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沈陽偵破校園貸案具體什麼情況
8月21日訊 近日,遼寧沈陽警方多警種協同作戰,成功偵破「5.08」「校園貸」「套路貸」詐騙犯罪案件,打掉了以犯罪嫌疑人陶某(男,27歲,內蒙古通遼市人)、魏某(男,27歲,沈陽市沈北新區人)、鄭某(男,22歲,鐵嶺昌圖縣人)、鄒某(男,35歲,沈陽市皇姑區人)為首的四個以道義大學城學生為侵害目標,利用「校園貸」「套路貸」方式實施詐騙、敲詐勒索、非法拘禁等犯罪行為的惡勢力犯罪團伙,抓獲團伙成員28人,扣押作案車輛13台,作案手機58部,涉案銀行卡143張,初步核查涉案金額高達1000餘萬元。
據悉,2018年5月初,沈北新區分局接報警稱,女大學生劉某為購買手機向犯罪嫌疑人管某借款8000元,並於1月5日簽訂了包含手續費、平台費等在內的15000元借款合同,約定每月還款1500元;當還至3月30日時,劉某因無力還款,在管某的介紹下,再次向犯罪嫌疑人陶某借款6萬元,在償還前期債務、扣除各種費用後實際到手僅8400元;到了合同到期日——4月19日,劉某仍無力還款,在犯罪嫌疑人陶某的教唆下,又向犯罪嫌疑人鄭某等人借款15萬,用於償還前期債務及各種費用,並約定每月還款1萬元直至還清為止。劉某最終因無力承受巨額債務,在犯罪嫌疑人鄭某等人的人身威脅和言語恐嚇後,被逼輟學在家躲債。劉某父親知情後,立即來到公安機關報警,沈北分局刑偵禁毒大隊接到報警後,迅速抽調專門警力開展深入調查。
7月17日,專案組在充分查清該團伙組織架構,掌握大量違法犯罪事實的基礎上,在市公安局統一指揮下,抽調160餘名精幹警力,組成28個抓捕組,實施統一收網行動。專案組分別在大東區、鐵西區、和平區、瀋河區及沈北新區將犯罪嫌疑人陶某、魏某、鄭某、鄒某等28名團伙成員成功抓獲。經審訊,犯罪嫌疑人陶某、魏某、鄭某、鄒某對通過威脅、恐嚇,實施「套路貸」詐騙的違法犯罪事實供認不諱。
目前,犯罪嫌疑人陶某等28人因涉嫌詐騙等犯罪被沈陽警方依法予以刑事拘留,此案正在進一步辦理中。
2. 關於校園貸的案例,談談隱藏在網路中的危害
部分不良網路借貸平台誘導學生過度消費,甚至陷入高利貸陷阱,因此要加強校園不良網路借貸平台的監管和整治。業內人士表示,不良平台將被逐漸淘汰,今後整個行業的發展會更加規范化和專業化~
3. 如何看待大學生校園貸款問題的調研報告
放貸的人對這方面來講是嚴重的違規行為,學生們也不應該去貸款,因為這方面不單涉及到各種各種問題,甚至最嚴重的可能會毀掉他一生。
4. 國家關於校園貸款的法律責任,具體有什麼規定
為加強對校園不良網路借貸平台的監管和整治,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4月13號,教育部辦公廳、中國銀監會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校園不良網路借貸風險防範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省教育廳昨日下發文件要求省內各高校抓好落實。
《通知》明確,各高校要建立校園不良網路借貸日常監測機制,聯合銀監局等相關部門密切關注網路借貸業務在校園內的拓展情況。高校輔導員、班主任、學生骨幹隊伍要密切關注學生異常消費行為,及時發現學生在消費中存在的問題。
同時,建立校園不良網路借貸實時預警機制,及時發現校園不良網路借貸苗頭性、傾向性、普遍性問題,及時分析評估校園不良網路借貸潛在的風險,及時以電話、簡訊、網路、校園廣播等形式向學生發布預警提示信息。此外,還要建立校園不良網路借貸應對處置機制,對侵犯學生合法權益、存在安全風險隱患、未經學校批准在校園內宣傳推廣信貸業務的不良網路借貸平台和個人,第一時間報請金融監管部門、公安、網信、工信等部門依法處置。
5. 防止不良校園貸款作文1500字
2016年以來,從大學生因無力償還貸款而跳樓自殺,到「裸條」借貸,校園借貸,特別是校園網貸持續引發外界關注。校園貸是近兩年才發展起來的新興產物,專門針對大學生群體的網路貸款。如今多個平台深入到了各個大學的腹地。有媒體報道稱河南一大學生欠貸60萬跳樓自殺,南都也曾報道江蘇常州女大學生裸條借貸500元,周息30%,利滾利欠款5.5萬元。 大學生存在很鮮明的消費特徵:對手機、數碼電子產品渴望;品牌意識強,追求名牌;人情、旅遊、娛樂等需求旺盛;受環境及廣告影響易沖動消費;易於接受分期消費理念。過低的門檻審核,說明這些平台在對貸款人的風險評估上存在不嚴格,不負責的行為。一旦出現無力還錢的現象時,他們必然會採取一些「極端」的措施來「催還」。作為一名學生,很難對抗這些暴力行為和措施。
校園不良貸款的幾大套路 目前,校園借貸平台多如牛毛,但總的說來可以分為「兩大模式,三種玩家」。 兩種模式,即分期消費貸和小額現金貸。具體說來,前者和銀行信用卡類似,屬於提前透支消費。這些平台的盈利來源主要有兩類,其一是向借貸者收取利息,其二是與商家合作獲得分成。目前,很多智能手機廠商都引入了這些校園分期平台,搶奪學生用戶。後者則是抵押貸款,比如以「裸條」為抵押進行貸款,借貸者可以直接獲得現金,放貸者則收獲高額利息。 校園貸瘋狂亂象已經引發管理層高度注意,**和教育部為此專門制定了《關於加強校園不良網路借貸風險防範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專家認為,校園貸監管勢在必行。「裸條」入侵校園 不久前,「裸貸」一詞突然躥紅,成為互聯網熱詞。一些女大學生手持身份證的裸照開始在互聯網上流傳,而她們其實是一些逾期無法償還貸款的網路借貸平台的借款人。和其他普通借貸方式不同,這些受害人不需要提供額外的擔保—除了前文提到的手持身份證的裸照之外。至於借貸金額,則可以達到500~50000元人民幣。 據媒體調查,放貸者通常是在一些校園QQ或微信群中發布借貸信息招攬生意,走《借貸寶》等平台發放貸款。在《借貸寶》平台中,借款人採用實名方式,而放貸者則屬於匿名。借貸交易時,借貸雙方甚至不用見面,而是通過網路視頻遠程完成認證。借貸者需要手持雙方事先擬好的借條,以及自己的身份證拍攝裸照和視頻—這便是傳說中的「裸條」。如超過一定期限未能還款,放貸者便會將借貸者的裸照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