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是什么意思
贷款余额指至某一节点日期为止,借款人尚未归还放款人的贷款总额。
贷款数额是指借款人与放款人签订的合同数额,是一个不变的数额。贷款总额是指截止到某一日以前商业银行已经发放的贷款总和,是企业在会计期末其贷方发生额的合计数,它表示企业向银行举债或融资的总额。贷款余额是指到会计期末尚未偿还的贷款,尚未偿还的贷款余额等于贷款总额扣除已偿还的银行贷款。
短期贷款或长期贷款科目的贷款余额=前期贷款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融资增加数)-借方发生额(偿还贷款数)。
㈡ 贷款的余额
央行发布的《2012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2.99万亿元,同比增长15%。房地产贷款余额12.11万亿元,同比增长12.8%。报告显示,房地产贷款增速回升。
去年末,主要金融机构及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外资银行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12.11万亿元,同比增长12.8%,比上季度末高0.6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35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17.4%,比前三季度高2个百分点。
年末,地产开发贷款余额8630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比上季度末高5.1个百分点。房产开发贷款余额3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上季度末低1.4个百分点。个人购房贷款余额8.1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比上季度末高0.9个百分点。
㈢ 2012年的"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额"和"金融机构农业贷款"这两个数据如何获得
这是两个常规金融统计指标,当地统计局和人民银行统计部门都可以取得。
㈣ 河北的自然资源
河北省植物种类繁多,全省有204科、940属,2800多种其中蕨类植物21科,占全国的404%;裸子植物7科,占全国的70%;被子植物144科,占全国的495%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野大豆、水曲柳、黄檗、紫椴、珊瑚菜等。
据1990年不完全统计,河北省共有陆生脊椎动物530余种,约占全国的1/4其中以鸟类居多,约420余种,占全国的361%;兽类次之,约80余种,占全国的203%左右;两栖类和爬行类较少,分别为8种和23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9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8种(兽类1种,鸟类17种),二级保护动物73种(兽类11种,鸟类62种)另外,还有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79种其中有两栖类3种,爬行类5种,鸟类71种我国特有的珍稀雉类褐马鸡,仅分布于河北小五台山及附近山区和山西省吕梁山区。 河北省湿地资源丰富,类型众多,既有浅海、滩涂,又有陆地河流、水库、湖泊及洼地,具有重要的保护、科研价值全省湿地面积有110720572hm2,占河北省土地总面积的59%。其特点是:①作为一个干旱省份,湿地资源相对较多,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9%,比全国的平均水平27%高一倍多;②湿地类型比较全,既有海岸湿地,又有河流、湖泊、沼泽湿地;③面积小,分布广而零散,除沿海外,没有较大面积的湿地;④湿地相对集中分布在沿海、坝上地区,平原地区、广大山区只有零星分布;⑤平原河流湿地因上蓄下排和气候干旱,大部分已成季节性河流或多年断流;⑥人工湿地面积在河北省占有一定比重,天然湿地面积呈现逐渐缩小趋势。
河北省湿地类型大致可分为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及库溏五大类由于湿地类型众多,植物群落类型多样,为不同生态类型的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同时这些湿地也是众多迁徙鸟类途中停息和补充能量的栖息地 河北省2013年已发现各类矿种151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120种,排在全国前5位的矿产有34种。截止到2013年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1005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439处,占43.7%。河北省已开发利用矿产地786处,现有各类矿山6290家,从业人数40.8万人,年开采矿石总量近5.0亿吨,采掘业年产值达362亿元,形成了以冶金、煤炭、建材、石化为主的矿业经济体系。
河北是国家确定的13个煤炭基地之一,即冀中煤炭基地。包括:开滦,峰峰、邢台、井陉、蔚县、邯郸、宣化下花园、张家口北部等8个大矿区和隆尧、大城平原含煤区,涵盖了除承德兴隆矿区以外的所有矿区。煤炭探明储量147.1亿吨。
河北省境内有华北、冀东、大港三大油田,累积探明储量27亿吨,天然气储量1800亿立方,天然气近10亿立方米。 2014年,河北省常住人口7383.75万人,较2013年增加51.14万人,增长0.70%。出生人口96.98万人,出生率为13.18‰;全省死亡人口45.84万人,死亡率为6.2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95‰。
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为3750.64万人,占全部人口的50.80%;女性人口为3633.11万人,占全部人口的49.2%;总人口性别比为103.24(女性为100)。
从年龄结构看,0-14岁人口为1314.31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17.80%。15-64岁人口为5392.3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73.03%。其中,16-59岁人口4890.26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66.23%。60岁及以上人口为1115.6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15.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677.0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9.17%。
2014年,河北省城镇人口3642.40万人,同比增加113.95万人;乡村人口3741.35万人,城镇人口占全部常住人口比重达到49.33%。 名称人口名称人口保定市1029.50万人衡水市442.34万人石家庄市998.72万人张家口市442.09万人邯郸市937.39万人承德市352.72万人唐山市776.82万人秦皇岛市306.45万人沧州市737.50万人定州市119.51万人邢台市725.63万人辛集市62.90万人廊坊市452.18万人参考资料 河北是中国重要粮棉产区,截止到2013年现有耕地619.9万公顷,大部分的地区农作物可一年两熟,但各地耕作制差异很大。河北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薯类等。经济作物以棉花最重要,河北省是中国重要产棉基地。此外,油料、麻类、甜菜、烟叶也重要,与棉花合为本省五大经济作物。畜牧业是本省仅次于耕作业的重要农业部门。
河北还是中国重要渔区之一,以沿海渔业为主,秦皇岛是主要中心。河北省盛产栗、杏、柿、梨等果品。
2014年,河北省粮食播种面积633.2万公顷;粮食总产量3360.2万吨。棉花播种面积41.1万公顷;棉花总产量43.1万吨。油料播种面积46.6万公顷;油料总产量150.2万吨。蔬菜播种面积123.7万公顷;蔬菜总产量8125.7万吨。
2014年,河北省肉类总产量468.0万吨。其中,猪肉产量281.2万吨;牛肉产量52.4万吨;羊肉产量30.4万吨。年末生猪存栏1915.5万头;生猪出栏3638.4万头;禽蛋产量362.7万吨;牛奶产量487.8万吨。
2014年,河北省水产品产量126.4万吨。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92.3万吨;捕捞水产品产量34.1万吨。
2014年,河北省农业机械总动力1.09亿千瓦。实际机耕面积542.5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62.3%;机械播种面积662.3万公顷,占76.0%;机械收获面积498.9万公顷,占57.3%。农村用电量631.3亿千瓦小时。 河北省主要煤矿有开滦、井陉、峰峰等多处,产品部分输出国外。电力工业以火电为主,石家庄、保定、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组成了河北南网,还参加组成京津唐电力网(即河北北网,含省内的张家口、承德、唐山、廊坊、秦皇岛及京津)。
2012年河北省已基本形成新能源、汽车、电气、煤炭、纺织、冶金、建材、化工、机械、电子、石油、轻工、医药等优势产业。工业生产中的一些行业和产品在全国居重要地位。其中,保定的新能源产业积聚区——中国电谷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以长城汽车为代表的高速发展的保定汽车工业占河北省90%以上,产销规模已经接近每年70万辆,汽车出口量居全国第一位。
2012年河北省纺织工业中的纱、布产量居全国第4位和第5位,印染、服装产量居全国第6位;建材工业中的卫生陶瓷、平板玻璃产量居全国第1位和第2位;能源工业中的洗精煤、原煤、原油产量和发电量分别居全国第1、6、7、4位;冶金工业中的钢和生铁产量居全国第5位和第3位;化学、医药工业在全国占优势地位;河北有四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定·中国电谷、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河北有三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为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4年,河北省全部工业增加值13330.7亿元,比上年增长5.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758.3亿元,增长5.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4%,集体企业增长0.4%,股份制企业增长5.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421.7亿元,比上年下降6.7%。
2014年,河北省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702.7亿元。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37112.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2582.7万平方米。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165.4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0.6亿元。 2011年河北省已与世界18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省市级友好城市已达75对。到2011年底,河北省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近2000亿美元,共建成投产“三资”大企业9728家,2011年实现外贸出口400亿美元。外商投资的项目涉及能源、交通、通讯、原材料、轻纺、机械、电子、服装、公用事业、房地产等领域。外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90多家国际著名大公司。河北已在中国轻工业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很多原料都可在河北加工。
2014年,河北省进出口总值完成598.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357.1亿美元;进口总值241.7亿美元。在出口中,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19.1亿美元;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45.8亿美元;钢材出口102.8亿美元;农产品出口17.9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97.6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7.5亿美元。
2014年,河北省接待国际游客132.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3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3.1亿人次,创收2528.7亿元。旅游业总收入2561.5亿元。
2014年,河北省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3454.9亿元,其中个人储蓄存款余额26069.9亿元。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7593.8亿元。
2014年,河北省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931.9亿元。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356.7亿元;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493.6亿元;健康和意外伤害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81.6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395亿元。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172.3亿元;寿险业务给付198.2亿元;健康和意外伤害险赔款及给付24.5亿元。
㈤ 秦皇岛市统计年限
可以去秦皇岛市统计局网站查看统计数据。
2010年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4-20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年。一年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面对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机遇与挑战,紧紧围绕旅游立市战略,以稳增长、转方式、惠民生为主线,突出推动结构调整,加快城镇化进程,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不断改善,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基本实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顺利完成。
一、综合
经济增长继续稳步提升,呈现出“高开稳走”态势。初步核算,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30.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增幅较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6.42亿元,增长5.8%,增幅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66.31亿元,增长14.5%,增幅较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37.75亿元,增长11.8%,增幅较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之比为13.6︰39.4︰47.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48.2%和47.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1195元,比上年增长11.7%。
财政收支呈现量增质优的特点。全部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40.38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增幅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2.02亿元,增长27.9%。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实现较快增长,增幅分别为33.2%、42.4%和80.1%,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25.4%、29.5%和6.1%。全市一般预算支出135.62亿元,同比增长30.5%。财政支出向重点领域倾斜,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得到重点保障,实现了较快增长,增幅分别为22.2%、24.4%、21.0%、31.1%和26.7%和2.9倍。
物价水平趋于上涨。居民消费价格保持了温和上涨的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上涨2.7%,涨幅较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品价格呈“五涨三降”格局。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8%,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2.56个百分点。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和制造业产品需求增强等因素推动工业品出厂价格大幅上涨。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累计同比上涨7.2%,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8%,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涨9.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出现上涨,全年涨幅达3.9%,其中饲料价格上涨12.7%,农用机油价格上涨13.9%。化肥价格下降3.0%。全年房价在波动中上扬,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4%,涨幅较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其中,新建住宅价格上涨8.0%,新建非住宅价格上涨2.4%,二手住宅价格上涨5.0%。
二、农林牧渔业
全市各级紧紧围绕“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新民居战略和农业“六化”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27.30亿元,比上年增长6.5%。
农业生产形势平稳。粮食生产实现增产增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4.7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4%;粮食总产量达到86.82万吨,同比增长5.8%。蔬菜生产形势喜人,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4.40万公顷,总产量达到272.53万吨,比上年增长7.5%,成为农民收入重要的增长点。畜牧生产扎实推进,水产养殖稳中有升,全市主要农畜产品实现较快增长。
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全市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农业生产条件、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95.04万千瓦时,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9.93万公顷,机播面积7.18万公顷,机收面积4.12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3.45万公顷。把新民居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规范运作,强力推进。全市今年共启动新民居建设片区104个,涉及行政村323个。
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扶优做强龙头企业。积极推进正大集团与抚宁县百万头生猪项目、青龙中红三融肉鸡深加工项目、秦皇岛六和绿康饲料有限公司项目、昌黎县同和皮草有限公司项目、河北宏都实业集团标准化生猪繁育场项目等。至年末,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68家,比上年增加28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6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4.9%。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776个,合作社成员5.25万人,合作社成员出资总额6.3亿元,带动农户23.2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7.24%。
造林绿化成果显著。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3919公顷,零星植树405万株,新增育苗面积80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1.98%。林果花桑产业稳步发展。全市实现林业产值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干鲜果品总产量79.67万吨,新发展以核桃、板栗、樱桃等特色果树5.5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19.80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增幅同比提高6.0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83.29亿元,增长17.3%。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重工业实现较快增长,轻工业回升缓慢,全年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33.25亿元,增长20.0%,轻工业完成增加值50.04亿元,增长5.5%。外商和港澳台企业增长较快,增加值增长18.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3.1%。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全市重要战略支撑产业得到精心培育,全年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84.00亿元,增长24.5%,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9%。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新产品推出力度加大。2010年,玻璃制造业中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平板玻璃产量仅比上年增长0.4%,而钢化玻璃、夹层玻璃、中空玻璃等深、精加工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分别增长27.0%、38.1%和71.0%;钢铁产业中耗能较大的生铁、粗钢等初级产品产量降低,分别比上年下降6.5%和14.1%,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成品钢材产量增长37.9%。在列统的8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保持增长的有53种,占66.3%。
工业企业效益明显好转。全年实现利润总额33.42亿元,同比增长10.6倍;实现税金总额29.75亿元,增长18.0%。亏损企业明显减少,亏损企业数比去年同期下降29.4%,亏损总额显著下降,同比减少41.6%。
建筑业发展平稳。全市资质以内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66.07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43.94亿元,增长22.3%。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40亿元,比上年增长61.7%。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7.89万元/人,提高26.3%。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00.8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27.89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21.4%和5.6%。
四、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交通物流和城乡客运较快发展。全年谋划实施公路建设26项,完成项目投资4.02亿元。截止年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859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8公里。交通运输稳步增长,全年公路客运量完成2261万人次,货运量完成4164万吨,同比增长24.8%和15.4%;港口吞吐量完成2.59亿吨,同比增长5.3%;集装箱运量达到33.98万箱,比上年增长2.8%。民航事业加快发展。航空运输能力增强,积极培育山海关机场航班航线,全年累计开通航线11条,运输飞行2848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20.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倍;完成货邮吞吐量256.7吨,增长33.2%。北戴河机场完成可研咨询评估报告,机场总规划和初步设计通过专家预审,机场综合业务楼开工建设。
私家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全市年末拥有民用汽车28.82万辆,比上年增长23.3%。其中私家汽车保有量达到23.76万辆,比上年增长29.6%。
邮电通信平稳发展。全市实现邮政业务收入2.09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全年邮政发送函件642万件,比上年增长31.9%。特快专递150万件,增长13.8%。报刊4196万份,增长10.9%。全市电信业务总收入21.86亿元,增长7.6%。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80.22万户,比上年新增37.34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39.53万户。
深入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坚持全市、全年、全方位发展旅游,全产业融合旅游,积极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旅游业成为一大亮点。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884.68万人,比上年增长13.5%;景点门票收入3.81亿元,增长10.1%;旅游创汇13021万美元,增长11.0%;旅游总收入147.38亿元,增长16.0%,旅游人数和收入再创历年最好水平。年末全市星级饭店65家,A级旅游景区25家,其中4A以上景区14家。旅游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旅游立市百项工程全面启动,57项完工;旅游标准化建设成绩斐然,我市被列为国家城市休闲服务标准化试点验证城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初显,休闲旅游发展态势良好,我市荣膺2010最佳休闲城市、中国特色休闲城市、2010中国十大休闲城市称号。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5.74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9.67亿元,增长24.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07亿元,增长4.5%。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分别完成投资128.67亿元和120.26亿元,增长84.0%和27.3%。
项目建设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项目建设(不含房地产)投资完成289.41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57.2%。全市在建施工项目1453个,同比下降15.6%,其中年内新开工项目1155个,增长0.6%,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88个,增长63.0%。承秦高速、秦抚快速路、中铁山桥大跨境桥梁钢结构及重型工程机械制造基地、南戴河国际森林体育俱乐部、秦皇岛栖云山旅游公司国际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47亿元,比上年下降38.7%;第二产业投资106.63亿元,下降23.9%,其中工业投资104.41亿元,下降24.9%;第三产业投资301.57亿元,增长61.7%。主要工业行业投资中,占比重较大的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投资23.52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17.41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9.12亿元。第三产业投资主要投向房地产开发、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20.26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65.97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47.74亿元,三个行业占第三产业投资的比重高达77.6%。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4.98亿元,同比增长18.3%。城乡市场同步发展,“家电下乡”、“万村千乡市场”、“汽车以旧换新”工程推动乡村消费市场日渐活跃,与城镇消费市场呈现共同繁荣的格局。全年城镇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79.95亿元,同比增长18.8%;乡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5.03亿元,增长15.6%。
居民消费升级步伐加快。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新型消费需求不断涌现,消费结构升级换代。住房、汽车、金银珠宝等高档商品越来越多进入居民消费领域。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9.7%,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长33.0%,家电类商品增长22.8%,金银珠宝类商品增长31.0%,是拉动社会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市场建设创三个历史之最。全市共有市场建设项目21个,其中投资额在亿元以上的大型建设项目3个,计划总投资额12.24亿元。以香港彩龙批发市场、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英国特易购等一批大型商业设施的投入运营为标志,创引进商贸流通业项目之多、投资总额之大、规模之高三个历史之最,极大地提升了全市商贸流通业的规模和档次。亿元以上大市场项目进展顺利。秦皇岛义乌小商品城A区主体工程已完工,抚宁千奥物流中心项目进展顺利,旭日家居广场项目自年初开业以来运营状况良好。全年商品成交额超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14个,市场成交额114.74亿元。
七、对外经济
利用外资实现平稳增长。积极组织参加了香港经贸洽谈会、廊坊经贸洽谈会、北京•秦皇岛周和天津•秦皇岛周等多项大型招商活动,收到良好效果。全年外商直接投资4.97亿美元,同比增长8.7%,超额完成了省市目标。增资项目成为到位外资的主要支撑,全年合同外资超千万美元项目9家,增资项目6家,到位外资4.50亿美元,占全市的比重达90.5%。全年引进市外资金108.78亿元,增长37.2%。
对外贸易缓慢增长。2010年以来,全市对外贸易在上年低基数的基础上,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5.09亿美元,同比增长5.8%。其中出口18.84亿美元,增长16.5%;进口16.25亿美元,下降4.4%。从出口产品看,煤炭、轮毂、钢铁为三大主要出口商品,占出口比重分别为16.8%、15.5%、10.4%。从出口市场看,对亚洲市场出口仍占较大比重,出口额达12.3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5.5%;美国、东盟、欧盟出口额分别占16.4%、7.4%和6.7%。从出口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完成14.7亿美元,增长15.3%,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8.2%;加工贸易出口4亿美元,增长18.2%。黄大豆、铁矿砂、钢铁为三大主要进口商品,分别占进口总额的34.8%、16.5%和7.1%。
对外经济合作迈出新步伐。今年全市获国家商务部批准的境外投资企业6家,总投资3233万美元。新批对外承包工程企业3家,获批省级外派劳务专业基地1家。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新签合同7份,新签合同额2600万美元,完成营业额1800万美元;外派劳务人员1644人,期末在外1900人。
八、金融、保险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金融机构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均衡适度增长。截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24.02亿元,比年初增加220.06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70.27亿元,新增123.70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36.46亿元,比年初新增139.24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567.42亿元,新增86.68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504.08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896.02亿元,分别比年初新增215.84亿元和165.60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各类保费收入45.01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93亿元,增长43.8%;人身险保费收入34.08亿元,增长15.3%。保险赔款支出9.55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财产险支出4.84亿元,增长8.3%;人身险支出4.71亿元,下降7.5%。年内新增保险公司3家,累计达37家。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全年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为3170万元,同比增长64.7%。有252个项目获得国家、省立项,支持经费达3420万元。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28项;2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4项成果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奖。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截止年末,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4家。创新平台建设更加完善,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家。服务平台建设更加完善,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建有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1家,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1家,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知识产权意识增强。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1178件,增长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78件,增长17%;授权专利927件,增长55%;全市企业共申请专利533件,占专利申请总数的45%,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成为专利申请主体。
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攻坚工程扎实推进,2010年规划新、改、扩建项目学校51个,撤并中小学校(含教学点)64个,完成13个农村学区建设任务。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共有普通中学183所,在校生13.47万人;普通小学471所,在校生16.9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5所,在校生765人;各类幼儿园178所,在园幼儿6.13万人。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9%和99%;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6.3%,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6%。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年末共有中等职业学校29所,在校生达到26357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36.8%。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能力大幅提升,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3所,在校生达到14.04万人,比上年增加0.35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开展“设施建设提升年”活动,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8个,文化站101个,公共图书馆6个。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市玻璃博物馆项目已经进入布展设计深化阶段,市综合博物馆项目稳步推进,市大剧院和美术馆项目谋划启动,青龙满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已经建成开放,卢龙县文化艺术中心已完成主体设计。继续开展农村数字电影公益放映工程,实现农村数字电影公益放映全覆盖。年内在农村共放映公益电影27456场,观众近500万人次。以打造文化品牌为核心任务,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品牌体系。大型现代评剧《家住长城头》在第三届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河北省选拔赛中荣获剧目一等奖。相声《两乡情》荣获文化部全国群文系统优秀作品奖,原创动画片《中华小岳云》荣获金鹰奖,动画片《孟姜女》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同时大力提升《海上生明月》、《海誓·南戴河》、《天下·山海关》、《孤竹浩歌》等大型品牌文艺演出项目,初步形成了代表秦皇岛市文化形象的剧目品牌集群。
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启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全市30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扎实推进,全市累计为19.6万农村居民和24万城市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医疗卫生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666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7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4个,乡镇卫生院75个,疾病控制中心9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诊所、卫生所和医务室385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2973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3769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6337人,注册护士4516人。加强新农合监管,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140元,最高封顶线由3万元提高到4万元,全市农民有187.96万人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4.3%。
体育事业实现良好发展。突出以“休闲之都,训练之城,体育强市”为内涵的体育名城创建工作,举办了第六届世界徒步大会、中国国际瑜伽大会、全国门球锦标赛、全国少儿跳水锦标赛、第六届北戴河轮滑节、第五届北戴河铁人三项大赛、省运会场地自行车、省运会跳水等众多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加快民心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全民健身工程。全年共完成192个行政村的健身路径安装,其中:国家级25个,省级116个,市级51个。举办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60余个单位和部门20万人参与活动。积极参加各项赛事,夯实竞技体育发展基石。全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各项比赛中获得金牌41枚,银牌35枚,铜牌44枚。
十一、居民生活、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118元,比上年增长10.7%,人均消费支出10948元,增长5.9%,其中食品消费支出3727元,增长10.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0%。农民人均纯收入6214元,增长12.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70元,增长23.5%。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8.31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1%;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1.08平方米,增长1.5%。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
以统筹城乡就业为抓手,努力实现社会充分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增加就业岗位。截止年末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6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5万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0.7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6%,控制在省下达目标之内。以努力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为目标,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参保面持续扩大,将多种所有制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及“五七工”、“家属工”全部纳入了参保范围。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工伤保险、失业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截止年末,全年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2.79万人,机关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07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4.2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1.6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5.2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9.5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4.22万人、0.35万人、2.08万人、2.12万人、4.99万人和0.46万人。全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5.51万人,占应参保人数96.0%。全市有1.37万人次参保居民报销了医疗费用。
社会救助保障工作取得新成绩。秦皇岛市获得全国首座“最具爱心城市”的荣誉称号。出台了《关于建立城乡低保标准同步增长机制、适时调整城乡低保标准工作预案》,全面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全年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贴人数6.08万人,累计兑现最低生活保障金10143.2万元。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贴人数11.27万人,累计兑现最低生活保障金7230.6万元。加强对低保边缘家庭的临时救济,全年发放城乡特困临时救济金106.6万元,切实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全面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水平,城市医疗救助标准提高到1万元,农村提高到5000元。救灾救济工作运行良好。2010年,在遭受了严重的旱灾、风雹灾、洪涝灾等灾害的情况下,为有效保障灾民贫困户的基本生活,全市安排使用救灾救济款物达1019.4万元。福利事业平稳发展,截至年末,全市供养五保对象12349人,其中集中供养2020人。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有34个,床位4615张,收养2535人。福利事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共销售福利彩票23560万元,比上年增长25.3%;募集公益金3138万元,其中赈灾公益金1180万元。
十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
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全年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天数为354天,在全省保持领先水平。四个县城(镇)空气环境质量继续得到改善。主要饮用水源洋河水库、石河水库和桃林口水库全年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Ⅱ类标准,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分区要求。强力实施污染减排“71030”工程,污染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18万吨,比上年削减5.92%;二氧化硫排放量6.45万吨,比上年削减0.4%,“双三十”和“71030”单位完成污染减排任务目标。全面完成“七河”污染治理工程,贾河、饮马河、人造河等主要河流水质明显改善。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北戴河区海滨镇和戴河镇通过了国家级环境优美城镇验收。青龙双山子镇和八道河乡、山海关石河镇和孟姜镇、海港区东港镇和西港镇、抚宁南戴河镇等乡镇编制了创建省级环境优美城镇规划,即将通过省级环境优美城镇验收。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扎实推进“三项行动”、“三项建设”,全面实施安全生产“强基工程”,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确保了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但受“2.24”粉尘燃爆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影响,全市安全生产主要指标数据较上年有所增加,全年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459起,事故中死亡183人,受伤202人,直接经济损失2217万元。
注:1、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结果,待统计局正式统计年报公布后,即以正式年报数据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总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㈥ 房贷管理新规引导银行优结构稳楼市
为进一步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的要求,2020年12月31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新规”),建立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明确了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机构覆盖范围、管理要求及调整机制。
新规将如何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从银行角度看,房地产贷款业务将会产生哪些变化?不同类型的银行会如何应对?对房企和购房者带来哪些影响?《金融时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业内专家学者。
监管端政策如何考量
“总体而言,建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有利于市场主体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在关于新规的答记者问时表示。
作为支撑房地产发展的血脉,房地产金融的健康发展对整个行业至关重要。“从国际上看,房地产贷款占比过高或在一定时期占比上升过快,既不利于房地产市场自身发展,也会给金融体系造成风险。目前,我国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房地产贷款余额(含个人住房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在29%左右,但部分银行机构的房地产贷款占比过高,远超出平均水平。”民生银行(5.170,0.00,0.00%)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
“发布新规的主要目的是防范系统性风险。本次对房地产贷款设立集中度限制,有助于控制银行信贷的总风险敞口,进而控制系统性风险。”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约研究员戴志锋认为。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对于不同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分设五种组合的上限。“2020年下半年以来,受益于按揭贷款低风险、低资本消耗、相对高利率、高RAROC回报因素,中小银行大力发展按揭贷款业务,中小银行大量的增量信贷资源投向按揭市场,在原有统一的调整模式下(对房地产融资增量占比、贷款增速进行管理),难以对新进入的中小银行形成有效控制。”在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看来,新规的初衷是在坚持房地产融资稳中从紧的原则下进行差异化调节。
与此同时,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内在约束,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也是发布新规的重要意图。“新规将引导信贷资源重点支持制造业、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小微、‘三农’等薄弱环节。”王一峰表示。
银行端如何落实新规要求
作为银行业的重要优质业务之一,房地产贷款尤其是占大头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在新规要求下将受到哪些影响?
首先,房地产贷款的规范将对银行业形成良性引导。“对银行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提出上限要求,将从供给侧抑制银行的放贷冲动,有助于降低银行房地产风险敞口,促进银行形成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调整中长期经营策略和信贷结构。”戴志锋说,新规对于个别上市银行房地产贷款虽有压降压力,但总体影响不大。
“若按照新规的分类监管要求上限测算,2021年全部金融机构按揭贷款增长预估在4.5万亿元左右,房地产企业贷款预估在1.5万亿元左右。这一增量与2020年按揭贷款、房地产企业贷款增量大体相当,新规在房地产贷款增量安排上并没有明显收紧。从长期看,受新规影响,银行表内房地产贷款增速将向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收敛。”王一峰分析称。
不过,由于贷款存量占比的差异,不同银行未来贷款增长结构会受到一定影响。“新规要求,已经达标的银行要保持房地产贷款比例总体稳定。因此,即便占比较低的银行,也不会存在大幅提升房地产贷款和按揭贷款的可能性。而对于占比已经超标或接近监管要求的银行而言,需要控制增量或者压降存量。”王一峰指出。
王一峰表示:“预计超标银行和2020年下半年以来在房地产领域贷款投放较大的银行需要重新调整2021年预算指标,降低房地产贷款增量占比。同时,除支持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外,中小银行下一阶段发力重点可能在非按揭其他零售业务,包括信用卡、综合消费贷款、场景化金融等。”
新规如何影响楼市
通过金融向房地产行业的传导,新规将进一步促进楼市稳定发展。“过去,房地产行业的杠杆率一直在攀升,主要体现在大型房企负债率畸高以及居民负债率不断攀升。房贷集中度监管削弱了银行继续通过房地产相关贷款向企业和居民加杠杆的能力,有利于有序降低房地产行业的贷款规模。”戴志锋表示。
在戴志锋看来,新规将从融资端进一步推动贷款向房地产头部企业集中。“大银行出于维护战略客户的考虑,稀缺的额度会优先保证头部房企,中小房企获取银行贷款的难度升高,或只能通过加快处理存货保证自身现金流,后续不排除被并购的可能。”
对于购房者而言,专家普遍认为,新规对微观主体住房贷款需求影响不大,存量住房贷款也不会因为新规而被银行提前收回,对刚需购房群体不会造成影响,购房者只需要按照政策流程办理贷款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贷款集中度管理其实是核查合规的房地产贷款,而后续一些消费方面的贷款也需要管控,防范部分银行违规通过消费贷来变相发放房贷。”易居研究院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为大力支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住房租赁有关贷款暂不纳入本次房地产贷款占比计算。“此举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相关要求一致。”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夏丹表示。
“2021年或将是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的关键一年。未来,住房租赁市场或可能迎来‘国家队’进场,针对住房租赁市场中的矛盾和问题,将从包括用地供应、落实租赁住房公共服务和财税等的支持政策,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稳定。”金融监管研究院研究员高佳表示。
㈦ 2012年各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属于机密数字 你想知道 去银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