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消費信貸的現狀與發展方向 [
我國消費信貸發展的基本情況
1998年以來,我國消費信貸發展迅速,成效顯著,為促進消費、擴大內需以及提高人們消費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消費信貸不僅刺激了消費需求,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商品銷售,並成為國家對消費市場實施選擇性調控的重要手段。截至2006年4月末,我國消費信貸余額為22655億元,比剛剛起步時的1997年末增加了22465億元,增長了118倍;消費信貸余額占各項貸款余額的比例也由1997年末的不足0.23%上升到10.2%。消費信貸品種呈現多元化發展。從消費領域看,已發展到住房、汽車、助學等多個消費領域;從信貸工具看,已出現信用卡、存單質押、國庫券質押等多種信貸方式;從開辦消費信貸業務的機構看,已由國有商業銀行「一枝獨秀」發展到有條件開辦信貸業務的所有商業銀行和城鄉信用社都在經營此項業務。具體來看,我國消費信貸的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
貸款總量逐年增長但增速趨緩
1998年,中國人民銀行下發了《關於開展個人消費貸款的指導意見》,消費信貸的發展從此步入快車道。2000~2005年,消費信貸的年均增長率為31.4%,但受到基數逐步擴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消費信貸增長率呈逐年走低趨勢,2000年,消費信貸增長率高達205.4%,而到了2005年這一增長率僅為10.4%。消費信貸快速增長的原因,除了居民消費觀念的變化、金融服務水平的提高等因素外,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費水平增長較快是近年來推動消費信貸增長的最重要因素。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493元,比2000年增加4213元,年均名義增長10.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 2000年的37664億元增至67177億元,年均增長達12.3%。消費信貸的增長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變化趨勢是基本一致的。
消費信貸結構總體穩定但個別品種波動較大
個人住房貸款一直是消費信貸的主體。近年來,隨著我國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個人住房貸款成為消費信貸發展的重點。為了支持和鼓勵居民購買住房,國家通過重點支持經濟適用房建設、對住房貸款實行優惠利率等多種措施,發展住房貸款。 2000~2005年,個人住房貸款占消費信貸總額的比重基本穩定在80%左右;截至2006 年4月末,個人住房貸款余額已達19069億元,佔全部消費信貸余額的84%。
助學貸款穩步發展。1999年以來,為配合高校擴招政策及收費制度的改革,國家出台了教育助學貸款政策。2004年,針對國家助學貸款業務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人民銀行配合教育部等部門出台了通過招投標方式確定經辦銀行、建立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等一系列新政策,使助學貸款業務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截至2006年4月末,國家助學貸款余額已達115.75億元,加上商業性助學貸款,各項助學貸款余額已達137.9億元。初步統計,此項信貸業務開辦至今各金融機構累計發放國家助學貸款185億元,約228萬名學生得到幫助完成學業。
汽車貸款風險逐步暴露,波動較大。汽車貸款是商業銀行較早開辦的消費信貸品種之一。1998~2003年,汽車貸款業務迅速發展。2001~2003年,汽車消費貸款余額年均增長148%,佔全部消費貸款余額的比例歷年依次為6.2%、10.8%和11.7%。但從2004 年初開始,汽車貸款風險逐步暴露,金融機構開始控制汽車貸款規模,採取了更為嚴格的風險防範措施,汽車貸款發展步伐放緩。截至2006年4月末,汽車貸款余額為1011 億元,比2004年末下降583億元。
此外,耐用消費品貸款、信用卡消費等其他消費信貸發展比較平穩。截至2006年 4月末,其他消費信貸余額為2298億元,占消費信貸余額的10.14%,其中信用卡透支消費成為一個新的亮點。
消費信貸地區分布極不平衡
消費信貸發展的地域不均衡與整個消費增長的地域分布不均衡相吻合。據統計,佔全國人口近60%的農村市場銷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近年來逐步下降, 2000年為38.2%,2005年則降為32.9%。銷售進一步向發達地區集中,東部地區銷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已達60%,且比重仍在逐步提高。總體上看,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其消費信貸規模越大。截至2006年4月末,消費信貸余額前六名的省市分別為廣東、上海、浙江、北京、江蘇、山東,其消費信貸余額佔全國的比重高達66%,而西部十二省(區)市的消費信貸余額之和為3126.11億元,僅佔全國的13.8%。
推動消費信貸健康發展的幾點建議
當前宏觀調控處於重要階段,在繼續搞好總量平衡的同時,要重點推進結構調整,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發揮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從國內外經濟發展經驗看,發展消費信貸,是促進消費需求增長的有效途徑。
促進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穩步提高是促進消費信貸發展的根本
隨著社會公眾金融意識的進一步提高,消費信貸已經成為居民優化儲蓄及消費結構的重要工具。一般而言,對居民個人收入和支出的預期會直接影響到其進行消費信貸的深度和頻率。近年來,雖然消費需求增長較為平穩,但投資需求增長加快,增速明顯快於消費需求,導致消費率持續下降,從2001年的61.1%下降至2005年的50.7%。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續擴大,導致總體消費傾向下降,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尚不完善,也使城鄉居民預防性儲蓄動機明顯增強。這些都直接影響了消費信貸的增長。因此,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應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千方百計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減輕居民教育、醫療負擔,從而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改善支出預期,促進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擴大消費,為消費信貸的持續發展創造堅實基礎。
加快個人信用徵信體系建設,為促進消費信貸發展提供製度保障
借款人誠實、守信是消費信貸得以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但我國建立個人信用制度的工作才剛剛起步,信用觀念尚在推廣過程中,借款人構造虛假的個人資料,騙貸、逃貸的情況屢有發生,嚴重挫傷了商業銀行發放消費信貸的積極性。如,汽車貸款近年來持續下降與個人信用制度不健全有十分緊密的關系。從國外的實踐經驗看,個人信用體系建設和商業化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可以增加居民資產負債狀況的透明度,有利於防範貸款風險;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金融機構管理成本,提高其開展個人業務的積極性。人民銀行近年來在完善企業徵信系統的同時,加快了個人信息基礎資料庫的建設。目前企業徵信系統已在全國范圍內實現聯網運行,為推動消費信貸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下一步的關鍵是要完善個人信息披露的法律依據,盡快制定徵信法規,並出台相關配套辦法,使徵信發展和管理有法可依,為保障信貸資產安全、開展消費信用調查以及依法保護個人隱私等提供製度保障。同時,還應該完善個人信用評級體系建設,促進相關中介機構的健康發展,為金融機構更好地開展消費信貸業務提供服務。
開拓農村消費市場是消費信貸業務發展的重點
消費信貸業務主要在城市開展,這與農村消費水平明顯偏低直接相關。2005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僅為城鎮的32.2%,比2000年下降了1.2個百分點。從消費結構看,2005年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高出城鎮居民8.8個百分點,農村消費結構明顯落後於城鎮。黨中央和國務院已明確提出在「十一五」期間要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發展農村消費市場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各金融機構應從促進消費信貸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對農村居民消費需求進行深入分析,大力發展大額耐用消費品信貸等直接推動農村消費升級的信貸品種,同時也要探索開發其他一些適合農村居民消費習慣的信貸新品種。
推動資產證券化試點工作是促進消費信貸的創新方向
消費信貸期限一般較長,流動性風險和利率風險都較高。除了一般貸款都要面對的利率變動、借款人收入變動等風險因素以外,消費信貸風險的不確定性因素還表現在借款人工作、住所、健康、家庭變故等都可能對借款人的還款能力產生不利影響。與較長的貸款期限相比,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期限一般較短,一旦商業銀行對經濟金融變化估計不足,未能相應調整現金流量,「短存長貸」風險爆發,銀行就可能被迫折價變現資產或高價緊急融資從而造成損失,出現流動性風險。從國際經驗看,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經過實踐檢驗的比較成熟的結構性融資工具,對推動消費信貸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證券化的途徑,可以將長期的住房抵押貸款、汽車貸款及其他消費貸款打包出售,回籠資金,有利於降低中長期貸款比重,改善信貸期限錯配狀況,優化利率期限結構,形成合理的收益率曲線。目前,我國的資產證券化試點工作剛剛起步。經國務院批准,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已經進行了信貸資產證券化和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試點工作,先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了資產支持證券。下一步,在總結相關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可研究探索擴大試點的信貸資產范圍,將汽車貸款、助學貸款、信用卡透支等進行證券化,同時加快推動個人住房貸款證券化進程,為金融機構,尤其是中小金融機構加快個人消費貸款業務發展拓展空間。-
B. 我國商業銀行的現狀
根據《中國銀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前瞻》分析,作為今年全國兩會的熱點話題,國內首批民營銀行試點何時「出籠」,則被頻頻提及。就在千呼萬換之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回應說,目前已確定5個民營銀行試點方案。分別由參與設計試點方案的阿里巴巴、萬向、騰訊、百業源、均瑤、復星、商匯、華北、正泰、華峰等民營資本參與試點工作。業內預計將會有5家民營銀行在年內成行。
就在稍早之前,一個余額寶已經令傳統銀行「如臨大敵」,紛紛聯手「剿殺」而後快,而如今民營資本獲批進入金融領域,更是讓傳統銀行業雪上加霜,這無疑會給當前傳統銀行業和傳統監管方式帶來「極大挑戰」。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傳統民間資本外,這次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金融巨頭也參與到民營銀行試點中來。筆者認為,馬雲曾經立誓要「做攪局的鯰魚,改變銀行」的豪言恐不幸成為現實,傳統銀行業唯有絕地反擊,已別無他法。
C. 請問各省歷年農村貸款數據在哪裡可以查到啊不勝感激
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國家統計局網站
採納1
D. 建國後歷年全國貸款余額
2800億元
穩健的貨幣政策是我國政府對宏觀調控理論和實踐的創造性發展,豐富了我們對轉軌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認識松緊配合,適度放鬆,及時微調,把握力度是其突出特點商業銀行對穩健貨幣政策的貫徹支持了經濟發展,推動了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及自身發展,加快了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步伐「堅持正確把握宏觀調控的方向和力度,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是我國政府近年來宏觀調控的首要經驗,是宏觀經濟管理理論與實踐的創造性發展,也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br>1.學習、貫徹「兩會」精神,需要更為深入系統地貫徹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快經濟發展,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br>2.一我國穩健的貨幣政策是在連續多年的嚴重通貨膨脹已基本得到控制,東南亞金融危機造成外貿市場急劇縮小,內需不足成為影響經濟發展主要矛盾的背景下出台的。穩健的貨幣政策是我國政府對宏觀調控理論和實踐的創造性發展,豐富了我們對轉軌國家宏觀調控的認識,積累了寶貴的經驗。br>3.在操作中,穩健的貨幣政策體現出了一系列鮮明的特色,主要包括:1、與積極的財政政策密切配合,適度信貸擴張,防止信貸膨脹。自1998年推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以來,政府通過下調利率和准備金率、擴大銀行信貸自主權、上調指導性信貸計劃、擴大對金融機構再貸款、強化對銀行信貸投放的「道義勸告」等,適度擴張信貸投放,積極啟動內需。br>4.與此同時,政府始終對基礎貨幣超額發行引發新的通貨膨脹抱有警惕,在推動商業銀行信貸擴張的同時始終謹慎監控商業銀行資金來源,防止商業銀行信貸的過度膨脹。1998年央行下調准備金率時專門設立臨時賬戶,凍結國有商業銀行由於下調存款准備金率而釋放的流動性,商業銀行新增可運用資金近2800億元,購買了財政部發行的2700億元特別國債和423億元專項國債。這一富有創意的穩健操作措施限制了商業銀行當年資金來源的急劇增長,使下調准備金率這一最具影響力的貨幣政策操作並沒有引發銀行信貸膨脹。
E. 你有沒有其他年份的中國農村信用社歷年分地區存款貸款余額統計呢
您是不是想寫論文吧?您要的資料恐怕只有北京的人民銀行總行或銀監總局才有。
F. M2的最新現狀
中國央行1月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2月新增人民幣貸款4825億元,預期為5700億元,前值為6246億元;中國12月貨幣供應M2年率增長13.6%,預期增長13.9%,前值增長14.2%;中國2013年新增人民幣貸款8.89萬億元,同比多增6879億元。中國12月貨幣供應M1年率增長9.3%,預期增長9.0%,前值增長9.4%;12月貨幣供應M0年率增長7.1%,預期增長8.0%,前值增長7.7%。
中國四季度外匯儲備余額為3.82萬億美元,前值從3.66萬億美元修正為3.6627萬億美元;中國2013年社會融資規模17.29萬億元,比上年多1.53萬億元。
中國央行表示,將不會收緊或放鬆貨幣政策,2013年M2和貸款數據基本達到調控要求,2014年將保持審慎的貨幣政策。
2013年年末,我國廣義貨幣(M2)余額110.65萬億元,同比增長13.6%;狹義貨幣(M1)余額33.73萬億元,同比增長9.3%;流通中貨幣(M0)余額5.86萬億元,同比增長7.1%。全年凈投放現金3899億元。
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表示,「衡量貨幣超發不超發,要看物價、GDP和就業,只要物價沒有大幅上漲,就不能說貨幣存在超發。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做到了相對的高增長和低通脹」。昨天,就「中國貨幣是否超發」問題。貨幣政策本質上是在CPI、經濟增長和就業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貨幣是否超發,要看GDP、就業和物價,只要物價沒有大幅上漲,貨幣就沒有超發,「最近十幾年來,我國的物價漲幅平均為2%-3%,而我國的經濟增長最近10年接近9%-10%,可以說中國經濟實現了相對的高增長和相對的低通脹,貨幣政策為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創造了一個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
2013年我國新增貸款8.89萬億元,同比多增6879億元,是繼2009年後的次高水平,2013年創下4年來的歷史新高。2009年至2012年,我國歷年人民幣貸款增量分別為9.59萬億元、7.95萬億元、7.47萬億元和8.2萬億元。
盛松成稱,2013年我國社會融資規模為17.29萬億元,為年度歷史最高水平,比上一年多1.53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保持適度增長,融資結構進一步多元,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裡,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力度是比較大的。」
2014年7月15日,央行公布2014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其中,M2餘額120.96萬億元 同比增長14.7%。
中國人民銀行2015年1月15日發布2014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數據顯示,12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22.84萬億元,同比增長12.2%,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末低0.1個和1.4個百分點,2014年人民幣貸款增加9.78萬億元,同比多增8900億元。
2015年2月13日,央行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24.27萬億元,同比增長10.8%,增速創下歷史新低。不過,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47萬億元,超過市場預期。
央行數據顯示,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24.27萬億元,同比增長10.8%,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1.4個和2.4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34.81萬億元,同比增長10.6%;流通中貨幣(M0)余額6.30萬億元,同比下降17.6%。1月份凈投放現金2781億元。
央行2015年4月14日日公布2015年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數據顯示,3月末,廣義貨幣增長11.6%,狹義貨幣增長2.9%;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3.68萬億元,人民幣存款增加4.15萬億元;3月份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3.69%;3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3.73萬億美元;一季度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生1.65萬億元。具體如下:
3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27.53萬億元,同比增長11.6%,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末低0.9個和0.6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33.72萬億元,同比增長2.9%,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末低2.7個和0.3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余額6.2萬億元,同比增長6.2%。2015年一季度凈投放現金1690億元。
2015年5月13日,央行官網公布了2015年4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數據顯示,4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28.08萬億元,同比增長10.1%,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1.5個和3.1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33.64萬億元,同比增長3.7%,增速比上月末高0.8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低1.8個百分點。4月末,本外幣貸款余額92.24萬億元,同比增長13.4%。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86.61萬億元,同比增長14.1%,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1個和0.3個百分點。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7079億元,同比多增1855億元。
2015年6月11日,央行官網公布5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數據顯示,5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30.74萬億元,同比增長10.8%;狹義貨幣(M1)余額34.31萬億元,同比增長4.7%;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9008億元,外幣貸款減少2億美元;當月人民幣存款增加3.23萬億元,外幣存款減少138億美元。
2015年7月14日,央行公布了2015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6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33.34萬億元,同比增長11.8%。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6.56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5371億元。
2015年11月12日,央行公布10月金融統計數據,10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36.10萬億元,同比增長13.5%,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4個和0.9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37.58萬億元,同比增長14.0%,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2.6個和10.8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余額5.99萬億元,同比增長3.8%。
這是自2011年1月以來的57個月,M1同比增速首次超過M2,M2、M1的剪刀差實現逆轉。理論上來說,M1同比增速越是高於M2增速,意味著貨幣供應量存款活期化傾向越高,經濟活力越高。
2015年12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11月份的金融數據。1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37.40萬億元,同比增長13.7%,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2個和1.4個百分點,創下近一年半以來的新高。
2016年2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1月金融數據,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41.63萬億元,同比增長14.0%,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7個和3.2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餘額41.27萬億元,增速再次向上突破至18.6%,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3.4個和8.1個百分點。1月M1與M2增速差再創2011年以來最高值。
2016年2月2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5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139.2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3.3%;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40.1萬億元,增長15.2%;流通中貨幣(M0)余額6.3萬億元,增長4.9%。
G. 歷年人民幣貸款余額多少或者告訴我每個月的,或同比增長多少,急,,,,
什麼叫 貸款余額 ?現在銀行的額度都不夠用,沒有餘額。
一級城市一個支行能拿到幾千萬算好的,真貸的話,幾個億都不成問題。
2011年3月全國增長12.4% 主要是生產型貸款
H. 緊急求助歷年全國金融機構貸款總額佔GDP比重數據
一、財政收入佔GDP比重的公式財政收入佔GDP比重的公式是: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財政收入增長的邊際傾向/財政收入增長的彈性系數其中:1、財政收入增長的邊際傾向=增長的財政收入/增長的GDP2、財政收入增長的彈性系數=財政收入增長率/GDP的增長率 =(增長的財政收入/財政收入)/(增長的GDP/GDP) 二、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是綜合分析財政與經濟發展關系的重要內容和指標,也是反映一個經濟運行質量和經濟結構優劣的重要參數。 通常財政收入佔GDP比重越高,表明該地區經濟運行質量越好,經濟結構越優。一般而言,伴隨經濟的發展,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呈逐步提高的趨勢。分析評價財政收入佔GDP比重,對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三、財政收入是指政府為履行其職能、實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與服務需要而籌集的一切資金的總和。財政收入表現為政府部門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個財政年度)所取得的貨幣收入。 財政收入是衡量一國政府財力的重要指標,政府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的范圍和數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財政收入的充裕狀況。四、GDP是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國界范圍內)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格。 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狀況重要指標。
I. 88年至98 年有什麼發展、變化
中國歷年GDP-中國歷年人均GDP
年份 GDP(億美圓) 人均GDP(美圓)
1988 15042.8 1366
1989 16992.3 1519
1990 18667.8 1644
1991 21781.5 1893
1992 26923.5 2311
1993 35333.9 2998
1994 48197.9 4044
1995 60793.7 5046
1996 71176.6 5846
1997 78973.0 6420
1998 84402.3 6796
198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計公報
1988年,我國國民經濟在深化改革、加快對外開放中發展,經濟實力進一步增
強,對外經濟交流擴大,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事業有了新的發展。初步計算,
全年國民生產總值①13853億元,比上年增長11.2%;國民收入11533億元,比上
年增長11.4%。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問題是:社會需求過旺,供求總量矛盾和結
構性矛盾加劇,物價上漲過猛,出現了明顯的通貨膨脹。進入第四季度,各地區、
各部門在貫徹執行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
農業:
1988年農業總產值5618億元,比上年增長3.2%;其中種植業產值下降0.5%
,林業產值增長3.8%,牧業產值增長10.5%,副業產值增長10.4%,漁業產值增
長11.8%。
主要農產品產量中,糧、棉、油有不同程度減產,但糧食、棉花生產比原來預
料的要好;糖料有較大幅度增產,扭轉了連續兩年減產的局面;部分地區烤煙面積
增加過猛。農業與國民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進一步加劇
工業:
1988年工業總產值18100億元,比上年增長20.7%;不包括村及村以下工業為
15181億元,增長17.7%。在工業總產值中,全民所有制工業增長12.7%,集體所
有制工業增長28.8%(其中鄉村工業增長35%),個體工業增長46%,中外合資、中
外合作和外商獨資經營的工業增長97%。
1988年輕工業發展加快,總產值為8950億元,比上年增長22.6%。主要是以非
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增長快,各種高檔耐用消費品增長更快。重工業也以較高的
速度發展,總產值達到9150億元,比上年增長18.8%。其中的加工工業增長更快
,大大超過能源、原材料工業的增長,致使工業生產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加劇。
199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計公報
1998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全國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增加投入、擴大內需為主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努力克服亞洲金融危機和特大洪澇災害造成的重重困難,深化各項改革,促進經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一、綜合
國民經濟總體運行良好,改革和發展的各項目標基本實現。
國民經濟扭轉了上半年增幅回落的狀況,保持了較快增長的態勢。全年國內生產總值79553億元,比上年增長7.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299億元,增長3. 5%;第二產業增加值39150億元,增長9.2%;第三產業增加值26104億元,增長7. 6%。全年社會勞動生產率11401元,比上年提高6.9%。(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市場價格總水平下降。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0.8%,其中服務項目價格上升10.1%;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2.6%。
勞動就業工作有所加強。年末全國從業人員6995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57萬人。其中城鎮從業人員2067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71萬人;城鎮私營個體從業人員3232 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63萬人。再就業工程有了重大進展,通過多種途徑使609萬名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1%,與上年末持平。
國際收支平衡,人民幣匯率穩定,外匯儲備繼續增加。年末國家外匯儲備達到 1450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51億美元。年末1美元兌8·2789元人民幣,比上年末略升9個基本點。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由於多年重復建設,大多數行業生產能力偏大,產品供過於求,經濟結構矛盾突出;部分國有企業經營困難,經濟效益不好;部分群眾生活仍然比較困難,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社會就業壓力較大;市場特別是農村市場銷售不旺;多年積累的金融風險不容忽視。
二、農業
糧食生產在大災之年獲得好收成。1998年雖然我國部分地區遭受歷史罕見的洪澇災害,但全年糧食生產形勢仍好於上年。由於低溫多雨和洪澇災害影響,我國夏糧減產1460萬噸,早稻減產530萬噸。進入秋季,光、熱、 水等綜合氣候條件大大好於上年,同時高產作物玉米種植面積擴大,秋糧增產較多。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 4·9億噸以上。
經濟作物產量有增有減。棉花因調減播種面積和長江流域棉花主產區洪澇災害的影響,產量為440萬噸,比上年減產20萬噸。油料、糖料、 茶葉和水果等作物產品產量有所增長。全年油料產量2292萬噸,比上年增加135萬噸,增長6.3%; 糖料產量9765萬噸,比上年增加379萬噸,增長4.0%。茶葉和水果產量分別達到66. 5萬噸和5490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8.5%和7.9%。烤煙產量為210萬噸,比上年減少180萬噸,減幅達46.0%。
畜牧業和漁業生產穩定發展。全年豬牛羊肉產量達到4355萬噸,比上年增長6. 5%;水產品總產量達到3854萬噸,增長7.0%。
林業生產繼續發展。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開始啟動,林業投入進一步加大。全年完成造林面積473萬公頃,比上年增長8.5%。 全國重點林業工程完成森林撫育面積1100萬公頃以上,比上年有較大幅度增長。
農田水利建設得到加強。全年修復水毀工程45萬處,加高加固堤防3 萬公里,疏浚河道4·7萬公里。新增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萬平方公里。 全國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10萬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80萬公頃。
三、工業和建築業
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政企分開邁出重大步伐。通過改革、改組、改造,對一些重要行業進行了調整,取得了初步成效。兼並破產了一批企業,同時組建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中國石油化工集團、上海寶鋼集團等一批特大型企業集團。紡織行業全年壓縮淘汰落後棉紡錠512萬錠,分流下崗職工66萬人。94 戶國有重點煤礦全部下放地方管理,並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關掉一批非法生產、污染嚴重和布局不合理的小煤礦。
工業生產穩定增長。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33541億元,比上年增長8.9%。 國有工業企業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增加值20046億元,比上年增長8.8%。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1365億元,比上年增長4.9%; 集體企業4990億元,增長8.7%;股份制企業1338億元,增長11.9%;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3835億元,增長12.7%;其他經濟類型企業753億元,增長19.6%。
全年輕工業增加值8984億元,比上年增長9.1%;重工業增加值11062 億元,增長8.5%。
產品結構繼續得到改善。科技含量高、附加價值大的電子、信息通信產品等生產增長較快,微型電子計算機、程式控制交換機、載波通信設備、光通信設備、移動通信設備等生產比上年增長16.9%至53.7%;水泥、平板玻璃、鋼、鋼材等投資類產品增長4.7%至7.7%。市場供大於求的一些紡織產品、一般耐用消費品、部分機電產品生產增長有所減慢。
全年工業產品銷售率96.49%,與上年持平。工業新產品生產比上年增長4.9 %。主要工業產品質量等級品率89.98%,比上年提高5.18個百分點。
工業經濟效益有所下滑。全年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3331億元,比上年增長4. 1%;實現利潤1473億元,下降17.0%,虧損企業虧損額1556億元,比上年多虧22. 1%,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虧損1023億元,多虧21.9%;年末產成品庫存達 6094億元,比上年末增加320億元,增長5.5%。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91.0,比上年下降4.2。
建築業快速發展。全社會建築業完成增加值5609億元,比上年增長12.0 %。全國四級及四級以上建築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13億元,增長2.9%;稅金總額308 億元,增長13.4%。施工工程個數649676個,其中投標承包工程228236個, 佔全部施工工程個數的35.1%;施工面積13108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04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58705萬平方米,減少3539萬平方米。
地質勘查取得新進展。全年完成1:5萬區域地質調查9萬平方公里。 新發現礦產232處,比上年增加12處。有45種礦產新增探明預測儲量,其中石油7.6 億噸,天然氣2602億立方米,原煤64億噸。地質勘查完成機械岩心鑽探工作量536萬米
國內貿易
國內市場商品銷售平穩增長。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153億元, 比上年增長6.8%,考慮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7%。分城鄉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 17825 億元,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11328億元,分別增長7.1%和6.4%。 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消費品零售額7023億元,比上年下降2.3%,集體經濟 4830億元,私營及個體經濟12195億元,其他經濟510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 1.3 %、14.9%和8.7%。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增長6.0%,餐飲業增長15.7 %。生產資料市場偏淡,全國大中型批發零售貿易業生產資料銷售總額11798億元,比上年下降12.7%。集貿市場發展平穩,全年商品成交額19836億元,比上年增長 13.8%。
大型商業企業經濟效益依然不好。全國500 家重點批發零售貿易企業銷售收入凈額2487億元,比上年下降1.1%;毛利率為10.3%,下降0·7個百分點; 全年實現利潤總額50億元,比上年下降16.9%。
七、對外經濟
在對外貿易方面,受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出口增長明顯放慢;受國內需求等因素的制約,進口下降。全年進出口總額3240億美元,比上年下降0.4%。出口總額1838億美元,增長0.5%。其中一般貿易出口下降4.8%,加工貿易出口增長4. 9%;進口總額1402億美元,下降1.5%。進出口相抵,貿易順差436億美元。進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機械及運輸設備出口增長14.9%, 占出口總額的比重上升到27.3%;進口增長7.6%,占進口總額的比重上升到40.5%。面對出口形勢的變化,進一步推進市場多元化戰略。全年對亞洲出口雖然下降9.9%,但對歐洲及北美洲出口增長15.7%,對非洲及拉丁美洲出口增長20.1%,對大洋洲出口增長11.0%。
外商直接投資平穩發展,對外借款下降。全年實際利用外資額589億美元, 下降7.9%。其中,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額456億美元,增長0.7%;對外借款110億美元,下降8.5%。
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和設計咨詢業務保持增長勢頭。全年簽約11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完成營業額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達到101億美元,增長20.9%;年末在外勞務人數32.5萬人,比上年增加1.8萬人。
國際旅遊業有所發展。全年海外遊客入境人數634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 10.2 %,其中港、澳、台胞5625萬人次,增長12.4%,外國遊客711萬人次,下降4.3 %。國際旅遊收入達126億美元,增長4.4%。
八、金融和保險業
貨幣供應量適度增長。年末廣義貨幣(M2)為104499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5. 3%;狹義貨幣(M1)為38954億元,增長11.9%;市場現金流通量(M0)為11204 億元,增長10.1%。全部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95698億元,比上年末增加 13402 億元,增長16.1%。其中,企業存款余額為32487億元,增長13.4%; 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53407億元,增長17.1%。各項貸款余額為86524億元,增長15.5 %。
證券市場在逐步規范和加強監管中穩步發展。全年在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發行A股109隻,籌資440億元。年末境內上市公司數量由上年末的745家增加到851家,市價總值達到19506億元。通過發行B股、H股共吸收外資7.7億美元。 全年共發行國債3891億元(不含財政部向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發行的2700億元特別國債),到期國債兌付圓滿結束。
保險事業穩步發展。全年保費收入1247億元(含外資機構),增長14.0 %。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500億元,壽險保費收入683億元,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保費收入65億元。支付各類賠款556億元,其中財產險和短期人身險共支付賠款318億元,壽險給付238億元。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隊伍穩定發展。1998年末國有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918萬人,比上年末增長2.0%。全國共有縣級以上國有獨立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辦科研機構、大中型工業企業辦科研機構19918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286萬人,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167萬人。
科技經費投入增加。全年全國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總額為1177億元,比上年增長 10.7%。其中,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526億元,增長9.2%。
基礎研究工作得到加強,國家技術創新取得新進展。全年國家基礎研究投入37 億元,比上年增長26%。組織了一批技術創新項目和新產品試產,完成了15項重大技術裝備的研製及鑒定驗收。企業、高校、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進一步加強。
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取得新的成果。全年共取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2.8 萬項,其中基礎理論成果2500項,應用技術成果2.4萬項,軟科學成果1500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4700項,獲國家獎勵的成果543項。全年6次成功發射衛星。全年受理國內外專利申請121989件,授權專利67889件,分別比上年增長 6.8 %和33.1%。技術市場更加活躍。全國共簽訂技術合同28萬份。 技術合同成交金額430億元,比上年增長22.8%。
質量、標准化、計量工作和天氣預報等項服務進一步加強。全年全國共有產品質量檢驗機構4500個,其中國家檢測中心228個。國家監督抽查6265家企業 200 類 7804種產品和商品。全國共有法定計量技術機構3875 個, 全年強制檢定計量器具 2212萬台件。全國共有城鄉天氣預報服務網發射站點1213 個, 衛星雲圖接收站點 235個。全國共有地震台站1267個,遙測台網28個。全國共有1403個海洋觀測、 監測站點,共獲得2082萬組海洋數據。測繪部門公開出版地圖1070種。
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穩步發展,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深入,中小學學校布局進一步調整。年末全國普通高校1022所,招生108萬人,在校生341萬人;研究生培養單位736個,招生7.3萬人,在學研究生19.9萬人;成人高校962所,招生100 萬人,在校生282萬人。普通高中13948所,在校生938萬人。 各類高級中等職業學校17106所,在校生1126萬人(含技工學校學生173萬人),占高中階段在校生總數的55%。全國初中在校生5450萬人,初中入學率達87.3%;小學在校生13954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8.9%。普通初中和小學學生輟學率分別為3.23%和0 . 93%。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251萬人。成人技術培訓學校培訓學員8682 萬人次。全年共掃除文盲321萬人。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健康有序發展。年末全國共有藝術表演團體2635個,文化館2915個,公共圖書館2721個,博物館1289個。中、短波廣播發射台和轉播台743座, 廣播人口覆蓋率88.2%,一千瓦以上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1283座,電視人口覆蓋率89.0 %。全國各類電影放映單位6.9萬個。全年生產電影故事片82部,向國內銷售影片(含復映片)221部,向國外銷售143部。有10部影片在各類國際電影節上獲12項獎。全年出版全國性和省級報紙195億份,各類雜志25億冊,圖書73億冊(張)。 年末全國共有檔案館3706個,已開放各類檔案3305萬卷(件)。
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年末全國共有衛生機構(含診所)31萬個,床位314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291萬張。衛生技術人員442萬人,其中醫院、衛生院醫生141 萬人,護師、護士107萬人。全國共有衛生防疫、防治機構5907個,衛生技術人員 22 萬人。婦幼衛生機構2724個,衛生技術人員7.3萬人。達到農村初級衛生保健規劃目標的縣數占總縣數的75%。農村鄉(鎮)共有衛生院5萬個,床位74萬張, 衛生技術人員100萬人。農村有醫療點的村數占總村數89.5%,鄉村醫生和衛生員 133 萬人。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在國內外的各項比賽中,我國運動健兒獲得了83個世界冠軍;30人3隊68次創31項世界紀錄。在第十三屆曼谷亞運會上獲得金牌129枚,獎牌274枚,從而3次蟬聯金牌與獎牌數亞洲第一。全民健身活動進一步開展。
十一、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事業加快發展。年末全國環境保護系統共有11萬人,各級環境監測站 2144個,環境監測人員5.7萬人。自然保護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單位總數已達111個;全國自然保護區達到926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達到 136個。環境法制建設取得新進展,執法力度進一步加大。到年末, 已制定各類環境保護標准395項。年內設立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執行率達88.0%,當年投產的建設項目同時建設防治污染設施的佔90%。全年完成環境污染限期治理項目 9575個,總投資10.1億元。全國513個城市建成了2606個煙塵控制區,面積達1.5 萬平方公里;402個城市中建成了1994個環境雜訊達標區,面積達8684平方公里。
重點流域和區域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展開。對太湖流域日排水100噸以上的 1035 家排污企業進行了限期治理,全流域共投入治理資金14.5億元,878家企業完成達標治理任務,14家企業停產治理,關停取締了143 家污染嚴重又治理無望的企業。年末太湖流域已基本實現全流域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的目標,太湖水質趨於好轉。
污染物總量控制計劃與跨世紀綠色工程規劃的實施工作有序進行。至 1998年8 月止,已竣工項目323個,完成投資額189.9億元。
全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一些大中城市污染加劇,垃圾、農葯、化肥等污染仍然嚴重,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功能衰退等生態問題比較突出。
十二、人口與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長率繼續下降。全年出生人口1991萬人,出生率為千分之十六點零三;死亡人口807萬人,死亡率為千分之六點五零;全年凈增人口1184萬人, 自然增長率千分之九點五三,比上年下降0.53個千分點。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24810 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7942萬人,佔30.4%;鄉村人口86868萬人,佔69. 6%。0 —14歲人口比重為25.7%,15—64歲人口比重為67.6%,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為6.7%,老年人口達到8375萬人。家庭戶平均戶規模為3.63人。
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全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25元,考慮價格下降因素,實際增長5.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160元,實際增長4.3%。全年城鎮竣工住宅面積4億平方米,農村竣工住宅面積8.1 億平方米。
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迅速。年末99%的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全國有8505萬職工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2735萬離退休人員參加了離退休費社會統籌;1590萬職工參加了大病醫療費用社會統籌;152 萬離退休人員參加了醫療費用統籌。
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發展。年末全國各類社會福利院床位達106萬張,收養80 萬人。城鎮建立起各種社區服務設施16萬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6629個。全國600 個城市、1242個縣已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有332 萬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濟。城鄉各種社會救濟對象得到國家救濟的達7208萬人次。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53萬人,妥善安置了退伍軍人的生活和就業。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51.4億元,籌集社會福利資金15.4億元,接收社會捐贈122億元。
J. 個人住房貸款余額增速連續兩年回落
個人住房貸款余額增速連續兩年回落
2018年全年房地產貸款增加6.45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39.9%,比2017年佔比低1.2個百分點
在房地產市場「嚴控」的背景下,房地產信貸情況是市場的焦點之一。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在15日的2018年金融統計數據發布會上回應新京報記者提問時指出,2018年房地產貸款增速出現平穩回落。
個人住房貸款增速回落
阮健弘介紹,截至2018年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為38.7萬億元,同比增長20%,增速比2017年回落0.9個百分點;全年房地產貸款增加6.45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39.9%,比2017年佔比水平低1.2個百分點,比2016年低4.9個百分點。
她表示,從結構上看,一是個人住房貸款增速比2017年低。2018年末,個人住房貸款余額為25.75萬億元,同比增長17.8%,增速比2017年回落4.4個百分點。二是房地產開發貸款增速比2017年高。2018年末,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為10.19萬億元,同比增長22.6%,增速比2017年高5.5個百分點。其中,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余額4.32萬億元,同比增長29.5%,增速比2017年低3.1個百分點。
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12月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為32.25萬億元,同比增長20.9%,增速比2016年末回落6.1個百分點,全年增加5.56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41.1%,比2016年佔比低3.7個百分點,其中,個人住房貸款余額為21.86萬億元,同比增長22.2%,增速比2016年末回落14.5個百分點。
新年首次降准實施,樓市影響幾何?
1月4日,央行宣布決定下調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1個百分點,其中,2019年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別下調0.5個百分點。
對於昨日實施的新年首次降准,此前有多位市場人士提及,降准或有利於引導房貸利率下行。但在「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分類指導」這一大的調控框架下,再次走全面刺激樓市老路的可能性不大。
此前,國內部分地區房貸利率松動的新聞已受到市場普遍關注。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對新京報記者指出,房地產市場核心是看杠桿,也就是首套房資格的認定和首套、二套房貸款的額度,這些現在都沒有變化,所以市場利率的輕微波動對於市場影響很小。
展望未來,在嚴控的大基調下,市場對房價的預期也有所變化。央行此前發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對下季房價,27.4%的居民預期「上漲」,49.6%的居民預期「基本不變」,11.8%的居民預期「下降」,11.1%的居民「看不準」。
將這份季度調查較前幾次結果對比著看,預期「上漲」的下降了(上季度為33.7%),預計下降的有所提高(上季度為9.6%)。
據新華社,2018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構建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類指導,夯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記者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