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某企業按年利率5.8%向銀行借款1000萬。銀行要求保留15%的補償余額,則這項借款的實際利率是多少
實際利率為6.8%。
解析:實際利率=5.8%/(1—15%)×100%=6.8%
實際利率是從表面的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的數字,即公式為:1+名義利率=(1+實際利率)*(1+通貨膨脹率),也可以將公式簡化為名義利率-通脹率(可用CPI增長率來代替)。
一般銀行存款及債券等固定收益產品的利率都是按名義利率支付利息,但如果在通貨膨脹環境下,儲戶或投資者收到的利息回報就會被通脹侵蝕。
(1)保留補償余額定價法貸款利息擴展閱讀
實際利率的意義:
在那些對儲蓄和投資作決定的人們心目中,長期的實際利率是關系最密切的,因為資本貨物要經歷一段很長的使用期。而且,由於這些決定取決於人們預期將來會發生什麼情況,因此,應該作為對名義利率的一個調整因素的,不是過去的或現時的通貨膨脹率,而是人們預期的長期中的通貨膨脹率。
鑒於經濟代理人對長期的實際利率作出決定的重要性,這種利率水平的變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如果它的水平上升,未來債權的現值將會下降,結果是個人財產的價值也下降了。如果它的水平下降,就會發生相反的情況。至於實際利率的升降對任何具體資產價值的影響,則根據該資產的耐用性而有所不同。
⑵ 某企業按5%的貸款利率向銀行借款1080萬元,銀行要求保留8%的補償性余額,同時要求按照貼現法計息
你好,借1080萬,年利息為54萬,留
8%,也即86.4萬,按貼現法計息,實際獲得資金1080-54-86.4=949.6萬,實際利率=54/949.6,故先c
⑶ 某企業按年利率5%向銀行借款200萬元、銀行要求保留15%的補償性余額、則該項貸款實際利率為多少說明原因謝
實際利率=年利息/實際可用借款=(200*5%)/200*(1-15%)=5.88%
因為實際利率就等於你實際支付的利息除以實際借到的款,要支付的利息為200*5%=10(萬元),200萬中有15%為補償性余額,所以實際得到的錢為200*(1-15%)=170(萬元)所以實際利率=10/170=5.88%。
補償性余額其實是銀行降低自身貸款風險的一種做法。但是對借款企業來說,補償性余額則提高了借款的實際利率,加重了企業的利息負擔。
(3)保留補償余額定價法貸款利息擴展閱讀
企業所得稅稅率對實際利率的影響
企業向銀行取得的,存在補償性余額長期借款的利息是可以在稅前扣除的,有助於企業減少稅負的作用,故存在補償性余額長期借款的實際利率=名義利率*(1-企業所得稅稅率)/(1-補償性余額比例)。
假設上例中企業的企業所得稅為25%。實際利率=名義利率*(1-企業所得稅稅率)/(1-補償性余額比例)=5%*(1-25%)/(1-15%)=4.41%。
⑷ 補償余額對貸款定價的意義
補償余額其實會提高貸款的定價。加入補償余額是10%比例,表示有10%規模的貸款借款人無法使用,但是承擔相關的費用。
⑸ 企業按年利率4.5%向銀行借款,銀行要求保留百分之十的補償性金額,並約定還清借款以前,該余額不可動
解:
為了方便說明,假設借款1000元
利息為:1000×4.5%=45
實際收款為:1000×0.9=900
所以實際利率為:45÷900=5%
補償性余額又稱為最低存款余額,是指企業向銀行借款時,銀行要求借款企業以低息或者無息形式,在銀行中按貸款限額或實際使用額保持一定百分比的最低存款余額。最低存款余額一般占借款額的l0%左右。
⑹ 某企業按年利息率8%向銀行借款100萬元,銀行要求保留20%的補償性余額,則該項借款的實際利率為( )%.
補償性余額20%的話,你只能拿到手80萬元,這樣你每年得付8萬的利息,就是說你的本金實際是8萬,所以實際利率是8/80=10%
⑺ 某企業按年利率5%向銀行借款300萬元,銀行規定按年支付利息,並要求保留20%的的補償性余額。則
年實際利率為6.25%,即5%/(1-20%)或者5%*300/300*(1-20%)
⑻ 公司按年利率10%向銀行借款200萬,半年支付一次利息,銀行要求保留15%的補償性余額,則該借款的資本成本為
{(1+5%)*(1+5%)-1}/(1-15%)≈12.06%
公司按年利率10%向銀行借款200萬,半年支付一次利息,銀行要求保留15%的補償性余額,則該借款的資本成本為12.06%。
⑼ 某企業按年利率10%向銀行借款20萬元,銀行要求保留20%的補償性余額。那麼,企業該項借款的實際利率為(
選B,根據實際利率的計算公式:實際利率=名義借款金額*名義利率/[名義借款金額*(1-補償性余額)]=名義利率/(1-補償性余額百分比)
因為保留20%的補償性余額,所以還有餘額:1-20%=80%
實際利率=10%/80%=12.5%。
(9)保留補償余額定價法貸款利息擴展閱讀
補償性余額是銀行要求借款人在銀行中保持按貸款限額或實際借用額一定百分比(一般為10%至20%)計算的最低存款余額。補償性余額有助於銀行降低貸款風險,補償其可能遭受的風險;對借款企業來說,補償性余額則提高了借款的實際利率,企業交付的利息不變,但也加重了企業的財務負擔。
利率計算:補償性余額貸款實際利率=名義利率/(1-補償性余額比率)
例子:企業採用補償性余額借款1000萬元,名義利率為12%,補償性余額比率為10%。那麼實際企業可以利用的借款額為1000×(1-10%)=900萬元,
實際利率=年利息/實際可用借款
=名義利率/(1-補償性余額比率)
=12%÷(1-10%)
=13.33%
⑽ 某企業周轉信貸額為200萬元,年利率10%,銀行要求企業按借款余額20%保留補償性余額,則企業必須向銀行借
企業可以利用的借款數額=200*(1-20%)=160萬,其實際利率=借款利息/實際可用借款額=200*10%/160=12.5% 或者實際利率=名義利率/(1-補償性余額比例)=10%/(1-20%)=12.5%
如果考慮所得稅25%,則實際利率=12.5%*(1-25%)=9.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