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簡述不同信用條件對銀行借款實際利率的影響
按照國際通行做法,銀行發放短期借款往往帶有一些信用條件,主要有:
1.信貸限額。
信貸限額是銀行對借款人規定的無擔保貸款的最高額。信貸限額的有效期限通常為一年,但根據情況也可延期一年。一般講,企業在批準的信貸限額內,可隨時使用銀行借款。
但是,銀行並不承擔必須提供全部信貸限額的義務。如果企業信譽惡化,即使銀行曾同意過按信貸限額提供貸款,也可能得不到借款。這時,銀行不會承擔法律責任。
2.周轉信貸協定。
周轉信貸協定是銀行具有法律義務地承諾提供不超過某一最高限額的貸款協定。在協定的有效期內,只要企業的借款總額未超過最高限額,銀行必須滿足企業任何時候提出的借款要求。企業享用周轉信貸協定,通常要就貸款限額的未使用部分付給銀行一筆承諾費。
例如,某周轉信貸額為1000萬元,承諾費率為0.5%,借款企業年度內使用了600萬元,余額400萬元,借款企業該年度就要向銀行支付承諾費2萬元(400×0.5%)。這是銀行向企業提供此項貸款的一種附加條件。
周轉信貸協定的有效期通常超過一年,但實際上貸款每幾個月發放一次,所以這種信貸具有短期和長期借款的雙重特點。
3.補償性余額。補償性余額是銀行要求借款企業在銀行中保持按貸款限額或實際借用額一定百分比(一般為10%至20%)的最低存款余額。從銀行的角度講,補償性余額可降低貸款風險,補償遭受的貸款損失。對於借款企業來講,補償性余額則提高了借款的實際利率。
4.借款抵押。銀行向財務風險較大的企業或對其信譽不甚把握的企業發放貸款,有時需要有抵押品擔保,以減少自己蒙受損失的風險。短期借款的抵押品經常是借款企業的應收帳款、存貨、股票、債券等。銀行接受抵押品後,將根據抵押品的面值決定貸款金額,一般為抵押品面值的30%至90%。這一比例的高低,取決於抵押品的變現能力和銀行的風險偏好。抵押借款的成本通常高於非抵押借款,這是因為銀行主要向信譽好的客戶提供非抵押貸款,而將抵押貸款看成是一種風險投資,故而收取較高的利率;同時銀行管理抵押貸款要比管理非抵押貸款困難,為此往往另收取手續費。企業向貸款人提供抵押品,會限制其財產的使用和將來的借款能力~
② 補償性余額對銀行短期借款利率有什麼影響
補償性余額,即企業貸款時,訂場斥渡儷盜籌醛船互銀行要求借款企業在銀行中保持按貸款限額或實際借款額一定百分比計算的最低存款額。 通過補償性余額的留存,從企業角度來講,可以增進其信用意識及積極主動還款意識,提高償債能力;從銀行角度來講,可以降低風險,補償可能透支的貸款損失。
③ 某企業按年利率10%向銀行借款20萬元,銀行要求保留20%的補償性余額。那麼,企業該項借款的實際利率為(
選B,根據實際利率的計算公式:實際利率=名義借款金額*名義利率/[名義借款金額*(1-補償性余額)]=名義利率/(1-補償性余額百分比)
因為保留20%的補償性余額,所以還有餘額:1-20%=80%
實際利率=10%/80%=12.5%。
(3)從銀行的角度看補償性余額可以降低貸款風險擴展閱讀
補償性余額是銀行要求借款人在銀行中保持按貸款限額或實際借用額一定百分比(一般為10%至20%)計算的最低存款余額。補償性余額有助於銀行降低貸款風險,補償其可能遭受的風險;對借款企業來說,補償性余額則提高了借款的實際利率,企業交付的利息不變,但也加重了企業的財務負擔。
利率計算:補償性余額貸款實際利率=名義利率/(1-補償性余額比率)
例子:企業採用補償性余額借款1000萬元,名義利率為12%,補償性余額比率為10%。那麼實際企業可以利用的借款額為1000×(1-10%)=900萬元,
實際利率=年利息/實際可用借款
=名義利率/(1-補償性余額比率)
=12%÷(1-10%)
=13.33%
④ 「補償性余額」是什麼意思
補償性余額,即企業貸款時,銀行要求借款企業在銀行中保持按貸款限額或實際借款額一定百分比計算的最低存款額。
通過補償性余額的留存,從企業角度來講,可以增進其信用意識及積極主動還款意識,提高償債能力,但是也提高了借款的實際利率,加重了企業的利息負擔;從銀行角度來講,可以降低風險,補償可能透支的貸款損失。
補償性余額的利率計算:
補償性余額貸款實際利率= 名義利率/(1-補償性余額)
(4)從銀行的角度看補償性余額可以降低貸款風險擴展閱讀:
補償性存款余額
補償性存款余額是商業銀行除向企業收取貸款利息外,還往往要求後者在銀行帳戶中保持一個最低存款余額,這個余額就叫補償性存款余額。它或者同實際貸款總額成正比,或者同信貸限額成正比。
這種補償性存款余額的多少,因銀行和借款企業的不同而各異,但許多銀行要求借款企業至少必須保持相當於信貸限額15%的存款余額。銀行要求借款企業保持補償性借款余額將會提高企業的流動性。銀行在必要時,可以行使法律給予它的補償權,用借款企業的銀行存款余額來償還全部貸款或一部分貸款。
⑤ 某企業按年利率5%向銀行借款200萬,銀行要求保留15%de 補償性余額,則該項貸款的實際利率為
補償性余額貸款實際利率 = 名義利率/(1-補償性余額比率),所以應該是0.05/(1-0,15)=0.0588
實際貸款利率應該是5.88%,補償性余額可以降低銀行的貸款風險,實際上是增加了借款人的負擔,使借款人的實際貸款利率增加了
⑥ 什麼是補償性余額可以用通俗的語言解釋一下嗎
補償性余額是銀行要求借款人在銀行中保持按貸款限額或實際借用額一定百分比(一般為10%至20%)計算的最低存款余額。補償性余額有助於銀行降低貸款風險,補償其可能遭受的風險;對借款企業來說,補償性余額則提高了借款的實際利率,加重了企業的利息負擔。 補償性余額貸款實際利率 = 名義利率/(1-補償性余額)
例1:企業採用補償性余額借款1000萬元,名義利率為12%,補償性余額比率為10%。那麼實際企業可以利用的借款額為1000×(1-10%)=900萬元,
實際利率=年利息/實際可用借款
=名義利率/(1-補償性余額比率)
=12%÷(1-10%)
=13.33%
例2:某企業按年利率4.5%向銀行借款200萬元,銀行要求保留10%的補償性余額,則該項貸款的實際利率為多少?
實際利率 = 4.5%÷(1-10%)×100% = 5%
由於企業向銀行取得的長期借款利息是可以在稅前扣除的,有助於企業減少稅負的作用,故長期借款的實際利率(也可成為實際成本率)=名義利率*(1-企業所得稅稅率)/(1-補償性余額比例),這樣才更加合理。
如上例中,實際利率=4.5%×(1-25%)÷(1-10%)×100%=3.75%
⑦ 補償性余額可以降低銀行貸款風險卻加大了借款企業的實際利率
是對的。
例如:某企業按年利率8%向銀行借款10萬元,銀行要求維持貸款限額15%的補償性余額,那麼企業實際可用的借款只有8.5萬元,該項借款的實際利率則為:
10*8%/8.5=9.4%
⑧ 補償性余額是什麼意思呢
補償性余額,即企業貸款時,銀行要求借款企業在銀行中保持按貸款限額或實際借款額一定百分比計算的最低存款額。
通過補償性余額的留存,從企業角度來講,可以增進其信用意識及積極主動還款意識,提高償債能力,但是也提高了借款的實際利率,加重了企業的利息負擔;從銀行角度來講,可以降低風險,補償可能透支的貸款損失。
補償性余額的利率計算:
補償性余額貸款實際利率
=
名義利率/(1-補償性余額)
例:企業採用補償性余額借款1000萬元,名義利率為12%,補償性余額比率為10%。那麼實際企業可以利用的借款額為1000×(1-10%)=900萬元
實際利率=年利息/實際可用借款
=名義利率/(1-補償性余額比率)
=12%÷(1-10%)
=13.33%
(8)從銀行的角度看補償性余額可以降低貸款風險擴展閱讀:
銀行要求的補償性余額的數量主要受信貸市場競爭的影響。
如果信貸市場供大於求,那麼在簽訂貸款協定時,借款者可能會處於有利的地位,補償性余額可能就較小。反之,借款者就可能不得不接受較高的補償性余額。
從銀行的角度講,補償性余額可以降低貸款風險,補償以後可能遭受的貸款損失。而且,企業在銀行中保持這些低息或無息的存款,增加了銀行從貸款中獲得的實際利息。
從借款企業的角度講,補償性余額則提高了借款的實際利率,減少了借款的實際可使用數量。
如果銀行要求的補償性余額存款高於企業通常所維持存款水平,則補償性余額條款將提高企業的借款成本。
參考資料:網路-補償性余額
⑨ 什麼是補償性余額
補償性余額是銀行要求借款人在銀行中保持按貸款限額或實際借用額一定百分比(一般為10%至20%)計算的最低存款余額。補償性余額有助於銀行降低貸款風險,補償其可能遭受的風險;對借款企業來說,補償性余額則提高了借款的實際利率,加重了企業的利息負擔。
補償性余額貸款實際利率
=
名義利率/(1-補償性余額)
例1:企業採用補償性余額借款1000萬元,名義利率為12%,補償性余額比率為10%。那麼實際企業可以利用的借款額為1000×(1-10%)=900萬元,
實際利率=年利息/實際可用借款
=名義利率/(1-補償性余額比率)
=12%÷(1-10%)
=13.33%
例2:某企業按年利率4.5%向銀行借款200萬元,銀行要求保留10%的補償性余額,則該項貸款的實際利率為多少?
實際利率
=
4.5%÷(1-10%)×100%
=
5%
由於企業向銀行取得的長期借款利息是可以在稅前扣除的,有助於企業減少稅負的作用,故長期借款的實際利率(也可成為實際成本率)=名義利率*(1-企業所得稅稅率)/(1-補償性余額比例),這樣才更加合理。
如上例中,實際利率=4.5%×(1-25%)÷(1-10%)×100%=3.75%
⑩ 某企業按年利率5%向銀行借款200萬元、銀行要求保留15%的補償性余額、則該項貸款實際利率為多少說明原因謝
實際利率=年利息/實際可用借款=(200*5%)/200*(1-15%)=5.88%
因為實際利率就等於你實際支付的利息除以實際借到的款,要支付的利息為200*5%=10(萬元),200萬中有15%為補償性余額,所以實際得到的錢為200*(1-15%)=170(萬元)所以實際利率=10/170=5.88%。
補償性余額其實是銀行降低自身貸款風險的一種做法。但是對借款企業來說,補償性余額則提高了借款的實際利率,加重了企業的利息負擔。
(10)從銀行的角度看補償性余額可以降低貸款風險擴展閱讀
企業所得稅稅率對實際利率的影響
企業向銀行取得的,存在補償性余額長期借款的利息是可以在稅前扣除的,有助於企業減少稅負的作用,故存在補償性余額長期借款的實際利率=名義利率*(1-企業所得稅稅率)/(1-補償性余額比例)。
假設上例中企業的企業所得稅為25%。實際利率=名義利率*(1-企業所得稅稅率)/(1-補償性余額比例)=5%*(1-25%)/(1-15%)=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