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長期負債中的「遞延稅款貸項」是什麼意思
遞延稅款貸項是指所得稅費用大於應交所得稅的差額。
遞延稅款貸項是指所得稅費用大於應交所得稅的差額,遞延稅款貸項說明企業由於以前的時間性差異而產生的未來需要交納的所得稅。
會計處理
1、企業在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時,根據企業所得稅法規定應予確認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按適用的企業所得稅稅率計算遞延所得稅負債金額。
借:所得稅費用(或者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等相應科目)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2、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根據企業所得稅法規定,應予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大於本科目余額的,補記應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差額:
借:所得稅費用(或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等科目)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3、應予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小於本科目余額的,做相反方向的會計分錄,沖銷原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大於本期末應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金額。本科目期末貸方余額,反映企業已確認的可以在以後會計期間繳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余額。
「遞延稅款貸項(減:借項)」項目,可通過比較期末期初遞延稅款賬戶余額計算填列。若為「遞延稅款」借項增加,調整凈利潤時應減去;若為「遞延稅款」貸項增加,調整凈利潤時應加回。
「遞延稅款」賬戶主要是核算由於時間性差異造成的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影響所得稅的金額,以及以後各期轉回的金額。
由於實際繳納所得稅時是按應納稅所得額計算的,遞延稅款這部分金額並沒有發生現金流入或流出,但在利潤表中已列入了所得稅費用,所以應調整凈利潤。
㈡ 遞延所得稅負債或資產的期末余額
呵呵,樓主混淆了。無論計入商譽或者資本公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者負債,都應該在資產負債表中體現啊。只不過這些遞延稅款不影響期末所得稅費用和應交所得稅。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動當然會影響到遞延所得稅了,但是在期末計算所得稅費用的時候,你不能把他們算在內從而去抵減應交所得稅的金額。
分錄很明了: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所得稅
本身所得稅費用的分錄應該是
借:所得稅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上面關於所得稅的分錄,實際上就是把一部分「所得稅」項目的金額替換成了「遞延所得稅」。但是與資本公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並沒有替換到「所得稅」科目。
㈢ 遞延所得稅資產在貸方表示什麼意思
一、遞延所得稅資產在貸方表示預計未來期間很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數額。
二、遞延所得稅資產,就是遞延到以後繳納的稅款,遞延所得稅是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在納稅影響會計法下才會產生遞延稅款。是根據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及適用稅率計算、影響(減少)未來期間應交所得稅的金額。
三、遞延稅款科目的借貸方分別核算的內容是:
1、借方核算(資產類):轉回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稅率,發生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稅率,債務法下遞延稅款余額是借方時稅率增加,遞延稅款余額是貸方時稅率減少。
2、貸方核算(負債類):發生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稅率,轉回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稅率。債務法下遞延稅款余額是貸方時稅率增加,遞延稅款余額是借方時稅率減少。
(3)遞延稅項期末貸款余額擴展閱讀:
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財務處理:
1、企業在確認相關資產、負債時,根據所得稅准則應予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2、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根據所得稅准則應予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大於本科目余額的,借記本科目,貸記「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費用」、「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等科目。應予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小於本科目余額的,做相反的會計分錄。
3、資產負債表日,預計未來期間很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按應減記的金額,借記「所得稅——當期所得稅費用」、「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貸記本科目。
4、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額,反映企業已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的余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遞延所得稅資產
㈣ 請問資產負債表中的遞延稅款貸方余額是如何體現的
資產負債表中的遞延稅款貸方余額,屬於遞延所得稅負債,在負債類單獨體現。
㈤ 關於遞延所得稅期末余額的問題,急!!!
為嘛要沖銷?題上很明白告訴你10年以後期初余額才能轉回?而且也告訴你這些差異是新發生的。所以余額應為期初+本期發生。我沒有注會書不知道你舉得反例是什麼?但我想你最好還是仔細看一下兩題之間題乾的差別吧,有的時候題干描述不一樣的。
㈥ 遞延稅款是什麼意思
以遞延所得稅來說:
1、意為按照會計的權責一致、配比性原則,本期的收入與本期的費用要匹配。同樣道理,本期的所得稅負擔也應該和本期的所得相匹配。
2、但按照稅法規定,某些經濟事項一旦發生即產生納稅義務,不管該項所得稅實際上是否該由本期承擔,這種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之間的差異,造成了本期應上交給稅務機關的所得稅本期實際應負擔的所得稅,其金額不一致的情況。
3、這種差異可以由很多事項引起,比如會計和稅法對資產的折舊方法不同形成的暫時性差異、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增/貶值、因質量保證而確認的預計負債等。
當期應負擔的所得稅費用=當期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
㈦ 遞延稅所得稅貸方余額 是什麼 怎麼算 急需
遞延所得稅的貸方余額表示遞延所得稅負債,反之,則代表遞延所得稅資產。
遞延所得稅,在會計科目上分為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所得稅費用
或者
借:所得稅費用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在借方表示資產增加了,在貸方表示負債增加了,不能籠統說借貸方增加了。
(7)遞延稅項期末貸款余額擴展閱讀:
遞延所得稅負債是由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產生的,對於影響利潤的暫時性差異,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應該調整「所得稅費用」。例如會計折舊小於稅法折舊,導致資產的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如果產品已經對外銷售了,就會影響利潤,所以遞延所得稅負債應該調整當期的所得稅費用。
如果暫時性差異不影響利潤,而是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則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應該調整資本公積。
例如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按照公允價值來計量的,公允價值產升高了,會計上調增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並確認的資本公積,因為不影響利潤,所以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不能調整所得稅費用,而應該調整資本公積。
㈧ 遞延所得稅負債年末數為40萬元,年初數為100萬元的會計分錄怎麼做
遞延所得稅為負債類科目,一般期末余額在貸方。年初數為100萬元應該是貸方余額100W.
如果當年沒有發生新的遞延所得稅項目的借貸,期末應該做分錄:
借 應交稅金-遞延所得稅 60W
貸 銀行存款 60W.
分錄後的期末余額為40W.
如果期間發生了新的遞延項目,則要根據其金額來對60W進行加減。
㈨ 資產負債表中的是遞延稅項是什麼意思
資產負債表中的遞延稅項: 1、左面欄下「遞延稅項」中的「遞延稅款借項」項目,反映企業期末尚未轉銷的遞延稅款的借方余額。應根據「遞延稅款」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額填列。 2、右面欄下「遞延稅項」中的「遞延稅款貸項」項目,反映企業期末尚未轉銷的遞延稅款的貸方余額。應根據「遞延稅款」科目的期末貸方余額填列。
㈩ 什麼是遞延稅金
是指由計稅利潤和會計利潤之間的暫時性差異而引致的資產或負債。這種暫時性差異主要來自固定資產折舊、資產減值、貸款准備金,以及待彌補的經營虧損。
當公司採用納稅影響會計法進行所得稅會計處理時,由於稅前會計利潤和應納稅所得之間的時間性差額而影響的所得稅金額要作為遞延稅項單獨核算。
遞延稅項的最大來源是折舊。正常情況下,其結果一般是應納稅所得小於會計報表體現的所得,形成遞延稅項負債,公司的納稅義務向後推延,這對公司是明顯有利的。
(10)遞延稅項期末貸款余額擴展閱讀:
企業在確認相關資產、負債時,根據所得稅准則應予確認的遞延稅項,借記本科目,貸記「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費用」、「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等科目。
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根據所得稅准則應予確認的遞延稅項大於本科目余額的,借記本科目,貸記「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費用」、「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等科目;應予確認的遞延稅項小於本科目余額的,做相反的會計分錄。
資產負債表日,預計未來期間很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按應減記的金額,借記「所得稅-當期所得稅費用」、「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貸記本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