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IPO融资
IPO是英文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的简称,中文释义是首次公开募股,指的是一家企业或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首次公开发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
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据相应证监会出具的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商或做市商进行销售。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这家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有限责任公司在申请IPO之前,应先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对应于一级市场,大部分公开发行股票由投资银行集团承销而进入市场,银行按照一定的折扣价从发行方购买到自己的账户,然后以约定的价格出售,公开发行的准备费用较高,私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部分规避此类费用。
这个现象在九十年代末的美国发起,当时美国正经历科网股泡沫。创办人会以独立资本成立公司,并在牛市期间透过首次公开募股集资(IPO)。由于投资者认为这些公司有机会成为微软第二,股价在它们上市的初期通常都会上扬。
不少创办人都在一夜间成了百万富翁。而受惠于认股权,雇员也赚取了可观的收入。在美国,大部分透过首次公开募股集资的股票都会在纳斯达克市场内交易。很多亚洲国家的公司都会透过类似的方法来筹措资金,以发展公司业务。
2. 股权融资上市这个可以的嘛
上市融资是股权融资的一种。企业并不是只有上市后才有股权,只要是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都是有股权的。上市公司肯定都是股份有限公司,但是不是所有的股份有限公司都有能力上市。上市只不过是股权融资的一种方式,是面向所有人发行股票融资的方式。但是企业也可以把股权质押给银行或者其他机构,这也属于股权融资的方式。
3. 史上最大IPO,阿里巴巴造富神话成就了谁
中国就爱夸大自身优点,缩小自身缺点么,,只是中国媒体把影响弄的这么大,中国在世界上出个排名靠前站的,,阿里上市就像蓝球里的姚明,,跑步里的刘祥,,,当然要鼓吹庆祝下,,,,,,,,,,,但在美国只是一个新闻罢了,,,,,最大IPO就是上市的股介乘以股数得出的介是比别的上市公司大
4. 小米IPO上市造富神话 小米估值能达到多少
你好,
网上有报道称小米估值会达到1000亿美元,太高了一些。
估计700亿美元左右,应该是比较真实的。
5. 首次登陆资本市场和再融资一直伴随着造富神话 为什麽额..
很简单,资金热捧,股民相信,神话就出来了。
6. 华为如此强大,为何任正非不如马云有钱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2020年世界上市公司市值排名前十,分别是:1.沙特阿美,2.微软,3.苹果,4.亚马逊,5.Alphabet6.阿里巴巴,7.脸书,8.腾讯,9伯克希尔(巴菲特的资管公司)10强生。其中国内有两家企业上榜,一个是阿里巴巴,一个是腾讯。
截至目前,阿里巴巴美股市值约7200亿美元,港股市值约5.5万亿港元(7100亿美元),总市值约14300亿美元,马云持股5%左右,马云身价600亿美元左右。根据2020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马云国内财富重回第一,回到国内首富宝座,马化腾第二,身价570亿美元左右,农夫山泉钟睒睒第三,身价550亿美元左右
华为作为全球顶级的科技公司之一,在全球拥有无数办事处,拥有无数专利和核心技术,完全可以与国际一流科技网络公司比肩,为什么作为创始人的任正非,不是首富呢?
我是Roseview财经,更多问题敬请关注,欢迎一起交流讨论,希望对您有帮助。
7. 造富神话破灭,ICO被叫停,它到底是个什么鬼
ICO的火爆引发了大众关注。它的"疯狂"有人说是金融传销,有人说是庞氏骗局。近日,ICO市场迎来了重拳监管,央行联合六部委发布公告,要求停止各类ICO活动,曾经的造富神话就此破灭。同时,虚拟货币市场发生震荡。
一、什么是ICO?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改编自证券界的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开发行)一词,只是把所发行的标的物由证券变成了数字加密货币。
通俗一点说,ICO类似于股票里面的IPO。打个比方,一家公司要上市了,可以公开发行股票,这是IPO;但要买股票,需要支付货币。ICO也是融资,但是它融的不是人民币、美元这些,而是融数字货币,基本上融的都是比特币、以太币等。
形象地说,比如F君的公司要做ICO,发行的不是股票,就是一个叫做"F币"的虚拟货币,这就是"代币";你要买这个"F币",需要用比特币等来买,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比例。和股票的区别是,代币不是权益,不代表任何股权和债权承诺。
发行股票要到交易所里面去发行,那么发行代币要去哪儿呢?去这些数字币的平台。现在有专门做ICO的平台,就类似这种交易所。融资方可以在平台上发布白皮书进行路演,投资人可以在平台上对代币进行认购,然后平台拿着投资者认购的钱用于企业发展支出。
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文,叫停代币发行融资活动。与ICO相关的区块链、比特币也成为了大众口中的骗子。
其实,比特币、区块链、ICO是三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很多人将它们混淆。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记账技术,通过算法实现每个动作可标记;比特币是区块链技术的1.0版本应用;而ICO是一种利用虚拟货币发行进行融资的手段。
二、ICO的造富神话
目前来看,投资人主要以代币在二级市场的炒作升值来盈利。
上海一个卖手机的小伙子,两年前用父母给的20万元投了一个区块链ICO项目,今年上半年发现账户资产已经暴涨至600万元;还有一个做小私募的合伙人,这两年用三四千万投了数个ICO项目,如今资产已经达到30亿元。
币圈永远不缺的就是造富神话,早期接触ICO的人发现自己腰包里的钱越来越鼓。
一位资深玩家总结:ICO的暴利已经超过了贩毒。在几倍甚至数十倍的利润下,任何理性都是笑话。
三、代币融资潜在的风险
"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马云如是说。但是,时代已经不同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要任何事物一有点苗头,人们就疯狂涌进。散户来了、庄家来了、韭菜来了、知名投资人来了、互联网大佬、连娱乐界的明星也来了,都想在这块大蛋糕之中分得一杯羹。
媒体称,目前我国代币发行融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项目鱼龙混杂,虚假风险很大。市场上在做的项目有美容、白酒、竞技,有的在融资过程中根本没有项目,有的是虚假项目。融资资金到位后,大部分"白皮书"承诺的计划不会落地实施。
与此同时,投机炒作风险非常严重。大部分投资者缺乏专业知识,完全不关心基础资产的情况。
ICO的火爆更是吹大了比特币的价值泡沫。年初以来,比特币价格不断上涨,从5000元左右涨至3万元。更值得警惕的是,比特币当前不仅被作为虚拟商品来炒作,更成为走私、贩毒、洗钱等非法交易的重要支付手段。
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长李爱君指出,ICO是涉众型(公募)集资。一是ICO是向不特定的对象发行"代币",此代币可以在指定的交易平台上进行T+0式集中竞价进行交易;二是购买代币的人数远远超过200人。根据我国《证券法》第十条规定,ICO这是典型的涉众型(公募)的集资行为。
涉众型集资行为就存在道德风险,金融发展史的郁金香泡沫事件与1929年及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已充分证明拿别人的钱去经营会有道德风险,拿别人的钱如是涉众的,一旦发生道德风险就会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因此各国从法律制度层面对涉众集资行为都进行强监管,如公开集资的必须经过管理的部门的批准,未经批准不允许向众人进行集资,否则构成非法犯罪。
四、七部门联手叫停ICO
代币和比特币的泡沫双重叠加,让中小投资者面临更大的投资风险。针对这种情况,监管果断出手。
9月4日,央行联合六部委发布公告,要求停止各类ICO活动,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个人应当作出清退等安排。公告明确ICO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事实上,其他国家的监管当局对于火爆的代币发行融资也给出风险提示。美国证监会8月发布风险提示函,对于上市公司利用区块链、代币炒作、抬高股价的行为进行警示,新加坡等国也提示了代币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认为,ICO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是很正常的,ICO具有众筹、募集资本的嫌疑,放任发展不予以监管是有很大风险的。
五、虚拟货币应声暴跌
此前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可以说是吸睛无数,价格也一路走高,然而随着央行正式叫停ICO,比特币、莱特币和以太坊等虚拟货币全部暴跌。
据交易平台火币网数据显示,比特币价格在4日下午3点以后放量下跌,10分钟就跳水600元,最低探至26000元。截至9月5日下午5时,比特币报价为26800元,比9月2日最高点32350元已经下跌5000多元,跌幅为17.6%。
莱特币9月4日也是一根大阴线走势,下午3点之后直接从480元左右跌至395元左右,两个小时就暴跌17%。截至9月5日下午5时,莱特币报价为433元,比9月2日596元的最高价下跌163元,跌幅高达27%。以太坊也从两天前的高点2514元,直落到1886元,跌幅高达26%。
业内人士指出,央行出重拳要求ICO暂停和清退,对于与ICO项目关联的比特币价格构成直接打击。比特币此前的大涨,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ICO创造出来的需求。
一位比特币玩家说,此次监管针对的是ICO,并不是比特币等虚拟货币。
不过也有一些玩家警惕其中的风险,早早把资金撤了出来。有比特币玩家说,比特币就是一串代码,大家都有信心时可以击鼓传花,但大家都没有信心时,你就是接盘侠。
财经评论人余丰慧指出,比特币没有像股市那样的涨跌停限制,而且交易是24小时开放,单纯从追逐投机收益的角度看,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投资风险相当高。虚拟货币的价值来源不明,无物质价值,没有政府或实体经济支撑,投资风险更需要投资者警惕。
8. 史上最大IPO,阿里巴巴造富神话成就了谁
阿里巴巴上市前,美国资本市场IPO规模最大的是信用卡公司VISA,其次为社交媒体脸谱,募集资金各178亿和160亿美元。随着阿里巴巴最终敲定上市首发价格,这一资本盛宴究竟是谁的狂欢终于有了明确的答案:
——马云:超200亿美元身价有望成大陆“新首富”。阿里巴巴招股说明书披露,上市后马云持股比例7.8%,对应不断调高的股权价值,加上支付宝母公司的近半数红利,这位50岁“新经济”代言人有望成为新的大陆首富。
——孙正义:投资回报500倍堪称“最会赚钱”。作为阿里巴巴的主要股东,孙正义旗下的日本软银集团持股32.4%,按此计算,上市后孙正义也有望重登世界首富。
把这笔投资追溯到阿里巴巴发展早期,孙正义在2000年到2003年,总计为阿里巴巴注入风险投资约1亿美元。按发行市值计算,这笔投资十年间的回报率超过500倍。
——蔡崇信:“最贵打工仔”从70万美元年薪到超60亿美元身价。随着企业上市,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副主席、首席财务官蔡崇信将成为“最贵打工仔”。
按照发行市值,蔡崇信的持股量和持股比例分别是83499896股和3.6%,股份价值就超过60亿美元。蔡崇信曾表示,15年前,自己放弃了海外公司70万美元年薪为马云“免费打工”多年。实际上,如今创业者们只要分得以千分比计算的阿里巴巴股权,就能在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上满载而归。
15年造神话:国际资本是最大赢家
从成立到上市,互联网巨头一般需5年时间,如网络、腾讯、搜狐、网易等。最快的是新浪,只用了不到2年。常被与网络、腾讯并列提及的阿里巴巴,创业8年后才将部分业务独立在香港联交所上市,15年后才正式地登陆美股。
阿里巴巴上市后,按照中国互联网协会的排名,我国前十大互联网公司——腾讯、阿里巴巴、网络、网易、搜狐、新浪、奇虎、盛大、巨人、完美世界均选择了在海外上市。国际资本已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上市的最大赢家。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海外上市的公司数量要多很多。”美国投资银行沙丹资本高级副总裁柳艺说,中国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新经济红利”的实际分享者,绝大部分都是海外投资者,这一次还是如此。
另一方面,海外上市互联网公司多是外资“打工仔”。从腾讯、新浪、搜狐等企业来看,与国际资本共舞,也是绝大多数互联网企业的共同基因。比如,腾讯最大股东是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占33.66%的股份,马化腾仅持股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