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战略全局中的定位有
我们要从这样几个方面深刻理解西藏在战略全局中的定位。
第一,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西藏占祖国版图的八分之一,地处世界屋脊,拱卫着祖国内地的安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第二,西藏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西藏是众山之宗,万水之源,是东亚气候的调节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都发源青藏高原,西藏的生态环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
第三,西藏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西藏的矿产、水、林业、动植物等众多资源储量丰富,在国家战略资源之中,居于重要地位,是造福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第四,西藏是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西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
第五,西藏是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西藏的边境线有四千多公里,与南亚诸国山水相连,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关系国家“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
第六,西藏是我国同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敌对势力、分裂势力斗争的前沿。西藏的特殊矛盾决定了达赖集团不会停止分裂活动,西藏的战略地位决定了西方敌对势力不会放弃把西藏作为分化我国的突破口,西藏始终处在维护祖国统一的前沿阵地。
⑵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什么时候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还没有说什么时候。
朱镕基在会上就如何加快发展西藏经济发表了讲话。他说,我们要站在战略全局高度,看待加快西藏经济发展问题,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共同努力,积极促进西藏经济的振兴和繁荣。基础设施薄弱是西藏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必须加快铁路、公路、机场、电力、通信、水利等设施建设。
(2)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贷款利率扩展阅读:
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和承担援藏任务的省区市代表在会上发了言。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新世纪之初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是促进西藏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从基本稳定到长治久安的重要决策。
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部署,是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措施。会议充分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西藏人民的深切关怀,体现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对西藏的大力支持。
与会代表决心学习、宣传、贯彻好会议精神,统一思想,团结奋斗,认真完成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⑶ 国家对西藏的政策
西藏自治区总人口219万多人,其中藏族占95%。西藏地方的社会经济、历史和地理条件在中国具有很大的特殊性。西藏自治区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利。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的《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第三条明确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西藏人民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这个委员会是一个具有政权性质的协商办事机构。基本职责是,组织实施西藏的民主改革,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创造必要的条件。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标志着宪法赋予西藏人民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利和其他民主权利已经开始实现。
国家赋予的地方性立法权。根据中国的法律规定,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截止1991年,西藏已颁布了60件单行条例、地方性法规和法律性决议、决定。内容涉及政权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婚姻、教育、语言文字、司法、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这些条例和法规的颁行,对西藏人民各项民主权利的实现,对地方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保障藏族人民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自由的权利。根据中国法律关于“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的规定,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于1987年通过了《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确定了在西藏自治区、藏汉语文并重,以藏语文为主的原则,并成立了藏语文工作指导委员会。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88年10月颁布了该规定的实施细则。
管理和自由安排本地经济建设的权利。党和中央和国务院历来十分关心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从80年代以来,在西藏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农牧区休养生息,免征农业税,取消农畜土特产品计划收购和反派购;实行关税轻税政策;增加财政补贴;实行优惠贷款利率。
依照国家法律,自主地保护、开发和利用本地自然资源的权利。西藏有丰富的资源,森林面积达600万公顷以上,已发现的矿藏70余种。西藏自治区先后颁布了《森林保护条例》、《矿产资源保护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并于1990年成立了自治区环境保护委员会。西藏已建立珠穆朗玛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等7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各种森林、植被和野生动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有进行对外贸易活动的自治权。1985年7月,自治区人民政府负责人在西藏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宣布了西藏开展对外经贸活动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了促进西藏对外经贸活动的开展,中央政府采取了特殊的政策,规定西藏地区进出口商品税率低于全国统一税率,所得外汇收入金额留成。1990年藏自治区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2.45亿元。
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制定和实施特殊政策和措施的权利。西藏实行的特殊政策主要有:
⑷ 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西藏跨越式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会议全面总结西藏发展稳定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深刻分析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工作要求,对推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战略部署。会议还对加快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强调,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省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本省藏区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来抓,动员全省各方面力量支持这些地区发展。中央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四省藏区发展迈出新步伐。集中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把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主攻方向,并取得重大突破。着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牧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农牧民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就业难、通信难等突出问题,优先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农牧业发展水平,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确保四省藏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⑸ 援藏的的优惠政策有哪些
援藏的的优惠政策如下:
1、财税金融政策实行优惠
(一) 对口援藏项目建设占用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
(二) 在对口援藏项目建设过程中,凡涉及地方收取的行政性收费全部免收;凡涉及企业、农牧民利益的,按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最低标准征收补助费、补偿费;凡国家规定征收,自治区目前尚未开征的税费,一律不予征收。
凡自治区未规定的收费项目,各地市、各部门一律不准征收。免收的费种主要有:土地出让金地方所得部分、采矿权使用费及手续费、水资源费、工商管理费等。减征的费种主要有:定额测定费征收50%;工程监理费按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最低标准计取。
(三) 对口援藏项目建设所需建筑用的沙、石料,在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请划定采区后合理开采;属于自采自用的,免征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地方所得部分。
(四) 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对口援藏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搞好金融服务。对资金来源有保证的对口援藏项目,商业银行可根据项目的建设进度及时“垫贷”;自接到贷款申请之日起,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给予是否贷款的答复。
在实行转帐结算的前提下,对口援藏项目确实需要支取现金的,各商业银行要及时支取。同时,金融部门要改善服务,提高效率,加快资金清算速度。
2、土地征用及拆迁优惠政策
(一) 及时提供并保障对口援藏项目建设用地。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对援建项目所需国有土地由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后再无偿划拨;所需集体未利用土地,由政府征用后无偿划拨。
需要使用农用地的,按征用农用地最低标准由当地政府统一征用并进行补偿后予以划拨。对口援藏项目建设用地,只办理土地登记手续,免除一切行政性收费。
(二) 使用现有城镇建设用地需拆迁原有建筑及附属设施的,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负责拆迁工作,并根据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最低标准进行拆迁补偿。
3、施工电力和运输保障优惠政策
(一) 电力部门要优先保证援建项目施工所需电力,免收供配电贴费和增容费。
(二) 交通运输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为对口援藏项目建设提供运力上的保障,高质量地做好运输服务。对紧急、重点援藏物资和人员的运送,优先安排所需运力。
(5)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贷款利率扩展阅读:
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一) 简化对口援藏项目审批程序。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一道按规定程序报批,初步设计、开工报告不再报政府审批。
自治区对口支援建设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切实搞好对口援藏项目的全过程服务。凡办理有关审批手续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推透、扯皮。
对缺少一般性材料的,可先受理后补齐材料。自收到完备的报批文件后,一般应在3个工作日内办完审批手续,特殊情况不得超过5个工作日。
对特殊情况,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对于涉及多个部门或跨区域的重大工作事宜,应报请自治区对口支援建设项目协调领导小组进行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主动地组织落实。
(二) 各地市、各部门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凭自治区、地(市)对口援藏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认证手续执行各项优惠政策规定。
对减免的税费,有关部门在审查项目概预算时不再列入。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各项优惠政策实施工作的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要一查到底,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并限期改正。
(三)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服务于对口援藏工作的大局意识,切实转变职能,提高办事效率,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把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好。
援藏扶持推介:
1994年至2010年,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分六批,共选派4742名干部到西藏工作。西藏全区73个县(市、区)和双湖特别行政区以及自治区和地市主要直属部门都在受援范围之内。
从昌都到阿里,从山南到那曲,对口援藏为当地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据统计,对口支援省市和单位累计向西藏无偿援助资金、物资折合133亿元,实施援助项目4393个。
一批批援藏干部,一笔笔援藏资金,将西藏和内地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力推动了西藏的发展和进步。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关注西藏稳定。
“必须把维护稳定作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深入持久开展反分裂斗争”“切实推动西藏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切实推进西藏由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
一次次重要论述,一项项工作部署,化作西藏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实际行动——西藏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坚决挫败达赖集团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维护了西藏稳定、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党中央十分关心藏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从布达拉宫到萨迦寺,从《格萨尔王传》抢救整理到藏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已投入14.5亿元保护修缮西藏文物。
边疆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于2000年启动,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能力、广播电视节目译制能力大大加强,党和国家的声音越来越多地传入千家万户。
党中央运筹帷幄、全力推动,西藏创造了发展奇迹——从没有一家现代工厂到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从没有一条公路到初步建立起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从古老的信差驿站到建立起以光缆、卫星、网络为骨干的现代通讯网络体系,从藏中、藏东、藏西三大新兴经济区迅速崛起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西藏经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到去年底,西藏国内生产总值在过去5年里连续突破300亿元、400亿元和500亿元大关,达到507.46亿元。与和平解放时比,西藏经济总量翻了上百倍。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雪域高原的碧水蓝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退牧还草、植树造林、防沙治沙……“
十一五”期间,西藏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超过10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倍多。一项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项目在西藏得到实施。
2000年,西藏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5%,居全国之首。调查显示,西藏的水、气、声、土壤、辐射和生态环境质量一直保持良好状态。
西藏,初步走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齐头并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⑹ 在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中央在维护社会稳定上提出了什么方针
在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中央在维护社会稳定上。提出。西藏和。国家,内陆其他省市是一样的。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下,享受同样的待遇。
⑺ 国家对西藏的优惠政策
西藏自治区成立40年来,中央在西藏实行一系列特殊优惠的政策,投入巨资建立和改善经济基础设施,使西藏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三次飞跃。 据西藏经济界人士介绍,第一次飞跃是1959年开始的民主改革时期;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后,全面实行“两个长期不变”政策时期;第三次是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后。1959年,西藏一举砸碎了封建农奴制枷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权。百万翻身农奴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牲畜和生产工具,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仅粮食生产一项就从1951年的近15万吨增加到1965年自治区成立时的29万吨,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1980年3月,中央召开的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使西藏实现了工作重点转移。1984年,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帮助西藏建设43项工程,明确实行了“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免征农牧业税等一系列促使农牧民休养生息的优惠政策。耕地、牲畜分到农牧民手中,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推广,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带来了西藏社会生产力的第二次飞跃。这次生产关系的调整使西藏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科技成为农业发展新的生产力。西藏每年有33万农民接受化肥施用、良种精选、药剂播种、机械耕作等技术培训,土地的产出率因而得到提高,多数群众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仅仅10多年间,种子更新了几代,亩产一年比一年高。同时,一批轻工、建材、水泥、啤酒等工厂建立起来,民族工业迅速崛起。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达到28%。中央第三次、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后,决定对西藏实行“对口支援、分片负责、定期轮换”的政策,国家在保证正常项目建设的同时,支援西藏建设了62项工程和117项工程,并在财税、贸易、金融等方面赋予优惠政策。满拉水利枢纽工程、羊湖电站、青藏川藏公路整治改建等工程的建成,改变了西藏落后的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基础设施。在10年多的时间里,西藏在抓好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重视结构的调整,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托优势资源培育以旅游、藏医藏药、矿产为主的支柱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社会生产力第三次得到快速发展。农牧民粮油肉基本实现自给,作为生产力基本要素的生产工具得以更新换代。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被现代方式代替,信息技术、高新技术的作用日益增强。国家的特殊优惠政策使西藏生产力持续快速发展,西藏国民经济连续持续增长。西藏国民生产总值1999年超过100亿元大关后,去年又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11.54亿元。进入新世纪的前4年,西藏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5%,在西部12个省市中居第三位。
⑻ 国家和政府对西藏有什么优惠政策
由于西藏地处偏远,在1959年民主改革前处于封建农奴制条件下,因此比之内地,各方面起步晚,发展慢。为了加速西藏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在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扶持和特殊照顾。同时,中央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特殊的优惠政策,主要有:对西藏财政补贴,实行“核定基数,定额递增,专项扶持”的政策;在税收上实行“税制一致,适当变通,从轻从简”的政策;对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项目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重点项目重点扶持;外贸上实行放宽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政策,并在国际援助方面对西藏实行倾斜;对农牧业继续实行“两个长期不变”(即农区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牧区实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2000年以前免征乡镇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⑼ 今年是第几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议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2015年8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
去年开的,16年应该不会再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