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銀行貸款 > 中央電視台4000億元無息貸款

中央電視台4000億元無息貸款

發布時間:2025-05-01 22:23:25

㈠ 浙江大學是不是一所很強的大學啊

浙江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它是一所基礎堅實、實力雄厚,特色鮮明,居於國內一流水平,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的中國著名高等學府,是國家首批重點建設規劃的九所重點大學之一。現任校長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人工智慧專家潘雲鶴教授。
優越的地理環境,優良的辦學設施,是讀書治學的理想園地。

浙江大學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的著名風景旅遊城市棗杭州,經濟發達、人文地理條件得天獨厚,享有讀書求學勝地之美稱。學校設玉泉、西溪、華家池、湖濱、之江5個校區,佔地面積共計289萬平方米 ,校園花木繁茂,碧草如茵,與西子湖交相輝映,構成了大學城獨特的風景線。

學校綜合辦學條件優良,基本設施齊備。擁有一批先進的教學科研實驗基地和計算測試中心,建有一批功能齊全的科學館(樓)、體育館(場)、學生活動中心、標准游泳池等現代化的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為全校師生員工學習、生活、開展中外學術和文化交流活動提供了完備的條件。圖書館總建築面積5.5餘萬平方米,總藏書量510多萬冊,建有華東地區最大的科技文獻檢索中心,是全國規模最大、藏書量最多、分布面最廣、學科覆蓋最全的綜合性大學圖書館之一。學校還擁有6家設備先進、水平一流的省級附屬醫院以及1家出版社。

嚴謹的"求是"學風,執著的創新精神,培養了無數英才

就一所大學而言,它的歷史和聲譽,是由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共同創造的,浙大百餘年間,為祖國培養了近20萬各類建設人才,廣大畢業生已成為各條戰線上的骨幹力量和開拓者,其中不乏卓然有成的大家。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陳獨秀,我國新聞界先驅邵飄萍,中國研究抗生素第一人汪猷,著名科學家竺可楨、馬寅初、盧嘉錫、蘇步青、錢三強、王淦昌、貝時璋、陳建功、錢令希、談家楨、谷超豪、鄭曉滄、梁守 、夏承燾、姜亮夫、李政道、吳健雄等著名學者都曾在校工作或學習過。尤其令浙大人自豪的是,在浙江大學的老師和校友中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的達130餘人。

目前學校擁有一支以兩院院士和博士導師為中堅,以知名學者為學科帶頭人的整體素質較高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其中有兩院院士14人,博士生導師480餘人,教授、副教授近3000人。另外還聘任了數百名國內外著名學者、專家兼任學校的導師、客座教授。

頗具特色的培養模式,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為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浙江大學堅持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並重的方針,具有完整的學士棗碩士棗博士棗博士後培養體系。學校現有104個本科專業,29個博士後流動站,具有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點28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3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25個,另有臨床醫學一級學科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以及臨床醫學、工商管理(MBA)、建築學、法學、工程碩士、農業推廣、公共管理(MPA)七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學校擁有13個國家重點學科,10個國家重點(專業)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增國家電液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國家級教學人才培養基地8個、基礎課程教學基地3個和大學生文化教育基地1個。有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和課程基地11個。學校基於知識、能力、素質俱佳的人才培養目標,按照"加強基礎、注重素質、突出能力、面向一流"的教改戰略,實行寬基礎復合型人才培養和英才教育並舉的方針。本科教學推行學分制和主輔修制,開設有特優學生組成的"竺可楨學院"(包括混合班、工程教育高級班、臨床醫學本碩博連讀班、文科和理科綜合試驗班、本科學生高科技產業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等)。為了給知識交叉提供更大的空間,近年來還按大類打通基礎,實行分層次教學,推行雙學科雙學位,構建多通道、多規格、模塊化的教育框架。實施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舉辦多種學術節、學科競賽和各類社團活動,為廣大學生、特別是優秀學生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和個性發展空間。研究生教育充分發揮我校作為研究型大學的特點,利用多學科、多門類的綜合優勢,加強學科建設的全面布局,堅持"開放、網路、動態、競爭"的方針,培養具有競爭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99年浙大在全國和國際上各類競賽中頻頻獲獎,如工業設計專業學生入圍素有"工業設計的奧林匹克"之稱大阪國際設計競賽決賽;在1999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浙大榮獲國家一等獎(4個)居全國高校之首;在1999年5月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榮獲特等獎中的最高獎-INFORMS獎,填補了亞洲地區大學生參賽以來的空白;在99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有4個隊榮獲一、二等獎,成績驕人。在99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評選中,我校有四篇入選,名列全國高校第三。正因為有如此發揮自己個性的環境,才有《大學生》雜志開展的大學生最嚮往的大學調查中我校名列第四;才有1999年、2000年報考浙大研究生的人數(99年8888人,2000年1.2萬餘人)連續兩年位列全國高校首位的佳績。也正因如此,使浙大學生憑求實的干勁、寬厚的基礎在人才市場成為搶手貨。

多學科、多門類的綜合優勢,使學校的科研工作發展勢頭強勁

目前浙江大學的學科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十一大門類。擁有國家級重點學科13個,國家重點(專業)實驗室10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各類研究機構290餘個。99年學校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排行榜上高居榜首,面上項目及批准項目均名列全國第一;全年科研經費達5億元,在全國高校位居最前列。國家首批確定的15個國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浙大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名列其中;而經科技部和教育部批准,浙大作為國家大學科技園首批建設試點單位也將在杭州建設"矽谷"。在本學年申報教育部直屬院校聘請外國文教專家重點資助的10個項目中,涉及工業、農業、醫學、環保等領域,充分體現學科綜合優勢,結果6個被批准為部重點項目,2個為國家外國專家局引進人才項目,總數同比增長100%,增幅居各直屬高校前列。所有這些無不體現了四校合並後多學科綜合的集團軍作戰優勢,浙江大學將充分利用優勢,吸引人才,轉化科研成果,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

廣泛開展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開拓了學生的視野

浙江大學歷來重視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現也與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等數個國家的著名大學簽訂了校際交流合作協議,與世界上許多大學、學術團體、科研機構和著名企業有學術往來和合作研究。學校在選派師生赴國外學習和訪問講學的同時,每年也邀請百餘名國外專家學者來校講學,並且積極參加或舉辦多種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目前,正在有步驟地推進國際間的聯合辦學,開展師生互換和交流,與世界著名大學聯合培養學生,實現學分互換與學位等值,培養具有國際化意識的高素質人才。廣泛開展的國際交流和合作,大大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也使得浙江大學成為我國對外科技、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基地。

完善的獎、貸、補、勤、免制度,保證不讓一名學生因經濟困難而輟學。

浙江大學設有最高榮譽獎"竺可楨獎學金"、新生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專業獎學金及社會各界設立的獎學金、助學金數十種,獲獎面在40%以上,獎學金總金額達1000萬元。學校將通過"獎"、"貸"、"補"、"免"五種渠道來解決貧困學生的實際困難,履行我們的承諾棗絕不讓一名學生因經濟困難而輟學。

"國有成均、在浙之濱"。如今,有著百年輝煌歷史的浙江大學,正肩負著新的歷史使命。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試點之一,她將通過今後的改革與發展,努力建設成為以"綜合型、研究型、創新型"為辦學特色,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為科教興國的實施和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作出應有的貢獻。

今日,你以進浙大為光榮;明天,浙大引你為自豪。浙江大學熱忱歡迎你的到來!

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

百年浙大,素以"求是"之精神砥礪後學,褒揚先進,以求是之風培育求是之人,故而人才輩出。新浙大成立以來,更以營造積極健康豐富的校園文化,既循循善誘,又提倡宏揚個性,以求培養人格健全,既而腳踏實地,又能銳意進取的跨世紀人才為己任。浙江大學的校園文化總攬科學、人文,著眼於未來,立足於青年,立意為浙大數萬學子搭文化之台,揚成材之帆。

校園是社會之縮影,學生均以適應社會、貢獻於社會為學習的最終目的。大學培養學生,當以校園文化的熏陶為要旨。而文化的熏陶,也以學生個性的發揮,人格的健全,素質的全面為主要環節。新的浙江大學,集理工農醫於一體,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囊括其中。各門類相互滲透和激盪,凡浙大的學生,耳染目睹,汲取各學科之精髓,又能擇其所好,有所專長,故校園文化更為豐富和全面,實為數萬莘莘學子的精神家園。

求是園中,浙大學生意氣奮發,科技、文化呈現出蓬勃之勢。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節","校園社團節"備受關注。由"創業設計大賽"等豐富多彩的幾十項活動組成的"校園科技文化節"在為廣大學生提供濃郁的文化氛圍之際,也同時幫助他們在實踐中成材。以鄧研會、學生科協為代表的全校130多個學生社團是由學生自發組織並開展活動的群眾性團體,通過一年一度的融思想性、學術性、知識性、競技性於一體的"學生社團文化節"為同學們施展個人才華、發揮各自特長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台。學生藝術團,數百名有藝術特長的團員活躍在校園里,向全校學生推介高雅藝術、傳統民族藝術的同時更自編自導了豐富多彩的各類藝術活動。愛樂協會、網路協會、文學社、攝影協會……每年數萬學生踴躍投身其中,獲益良多。

浙大文化,經百年沉澱,十數輩傳承,底蘊深厚,而今又站在時代前沿,浙大的校園文化,深受其益。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浙大學子向來放眼世界,著眼未來,時刻關注世界的發展。浙大"求是"精神,更在創業、創新等時代大潮中,注入了新的內容而發揚廣大。

浙大學子,可謂天賜甚厚。有此之大學,有此深厚之文化熏陶,定能搏擊於時代,遨遊於科技文化的海洋。

浙江大學的研究生教育

浙江大學研究生院創建於1984年12月,是國務院首批批准試辦的研究生院之一。1995年2月,原國家教委組織全國33所試辦的研究生院進行評估,浙江大學等十所研究生院受到表彰,並首批正式掛牌。

浙江大學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招收培養研究生,到目前已有近70年的歷史。如今,浙江大學擁有理、工、農、醫、文、法、哲、教育、經濟、歷史、管理學11個學科門類的106個博士學位授權專業和193個碩士學位授權專業。浙江大學在全國首批獲得自行審批在職人員以同等學歷申請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也是全國首批開展培養工程類型碩士和工商管理碩士(MBA)的試點單位;另外還有臨床醫學一級學科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以及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專業,是目前國內學科門類最齊全,規模最大的著名綜合性大學。

學校的研究生教育以強大的科研實力為依託。目前學校擁有29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數量居全國第一;建有13個國家重點學科,1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個國家工程技術中心,一個國家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另有各類研究機構290餘個。學校充分利用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加強學科交叉和整體布局,堅持"開放、網路、動態、競爭"八字方針,發展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

學校擁有一支素質全面的高水平的研究生指導教師隊伍,現有教授及其他正高職人員800餘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職人員2300餘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8人,中國工程院院士6人;博士生導師480人,碩士生導師1450人。1999年學校招收博士生、碩士生共3000餘名,目前在校研究生已達7500餘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000餘名。優秀的本科畢業生可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在積極穩妥地擴大研究生教育規模的同時,學校注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學校建有與Cernet和Internet聯網的校園互聯網,極大地改善了研究生的學習和科研條件。學校鼓勵研究生參加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並為此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研究生院經常邀請院士和國內外知名學者為廣大研究生開辦跨學科的學術講座,擴大學生的學術視野;鼓勵研究生科技創新,每年對位居學術排行榜前列的研究生進行宣傳和獎勵;為鼓勵在校研究生刻苦學習,奮發向上,學校設有50多項面向研究生的各類獎學金;1998年在全國首次百篇博士論文評選中,我校名列全國第三。

研究生社會實踐活動富有特色。浙江大學研究生會和在全國首家成立的博士生會是研究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除了經常組織赴港澳台的參觀、交流活動外,研究生到一些單位機關、企事業單位和鄉鎮掛職鍛煉活動受到社會的普遍歡迎。他們把從各個渠道學到的專業知識付諸實踐,服務大眾,回報社會,創造了財富,同時也鍛煉了自己。學校還每年舉行"十佳研究生"的選拔、評比活動,"十佳研究生"的當選者載入校史。

完善的獎、貸、勤、免、助制度

獎學金

為激勵學生勤奮學習,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學校在本科生中設立了新生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農林師范類獎學金,及為促進學生提高開拓創新意識,獎勵在某一方面取得顯著成果的專項獎學金。獎學金覆蓋面達40%以上,總金額約1000萬元。其中優秀學生獎學金一等獎的獎學金與學生當年所交學費相同。

另外中國科學院、寶鋼集團、寶潔公司、台灣光華基金會等國內外許多公司、企事業單位、基金會及個人在學校、院系設立了獎學金、助學金共60餘種。許多優秀學生得到了獎勵,同時部分家境困難但學習勤奮的學生也獲得了資助。

貸學金

學校積極鼓勵貧困生以貸款為主解決學習、生活困難,建立了學費貸學金、固定貸學金、臨時貸學金三種形式的無息貸款制度。總金額每年360萬元。

學費貸學金:分全額貸款(學生學費的全額)和半額貸款(學生學費的一半)兩類,一般不超過本、專科學生總數的2%。

固定貸學金:一等:1500元/年,比例3%;二等:1000元/年,比例7%;

臨時貸學金:因各種原因產生突發性困難的學生,學校提供臨時貸款。臨時貸學金每次一般不超過2000元。

勤工助學

學校每年有160多萬的勤工助學基金,對學有餘力、並願意參加勤工助學的貧困學生,實行"優先安排崗位,優惠計取報酬"的雙優措施。目前開拓了校內勤工助學崗位近1000個。

困難補助

學校設立每年180萬的困難補助經費,用於學生的臨時困難補助、貸款減免、過年補助、軍訓補助、棉衣補助、路費補助等。

學費減免

學校學費減免比例為0.5%,其中:一等減免學費的全額,二等減免學費的半額。

另外,積極開拓渠道,爭取社會力量的資助,目前設立了各類助學金、貸學金六十餘萬元。在貸學金設立方面積極尋求社會支持,大力探索貸款上學的社會化道路。近期與杭康葯業公司、交通銀行聯合開展了企業擔保貼息、銀行優惠利率貸款的助學貸款路子,取得較好的效果。

浙江大學圖書館簡介

浙江大學圖書館擁有館舍主樓群5座,總建築面積達6萬平方米。全校藏書502萬冊(其中院系資料室藏書80萬冊)。有聲像資料、縮微製品等2萬余件,光碟資料庫35種。藏書幾乎覆蓋所有學科,尤以機械工程及儀表、電力電子科學與工程、化學化工、醫學、農業、生物科學、地方文獻、心理學等的書刊收藏最具特色。現在的浙江大學圖書館已成為全國規模最大、藏書量最多、公布面最廣、學科覆蓋最全的綜合性大學圖書館之一。能為全校師生提供各類信息服務。

浙江大學圖書館實行傳統服務和現代網上服務並重的發展策略。傳統服務包括圖書借閱、報刊、文獻檢索等;現代網上服務包括光碟檢索、聯機閱覽、網上教學等。在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五校區集成管理系統和大型光碟塔光碟庫系統支持下,已經實現五校區圖書的通借通還和分布運行。目前正繼續向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電子化和數字化方向邁進。

浙江大學圖書館熱忱歡迎黨內外學子光臨!

(web主頁:http://lib.zju.e.cn)

廣泛開展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為了把浙江大學建設成一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的一流大學,浙江大學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目前已與26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所大學建立了校際關系,通過這些校際關系,開展了各種各樣的交流活動和合作項目,既有學生和教師的交流,又有聯合舉辦的國際會議、聯合開展的合作項目及聯合培養的研究生。

浙江大學都會邀請數百名外國專家或學者來校講學及研究。1999年浙大共接待了893名國外來賓及1000多名港澳台地區的客人,這還不包括院系接待的客人或外賓。來訪人員中,許多是國際上的知名學者,有的甚至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如1998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醫學院教授穆拉德博士、1976年度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丁肇中博士及1990年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威廉·夏普博士。

每年浙大也派出數百名教師出國及赴港澳台地區講學、進修,合作研究或參加國際會議。1999年浙大共派各類出國或赴港澳台地區人員1000多人。通過出訪,擴大了浙大的影響,加強了浙大與著名大學、科研機構及公司之間的聯系。

浙大每年都要舉辦一些國際會議,既有國際系列會議,又有與某大學或某集團的雙邊會議,如浙大與朗訊科技的聯合會議,不但交流了學術成果和信息,還促進了浙大與貝爾實驗室的合作。

被浙大聘為名譽教授、顧問教授或客座教授的外國學者有300多名,其中有不少是所在領域的學術權威,有的還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來浙大學習的外國留學生的數量也不斷增加,1999年在校人數長期生652人、短期生151人。

浙大還有一批中外合建的研究中心及研究所,如漢斯賽德爾管理培訓中心、中加農村發展研究與培訓中心、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德語中心、韓國研究所等等。

學生交流是校際交流的主要內容之一,特別是與日本及歐洲的大學之間的學生交流較頻繁,既有學生的長期交流計劃,又有短期的交換項目,如歐洲商務實習項目、香港實習項目、愛因斯特交流項目等、已經實行了多年的melten項目,在美國、德國、印度、智利及中國執行、浙大是中國唯一的被該項目選中的大學。

發揮綜合優勢 改革培養模式 提高本科質量

為了適應21世紀初科技、經濟、文化、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要,全面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我校將充分發揮學科門類齊全、教學資源豐富、師資力量雄厚的優勢,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並把"加強基礎、拓寬面向、培養能力、注重素質、因材施教、爭創一流"作為本科教學改革戰略,按照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並重的方針,通過新模式制的試行,完善"寬、專、交"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3M"(多通道、多規格、模塊化)人才培養框架,培養大批基礎扎實、知識面廣、能力強、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我校現有104個本科專業,193個碩士點和106個博士點、29個博士後流動站,涵蓋了除軍事外的所有學科門類,有13個國家重點學科,1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2個國家工程技術中心,有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14名,正副教授3000餘人,圖書館藏書量510多萬冊,99年科研項目在研數達4000餘項,總經費達5億多元,這些資源和環境為本科人才培養和成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以"3M"人才培養框架為基礎的寬、專、交人才培養模式為因材施教、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結構和培養多樣化人才提供了發展可能和空間。本科教育前期著重打好寬厚的基礎,後期突出專業教育和交叉學科培養。多通道:指通過完善學分制,向學生提供就業、讀研究生(包括免試推薦、本碩連讀、考研)、出國留學、停學創業、延長學制等多種選擇;多規格:指通過新模式學分制的試行,學生在本科階段,除主修專業外,還可修讀第二專業(含副修、第二專業、第二學士學位)或交叉學科的專業課程,學習優秀的學生還可進入竺可楨學院按特殊人才培養模式學習,以達到人才培養規格的多樣化;模塊化:本科階段的所有課程均按模塊設置,如全校開設的公共選修課中有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藝術美育等課程模塊。除必修課外,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基礎和志趣自主選擇某一課程模塊修讀一定的學分。同時,根據專業特點和學生基礎,在外語、計算機基礎、數學、物理、化學等公共基礎課中設置不同檔次的課程,開展分層次教學;學生可根據專業要求、學習能力和興趣選讀某一檔次的課程。此外,在新一輪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了能力培養型課程,如自學課、討論課、研究型課、工程設計系列課、創業訓練課等。

為培養基礎學科領域具有發明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後備人才和其它領域有重要影響的傑出人才,我校正在加大優秀學生培養力度,並於2000年4月正式成立竺可楨學院。竺可楨學院的建立,將為探索創造性人才成長規律、構建多種特殊人才培養模式、創造優秀人才成長良好環境提供有力保證,目前竺可楨學院的人才培養有"混合班"、"理科綜合班"、"人文學科綜合班"、"本碩連讀班"、"理科基地班"、"文科基地班"、"工程教育高級班"等多種模式。

多年來,學校十分重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工作,目前全校承擔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主持和牽頭項目29項,參加22項,國家九.五攻關CAI(計算機輔助教學)項目6項,省部級重點教學改革項目61項,一般項目100餘項,校內重點教改項目(重點課程建設)50餘項,"面向21世紀教材"和省部級重點教學實驗室50餘個,國家工科課程建設基地3個以及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個等。這些教改項目大多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或結題驗收,正在本科人才培養中發揮著示範和先導作用,如"工程制圖"課程教改成果已在省內外10多所高校推廣應用。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英語主題式教學模式以及與之配套的《新編大學英語》,不僅帶動全校外語教學水平的提高,受到廣大學生好評,而且其教材已為全國近800所高校選用。CAI課件的製作與應用也取得較大進展,目前已有200多門課程應用了CAI課件教學,還有一批輔助教學和輔助學習的課件正在開發之中。

重視學生課外學術文化、科技活動和社會實踐是我校培養學生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優良傳統,以學生為主體的"挑戰杯"、數學建模、電子設計、機械設計、結構設計、程序設計等競賽活動以及外語、電腦、數學、物理、地球科學、環境保護等學術文化節和各種社團活動吸引了廣大本科學生的參與,由教務處和各院系組織實施的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RTP)已有600多名學生參與,2000年又將有200多個科研訓練項目開始實施,此外大學生創業訓練項目也將於今年正式啟動,對在上述第二課堂活動中學生表現的實際能力以及取得成果都將納入學校的教學評價和學生學習及綜合考評中。

通過近幾年"211工程"建設和專項資金的投入,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實驗教學中心(實驗室)、教學實習基地、學生活動中心、校園網路、多媒體教室和電化教室等一批教學基本條件得到顯著改善。目前全校共有計算機9000多台,其中用於本科教學近3000台;多媒體(多功能)教室35個,座位數達6000個。由於圖書館的電子化程度大為提高,以及網路教學環境建設和相應課件的開發,學生自主學習與課外訓練有了更好條件。隨著建設一流大學的資金逐步到位,近三年學校將再投入1.2億元用於本科教學條件的改善和本科人才培養,為迎接本科教學優秀評估打下更好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中央電視台4000億元無息貸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用上海商業貸款可到外地買房子嗎 瀏覽:251
無息貸款怎麼記賬 瀏覽:110
2017年農行發放貸款和墊款 瀏覽:947
買房貸款需要銀行流水要蓋章嗎 瀏覽:565
貸款擔保人時效多久 瀏覽:87
小額貸款公司法人能持股嗎 瀏覽:729
農村信用社貸款爛賬 瀏覽:156
上海買房貸款可以貸幾年 瀏覽:982
廈門手機辦理貸款是真的嗎 瀏覽:112
中央電視台4000億元無息貸款 瀏覽:701
上海總價多少能純公積金貸款 瀏覽:151
手機貸款身份證復印件 瀏覽:852
郵無息貸款 瀏覽:221
怎麼用建行還農行貸款 瀏覽:354
貸款余額對照表 瀏覽:775
買二套房房貸款計算器 瀏覽:765
遼寧朝陽銀行貸款利率 瀏覽:610
旅遊公司流動資金貸款需求 瀏覽:137
有流水賬怎麼向銀行貸款 瀏覽:332
新買的手機號碼有各種貸款簡訊 瀏覽: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