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銀行業不良資產的問題
「從文章可以看出,2009年年初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資產余額為15509億元,
而銀監會網站裡面的2008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情況表顯示2008年第四季度的不良資產余額才5681.8億元。 」我個人的理解,就是其中的字眼「銀行業金融機構」和「商業銀行」,銀行不但包括商業銀行,還包括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
⑵ 我要寫一篇關於銀監會實施不良貸款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的論文,請高手推薦一些有用的參考書參考文獻給我
不良貸款監管可是銀監會的重要核心內容。一個是不良貸款率,一個是不良貸款余額 銀監會外網上一些政策法規可以參考。另外,從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從雙降到雙控,今年貨幣政策轉變後叫貸款分類真實性。從2003年到現在,做得很大工作就是推動貸款五級分類,真實反映風險狀況。
⑶ 為什麼銀監會披露的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與其年報中數據不一致
銀監局規定,不良貸款的比例不能超過百分之五了。這是個硬性指標了。他的年報表不會超百分之五的。
⑷ 關於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置
這是我最近的作業哦
銀監會1月公告顯示,2004年,主要商業銀行(指4家國有商業銀行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7176億元,比年初減少3946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3.2%,比年初下降4.6個百分點。這是不良貸款繼2002年、2003年後的連續第三年「雙下降」。
但是,如果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剝離的因素不包括在內的話,那麼情況就不是這樣了。2004年6月份,通過剝離和核銷手段,中行、建行和交行對不良貸款集中處置不良貸款合計為4364億元,超過了2004年不良貸款減少的3946億元。如果考慮到這個因素,2004年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實際水平將不是「雙下降」,而是結束了過去兩年不良貸款余額持續下降的趨勢,不良貸款余額反而增加了418億元。
也就是說,盡管從中國銀監會公布的數據來看,國內銀行不良貸款狀況是有所好轉,但其中「技術性」成分不少。如果加上有些商業銀行可能通過貸款重組、借新還舊等形式,將不良貸款顯現的時間延後,以此來滿足監管部分之要求,那麼國內銀行的不良貸款是增是減更是令人質疑了。正如一些海外的研究機構所預測的那樣,2005年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將有顯著增加跡象。
以准備上市的建行為例,雖然目前建行的不良貸款率僅為3.91%,但在1999年向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出售了2500億元不良貸款之後,建行在2002年底的不良貸款率曾高達16.97%.2003年重組開始後,經過國家注資,以賬面價值50%的價格出售1289億元不良貸款,以及核銷569億元不良貸款之後才達到目前一個「干凈」的水平。
降低不良資產三大辦法:專人催收 沖銷 出售企業國有股
銀行自身成立專門機構或指定專人催收。仍留在銀行的不良資產,一類是已無收回可能的呆賬,一類是1996年《商業銀行法》生效、商業銀行自主權擴大後發生的應收未收的貸款及其利息。這後一部分不良資產發生時間不長,情況明朗,收回的可能性較大,應由債權銀行成立專門機構、調集專人催收。對主動想辦法歸還拖欠貸款的企業,銀行應積極給予其所需的新的貸款支持,以鼓勵形成良好的社會信用風氣。
加大對不良資產的沖銷力度。對已無收回可能的不良資產,只能用各種辦法沖銷。
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在實行股份制改革,公開發行股票後,可考慮出售部分國家股權,用所得資金沖銷不良資產,償還銀行貸款。
⑸ 截至2015年12月末,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中國有銀行佔多少
中國銀監會公布的2015年底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率為1.67%。 已經公布了2015年度財務報告的中國前六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合計接近8000億元人民幣,他們貢獻了中國全部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的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