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曾紅極一時的「包山頭」養殖,為何現今卻都銷聲匿跡了
任何行業有利潤也會有風險,以前農村很多老闆會去包山頭搞養殖廠,比如養雞,或者是有水有河的地方養點鴨子,外銷掙錢。很多人也發了財,當然養德不好的,也有賠本欠債的。現在這種包山頭的養殖戶,基本都沒有了,很多人都願意干這種活。包山頭養殖廠為何銷聲匿跡了呢?其實和這三個原因分不開。
第三個原因銷路不好。現在的人進貨渠道太多了,而且你在農村包山頭,地方比較偏僻,如果沒有固定的銷路的話,就掙不到錢。那麼你的雞鴨相當於白養了,自己還有付出很多金錢和精力,是非常劃不來的買賣。也許正是因為這幾個原因,包山頭養殖場無法生存下去。
B. 山東棗庄合作扶貧養鴨是真的嗎
山東棗庄合作扶貧癢癢,是真的嗎?是真的扶貧,現在人族農民都吃不上肉,肉肉長的怎麼怎麼是個以前肉一樣肉肉肉肉?
C. 農村有哪些扶貧項目
說起扶貧項目,相信很多小夥伴都不了解,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大部分都在城市中打拚和工作,所以對於農村的一些扶貧項目並不十分的了解,只有那些整天在農村生活工作學習的人才能夠接觸到。但是扶貧項目也會因為地區不同,項目也會有所不同,但是大部分都不會離開這幾個農民比較關注的項目。
第3個扶貧項目:教育補助。國家每一年都會拿出相應的資金,對農村那些或者說貧困地區的農民子女給予最大限度的教育補貼力度超級大。而這些子女們完全可以享受免除學雜費,享受免費教科書的特權,而且對於經濟非常困難的學生也會給予相應的補貼,以年為單位。
所以在農村有很多的扶貧項目,都是比較惠農的政策,只要身邊的農民朋友有資格享受這些扶貧政策,完全可以到當地的政府部門去申請。
D. 我希望上面領導幹部能夠到農村檢查一下真正低保人員是怎麼樣的生活方式
我認為上面的領導肯定是有時候不清楚低保人員是怎樣的生活方式,他們也許是工作忙,也許是不值得去農村去體驗這樣的生活方式,所以想要通過讓領導幹部重視一下,必須有人專門兒去領導那兒。正規的提出來他們才會考慮的。
E. 如何做好統戰工作助推精準扶貧工作
2015年7月,根據市委統一安排,統戰部機關駐點幫扶全市58個重點貧困村之一的湯池鎮蔡嶺村。該村地處湯池鎮東北角,全村面積約3.5平方公里,有5個自然灣,耕地面積合計1715畝,總戶數127戶,總人口568人,2014年建檔立卡的貧困戶35戶,117人。一段時間以來,受基礎設施落後、農業產業基礎較薄弱等因素的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產業結構單一,村級資源開發利用效益甚微。統戰部駐點幫扶以來,「四看定真貧」精準識別,「一戶一舉措」精準施策,不斷激發幹部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探索出了一個發揮統戰優勢助推精準扶貧的新路子。
一、進村入戶,精準識別,明確「幫扶誰」
貧困對象精準識別,是解決扶貧工作底數不清、針對性不強、效果不好的基礎性工作,駐村之初,我們進村入戶,認真開展精準識別工作。
一是進村入戶,掌握情況。接到幫扶任務後,統戰部迅速召開專題會議,由部領導帶隊開展了為期7天的走訪調研,掌握了駐點村、貧困戶基本情況並形成了進村入戶調查報告。
二是精準識別,建檔立卡。摸清貧困戶底數是精準扶貧的基礎,我們採取逐一走訪、座談交流、現場察看等形式,「四看識真貧」: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對2014年已建檔立卡的35戶貧困戶進行了仔細甄別,並採取「五評定名冊」即:農戶自評、群眾互評、專班測評、張榜公評、集中確評,最終確定重度貧困戶17戶。
三是全員參與,結對幫扶。統戰部成立了以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相關科室負責人為組員、全員積極參與的駐村工作組,並明確一名幹部專門負責。按照「戶有卡、村有賬、鎮有簿」的工作要求,對貧困村、貧困戶登記造冊,建立精準扶貧結對幫扶明白卡、承諾書和貧困村、貧困戶幫扶台賬,做到一戶一策一幹部,使每一戶貧困戶的基本情況和幫扶單位、幫扶責任人的幫扶情況一目瞭然。採取定點、定人、定責幫扶,部機關7名在職黨員「一幫一」、「一幫多」分別聯系幫扶35戶貧困戶,對其中17戶重度貧困戶重點實施了駐村工作組、所在鄉鎮、村幹部三級聯動、聯合包保幫扶的工作機制,分階段攻堅保脫貧。2015年春節前,機關黨員幹部組織資金到結對幫扶對象家中進行了慰問,共送去現金5500元。今年4月底,出資5500元購買了1000隻土雞苗,在蔡嶺村舉行了「合作社+基地+貧因戶」產業政策對接儀式,現場向11戶貧困戶免費發放。
二、明確思路,精準施策,落實「幫什麼」
實施精準扶貧,必須「以人為本」、因村制宜、因戶施策。在調查走訪中發現:該村人多地少,農業比較效益低,人均耕地面積僅3畝,畝平產出不足2000元;產業單一,農民增收困難,以水稻種植為主,養殖戶僅8戶且規模不大;年老體弱者多因獨居、少數子女養老意識淡薄陷入貧困;主要致貧原因是因病(殘)、因學、因災(變故)致貧,因主要勞動力病(殘)致貧佔50%以上。致貧原因分析越精準、扶貧措施制定越有效。只有採取「一村一辦法、一戶一措施」,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才能較好解決到底誰窮、到底為什麼窮的問題。針對這些情況,我們詳細制定了村級「1+X「精準扶貧實施方案,主要是改善民生,著力培富業、挪窮窩、拔窮根,因地制宜確定扶貧開發項目,加快實施水、電、路、氣、房、環境治理「六到農家」,扎實抓好就醫、就學、養老、低保、五保、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六個落實」。
一是啟動了精準到人的「助學計劃」。主要是資助貧困學生,確保每個學生不因貧困而失學、輟學。去年9月份,發揮統戰工作聯系廣泛優勢,與武漢應城商會聯系,引導和組織了21位民營企業老闆,採取「一對一」結對子的辦法與貧困學子結成助學對子,每人每年出資2000元,幫助貧困學子完成全部學業。
二是制定了精準到戶的「摘帽計劃」。針對貧困戶不同致貧原因,積極開展「一對一」結對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醫療扶貧、就業扶貧等,對年老體弱、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教育引導其子女將老人接到子女身邊居住照顧,力爭用四年時間,分階段分步走,確保貧困戶全部摘帽脫貧。
三是實施了精準到戶的「產業計劃」。在認真分析村情、了解民意的基礎上,提出了發展特色養殖,在養殖能人的帶領下把特色養殖產業做好做大做強,變「輸血」為「造血」的產業扶貧路子。通過召開戶主大會,充分徵求民意,成立了養雞、養鴨和水產養殖三個專業合作社,建成了以「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的養殖基地,目前養雞和水產養殖兩個合作社運作情況良好,初見效益。養雞專業合作社由2個養雞大戶網羅13戶貧困戶,投入資金12萬元,建高標准雞舍2個,存欄土雞12000隻,預計年可出欄成品土雞6000隻,土雞蛋21萬枚,年收益24萬元,為貧困戶年均增收5000元。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由11戶貧困戶組成,依託新改造的2口村級塘堰62畝水面發展水產養殖,已投入魚苗近4萬尾,預計年產「四大家魚」7.44萬斤,年收益6.8萬元,為貧困戶年均增收5000元。
三、發揮優勢,匯聚力量,探索「怎麼幫」
一是發揮統戰優勢+地方優勢。結合統戰部門優勢,充分發揮統一戰線人才薈萃、智力密集、實力雄厚、聯系廣泛等優勢,出謀劃策,牽線搭橋,在扶貧攻堅中彰顯統一戰線特色。多方聯系,巧借外力,積極爭取省葯監局駐點幫扶,解決群眾所需所盼。截止目前共到位幫扶資金53萬元,其中統戰部工作組幫扶3萬元,對蔡嶺村道路進行了亮化凈化,45畝塘堰進行了清淤,對20畝稻田進行了蝦稻混養改造,硬化了村委會門前空地,農忙時作為打稻曬場,農閑時作為村民廣場。
二是整合統戰資源+政府資源。針對公益事業基礎薄弱,依託統戰團體中的光彩事業促進會、海外聯誼會等,動員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捐贈愛心款、回歸創業、民企聯村等形式,實現統戰資源與政府資源有機結合、優勢互補。結合蔡嶺村以水稻種植為主的實際,因地制宜,大膽試驗,免費組織有意願的村民到潛江學習稻蝦養殖經驗,出資改造了20畝稻田積極推廣混合生態養殖,預計畝平增收近5000元。充分利用統一戰線在科技、教育、醫療等方面的資源,開展一系列社會服務。針對產業落後,組織農業、畜牧、水產等部門專業人員開展送技術下鄉等活動。2次組織城鄉規劃、農業等相關部門專家到蔡嶺村實地考察、獻計獻策,收集產業結構優化、村莊整體規劃、村莊集並點選址、老人日照中心建設等方面意見建議8條。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充分發揮在政府相關部門任職的黨外幹部作用,積極爭取政府部門從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為 10戶貧困戶分期分批申請了危房改造、殘疾人救助、教育扶貧、職業技能培訓等。
三是匯聚統戰力量+社會力量。扶貧開發是全黨的事,是全社會的責任。在參與精準扶貧工作中,我們建立和完善了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的機制,主動攬責、彰顯作為,廣泛引導和動員群團組織、民主黨派、工商聯、新社會組織、新經濟組織和無黨派人士、商人、專業技術人員等統一戰線和各方面代表人士和社會力量參與精準扶貧,為應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帶來新動力、注入新活力。目前,全市58重點貧困村都有1-2個非公企業參與幫扶,一半以上的貧困學子通過一對一的方式接受企業老闆助學幫扶,應城在外商會會員和「四有人士」也紛紛參與到精準扶貧活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