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銀行貸款 > 農村惠農金融政策和貸款

農村惠農金融政策和貸款

發布時間:2021-07-04 06:12:29

⑴ 2012年中央1號文出台了哪些強農惠農富農政策

新華網北京2月1日電,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全文如下:

2011年,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同心協力,扎實工作,克服多種困難挑戰,農業農村保持了強勁發展勢頭。糧食生產穩定躍上新台階,農民增收成效喜人,水利建設明顯加速,農村民生持續改善,農村社會安定祥和。農業農村形勢好,有力支撐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有效維護了改革發展穩定大局。
做好2012年農業農村工作,穩定發展農業生產,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對推動全局工作、贏得戰略主動至關重要。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嚴峻,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深,我國耕地和淡水資源短缺壓力加大,農業發展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明顯上升,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的任務更加艱巨。全黨要始終保持清醒認識,絕不能因為連續多年增產增收而思想麻痹,絕不能因為農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減弱,絕不能因為農村發展持續向好而工作鬆懈,必須再接再厲、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努力在高起點上實現新突破、再創新佳績。
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具有顯著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必須緊緊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興未艾的歷史機遇,堅持科教興農戰略,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決心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推動農業科技跨越發展,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
2012年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圍繞強科技保發展、強生產保供給、強民生保穩定,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奮力奪取農業好收成,合力促進農民較快增收,努力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一、加大投入強度和工作力度,持續推動農業穩定發展
1.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首先要穩住糧食生產,確保不出現滑坡。要切實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繼續開展糧食穩定增產行動,千方百計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擴大緊缺品種生產,著力提高單產和品質。繼續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加快提升800個產糧大縣(市、區、場)生產能力。繼續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超級稻新品種選育和示範項目。支持優勢產區加強棉花、油料、糖料生產基地建設,進一步優化布局、主攻單產、提高效益。深入推進糧棉油糖高產創建,積極擴大規模,選擇基礎條件好、增產潛力大的縣鄉大力開展整建制創建。大力支持在關鍵農時、重點區域開展防災減災技術指導和生產服務,加快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完善重大病蟲疫情防控支持政策。
2.狠抓「菜籃子」產品供給。抓好「菜籃子」,必須建好菜園子、管好菜攤子。要加快推進區域化布局、標准化生產、規模化種養,提升「菜籃子」產品整體供給保障能力和質量安全水平。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繼續開展園藝作物標准園、畜禽水產示範場創建,啟動農業標准化整體推進示範縣建設。實施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支持優勢區域加強菜地基礎設施建設。穩定發展生豬生產,扶持肉牛肉羊生產大縣標准化養殖和原良種場建設,啟動實施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推進生豬和奶牛規模化養殖小區建設。制定和實施動物疫病防控二期規劃,及時處置重大疫情。開展水產養殖生態環境修復試點,支持遠洋漁船更新改造,加強漁政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菜籃子」產品生產和流通中的積極作用。強化食品質量安全監管綜合協調,加強檢驗檢測體系和追溯體系建設,開展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大力推廣高效安全肥料、低毒低殘留農葯,嚴格規范使用食品和飼料添加劑。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充分發揮都市農業應急保障功能,大中城市要堅持保有一定的蔬菜等生鮮食品自給能力。
3.加大農業投入和補貼力度。持續加大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持續加大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對農業農村的投入,持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確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發揮政府在農業科技投入中的主導作用,保證財政農業科技投入增幅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農業研發投入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按照增加總量、擴大范圍、完善機制的要求,繼續加大農業補貼強度,新增補貼向主產區、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提高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水平。落實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適時增加補貼。加大良種補貼力度。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規模和范圍,進一步完善補貼機制和管理辦法。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增加產糧(油)大縣獎勵資金,加大生豬調出大縣獎勵力度。探索完善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態補償制度。研究建立公益林補償標准動態調整機制,進一步加大濕地保護力度。加快轉變草原畜牧業發展方式,加大對牧業、牧區、牧民的支持力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覆蓋到國家確定的牧區半牧區縣(市、旗)。加大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力度,積極引導農民和社會資金投入「三農」。有效整合國家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切實加強財政「三農」投入和補貼資金使用監管,堅決制止、嚴厲查處虛報冒領、截留挪用等違法違規行為。
4.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加大農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增加農村信貸投入,確保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速高於全部貸款平均增速。完善涉農貸款稅收激勵政策,健全金融機構縣域金融服務考核評價辦法,引導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強化農村信貸服務。大力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完善農戶信用評價機制。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穩定縣(市)農村信用社法人地位。發展多元化農村金融機構,鼓勵民間資本進入農村金融服務領域,支持商業銀行到中西部地區縣域設立村鎮銀行。有序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組織,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開展信用合作。完善符合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和業務特點的差別化監管政策,適當提高涉農貸款風險容忍度,實行適度寬松的市場准入、彈性存貸比政策。繼續發展農戶小額信貸業務,加大對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縣域小型微型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加大對科技型農村企業、科技特派員下鄉創業的信貸支持力度,積極探索農業科技專利質押融資業務。支持農業發展銀行加大對農業科技的貸款力度。鼓勵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開展直接融資,積極發展涉農金融租賃業務。擴大農業保險險種和覆蓋面,開展設施農業保費補貼試點,擴大森林保險保費補貼試點范圍,扶持發展漁業互助保險,鼓勵地方開展優勢農產品生產保險。健全農業再保險體系,逐步建立中央財政支持下的農業大災風險轉移分散機制。
5.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政策。加快修改完善相關法律,落實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的政策。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創新。加快推進農村地籍調查,2012年基本完成覆蓋農村集體各類土地的所有權確權登記頒證,推進包括農戶宅基地在內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穩步擴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財政適當補助工作經費。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健全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製度。加快修改土地管理法,完善農村集體土地徵收有關條款,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快推進牧區草原承包工作。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穩定林地家庭承包關系,2012年基本完成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改革任務,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搞好國有林場、國有林區改革試點。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加強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
二、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
6.明確農業科技創新方向。著眼長遠發展,超前部署農業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力爭在世界農業科技前沿領域佔有重要位置。面向產業需求,著力突破農業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切實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問題。立足我國基本國情,遵循農業科技規律,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作為主要目標,把增產增效並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作為基本要求,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
7.突出農業科技創新重點。穩定支持農業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大力加強農業基礎研究,在農業生物基因調控及分子育種、農林動植物抗逆機理、農田資源高效利用、農林生態修復、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農產品安全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基礎理論和方法。加快推進前沿技術研究,在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製造技術、精準農業技術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搶占現代農業科技制高點。著力突破農業技術瓶頸,在良種培育、節本降耗、節水灌溉、農機裝備、新型肥葯、疫病防控、加工貯運、循環農業、海洋農業、農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實用技術成果。
8.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打破部門、區域、學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資源,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推動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按照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要求,深化農業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現代院所制度,擴大院所自主權,努力營造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的政策環境。完善農業科研立項機制,實行定向委託和自主選題相結合、穩定支持和適度競爭相結合。完善農業科研評價機制,堅持分類評價,注重解決實際問題,改變重論文輕發明、重數量輕質量、重成果輕應用的狀況。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完善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鏈為主線、以綜合試驗站為基點的新型農業科技資源組合模式,及時發現和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充分發揮技術創新、試驗示範、輻射帶動的積極作用。落實稅收減免、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優惠等政策,支持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和升級,鼓勵企業承擔國家各類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培育以企業為主導的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涉農新興產業。加快農業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穩步發展農業技術交易市場。
9.改善農業科技創新條件。加大國家各類科技計劃向農業領域傾斜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科研機構運行經費保障水平。支持發展農業科技創新基金,積極引導和鼓勵金融信貸、風險投資等社會資金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創業。繼續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加大涉農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實施力度。推進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和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按照統籌規劃、共建共享的要求,增加涉農領域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資源共享平台的數量,支持部門開放實驗室和試驗示範基地建設。加強市地級涉農科研機構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納入省級科研機構直接管理。加強國際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加大力度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加強農業氣象研究和試驗工作,強化人工影響天氣基礎設施和科技能力建設。
10.著力抓好種業科技創新。科技興農,良種先行。增加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護、鑒定,創新育種理論方法和技術,創制改良育種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種。重大育種科研項目要支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優化調整種子企業布局,提高市場准入門檻,推動種子企業兼並重組,鼓勵大型企業通過並購、參股等方式進入種業。建立種業發展基金,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大型骨幹企業,支持企業與優勢科研單位建立育種平台,鼓勵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科研人員與企業合作共享。加大動植物良種工程實施力度,加強西北、西南、海南等優勢種子繁育基地建設,鼓勵種子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建立相對集中穩定的種子生產基地,在糧棉油生產大縣建設新品種引進示範場。對符合條件的種子生產開展保險試點,加大種子儲備財政補助力度。完善品種審定、保護、退出制度,強化種子生產經營行政許可管理,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套牌侵權、搶購套購等違法行為。
三、提升農業技術推廣能力,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
11.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充分發揮各級農技推廣機構的作用,著力增強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推動家庭經營向採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普遍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明確公益性定位,根據產業發展實際設立公共服務崗位。全面實行人員聘用制度,嚴格上崗條件,落實崗位責任,推行縣主管部門、鄉鎮政府、農民三方考評辦法。對紮根鄉村、服務農民、艱苦奉獻的農技推廣人員,要切實提高待遇水平,落實工資傾斜和績效工資政策,實現在崗人員工資收入與基層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收入平均水平相銜接。進一步完善鄉鎮農業公共服務機構管理體制,加強對農技推廣工作的管理和指導。切實改善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條件,按種養規模和服務績效安排推廣工作經費。2012年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項目基本覆蓋農業縣(市、區、場)、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覆蓋全部鄉鎮。大幅度增加農業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良法補助。加快把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經營性職能分離出去,按市場化方式運作,探索公益性服務多種實現形式。改進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手段,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手機等媒體和現代信息技術,為農民提供高效便捷、簡明直觀、雙向互動的服務。加強鄉鎮或小流域水利、基層林業公共服務機構建設,健全農業標准化服務體系。擴大農業農村公共氣象服務覆蓋面,提高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禦科技水平。
12.引導科研教育機構積極開展農技服務。引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成為公益性農技推廣的重要力量,強化服務「三農」職責,完善激勵機制,鼓勵科研教學人員深入基層從事農技推廣服務。支持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承擔農技推廣項目,把農技推廣服務績效納入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和工作考核,推行推廣教授、推廣型研究員制度。鼓勵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建立農業試驗示範基地,推行專家大院、校市聯建、院縣共建等服務模式,集成、熟化、推廣農業技術成果。大力實施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鼓勵創辦領辦科技型企業和技術合作組織。
13.培育和支持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政府訂購、定向委託、招投標等方式,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涉農企業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農業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民進入市場、應用先進技術、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作用,加大支持力度,加強輔導服務,推進示範社建設行動,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運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或參股龍頭企業。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探索有效實現形式,增強集體組織對農戶生產經營的服務能力。鼓勵有條件的基層站所創辦農業服務型企業,推行科工貿一體化服務的企業化試點,由政府向其購買公共服務。支持發展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全面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著力提高農業生產經營、質量安全控制、市場流通的信息服務水平。整合利用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等網路資源,搭建三網融合的信息服務快速通道。加快國家農村信息化示範省建設,重點加強面向基層的涉農信息服務站點和信息示範村建設。繼續實施星火計劃,推進科技富民強縣行動、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等工作。
四、加強教育科技培訓,全面造就新型農業農村人才隊伍
14.振興發展農業教育。推進部部共建、省部共建高等農業院校,實施卓越農林教育培養計劃,辦好一批涉農學科專業,加強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建設。進一步提高涉農學科(專業)生均撥款標准。加大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助學金對高等學校涉農專業學生傾斜力度,提高涉農專業生源質量。加大高等學校對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定向招生力度。鼓勵和引導高等學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工作,對符合條件的,實行學費補償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政策。深入推進大學生「村官」計劃,因地制宜實施「三支一扶」、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等計劃。加快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進程,落實職業技能培訓補貼政策,鼓勵涉農行業興辦職業教育,努力使每一個農村後備勞動力都掌握一門技能。
15.加快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國家重大人才工程要向農業領域傾斜,繼續實施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和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培養計劃,加快培養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進一步完善農業科研人才激勵機制、自主流動機制。制定以科研質量、創新能力和成果應用為導向的評價標准。廣泛開展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分層分類定期培訓。完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職稱評定標准,注重工作業績和推廣實效,評聘職數向鄉鎮和生產一線傾斜。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特崗計劃試點,選拔一批大學生到鄉鎮擔任特崗人員。積極發揮農民技術人員示範帶動作用,按承擔任務量給予相應補助。
16.大力培訓農村實用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經營能力為核心,大規模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充分發揮各部門各行業作用,加大各類農村人才培養計劃實施力度,擴大培訓規模,提高補助標准。加快培養村幹部、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到村任職大學生等農村發展帶頭人,農民植保員、防疫員、水利員、信息員、沼氣工等農村技能服務型人才,種養大戶、農機大戶、經紀人等農村生產經營型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對未升學的農村高初中畢業生免費提供農業技能培訓,對符合條件的農村青年務農創業和農民工返鄉創業項目給予補助和貸款支持。
五、改善設施裝備條件,不斷夯實農業發展物質基礎
17.堅持不懈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快推進水源工程建設、大江大河大湖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加大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力度,在水土資源條件具備的地方新建一批灌區,努力擴大有效灌溉面積。繼續增加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實現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基本覆蓋農業大縣。加大山丘區「五小水利」工程建設、農村河道綜合整治、塘堰清淤力度,發展牧區水利。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新技術、新設備,擴大設備購置補貼范圍和貸款貼息規模,完善節水灌溉設備稅收優惠政策。創新農田水利建設管理機制,加快推進土地出讓收益用於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的中央和省級統籌,落實農業灌排工程運行管理費用由財政適當補助政策。發展水利科技推廣、防汛抗旱、灌溉試驗等方面的專業化服務組織。
18.加強高標准農田建設。加快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啟動耕地保護補償試點。制定全國高標准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多渠道籌集資金,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開展農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範建設,集中力量加快推進旱澇保收高產穩產農田建設,實施東北四省區高效節水農業灌溉工程,全面提升耕地持續增產能力。佔用耕地建設重大工程,要積極推行「移土培肥」經驗和做法。繼續搞好農地質量調查和監測工作,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擴大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規模,繼續實施旱作農業工程。加強設施農業裝備與技術示範基地建設。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支持墾區率先發展現代農業。
19.加快農業機械化。充分發揮農業機械集成技術、節本增效、推動規模經營的重要作用,不斷拓展農機作業領域,提高農機服務水平。著力解決水稻機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機收等突出難題,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畜牧水產養殖等機械裝備,探索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積極推廣精量播種、化肥深施、保護性耕作等技術。加強農機關鍵零部件和重點產品研發,支持農機工業技術改造,提高產品適用性、便捷性、安全性。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鼓勵種養大戶、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購置大中型農機具。落實支持農機化發展的稅費優惠政策,推動農機服務市場化和產業化。切實加強農機售後服務和農機安全監理工作。
20.搞好生態建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在江河源頭、湖庫周圍等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適當擴大退耕還林規模。落實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二期實施方案,統籌解決就業困難的一次性安置職工社會保險補貼問題。逐步提高防護林造林投資中央補助標准,加強「三北」、沿海、長江等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抓緊編制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規劃,擴大石漠化綜合治理實施范圍,開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補助試點。構建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啟動區域性重點生態工程。適當擴大林木良種和造林補貼規模,完善森林撫育補貼政策。完善林權抵押貸款管理辦法,增加貸款貼息規模。探索國家級公益林贖買機制。支持發展木本糧油、林下經濟、森林旅遊、竹藤等林產業。鼓勵企業等社會力量運用產業化方式開展防沙治沙。擴大退牧還草工程實施范圍,支持草原圍欄、飼草基地、牲畜棚圈建設和重度退化草原改良。加強牧區半牧區草原監理工作。繼續開展漁業增殖放流。加大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實施力度,加快坡耕地整治步伐,推進清潔小流域建設,強化水土流失監測預報和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把農村環境整治作為環保工作的重點,完善以獎促治政策,逐步推行城鄉同治。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引導農民合理使用化肥農葯,加強農村沼氣工程和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工程建設,加快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農村污水、垃圾處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六、提高市場流通效率,切實保障農產品穩定均衡供給
21.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統籌規劃全國農產品流通設施布局,加快完善覆蓋城鄉的農產品流通網路。推進全國性、區域性骨幹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改造,重點支持交易場所、電子結算、信息處理、檢驗檢測等設施建設。把農產品批發市場、城市社區菜市場、鄉鎮集貿市場建設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研究制定支持農產品加工流通設施建設的用地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通過投資入股、產權置換、公建配套、回購回租等方式,建設一批非營利性農產品批發、零售市場。繼續推進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支持擁有全國性經營網路的供銷合作社和郵政物流、糧食流通、大型商貿企業等參與農產品批發市場、倉儲物流體系的建設經營。加快發展鮮活農產品連鎖配送物流中心,支持建立一體化冷鏈物流體系。繼續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和管護。扶持產地農產品收集、加工、包裝、貯存等配套設施建設,重點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初加工和貯藏設施予以補助。
22.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等現代交易方式。探索建立生產與消費有效銜接、靈活多樣的農產品產銷模式,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推進生產者與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賓館飯店、學校和企業食堂等直接對接,支持生產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城市社區增加直供直銷網點,形成穩定的農產品供求關系。扶持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發展聯通城鄉市場的雙向流通網路。開展「南菜北運」、「西果東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開展農村商務信息服務,舉辦多形式、多層次的農產品展銷活動,培育具有全國性和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展會品牌。充分發揮農產品期貨市場引導生產、規避風險的積極作用。免除蔬菜批發和零售環節增值稅,開展農產品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落實和完善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清理和降低農產品批發市場、城市社區菜市場、鄉鎮集貿市場和超市的收費。
23.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准確把握國內外農產品市場變化,採取有針對性的調控措施,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市場穩定,保持價格合理水平。穩步提高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適時啟動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臨時收儲,健全糧棉油糖等農產品儲備制度。抓緊完善鮮活農產品市場調控辦法,健全生豬市場價格調控預案,探索建立主要蔬菜品種價格穩定機制。加強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綜合運用進出口、吞吐調劑等手段,穩定國內農產品市場。完善農產品進口關稅配額管理,嚴厲打擊走私違法行為。抓緊建立全國性、區域性農產品信息共享平台,加強農業統計調查和預測分析,提高對農業生產大縣的統計調查能力,推行重大信息及時披露和權威發布制度,防止各類虛假信息影響產業發展、損害農民利益。
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不斷加強和改善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領導,切實把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努力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三農」的良好氛圍。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促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增加農村文化服務總量,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切實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認真落實《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推進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完善農村基層自治機制,健全農村法制,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確保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⑵ 惠農政策的全文

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全文)
(2004年12月31日)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工作。2004年,在宏觀調控中注重加強農業,實行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保護和調動了農民積極性,農村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局面。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農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農村改革邁出重大步伐,農村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展。這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保持社會穩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必須清醒地看到,農業依然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投入不足、基礎脆弱的狀況並沒有改變,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並沒有建立,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並沒有消除,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後的局面並沒有根本改觀,農村改革和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和攻堅階段,保持農村發展好勢頭的任務非常艱巨。
2005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繼續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加強農業基礎,繁榮農村經濟,必須繼續採取綜合措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切實抓緊抓好。這既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又是促進農民增收的必要條件;既是解決當前農業發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強農業發展後勁的戰略選擇;既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又是實現農村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抓住了這個重點,就抓住了農業發展的關鍵;把握了這個環節,就把握了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做好了這項工作,就為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要進一步調動農民群眾務農種糧的積極性和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以嚴格保護耕地為基礎,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為重點,以推進科技進步為支撐,以健全服務體系為保障,力爭經過幾年的努力,使農業的物質技術條件明顯改善,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明顯增強。
一、穩定、完善和強化扶持農業發展的政策,進一步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一)繼續加大「兩減免、三補貼」等政策實施力度。減免農業稅、取消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對部分地區農民實行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加強農業和糧食生產採取的重大措施,對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意義重大。這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不能改變,給農民的實惠不能減少,支農的力度要不斷加大。進一步擴大農業稅免徵范圍,加大農業稅減征力度。2005年,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行免徵農業稅試點,在其他地區進一步降低農業稅稅率。在牧區開展取消牧業稅試點。國有農墾企業執行與所在地同等的農業稅減免政策。因減免農(牧)業稅而減少的地方財政收入,由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轉移支付給予適當補助。有條件的地方,可自主決定進行農業稅免徵試點。繼續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有條件的地方可進一步加大補貼力度。中央財政繼續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地方財政也要根據當地財力和農業發展實際安排一定的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繼續對短缺的重點糧食品種在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穩定糧食市場價格、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的制度和機制。搞好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和市場管理,繼續實行化肥出廠限價政策,通過稅收等手段合理調節化肥進出口,控制農資價格過快上漲,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業生產資料等各種坑農害農行為。
(二)切實加強對糧食主產區的支持。為調動地方政府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緩解中西部地區特別是糧食主產區縣鄉的財政困難,中央財政要採取有效措施,根據糧食播種面積、產量和商品量等因素,對糧食主產縣通過轉移支付給予獎勵和補助。建立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之間的利益協調機制,調整中央財政對糧食風險基金的補助比例,並通過其他經濟手段籌集一定資金,支持糧食主產區加強生產能力建設,有關部門要抓緊研究提出具體實施方案。
(三)建立穩定增長的支農資金渠道。要下決心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在穩定現有各項農業投入的基礎上,新增財政支出和固定資產投資要切實向農業、農村、農民傾斜,逐步建立穩定的農業投入增長機制。針對當前農田水利設施薄弱、亟待加強的狀況,從2005年起,要在繼續搞好大中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不斷加大對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中央和省級財政要在整合有關專項資金的基礎上,從預算內新增財政收入中安排一部分資金,設立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對農戶投工投勞開展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予以支持。預算內經常性固定資產投資和國債資金要增加安排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土地開發部分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要結合土地開發整理安排一定資金用於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市、縣兩級政府也要切實增加對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要盡快立法,把國家的重大支農政策制度化、規范化。
二、堅決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提高耕地質量
(四)嚴格保護耕地。控制非農建設佔用耕地,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質量不下降、用途不改變,並落實到地塊和農戶。嚴禁佔用基本農田挖塘養魚、種樹造林或進行其他破壞耕作層的活動。修訂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提高耕地佔用稅稅率,嚴格控制減免。搞好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莊、集鎮規劃,引導農戶和農村集約用地。加強集體建設用地和農民宅基地管理,鼓勵農村開展土地整理和村莊整治,推動新辦鄉村工業向鎮區集中,提高農村各類用地的利用率。加快推進農村土地徵收、徵用制度改革。
(五)認真落實農村土地承包政策。針對一些地方存在的隨意收回農戶承包地、強迫農戶流轉承包地等問題,各地要對土地二輪承包政策落實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對違反法律和政策的要堅決予以糾正,並追究責任。要妥善處理土地承包糾紛,及時化解矛盾,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尊重和保障農戶擁有承包地和從事農業生產的權利,尊重和保障外出務工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和經營自主權。承包經營權流轉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必須在農戶自願、有償的前提下依法進行,防止片面追求土地集中。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盡快制定農村土地承包法實施辦法。
(六)努力培肥地力。中央和省級財政要較大幅度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新增資金主要安排在糧食主產區集中用於中低產田改造,建設高標准基本農田。搞好「沃土工程」建設,增加投入,加大土壤肥力調查和監測工作力度,盡快建立全國耕地質量動態監測和預警系統,為農民科學種田提供指導和服務。改革傳統耕作方法,發展保護性耕作。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推行有機肥綜合利用與無害化處理,引導農民多施農家肥,增加土壤有機質。
三、加強農田水利和生態建設,提高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七)加快實施以節水改造為中心的大型灌區續建配套。新增固定資產投資要把大型灌區續建配套作為重點,並不斷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搞好田間工程建設,更新改造老化機電設備,完善灌排體系。開展續建配套灌區的末級渠系建設試點。繼續推進節水灌溉示範,在糧食主產區進行規模化建設試點。有條件的地區要加快農村水利現代化步伐。水源條件較好的地區要結合重點水利樞紐建設,擴大灌溉面積。乾旱缺水地區要積極發展節水旱作農業,繼續建設旱作農業示範區。各地要加強灌溉用水計量,積極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從2005年起,選擇部分地區開展對農民購買節水設備實行補助的試點。繼續搞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抓好地方中型水源、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建設。
(八)狠抓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建設田間灌排工程、小型灌區、非灌區抗旱水源工程。加大糧食主產區中低產田鹽鹼和漬害治理力度。加快丘陵山區和其他乾旱缺水地區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設。地方政府要切實承擔起搞好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責任。在堅決按時取消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制度的同時,各地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新機制、新辦法。要嚴格區分加重農民負擔與農民自願投工投勞改善自己生產生活條件的政策界限,發揚農民自力更生的好傳統,在切實加強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本著自願互利、注重實效、控制標准、嚴格規范的原則,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投工投勞,國家對農民興建小微型水利設施所需材料給予適當補助,有關部門要抓緊研究制定具體辦法。
(九)堅持不懈搞好生態重點工程建設。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等工程,完善相關政策。退耕還林工作要科學規劃,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穩步推進。要採取有效措施,在退耕還林地區建設好基本口糧田,培育後續產業,切實解決農民的長期生計問題,進一步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抓好防護林體系和農田林網建設,為建設高標准農田營造良好的生態屏障。切實搞好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防沙治沙工程。繼續推進山區綜合開發。進一步加強草原建設和保護,加快實施退牧還草工程,搞好牧區水利建設,加強森林草原防火和草原鼠蟲害防治工作。繼續搞好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採取淤地壩等多種措施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加強南方丘陵紅土區、東北黑土漫崗區和西南石漠化區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切實防治耕地和水污染。
四、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科技含量
(十)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要大幅度增加對農業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科研投入體系,形成穩定的投入增長機制。要不斷提高國家科技投入用於農業科研的比重,有關重大科技項目和攻關計劃要較大幅度增加農業科研投資的規模。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抓緊建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強國家基地的創新能力建設,搞好農業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加快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研究。根據全國農業綜合區劃,在整合現有資源基礎上,依託具有明顯優勢的省級農業科研單位和高等學校,建設區域性的農業科研中心,負責推進區域農業科技創新,開展重大應用技術攻關和試驗研究。加強農業領域的國家實驗室、改良中心、工程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建設,改善農業科研機構設施條件和裝備水平,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科研高級人才培養基地。
(十一)加大良種良法的推廣力度。繼續實施「種子工程」、「畜禽水產良種工程」,搞好大宗農作物、畜禽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和擴繁推廣。從2005年起,國家設立超級稻推廣項目。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優先扶持優質高產、節本增效的組裝集成與配套技術開發。加強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治。認真組織實施「科技入戶工程」,扶持科技示範戶,提高他們的輻射帶動能力。繼續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
(十二)加快改革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要按照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的要求,加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改革力度。國家的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主要承擔關鍵技術的引進、試驗、示範,農作物病蟲害、動物疫病及農業災害的監測、預報、防治和處置,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安全檢測、監測和強制性檢驗,農業資源、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投入品使用監測,水資源管理和防汛抗旱,農業公共信息和培訓教育服務等職能。對公益性技術推廣工作,各級財政要在經費上予以保證。同時,積極穩妥地將一般性技術推廣和經營性服務分離出去,按照市場化方式運作。發揮農業院校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作用。積極培育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和農業科技型企業。探索農業技術推廣的新機制和新辦法,對農技推廣項目實行招投標制度,鼓勵各類農技推廣組織、人員及有關企業公平參與申報。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有關部門要抓緊提出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
五、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發展環境
(十三)加大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要繼續增加農村「六小工程」的投資規模,擴大建設范圍,提高工程質量。在鞏固人畜飲水解困成果的基礎上,高度重視農村飲水安全,解決好高氟水、高砷水、苦鹹水、血吸蟲病等地區的飲水安全問題,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規劃。調整公路建設投資結構,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統籌考慮農村公路建設的技術標准、質量管理和養護等問題,合理確定農村公路投資補助標准。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繼續推進農村沼氣建設,積極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新型潔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擴大「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建設規模和實施范圍,搞好農村電網改造工程的後續建設和經營管理。增加扶貧開發投入,加強貧困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引導農民治水改土修路,實施整村推進扶貧規劃,完善扶貧開發機制,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十四)加快農產品流通和檢驗檢測設施建設。在繼續搞好集貿市場和批發市場建設的同時,注重發揮期貨市場的引導作用,鼓勵發展現代物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和流通方式。改造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經紀人代理、農產品拍賣、網上交易等方式,增強交易功能。加快建設以冷藏和低溫倉儲運輸為主的農產品冷鏈系統,對農產品倉儲設施建設用地按工業用地對待。重視發揮供銷合作社在農產品流通和生產資料供應等方面的作用。鼓勵郵政系統開展直接為農民生產生活服務的連鎖配送業務。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氣象工作要加強對農業的服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加快開通整車運輸鮮活農產品的綠色通道,抓緊落實降低或免交車輛通行費的有關規定,並盡快實現省際互通。積極推進農業標准化。要加強農產品檢驗檢測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進出境檢驗檢疫裝備和檢測技術水平,增強防範和處理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能力。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實施農產品認證認可,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葯,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立法。
(十五)加強農業發展的綜合配套體系建設。搞好種養業良種體系、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體系、動植物保護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農業資源與生態保護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與管理體系等「七大體系」建設。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建設規劃,加強政策引導,明確職責分工,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快建設步伐。
六、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競爭力
(十六)進一步抓好糧食生產。要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改善品種結構,優化區域布局,著力提高單產,努力保持糧食供求總量大體平衡。穩定和增加糧食播種面積,改革種植制度,提高復種指數。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建設商品糧生產基地,推進優質糧食產業帶建設。加強糧食生產技術、農機、信息和產銷等服務,搞好良種培育和供應,促進糧食生產節本增效。完善和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糧食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也要認真抓好糧食生產,保證必要的糧食儲備,維護糧食市場的穩定。
(十七)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要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建設農產品產業帶,發展特色農業。各地要立足資源優勢,選擇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場前景的品種作為開發重點,盡快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各地和有關部門要專門制定規劃,明確相關政策,加快發展特色農業。建設特色農業標准化示範基地,篩選、繁育優良品種,把傳統生產方式與現代技術結合起來,提升特色農產品的品質和生產水平。加大對特色農產品的保護力度,加快推行原產地等標識制度,維護原產地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整合特色農產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強名牌產品。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促進優勢農產品出口,擴大農業對外開放。
(十八)加快發展畜牧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必須培育發達的畜牧業。牧區要加快推行圍欄放牧、輪牧休牧等生產方式,搞好飼草料地建設,改良牲畜品種,進一步減輕草場過牧的壓力。農區要充分發揮作物秸稈和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發展節糧型畜牧業,提高規模化、集約化飼養水平。通過小額信貸、財政貼息等方式,引導有條件的地方發展養殖小區。要增加投入,支持養殖小區建設畜禽糞便和污水無害化處理設施。從2005年起,實施奶牛良種繁育項目補貼。加快建立安全優質高效的飼料生產體系。搞好動物防疫是確保畜牧業穩定發展的根本保障,事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社會公共安全,要下決心增加投入,加強建設,完善制度,健全體系。要抓緊制定動物防疫體系建設規劃,加快建設重大動物疫病監測預警、動物疫病預防控制、動物防疫檢疫監督、獸葯質量監察和殘留監控、動物防疫技術支撐、動物防疫物質保障等系統。加快重點獸用生物製品生產企業的技術改造。盡快建立健全動物疫病防治隊伍,動物檢疫監督機構的人員經費和工作經費全額納入各級財政預算。
(十九)重點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大力扶持食品加工業特別是糧食主產區以糧食為主要原料的加工業。糧食主產區要立足本地優勢,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為突破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地區經濟發展。採取財政貼息等方式,支持糧食主產區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技術引進和技術改造,建設倉儲設施。盡快完善農產品加工業增值稅政策。按照增值稅轉型改革的統一部署,加快食品等農產品加工業增值稅轉型的步伐。
(二十)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繼續加大對多種所有制、多種經營形式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鼓勵龍頭企業以多種利益聯結方式,帶動基地和農戶發展。農業銀行和其他國有商業銀行要按照有關規定,加快改進對龍頭企業的信貸服務,切實解決龍頭企業收購資金緊張的問題。農業發展銀行對符合條件的以糧棉油生產、流通或加工轉化為主業的龍頭企業,可以提供貸款。積極探索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為農戶承貸承還、提供貸款擔保等有效辦法。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對專業合作組織及其所辦加工、流通實體適當減免有關稅費。集體經濟組織要增強實力,搞好服務,同其他專業合作組織一起發揮聯結龍頭企業和農戶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鄉鎮企業要加快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體制創新,積極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
七、改革和完善農村投融資體制,健全農業投入機制
(二十一)完善農業投資管理體制。進一步放寬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領域,採取貼息、補助、稅收等措施,發揮國家農業資金投入的導向作用,鼓勵社會資本積極投資開發農業和建設農村基礎設施。逐步降低中西部地區對涉農固定資產投資的資金配套比例,不得採取加重農民負擔的方式進行資金配套。繼續加大國家農業資金投入的整合力度,鼓勵以縣為單位,通過規劃引導、統籌安排、明確職責、項目帶動等方式整合投資,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國家投資和補助的鄉村建設項目,要加快實行公示制度,通過招投標、資金跟蹤監督和項目後評估等辦法,確保管好用好資金,保證項目質量。
(二十二)加快農村小型基礎設施產權制度改革。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加大改革力度,明晰產權,明確責任,充分調動各方面投資建設和管好農村小型基礎設施的積極性。農戶自建或自用為主的小微型工程,產權歸個人所有,由鄉鎮人民政府核發產權證。對受益戶較多的工程,可組建合作管理組織,國家補助形成的資產歸合作組織所有。對經營性的工程,可組建法人實體,實行企業化運作,也可拍賣給個人經營。對業主開發建設的農村基礎設施,地方人民政府要給予扶持,並規范其收費標准和服務行為。加快小型農村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步伐。推進農村小型基礎設施產權制度改革,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維護工程原受益者的合法權益。
(二十三)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和創新。要針對農村金融需求的特點,加快構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產權明晰、監管有力的農村金融體系。抓緊研究制定農村金融總體改革方案。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要在完善治理結構、強化約束機制、增強支農服務能力等方面取得成效,進一步發揮其農村金融的主力軍作用。抓緊制定縣域內各金融機構承擔支持「三農」義務的政策措施,明確金融機構在縣及縣以下機構、網點新增存款用於支持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比例。採取有效辦法,引導縣及縣以下吸收的郵政儲蓄資金迴流農村。加大政策性金融支農力度,增加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中長期貸款,在完善運行機制基礎上強化農業發展銀行的支農作用,拓寬業務范圍。農業銀行要繼續發揮支持農業、服務農村的作用。培育競爭性的農村金融市場,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農村新辦多種所有制金融機構的准入條件和監管辦法,在有效防範金融風險的前提下,盡快啟動試點工作。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貼近農民和農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業發起的小額信貸組織。加快落實對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實行多種抵押擔保形式的有關規定。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的試點范圍,鼓勵商業性保險機構開展農業保險業務。
八、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促進農民和農村社會全面發展
(二十四)全面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工作。要結合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農業和生產實際的需要,開展針對性強、務實有效、通俗易懂的農業科技培訓。農村中學也要加強農業先進實用技術教育。適應產業結構升級和提高競爭力的需要,進一步搞好農民轉業轉崗培訓工作,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實施規模,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各級財政要大幅度增加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投入,採取補助、培訓券、報賬制等方式,努力提高培訓的實用性和資金的使用效率。廣泛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
(二十五)進一步發展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要落實新增教育、衛生、文化、計劃生育等事業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的規定,用於縣以下的比例不低於70%。到2007年,爭取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都能享受到免書本費、免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要加快實施步伐。堅持以農村為重點的衛生工作方針,積極穩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和農村醫療救助工作,實施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加快農村醫療衛生人才培養,提高農村醫療服務水平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加強艾滋病、血吸蟲病等重點疾病的防治工作,推動改水改廁等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治理。搞好農村計劃生育,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實行獎勵扶助制度,抓好「少生快富扶貧工程」試點。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加大農村重大文化建設項目實施力度,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鞏固農村宣傳文化陣地,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管理。切實提高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水平,做好送書下鄉、電影放映、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工作。
九、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
(二十六)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這是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歷史進程中必須長期堅持的一個重大方針。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刻認識「三農」工作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在當前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好形勢下,要始終保持清醒認識,對農業和農村工作不能有絲毫鬆懈。要適應我國工業化發展階段和政策趨向的變化,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要求,切實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放到國民經濟全局中統籌安排,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更加主動地加強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加大農村改革力度,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加大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力度。
(二十七)進一步加強農村黨建工作。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按照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要求,深入開展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進一步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加大農村黨員幹部的教育培訓力度,擴大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試點,增強他們為民服務、廉潔自律的意識,轉變作風,提高執行政策、依法辦事、發展經濟、維護穩定的能力,樹立基層幹部的良好形象。要關心農村基層幹部,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難。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完善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切實維護農民的民主權利。推進農村法制建設,加強農村普法教育,搞好農業綜合執法。做好新形勢下的農村群眾工作,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關心農村困難群眾生產生活,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搞好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打擊各種犯罪活動。深入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意義重大,任務艱巨。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堅定信心,奮力開拓,扎實工作,為全面完成農業和農村工作各項任務而努力奮斗。

⑶ 黨的現在惠農政策有哪些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工作。2004年,在宏觀調控中注重加強農業,實行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保護和調動了農民積極性,農村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局面。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農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農村改革邁出重大步伐,農村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展。這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保持社會穩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必須清醒地看到,農業依然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投入不足、基礎脆弱的狀況並沒有改變,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並沒有建立,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並沒有消除,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後的局面並沒有根本改觀,農村改革和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和攻堅階段,保持農村發展好勢頭的任務非常艱巨。
2005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繼續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加強農業基礎,繁榮農村經濟,必須繼續採取綜合措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切實抓緊抓好。這既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又是促進農民增收的必要條件;既是解決當前農業發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強農業發展後勁的戰略選擇;既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又是實現農村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抓住了這個重點,就抓住了農業發展的關鍵;把握了這個環節,就把握了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做好了這項工作,就為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要進一步調動農民群眾務農種糧的積極性和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以嚴格保護耕地為基礎,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為重點,以推進科技進步為支撐,以健全服務體系為保障,力爭經過幾年的努力,使農業的物質技術條件明顯改善,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明顯增強。
一、穩定、完善和強化扶持農業發展的政策,進一步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一)繼續加大「兩減免、三補貼」等政策實施力度。減免農業稅、取消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對部分地區農民實行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加強農業和糧食生產採取的重大措施,對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意義重大。這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不能改變,給農民的實惠不能減少,支農的力度要不斷加大。進一步擴大農業稅免徵范圍,加大農業稅減征力度。2005年,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行免徵農業稅試點,在其他地區進一步降低農業稅稅率。在牧區開展取消牧業稅試點。國有農墾企業執行與所在地同等的農業稅減免政策。因減免農(牧)業稅而減少的地方財政收入,由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轉移支付給予適當補助。有條件的地方,可自主決定進行農業稅免徵試點。繼續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有條件的地方可進一步加大補貼力度。中央財政繼續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地方財政也要根據當地財力和農業發展實際安排一定的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繼續對短缺的重點糧食品種在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穩定糧食市場價格、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的制度和機制。搞好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和市場管理,繼續實行化肥出廠限價政策,通過稅收等手段合理調節化肥進出口,控制農資價格過快上漲,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業生產資料等各種坑農害農行為。
(二)切實加強對糧食主產區的支持。為調動地方政府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緩解中西部地區特別是糧食主產區縣鄉的財政困難,中央財政要採取有效措施,根據糧食播種面積、產量和商品量等因素,對糧食主產縣通過轉移支付給予獎勵和補助。建立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之間的利益協調機制,調整中央財政對糧食風險基金的補助比例,並通過其他經濟手段籌集一定資金,支持糧食主產區加強生產能力建設,有關部門要抓緊研究提出具體實施方案。
(三)建立穩定增長的支農資金渠道。要下決心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在穩定現有各項農業投入的基礎上,新增財政支出和固定資產投資要切實向農業、農村、農民傾斜,逐步建立穩定的農業投入增長機制。針對當前農田水利設施薄弱、亟待加強的狀況,從2005年起,要在繼續搞好大中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不斷加大對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中央和省級財政要在整合有關專項資金的基礎上,從預算內新增財政收入中安排一部分資金,設立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對農戶投工投勞開展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予以支持。預算內經常性固定資產投資和國債資金要增加安排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土地開發部分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要結合土地開發整理安排一定資金用於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市、縣兩級政府也要切實增加對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要盡快立法,把國家的重大支農政策制度化、規范化。
二、堅決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提高耕地質量
(四)嚴格保護耕地。控制非農建設佔用耕地,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質量不下降、用途不改變,並落實到地塊和農戶。嚴禁佔用基本農田挖塘養魚、種樹造林或進行其他破壞耕作層的活動。修訂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提高耕地佔用稅稅率,嚴格控制減免。搞好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莊、集鎮規劃,引導農戶和農村集約用地。加強集體建設用地和農民宅基地管理,鼓勵農村開展土地整理和村莊整治,推動新辦鄉村工業向鎮區集中,提高農村各類用地的利用率。加快推進農村土地徵收、徵用制度改革。
(五)認真落實農村土地承包政策。針對一些地方存在的隨意收回農戶承包地、強迫農戶流轉承包地等問題,各地要對土地二輪承包政策落實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對違反法律和政策的要堅決予以糾正,並追究責任。要妥善處理土地承包糾紛,及時化解矛盾,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尊重和保障農戶擁有承包地和從事農業生產的權利,尊重和保障外出務工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和經營自主權。承包經營權流轉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必須在農戶自願、有償的前提下依法進行,防止片面追求土地集中。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盡快制定農村土地承包法實施辦法。
(六)努力培肥地力。中央和省級財政要較大幅度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新增資金主要安排在糧食主產區集中用於中低產田改造,建設高標准基本農田。搞好「沃土工程」建設,增加投入,加大土壤肥力調查和監測工作力度,盡快建立全國耕地質量動態監測和預警系統,為農民科學種田提供指導和服務。改革傳統耕作方法,發展保護性耕作。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推行有機肥綜合利用與無害化處理,引導農民多施農家肥,增加土壤有機質。
三、加強農田水利和生態建設,提高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七)加快實施以節水改造為中心的大型灌區續建配套。新增固定資產投資要把大型灌區續建配套作為重點,並不斷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搞好田間工程建設,更新改造老化機電設備,完善灌排體系。開展續建配套灌區的末級渠系建設試點。繼續推進節水灌溉示範,在糧食主產區進行規模化建設試點。有條件的地區要加快農村水利現代化步伐。水源條件較好的地區要結合重點水利樞紐建設,擴大灌溉面積。乾旱缺水地區要積極發展節水旱作農業,繼續建設旱作農業示範區。各地要加強灌溉用水計量,積極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從2005年起,選擇部分地區開展對農民購買節水設備實行補助的試點。繼續搞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抓好地方中型水源、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建設。
(八)狠抓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建設田間灌排工程、小型灌區、非灌區抗旱水源工程。加大糧食主產區中低產田鹽鹼和漬害治理力度。加快丘陵山區和其他乾旱缺水地區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設。地方政府要切實承擔起搞好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責任。在堅決按時取消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制度的同時,各地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新機制、新辦法。要嚴格區分加重農民負擔與農民自願投工投勞改善自己生產生活條件的政策界限,發揚農民自力更生的好傳統,在切實加強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本著自願互利、注重實效、控制標准、嚴格規范的原則,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投工投勞,國家對農民興建小微型水利設施所需材料給予適當補助,有關部門要抓緊研究制定具體辦法。
(九)堅持不懈搞好生態重點工程建設。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等工程,完善相關政策。退耕還林工作要科學規劃,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穩步推進。要採取有效措施,在退耕還林地區建設好基本口糧田,培育後續產業,切實解決農民的長期生計問題,進一步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抓好防護林體系和農田林網建設,為建設高標准農田營造良好的生態屏障。切實搞好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防沙治沙工程。繼續推進山區綜合開發。進一步加強草原建設和保護,加快實施退牧還草工程,搞好牧區水利建設,加強森林草原防火和草原鼠蟲害防治工作。繼續搞好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採取淤地壩等多種措施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加強南方丘陵紅土區、東北黑土漫崗區和西南石漠化區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切實防治耕地和水污染。
四、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科技含量
(十)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要大幅度增加對農業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科研投入體系,形成穩定的投入增長機制。要不斷提高國家科技投入用於農業科研的比重,有關重大科技項目和攻關計劃要較大幅度增加農業科研投資的規模。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抓緊建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強國家基地的創新能力建設,搞好農業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加快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研究。根據全國農業綜合區劃,在整合現有資源基礎上,依託具有明顯優勢的省級農業科研單位和高等學校,建設區域性的農業科研中心,負責推進區域農業科技創新,開展重大應用技術攻關和試驗研究。加強農業領域的國家實驗室、改良中心、工程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建設,改善農業科研機構設施條件和裝備水平,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科研高級人才培養基地。
(十一)加大良種良法的推廣力度。繼續實施「種子工程」、「畜禽水產良種工程」,搞好大宗農作物、畜禽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和擴繁推廣。從2005年起,國家設立超級稻推廣項目。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優先扶持優質高產、節本增效的組裝集成與配套技術開發。加強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治。認真組織實施「科技入戶工程」,扶持科技示範戶,提高他們的輻射帶動能力。繼續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
(十二)加快改革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要按照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的要求,加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改革力度。國家的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主要承擔關鍵技術的引進、試驗、示範,農作物病蟲害、動物疫病及農業災害的監測、預報、防治和處置,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安全檢測、監測和強制性檢驗,農業資源、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投入品使用監測,水資源管理和防汛抗旱,農業公共信息和培訓教育服務等職能。對公益性技術推廣工作,各級財政要在經費上予以保證。同時,積極穩妥地將一般性技術推廣和經營性服務分離出去,按照市場化方式運作。發揮農業院校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作用。積極培育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和農業科技型企業。探索農業技術推廣的新機制和新辦法,對農技推廣項目實行招投標制度,鼓勵各類農技推廣組織、人員及有關企業公平參與申報。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有關部門要抓緊提出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
五、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發展環境
(十三)加大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要繼續增加農村「六小工程」的投資規模,擴大建設范圍,提高工程質量。在鞏固人畜飲水解困成果的基礎上,高度重視農村飲水安全,解決好高氟水、高砷水、苦鹹水、血吸蟲病等地區的飲水安全問題,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規劃。調整公路建設投資結構,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統籌考慮農村公路建設的技術標准、質量管理和養護等問題,合理確定農村公路投資補助標准。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繼續推進農村沼氣建設,積極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新型潔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擴大「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建設規模和實施范圍,搞好農村電網改造工程的後續建設和經營管理。增加扶貧開發投入,加強貧困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引導農民治水改土修路,實施整村推進扶貧規劃,完善扶貧開發機制,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十四)加快農產品流通和檢驗檢測設施建設。在繼續搞好集貿市場和批發市場建設的同時,注重發揮期貨市場的引導作用,鼓勵發展現代物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和流通方式。改造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經紀人代理、農產品拍賣、網上交易等方式,增強交易功能。加快建設以冷藏和低溫倉儲運輸為主的農產品冷鏈系統,對農產品倉儲設施建設用地按工業用地對待。重視發揮供銷合作社在農產品流通和生產資料供應等方面的作用。鼓勵郵政系統開展直接為農民生產生活服務的連鎖配送業務。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氣象工作要加強對農業的服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加快開通整車運輸鮮活農產品的綠色通道,抓緊落實降低或免交車輛通行費的有關規定,並盡快實現省際互通。積極推進農業標准化。要加強農產品檢驗檢測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進出境檢驗檢疫裝備和檢測技術水平,增強防範和處理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能力。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實施農產品認證認可,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葯,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立法。
(十五)加強農業發展的綜合配套體系建設。搞好種養業良種體系、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體系、動植物保護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農業資源與生態保護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與管理體系等「七大體系」建設。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建設規劃,加強政策引導,明確職責分工,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快建設步伐。
六、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競爭力
(十六)進一步抓好糧食生產。要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改善品種結構,優化區域布局,著力提高單產,努力保持糧食供求總量大體平衡。穩定和增加糧食播種面積,改革種植制度,提高復種指數。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建設商品糧生產基地,推進優質糧食產業帶建設。加強糧食生產技術、農機、信息和產銷等服務,搞好良種培育和供應,促進糧食生產節本增效。完善和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糧食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也要認真抓好糧食生產,保證必要的糧食儲備,維護糧食市場的穩定。
(十七)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要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建設農產品產業帶,發展特色農業。各地要立足資源優勢,選擇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場前景的品種作為開發重點,盡快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各地和有關部門要專門制定規劃,明確相關政策,加快發展特色農業。建設特色農業標准化示範基地,篩選、繁育優良品種,把傳統生產方式與現代技術結合起來,提升特色農產品的品質和生產水平。加大對特色農產品的保護力度,加快推行原產地等標識制度,維護原產地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整合特色農產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強名牌產品。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促進優勢農產品出口,擴大農業對外開放。
(十八)加快發展畜牧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必須培育發達的畜牧業。牧區要加快推行圍欄放牧、輪牧休牧等生產方式,搞好飼草料地建設,改良牲畜品種,進一步減輕草場過牧的壓力。農區要充分發揮作物秸稈和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發展節糧型畜牧業,提高規模化、集約化飼養水平。通過小額信貸、財政貼息等方式,引導有條件的地方發展養殖小區。要增加投入,支持養殖小區建設畜禽糞便和污水無害化處理設施。從2005年起,實施奶牛良種繁育項目補貼。加快建立安全優質高效的飼料生產體系。搞好動物防疫是確保畜牧業穩定發展的根本保障,事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社會公共安全,要下決心增加投入,加強建設,完善制度,健全體系。要抓緊制定動物防疫體系建設規劃,加快建設重大動物疫病監測預警、動物疫病預防控制、動物防疫檢疫監督、獸葯質量監察和殘留監控、動物防疫技術支撐、動物防疫物質保障等系統。加快重點獸用生物製品生產企業的技術改造。盡快建立健全動物疫病防治隊伍,動物檢疫監督機構的人員經費和工作經費全額納入各級財政預算。
(十九)重點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大力扶持食品加工業特別是糧食主產區以糧食為主要原料的加工業。糧食主產區要立足本地優勢,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為突破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地區經濟發展。採取財政貼息等方式,支持糧食主產區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技術引進和技術改造,建設倉儲設施。盡快完善農產品加工業增值稅政策。按照增值稅轉型改革的統一部署,加快食品等農產品加工業增值稅轉型的步伐。
(二十)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繼續加大對多種所有制、多種經營形式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鼓勵龍頭企業以多種利益聯結方式,帶動基地和農戶發展。農業銀行和其他國有商業銀行要按照有關規定,加快改進對龍頭企業的信貸服務,切實解決龍頭企業收購資金緊張的問題。農業發展銀行對符合條件的以糧棉油生產、流通或加工轉化為主業的龍頭企業,可以提供貸款。積極探索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為農戶承貸承還、提供貸款擔保等有效辦法。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對專業合作組織及其所辦加工、流通實體適當減免有關稅費。集體經濟組織要增強實力,搞好服務,同其他專業合作組織一起發揮聯結龍頭企業和農戶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鄉鎮企業要加快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體制創新,積極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
七、改革和完善農村投融資體制,健全農業投入機制
(二十一)完善農業投資管理體制。進一步放寬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領域,採取貼息、補助、稅收等措施,發揮國家農業資金投入的導向作用,鼓勵社會資本積極投資開發農業和建設農村基礎設施。逐步降低中西部地區對涉農固定資產投資的資金配套比例,不得採取加重農民負擔的方式進行資金配套。繼續加大國家農業資金投入的整合力度,鼓勵以縣為單位,通過規劃引導、統籌安排、明確職責、項目帶動等方式整合投資,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國家投資和補助的鄉村建設項目,要加快實行公示制度,通過招投標、資金跟蹤監督和項目後評估等辦法,確保管好用好資金,保證項目質量。
(二十二)加快農村小型基礎設施產權制度改革。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加大改革力度,明晰產權,明確責任,充分調動各方面投資建設和管好農村小型基礎設施的積極性。農戶自建或自用為主的小微型工程,產權歸個人所有,由鄉鎮人民政府核發產權證。對受益戶較多的工程,可組建合作管理組織,國家補助形成的資產歸合作組織所有。對經營性的工程,可組建法人實體,實行企業化運作,也可拍賣給個人經營。對業主開發建設的農村基礎設施,地方人民政府要給予扶持,並規范其收費標准和服務行為。加快小型農村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步伐。推進農村小型基礎設施產權制度改革,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維護工程原受益者的合法權益。
(二十三)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和創新。要針對農村金融需求的特點,加快構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產權明晰、監管有力的農村金融體系。抓緊研究制定農村金融總體改革方案。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要在完善治理結構、強化約束機制、增強支農服務能力等方面取得成效,進一步發揮其農村金融的主力軍作用。抓緊制定縣域內各金融機構承擔支持「三農」義務的政策措施,明確金融機構在縣及縣以下機構、網點新增存款用於支持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比例。採取有效辦法,引導縣及縣以下吸收的郵政儲蓄資金迴流農村。加大政策性金融支農力度,增加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中長期貸款,在完善運行機制基礎上強化農業發展銀行的支農作用,拓寬業務范圍。農業銀行要繼續發揮支持農業、服務農村的作用。培育競爭性的農村金融市場,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農村新辦多種所有制金融機構的准入條件和監管辦法,在有效防範金融風險的前提下,盡快啟動試點工作。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貼近農民和農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業發起的小額信貸組織。加快落實對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實行多種抵押擔保形式的有關規定。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的試點范圍,鼓勵商業性保險機構開展農業保險業務。
八、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促進農民和農村社會全面發展
(二十四)全面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工作。要結合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農業和生產實際的需要,開展針對性強、務實有效、通俗易懂的農業科技培訓。農村中學也要加強農業先進實用技術教育。適應產業結構升級和提高競爭力的需要,進一步搞好農民轉業轉崗培訓工作,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實施規模,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各級財政要大幅度增加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投入,採取補助、培訓券、報賬制等方式,努力提高培訓的實用性和資金的使用效率。廣泛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
(二十五)進一步發展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要落實新增教育、衛生、文化、計劃生育等事業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的規定,用於縣以下的比例不低於70%。到2007年,爭取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都能享受到免書本費、免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要加快實施步伐。堅持以農村為重點的衛生工作方針,積極穩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和農村醫療救助工作,實施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加快農村醫療衛生人才培養,提高農村醫療服務水平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加強艾滋病、血吸蟲病等重點疾病的防治工作,推動改水改廁等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治理。搞好農村計劃生育,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實行獎勵扶助制度,抓好「少生快富扶貧工程」試點。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加大農村重大文化建設項目實施力度,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鞏固農村宣傳文化陣地,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管理。切實提高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水平,做好送書下鄉、電影放映、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工作。
九、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
(二十六)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這是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歷史進程中必須長期堅持的一個重大方針。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刻認識「三農」工作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在當前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好形勢下,要始終保持清醒認識,對農業和農村工作不能有絲毫鬆懈。要適應我國工業化發展階段和政策趨向的變化,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要求,切實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放到國民經濟全局中統籌安排,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更加主動地加強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加大農村改革力度,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加大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力度。
(二十七)進一步加強農村黨建工作。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按照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要求,深入開展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進一步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加大農村黨員幹部的教育培訓力度,擴大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試點,增強他們為民服務、廉潔自律的意識,轉變作風,提高執行政策、依法辦事、發展經濟、維護穩定的能力,樹立基層幹部的良好形象。要關心農村基層幹部,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難。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完善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切實維護農民的民主權利。推進農村法制建設,加強農村普法教育,搞好農業綜合執法。做好新形勢下的農村群眾工作,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關心農村困難群眾生產生活,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搞好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打擊各種犯罪活動。深入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⑷ 國家2012年主要的惠農政策有哪些

《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

2011年,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同心協力,扎實工作,克服多種困難挑戰,農業農村保持了強勁發展勢頭。糧食生產穩定躍上新台階,農民增收成效喜人,水利建設明顯加速,農村民生持續改善,農村社會安定祥和。農業農村形勢好,有力支撐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有效維護了改革發展穩定大局。

做好2012年農業農村工作,穩定發展農業生產,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對推動全局工作、贏得戰略主動至關重要。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嚴峻,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深,我國耕地和淡水資源短缺壓力加大,農業發展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明顯上升,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的任務更加艱巨。全黨要始終保持清醒認識,絕不能因為連續多年增產增收而思想麻痹,絕不能因為農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減弱,絕不能因為農村發展持續向好而工作鬆懈,必須再接再厲、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努力在高起點上實現新突破、再創新佳績。

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具有顯著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必須緊緊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興未艾的歷史機遇,堅持科教興農戰略,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決心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推動農業科技跨越發展,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

2012年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圍繞強科技保發展、強生產保供給、強民生保穩定,進一步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奮力奪取農業好收成,合力促進農民較快增收,努力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一、加大投入強度和工作力度,持續推動農業穩定發展

1.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首先要穩住糧食生產,確保不出現滑坡。要切實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繼續開展糧食穩定增產行動,千方百計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擴大緊缺品種生產,著力提高單產和品質。繼續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加快提升800個產糧大縣(市、區、場)生產能力。繼續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超級稻新品種選育和示範項目。支持優勢產區加強棉花、油料、糖料生產基地建設,進一步優化布局、主攻單產、提高效益。深入推進糧棉油糖高產創建,積極擴大規模,選擇基礎條件好、增產潛力大的縣鄉大力開展整建制創建。大力支持在關鍵農時、重點區域開展防災減災技術指導和生產服務,加快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完善重大病蟲疫情防控支持政策。

2.狠抓「菜籃子」產品供給。抓好「菜籃子」,必須建好菜園子、管好菜攤子。要加快推進區域化布局、標准化生產、規模化種養,提升「菜籃子」產品整體供給保障能力和質量安全水平。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繼續開展園藝作物標准園、畜禽水產示範場創建,啟動農業標准化整體推進示範縣建設。實施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支持優勢區域加強菜地基礎設施建設。穩定發展生豬生產,扶持肉牛肉羊生產大縣標准化養殖和原良種場建設,啟動實施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推進生豬和奶牛規模化養殖小區建設。制定和實施動物疫病防控二期規劃,及時處置重大疫情。開展水產養殖生態環境修復試點,支持遠洋漁船更新改造,加強漁政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菜籃子」產品生產和流通中的積極作用。強化食品質量安全監管綜合協調,加強檢驗檢測體系和追溯體系建設,開展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大力推廣高效安全肥料、低毒低殘留農葯,嚴格規范使用食品和飼料添加劑。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充分發揮都市農業應急保障功能,大中城市要堅持保有一定的蔬菜等生鮮食品自給能力。

3.加大農業投入和補貼力度。持續加大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持續加大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對農業農村的投入,持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確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發揮政府在農業科技投入中的主導作用,保證財政農業科技投入增幅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農業研發投入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按照增加總量、擴大范圍、完善機制的要求,繼續加大農業補貼強度,新增補貼向主產區、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提高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水平。落實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適時增加補貼。加大良種補貼力度。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規模和范圍,進一步完善補貼機制和管理辦法。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增加產糧(油)大縣獎勵資金,加大生豬調出大縣獎勵力度。探索完善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態補償制度。研究建立公益林補償標准動態調整機制,進一步加大濕地保護力度。加快轉變草原畜牧業發展方式,加大對牧業、牧區、牧民的支持力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覆蓋到國家確定的牧區半牧區縣(市、旗)。加大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力度,積極引導農民和社會資金投入「三農」。有效整合國家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切實加強財政「三農」投入和補貼資金使用監管,堅決制止、嚴厲查處虛報冒領、截留挪用等違法違規行為。

4.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加大農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增加農村信貸投入,確保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速高於全部貸款平均增速。完善涉農貸款稅收激勵政策,健全金融機構縣域金融服務考核評價辦法,引導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強化農村信貸服務。大力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完善農戶信用評價機制。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穩定縣(市)農村信用社法人地位。發展多元化農村金融機構,鼓勵民間資本進入農村金融服務領域,支持商業銀行到中西部地區縣域設立村鎮銀行。有序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組織,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開展信用合作。完善符合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和業務特點的差別化監管政策,適當提高涉農貸款風險容忍度,實行適度寬松的市場准入、彈性存貸比政策。繼續發展農戶小額信貸業務,加大對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縣域小型微型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加大對科技型農村企業、科技特派員下鄉創業的信貸支持力度,積極探索農業科技專利質押融資業務。支持農業發展銀行加大對農業科技的貸款力度。鼓勵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開展直接融資,積極發展涉農金融租賃業務。擴大農業保險險種和覆蓋面,開展設施農業保費補貼試點,擴大森林保險保費補貼試點范圍,扶持發展漁業互助保險,鼓勵地方開展優勢農產品生產保險。健全農業再保險體系,逐步建立中央財政支持下的農業大災風險轉移分散機制。

5.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政策。加快修改完善相關法律,落實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的政策。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創新。加快推進農村地籍調查,2012年基本完成覆蓋農村集體各類土地的所有權確權登記頒證,推進包括農戶宅基地在內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穩步擴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財政適當補助工作經費。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健全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製度。加快修改土地管理法,完善農村集體土地徵收有關條款,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快推進牧區草原承包工作。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穩定林地家庭承包關系,2012年基本完成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改革任務,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搞好國有林場、國有林區改革試點。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加強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

⑸ 2012年國家主要的惠農政策有哪些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
《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

2012年農業綜合開發新型合作示範項目
2012年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
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2012年工作要點
2012年農業綜合開發林業項目
2012年度生豬調出大縣
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項目
2012年農業綜合開發農業部專項
秸稈養畜示範場項目
秸稈養畜聯戶示範項目
水產品苗種繁育及養殖基地項目
畜禽良種繁育項目
園藝類良種繁育及生產示範基地項目
牧草種子繁育基地項目
脫毒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項目
原原種擴繁基地項目
良種繁育及加工基地項目

等等很多項目
太多了。。。。不一一列出了。。 參考資料裡面有很全面的項目,基本國家各個部委(財政部,農業部,科技部,林業局,發改委,等等)今年出台的的惠農政策還有申報方式,都有列出,你自己去看吧

⑹ 從農村信用社辦惠農貸款需要交擔保費嗎

在任何銀行辦理任何貸款都沒有擔保費這一說。銀行是往外放款的目的收取利息盈利,怎麼還會收費用,只有中介才收費用。你在農村信用社辦惠農貸不需要交擔保費,但是可能需要擔保人,具體建議直接詢問銀行。

⑺ 惠農政策有哪些

農資綜合補貼政策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

⑻ 農業貸款要什麼條件

農業貸款對象雖然具有范圍廣和對象眾多的特點,但並不是漫無邊際的。只有具備下列條件的才能向銀行和信用社申請貸款。

1、借款單位應是經濟實體,具有法人資格。借款個人應具有合法身份的證明文件。

2、借款單位從事的生產經營項目,要符合國家的法令、政策及農業區域歸劃;物資、能源、交通等條件落實,具有相應的管理水平;產品符合社會需要,預測經濟效益好,能按期歸還貸款本息。

3、借款單位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經濟組織,有健全的財務會計制度,有合理的收益分配辦法,能獨立自主承擔對外債權債務關系。

4、借款單位和個人應有符合規定比例的自有資金,大額貸款還要有相應的經濟實體擔保,或有足夠清償貸款的財產作抵押。

5、借款單位要在農業銀行和信用社開立帳戶,恪守信用,接受銀行和信用社的監督和檢查,並按規定向銀行和信用社提交有關生產經營活動的財務會計報表及其它經濟資料。

(8)農村惠農金融政策和貸款擴展閱讀:

農業銀行大力發展農戶貸款業務:

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順應現代農業發展趨勢,近年來農業銀行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農業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的政策和措施,取得顯著成效。

截至2017年3月末,全行規模經營農戶貸款戶數達31.3萬戶,貸款余額612億元。快速響應國家政策。全行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金融支持農業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要求,

近年先後下發了《關於做好集約化經營和規模化發展金融服務工作的意見》、《關於做好金融支持家庭農場工作的通知》,

《關於突出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扎實做好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營銷工作的意見》等文件,安排部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客戶支持工作,全力支持規模經營農戶發展。

著力打造專項產品。在農村個人生產經營貸款這一服務「三農」拳頭產品基礎上,針對規模經營農戶推出了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貸款。

針對產業鏈上農戶推出了農業產業鏈農戶貸款、農機購置農戶貸款、縣域商品流通市場商戶貸款等專項產品,進一步豐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配套產品線。

積極創新擔保方式。為解決規模經營農戶貸款「擔保難」問題,創新開辦了基於農產品訂單和應收賬款的供應鏈融資業務,累計發放此類農戶貸款近100億元。

積極同政府部門合作開展政府增信機制建設,由政府出資成立擔保公司或風險補償基金,為農戶貸款提供擔保,有力緩解了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擔保難問題。

我行在同業中率先推出全行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產品,為促進農地流轉和產權抵押起到了示範作用。

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全行選擇一批有影響力、帶動能力強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客戶,總分結合開展金融支持培訓。

培訓內容涵蓋國家惠農政策、農業形勢、農業科技和金融知識等,有力提升了我行支持新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專業水平和影響力。

⑼ 求各種支農惠農政策(農民補貼)實施方案和總結

重慶

重慶支農惠農政策
近年來,我局圍繞市委、市政府農業農村工作重點,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出台了一系列經常性支農惠農政策,惠及面較寬,扶持力度較大,糧油、蔬菜、生豬、柑橘等產業均有較大發展,有效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民增收,有效地保障我市農產品供給,推進了農業和農村各項建設,促進了城鄉統籌發展,
一、糧油生產補貼政策
(一)水稻良種補貼
2007年,農業部安排我市水稻良種補貼16,819萬元;2008年,16,163萬元,對種植水稻的所有區縣(自治縣)按原農業稅計稅面積內實際種植良種水稻面積按每畝15元標准給予補貼,實行直接補貼方式,按種植面積直接發放到享受補貼的農戶。
(二)農資綜合直補
從2007年起,我市將種糧直補和種糧綜合直補兩項政策合並為對種糧農資綜合直補。2006年20,080萬元,2007年增加到51,694萬元(含市財政從糧食風險金中安排5,000萬元),2008年增加到122,990萬元(含市財政從糧食風險金中安排5,000萬元)。由中央財政和市財政安排,包干給各區縣財政按規定兌現到戶,同時對種糧大戶給予傾斜,各區縣按農資綜合直補資金總額的15%集中用於對種糧大戶進行補貼,每畝補貼不高於200元。
(三)油菜良種補貼。2007年,我市對1畝以上優質油菜種植戶,市財政給予每畝5元的直接補貼,全年實現補貼資金約650萬元。同時,中央財政安排專項3,500萬元,按每畝10元的標准對全市優質油菜種植戶進行補貼。
(四)測土配方施肥項目補助。2005年,中央安排200萬元,在梁平、忠縣進行測土配方施肥試點,每個縣投入100萬元。項目實施期為三年,保證項目的連續性。2006年,投入1100萬元,范圍擴大到永川、江津等12個區縣,新建縣100萬元,續建縣50萬元。2007年投入1,600萬元,增加到22個區縣,2008年安排2,045萬元,履蓋了全市32個區縣,達80%。
(五)現代農業綜試基地建設補助。2008年,為穩步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我局結合農業部糧油作物優質高產示範創建活動,投入1,010萬元在全市31個糧食主產區縣推進現代農業綜試基地建設。
二、蔬菜生產補助政策
(一)重點蔬菜基地建設補助。按照「供應主城、致富農民、政府支持、業主運作」的蔬菜產業發展定位,整合農綜、扶貧、水利等資金7,000萬元,在潼南、銅梁、璧山等渝遂高速公路沿線和武隆縣建設一批高標准蔬菜生產基地。資金主要用於排灌、便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在規劃的前提下,區縣政府公布補助政策,蔬菜種植農戶或業主具體修建,經相關部門驗收後,按先建後補的原則和事前確定的補助標准補助。目前,標准化蔬菜基地建設標准及補助標准正在制定。
(二)特色蔬菜及區域中心城市蔬菜基地建設補助。充分發揮涪陵榨菜、石柱辣椒兩大優勢特色蔬菜基地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打造以石柱為主、綦江為輔的辣椒加工原料生產基地;打造以涪陵為主、萬州為輔的榨菜加工生產基地。2008年石柱縣加工辣椒生產規模達到20萬畝以上,綦江縣達到10萬畝,平均單產800多公斤,培植一批規模種植大戶;石柱縣新建一個萬畝辣椒生產核心示範基地,集中育苗面積達到10%以上,地膜覆蓋栽培達到40%以上,單產達到1,000公斤以上。涪陵區榨菜種植面積達到50萬畝以上,萬州區達到10萬畝以上,平均單產2,000公斤,培植一批規模種植大戶;涪陵區新建一個萬畝稻菜輪作核心示範基地,水稻和榨菜單產分別提高5%以上。
(三)區縣保供求平衡蔬菜基地生產發展補助。新建一批集中成片的蔬菜生產示範片,積極扶持引導農民擴大蔬菜生產規模,提高蔬菜商品率,提高蔬菜供給率,扶持一批蔬菜種植大戶,擴大綠葉蔬菜生產量,抓好無公害蔬菜工作,蔬菜質量安全合格,確保區縣城鎮商品蔬菜供應的基本平衡。
三、畜牧業生產扶持政策
(一)畜禽規模養殖補貼。加快畜牧業養殖方式轉變,促進畜禽養殖標准化、規模化、產業化。按照農戶自願、民辦公助、先建後補的原則進行補助,對符合補助條件的農戶或業主,按生豬每頭20元、肉牛每頭300元、奶牛每頭500元的標准給予一次性補貼。2006年-2007年,全市有36個區縣,1,296戶畜牧規模養殖農戶申請補貼,養殖規模為654,423頭,兌現補貼金額為1,751萬元。
(二)生豬規模養殖場(戶)基礎設施建設和糞污治理補貼。
2008年,根據市政府辦公廳《關於2008年扶持生豬標准化規模養殖發展的意見》(渝辦發〔2008〕5號)文件要求,按照先建後補的原則,國家生豬標准化規模養殖補助資金、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的有關使用要求,市級財政對符合標准化規模養殖條件的年出欄 300 頭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場(戶)基礎設施建設和糞污治理實施補貼,各類型的生豬標准化規模養殖場(戶)的具體補貼標准為:年出欄 300—499頭補貼 10 萬元/個,年出欄 500—999 頭補貼 25 萬元/個,年出欄1000—1999 頭補貼 50 萬元/個,年出欄 2000—2999 頭補貼 70 萬元/個,年出欄 3000 頭以上補貼 80 萬元/個。對年出欄 300 以下生豬標准化規模養殖場(戶)由各區縣參照本標准制定補貼政策。
(三)生豬標准化規模養殖貸款貼息補助。為減輕生豬養殖業主的投入壓力,對年出欄 300—999 頭的生豬標准化規模養殖場所需流動資金,由市農村信用聯社給予基準利率信用貸款支持。對年出欄 3000 頭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場(戶),市農村信用聯社給予基準利率貸款支持,由市財政補貼利息;如需擔保,可向市農業擔保公司申請擔保。對已經建成未貸款的年出欄 3000頭以上的生豬標准化規模養殖場(戶),根據所需流動資金,按照貸款基準利率計算利息,由市財政補貼 50%的利息。由各區縣制定政策措施,協調和引導金融部門支持年出欄 300 頭以下生豬標准化規模養殖場(戶)發展。
(四)生豬良繁體系建設補助。為提高生豬品質,市財政對生豬原種場和祖代場建設給予補助。對規劃范圍內的種豬場引入原良種豬給予一次性補助5,000元/頭,引入祖代良種豬給予一次性補助500元/頭。有關單位引種完成後憑相關資料向農業部門申報,經驗收後財政撥付相關補助。
(五)實行生豬良種補貼政策。2007年,國家安排我市520萬元對良種豬人工授精的精液給予補助。每頭能繁母豬年補貼40元,由縣級財政部門按每份精液不高於10元標准與良種豬精液供應單位據實結算補貼資金。
(六)生豬調出大縣獎勵。2007年,為調動區縣生豬生產的積極性,促進生豬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我局商市財政局出台了《重慶市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管理辦法》,落實獎勵資金5,389萬元,對合川、開縣、江津等11個生豬調出大縣實施獎勵,支持規模化生豬養殖戶豬舍改造、良種引進和糞污處理、生豬養殖大戶購買公豬、母豬、仔豬和飼料等的貸款貼息等。
(七)落實能繁母豬補貼政策。為促進生豬生產和穩定豬肉市場,國務院對飼養能繁母豬的養殖場(戶)實施補貼政策,2007年,按50元/頭的標准進行補貼,其中,中央財政補貼30元/頭,市級財政補貼14元/頭,區縣財政補貼6元/頭。市級以上資金共落實5,339萬元,用於扶持生豬產業的發展。2008年,補貼標准將提高到100元/頭,其中中央60元/頭,市級28元/頭、區縣12元/頭。補貼資金根據能繁母豬飼養清冊,經農業部門審核後,由財政委託金融機構將補貼以現金方式直補到農戶的「一卡通」或「一折通」。
(八)建立能繁母豬保險制度。為有效降低能繁母豬的養殖風險,保障生豬產業生產能力,建立能繁母豬保險制度。2007年,制定了《重慶市能繁母豬保險保費補貼管理暫行辦法》(渝財農[2007]476號)。根據我市實際情況,保費由中央財政承擔50%,市財政承擔20%,區縣財政承擔10%,養殖戶負擔20%。2007年,對全市127萬頭能繁母豬實行保險,市級以上補貼標准為良種母豬30元/頭,本地母豬18元/頭。全年落實市級以上財政保費補貼5356萬元。農戶只需繳納8元/頭即可參保,享受28元(本地母豬)或40元(良種母豬)的保費補貼,因疾病死亡後可獲得600元或800元的賠償。根據《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迅速推進我市能繁母豬保險工作的通》(渝辦發[2008]23號)精神,調整了市級以上財政保費補貼標准,良種母豬30元/頭調增到34元/頭,本地母豬由18元/頭調增到22元/頭,2008年追加各區縣保費共510萬元。目前,能繁母豬保險保費標准為:良種母豬48元/頭(中央及市級34元/頭、區縣6元/頭、養殖戶8元/頭),本地母豬36元/頭(中央及市級34元/頭、區縣6元/頭、養殖戶8元/頭)。
(九)實行強制免疫疫苗補助政策。對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和豬口蹄疫、豬瘟實行免費強制免疫政策,所需疫苗經費全部由市級以上財政承擔,不再向養殖者收取疫苗費用。
(十)對發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及口蹄疫的生豬實行強制撲殺,國家對養殖戶(場)給予適當補助。針對2007年發生的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情,對於撲殺生豬按不同類別給予補助,最高每頭不超過480元,由中央財政補助360元,市財政補助84元,區縣財政補助36元。
四、柑橘產業發展扶持政策
(一)柑橘種苗補貼。2007年農業部安排1,500萬元在我市試行柑橘種苗補貼,對

閱讀全文

與農村惠農金融政策和貸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互助擔保盤活農村貸款 瀏覽:428
雲南省農村信用社貸款用什麼軟體 瀏覽:298
詐騙會用手機號貸款嗎 瀏覽:34
龍信小額貸款有限公司 瀏覽:744
手機消費貸款有哪幾個 瀏覽:577
汽車手續網上貸款 瀏覽:299
手機支付寶助學貸款賬戶開立 瀏覽:283
賣房子的要求公積金貸款計算器 瀏覽:391
淄博市短期無抵押貸款 瀏覽:670
做擔保銀行貸款 瀏覽:727
貸款利率上浮15和20 瀏覽:192
農村危房改造貸款貼息辦法 瀏覽:695
貸款2萬利息一年多少 瀏覽:762
沒有抵押買房怎麼貸款 瀏覽:662
無息貸款如何轉入本人卡 瀏覽:741
貸款審批沒下來先過戶 瀏覽:739
貸款可以綁定幾個手機號碼 瀏覽:619
手機號碼貸款8an 瀏覽:665
銀行擔保合作貸款公司 瀏覽:413
還著貸款的時候能過戶嗎 瀏覽: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