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公積金可以跨年補繳嗎補繳月份在貸款時是否計入時長
不能跨年補繳,因為跨年涉及到利息的計算。
單位補交公積金需要的材料和流程如下:
一、單位辦理補繳需提供的相關資料
1、填寫完備並加蓋單位公章的《住房公積金補繳申請書》一式四聯;
2、填寫完備並加蓋單位公章的《住房公積金補繳清冊》一式四份;
3、單位為職工辦理住房公積金補繳業務時,需提供經社保部門備案的《錄用人員登記備案花名冊》或經主管部門核準的工資審批表、調令等材料,以證明職工的補繳時間。(原件查驗、復印件留存)
Ⅱ 上海公積金補繳可以貸款嗎
補繳是不可以申請貸款的,需要正常繳納。
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要滿足什麼條件,主要內容如下:
1、借款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2、具有本市城鎮正式戶口或有效居留身份;
3、具有穩定的經濟收入,信用良好,有償還貸款本息的能力;
4、借款前正常繳存住房公積金且連續交足半年以上;
5、能提供購買自住住房的有效合同或協議;
6、借款人和購房合同中的購房人必須一致,購買共有產權的(除配偶外)共有人必須出具同意住房抵押的書面承諾;
7、具有不低於購買自住住房價值30%以上(二手房40%以上)的自有資金;
8、借款人同意辦理住房抵押和保險;
9、購買商品住房的,應由開發商提供階段性擔保並報備相關資信材料;
10、借款人同意在貸款承辦銀行開立個人帳戶,並同意由貸款承辦銀行每月直接從該帳戶劃收貸款本息。
公積金貸款流程:
1.借款人至受理網點申請貸款;
2.受理網點代為辦理家庭名下房產狀況查詢;
3.受理網點受理;
3.簽約;
4.審批;
5.房地產交易中心辦理抵押登記手續;
6.銀行放款。
Ⅲ 補繳的公積金能貸款買房子嗎
如果被新單位錄用的時間正好能和此前離職的月份銜接上,那就可以通過補繳實現繳存的連續性。
一般來說,本年度內的可以補交,但是具體由於各單位繳納公積金制度細則略有不同,最好雙向運作。如果是年內斷交可以補交,跨年的那部分基本不行。
提醒:如果想要用公積金買房子的話,就必須連續繳存滿一定時間。不同的地方有不同要求,有些地方是一繳存就可以申請,有些是三個月,有些是六個月(濰坊這邊一般是6個月),更多的地方是一年(12個月)。而且補繳的月份不能也算入連續繳存。
必須要值得留意的是,公積金繳納單位必須跟收入證明開具單位一致。而且繳納賬戶必須參加年檢,若收入證明與繳納單位不一致,或單位賬戶繳存不正常,個人賬號信息與銀行信息匹配,將面臨無法貸款的窘境。
Ⅳ 公積金能不能補交,如何補交
公積金能補交,具體如下:
補繳條件:
當單位發生集體繳存以前年度緩繳公積金及應繳未繳的公積金、職工個人漏繳公積金等情況時,需通過補繳方式完成。
補繳手續:
1、單位填寫公積金管理中心統一印製的《公積金補繳書》。
2、單位填寫管理中心統一印製的《公積金補繳清冊》一式兩份,加蓋單位印章。
3、補繳原因需另附說明的,報補繳說明一份,加蓋單位公章。
補繳辦理:
1、單位填制公積金管理中心統一印製的《公積金補繳書》、《公積金補繳清冊》及與《公積金補繳書》金額一致的轉賬支票,到管理部辦理補繳手續。對於未在《公積金補繳清冊》中列明補繳原因的,還應報補繳說明一份。
2、管理部接櫃人員對《公積金補繳書》、《公積金補繳清冊》及轉賬支票進行審核,補繳確認後,接櫃人員列印《公積金補繳書》一式兩份,蓋章後一份退單位經辦人,一份留存。
(4)上海跨年補繳公積金貸款擴展閱讀:
公積金繳存方式:
1、直接交存轉賬支票、現金(須填制《現金送款簿》)方式
2、通過銀行匯款方式
3、委託銀行收款方式
4、支取住房基金方式
公積金查詢明細:
1、委託單位經辦人到所屬管理部查詢歷史明細;
2、本人持身份證件到所屬分中心或管理部查詢歷史明細;
3、對於已經成功領取公積金聯名卡的繳存職工,可以直接登錄公積金官方網站在公積金查詢功能中查詢、列印歷史明細。
Ⅳ 補繳公積金貸款可以辦嗎
具體要看當地的政策,可以咨詢12329
公積金貸款流程:
1.借款人至受理網點申請貸款;
2.受理網點代為辦理家庭名下房產狀況查詢;
3.受理網點受理;
3.簽約;
4.審批;
5.房地產交易中心辦理抵押登記手續;
6.銀行放款。
Ⅵ 住房公積金如何補繳 上海
辦理公積金貸款需要2個條件1、首先你工作的單位給你上了公積金,那麼你就有了個公積金帳號;2、公積金需繳存12個月以上,時間和繳存額必須滿12個月3.未有尚未還清的公積金貸款4.不是未成年人貸款需要的相關手續,你只需要准備:1、你的公積金帳號;2、單位的公積金帳號;3、月繳存額;4、繳存比例;5、公積金繳存地點。通過以上5點就可以計算出你最高可以貸多少錢。住房公積金制度實際上是一種住房保障制度,是住房分配貨幣化的一種形式。單位為職工繳存的住房公積金是職工工資的組成部分,單位為職工繳存住房公積金是單位的義務,享受住房公積金政策是職工的合法權利。一些單位不給職工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的做法侵犯了職工個人應享有的合法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