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流水资料 > 历年全国贷款余额

历年全国贷款余额

发布时间:2022-07-23 14:21:38

A. 消费信贷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

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基本情况

1998年以来,我国消费信贷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以及提高人们消费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消费信贷不仅刺激了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商品销售,并成为国家对消费市场实施选择性调控的重要手段。截至2006年4月末,我国消费信贷余额为22655亿元,比刚刚起步时的1997年末增加了22465亿元,增长了118倍;消费信贷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也由1997年末的不足0.23%上升到10.2%。消费信贷品种呈现多元化发展。从消费领域看,已发展到住房、汽车、助学等多个消费领域;从信贷工具看,已出现信用卡、存单质押、国库券质押等多种信贷方式;从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机构看,已由国有商业银行“一枝独秀”发展到有条件开办信贷业务的所有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都在经营此项业务。具体来看,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贷款总量逐年增长但增速趋缓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贷款的指导意见》,消费信贷的发展从此步入快车道。2000~2005年,消费信贷的年均增长率为31.4%,但受到基数逐步扩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消费信贷增长率呈逐年走低趋势,2000年,消费信贷增长率高达205.4%,而到了2005年这一增长率仅为10.4%。消费信贷快速增长的原因,除了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等因素外,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增长较快是近年来推动消费信贷增长的最重要因素。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93元,比2000年增加4213元,年均名义增长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 2000年的37664亿元增至67177亿元,年均增长达12.3%。消费信贷的增长与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变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消费信贷结构总体稳定但个别品种波动较大

个人住房贷款一直是消费信贷的主体。近年来,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个人住房贷款成为消费信贷发展的重点。为了支持和鼓励居民购买住房,国家通过重点支持经济适用房建设、对住房贷款实行优惠利率等多种措施,发展住房贷款。 2000~2005年,个人住房贷款占消费信贷总额的比重基本稳定在80%左右;截至2006 年4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达19069亿元,占全部消费信贷余额的84%。

助学贷款稳步发展。1999年以来,为配合高校扩招政策及收费制度的改革,国家出台了教育助学贷款政策。2004年,针对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人民银行配合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经办银行、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等一系列新政策,使助学贷款业务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至2006年4月末,国家助学贷款余额已达115.75亿元,加上商业性助学贷款,各项助学贷款余额已达137.9亿元。初步统计,此项信贷业务开办至今各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85亿元,约228万名学生得到帮助完成学业。

汽车贷款风险逐步暴露,波动较大。汽车贷款是商业银行较早开办的消费信贷品种之一。1998~2003年,汽车贷款业务迅速发展。2001~2003年,汽车消费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48%,占全部消费贷款余额的比例历年依次为6.2%、10.8%和11.7%。但从2004 年初开始,汽车贷款风险逐步暴露,金融机构开始控制汽车贷款规模,采取了更为严格的风险防范措施,汽车贷款发展步伐放缓。截至2006年4月末,汽车贷款余额为1011 亿元,比2004年末下降583亿元。

此外,耐用消费品贷款、信用卡消费等其他消费信贷发展比较平稳。截至2006年 4月末,其他消费信贷余额为2298亿元,占消费信贷余额的10.14%,其中信用卡透支消费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消费信贷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消费信贷发展的地域不均衡与整个消费增长的地域分布不均衡相吻合。据统计,占全国人口近60%的农村市场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近年来逐步下降, 2000年为38.2%,2005年则降为32.9%。销售进一步向发达地区集中,东部地区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60%,且比重仍在逐步提高。总体上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消费信贷规模越大。截至2006年4月末,消费信贷余额前六名的省市分别为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山东,其消费信贷余额占全国的比重高达66%,而西部十二省(区)市的消费信贷余额之和为3126.11亿元,仅占全国的13.8%。

推动消费信贷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宏观调控处于重要阶段,在继续搞好总量平衡的同时,要重点推进结构调整,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看,发展消费信贷,是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有效途径。

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是促进消费信贷发展的根本

随着社会公众金融意识的进一步提高,消费信贷已经成为居民优化储蓄及消费结构的重要工具。一般而言,对居民个人收入和支出的预期会直接影响到其进行消费信贷的深度和频率。近年来,虽然消费需求增长较为平稳,但投资需求增长加快,增速明显快于消费需求,导致消费率持续下降,从2001年的61.1%下降至2005年的50.7%。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导致总体消费倾向下降,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也使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明显增强。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消费信贷的增长。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减轻居民教育、医疗负担,从而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支出预期,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扩大消费,为消费信贷的持续发展创造坚实基础。

加快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设,为促进消费信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借款人诚实、守信是消费信贷得以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我国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工作才刚刚起步,信用观念尚在推广过程中,借款人构造虚假的个人资料,骗贷、逃贷的情况屡有发生,严重挫伤了商业银行发放消费信贷的积极性。如,汽车贷款近年来持续下降与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有十分紧密的关系。从国外的实践经验看,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和商业化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增加居民资产负债状况的透明度,有利于防范贷款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管理成本,提高其开展个人业务的积极性。人民银行近年来在完善企业征信系统的同时,加快了个人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目前企业征信系统已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联网运行,为推动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下一步的关键是要完善个人信息披露的法律依据,尽快制定征信法规,并出台相关配套办法,使征信发展和管理有法可依,为保障信贷资产安全、开展消费信用调查以及依法保护个人隐私等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还应该完善个人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促进相关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为金融机构更好地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提供服务。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是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重点

消费信贷业务主要在城市开展,这与农村消费水平明显偏低直接相关。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城镇的32.2%,比2000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从消费结构看,2005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高出城镇居民8.8个百分点,农村消费结构明显落后于城镇。党中央和国务院已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发展农村消费市场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各金融机构应从促进消费信贷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大力发展大额耐用消费品信贷等直接推动农村消费升级的信贷品种,同时也要探索开发其他一些适合农村居民消费习惯的信贷新品种。

推动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是促进消费信贷的创新方向

消费信贷期限一般较长,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都较高。除了一般贷款都要面对的利率变动、借款人收入变动等风险因素以外,消费信贷风险的不确定性因素还表现在借款人工作、住所、健康、家庭变故等都可能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与较长的贷款期限相比,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期限一般较短,一旦商业银行对经济金融变化估计不足,未能相应调整现金流量,“短存长贷”风险爆发,银行就可能被迫折价变现资产或高价紧急融资从而造成损失,出现流动性风险。从国际经验看,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的结构性融资工具,对推动消费信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证券化的途径,可以将长期的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及其他消费贷款打包出售,回笼资金,有利于降低中长期贷款比重,改善信贷期限错配状况,优化利率期限结构,形成合理的收益率曲线。目前,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刚刚起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已经进行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工作,先后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资产支持证券。下一步,在总结相关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可研究探索扩大试点的信贷资产范围,将汽车贷款、助学贷款、信用卡透支等进行证券化,同时加快推动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进程,为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加快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发展拓展空间。-

B. 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

根据《中国银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前瞻》分析,作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国内首批民营银行试点何时“出笼”,则被频频提及。就在千呼万换之下,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回应说,目前已确定5个民营银行试点方案。分别由参与设计试点方案的阿里巴巴、万向、腾讯、百业源、均瑶、复星、商汇、华北、正泰、华峰等民营资本参与试点工作。业内预计将会有5家民营银行在年内成行。

就在稍早之前,一个余额宝已经令传统银行“如临大敌”,纷纷联手“剿杀”而后快,而如今民营资本获批进入金融领域,更是让传统银行业雪上加霜,这无疑会给当前传统银行业和传统监管方式带来“极大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传统民间资本外,这次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金融巨头也参与到民营银行试点中来。笔者认为,马云曾经立誓要“做搅局的鲶鱼,改变银行”的豪言恐不幸成为现实,传统银行业唯有绝地反击,已别无他法。

C. 请问各省历年农村贷款数据在哪里可以查到啊不胜感激

  1.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 国家统计局网站

  3. 采纳1

D. 建国后历年全国贷款余额

2800亿元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政府对宏观调控理论和实践的创造性发展,丰富了我们对转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认识松紧配合,适度放松,及时微调,把握力度是其突出特点商业银行对稳健货币政策的贯彻支持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及自身发展,加快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步伐“坚持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政府近年来宏观调控的首要经验,是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也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br>1.学习、贯彻“两会”精神,需要更为深入系统地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br>2.一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在连续多年的严重通货膨胀已基本得到控制,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外贸市场急剧缩小,内需不足成为影响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背景下出台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政府对宏观调控理论和实践的创造性发展,丰富了我们对转轨国家宏观调控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br>3.在操作中,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出了一系列鲜明的特色,主要包括:1、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密切配合,适度信贷扩张,防止信贷膨胀。自1998年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来,政府通过下调利率和准备金率、扩大银行信贷自主权、上调指导性信贷计划、扩大对金融机构再贷款、强化对银行信贷投放的“道义劝告”等,适度扩张信贷投放,积极启动内需。br>4.与此同时,政府始终对基础货币超额发行引发新的通货膨胀抱有警惕,在推动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同时始终谨慎监控商业银行资金来源,防止商业银行信贷的过度膨胀。1998年央行下调准备金率时专门设立临时账户,冻结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释放的流动性,商业银行新增可运用资金近2800亿元,购买了财政部发行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和423亿元专项国债。这一富有创意的稳健操作措施限制了商业银行当年资金来源的急剧增长,使下调准备金率这一最具影响力的货币政策操作并没有引发银行信贷膨胀。

E. 你有没有其他年份的中国农村信用社历年分地区存款贷款余额统计呢

您是不是想写论文吧?您要的资料恐怕只有北京的人民银行总行或银监总局才有。

F. M2的最新现状

中国央行1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825亿元,预期为5700亿元,前值为6246亿元;中国12月货币供应M2年率增长13.6%,预期增长13.9%,前值增长14.2%;中国2013年新增人民币贷款8.89万亿元,同比多增6879亿元。中国12月货币供应M1年率增长9.3%,预期增长9.0%,前值增长9.4%;12月货币供应M0年率增长7.1%,预期增长8.0%,前值增长7.7%。
中国四季度外汇储备余额为3.82万亿美元,前值从3.66万亿美元修正为3.6627万亿美元;中国2013年社会融资规模17.29万亿元,比上年多1.53万亿元。
中国央行表示,将不会收紧或放松货币政策,2013年M2和贷款数据基本达到调控要求,2014年将保持审慎的货币政策。
2013年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110.6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狭义货币(M1)余额33.73万亿元,同比增长9.3%;流通中货币(M0)余额5.86万亿元,同比增长7.1%。全年净投放现金3899亿元。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表示,“衡量货币超发不超发,要看物价、GDP和就业,只要物价没有大幅上涨,就不能说货币存在超发。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做到了相对的高增长和低通胀”。昨天,就“中国货币是否超发”问题。货币政策本质上是在CPI、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货币是否超发,要看GDP、就业和物价,只要物价没有大幅上涨,货币就没有超发,“最近十几年来,我国的物价涨幅平均为2%-3%,而我国的经济增长最近10年接近9%-10%,可以说中国经济实现了相对的高增长和相对的低通胀,货币政策为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2013年我国新增贷款8.89万亿元,同比多增6879亿元,是继2009年后的次高水平,2013年创下4年来的历史新高。2009年至2012年,我国历年人民币贷款增量分别为9.59万亿元、7.95万亿元、7.47万亿元和8.2万亿元。
盛松成称,2013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为17.29万亿元,为年度历史最高水平,比上一年多1.53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保持适度增长,融资结构进一步多元,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是比较大的。”
2014年7月15日,央行公布2014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其中,M2余额120.96万亿元 同比增长14.7%。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1月15日发布2014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22.84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低0.1个和1.4个百分点,2014年人民币贷款增加9.78万亿元,同比多增8900亿元。
2015年2月13日,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24.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创下历史新低。不过,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7万亿元,超过市场预期。
央行数据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24.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1.4个和2.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4.81万亿元,同比增长10.6%;流通中货币(M0)余额6.30万亿元,同比下降17.6%。1月份净投放现金2781亿元。
央行2015年4月14日日公布2015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数据显示,3月末,广义货币增长11.6%,狭义货币增长2.9%;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3.68万亿元,人民币存款增加4.15万亿元;3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3.69%;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3.73万亿美元;一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1.65万亿元。具体如下: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27.53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末低0.9个和0.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3.72万亿元,同比增长2.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末低2.7个和0.3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6.2万亿元,同比增长6.2%。2015年一季度净投放现金1690亿元。
2015年5月13日,央行官网公布了2015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28.08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1.5个和3.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3.64万亿元,同比增长3.7%,增速比上月末高0.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8个百分点。4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92.24万亿元,同比增长13.4%。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86.61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1个和0.3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079亿元,同比多增1855亿元。
2015年6月11日,央行官网公布5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30.74万亿元,同比增长10.8%;狭义货币(M1)余额34.31万亿元,同比增长4.7%;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9008亿元,外币贷款减少2亿美元;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3.23万亿元,外币存款减少138亿美元。
2015年7月14日,央行公布了2015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33.34万亿元,同比增长11.8%。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6.5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5371亿元。
2015年11月12日,央行公布10月金融统计数据,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36.10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4个和0.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4.0%,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2.6个和10.8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5.99万亿元,同比增长3.8%。
这是自2011年1月以来的57个月,M1同比增速首次超过M2,M2、M1的剪刀差实现逆转。理论上来说,M1同比增速越是高于M2增速,意味着货币供应量存款活期化倾向越高,经济活力越高。
2015年12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11月份的金融数据。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37.40万亿元,同比增长13.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2个和1.4个百分点,创下近一年半以来的新高。
2016年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1月金融数据,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41.63万亿元,同比增长14.0%,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7个和3.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41.27万亿元,增速再次向上突破至18.6%,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3.4个和8.1个百分点。1月M1与M2增速差再创2011年以来最高值。
2016年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5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139.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3%;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40.1万亿元,增长15.2%;流通中货币(M0)余额6.3万亿元,增长4.9%。

G. 历年人民币贷款余额多少或者告诉我每个月的,或同比增长多少,急,,,,

什么叫 贷款余额 ?现在银行的额度都不够用,没有余额。
一级城市一个支行能拿到几千万算好的,真贷的话,几个亿都不成问题。
2011年3月全国增长12.4% 主要是生产型贷款

H. 紧急求助历年全国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占GDP比重数据

一、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公式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公式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财政收入增长的边际倾向/财政收入增长的弹性系数其中:1、财政收入增长的边际倾向=增长的财政收入/增长的GDP2、财政收入增长的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率/GDP的增长率 =(增长的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增长的GDP/GDP) 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综合分析财政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内容和指标,也是反映一个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结构优劣的重要参数。 通常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越高,表明该地区经济运行质量越好,经济结构越优。一般而言,伴随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呈逐步提高的趋势。分析评价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三、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 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四、GDP是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国界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

I. 88年至98 年有什么发展、变化

中国历年GDP-中国历年人均GDP

年份 GDP(亿美圆) 人均GDP(美圆)
1988 15042.8 1366
1989 16992.3 1519
1990 18667.8 1644

1991 21781.5 1893
1992 26923.5 2311
1993 35333.9 2998
1994 48197.9 4044
1995 60793.7 5046

1996 71176.6 5846
1997 78973.0 6420
1998 84402.3 6796

198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1988年,我国国民经济在深化改革、加快对外开放中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
强,对外经济交流扩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初步计算,
全年国民生产总值①13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国民收入11533亿元,比上
年增长11.4%。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社会需求过旺,供求总量矛盾和结
构性矛盾加剧,物价上涨过猛,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进入第四季度,各地区、
各部门在贯彻执行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

农业:
1988年农业总产值5618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种植业产值下降0.5%
,林业产值增长3.8%,牧业产值增长10.5%,副业产值增长10.4%,渔业产值增
长11.8%。

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棉、油有不同程度减产,但粮食、棉花生产比原来预
料的要好;糖料有较大幅度增产,扭转了连续两年减产的局面;部分地区烤烟面积
增加过猛。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工业:
1988年工业总产值181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7%;不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为
15181亿元,增长17.7%。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12.7%,集体所
有制工业增长28.8%(其中乡村工业增长35%),个体工业增长46%,中外合资、中
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经营的工业增长97%。

1988年轻工业发展加快,总产值为8950亿元,比上年增长22.6%。主要是以非
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增长快,各种高档耐用消费品增长更快。重工业也以较高的
速度发展,总产值达到9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的加工工业增长更快
,大大超过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增长,致使工业生产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

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1998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增加投入、扩大内需为主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努力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洪涝灾害造成的重重困难,深化各项改革,促进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一、综合

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改革和发展的各项目标基本实现。

国民经济扭转了上半年增幅回落的状况,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9553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99亿元,增长3. 5%;第二产业增加值39150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26104亿元,增长7. 6%。全年社会劳动生产率11401元,比上年提高6.9%。(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市场价格总水平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8%,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升10.1%;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6%。

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年末全国从业人员6995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7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06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71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3232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63万人。再就业工程有了重大进展,通过多种途径使609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与上年末持平。

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外汇储备继续增加。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 1450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51亿美元。年末1美元兑8·2789元人民币,比上年末略升9个基本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多年重复建设,大多数行业生产能力偏大,产品供过于求,经济结构矛盾突出;部分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不好;部分群众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就业压力较大;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销售不旺;多年积累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二、农业

粮食生产在大灾之年获得好收成。1998年虽然我国部分地区遭受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但全年粮食生产形势仍好于上年。由于低温多雨和洪涝灾害影响,我国夏粮减产1460万吨,早稻减产530万吨。进入秋季,光、热、 水等综合气候条件大大好于上年,同时高产作物玉米种植面积扩大,秋粮增产较多。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 4·9亿吨以上。

经济作物产量有增有减。棉花因调减播种面积和长江流域棉花主产区洪涝灾害的影响,产量为440万吨,比上年减产20万吨。油料、糖料、 茶叶和水果等作物产品产量有所增长。全年油料产量2292万吨,比上年增加135万吨,增长6.3%; 糖料产量9765万吨,比上年增加379万吨,增长4.0%。茶叶和水果产量分别达到66. 5万吨和549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5%和7.9%。烤烟产量为210万吨,比上年减少180万吨,减幅达46.0%。

畜牧业和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猪牛羊肉产量达到4355万吨,比上年增长6. 5%;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854万吨,增长7.0%。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开始启动,林业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7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8.5%。 全国重点林业工程完成森林抚育面积1100万公顷以上,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全年修复水毁工程45万处,加高加固堤防3 万公里,疏浚河道4·7万公里。新增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万平方公里。 全国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0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80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政企分开迈出重大步伐。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对一些重要行业进行了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兼并破产了一批企业,同时组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上海宝钢集团等一批特大型企业集团。纺织行业全年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512万锭,分流下岗职工66万人。94 户国有重点煤矿全部下放地方管理,并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关掉一批非法生产、污染严重和布局不合理的小煤矿。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3541亿元,比上年增长8.9%。 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20046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1365亿元,比上年增长4.9%; 集体企业4990亿元,增长8.7%;股份制企业1338亿元,增长11.9%;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835亿元,增长12.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753亿元,增长19.6%。

全年轻工业增加值8984亿元,比上年增长9.1%;重工业增加值11062 亿元,增长8.5%。

产品结构继续得到改善。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大的电子、信息通信产品等生产增长较快,微型电子计算机、程控交换机、载波通信设备、光通信设备、移动通信设备等生产比上年增长16.9%至53.7%;水泥、平板玻璃、钢、钢材等投资类产品增长4.7%至7.7%。市场供大于求的一些纺织产品、一般耐用消费品、部分机电产品生产增长有所减慢。

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6.49%,与上年持平。工业新产品生产比上年增长4.9 %。主要工业产品质量等级品率89.98%,比上年提高5.18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下滑。全年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3331亿元,比上年增长4. 1%;实现利润1473亿元,下降17.0%,亏损企业亏损额1556亿元,比上年多亏22. 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1023亿元,多亏21.9%;年末产成品库存达 609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20亿元,增长5.5%。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91.0,比上年下降4.2。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全国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3亿元,增长2.9%;税金总额308 亿元,增长13.4%。施工工程个数649676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228236个, 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35.1%;施工面积13108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0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8705万平方米,减少3539万平方米。

地质勘查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9万平方公里。 新发现矿产232处,比上年增加12处。有45种矿产新增探明预测储量,其中石油7.6 亿吨,天然气2602亿立方米,原煤64亿吨。地质勘查完成机械岩心钻探工作量536万米

国内贸易

国内市场商品销售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153亿元, 比上年增长6.8%,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 17825 亿元,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1328亿元,分别增长7.1%和6.4%。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消费品零售额7023亿元,比上年下降2.3%,集体经济 4830亿元,私营及个体经济12195亿元,其他经济51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1.3 %、14.9%和8.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6.0%,餐饮业增长15.7 %。生产资料市场偏淡,全国大中型批发零售贸易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11798亿元,比上年下降12.7%。集贸市场发展平稳,全年商品成交额19836亿元,比上年增长 13.8%。

大型商业企业经济效益依然不好。全国500 家重点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收入净额2487亿元,比上年下降1.1%;毛利率为10.3%,下降0·7个百分点; 全年实现利润总额50亿元,比上年下降16.9%。

七、对外经济

在对外贸易方面,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出口增长明显放慢;受国内需求等因素的制约,进口下降。全年进出口总额324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4%。出口总额1838亿美元,增长0.5%。其中一般贸易出口下降4.8%,加工贸易出口增长4. 9%;进口总额1402亿美元,下降1.5%。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436亿美元。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增长14.9%, 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27.3%;进口增长7.6%,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40.5%。面对出口形势的变化,进一步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全年对亚洲出口虽然下降9.9%,但对欧洲及北美洲出口增长15.7%,对非洲及拉丁美洲出口增长20.1%,对大洋洲出口增长11.0%。

外商直接投资平稳发展,对外借款下降。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额589亿美元, 下降7.9%。其中,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456亿美元,增长0.7%;对外借款110亿美元,下降8.5%。

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保持增长势头。全年签约1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完成营业额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01亿美元,增长20.9%;年末在外劳务人数32.5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

国际旅游业有所发展。全年海外游客入境人数634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10.2 %,其中港、澳、台胞5625万人次,增长12.4%,外国游客711万人次,下降4.3 %。国际旅游收入达126亿美元,增长4.4%。

八、金融和保险业

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年末广义货币(M2)为10449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 3%;狭义货币(M1)为38954亿元,增长11.9%;市场现金流通量(M0)为11204 亿元,增长10.1%。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569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13402 亿元,增长16.1%。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32487亿元,增长13.4%;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3407亿元,增长17.1%。各项贷款余额为86524亿元,增长15.5 %。

证券市场在逐步规范和加强监管中稳步发展。全年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A股109只,筹资440亿元。年末境内上市公司数量由上年末的745家增加到851家,市价总值达到19506亿元。通过发行B股、H股共吸收外资7.7亿美元。 全年共发行国债3891亿元(不含财政部向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到期国债兑付圆满结束。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247亿元(含外资机构),增长14.0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00亿元,寿险保费收入683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65亿元。支付各类赔款556亿元,其中财产险和短期人身险共支付赔款318亿元,寿险给付238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稳定发展。1998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91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0%。全国共有县级以上国有独立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办科研机构、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科研机构19918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86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67万人。

科技经费投入增加。全年全国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1177亿元,比上年增长 10.7%。其中,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526亿元,增长9.2%。

基础研究工作得到加强,国家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全年国家基础研究投入37 亿元,比上年增长26%。组织了一批技术创新项目和新产品试产,完成了15项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及鉴定验收。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加强。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的成果。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2.8 万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2500项,应用技术成果2.4万项,软科学成果1500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4700项,获国家奖励的成果543项。全年6次成功发射卫星。全年受理国内外专利申请121989件,授权专利67889件,分别比上年增长 6.8 %和33.1%。技术市场更加活跃。全国共签订技术合同28万份。 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30亿元,比上年增长22.8%。

质量、标准化、计量工作和天气预报等项服务进一步加强。全年全国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4500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228个。国家监督抽查6265家企业 200 类 7804种产品和商品。全国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3875 个, 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 2212万台件。全国共有城乡天气预报服务网发射站点1213 个, 卫星云图接收站点 235个。全国共有地震台站1267个,遥测台网28个。全国共有1403个海洋观测、 监测站点,共获得2082万组海洋数据。测绘部门公开出版地图1070种。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入,中小学学校布局进一步调整。年末全国普通高校1022所,招生108万人,在校生341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736个,招生7.3万人,在学研究生19.9万人;成人高校962所,招生100 万人,在校生282万人。普通高中13948所,在校生938万人。 各类高级中等职业学校17106所,在校生1126万人(含技工学校学生173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55%。全国初中在校生5450万人,初中入学率达87.3%;小学在校生1395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9%。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3.23%和0 . 93%。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251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8682 万人次。全年共扫除文盲321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635个,文化馆2915个,公共图书馆2721个,博物馆1289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3座, 广播人口覆盖率88.2%,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283座,电视人口覆盖率89.0 %。全国各类电影放映单位6.9万个。全年生产电影故事片82部,向国内销售影片(含复映片)221部,向国外销售143部。有10部影片在各类国际电影节上获12项奖。全年出版全国性和省级报纸195亿份,各类杂志25亿册,图书73亿册(张)。 年末全国共有档案馆3706个,已开放各类档案3305万卷(件)。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国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31万个,床位314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9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442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医生141 万人,护师、护士107万人。全国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5907个,卫生技术人员 22 万人。妇幼卫生机构2724个,卫生技术人员7.3万人。达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的县数占总县数的75%。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5万个,床位74万张, 卫生技术人员100万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村数89.5%,乡村医生和卫生员 133 万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国内外的各项比赛中,我国运动健儿获得了83个世界冠军;30人3队68次创31项世界纪录。在第十三届曼谷亚运会上获得金牌129枚,奖牌274枚,从而3次蝉联金牌与奖牌数亚洲第一。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共有11万人,各级环境监测站 2144个,环境监测人员5.7万人。自然保护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总数已达111个;全国自然保护区达到92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 136个。环境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到年末, 已制定各类环境保护标准395项。年内设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达88.0%,当年投产的建设项目同时建设防治污染设施的占90%。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 9575个,总投资10.1亿元。全国513个城市建成了2606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1.5 万平方公里;402个城市中建成了1994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8684平方公里。

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展开。对太湖流域日排水100吨以上的 1035 家排污企业进行了限期治理,全流域共投入治理资金14.5亿元,878家企业完成达标治理任务,14家企业停产治理,关停取缔了143 家污染严重又治理无望的企业。年末太湖流域已基本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目标,太湖水质趋于好转。

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与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的实施工作有序进行。至 1998年8 月止,已竣工项目323个,完成投资额189.9亿元。

全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些大中城市污染加剧,垃圾、农药、化肥等污染仍然严重,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功能衰退等生态问题比较突出。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全年出生人口1991万人,出生率为千分之十六点零三;死亡人口807万人,死亡率为千分之六点五零;全年净增人口1184万人, 自然增长率千分之九点五三,比上年下降0.53个千分点。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4810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7942万人,占30.4%;乡村人口86868万人,占69. 6%。0 —14岁人口比重为25.7%,15—64岁人口比重为67.6%,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6.7%,老年人口达到8375万人。家庭户平均户规模为3.63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25元,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60元,实际增长4.3%。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4亿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8.1 亿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年末99%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全国有8505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2735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离退休费社会统筹;1590万职工参加了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152 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医疗费用统筹。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国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106万张,收养80 万人。城镇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6万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6629个。全国600 个城市、1242个县已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有332 万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的达7208万人次。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53万人,妥善安置了退伍军人的生活和就业。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51.4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5.4亿元,接收社会捐赠122亿元。

J. 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速连续两年回落

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速连续两年回落
2018年全年房地产贷款增加6.45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39.9%,比2017年占比低1.2个百分点

在房地产市场“严控”的背景下,房地产信贷情况是市场的焦点之一。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在15日的2018年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上回应新京报记者提问时指出,2018年房地产贷款增速出现平稳回落。
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回落
阮健弘介绍,截至2018年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为38.7万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比2017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全年房地产贷款增加6.45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39.9%,比2017年占比水平低1.2个百分点,比2016年低4.9个百分点。
她表示,从结构上看,一是个人住房贷款增速比2017年低。2018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25.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增速比2017年回落4.4个百分点。二是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比2017年高。2018年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0.19万亿元,同比增长22.6%,增速比2017年高5.5个百分点。其中,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4.32万亿元,同比增长29.5%,增速比2017年低3.1个百分点。
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2月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为32.25万亿元,同比增长20.9%,增速比2016年末回落6.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5.56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41.1%,比2016年占比低3.7个百分点,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21.86万亿元,同比增长22.2%,增速比2016年末回落14.5个百分点。
新年首次降准实施,楼市影响几何?
1月4日,央行宣布决定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其中,2019年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别下调0.5个百分点。
对于昨日实施的新年首次降准,此前有多位市场人士提及,降准或有利于引导房贷利率下行。但在“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分类指导”这一大的调控框架下,再次走全面刺激楼市老路的可能性不大。
此前,国内部分地区房贷利率松动的新闻已受到市场普遍关注。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新京报记者指出,房地产市场核心是看杠杆,也就是首套房资格的认定和首套、二套房贷款的额度,这些现在都没有变化,所以市场利率的轻微波动对于市场影响很小。
展望未来,在严控的大基调下,市场对房价的预期也有所变化。央行此前发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对下季房价,27.4%的居民预期“上涨”,49.6%的居民预期“基本不变”,11.8%的居民预期“下降”,11.1%的居民“看不准”。
将这份季度调查较前几次结果对比着看,预期“上涨”的下降了(上季度为33.7%),预计下降的有所提高(上季度为9.6%)。
据新华社,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记者宓迪)

阅读全文

与历年全国贷款余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邮政小额网上贷款利率是多少 浏览:845
贷款担保人范本 浏览:721
贷款夫妻可以做担保人吗 浏览:984
现在不过户就能贷款吗 浏览:537
邮储手机贷款提现 浏览:935
银行会泄露贷款担保人信息吗 浏览:773
农行贷款的利息怎么还款 浏览:493
小额贷款高管证 浏览:972
怎样可以网上小额贷款利率 浏览:748
按揭贷款给银行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876
手机上怎么查助学贷款还款信息 浏览:457
担保人代还贷款手续 浏览:365
大连公积金贷款夫妻最高贷款额度 浏览:866
网贷被拒换个新手机号可以贷款吗 浏览:652
上海买房是两个人公积金贷款计算器 浏览:973
手机副号可以贷款吗 浏览:120
捷信公司贷款需要什么 浏览:484
上海贷款还清没有房算首套 浏览:774
郑州第二套房能用公积金贷款吗 浏览:101
分公司是否可以签订贷款合同 浏览: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