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泥城镇的行政区划
民国十八年(1929年),南汇县设泥城乡,初为闾邻制,后为保甲制。
解放后,因疆域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泥城地区的行政区划出现了多次调整和变动,初为区、乡、村体制,后为区、乡、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体制和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体制。
1984年后,改为乡、村、队体制。
1994年,改为镇、村(居)组体制。
2001年7月,泥城镇有13个村,1个居民委员会,142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小组。 泥城镇地处北纬30°53′~30°50′、东经121°48′50″~121°50′20″之间。位于南汇县县城惠南镇东南约20公里,东邻芦潮港镇和东海农场,南靠杭州湾和芦潮港农场,西连彭镇镇,北接书院镇和万祥镇, 总面积61.5平方千米。
境内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下扬子准地台浙西——皖南台褶带上海台褶的金山——南汇隆褶断束内,由金山群、惠南板岩组成地台的褶皱基底,灯影组构成地名盖层,侏罗系为地名“活化”阶段的产物,表层则由第三系及第四系组成。根据深孔钻探资料结合物探资料分析,泥城镇基岩面呈现北高南低的起伏变化。
泥城镇境内陆地的形成是在长江口地段河流和潮汐的相互作用下,将长江夹带的大量泥沙逐渐淤积而成。全镇地势平坦,海拔在吴淞基准零上4米。城镇属中滨海平原区,分布于早滨海平原区的东南侧。泥城镇东界处有东西两条沙堤,西沙经潘泓、六如到马厂,东沙经东海、老港河至泥城角,各宽100米~150米,厚1米左右,都露出地表。 泥城镇自然植被隶属于中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带,处于北亚热带的南缘,植被类型也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的过渡性植被。
泥城镇境内塘角、龙港两村东临宽阔的滩涂,南北约2公里海岸线,落潮时,滩涂约有8平方公里,滩涂上有丰富的天然生物资源。海滩生物资源密度每平方米达50克,其中以软体动物居多,约占45%以上,其他甲壳类、腔肠类等多达100余种。 1962年,泥城地区有人口25072人,1985年,泥城乡总人口为25957人。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全镇人口25504人,总户数为5590户。自2000年起,泥城镇人口出现负增长。2001年,泥城镇总户数10076户,总人口25542人。
截至2012年,泥城镇户籍人口5.8万人,外来登记人口1.4万人。 2001年,泥城镇完成农业总产值1.13亿元,粮食总产量9 728吨,油菜籽产量843吨,西甜瓜产量1.78万吨,蔬菜上市量3.18万吨。
2001年,泥城镇实现畜牧业产值3 744万元、渔业产值2 398万元。 2001年,泥城镇财政收入2 146万元,财政支出2 037万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19亿元,贷款余额7 456万元;农业税收入147万元,工商税7 202万元。
2013年,泥城产业区当年实现工业产值3.3亿元、税收2042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040个。新招引企业1336家,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企业42家,比上年增加23家,其中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企业6家、1亿元以上3家。 1990年,发放贷款1 590万元,其中工业企业贷款1 457万元,农副业贷款85万元,私人贷款48万元。1995年,发放贷款3 298万元,其中工业企业贷款2 721万元,农副业贷款72万元,私人贷款505万元。2001年,发放贷款3 449万元,其中工业企业贷款2 788万元,农副业贷款20万元,私人贷款641万元。私人贷款大幅增加,是1990年的13.3倍;农副业贷款大幅下降,是1990年的负23.5倍。
截至2001年,泥城镇各项贷款余额7 45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