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历年贷款利率调整一览表
央行历年贷款利率调整如下
㈡ 存贷款利率变化走势图
你看法有点偏激,银行存款利率确实如你所说,是国家规定的,没有完全市场化,但是国家也是为了保障金融安全,如果利率高了,保护了老百姓,但是企业的贷款利息,必然更高,增加企业负担,减少了经济的活力。至于说钱存在银行后不断贬值,也是分年份的,有的时候是利率高于cpi的,并且有的年份cpi是负的。
如果回顾30年来,确实存款是跑不过cpi的,但是不是主观恶意去剥削人民,是出于全局来考虑,毕竟中国人穷怕了,所以刚刚有点钱的时候不敢花,都存着,那国家出于经济需要,就继续投放货币,导致货币供应越来越多。咱们可能吃点亏,但是国家发展了、富强了,子孙后代就可以享福了。
另外,你说的银行利用存贷差稳赚不赔,其实是不一定的,如果贷出去的钱收不回来,那可就赔大了,赔了一笔要赚30笔才能赚回来呢。
㈢ 中国利率的历史走势
自1949年以来,如果以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年期存款利率而言,中国的利率变化分为几个阶段:
1952-1954,经济爆发式增长,利率极高,接近15%,不过只持续了三年时间。
1955-1979改革开放前,利率总体向下,1955年为7.92%,1979年为3.96%。
1980-1988的改革开放第一阶段,物价飞涨,经济起步,利率逐步开始上涨,到1988年已经上涨到8.6%。
1989-1993年,利率狂飙到10%以上,89年的五年期存款利率更是超过了18%,但是即便如此,通货膨胀还是远高于存款利率。
1994-1996年,逐步下降,并从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下降速度急速加快,到2002年到了当时历史最低的。
从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开始复苏,04年开始进入上升通道,但又遭遇了08年的金融危机,再次出现了的低利率,但是又很快回升,直至2014年再次下降。
2015年10月下调至,至今依然保持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水平。
(3)贷款利率走势中国历年图扩展阅读:
基准利率是在整个利率体系中起核心作用并能制约其他利率的基本利率。
在我国,基准利率主要是指再贷款利率(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采取的利率)和再贴现利率(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已贴现票据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所采用的利率)
中国基准利率是指央行在货币市场试运行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报价工作,这是18家信用等级较高的报价行以拆借利率为基础,每日对各期限资金拆借品种的报价所形成的基准利率,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每日对外发布。
央行将不断完善利率生成环境,将它培育为“中国基准利率”,为中国金融调控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调控创造条件。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率放开的顺序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基准利率
㈣ 中国人民银行历年的行息走势图
走势图见:
http://hi..com/%BB%D8%CA%D7%BF%B4%B7%E7%BE%B0/blog/item/af926a43b59195199213c672.html
中国人民银行历年存款利率变动
调整日期 活期 定期 3月 6月 1年 2年 3年 5年
1949.08.10 60.00 120.00 168.00 252.00
1950.04.10 43.20 64.80 86.40 156.00
1950.05.01 21.60 54.00 64.80 86.40
1950.05.15 12.00 23.40 28.80
1950.10.20 12.60 27.60 31.20 34.80
1951.03.26 12.60 27.60 33.00 45.60
1951.07.21 10.80 22.80 28.20 36.00
1951.12.01 9.00 18.60 22.80 31.20
1952.05.21 5.40 10.80 12.60 14.40
1952.09.15 5.40 10.80 12.60 14.40
1953.01.01 5.40 9.60 10.80 14.40
1954.09.01 5.40 9.72 10.80 14.40
1958.10.01 2.88 5.04 6.12 7.92
1959.01.01 2.16 3.60 4.80
1959.03.05 2.16 2.88 3.60 4.80
1959.07.01 2.16 2.88 4.68 6.12 6.30 6.50
1965.06.01 2.16 3.24 3.96
1971.10.01 2.16 3.24
1979.04.01 2.16 3.60 3.96 4.50 5.04
1980.04.01 2.16 4.32 5.76 6.84 7.92
1982.04.01 2.88 4.32 6.84 7.92 8.28
1985.04.01 2.88 5.40 6.84 7.92 8.28
1985.08.01 2.88 6.12 7.20 8.28 9.36
1988.09.01 2.88 6.48 8.64 9.18 9.72 10.80
1989.02.01 2.88 7.56 9.00 11.34 12.24 13.14 14.94
1990.04.15 2.88 6.30 7.74 10.08 10.98 11.88 13.68
1990.08.21 2.16 4.32 6.48 8.64 9.36 10.08 11.52
1991.04.21 1.80 3.24 5.40 7.56 7.92 8.28 9.00
1993.05.15 2.16 4.86 7.20 9.18 9.90 10.80 12.06
1993.07.11 3.15 6.66 9.00 10.98 11.70 12.24 13.86
1996.05.01 2.97 4.86 7.20 9.18 9.90 10.80 12.06
1996.08.23 1.98 3.33 5.40 7.47 7.92 8.28 9.00
1997.10.23 1.71 2.88 4.14 5.67 5.94 6.21 6.66
1998.03.25 1.71 2.88 4.14 5.22 5.58 6.21 6.66
1998.07.01 1.44 2.79 3.96 4.77 4.86 4.95 5.22
1998.12.07 1.44 2.79 3.33 3.78 3.96 4.14 4.50
1999.06.10 0.99 1.98 2.16 2.25 2.43 2.70 2.88
2002.02.21 0.72 1.71 1.89 1.98 2.25 2.52 2.79
2004.10.29 0.72 1.71 2.07 2.25 2.70 3.24 3.60
2006.08.19 0.72 1.80 2.25 2.52 3.06 3.69 4.14
2007.03.18 0.72 1.98 2.43 2.79 3.33 3.96 4.41
2007.05.19 0.72 2.07 2.61 3.06 3.69 4.41 4.95
2007.07.21 0.81 2.34 2.88 3.33 3.96 4.68 5.22
2007.08.22 0.81 2.61 3.15 3.60 4.23 4.95 5.49
2007.09.15 0.81 2.88 3.42 3.87 4.50 5.22 5.76
2007.12.21 0.72 3.33 3.78 4.14 4.68 5.40 5.85
2008.10.09 0.72 3.15 3.51 3.87 4.41 5.13 5.58
2008.10.30 0.72 2.88 3.24 3.60 4.14 4.77 5.13
2008.11.27 0.63 1.98 2.25 2.52 3.06 3.60 3.87
2008.12.23 0.36 1.71 1.98 2.25 2.79 3.33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