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均GDP增长与利率之间有什么关系
1.按照一般的市场法则,一个国家快速的经济增长,说明该国经济繁荣、投资收益率高、金融市场固定收益曲线就会高,利率自然也会高。如有研究表明,无论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利率的高低往往是与一个国家GDP增长速度正相关。GDP增长快,利率也就高;GDP增长慢,利率也就低。一般来说,利率高低与一个国家的GDP增长率上下两个百分点。但是,在中国,GDP可以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可以繁荣,但利率则随着GDP高速增长而持续下降。甚至于GDP可以超高速增长,但利率则降在最低的水平上。国内利率水平完全与GDP增长背离。
2.通货膨胀是否会吃掉银行存款的利息,让财产缩水?应不应该将资金转进房市投资?其实,通货膨胀即将发生,应及早买房投资兼保值的说法似是而非,因为房价涨不涨应回归市场供需面来看。房价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基本上并不如经济发展和国民所得对房价的影响。不过,预期心理却使得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更为复杂;政府管制未必有利於控制物价水准,反而可能发生严重的后果。
通膨与房价的因果关系
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甚多,主要分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以及「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两方面,对经济活动影响的结果也十分复杂。近年来国际原油涨价造成原物料价格的上扬,即属於前者;中国区域市场的掘起,经济高度成长之下,对於各种消费品需求的增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则属於后者。
经济成长使房地产的需求增加,关於房地产的商品与劳务价格上涨,房价自然水涨船高,则是属於需求拉动,同时也会带动钢铁建材等原物料的上涨,使房屋的生产成本增加,并引发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先有需求的增加,使得供给相对不足,带动生产的增加,引发对生产原料的需求,原料价格上涨等的过程。因此,仅从调涨钢铁水泥等营建原材料,希望推升房价的想法,是有些舍本逐末了。追根究底,一般的通货膨胀,主因多是在於经济成长所带来的需求拉动的结果,纯粹的成本推动,则可能出现在某些有全面性影响的主要生产要素,如劳工工资全面性上扬,或大宗物资的主要产地受到天灾、人祸导致短期间不易恢复的产量减少等。
预期心理倒因为果
通货膨胀主要意义,应指末端消费产品全面性的物价上涨,且部分原物料的上涨,未必会造成消费产品物价的全面上扬,而通常认为通货膨胀会导致房价上扬,多数是因为受到媒体或传闻等消息面的影响,此种预期未来将有通货膨胀的心理因素,因而真的导致房价上涨,最后又引发真的通货膨胀,产生倒果为因的结果,亦即,房价上涨本来是因,却在预期心理下将本来为果的通货膨胀当成是房价上涨的因。反之,预期房价下跌的心理因素影响,同样也可能出现通货紧缩,真的造成了房价的下跌。如前几年市场普遍认为房屋市场有超额供给,房价将会大幅下跌导致买方退场,果然使得房价跌幅更深。因此在预期心理的催化之下,已经使得房价上涨与通货膨胀(或紧缩)之间的因果关系产生了变化,进入了更为复杂的因果循环,也许是恶性循环的结果,故恶性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凶,大部份的责任可能是人为因素较多,其中透过媒体及广告炒作高房价,因而引发通货膨胀恐慌的心理作用下,更有可能真的会发生。然而,房价应属於广义的物价之一,故房价上涨仍然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并非通货膨胀的结果。
物价稳定避免恶性通膨
只要物价稳定,就无所谓发生影响民生经济甚巨的恶性通膨发生。但稳定的物价水准,并非表示物价应维持固定不变,而应是在合理的范围内,随著经济发展而小幅波动。所以,如果只是少数几种原物料或产品价格的上扬,尚称不上是通货膨胀,真要发生影响经济民生的恶性通膨,必需是全面的物价大幅的上涨,局部上涨或涨幅小於经济成长所得增加的速度,都称不上是通货膨胀。正常的情况是随著经济成长,无可避免的伴随著通货膨胀的现象,但只要未达失控的情况,则应以平常心看待。
在经济管制的年代,任何大小事情都必须由政府管理,其中稳定物价则是政府管制工作中十分重要的政策,故有所谓平抑物价的措施,包括订定各种民生物资价格的上限、保证收购价格以及进出口商品的管制等等,都与维持物价稳定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然而,不论如何管制仍然经常发生物价大幅波动的情形,经济学上视之为管制失灵的结果。在经济自由化的今天,虽然仍有市场失灵的情形发生,但回归市场机制后,事实上物价飙涨的机会反而降低了,物价也趋於平稳,没有暴起暴落的问题,能够抵消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
政府管制与房价
虽然政府管制未必都会产生不好的结果,但管制的不良影响,其结果通常都是很严重的。以台湾政府对房市管制的例子来看,民国八十八年全面实施容积率管制,最后期限前的分期分区实施容积管制的阶段来看,其影响是自民国八十年代初期即出现各地抢建的结果,造成超额供给的情形,其结果反而不利房价的推升,终导致近十多年来全面房价大跌的结果,这是管制所可能发生市场严重扭曲的情况。
最近的四、五年间,政府曾经以拯救房市的目的,藉由低利优惠房贷政策,采用间接干预市场的措施,确实较之直接干预市场来得高明。当然,也是因为房价已经跌到相当吸引人的水稳,其结果吸引了不少金字塔底部的购屋人进场,所以实施后的效果堪称卓著,实质需求增加,房价也跟著水涨船高。唯以长期低利之下所吸引进来的购屋买气,在经济景气复苏后,利率水准可能逐渐调升,则这些所得金字塔底部的购屋人,未来仍将面对较高利率的还款压力,或许又将是政府干预房市政策下的新一批受害者,此隐忧一也;短期间房市需求受到激励,促使建商增加推出新的建案,於是「旧余屋」尚未完全去化之前,市场又出现「新余屋」的累积,市场供需失衡的问题是否将重演,此隐忧二也。
结论
如果是因为经济成长而出现的通货膨胀,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反而有助於产业增加生产投资,所以温和的通货膨胀并非坏事。只有全面物价上涨,民众所得增加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才有可能发生恶性通膨的负面现象。
由於民众心理容易受到消息面左右,所以受到通货膨胀威胁言论的影响时,亦将产生预期涨价心理,不小心便作出错误的决策。所以建议,虽然在听到有通膨危机之时,至少应先确认通货膨胀的真正意义,以及可能引发恶性通膨的原因存在与否,方能避免不必要的心理恐慌。
如果经济成长快速,民众所得也随之增加,理应会较勇於增加消费,物价受到需求增加的影响而上涨;所得增加也在一定限度内影响到房市的需求,房价上涨也是必然。现阶段台湾地区的房价,在供过於求的整体环境之下,应不致於飙涨过头,而使民众难以负担的地步。所以对於房市而言,仅简单地说通膨将导致房价上涨「一言以蔽之」,则未免不负责任。正常的或称良性的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物价上涨有商品价格提高的意义,可以刺激厂商增加生产投资,有助经济发展,只要政府尽量避免干预市场经济的自由度,则相信发生全面恶性通货膨胀的机会应该不大,民众不应该受到预期心理影响而产生恐慌。
通货膨胀与房价上涨之间的关系,有如「鸡与蛋先生」的问题一般,很难辩得清楚。所以,从事房价涨跌的研究者,可能会把通货膨胀当作是一项变数,而不是唯一的影响因子。於理论上来说,通货膨胀必需包括房价的涨跌在内,因为房价是广义的物价之一,因此以房价本身来研究房价,在逻辑上似乎有些问题。因此通常如果从总体经济的角度来研究房价时,应以不含房价成份的物价上涨率(通常为消费者物价指数),作为影响房价的因子似乎较为妥当。
② CPI与存贷款利率的变动有何关系 具体如何分析
基准利率为了调控CPI而存在 因而对CPI有跟随性
大部分调息事存贷款利差不变,等额调整,
调控的目标则是人民储蓄利率不能为负 因此当CPI超过定存利率时 利率就会上调
CPI低于定存利率时 利率就会下调
只调高存款利率而不调高贷款利率则是变相对银行征税 反之减税
③ 银行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间的关系
水涨船高,存款利越高,贷款利就更高 因为银行要赚钱
④ 大家GDP和银行基准利率有什么关系
一国的GDP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该国中央银行将有可能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国家经济表现良好及利率的上升会增加该国货币的吸引力。反过来说,如果一国的GDP出现负增长,显示该国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消费能力减低。这时该国中央银行将可能减息以刺激经济再度增长,利率下降加上经济表现不振,该国货币的吸引力也就随之而减低了。因此,一般来说,高经济增长率会推动本国货币汇率的上涨,而低经济增长率则会造成该国货币汇率下跌。
西方国家GDP的公布通常分为每月公布和每季公布,其中又以每季公布的GDP数据最为重要。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由商务部负责分析统计,惯例是每季估计及统计一次。每次在发表初步预估数据(The Preliminary Estimates)后,还会有两次的修订公布(The First Revision & The Final Revision),主要发表时间在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国内生产总值通常用来跟去年同期作比较,如有增加,就代表经济较快,有利其货币升值;如减少,则表示经济放缓,其货币便有贬值的压力。以美国来说,国内生产总值能有3%的增长,便是理想水平,表明经济发展是健康的,高于此水平表示有通货压力;低于1.5%的增长,就显示经济放缓和有步入衰退的迹象。
⑤ 市场利率和存贷款利率的关系
市场利率通常指的是银行间资金拆借利率,是随着资金供需情况在一定水平上下浮动的,就是市场调节。银行存贷款利率是国家根据经济形势规定的。这两者并无直接的关系。
利息率的高低,决定着一定数量的借贷资本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利息的多少。影响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供求关系。此外还有承诺交付货币的时间长度以及所承担风险的程度。利息率政策是西方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通货。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发展。在膨胀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
具体概念:
市场利率(marketinterestrate/marketrate)是市场资金借贷成本的真实反映,而能够及时反映短期市场利率的指标有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回购利率等。新发行的债券利率一般也是按照当时的市场基准利率来设计的。一般来说,市场利率上升会引起债券类固定收益产品价格下降,股票价格下跌,房地产市场、外汇市场走低,但储蓄收益将增加。
贷款利率,是指借款期限内利息数额与本金额的比例。我国的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利率经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贷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利润在借款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分配比例,因而影响着借贷双方的经济利益。贷款利率因贷款种类和期限的不同而不同,同时也与借贷资金的稀缺程度相联系。
⑥ GDP,CPI,存贷款利率,市盈率和经济泡沫程度的关系
宏观指标:CPI,PPI,GDP,印花税,
微观:市盈率,每股收益,主营业务,净利润,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
技术指标:KDJ,MACD,cys,rsi,太多了
⑦ 银行存款利率和中国GDP增加的关系请专业人士指点
应该说是利率赶不上cpi ,确实是这样的,cpi大于利率的话你存银行实际是亏了。但是存银行安全点,去投资还是风险很大,或者选择相对稳定的投资。
⑧ 谁知道GDP与银行利率的关系 ,利率按什么规则定最合理
一国的GDP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该国中央银行将有可能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国家经济表现良好及利率的上升会增加该国货币的吸引力。反过来说,如果一国的GDP出现负增长,显示该国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消费能力减低。这时该国中央银行将可能减息以刺激经济再度增长,利率下降加上经济表现不振,该国货币的吸引力也就随之而减低了。因此,一般来说,高经济增长率会推动本国货币汇率的上涨,而低经济增长率则会造成该国货币汇率下跌。
西方国家GDP的公布通常分为每月公布和每季公布,其中又以每季公布的GDP数据最为重要。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由商务部负责分析统计,惯例是每季估计及统计一次。每次在发表初步预估数据(The Preliminary Estimates)后,还会有两次的修订公布(The First Revision & The Final Revision),主要发表时间在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国内生产总值通常用来跟去年同期作比较,如有增加,就代表经济较快,有利其货币升值;如减少,则表示经济放缓,其货币便有贬值的压力。以美国来说,国内生产总值能有3%的增长,便是理想水平,表明经济发展是健康的,高于此水平表示有通货压力;低于1.5%的增长,就显示经济放缓和有步入衰退的迹象。
所谓利率规则,是指中央银行在以利率作为对货币和经济的调节手段时所遵循的操作规则。相对于其他货币政策规则,利率规则能够更好地权衡价格稳定和产出增长的关系,有效引导和稳定公众预期,实现中央银行调控目标。虽然我国目前尚未运用利率规则开展货币政策操作,但随着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利率在金融调控、资金配置、金融产品定价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也多次表示,货币政策操作应更多加强对利率等价格型工具的应用,降低对数量型工具的依赖,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各市场主体对利率作用的感知更为深刻,认识也更为理性,这昭示着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和操作规则正在孕育一次质的飞跃。
⑨ 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存在什么关系啊
银行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工具,银行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间两者的关系:
1、贷款利率和银行存款利率根据国家宏观调控而变化的,当国家发行的货币出现贬值时,国家就会提高存款和贷款利率,提升货币价值;
2、 贷款利率主要来说国家控制银行放贷,也就控制部分企业的发展,使经济降温,不会造成一头热现象,发展太快的企业控制它,发展过慢的企业扶持它。一方面也可以控制国家资金流动,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银行再造成一定额的死帐;
3、当国家提高存款利率时,银行贷款利率也会上调,同样,当存款利率下降时,银行放出贷款数量也会增加。
(9)gdp和存贷款利率的关系扩展阅读:
贷款利率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从借款人处收取的利率。大致为三类: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 商业银行对客户的贷款利率; 同业拆借利率。
存款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的数额同存款金额的比率。亦称存款利息率。是计算存款利息的标准。有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亦称年息率、月息率、日息率) 。年利率按本金的百分之几表示,月利率按本金的千分之几表示; 日利率按本金的万分之几表示。
我国习惯称利率为几厘几毫。存款利率是银行吸收存款的一个经济杠杆,也是影响银行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的存款利率是国家根据客观经济条件、货币流通及市场物资供求等情况,并兼顾各方利益,有计划地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