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怎樣理解
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鄧小平同志從實際出發,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思想。這一思想的提出,創造性地解決了社會主義國家追求共同富裕目標和實現途徑之間的背離問題。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把打破平均主義,打破「大鍋飯」,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作為一個能夠影響和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大政策提了出來。
這個先富帶後富、實現共同富的戰略構想,是鄧小平同志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創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內容,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一項大政策。
怎樣把握時機用好這項大政策?鄧小平同志又進一步提出了「兩個大局」的戰略構想,成為我國在達到小康時實施先富帶後富戰略的重要指導思想。
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獻精神,又要落實分配政策,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懸殊.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但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過程,只有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先富的幫助後富的,才能實現共同富裕。
(1)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無厘無息貸款擴展閱讀:
共同富裕的實現前提:
共同富裕思想表明:我們既不能離開共同富裕講發展生產力,離開了就會導致兩極分化;也不能離開發展生產力講共同富裕,離開了就會導致共同貧困。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時富裕。可見,共同富裕的實現前提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堅持社會主義,防止兩極分化,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2. 1978年鄧小平提出: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思想已貫徹32年了,談談你的看
鄧小平的先富帶動後富論
提出的背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逐步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打破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解放人們的思想,先富帶動後富論正是對傳統平均主義思想的突破,正是有利於發展經濟的創新之舉。
內容: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然後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反過來幫助貧困的地方和人們富裕起來。
現實:先富帶動後富論貫徹32年來,的確經濟是發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以前是以農促工,以農促商。現在是工業反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步伐逐漸的加快了。當然我們應該看到在現實生活中貧富差距是拉大了,有的人是通過不正當的途徑和手段走上富裕道路的。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我們應該辯證的來看問題,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是第一位的,是主要方面。改革開放中出現的問題是次要方面。所以出現的問題並不能歸結於某種理論的好壞,先富帶動後富論是具有前瞻性的理論,它並不是引起貧富差距的主要原因。
意義:我們應該繼續堅持先富帶動後富論,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我們應該有理由相信這一理論的正確性,它必將被時代證明,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理論。
3. 中央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客觀依據是什麼
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期階段,即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階段,允許先富實質就是採用資本主義手段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利用窮者和富者的收入差激發人們的生產積極性。
4. 讓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主要原因有:
讓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主要原因有:
應該選①我國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
②存在多種分配方式
這是由中國的客觀經濟情況以及生產成果分配製度所決定的.
5.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誰說的
鄧小平同志在1985年10月23日會見美國時代公司組織的美國高級企業家代表團時說 "我們的政策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以帶動和幫助落後的地區,先進地區幫助落後地區是一個義務."
6. 「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話對嗎
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而另一部分人還在貧困線下掙扎,這當然不會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但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那就不同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社會物資還不是很豐富,還不可能做到人人富裕這個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但是,我們也不能接受一個共同貧困的結果,搞平均主義,共同貧困那隻是原始共產社會,因而,允許一部分具有知識技能,聰明靈活,靠勤勞靠智慧先富起來,再帶動全社會的勞動者致富,還可以靠稅收支持貧困人員的生活。反對仇富心態。
當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反對靠壟斷獲得超高額利潤,也反對嚴重的兩極分化。
7. 如何理解「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如何理解「先富」與「後富」的問題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怎樣實現這一目標呢?過去我們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後.1978年12月,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首次提出:「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於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範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這一全新的思想和主張,是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關於按勞分配原則的准確理解和發揮.
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思想和主張,是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的,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基礎和途徑.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具有客觀必然性:
(1)真正貫徹按勞分配原則,會出現收入的差別.
(2)實行多種所有制經濟和多種分配方式,會導致富裕程度的差別.
(3)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會產生富裕程度的差別.
(4)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客觀存在的社會差別.
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共同富裕是一個不平衡的發展過程.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也是促進共同富裕目標實現的途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目標.共富和先富是目標和手段、目的和途徑的關系,二者不能割裂.一部分人和地區先富起來,還能夠產生極大的示範力量和帶動作用,增強國家和集體的經濟實力,讓先富起來的幫助還不富裕的,為國家通過傾斜政策支持和幫助落後地區盡快富裕起來積累物質基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條件比較好,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比較快,現在,東部地區支持和幫助西部地區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實際證明:「一部分地區發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
8. 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再帶領全體國人走向富裕這種話可信嗎
理想是好的,現實是殘酷的
這其實牽扯到一個目前各國都在討論的話題:精英階層應當加大關注普通人的力度
先富起來的,也就是所說的精英階層:他們擁有能力,也有足夠的膽識和眼光,敢於創造和拼搏,也有成功的能力。
但在他們成功後,選擇路線有三條:1,繼續奮斗拼搏。2,與社會共同進步。3,維持自己既得利益。
第一種一般不大可能,除非是有偏執的狂人。已經獲得成功的人,也過了拼搏的時間,得到了巨大成功後,再想創造更高輝煌明顯沒有足夠的能力和精力,也很不現實,極少有人會去選擇。
第二種,則是富了以後帶動別人一起致富。這也是LZ觀點的同類。這個要比第一種實際些,也確實有不少成功人士在成功後大力回報社會的,但這要富裕的精英們有很高的思想覺悟。
第三種,則是最多的選擇:維護既得利益。中國人傳統:父業子承。更多的精英們,創造了大量財富後,往往選擇保護自己的利益,而且想把利益無限延伸下去,兒子,孫子,子孫萬代享受自己的財富,把財富保護好並不斷積累。這也是精英階層無視普通人的典型代表。這樣一來,先富起來不假,但共同致富卻無法做到。
其實,綜合來說:這個觀點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實踐上也有實際例子,但僅限於個案,而廣泛到全國就目前人類的覺悟和意識形態,是絕不可能的。
9. 簡述鄧小平關於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主要思想。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把打破平均主義,打破「大鍋飯」,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作為一個能夠影響和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大政策提了出來。
鄧小平的允許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思想包含三層含義:第一,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第二,先富起來的手段是誠實勞動、合法經營,不能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第三,大原則是共同富裕,提倡先富的要幫助和帶動後富,防止收入差距過分懸殊,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10. 為什麼要實行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經濟政策
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質量互變規律,通過一部分人的先富再去帶動其他人富起來,讓富人越來越多,從而達到質的轉變使全體人民都富起來,這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