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貨幣需求增加 為什麼 利率上升
貨幣需求增加利率上升是因為貨幣供給作為外生變數條件下的函數圖案中,貨幣供給曲線變成了一條垂直於橫軸的垂直線。橫軸為貨幣供給量M,縱軸為利率r。如果貨幣需求增大,利率會上升,反之利率下降。貨幣需求的變動只會引起利率水平的變動,而不能通過利率的變動機制影響貨幣供給。
貨幣需求:
居民、企業等持有貨幣是出於不同的動機,它包括交易性動機、預防性動機和投機性動機等。與此相對應,貨幣需求也可以分為交易性貨幣需求、預防性貨幣需求、投機性貨幣需求和安全需求等 。
交易性貨幣需求:
交易性貨幣需求是居民和企業為了交易的目的而形成的對貨幣的需求,居民和企業為了順利進行交易活動就必須持一定的貨幣量,交易性貨幣需求是由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共同作用的。
預防性貨幣需求
預防性貨幣需求是指人們為了應付意外事故而形成對貨幣的需求。預防性貨幣需求與利息率有密切的關系,當利率低,人們持有的成本低,人們就會持有較多的貨幣以預防意外事件的發生;當市場利率足夠高,人們可能試圖承擔預防性貨幣減少的風險,將這種貨幣的一部分變為生息資本,以期獲得較高的利息。
投機性貨幣需求:
投機性貨幣需求是由於未來利息率的不確定,人們為了避免資本損失或增加資本利息,及時調整資產結構而形成的貨幣需求。貨幣需求分為在當前價格水平下的名義貨幣需求和剔除價格影響下的實際貨幣需求等兩種形式。凱恩斯在凱恩斯總模型中指貨幣是為了交易目的(lt)和保值目的(ls)。貨幣的"投機需求"(ls)並非是為了投機的資產,而是為了降低損失風險而以貨幣形式保值的資產。貨幣的"投機需求"有機會成本。
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指非銀行金融機構為了進行不可預知的交易而需要的流動性。這是必須的,因為經濟主體對未來的狀況是不確定,不能准確預知。收入越高,安全需求的實際范圍就越大,即可預見的交易數額越大。另一方面,必須的更新購買和維修的不確定性也需要貨幣的"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在模型中一般不是獨立的,一般被簡化歸入了"交易需求"。
IS-LM模型:
IS-LM模型是宏觀經濟分析的一個重要工具,是描述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之間相互聯系的理論結構。在產品市場上,國民收入決定於消費C、投資I、政府支出G和凈出口X-M加合起來的總支出或者說總需求水平,而總需求尤其是投資需求要受到利率r影響,利率則由貨幣市場供求情況決定,就是說,貨幣市場要影響產品市場;
另一方面,產品市場上所決定的國民收入又會影響貨幣需求,從而影響利率,這又是產品市場對貨幣市場的影響,可見,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是相互聯系的,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這種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才能決定.
描述和分析這兩個市場相互聯系的理論結構,就稱為IS-LM.
該模型要求同時達到下面的兩個條件:
(1)I(r)=S(Y) 即IS, Investment - Saving
(2) M/P=L1(Y)+L2(r) 即LM,Liquidity preference - Money Supply
其中,I為投資,S為儲蓄,M為名義貨幣量,P為物價水平,M/P為實際貨幣量,Y為總產出,r為利率。
兩條曲線交點處表示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
IS-LM模型是宏觀經濟分析的一個重要工具,是描述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之間相互聯系的理論結構。
㈡ 自發總需求增加,利率為什麼上升
自發性總需求增加了,會帶動商品的總交易量增加,在價格基本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商品的總利潤就會上升。自發總需求增加,會使總需求曲線向上平移,均衡產出增加,國民收入增加。
1. 利率上升引起的貨幣需求改變,是在L的線上進行變動,所以是負相關的。即利率上升,貨幣持有的機會成本增加,因此對貨幣的需求就減少;這里所謂貨幣需求改變,實質上貨幣需求量的變化。
2. 貨幣需求改變引起的利率變化,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然有一個外生變數引起了貨幣需求變動。比如市場上商品增加(Y增加)需要更多貨幣量來交易,此時,是L(i,Y)整條曲線向外移動。這時,結合一條垂直或右上傾斜的貨幣供給曲線可知,利率增大,貨幣需求不變或增大。這里是貨幣需求而非貨幣需求量在變動。雖然概念有點繞,但是需要理解的就是影響貨幣需求的變數有很多(如i,Y),但一張圖是畫不全的。在圖上的變數(i)作用起來直接沿著曲線變動就行,就如同函數給定x得出y。不在圖上的變數就需要改變整個函數的水平,而非沿圖像變動。比如生產可能性邊界向外擴張
3市場利率是指由資金市場上供求關系決定的利率,資金緊張,供給小於需求,利率上升;資金寬松,供給大幹需求,利率下降,。反過來,利率又能影響資金的供給與需求,促進資金供求趨向平衡當資金供大於求,市場資金多餘,利率下降時,資金供給者的利息減少,能促使一部分原打算投向資金市場的貨幣轉用於其他方面。同時,由於利率降低,從市場上籌集資金,用於新建企業或擴大原有企業的生產或經營規模,利息負擔減輕,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籌資者增多,對資金的需求增加。這就可能使市場上的資金供求狀況逐漸趨於平衡。反過來,如果市場上的資金求大於供,比較緊張,利率上漲時,則會引起一系列相反的經濟活動。即人們從各方面擠出來一些資金投向市場,以獲取較多的利息收入;同時因籌集資金成本提高,運用這種資金,可能獲得的利潤減少,而盡可能少從市場籌資,使資金供不應求的緊張狀況緩和下來。
㈢ 供不應求時,利率為什麼要提高
供不應求說明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太多,流通貨幣多了人就會消費從而導致供不應求、通貨膨脹,所以央行會提高利率讓人民覺得把錢存到銀行拿利息也會有挺多的,這樣就減少市場上貨幣的流通,提高利率也是國家用來抵禦通貨膨脹最有效的辦法之一
拓展資料:
利率介紹:
所謂利率,是「利息率」的簡稱,就是指一定期限內利息額與存款本金或貸款本金的比率。通常分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三種。年利率按本金的百分之幾表示,月利率按千分之幾表示,日利率按萬分之幾表示。
當經濟發展處於增長階段時,銀行投資的機會增多,對可貸資金的需求增大,利率上升;反之,當經濟發展低靡,社會處於蕭條時期時,銀行投資意願減少,自然對於可貸資金的需求量減小,市場利率一般較低。
中文名年利率外文名annual interest rate表達式利率=利息÷本金÷時間×100%應用學科經濟適用領域銀行業務
影響因素
1、央行的政策
一般來說,當央行擴大貨幣供給量時,可貸資金供給總量將增加,供大於求,自然利率會隨之下降;反之,央行實行緊縮式的貨幣政策,減少貨幣供給,可貸資金供不應求,利率會隨之上升。
2、價格水平
市場利率為實際利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和。當價格水平上升時,市場利率也相應提高,否則實際利率可能為負值。同時,由於價格上升,公眾的存款意願將下降而工商企業的貸款需求上升,貸款需求大於貸款供給所導致的存貸不平衡必然導致利率上升。
3、股票和債券市場
如果證券市場處於上升時期,市場利率將上升;反之利率相對而言也降低。
4、國際經濟形勢
一國經濟參數的變動,特別是匯率、利率的變動也會影響到其它國家利率的波動。自然,國際證券市場的漲跌也會對國際銀行業務所面對的利率產生風險。
調控政策
中國人民銀行加強了對利率工具的運用。利率調整逐年頻繁,利率調控方式更為靈活,調控機制日趨完善。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推進,作為貨幣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將逐步從對利率的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轉化。利率作為重要的經濟杠桿,在國家宏觀調控體系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加強了對利率手段的運用,通過調整利率水平與結構,改革利率管理體制,使利率逐漸成為一個重要杠桿。1993年5月和7月,中國人民銀行針對當時經濟過熱、市場物價上漲幅度持續攀高,兩次提高了存、貸款利率,1995年1月和7月又兩次提高了貸款利率,這些調整有效控制了通貨膨脹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1996年5月和8月,1997年10月和1998年3月,針對宏觀經濟調控已取得顯著成效,市場物價明顯回落的情況,央行又適時四次下調存、貸款利率,在保護存款人利益的基礎上,對減輕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利息負擔,促進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㈣ 為什麼利率水平增加,人們會希望增加當前消費
存在銀行的錢在減少,所以乾脆拿出來消費,消費是自己得到了的!1.利率增加是為了減少個人投資,也就是實說整個經濟狀態過熱,需要採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來抑經濟過熱,防止通貨過度膨脹,維持經濟平穩增長。這說明短期內,通脹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超過了人們的承受能力,而調節又有一定的滯後性,人們看到的往往就是目前,所以為了保值就選擇增加消費。設想一下,若存款利率越高,人們就越願意把錢存銀行,而不是拿出來投資;反之則反之。買債券則是風險比較小的投資。債券投資和投機需求應當是替代品的關系。也就是說,一個人可用於投資的資金就那麼多,若低風險的投資(債券)多了,用於高風險投資(投機)的錢就少了。
人們需要在高風險的投機需求和低風險的投資需求之間作出權衡取捨。投機需求的風險較高,但也蘊含著較高的可能回報率(比如買彩票中大獎)——人群中有所謂的風險愛好者,對他們來說買彩票即使沒有較高的期望收益率(即平均收益率)——買彩票虧多賺少,投機的需求仍具有相當的吸引力。2.市場利率是指由資金市場上供求關系決定的利率,資金緊張,供給小於需求,利率上升;資金寬松,供給大幹需求,利率下降。反過來,利率又能影響資金的供給與需求,促進資金供求趨向平衡當資金供大於求,市場資金多餘,利率下降時,資金供給者的利息減少,能促使一部分原打算投向資金市場的貨幣轉用於其他方面。
同時,由於利率降低,從市場上籌集資金,用於新建企業或擴大原有企業的生產或經營規模,利息負擔減輕,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籌資者增多,對資金的需求增加。這就可能使市場上的資金供求狀況逐漸趨於平衡。3.反過來,如果市場上的資金求大於供,比較緊張,利率上漲時,則會引起一系列相反的經濟活動。
即人們從各方面擠出來一些資金投向市場,以獲取較多的利息收入;同時因籌集資金成本提高,運用這種資金,可能獲得的利潤減少,而盡可能少從市場籌資,使資金供不應求的緊張狀況緩和下來。
㈤ 為什麼利率的變化會導致可貸資金需求量和投資支出的變化
資金的供求狀況,國際經濟政治關系,利潤的平均水平,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物價變動的幅度。
國家經濟政策影響: 國家要採取兩個政策,一個是放鬆銀根,一個是緊縮銀根。 當經濟繁榮時期為了防止過熱而緊縮銀根,提高利率;當經濟蕭條的時候放鬆銀根,下調利率。
國際利率水平:利率就是貨幣的價格,國際資金的流動受到利率的影響,資金會流向利率相對較高的國家。如果美國是10%,中國是2%,錢會流向美國,這時候中國要吸引外資會提高利率水平,要提高到12%,錢就會流向中國。
(5)為什麼利率上升時貸款需求增加擴展閱讀
預期通貨膨脹將減少可貸資金的供給,使供給曲線向左移動,即可貸資金供給減少,在任意給定的利率水平下,由於預期通貨膨脹增加了,貸款變得沒有吸引力了。
同時,預期通貨膨脹的上升也增加了對可貸資金的需求。這是因為用借來的資金購買的商品或資產的價格或名義價值預期將隨通貨膨脹的上升而升高,而貸款本金的名義價值則不會變。
信貸緊縮的初步結果就是民間信貸機構日子非常好過,直接融資速度將加快。據1月20日《中國經營報》報道,廣州一家貸款中介公司總經理明確地說:現在找我們要融資的企業很多。
只要能從銀行手裡拿到額度,賺錢不是問題。他表示,現在銀行貸款口子收得很緊,民間資金供不應求,民間借貸市場也比較活躍。
㈥ 為什麼需求增加利率就上漲
貨幣的需求增加,貨幣的供應就會相對不足,為了求得貨幣的更多供應,利率就會上升。 國家要進行宏觀調控,利率的變化是調控手段之一。貨幣的需求量增加,說明市場上的貨幣較多,提高利率有助於讓人們存款從而減少貨幣的供給量。
拓展資料:
1.利率可以看著是貨幣的價格,供應量相對增大利率會降低。但是當貨幣需求增加的時候,供應量增加也並不一定就利率下降;只有相對貨幣需求增加供應,利率才會下降。 當然,貨幣量增加都會導致通脹。商業銀行作為企業,它是跟隨需求來自我調節的,如果有需求,它的收入與利率和貨幣供應量相關,通常是貸款量越大,收入越高。因此,商業銀行並不根據通脹來進行自我調節利率;除非降低利率會導致銀行自身收入下降,否則,銀行會降低利率來擴大貸款量以擴大自身收入。也就是說,商業銀行認可的最高通脹率與國家或者社會認可的通脹率完全不是一回事情。
2.相同的道理是,當市場的貨幣需求時增加時,市場利率就會提高,以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 上面的假定是市場需求與價格由於自動調節機制而達到新的均衡,貨幣需求量增加導致市場利率就上升、市場利率上升則會增加市場貨幣供給量、貨幣供給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後會導致貨幣資金的供給大於需求、從而導致市場利率下降,最終達到市場資金供給需求與市場利率的再一次均衡。
3.以我國的住房貸款利率為例,理論上如果認為我國貨幣供求與貸款利率的平衡點是貸款基準利率,那麼,如果住房貸款的利率超過了基準利率,即銀行的貸款利率上浮了,人們購買住房的意願就下降了,貸款的需求就下降了;當貸款利率在基準利率基礎上開始下浮時,人們的買房熱情提高,購房貸款的需求就增加了。基本上就是這個道理。
㈦ 利率上升如何影響總需求
Y=C+I+G,不考慮進出口,從上式可以看出,I,投資上升,國民產出增加,這個好理解,產出增加,C是關於Y的一個增函數,居民消費也增加,引起Y的進一步上升。投資增加+居民消費的增加,對貨幣的需求增加,在貨幣供給不變的情況的下,利率上升,實際上是擠出效應,可以通過IS-LM模型作圖分析,IS線右移M增加,考慮貨幣需求函數Md是關於產出的增函數,關於名義利率的減函數,從貨幣市場供求關系可容易考慮,此時貨幣供大於求,r下降。貨幣長期是中性的,短期是在價格剛性的條件才才能增加產出。
拓展資料:
社會總需求包括兩個部分:國內需求和國外需求。
1、國內需求:國內需求包括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
1)投資需求(又稱投資支出)是指整個社會在一定時期內通過貨幣資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對投資品的需求。
從構成上:對固定資產的投資,又包括對流動資產的投資。
從資金來源上:重置投資(更新改造投資)和新增投資(凈投資)。其中新增投資,是指用社會積累資金進行的投資。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於新增固定資產投資,相當於通常所說的基本建設投資;另一部分用於新增流動資產投資,主要用於增加企業庫存品和國家物資儲備。
2)消費需求(又稱消費支出)是指整個社會在一定時期內通過貨幣資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對消費品(包括服務)的需求。
2、國外需求。國外需求,即產品和勞務的輸出。
從消費形式上看,社會總消費包括居民個人消費和社會公共消費兩部分。社會公共消費需求主要包括兩部分:
一是服務部門對公共消費品和服務的需求;
二是物質生產部門為供集體消費之用而對消費品和服務的需求。
㈧ 為什麼利率上升期間貸款需要常常上漲
首先,利率代表著資金的使用成本。利率升高,導致資金的使用成本增加,在投資收益不變的前提下,一般使得投資減少。
利率升高,當然吸引更多的存款,使得更多的資金沉澱在銀行里,這需要通過銀行將這些資金放貸出去,才能維持投資不變。但是,銀行為保證其收益不變,一般會提高貸款利率。
㈨ 為什麼增加貨幣供給 利率上升
為了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當市場利率上升時,市場資金的供給量就會增加,但同時市場需求就會下降,因為利率越來越高貸款成本就越來越大,能夠願意承擔如此高利率的借款人就越來越少,所以,當利率越高時,貨幣需求量就減少了。
市場需求與價格由於自動調節機制而達到新的均衡,貨幣需求量增加導致市場利率就上升、市場利率上升則會增加市場貨幣供給量、貨幣供給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後會導致貨幣資金的供給大於需求、從而導致市場利率下降,最終達到市場資金供給需求與市場利率的再一次均衡。
以我國的住房貸款利率為例,理論上如果認為我國貨幣供求與貸款利率的平衡點是貸款基準利率,那麼,如果住房貸款的利率超過了基準利率,即銀行的貸款利率上浮了,人們購買住房的意願就下降了,貸款的需求就下降了;當貸款利率在基準利率基礎上開始下浮時,人們的買房熱情提高,購房貸款的需求就增加了。基本上就是這個道理。
上面的理論實際上有一個前提,即市場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而如今,完全競爭的市場是不存在的,即使西方發達國家的市場,也不是完全競爭下的市場,仍然會有政府的干預,而政府幹預的市場有時候會導致貨幣需求與利率的扭曲。
現實中有的時候會導致相反的結果,或者在極致的情況下,這種供求理論並不適用。
比如在現實中經常會出現市場需求飢渴的狀態,在這種市場需求形態之下,貸款利率的上下浮動對貸款需求的變化並不明顯,無論貸款利率如何變化,貸款的需求都仍然旺盛並大於貸款供給。從而導致貸款利率持續上升,資金價格持續上漲。實際上我國的住房貸款就長期處於這一種情況,無論是貸款利率如何調整,對貸款的需求都沒有根本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