開放與加強監管密切配合,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記者:中國央行很早就開始研究法定數字貨幣,並且已經在一些城市進行了內部封閉試點測試。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重大意義是什麼?目前測試工作進展如何?預計何時能夠正式發行?
易綱:當前,數字經濟是全球經濟增長日益重要的驅動力。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發和應用,有利於高效地滿足公眾在數字經濟條件下對法定貨幣的需求,提高零售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防偽水平,助推我國數字經濟加快發展。
人民銀行較早開始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究工作。2014年,成立專門團隊,開始對數字貨幣發行框架、關鍵技術、發行流通環境及相關國際經驗等問題進行專項研究。2017年末,經批准,人民銀行組織部分實力雄厚的商業銀行和有關機構共同開展數字人民幣體系(DC/EP)的研發。DC/EP在堅持雙層運營、現金(M0)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基本完成了頂層設計、標准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
目前,數字人民幣研發工作遵循穩步、安全、可控、創新、實用原則,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及未來的冬奧會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以檢驗理論可靠性、系統穩定性、功能可用性、流程便捷性、場景適用性和風險可控性。
但目前的試點測試,還只是研發過程中的常規性工作,並不意味數字人民幣正式落地發行,何時正式推出尚沒有時間表。
記者: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央行在金融支持脫貧攻堅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如何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持續做好「三農」方面的金融服務,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
易綱:近年來,人民銀行堅持金融扶貧與普惠金融相結合、金融支持與風險防範相結合,金融精準扶貧的政策、組織、產品和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持續發力:
一是抓好金融扶貧政策落實落細,強化扶貧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運用,加大「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支持力度,提高這些地區金融服務的普惠性和可得性。
二是加大產業扶貧金融支持力度,幫助貧困地區培育和發展扶貧產業,推動金融支持與產業扶貧融合發展,加大對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產業發展金融支持。
三是促進金融扶貧可持續發展,加強貧困地區信貸資產質量尤其是扶貧小額信貸的監測,及時提示預警,防止出現「因貸致貧」。
四是推進普惠金融發展,加快推進貧困地區支付、徵信等基礎服務設施建設,加強金融知識普及宣傳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鞏固提升貧困地區基礎金融服務水平。
五是做好金融支持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升縣域法人金融機構服務農村和貧困地區的能力,系統總結宣傳金融精準扶貧工作成效,開展2020年後續政策研究,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
㈨ 市場點評:「北上資金」逆市凈流入,短期不宜過度悲觀
重點推薦
央行: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9927億 M2同比增長10.7%
汽車零部件再製造新規徵求意見 鼓勵消費者使用再製造產品
市場點評
市場點評:「北上資金」逆市凈流入,短期不宜過度悲觀
農牧飼漁行業:玉米飼用需求提升+臨儲庫存消化,國內玉米價格有望繼續上行
新股提示
1、長鴻高科,申購代碼707008,申購價格10.54元;
2、蒙泰高新,申購代碼300876,申購價格20.09元;
3、海晨股份,申購代碼300873,申購價格30.72元;
4、天陽科技,申購代碼300872,申購價格21.34元;
期貨情報
金屬能源:黃金417.16,跌6.0%;銅50570,跌0.35%;螺紋鋼 3799,跌0.73%;橡膠12400,漲0.00%;PVC指數6555,漲0.61%;鄭醇1721,跌0.41%;滬鋁14260,跌0.31%;滬鎳113520,漲0.04%;鐵礦818.5,跌2.56%;焦炭2000,跌1.40%;焦煤1191.5,跌0.87%;布倫特油44.54,跌1.0%; 玻璃1867,漲1.36%;LPG 3885,跌0.64%;膠板235.85,漲1.11%;純鹼1486,跌1.59%;PP 7585,跌0.21%;
農產品:豆油6184,跌0.58%;玉米2231,漲0.18%;棕櫚油5756,跌1.64%;鄭棉12830,漲0.47%;鄭麥2559,漲0.08%;白糖5086, 跌0.24%;蘋果7110,漲1.48%; 紅棗9350,漲2.63%;豆一4739,漲0.06%;菜籽5833,跌2.52%;
匯率:歐元/美元1.0740,漲0.03%;美元/人民幣6.9425,跌0.26%;美元/港元7.7503,漲0.00%。
(以上期貨數據來自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
重點推薦
1、央行: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9927億 M2同比增長10.7%
7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212.55萬億元,同比增長10.7%,增速比上月末低0.4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2.6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59.12萬億元,同比增長6.9%,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4個和3.8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余額7.99萬億元,同比增長9.9%。當月凈投放現金408億元。
7月末,本外幣貸款余額172.36萬億元,同比增長13%。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166.19萬億元,同比增長13%,增速比上月末低0.2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0.4個百分點。
7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9927億元,同比少增631億元。分部門看,住戶部門貸款增加757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510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6067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2645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2421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5968億元,票據融資減少1021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減少270億元。
7月末,外幣貸款余額8835億美元,同比增長9.6%。當月外幣貸款增加192億美元,同比多增315億美元。
點評:從央行公布的數據看,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9927億,低於市場預期;7月M2增速為10.7%,也低於預期;M1餘額增速同比和環比都有所提高,而M2增速則同比提高環比略降。今年7月新增信貸社融規模的不及預期,既有季節因素的影響,也是央行前期推出的總量寬松政策逐步退出的反映。M2-M1剪刀差的收窄表明企業的流動性有所改善,實體經濟投資需求的增強。周二尾盤市場的快速下跌,已經是對金融數據不及預期的反映,預計短期內進一步大幅下跌的概率較小。
(投資顧問 蔡 勁 注冊投資顧問證書編號: S0260611090020)
2、汽車零部件再製造新規徵求意見 鼓勵消費者使用再製造產品
1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汽車零部件再製造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稿從再製造企業生產規范、再製造舊件管理、再製造生產管理、再製造產品管理、再製造市場管理、監督管理等方面進行規定。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實施,有效期5年。
徵求意見稿指出,本辦法所稱再製造是指符合國家再製造標准,即對功能性損壞或技術性淘汰等原因不再使用的舊汽車零部件,進行專業化修復或升級改造,使其質量特性和安全環保性能不低於原型新品的過程。本辦法適用於中國境內從事汽車零部件再製造的企業及其他相關市場主體的再製造相關行為的管理。
點評:徵求意見稿指出,國家鼓勵消費者使用再製造產品。鼓勵政府機關、部隊等公共機構在汽車維修中優先使用再製造產品。鼓勵開展再製造產品的宣傳,逐步提高消費者對再製造產品的認識,培育再製造產品市場。預計主營涉及汽車拆解、汽車零部件回收再造等領域的上市公司將受益,相關概念個股短期或有活躍表現的機會。
(投資顧問 蔡 勁 注冊投資顧問證書編號: S0260611090020)
市場點評
1、市場點評:「北上資金」逆市凈流入,短期不宜過度悲觀
周二兩市大盤指數震盪收跌,市場總成交金額比周一縮小,合計成交11346億元。具體來看,滬指收盤下跌1.15%,收報3340.29點;深成指下跌1.40%,收報13466.3點;創業板指下跌1.70%,收報2688.70點。
盤面上看,船舶、釀酒和農業板塊等表現稍強,其餘板塊熱點則普遍表現較弱。從走勢上看,指數沖高遇阻,尾盤一度有恐慌盤殺跌離場,但作為市場風向標之一的「北上資金」卻逆勢流入,對短期市場的走勢起到積極的作用,預計市場依舊是維持震盪的格局。
操作上,不宜倉位過重,短期快進快出為主,可輕倉嘗試低位的補漲品種。機會上,建議關注低估值、又漲價預期的周期股、有補漲需求的軍工概念股、具備防禦屬性的稀土永磁概念股和農業股等。
(投資顧問楊冬 注冊投資顧問證書編號:S0260615080007)
2、農牧飼漁行業:玉米飼用需求提升+臨儲庫存消化,國內玉米價格有望繼續上行
美國農業部 2020 年 7月供需報告預測,2020/21 年度全球玉米產量 11.63 億噸,國內消費量 11.6 億噸,期末庫存 3.15 億噸,庫消比 27.2%,較 19/20 年度下降 0.6 個百分點。主產國(美國、巴西、歐盟、阿根廷等)或面臨新冠疫情防控隔離措施帶來的勞動力短缺,對新作種植和玉米收獲產生不利影響;主要出口國(美國、巴西、阿根廷、烏克蘭、歐盟等)或面臨短期封關導致物流運輸中斷帶來的價格波動。美國疫情最為嚴重的區域為東部,已逐漸向中部延伸,需密切跟蹤美國中部偏北、巴西玉米種植區受新冠疫情影響。玉米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2016 年產量達到歷史峰值 2.64 億噸後,開啟去產能之路。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披露 8 月玉米供需平衡表,預計 2020/21 我國玉米播種面積 4112 萬公頃,同比略降 0.4%,產量 2.615 億噸,同比略增 0.3%,總消費量 2.93 億噸,同比略降 0.3%,供需缺口 2454 萬噸,需進一步消耗庫存。我們判斷,畜禽存欄上升將帶動玉米需求穩步提升,且臨儲庫存持續消化,國內玉米價格有望繼續上行。
點評:中長期看好玉米板塊迎來行業拐點;從供給端看:1)我國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持續下滑,2017 年首次出產需缺口達 2344 萬噸;2)玉米進口實行配額制,短期難以通過進口彌補缺口;3)玉米庫存持續下降,目前庫存消耗比也下降至七年最低水平 39.93%;4)草地貪夜蛾預計全國需要防治面積 0.8-1 億畝次。從需求端看:1)畜禽養殖飼料需求隨生豬存欄回暖而逐步加大;2)玉米行業深加工能力和量逐步提高。
(投資顧問楊冬 注冊投資顧問證書編號:S0260615080007)
㈩ 貨幣政策工具將怎樣「靈活運用組合」
進入2015年不過十幾日,「流動性」就顯示出不凡的熱度。
1月16日上午,央行發布消息稱,近期已下發《關於完善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管理政策 支持擴大「三農」、小微企業信貸投放的通知》,改進支農和支小再貸款發放條件,明確金融機構借用央行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發放「三農」、小微企業貸款的數量和利率量化標准,並增加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額度500億元。
而就在1月14日,市場上傳來央行「從容應對流動性」的消息。消息稱,近日,央行續作約2800億元到期中期借貸便利(MLF),主要「一對一」面向中信、浦發等股份制銀行。
市場分析認為,通過央行短短數日內的操作可以預見,為保障全年經濟實現穩增長目標,手握各種政策工具的央行,將繼續發揮定向調控的思路,既不會「大水漫灌」,也不會讓資金緊張超出市場承受的范圍,而是精準發力,通過各種工具組合的運用拿捏好「合理充裕」的尺度,不斷加強流動性管理。
央行剛剛公布的2014年金融統計數據,也顯示出2014年流動性管理已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
數據顯示,2014年末,M2餘額為122.84萬億元,同比增長12.2%;人民幣貸款增加9.78萬億元,同比多增8900億元,創歷史最高水平。此外,2014年12月,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為3.49%,比上年同期低0.67個百分點;質押式債券回購月加權平均利率為3.49%,比上年同期低0.79個百分點。
「從數據情況看,2014年我國貸款和社會融資規模適度增長,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合理適度,利率水平總體呈回落態勢,金融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平穩發展和結構調整。」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表示。
面對日益復雜的經濟形勢,日前剛剛閉幕的2015年人民銀行工作會議對今年流動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會議明確,今年將「靈活運用各種工具組合,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其中,「靈活運用各種工具組合」是一個新的提法,這一確切表述尚屬首次。
總量把控下的定向發力
盡管「靈活運用各種工具組合」的表述提法新穎,但這一理念貫穿了整個2014年的貨幣政策操作。
這一年,貨幣政策在操作上實現了幾個組合:
價格型和數量型工具的組合。年內,央行兩次實施定向降准,在運用數量型工具的同時,於年底祭出不對稱降息,並進一步擴大了存款利率上限浮動區間,實現了對價格型工具的創造性運用。
長短期政策工具的靈活搭配。這一年,央行創設並運用了包括抵押補充貸款(PSL)、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在內的一系列流動性管理工具。這些工具長短結合,有效保持了流動性合理充裕。
定向型工具和全面型工具配合發力。2014年初,央行前瞻性地在北京、江蘇等10個地區開展分支機構常備借貸便利操作試點,同時,根據流動性不同的特徵,創設了多個工具,定向並定量地釋放流動性,如PSL、MLF等。這類工具與降息等價格型、偏向於全面調控的政策工具配合使用,使得全年操作亮點紛呈。
「無論是公開市場操作、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常備借貸便利等,還是傳統的再貸款、降息、降准等,工具使用頻率明顯較以往加大,調控的『精準』、『小步』、『頻率高』等特點很好彰顯了靈活特性。」接近央行的分析人士表示。
一位熟悉央行的權威人士則將2014年全年貨幣政策操作概括為:「以結構帶總量,以點帶面,以微刺激政策促進經濟整體平穩增長,以定向帶全面」。該人士強調,2014年最為顯著的操作特點是「定向」,預計2015年定向的思路仍將繼續,並進一步發揚光大,結構調整的目標將與總量政策相結合,這是今年貨幣政策的重要特點之一。在工具使用上,定向的工具操作仍將占據主流。
「一般來說,貨幣政策是總量政策,以管理和調控貨幣總量為主,但在特殊時期,貨幣政策也發揮出了促進結構調整的作用。這不僅有理論基礎,也有著較為成功的國際實踐。」上述人士表示。
比如,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通過開展定向操作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製成為主要經濟體央行的新動向。美聯儲實施「扭轉操作」以打通短期利率向中長期利率的傳導梗阻,歐央行推出「定向長期再融資操作」,引導資金通過信貸等途徑流向實體經濟。在此背景下,我國央行積極運用貨幣政策工具支持經濟結構調整符合國際趨勢。
顯然,2014年兩次定向降准、創設抵押補充貸款工具、改進合意貸款管理等定向措施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思路。
宏觀調控任務更加艱巨
強調「靈活運用各種工具組合」的政策考量之一,在於今年貨幣政策面臨的經濟形勢更加復雜多變,宏觀調控任務更加艱巨。
記者從接近管理層的相關人士處獲悉,近期中央的各項會議都顯示出對「經濟下行壓力」的重點關注,這表明今年經濟確實比較復雜,充滿不確定性。而近期公布的經濟和金融數據亦顯示出這一特點。
該人士稱:「經濟下行壓力不減,意味著穩增長仍是今年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一方面,央行不能大面積『放水』;另一方面,還要落實保增長的任務,這就意味著在工具使用上要精準發力,靈活運用各種工具組合。」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也表示,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貨幣政策操作框架也處於調整和過渡時期。當前,宏觀調控仍需要在穩增長、防風險和去杠桿之間進行平衡。在此復雜局面下,單一政策工具的調控效果較為有限,有必要運用多種政策工具進行組合操作,靈活搭配使用。
連平進一步表示,在總量和結構問題同時存在、短期宏觀調控和長期結構調整並行的復雜形勢下,任何單一政策工具的效果都可能比較有限,需要運用政策「組合拳」進行靈活調控。鑒於定向降准在提高調控的針對性、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和效果,預計2015年定向降准、定向再貸款等定向調整工具有可能繼續被使用,但頻率不會太高,綜合運用各類工具、靈活搭配使用將是2015年貨幣政策操作的「主旋律」。
而在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看來,「靈活運用工具組合」至少包括三方面內涵:一是松緊適度,根據宏觀經濟形勢變化,採取相機抉擇,進行逆周期調控;二是常規貨幣政策工具和新型貨幣政策工具的結合,利率、存款准備金率與SLF、MLF、PSL擇機使用;三是總量和定向的結合,比如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再貸款和定向再貸款。
「這種政策內涵還會隨著宏觀調控形勢的變化不斷得以豐富。」溫彬表示。
流動性擾動因素不可忽視
「靈活運用各種工具組合」,旨在「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2015年,我國經濟運行中有哪些因素會對流動性產生影響?
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15年影響流動性的因素很多。首先,是國際收支狀況。過去,在國際收支大幅順差的情況下,央行外匯占款增加是創造基礎貨幣的主要渠道。近年來,國際收支趨於均衡。其次,央行使用的各種貨幣政策工具都會影響流動性,有些直接影響基礎貨幣,有些通過影響貨幣乘數來影響廣義貨幣。再次,金融機構行為。比如,如果銀行出現惜貸行為,就會弱化貨幣派生的功能。有些監管政策和金融創新也會通過影響金融機構的行為來影響貨幣乘數。」
在進一步的采訪中,受訪專家從國內外經濟環境和全球主要央行貨幣政策取向,總結了未來一年中擾動流動性的主要因素。
首先是外匯占款變動的影響,而這又和國際收支變化密切相關。在我國國際收支順差收窄、美國退出QE的背景下,近年來我國外匯占款增速持續下降。2014年1至11月累計新增外匯占款不到9000億元,較上年同期少增1.6萬億元。2015年,在美國進一步退出QE甚至加息、全球資本迴流美國、中國經濟仍有下行壓力、我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人民幣匯率預期出現分化的情況下,預計外匯占款仍會低迷,不排除出現持續數月負增長的可能,從而對國內流動性構成緊縮的壓力。
其次,貸款的存款創造能力有所減弱。預計2015年新增人民幣貸款在10萬億元至11萬億元,絕對水平並不低。但近年來,受金融脫媒加快、互聯網金融崛起對存款分流的影響,貸款的存款創造能力有所減弱。2014年以來,人民幣存款余額同比增速持續低於人民幣貸款余額增速。11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3.4%,而存款增速只有9.6%。未來這一趨勢還將繼續,貸款的存款創造能力趨弱。
再次,財政存款變化影響流動性波動。財政存款不計入一般性存款,財政存款增加對流動性有緊縮影響。2015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力度會有所加大,赤字率有所上升。但財政存款的季節性變化仍會影響市場流動性,造成流動性的波動變化。
「總體上看,對2015年流動性有負面收緊影響的因素居多,這需要貨幣政策保持中性偏松,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加大投放、SLF等新型政策工具以及必要時下調准備金率來加以綜合應對,保持流動性適度充裕。」連平稱,針對我國經濟的復雜性,當前貨幣政策尤其需要有機結合價格、結構和總量開展操作,以尋求更好的效果。
2015年貨幣政策預想
「從央行近期貨幣政策操作的從容不亂、有序發力來看,盡管今年經濟形勢復雜,但央行無疑已做好了政策和工具儲備。」來自工行的市場分析人士稱。
有關人士表示,綜合各方面信息分析,央行於2014年初在北京、江蘇等10個地區開展分支機構常備借貸便利操作試點,今年有望進一步擴大。此外,央行去年兩次實行定向降准,後期效果有待評估。評估效果將成為是否繼續定向降準的重要參考依據。
綜合各方分析,2015年貨幣政策操作預計將從以下幾方面著力:一是繼續豐富工具箱,完善工具儲備。繼續加強對國際流行政策工具的研究,並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進行本土化,不斷豐富和增加工具籃,並對這些工具進行組合和運用。根據經濟發展的客觀現實需要,靈活搭配、合理創新。
二是不斷創新工具組合。要進一步研究歸納各類工具特徵,不斷完善工具箱中長期、中期、短期品種;精準把握工具操作量、發力方向和節奏。認真探索並思考為了解決什麼問題而採用什麼工具這一問題。同時,積極完善一套非常規的貨幣操作機制,以應對宏觀條件的不確定性變化。
三是繼續堅持定向調控的思路。在轉方式、調結構的過程中,應發揮貨幣當局更大的主動性,積極引導資金流向,繼續堅持定向調控,引導金融機構盤活存量、用好增量,增加對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進一步完善差別准備金動態調整機制,加大宏觀審慎政策參數調整力度。適度增加貸款進度彈性,引導金融機構根據實際需求和季節性規律合理把握貸款投放節奏。
連平認為,其中要處理好幾個關系,一方面,要繼續加大對SLF、MLF、PSL等創新工具的使用力度,充分發揮這些工具靈活性、針對性、引導性強的特點;另一方面,也要根據經濟金融形勢變化,對法定準備金率、基準利率等傳統工具進行適時、適度調整。既要合理運用公開市場操作、法定準備金率調整及差別准備金率動態調整機制等數量型工具,確保貨幣和信貸總量平穩運行,又要充分發揮基準利率、匯率中間價等價格型工具的引導作用,促進貸款利率和社會融資成本下行,保證匯率運行基本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