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上升的原因包括哪些,應採取哪些對策
一、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上升是宏觀經濟調整的反映
2003年至2013年,是我國經濟經歷高速發展的十年,這一階段,我國名義GDP年均增速高達16.8%,實際增速也有10.1%。伴隨經濟規模的增長,貨幣供應量從19.05萬億元增長至135.98億元。在經濟的上行期,流動性充裕,投資機會多,企業信貸需求旺盛。同時,中國銀行業在剝離擺脫不良資產包袱之後,通過股改上市,成為市場化運作主體,釋放了銀行的增長動力,資產規模從27.7萬億元提升至151.4萬億元,十年增長了4.5倍。
企業的擴張與銀行的發展一方面相輔相成,另一方面也為當前銀行資產質量惡化埋下了的隱患:一是企業整體杠桿率偏高,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當前中國公司債務已經達到GDP的125%,進入紅色區域(公司與個人債務總和與GDP之比正常值為100%);二是企業跨業經營成為趨勢,特別是涉足房地產、礦產等領域的情況較多;三是產能全面過剩,無論是高耗能的電解鋁、鋼鐵,還是新興的光伏、風電,以及造船等行業均嚴重過剩。
而存在上述風險隱患的「銀-企」借貸體系是不可持續的。進入新常態後,各種關系正在調整,原有借貸體系中的一些風險隱患需要時間來消化和釋放。從銀行信貸資產風險發生的情況看,「企業死亡」與上述三類風險隱患相對應,表現為「高杠桿斷裂」,「多頭投資失敗」和「過剩產能出清」。客戶風險爆發的過程,也是經濟機體去除這些「頑疾」的結果體現。
二、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上升是各國經濟調整的共同現象
橫向上看,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歷次貸危機後,也普遍遭遇了銀行貸款不良率上升的階段。其中,美國銀行業在次貸危機爆發當年不良貸款率較之前提高0.6個百分點,風險暴露主要集中在隨後的兩年(08、09年貸款不良率增幅高達1.57和2.03個百分點),並於2009年達到頂峰(5%),之後逐漸回落,整體上與危機爆發和影響逐漸消除的過程基本一致。其他發達國家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也呈現類似特徵。可見,銀行不良貸款率在經濟下行期上升,隨著經濟復甦回落是全球普遍的現象。2
美國GDP增速與銀行不良貸款率。數據來源 WIND
直至目前,上述國家銀行不良貸款率仍處於較高水平。總資產排名全球20強的銀行平均的不良貸款率為3.50%。匯豐銀行、法國巴黎銀行、摩根大通、法國農業信貸銀行、巴克萊銀行、花旗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法國BPCE銀行、桑坦德銀行、富國銀行的不良資產率均遠遠超過2%的水平,有的甚至達到了8%。
2
發達國家銀行不良貸款率。數據來源 WIND
與之相比,我國上市銀行平均的不良貸款率為1.52%,仍然處於較低的水平。即便是三季度不良貸款率率先突破2%的農業銀行,考慮到該行撥備覆蓋率較高,若將超出平均水平的撥備用於核銷,該行不良貸款率將大幅下降至1.5%以下。
三、應對資產質量惡化,中國銀行業尚有空間
首先,宏觀經濟逐漸展露出積極的因素。雖然短期內經濟仍有下行壓力,一些傳統產業、過剩產能向下調整的慣性仍然較大。但同時,新產業、新業態、新動力加快孕育,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繼續提升,第三產業比重進一步提高,出口降幅收窄等。宏觀經濟增長結構的調整為銀行業對沖存量風險提供了機遇。
其次,中國銀行業的風險管理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大多建立了現代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機制,通過引入並實施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在風險管理政策、工具、系統等方面不斷強化和完善,形成了較為系統的風控體系,資本對風險的抵補能力不斷加強。
第三,在不良貸款大量爆發前,銀行已經開始意識到一些問題,並採取了相應措施,如對「兩高一剩」、房地產等行業進行管控。以農業銀行為例,自2009年開始對鋼鐵、有色等行業實施指導性限額管理,2011年起實施指令性限額管理,一方面控制了設限行業風險敞口總量;另一方面,在限額管控下,銀行優中選優,介入行業內優質客戶,即便面臨「去產能」的局勢,受到的沖擊也相對有限。
第四,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銀-企」兩方面均積極調整。企業方面,在歷經大量因「高杠桿斷裂」而「猝死」的風險事件後,在擔保融資、高成本融資等方面相對謹慎;銀行方面,不再是簡單追求自保,而是有選擇的給企業「輸血」,企業也配合銀行方面進行貸款歸位、落實抵押,確保一部分能夠產生現金流的項目得到資金支持以最終償還貸款,有效化解暫時的風險。
此外,中國銀行業在經濟上行期儲備了較為充分的財務資源。目前,上市銀行撥貸比為2.77%,規模前十大銀行撥貸比顯著超過美國、日本、英國和德國等主要發達國家(低於法國),對風險覆蓋的水平相對較高。
1
中國及主要發達國家規模前十大銀行撥貸比。數據來源 www.ybzcpcc.com
總體而言,當前銀行不良貸款率的上升是宏觀經濟結構調整在銀行資產端的體現,具有階段性特徵。既不能誇大這一現象的嚴重性,也不能低估解決問題的艱巨性,要從縱向看探究問題的產生,在橫向上借鑒他山之石,清醒地認識來龍去脈,深刻洞察商業銀行的經營和管理的邏輯和內在規律,不為一時的市場浮躁所動,才能在風險之後「涅槃重生」
『貳』 不良貸款率的形成原因
不良貸款的形成原因多種多樣,不外乎來自於銀行外部的原發性因素和銀行內部管理的內生性因素。 從金融不良資產形成原因還有地方政府幹預的因素,銀行的貸款曾經支持過企業、地方經濟發展。因此,無論從受益的原則還是從造成損失的原因去追究,債務人和地方政府都應當在這種錯位資源的重新配置過程中承擔相應份額的合理成本。從本質上來說,不良資產處置是對歷史上形成的錯位的社會資源進行重新配置,使其盡可能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用。但這種資源重新配置的損失,如果全部由銀行來承擔顯然是不合理的。政府承擔不良金融資產有利於為地方經濟發展創造條件,改善當地的投融資和信用環境,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叄』 不良貸款大幅增加的根源到底是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我回答的時候列舉部分研究論文,如下所述。
上面是我請教一位學會計的朋友給我的回答。其實本質上還是上下兩方面的原因,但是細分之後,我們才能從具體的問題中找尋具體的處理方法、解決措施。
比如說,1999年,我國成立了信達、華融、長城、東方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按照賬面價值從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剝離了1.39萬億元不良貸款。也就是說,從外部向銀行、向不良貸款產生機構注入資金,使得不良貸款變成專業的金融資產管理的公司的資產,這一方法,是已被證實有效的辦法。
這就是鄙人簡陋的回答,希望有所幫助!
『肆』 銀行不良貸款的出現主要有哪些原因
銀行不良貸款,是指銀行貸款給個人或者企業,企業逾期很長還款或者甚至無償還能力,導致銀行長期回收不了資金的貸款。
不良貸款可以說是銀行體內的"毒瘤",侵蝕銀行的利潤或資本金,嚴重的還會引發銀行破產。
『伍』 結合實際談談不良貸款形成原因有哪些應如何加強不良貸款的管理
不良貸款亦指非正常貸款或有問題貸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貸款協議按時償還商業銀行的貸款本息,或者已有跡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貸款協議按時償還商業銀行的貸款本息而形成的貸款。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這種風險主要是由於銀行自身經營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我國不良貸款產生的原因卻迥然不同。主要有宏觀經濟環境、銀行自身經營管理和信用與法律環境三個方面,主要經營管理者應樹立合規經營、穩健發展理念,同時應建立責權清晰、相互牽制的組織架構,前、中、後台部門應聯動協作控制不良零售貸款。此外還應建立系統、科學的績效考核體系 。 一是信貸業務發展和貸款質量控制指標應有機統一的納入到機構領導班子績效考核中去,所佔分值比重不應差距過大。二是信貸前、中、後台部門應有明確的季度、年度信貸質量考核指標,如不良貸款額、不良貸款率、不良貸款清收額、不良貸款清收率等。三是信貸客戶經理的績效兌現周期應與貸款產品的風險暴露周期相吻合。
『陸』 不良貸款余額是什麼
按五級分類,次級/可疑/損失類貸款為不良貸款,不良貸款余額就是這些貸款的余額
『柒』 銀行不良貸款余額什麼意思為什麼叫余額
我是農行的,不良貸款余額就是指你還有多少不良貸款沒有換上,望採納
『捌』 造成銀行不良貸款率持續上升的原因有
一直以來,不良貸款問題是制約國有商業銀行進一步加快發展速度,一方面商業銀行缺乏一個有效風險定價機制,整個風險的價格完全在政府的管制下;另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的產權結構和政府角色定位的失衡,不良貸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資金體制變革的影響。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隨著「撥改貸」政策的逐步實施,國企不再得到國撥資金的補充,以致企業虧損等財政性支出被擠入了銀行流動資金貸款,因此造成企業資金捉襟見肘,周轉失靈,這對國企最終無力償付貸款本息有相當影響。
二、投融資體制約束了銀行自主經營。我國的投資體制缺乏責任制的約束,長期以來形成一種「政府立項、計委審批、財政與銀行買單」的模式,由於投資項目的確立,系由有關部門包攬決定,銀行只作為一個現成的貸款人。如遇到決策失誤、立項不當,或經濟環境變化,往往發生項目建成無法投產,或因重復建設,投產後產品積壓,以及產銷不對路、效益低下等。結果使貸款到期無力歸還,造成逾期和呆滯,形成不良。
三、會計核算處理上的弊漏。流動資金貸款原是填補國企自有資金不足,由銀行發放的短期貸款,它的貸款期限一般為一年。但實際上它是銀行墊付國企鋪底的流動資金,是長期被企業周轉佔用,形成「短貸長用」。對這類貸款的到期還款,相應的會計核算處理方法一直為「借新還舊」。隨著短期貸款到期申請展期期限累計不得超過原貸款期限,經批准展期後的貸款,如到期無力還款,次日起即屬逾期貸款等規定的出台,堵住了沒完沒了的展期,貸款的逾期情況得到了真實反映,這是不良貸款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實體經濟拖累。銀行是服務業,銀行業的發展和實體經濟緊密關聯。造成銀行業經營困難,大量不良產生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由於經濟壓力日漸增大而造成的。而這種經濟壓力在目前看來不會立刻得到緩解。預計未來我國經濟運行將是L型走勢。這個L型是一個階段,持續時間相對較長。因此今後幾年,總需求低迷和產能過剩並存的格局難以出現根本改變,銀行不良貸款率仍舊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因此銀行業需要做好長期艱苦作戰的思想准備,苦練內功,迎接漫長嚴冬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