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名义贷款年利率和实际贷款年利率的区别
回答如下:
名义利率是国家央行公布的利率数字,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的数字:名义利率-通胀率=实际利率。
例:央行公布的一年期存款年利率为3.00%(名义年利率),年底时国家公布的通货膨胀率为1.20%,该存款到期时的实际年利率为:3.00%-1.20%=1.80%。相反,如果公布的通货膨胀率为-1.20%,由实际年利率为:3.00%-(-1.20%)=4.20%。
再例:名义利率为3.00%,通货膨胀率为4.50%,则实际年利率为:3.00%-4.50%=-1.50%,也就是说10000元的存款一年后的价值相当于当时的9850元。如果公布的通货膨胀率为-4.50%,则实际年利率为:3.00%-(-4.50%)=7.50%,也就是说10000元的存款一年后的价值相当于当时的10750元。
以上回答仅供你参考。
⑵ 贷款的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有什么不同
合同利率一般是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是从表面的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的数字,即公式为:名义利率 - 通胀率(可用CPI增长率来代替)。
一般银行存款及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的利率都是按名义利率支付利息,但如果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储户或投资者收到的利息回报就会被通胀侵蚀。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存在着下述关系:
1、当计息周期为一年时,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相等,计息周期短于一年时,实际利率大于名义利率。
2、名义利率不能是完全反映资金时间价值,实际利率才真实地反映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3、以i表示实际利率,r表示名义利率,p表示价格指数,那么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为,当通货膨胀率较低时,可以简化为。
4、名义利率越大,周期越短,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差值就越大。
例如,假设一年期存款的名义利率为3%,而CPI通胀率为2%,则储户实际拿到的利息回报率只有1%。由于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很容易引发较高的通胀,而名义利率的提升在多数时间都慢于通胀率的增长,因此时常处于实际利率为负的状态。也就是说,如果考虑通胀因素,储户将钱存入银行最终得到的负回报-亏损,既负利率。负利率环境将诱使储蓄从银行体系流出,刺激投资和消费,很容易引起资产价格的泡沫并有可能进一步推升通胀,央行一般都会通过持续加息的方式来改变经济体的负利率运行状态,抑制通胀,资产市场的泡沫也会逐步消退。所以,股票投资者在实际利率为负的初期还可以继续加码,但如果负利率持续时间过长,有宏观调控引发的风险就会加大,需要随时考虑退场。
⑶ 关于贷款,分期还,标称利率与实际利率的问题
按月偿还,是按月复利来计算还款额的,年化利率为9%,月利率9%/12,实际支付的年利率为:(1+9%/12)^12-1=9.3807%
说明:^12为12次方
⑷ 住房贷款名义利率和实际费用的关系
如果你是理论研究,如楼上所答,如果你是为了办贷款,不需要分析什么,知道意思就行了。购买住房的话,最好以实际需求为基础,利率目前已经比较低了,如果你有公积金,那就更好,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已经很低了,完全可能承受。当然目前利率也还有继续下降的空间和可能,如果是投资的话,又另当别论,建议还是缓一下,个人不看好房地产业最近1年内的行情。
⑸ 按揭贷款实际利率应该怎么计算
年利率3%,已经很低了,怎么算都合算得。
这种情况的实际利率应该大于3%,应该按照借款91000元,月供100000/36=2777.78计算利率。计算公式是
a=F*i(1+i)^n/[(1+i)^n-1]
a:月供;
F:贷款总额;
i:贷款利率(月利率);
n:还款月数
计算结果是利率为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