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国家调整的房贷政策
房贷政策调整:工行取消七折 建行提高个贷门槛 昨日,有消息称工行已于上周五向全国各分行下发通知,取消首套房按揭贷款利率7折优惠,而建行亦在同时调整了房贷政策,要想房贷打7折,必须首付四成。当天,记者致电省工行相关人士,得到了肯定答复。“文件我没看到,但确实取消了首套房按揭贷款利率的7折优惠,而且据我所知,广东、深圳、南京也已经开始实施。”据了解,目前,工行房贷利率的最低优惠是7.5折,前提条件是首付三成,若首付只有两成,利率为8.5折。 4月17日政府网刊登了《国务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通知要求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其中比较具体、与要购房的城市居民关系最直接的为:坚决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下同),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抓紧制定第二套住房的认定标准。
《通知》一出网上叫好声一片,认为还不解恨的也不少,房价太高,以前也出台过一些措施,但市场无动于衷,业界置若罔闻。房价为什么高?怎么才能让老百姓买得起房?为了健全房地产市场发展该先采取哪些措施呢?
http://house.ifeng.com/pinglun/detail_2010_04/12/519561_0.shtml
⑵ 为什么政府不选择定期调整贷款基准利率而是要用LPR为基础
LPR就是贷款基础利率,建议重签房贷合同时选择浮动利率,一年调整一次。
动辄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房贷,可能是普通人一辈子签过的最大合同。
2020年1月1日起,所有的银行贷款利率,包括住房商业贷款,不包括公积金贷款,都要按照LPR加点来确定。
之前签订的贷款合同,要在3月起与银行协商重签,到8月完成。
⑶ 人民银行调整贷款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央行在3月17日宣布,现阶段作为基准利率参考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各上调27基点,其他短期利率相应上调。央行的政策变化符合市场预期。针对经济目前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一直认为,货币政策有必要直面通胀风险、流动性风险、资产价格泡沫积累的风险和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迫切性。
首先,利率的调整直面通胀风险。去年12月由于粮价的上涨,CPI增长2.8%。1月份增长2.2%,2月份数据显示CPI增长2.7%。加上煤电价格调整的压力和潜在油价上涨的压力,通胀显然存在上涨压力,而且有继续上涨的可能。为了保持经济“低通胀”运行的稳定环境,利率提升有利于提前调整通胀上升的预期,防范通胀水平的继续攀升。
其次,直面流动性风险。近年来,全球过剩流动性的输入和外贸顺差,使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一直困扰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包括过度投资、银行新增贷款快速增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牵制,等等问题在内的许多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利率的调整,有助于配合存款准备金的调整和央行票据的发行,进一步收回流动性的同时,改善流动性过剩推动投资反弹带来经济不稳定运行和减少银行新增坏账积累的风险。
第三,直面以资产价格泡沫积累为特征的风险。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经济危机呈现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引发危机的特征。日本和东南亚的经济危机都明显以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为导火线。中国正处于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国际大环境的包围之中,资产价格泡沫风险积累的特征已经非常显著,我们不能回避这一全球化趋势推动的全球金融体系的新的风险。
在当前这样的国际国内的金融特点和趋势下,我们不应该低估利率对资产价格泡沫的防范作用。事实上,传统的针对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调整利率是通过基准利率的调整发出信号,让所有市场的参与主体根据信号调整信贷和投资,进而达到调整通货膨胀。在这个过程中,利率通过成本功能首先影响资金价格,进而影响投资收益,最后通过调整整体投资规模影响宏观经济的通胀水平。事实上,货币政策以通胀为目标,调整资金价格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资金价格的变化,改变投资的成本,改变投资行为,改变投资规模,在稳定宏观经济形势的同时,也进行了合理的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一般来说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资金成本低是重要因素之一。当通胀的风险变得比较不显著,而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不断凸显,利率作为资金成本,调整资金价格这一环节的功能可能突显出来。货币政策以通胀为目标是为了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防止经济周期变化带来的经济风险。当资产价格泡沫成为经济大起大落的主要危机因素时,利率对遏制资产价格泡沫的作用可能被强化。
央行这次利率调整,实际上是在资产价格泡沫开始积累和形成的风险孕育初期,从资金价格的角度,给予了必要的政策管理和警示,对于防范泡沫积累、破灭带来的经济危机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人们也比较关心利率的调整会鼓励更多的资本流入,特别是热钱的流入,进一步影响资产价格的不理性膨胀。事实上,自从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为防止投机性资本乘虚而入,利率的调整一直非常慎重,刻意保持与美元之间3%的利差,以增加资本流入的机会成本。但是在当前被强化的人民币稳步升值的确定的预期下,像当年日元不断升值一样,产生了资本流入无汇率风险的环境,促使资本无后顾之忧地流入。而5%甚至更高的升值水平,与美元与人民币之间3%的利差相比,超过利差形成的机会成本,事实上已经起不到阻止资本流入的作用。特别是大规模资本流入推高的资产价格。2006年,中国股票市场上升了150%,资本流入的利得大大超过3%的利差。当年日元被迫升值的时候,日本政府保持低利率政策的失误也正是对低利率带来低资本收益能够阻止资本流入存在不切实际的效应影响,完全忽略了资产价格泡沫带来的短期巨大利益对贪婪的逐利资本的流入的吸引,错失了调整的时机,给泡沫经济危机留下了形成的空间和机会。
第四,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我们的利率制度安排层面的市场化程度是非常高的,除了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其他利率水平基本都可以由金融机构自行调节。所谓需要推进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是银行自身根据基准利率调节的能力。央行动用利率工具,有利于引导银行的利率调整的主动性,加大银行对利率的敏感性,推进利率市场化在操作层面的进展。银行业的全面开放,也使央行在货币政策的工具使用上更强调市场化。
至于贷款基准利率提升与存款利率同样的幅度,从提高资金成本的角度是有道理的。但是,按照利率体系的安排,贷款利率的上限是完全放开的。换句话说,贷款上限的调整,可以让银行自行调整,这是培养银行自主利率定价能力的最关键的地方。央行把贷款利率一并上调,代替银行定价,除了保护银行的利差收入,其实不利于银行盈利模式的改变,不利于推进利率的市场化。不过至少对银行的利差收入不会造成影响。银行走向利率市场化需要一个过程,希望下次利率调整的时候,能够把贷款利率的调整留给银行决定。
因为是今年第一次利率调整,而且仅仅27个基点的变化。我们认为,这次利率调整对于各方面包括证券市场,还是信号的作用大于实质性的影响。但这次的信号传递了远比过去复杂的信息。而且要达到利率政策的目标,绝不是一次小幅调整就能够完成的。市场要全面关注市场各方面的风险变化,不排除央行审时度势,再调利率的可能性。
⑷ 政府能降低贷款利率吗
这个不是政府能决定的吧,这要看宏观经济形势,政府如果任意妄为的话,对经济伤害巨大。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确定利率政策,主要是依据对宏观经济的判断,过热的话要提高贷款利率。
⑸ 调整存贷款利率怎么是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呢
个人理解,仅供参考昂。调整存贷款利率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中的经济职能,通过调节存贷款利率来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市场秩序,也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表现。
⑹ 国家政府对银行利率政策的调整
理论上,利率被看作是投资的到期收益率或社会平均收益率。但在中国,直至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利率都被看作是所有国有企业经营中的成本,央行在利率政策上的权利甚至不如财政部门。即使是市场经济的今天,银行资金也只针对国有企业,“社会平均收益率”没有计算上的依据。再者,以目前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利率政策根据这些企业(不含水分)的平均利润率来确定,存贷款水平利率降为负数都完全可能(有研究显示,1998年国有企业的亏损额超过当年洪灾损失)。而根据发达国家的市场规则,确定利率的依据是基于债
券市场的供需,与国情的差距则更大,中国的国债利率是根据银行利率确定的,并高出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这中间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市场竞价过程,而在发达的金融市场,这个过程是形成市场利率的重要参照。
过去十年的经验表明,影响中国利率水平和政策的只是“当期”的通货膨胀水平,或者更直接地说,是“当期”的物价水平。1994年前后的恶性通货膨胀促使政府一再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并付以存款保值贴补,国债利率也随之提高。企业在这期间的贷款需求并没有因为利率提高而下降,1996年始企业贷款出现下降也并不是利率政策使然,而是政府在贷款规模上的严厉措施。由于债券市场不发达,利率政策在现金管理上的作用也微乎其微,1990年代前半期,各级财经部门对通货膨胀的恐惧,使得增加现金回笼被看作是行政指令。1996年开始的利率下调也是伴随物价水平的逐渐走低进行的,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只是恶性通胀时期的问题表面化了。降息除了最初几次加剧股市的波动外,就是将背负银行贷款的国有企业债务变相转移给了居民。
之所以将通货紧缩过程中的利率调整仍看作是迎合物价水平的做法,原因在于降息并没有刺激企业的投资和居民的消费。1998年大水后,央行等机构几道金牌要求各大商业银行增加贷款。1996年取消的贷款额度管理,在当时重新抬头,只是由此前的限制发放变成了鼓励发放。当年在经过通货紧缩以及流动性陷阱的讨论后,央行除了继续降息外,开始酝酿利息税,希望在企业投资需求不振的情况下,消费市场能够起到部分替代作用。但一年的经验表明,利率对居民的影响同样令人失望。
过去五年间,人民币利率水平曾经随着美联储的利率政策作出调整。这一做法的理论解释是,如果两国之间的利差太大,会出现套利行为,无论资金内流还是外流,对中国都没有好处。经验表明,即使在人民币与美元利率存在利差的情况下,用理论上的套利行为来解释资本外流也十分牵强。与资本外流存在正相关关系的政策措施,能够考虑到的因素只有政府惩治腐败和打击走私的力度。这种情况下,资本外流只能用资本外逃来解释了。而且,虽然国际金融理论认为因套利存在国际资金流动,但由于目前国际市场动荡频繁,金融技术的发展使得这种操作难度和风险越来越大,即使是发达国家的民间投资者也大多选择本国金融市场。在中国,由于严格的资本管制,除了外汇储备可能涉足国际资本市场以外,其他资金特别是民间资金不可能有这种条件,自然也不会有这种选择。从这个角度讲,将人民币利率与美元利率进行联系并不是很有说服力。
将利率政策的调整归因于通胀水平,一个关键因素在于,货币政策的制订者对国有企业的盈利状况进行预期没有意义,同时也无法预测,而为此进行的利率政策调整效应也不可能成为政府的意图。现行体制下,大部分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不会出现根本的改观,这样,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企业对银行资金的利率需求弹性将仍然很低,特别是如果政府仍然将股市看作是国企酬资的主要渠道的话。对银行来说,贷款资金的利率供给弹性同样不可能提高。只存不贷出现的亏损可能会影响业绩,但因贷款增加而出现资产质量恶化所带来的经营压力要远远大于前者。况且,在国家信用支持下,不间断的现金流量保证了银行稳定社会的作用。当然,银行的业务是经营资金,加上人性冲动,目前股市大庄家的背后都有银行资金支持就十分自然。可以预期,如果体制环境短期内不发生利于生产性企业的变化,能够保证不间断现金流量的股市将成为包括银行和(通过股市融到资金的)大企业的博弈场所,资金的增加会相应降低一级市场的收益率,但在风险不增加的情况下,这一收益率也完全可能超过目前的存款利率,自然比白送给亏损企业好。更何况,银行自己可以通过坐庄的形式在二级市场获得更大收益。
现阶段,中国利率水平的高低只是政府对国有企业要求的砝码,只是这一砝码的分量越来越轻。如果还有别的意义的话,就是给民间资金成本设定了一个成本标准,尽管可能其作用比重并不大。国有金融机构和股市与民间经济的分离,导致后者在整体经济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承担相对较高的资金压力,从而进一步遏止了正常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同时进一步加剧了管理部门在利率政策制定上的难度,可供选择的余地也越来越小。
⑺ 调整存贷款利率怎么是政府的
调整存贷款利率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中的经济职能,通过调节存贷款利率来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市场秩序,也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表现。
⑻ 我们经常看见政府对利率的调整,到底是调的什么
利率是资本的价格。
政府调整利率是在调整资本价格,从而影响资本供求。
当经济增长放慢时,通常的做法是调低利率,降低资本价格,增进资本需求即促进投资,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当经济增长过快时,通常的做法是调高利率,提高资本价格,抑制资本需求即抑制投资,从而防止经济过热。
⑼ 政府能否调整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利率.
银行可以不遵从地方政府有关利率优惠政策的要求,因为银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金融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及自身的资金成本和贷款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贷款利率,地方政府是无权干预银行经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