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理解利率市場化以及它的必要性
利率市場化 :是指金融機構在貨幣市場經營融資的利率水平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它包括利率決定、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和利率管理的市場化。實際上就是將利率的決策權交給金融機構,由金融機構自己根據資金狀況和對金融市場動向的判斷來自主調節利率水平,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結構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利率體系和利率形成機制。
利率市場化的必要性
利率市場化後,市場化的經濟主體有可能會通過高利率的方式跟國有企業爭奪資金,改變民營中小企業在資金層面受到的擠壓,對民營經濟來說這是好事,因為相比月息5%-6%的高利貸,還是要低很多的,民營經濟融資成本從年利率60%-70%,下降到哪怕是12%-15%,對於民企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利率市場化最大的阻力不是來源於金融部門,而是來自低效率的使用資金的部門,包括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容易拿到錢的國企往往不缺錢,而缺錢的企業則不容易拿到錢,尤其是對中國經濟下一輪發展可能更為重要的新型中小型企業不容易拿到錢。正規的銀行體系無法滿足這些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催生了影子銀行的發展,但它們沒有受到正規監管,又存在很大系統性風險。利率市場化會給中國長期利率帶來上行風險,且提高企業市場融資的可獲得性,這將降低高信譽企業的融資成本,並且對原先僅能通過不受監管的「影子銀行」進行市場融資的企業而言,將減少額外溢價。
② 簡述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的重要意義
第一,實體經濟的貸款利率整體趨於下行,以改革的方式達成「降息」的作用。
第二,風險偏好提升,銀行信貸涉及群體更廣。
第三,在這種環境下,大型企業由於議價能力強,由於貸款利率下限聯盟被禁止,融資成本將進一步下降。
第四,在金融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風險篩選與定價能力不強的中小行需要控制信用風險,但如今利率市場化政策在倒逼銀行提升風險偏好,壓低貸款利率,中小行可能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
第五,信用債受益更大,由於風險偏好提升,部分銀行可能會加大更高風險與收益的信用債配置,信用利差有進一步壓縮的可能。對利率債而言,存在寬信用的風險,但受實體融資需求制約,利空沖擊有限。
整體來看,該措施有助於降低實體融資成本,銀行進一步讓利實體,有助於實體風險偏好提升,但仍受制於實體融資需求。落實到大類資產上,該措施利好權益(成長板塊)和信用債,信用利差將繼續收縮,利空利率債,但沖擊有限。
③ 央行:要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 引導貸款利率繼續下行
會議強調,要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引導貸款利率繼續下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9月28日央行發布消息,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於9月25日召開2020年第三季度例會。
會議強調,要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引導貸款利率繼續下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會議分析了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會議認為,今年以來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經濟穩步恢復。穩健的貨幣政策體現了前瞻性、精準性和時效性,大力支持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實體經濟發展,金融風險有效防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率逐步提升。
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順利完成,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紅利持續釋放,貨幣傳導效率增強,貸款利率明顯下降,人民幣匯率總體穩定,雙向浮動彈性提升,發揮了宏觀經濟穩定器功能。
會議指出,當前境外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依然復雜嚴峻,要加強對國際經濟形勢的研判分析,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完善跨周期設計和調節,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綜合運用並創新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有效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精準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達性」,繼續用好1萬億元普惠性再貸款再貼現額度,落實好兩項直達實體貨幣政策工具,確保普惠小微貸款應延盡延,切實提高普惠小微信用貸款發放比例。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大銀行服務重心下沉,推動中小銀行聚焦主責主業,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著力打通貨幣傳導的多種堵點,繼續釋放改革促進降低貸款利率的潛力,綜合施策推動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補短板、鍛長板,確保新增融資重點流向製造業、中小微企業,努力做到金融對民營企業的支持與民營企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相適應,推動供給體系、需求體系和金融體系形成相互支持的三角框架,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進一步擴大金融高水平雙向開放,提高開放條件下經濟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風險能力。
④ 利率市場化有什麼好處和缺點
利率市場化:指金融機構在貨幣市場經營融資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包括利率決定、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和利率管理的市場化。實際上,它就是將利率的決策權交給金融機構,由金融機構自己根據資金狀況和對金融市場動向的判斷來自主調節利率水平,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利率體系和利率形成機制。
積極影響:
1. 讓金融更好地支持實體
金融機構採取了差異化的利率策略,可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加大金融機構對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融資變得多元化,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也有利於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2. 增加金融機構獲利能力
貸款利率市場化以後,一些金融機構可能會上浮貸款利率,那麼,就能夠獲得更多貸款利息收入,為銀行增加更多獲利能力。同時,銀行在給中小企業貸款的時候,可能會更加嚴格貸款條件,對於發展前景更好的中小企業優先貸款,這樣也可以進一步減少不良貸款。同時,還可以增加金融機構之間的市場競爭,進一步提高金融機構服務水平,促進金融服務創新。
3. 提高信貸質量
貸款利率市場化之後,金融機構會給優質客戶創造更多收益,而使那些質量不高的客戶收益下降,風險較大且信譽度低的客戶將退出信貸市場。
4. 更有效地吸引閑置資金。
利率市場化或再擇機有序放開存款利率,存款利率市場化以後,可以更加有效地吸納閑散資金,把社會上閑置的資金很好地利用起來,如果利率上漲,可以更加吸引大客戶閑置資金,利率市場化以後,金融機構可以根據自身特點來決定利率,那麼適當地提高存款利率,就可以在短時期內吸引到更多數量的閑置資金,以備今後發展。更好地把閑置資金利用起來,利率市場化可以起到積極作用。提高資金利用效率,更好地創造價值,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
5. 有利於信譽好的客戶
利率市場化後,銀行也更加嚴格審核貸款人的信用狀況,信用好的貸款者將更多受到青睞,利率市場化後,銀行存款利率一般會提高,貸款利率則會下降,老百姓將會得到更多的實惠,同時,促進信用體系先前邁進一步。
6. 將推進存款保險制度
利率市場化後,商業銀行之間競爭會增強,一些銀行可能面臨新的風險,為了維護整個市場穩定,或將推進存款保險制度。
7. 促進農村金融服務進一步提高
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服務的主力軍,不再對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設立上限,有利於農村信用社自主定價,有利於統一各類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政策,營造更加公平競爭環境,有利於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不斷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農村金融服務進一步創新與提高。
8. 加速銀行升級
利率市場化,資產定價將更加透明,商業銀行利息差有利於競爭,經營模式轉型壓力增加,加速傳統銀行業務向投資銀行、財富管理轉變,促進銀行進一步升級。
不利因素:
1、商業銀行經營壓力增加
利率市場化以後,並不意味著所有金融貸款利率都會升高,中小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經營壓力可能會有所增加。
2、利率波動的風險
利率市場化之後,利率對經濟環境變化的敏感性增加,無論是國際金融市場利率上升或下降,各種市場經濟變化,甚或是銀行客戶變更還貸或取款時間等,都可能會對利率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⑤ 央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 引導貸款利率繼續下行
風財訊消息9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0年第三季度(總第90次)例會於9月25日在北京召開。
會議指出,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引導貸款利率繼續下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會議認為,今年以來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經濟穩步恢復。穩健的貨幣政策體現了前瞻性、精準性和時效性,大力支持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實體經濟發展,金融風險有效防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率逐步提升。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順利完成,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紅利持續釋放,貨幣傳導效率增強,貸款利率明顯下降,人民幣匯率總體穩定,雙向浮動彈性提升,發揮了宏觀經濟穩定器功能。
會議指出,當前境外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依然復雜嚴峻,要加強對國際經濟形勢的研判分析,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完善跨周期設計和調節,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綜合運用並創新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有效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精準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達性」,繼續用好1萬億元普惠性再貸款再貼現額度,落實好兩項直達實體貨幣政策工具,確保普惠小微貸款應延盡延,切實提高普惠小微信用貸款發放比例。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大銀行服務重心下沉,推動中小銀行聚焦主責主業,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著力打通貨幣傳導的多種堵點,繼續釋放改革促進降低貸款利率的潛力,綜合施策推動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補短板、鍛長板,確保新增融資重點流向製造業、中小微企業,努力做到金融對民營企業的支持與民營企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相適應,推動供給體系、需求體系和金融體系形成相互支持的三角框架,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⑥ 中國利率市場化
2019年,是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中的重要一年。
當年8月17日,央行公告稱,自2019年8月20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於每月20日公布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LPR按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貸便利利率)加點的方式形成。其目的在於發揮好LPR對貸款利率的引導作用,促進貸款利率「兩軌合一軌」,提高利率傳導效率。
改革以來,LPR已進行了五次報價。12月20日,第五次LPR報價出爐:1年期品種報4.15%,相比改革前的舊LPR下降16BP;5年期以上品種報4.80%,相比8月份的報價下降5BP。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多家銀行了解到,在LPR報價下行後,商業銀行新增對公貸款利率也有所下行,實體經濟融資成本趨降。受調控因素影響,個人按揭貸款整體利率仍持平於改革前。
2019年11月,央行還通過下調MLF利率引導LPR下行。這是央行首次通過調控政策利率實現對貸款利率的調整,是央行貨幣政策傳導的重要一步。一些市場人士建議,應擴大MLF的使用規模和交易對手,以進一步增加政策利率向貸款利率的傳導。
12月28日,央行發布公告稱,將推動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原則上應於2020年8月31日前完成。市場人士預計,在存量貸款換錨完成後,貸款基準利率或將在2020年取消。
改革降低實體企業融資成本
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肇始於1996年,當時人民銀行放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此舉被視為利率市場化的突破口。此後,利率市場化改革相繼在債券市場、信貸市場漸次推開。
多年來利率市場化改革持續推進,中國的貸款利率上、下限已經放開,但仍保留存貸款基準利率,存在貸款基準利率和市場利率並存的「利率雙軌」問題。銀行發放貸款時大多仍參照貸款基準利率定價,特別是個別銀行還設定隱性下限,對市場利率向實體經濟傳導形成了阻礙。
因此,2019年8月央行推進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改革後LPR參考MLF,貸款利率則錨定LPR。截至年底,LPR已進行五次報價,1年期LPR相比改革前的舊LPR下降16BP,其主要驅動因素為MLF利率下降、降准帶動銀行資金成本下降。
⑦ 貸款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是指金融機構在貨幣市場經營融資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包括利率決定、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和利率管理的市場化。實際上,它就是將利率的決策權交給金融機構,由金融機構自己根據資金狀況和對金融市場動向的判斷來自主調節利率水平,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利率體系和利率形成機制。
自2013年7月20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
自2015年5月1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3倍調整為1.5倍。
自2015年8月26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放開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動上限,標志著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又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
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