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認定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可以享受哪些益處有什麼獎勵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指具備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四大優勢的中小企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高度重視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強調要發揮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20年7月,十七部門印發《關於健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制度的若干意見》,明確完善支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機制。健全「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標准體系和評價機制,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
一、專精特新申報的分類
1.市級專精特新
企業取得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利用特色資源,弘揚傳統技藝和地域文化,採用獨特工藝、技術、配方或原料,研製生產具有地方或企業特色的產品。並開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業態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培育新的增長點,形成新的競爭優勢,以新取勝。擁有省級新產品、新技術1件以上,或採用創新商業模式,或發展新興的行業。
2.省級專精特新
省級專精特新企業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葯等中高端產業,科技含量高、設備工藝先進、管理體系完善,市場競爭力強的企業。專注核心業務,具有較高專業化生產和協作配套的能力,是產業鏈中某個環節的強者,能為大企業、大項目提供關鍵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產品,以及專業生產成套產品。主導產品在全國細分市場佔有率較高且享有較高知名度,主導產品銷售收入占本企業銷售收入的50%以上。精細化生產、精細化管理和精細化服務,以美譽度高、性價比好、品質精良的產品和服務在細分市場中占據優勢。
3.專精特新小巨人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主要指代那些集中於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葯等中高端產業領域的尚處發展早期的小型企業,它們始終堅持專業化發展戰略,普遍具有經營業績良好、有科技含量高、設備工藝先進、管理體系完善、市場競爭力強等特點,並且極具發展潛力與成長性,有望在未來成為相關領域國際領先的企業。
2. 中小企業走專精新特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實力弱、抗風險能力不強等自身不足,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是中小企業整體素質提高的需要,是實現我國產業組織結構升級的需要,是提升傳統行業、培養新興產業的需要,是發展新業態、創新新模式的需要。堅持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是廣大中小企業實現發展專業化、管理精細化、技術特色化和持久創新的現實途徑。
一、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的現實意義
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的現實意義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中小企業整體素質提高的需要。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可以推動中小企業應用新技術大力發展專業化生產,主動的融入大企業的技術,產品和協作配套的體系,與大企業形成合理的市場分工,增強中小企業抗禦風險的能力和適應經濟形式的能力,加快商業創新和合作模式的創新,更好的拓展自身的發展空間,填補市場的空白。二是實現產業組織結構優化升級的需要。我國產業組織結構還不合理,主要表現為在一些經濟規模要求較高的產業領域,產業集中度還相對偏低。同時,中小企業的發展活力有待進一步增強。在規模經濟行業促進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集團,扶持發展大批具有「專精特新」特徵的中小企業,有利於我國及早形成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調發展、資源配置更富效率的產業組織結構。三是提升傳統行業、培養新興產業的需要。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可以加強企業的結構改造,應用先進的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改造提升傳統的產業,培養戰略性的產業,加快技術和產品的升級換代,提高先進的比重和品牌的創造能力,節能減排,支持高成長性和中小企業做大做強。四是發展新業態、創新模式的需要。在信息咨詢,現代物流新興的行業,中小企業的創新十分活躍,大量的新技術和新產品、新服務、新的商業模式都源自於中小企業。
二、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的政策導向
我國政府把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作為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維系民生和社會穩定的重大戰略任務予以重點扶持,通過多項措施積極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2003年開始實施的中小企業促進法規定,國家制定政策鼓勵中小企業按照市場需要,開發新產品,採用先進的技術、生產工藝和設備,提高產品質量,實現技術進步。國發〔2009〕36號文件《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支持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發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和設備,研製適銷對路的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國發〔2012〕14號文件《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首度表述「專精特新」的提法,文件提出,要支持創新型、創業型和勞動密集型的小型微型企業發展,鼓勵小型微型企業走「專精特新」和與大企業協作配套發展的道路,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
2011年工信部發布《「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和《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兩個規劃。我國首次從國家層面上提出的中小企業專項規劃——《「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把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道路作為「十二五」時期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基本原則之一。規劃把「專精特新」發展方向作為中小企業轉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把進一步提高「專精特新」和產業集群發展水平作為「十二五」時期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主要任務之一,把支持中小企業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和新穎化的集聚發展作為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著力點,建立起企業間緊密的分工協作關系,努力形成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競相發展的新格局。《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提出進一步增強中小企業發展活力的目標任務,通過繼續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促進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規劃認為從工業領域來看,堅持走「專精特新」之路也是工業中小企業實現轉型升級、健康發展勢在必行、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三、推動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道路的實踐
對於「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並沒有統一的標准,很多地方從實際工作出發,進行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標準的制訂和認定,也有的地方通過開展「專精特新」產品認定,繼而扶持對應產品的生產製造企業。上海市十二部門出台了《關於加快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意見》,制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試行標准,包括通用標准和專項標准,規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當年營業收入增長率不低於25%,或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平均增長率不低於15%。遼寧省和江蘇省分別制定了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產品(技術)認定辦法。
按照國家相關政策導向和中小企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各地相繼將促進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作為工作重點,通過認定、扶持等措施,努力推動中小企業企業轉型升級。上海市規定把符合通用標准和一項專項標準的中小企業列入「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名單,進行動態管理,每年復核。目前上海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已達到1008家,主要分布在製造業、計算機服務和軟體等行業,其中67%的企業達到全國細分市場佔有率前十位或上海市場佔有率前五位。這些企業享受相關政策扶持。據統計,2012年上海支持中小企業的專項資金達到2.7億元,資助技術改造和創新項目360個。北京市海淀區提出要鼓勵各類主體圍繞海淀區產業發展重點領域建設「專精特新」產業園,支持「專精特新」產業園提升服務功能、引進重點項目和企業方面,對年度新增投入給予貸款貼息和對運營單位進行獎勵,對重點創新型企業、「十百千工程」重點培育企業、「千人計劃」企業進行的租金補貼措施。遼寧省和江蘇省組織認定「專精特新」產品及技術,並將其納入重點資金支持對象,通過認定、宣傳和扶持,提高認定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發揮認定產品生產企業的典型示範作用,鼓勵和引導全省中小企業自主創新、開發「專精特新」產品,應用「專精特新」技術,提高產品檔次、市場競爭力和企業整體素質。安徽省2013年中小企業發展項目1251項,總投資247億元,將加強對500戶「專精特新」企業和1000戶成長性小企業的培育。青島市出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產品(技術)認定辦法,在開展小微企業免費信用評級基礎上建立融資租賃業務獎勵補償機制、鼓勵小微企業與大中型企業捆綁發行集合票據等7項措施,對「專精特新」企業在融資需求上給予優先支持。 四、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道路難度增大
當前我國中小企業依靠低勞動力成本和外需拉動的基本特徵沒有改變,中小企業普遍缺乏管理,品牌,技術、資金等核心競爭要素的問題依然顯著,特別是原材料、勞動力價格、人民幣匯率變化等企業不可控因素對企業長期生產經營影響較大,發展方式面臨挑戰。從製造業發展而言,中國作為世界製造業基地的地位受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前追後堵,發達國家不斷推出利用新一代技術革命為引領的製造業提升措施。從製造成本優勢而言,發展中國家通過優化投資環境、提高製造水平,其製造成本優勢已經顯現。在這種條件下,我國傳統的長三角、珠三角中小製造等加工貿易企業受到巨大挑戰,傳統的外貿加工、集群發展、抱團拓展商機的做法已經逐步難以取得效果。這些情況說明當前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道路難度在逐步增大。
中小企業主動選擇「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局限性加大。「專、精、特、新」四個領域既有共性,也有不同。共性是這些領域都以中小企業居多、這些領域的中小企業大多都面臨相同的外部環境和發展條件,而且這四個領域對一家企業或者一項產品(技術)而言,很多時候存在重合。不同在於「專、精、特、新」作為四個發展方向而言,並不完全相同。所謂「專」,其發展方向是要實現專業化生產或者提供專業化服務,對特定的用戶、特定的產品和技術領域依賴性非常強。比如一些專注於細分領域的供應鏈底層小企業,或者是專門為某類產品或者某幾家企業提供專用材料或者配套件、易耗件的企業。所謂「精」,其發展方向是要精心設計、精心製造、精心服務,打造精品,對於中小企業而言,這些都需要投入,無論是研發技術、購買技術、投入新設備或者引進新人才都需要投入,否則沒有附加值高的技術競爭優勢,就只能走低成本策略,延續低端老路。所謂「特」,主要方向是特色化,這個概念較為籠統,因為無論是獨特的工藝、技術、配方,或者是文化歷史特點、地理環境、人群民族特點,這些都更多需要嘗試和機遇。「新」的概念更為籠統,基本就是新興技術和新興產業的范疇,這些領域通常和高科技密切聯系,需要不斷創新,才能保持「新」的特徵。
五、對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道路的建議
當前我國經濟增長趨緩,產能相對過剩有所加劇,中小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和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較為突出。中小企業必須要堅定樹立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的理念,堅持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和新穎化發展方向。建議中小企業要主動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在保持創新能力的基礎上構建競爭優勢。同時,要避免單槍匹馬,積極加入區域集群、行業集群,實現規模協作配合或者供應鏈協作配合,增強抗風險能力。
在保持創新能力的基礎上構建競爭優勢方面,建議中小企業樹立創新理念,主動做到「專、精、特、新」發展。「專」就是要行業或者產品聚焦,避免資源的多元分散,鞏固在特定領域、特定客戶群、產品技術、區域市場的專業技術領先優勢。「精」就是要不斷實現技術和產品升級,服務並推動下游的產品和技術升級,從製造型向服務型升級、從耗能污染型向節能環保升級、從低端加工向高端研發升級。「特」就是要保持特有技術、版權、專利以及產品性能、功能、包裝、款式、服務等方面的獨特性,不斷豐富和完善品牌內涵,不斷增加品牌和企業形象的商譽,贏得客戶長期認可。「新」就是要積極關注專業技術的發展潮流,爭取做到研發一代、製造一代、銷售一代,及時推出新產品新技術,及時採用新的管理、設計、製造、銷售和服務的模式,保持自身在專業技術領域的先進性,保持企業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先進性,建立長久的競爭力。
在加入區域集群、行業集群,實現規模協作配合或者供應鏈協作配合方面,建議中小企業積極主動參與區域集群和行業集群,積極進入大企業配套體系,增強抗風險能力。一是要在適合發展的地區和區域抱團。目前很多地區都積極引導具備地區發展優勢的中小企業抱團發展、抱團入園,從而促進了本地區中小企業的整合提升,實現產業資源聚集,提升技術水平和產品服務能力。二是要與有一定競爭力的大企業配套。製造業中小企業普遍還是以初級產品和附加值低的產品為主,在與大企業的配套合作中本來利潤空間就不大,特別是大企業生產經營出現較大波動時,小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就影響較大。扶持中小企業更是需要壯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大企業按照市場規律帶動和盤活眾多中小企業資源,形成以骨幹企業為核心的、產業鏈進一步延伸的集群方陣,才能形成足夠能力抵禦外貿回落、經濟下行風險,保持地區特色產業的長期競爭力。
3. 報專精特新企業有什麼益處
上海各區針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扶持政策,其它地方應該有所不同。
1、企業申報經信委項目,專精特新企業優先推薦立項,專精特新企業貸款貼息等;
2、部分區給予相關榮譽獎勵:
青浦認定獎勵5萬,復審獎勵1萬;
普陀認定獎勵10萬;
長寧區認定獎勵10萬;
嘉定首次認定獎勵10萬;
虹口認定獎勵10萬,復審獎勵5萬元;
松江區,市級專精特新獎勵20萬,區級專精特新認定獎勵10萬;
楊浦市級專精特新認定獎勵5萬,區級專精特新認定獎勵3萬;
4. 什麼是貸款貼息政策
貸款貼息政策是指國家為扶持某行業,對該行業的貸款實行利息補貼,此類貸款稱為貼息貸款。
貸款貼息指用於從事微利項目的小額擔保貸款由財政據實全額或者部分貼息,借款人本人貸款期內不支付利息,貼息最長不超過兩年,展期不貼息。 財政貼息貸款由政府來主持,一般目的在於激活經濟的活力,促進經濟發展,是財政補貼的一種形式。
國家對某些企業的某些項目貸款利息,在一定時期按一定比例給予的補貼。
運用財政貼息的好處是:
①用較少的財政資金可以吸引大量的社會資金,以保證國家重點建設資金的需要。
②由於財政貼息首先用於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因而有利於調整投資結構,實現產業結構合理化。
③有利於降低企業產品成本,增加企業盈利,從而也有利於增加財政收入。
④對不同行業實行不同的利率,有利於建立合理的利率體系,有利於間接調節生產和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