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誰知道連雲港在全國生活水平居啥地位
基本概況
連雲港市,江蘇省轄地級市。位於江蘇省東北部,東經118度24分~119度48分和北緯34度~35度07分之間,東瀕黃海,與朝鮮、韓國、日本隔海相望;北與山東郯城、臨沭、莒南、日照等縣市接壤;西與徐州新沂市、宿遷市沭陽縣毗鄰;南與淮陰市漣水、鹽城市響水2縣相連,東西長129公里,南北寬約132公里,土地總面積7444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759.4平方公里。轄東海、贛榆、灌雲、灌南4縣和新浦、海州、連雲三區及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人口480萬。新浦區為市政府所在地。港口作為一種資源是連雲港市最具有特色的一大優勢。其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連雲港與海州灣沿岸附近的燕尾港、海頭港、小丁港乃至石臼港等,構成中國未來大型的港口群體,具有較強的對外貿易能力。同時,燕尾港、小丁港、海頭港3個港地勢開闊,可容納大規模的臨海工業,特別是建設大型港口電站、鋼廠、化工基地和運輸機械、拆修造船及農副產品加工等企業。這樣,不但可以形成以連雲港為中心的港口群體,帶動沿海工業發展,而且可以形成以連雲港為中心,聯通世界的海河水陸運輸體系;二是連雲港擁有遼闊、穩定的經濟腹地,即整個「隴海——蘭新」經濟地帶,對中國腹地豐富的物產資源及廣大的消費市場有著較強的凝聚力和消化力。連雲港是全國十大海港之一,港口現有萬噸以上泊位30個,年吞吐量4000萬噸以上。6.7公里攔海大堤,使港口形成了30平方公里風平浪靜的港池,可供建設上百個泊位,形成億噸吞吐能力。連雲港已成為中國重要的綜合性國際貿易樞紐港,與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000多個港口有著密切的通航關系和貿易往來。
連雲港市以港口為中心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初步形成。民航開通了到中國重要城市北京、廣州、上海等地的航班。鐵路客運和貨運列車可直通北京、上海、南京、成都、武漢、寶雞等大中城市,並通過京滬線、京九線、隴海線等連接中國各地。連雲港是中國五大交通樞紐之一,公路對外交通已全部實現高速化,國家重點建設的同三、連霍兩條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
連雲港市位於魯中南丘陵與淮北平原的結合部,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平原、海洋、高山齊全,河湖、丘陵、灘塗俱備。全市地貌基本分布為中部平原區,西部崗嶺區和東部沿海區3大部分。東部沿海平原海拔3~5米,主要為山前傾斜平原、洪水沖積平原及濱海平原3類,總面積5409平方公里,約佔全市土地面積70%。西部東海縣的丘陵海拔100~200米。沿海主要是700平方公里鹽田及480平方公里灘塗。境內山脈主要屬於沂蒙山的余脈,綿亘近300公里。有大小山峰214座,主要有南雲台山、中雲台山、北雲台山、錦屏山、馬陵山、羽山、夾山、大伊山等,其中最高峰為南葉山主峰-玉女峰,也為江蘇省境內最高峰,海拔625米。沿島礁共21個,其中島嶼9個,面積為6.06平方公里。具體為:東西連島、鴿島、竹島、羊山島、開山島、秦山島、車牛山島、達山島、平島等,其中東西連島為江蘇第一大島,面積達5.4平方公里。
水系基本屬於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沂沭地區的主要排洪河道新沂河、新沭河等均從市內入海,故有「洪水走廊」之稱。境內還有玉帶河、龍尾河、興庄河、青口河、銹針河、柴米河、薔薇河、善後河、鹽河等大小干支河道40餘條,有17條為直接入海河流,有鹽河等河直接與運河及長江相通。全市共有水庫168座,其中石樑河、小塔山、安峰山水庫較大。石樑河水庫為江蘇省最大水庫,可蓄水4億立方米。水域資源類型齊全,全市沿海地區面積14.9萬畝,其中可利用的佔30%,水資源總量56億立方米,利用率達40%。人均水資源佔有量1600立方米。連雲港市海岸類型齊全,標准海岸線162公里,其中基岩海岸為江蘇獨有。
連雲港市耕地面積379.79千公頃,約占土地總面積的51%。尚有8.71千公頃土地亟待開發,後備土地資源潛力較大。
連雲港市處於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帶,常年平均氣溫14攝氏度,歷年平均降水量930多毫米,常年無霜期為220天。主導風向為東南風。由於受海洋的調節,氣候類型為濕潤的季風氣候。氣候特徵:四季分明,溫度適宜,光照充足,雨量適中。日照和風能資源為江蘇省最多,也是全佳地區之一。南北過渡的氣候條件和地貌類型的多樣性,有利於連雲港市發育一個兼具南北特性的植物種群體系。從分類上看,盛產水稻、小麥、棉花、大豆、花生。還盛產林木、瓜果、桑茶、竹、葯材、草場及野生和水生植物。雲台山的雲霧茶為江蘇3大名茶之一,珊瑚及金鑲玉竹為江蘇珍稀名特產。動物資源主要分水生、陸生和鳥類。水生動物中的海洋水產品佔全市水產品總量的72.8,海州灣漁場為中國8大漁場之一。主要經濟魚類為帶魚、鰳魚、黃魚、加吉魚4大類。前三島海區為江蘇省唯一的海珍品基地,主要有刺參、扇貝、鮑魚等。近海水域和內陸水域主要生產對蝦、海帶及淡水魚類。陸上動物主要為人工飼養的畜禽品種,達12科、18屬、90多個品種。全市有各種鳥類225種,列入國家珍稀保護鳥類計31種。礦產資源共計40餘種,主要有海鹽、磷礦、金紅石、蛇紋石、水晶、石英及大理石等。淮北鹽場為全國4大海鹽產區之一。錦屏磷礦為全國6大磷礦之一。東海縣的金紅石礦儲量達250多萬噸,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大的金紅石礦。蛇紋石礦的開發已成為上海寶鋼的重點配套工程。東海縣又素有「中國水晶之鄉」、「中國石英之鄉」的美稱。贛榆縣班庄雪花白大理石全國最優。現已初步勘探出黃海大陸蘊藏豐富的海底石油。
連雲港市1984年被國家確定為首批14個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之一。改革開放20年來,連雲港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已先後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俄羅斯等國家的部分城市締結了友城關系,有40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在連投資開辦了2000多個合作項目。世界500強的美國杜邦、法國羅蓋特、日本味之素等著名跨國公司相繼在連投資辦廠。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高新技術園區、旅遊度假區等特色園區,已經成為我市擴大開放的重要窗口、經濟合作的重要載體。
在中國的沿海港口城市中,連雲港市古跡較為豐富,歷史久遠。全市有風景區14個,風景點116處,素有「東海第一勝境」之稱,是全國49個重點旅遊城市和江蘇3大旅遊區之一。連雲港集名山(花果山)、名海(黃海)、名水(東海溫泉)、名竹(金鑲玉竹)、名石(水晶)、名書(《西遊記》、《鏡花緣》等)、名「氣」(連雲港空氣質量全國最好)、名井(亞洲第一井)於一地,構成獨特的城市風貌和旅遊景觀,造就了山、海、島、港相得益彰,水秀山明渾然一體的宜人風光。連雲港之夏、西遊記文化旅遊節影響不斷擴大。2002年花果山景區和連島度假區先後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並分別被評為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和全國健康型海水游泳場。
據考古學研究結果證實,遠在1萬年以前,古朐山即現在的錦屏山地區就有古人類活動。1959年和1978年在錦屏山南麓二澗和東海縣山左口鄉大賢庄,均發現了迄今為止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唯一的有明確地層關系的舊石器時代遣址。錦屏山地帶新石器時代遣址有19處,二澗遣址為中國原始農業最早開發區之一。1979年發現的長20米、寬10米的「將軍崖岩畫」,國家文物局鑒定為「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是一項難得的重大發現,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天書」。東漢時期的藝術珍品--「孔望山摩崖造像」是我國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比敦煌石窟的佛教造像早100-200年,屬國家一級保護文物。《西遊記》描繪的花果山、幽似「桃源仙境」的宿城、南雲台山的「玉蘭花王」、漁灣龍潭瀑布、四季如湯的「東海溫泉」,構成了神奇的旅遊假區。孔子登山望海、秦始皇兩次來巡以及陶淵明、李白、蘇東坡、石曼卿、沈括、李清照、吳承恩、李汝珍、吳敬梓、林則徐、劉覺民、朱自清、劉田依、湯永、孫寶林、劉繼青、孫中山等文人高士、詩家騷客的遺跡常使人留連忘返。
自然地理
連雲港市位於魯中南丘陵與淮北平原的結合部,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平原、海洋、高山齊觀,河湖、丘陵、灘塗俱備。全市地貌基本分布為中部平原區,西部崗嶺區和東部沿海區3大部分。東部沿海平原海拔3-5米,主要為山前傾斜平原、洪水沖積平原及濱海平原3類,總面積5409平方公里,約佔全市土地面積70%。西部東海縣的丘陵海拔100-200米。沿主要是700平方公里鹽田及480平方公里灘塗。沿島礁共21個,其中島嶼9個,面積為6.06平方公里。具體為:東西連島、鴿島、竹島、羊山島、開山島、秦山島、車牛山島、達山島、平島等,其中東西連島為江蘇第一大島,面積達5.4平方公里。
境內山脈主要屬於沂蒙山的余脈,綿亘近300公里。有大小山峰214座,主要有南雲台山、中雲台山、北雲台山、錦屏山、馬陵山、羽山、夾山、大伊山等,其中最高峰為南葉山主峰-玉女峰,也為江蘇省境內最高峰,海拔625米。
雲台山
雲台山位於華北古陸的南緣,屬魯蘇地質,與山東的泰山、嶗山一脈相承。它的岩石為變質岩,地質學上叫片麻岩,是二十四五億年前造山運動中,受到高溫高壓後發生變質形成的,岩性堅硬,色白質細
雲台山是由五條山脈組成,由南向北數,第一條為錦屏山,有馬耳峰、白虎山、孔望山等21座山峰;第二條為前雲台山,又稱南雲台山,有玉女峰、香爐頂等74座山峰,花果山就在其間;第三條為中雲台山,有華蓋山、溪雲山等13座山峰;第四條為後雲台山,又稱北雲台山,有大桅尖、二桅尖等47座山峰,連雲港港口便在山北;第五條為東西連島,有桅尖山等兩座山峰,現仍在海中,是港口的屏障。
錦屏山
錦屏山,屬泰山山脈,因山頂開闊平坦,又名平頂山,自清初就以幽、險、靜、秀、聞名於民間。總面積25平方公里,海拔563、5米。
馬陵山
馬陵山在臨沐、郯城、江蘇省新沂三縣交界處,綿延60餘公里。
羽山
羽山位於 在東海縣城西北部,是現存最古老的景點。平地崛起,東西走向,形若筆架。主峰海拔269.15米,長約7.5公里。
水系基本屬於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沂沭地區的主要排洪河道新沂河、新沭河等均從市內入海,故有「洪水走廊」之稱。境內還有玉帶河、龍尾河、興庄河、青口河、銹針河、柴米河、薔薇河、善後河、鹽河等大小干支河道40餘條,有17條為直接入海河流,有鹽河等河直接與運河及長江相通。全市共有水庫168座,其中石樑河、小塔山、安峰山水庫較大。石樑河水庫為江蘇省最大水庫,可蓄水4億立方米。水域資源類型齊全,全市沿海地區面積14.9萬畝,其中可利用的佔30%,水資源總量56億立方米,利用率達40%。人均水資源佔有量1600立方米。連雲港市海岸類型齊全,標准海岸線162公里,其中基岩海岸為江蘇獨有。
連雲港市處於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帶,常年平均氣溫14攝氏度,歷年平均降水量930多毫米,常年無霜期為220天。主導風向為東南風。由於受海洋的調節,氣候類型為濕潤的季風氣候。氣候特徵:四季分明,溫度適宜,光照充足,雨量適中。日照和風能資源為江蘇省最多,也是全佳地區之一。
經濟概況
2007年是連雲港市跨越發展取得重要突破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搶抓機遇,拼搏實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社會事業整體推進,居民生活切實改善,全面建設小康進程明顯加快。
一、綜合
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GDP)達到615.23億元,較上年增長15.1%,增幅比全省高0.3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GDP達到13710元,是五年前的2.1倍。主要經濟指標普遍進入歷史最好時期,大多數指標增幅超過全省水平,多項指標增幅處於全省前列。
結構調整繼續加快。三次產業繼續呈現「穩固、提升、活躍」的局面,第一產業增加值102.35億元,增長6.0%;第二產業增加值288.86億元,增長18.3%;第三產業增加值224.03億元,增長16.0%。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4.1%和38.5 %。結構由18.2∶45.9∶35.9,調整為16.6:47.0:36.4。
縣區經濟全力提速。縣域GDP共實現359.91億元,佔全市比重58.5%,比上年提高了3.6個百分點;縣域GDP增長17.3%,增速比全市高2.2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職工工資等主要指標增幅也均明顯高於全市平均水平。
城市影響不斷擴大。在2007年公布的全國城市綜合實力百強榜上,連雲港市名列第39位,較兩年前提升了16位。四縣全部進入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行列。
隨著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一些矛盾和問題依然存在。全市經濟總量依然偏小,經濟主體競爭力仍然不強,經濟增長與實現跨越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產業結構層次還不高,帶動作用明顯的重大產業項目不多,節能減排的硬約束日益強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緊迫;縣區及城鄉經濟發展依然不夠平衡,新農村建設基礎仍較薄弱,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的難度較大;物價上漲給城鄉居民生活帶來影響,少數低收入家庭生活呈現困難,群眾在就業、住房等方面還有許多新期待,全社會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等。這些矛盾和問題,有待引起高度重視,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農林牧漁業
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102.35億元,同比增長6.0%。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7.6億元,增長1.5%;其中農業產值100.48億元,增長3.8%;林業產值5.72億元,增長11.5%;牧業產值50.76億元,增長2.0%;漁業產值43.22億元,下降3.2%。
種植業發展持續向好。糧食總產躍上新台階,全市糧食麵積691.2萬畝,畝產達到438公斤;總產量首次突破300萬噸,達到302.71萬噸,較上年增長9.2%。全年棉花總產1.1萬噸,油料總產11.7萬噸,蔬菜總產204.9萬噸。
畜牧業生產較為穩定。全市規模畜牧業養殖場(戶)達到7911個,新建養殖小區30多個。生豬年末存欄120.8萬頭、牛28.1萬頭、羊53.4萬只,家禽存養量980.9萬只,禽蛋產量19.5萬噸。各項疫病防治工作扎實有力,基本保持重大動物疫情清凈。
漁業發展呈現新態勢。科技興漁取得良好收益,全市海淡水養殖面積達到100萬畝,海珍品養殖基地發展到5000畝,海水工廠化養殖已突破35萬平方米。全年完成水產品總量55.2萬噸,較上年增長4.7%。
林業產業化不斷提高。年內完成造林面積18.8萬畝,建設農田林網76.5萬畝,完成四旁植樹1158.64萬株。全市未發生一般以上森林火災。林木種苗花卉發展到5.6萬畝,水果產量18.6萬噸,茶葉產量285.1噸。
外向型農業成為新亮點。圓滿完成第九屆江蘇農洽會、第五屆中國農交會、上海農交會和東盟農業博覽會等六次會展任務,努力擴大農業招商引資,努力擴大農產品出口。全年農產品出口額2.69億美元,增長17%。
生態農業建設取得新進展。建成省以上無公害農產品標准化示範區12個,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品牌230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產地面積達388.5萬畝,佔全市耕地面積的75%以上。
農業水利建設扎實推進。完成重點水利工程投資7.26億元,其中海堤涵閘、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新沂河50年一遇整治工程建設等均取得顯著成效。
三、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主導地位日益顯現。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229.34億元,增長18.9%,增幅比全省高2.3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3.7%,拉動6.6個百分點。工業化指數達37.3%,較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
工業重化程度提高。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95.58億元,同比增長48.0%。其中重工業完成產值375.82億元,佔全市的54.0%,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重工業產值同比增長57.6%,比輕工業快19.5個百分點。
工業經濟效益顯著。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674.16億元、利稅76.66億元、利潤48.04億元,增幅分別為47.8%、77.5%、103.5%,均居全省第一。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12.1,提高36.6個百分點。
企業實力顯著增強。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達到1039家,較上年凈增201家。資產過億元的企業75家,較上年凈增21家;產值過億元的企業104家,凈增33家;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112家,凈增39家;實現利潤過億元的11家,凈增5家。
支柱行業貢獻突出。農副食品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醫葯製造業、電力及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等五大行業發展良好,共完成工業產值425.3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61.2%;利潤佔79.4%,利稅佔71.5%。
龍頭企業舉足輕重。工業20強企業完成產值304.02億元,對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貢獻率48.9%,拉動增長23.4個百分點。益海(連雲港)糧油有限公司以81億元成為首個產值突破80億元的工業企業。
高新技術產業質量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產業企業 134個,擁有資產119.34億元,佔15.3%。完成工業產值137.17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19.7%;產值增長49.4%,高於全市1.5個百分點。創利稅25.08億元,佔32.8%。
建築業發展不斷壯大。全市建築企業達到357家,其中一級資質企業上升至9家,二級資質企業78家,三級資質企業227家,勞務企業43家。優勢骨幹企業的發展繼續加快,產業集中度達到65.4%。實現建築業增加值 59.52億元,較上年增長15.9%;建築業總產值 135億元,外出施工產值74.6億元,施工人數達19.3萬人。
民營經濟規模進一步增大,發揮吸納就業重要作用。2007年新發展私營企業4536戶,增長37.0%;新發展個體工商戶25832戶,增長1.39倍。新增注冊資本(金)116.96億元,增長49.2%。年末私營個體戶累計已達11.01萬戶,其中私營企業1.78萬戶,個體工商戶9.23萬戶;私營個體企業注冊資本378.4億元,戶均為34.37萬元,比上年提高9.01萬元。其中私營企業注冊資本348.69億元,戶均196萬元,比上年提高49.51萬元。全市私營企業注冊資本過500萬元的已達1049戶,過千萬元的641戶,過億元的14戶,都有較大增長。民營經濟共吸納就業人員41.23萬人,增長16.8%。
稅收繼續保持較高增長,民營經濟占據「半壁江山」。全市民營經濟入庫稅金36.24億元,增長31.0%,佔全部稅收的48.5%。其中,私營經濟稅金11.68億元,增長61.4%,顯示出強大的活力。分稅種看,增值稅12.96億元,增長75.1%;營業稅8.28億元,增長16.2%;企業所得稅7.09億元,增長73.9%。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318.08億元,增長17.5%;增幅比全省高2.3個百分點,較GDP增幅高2.4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為51.7%,較去年提高2.4個百分點,比全省高1.2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增加值對GDP增長的貢獻達57.2%,拉動全市經濟增長8.6個百分點。
對外經濟和旅遊業
地方外貿取得突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32.53億美元,增長19.3%;其中出口18.47億美元,增長26.8%。外貿依存度達到38.6%,出口依存度為21.9%。年末有進出口實績企業608家,其中規模千萬美元以上的企業36家,完成進出口額19.8億美元,佔全市的75.3%;11家企業進出口規模突破5千萬美元,規模最大的突破5億美元。
利用外資跨上新台階。全市新批利用外資項目207個;新批協議注冊外資16.83億美元,較上年增長50.6%。實際到賬注冊外資73787萬美元,增長113.5%;增幅較上年上升87.7個百分點,列全省第3位。期末實有三資企業928個,較上年增長8%。全年新增內資注冊企業1568個,引進內聯客方到位資金265.87億元,較上年增長32.4%。
旅遊業成果豐碩。2007年,全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918.87萬人次,較上年增長12.6%;實現旅遊總收入97.91億元,增長14.5%。其中接待境外遊客8.22萬人次,增長19.3%;實現外匯收入7788.76萬美元,增長27.8%。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旅遊業發展最快的三個地級市和全國20個優秀旅遊目的地之一。全市旅行社總數達96家,其中新成立旅行社23家。
連雲港主要旅遊景點:花果山 ·連雲港連島 ·漁灣風景區 ·孔望山 ·高公島凰窩 ·連雲港攔海大堤 ·連雲港商業街 ·東海溫泉 ·水簾洞 ·桃花澗 ·玉女峰 ·海州灣 ·東海水晶城 ·一線天 ·宿城風景區 ·連島海濱浴場 ·海州石棚山 ·徐福村 ·港口 ·羽山 ·羅陽休閑垂釣中心 ·連雲港港 ·蒼梧綠園 ·抗日山烈士陵園
園區建設
開發園區建設實現歷史突破。全市9個省級以上開發園區基礎設施和項目建設總投入277.2億元,較上年增長47%;其中基礎設施投入53.3億元,增長15%;累計開發並基本建成面積74.75平方公里,增長25.8%。實際到賬外資6.84億美元,增長81.4%;新增注冊內資99.1億元,增長21.6%。新進區重大項目(500萬美元以上外資項目和5000萬元以上內資項目)共366個,增長37%。園區實現GDP196.22億元,增長44%;工業增加值152.08億元,增長41.6%;財政收入34.65億元,增長50.5%;出口9.49億美元,增長34%。每平方公里業務總收入15.8億元,增長53%。
連雲港開發區建設呈現超常發展。國家級連雲港開發區GDP突破百億元,達到101.3億元,較上年增長24.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65億元,增長31.8%;財政總收入23.04億元,增長43.6%;協議利用外資9.1億美元,增長54.8%;實際利用外資2.2億美元,增長34.2%;引進內聯到位資金37.1億元,增長36.9%;進出口總額17億美元,增長36%,其中自營出口6.68億美元,增長29.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2.5億元,增長52.3%,其中工業項目投入46.1億元,增長76.6%。全區綜合實力在53個國家級開發區發展水平綜合評價中位次前移,對全市發展貢獻份額繼續提高。
財政、金融
財政實力持續增強。2007年財政總收入突破百億元,達到122.85億元,增長56.8%。其中一般預算收入48.79億元,增長43.7%;增幅在十三市中列第2位,高出全省8.6個百分點。一般預算收入佔GDP比重7.9%,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列全省第4位,較上年提升1位。各項稅收佔一般預算收入比重82.0%,提高了2.8個百分點,列全省第6位,較上年提升2位。人均一般預算收入1087元,增長44.8%;增幅在十三市中列第2位,高出全省11個百分點。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實現74.70億元,增長29.6%。
信貸規模繼續擴大。2007年,金融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城市商業銀行重組並入江蘇銀行,組建東方農村合作銀行。年末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到643.07億元,增長24.0%,比上年快5.4個百分點,比全省平均快11.1個百分點,增幅居十三市第2位;貸款余額474.55億元,增長24.1%,比上年快1.1個百分點,比全省平均快5.3個百分點,增幅居十三市第3位。貸存比73.8%,居十三市第四位。全年累計現金投放16.89億元,同比多投8.78億元。另外,保險事業穩健發展,全年實現保險費收入16.12億元,增長22.7%。
㈡ 邳州的來歷
邳州古稱邳國、下邳(即三國演義中下邳),1912年(民國元年)始稱邳縣,1992年10月撤縣設邳州市。
地理
邳州市地處蘇、魯、豫、皖接壤地區,位於江蘇省確定的徐州連雲港都市圈中部,市區坐落在東隴海鐵路與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是蘇北、魯南水陸交通樞紐。邳州位於黃淮海平原,為黃河古道。京杭大運河貫穿境內,北望微山湖,南接駱馬湖。位於江蘇最北端,與山東省棗庄市台兒庄區接壤,其間,以京杭大運河為界。
[編輯] 歷史
邳州作為隴海鐵路與京杭大運河的交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歷史上,邳州經歷了楚漢相爭、三國角逐、宋金交兵以及現代史上的徐州會戰,淮海戰役。抗日戰爭中的著名的台兒庄戰役即發生與此,與台兒庄接壤的邳縣燕子埠鄉的民眾積極支前,周邊多個鄉鎮都協助中國軍隊建立兵站、支援前線、救助傷員。解放戰爭中淮海戰役時,國共兩軍亦曾鏖戰與此。抗戰與解放戰爭中,新四軍蘇北支隊也以邳縣北部與山東南部微山湖一帶為根據地。邳縣北部,尤其是燕子埠鄉,多為山區,並與山東、安徽、河南交界,所謂三不管地區,因此發展成為游擊區。
著名歷史人物有:夏朝時奚仲、戰國時齊相鄒忌等封於邳,秦朝時黃石公在邳授書張良(張良納履)。中國同盟會員徐國泰追隨黃興參加廣州武裝起義,獻身於黃花崗,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著名文學作品《紅岩》中的「小蘿卜頭」(宋振中)及其父母宋綺雲夫婦等許多革命先烈皆為邳州人
[編輯] 文化教育
而文學作品中,白毛女的故事原型也發生在邳縣。其作者賀敬之就是燕子埠鄉賀集村人。燕子埠鄉治所在有一前山,山上面仍然有古廟和洞穴,以及罕見的石洞中的水井。當地人稱該廟為奶奶廟,白毛女的傳說即發生與此,賀敬之即根據傳說寫就白毛女,文學作品中的白毛女最終得救,比歷史和現實中的白毛女與奶奶廟都幸運多了。傳說與奶奶廟古已有之,周圍仍有許多清代文人墨客所留的石碑。然而,因為該廟所在的山石料非常適合作水泥,當地人和來自浙江的商人正在肆意開采山石,奶奶廟已然岌岌可危。
教育,當地人特別注重教育,往往以質朴勤奮,取得非常優秀的成績。上述扒頭山村的一個民辦教師,以簡陋的教材、教具,令生源並不出眾,甚至可以說是英語基礎差的不能再差的學生,在徐州市統考中,平均成績第一。八十年代,他的一個學生,從石頭壘成的教室中,考入清華大學。該老師周遠生,被評為徐州市勞動模範、全國優秀班主任,成為該縣教育史上的驕傲。市政府駐地運河鎮的運河中學,是徐州市重點中學之一。
柳琴戲為當地著名民間曲藝,類似京西大鼓,解放前及解放初期頗為流行。
[編輯] 當地特產
當地盛產銀杏又稱白果、無花果,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對銀杏的多種加工日益紅火。當地亦盛產大蒜,每年都大量出口海外。
[編輯] 行政區劃
現轄24個鄉鎮。
鎮: 運河鎮 (市政府駐地) 燕子埠鎮 車夫山鎮 紅旗鄉 邳城鎮 八義集鎮 下邳鎮 岔河鄉 邢樓鄉 碾庄鎮
㈢ 連雲港是哪個省的省會
連雲港市,江蘇省轄地級市。位於江蘇省東北部,東經118度24分~119度48分和北緯34度~35度07分之間,東瀕黃海,與朝鮮、韓國、日本隔海相望;北與山東郯城、臨沭、莒南、日照等縣市接壤;西與徐州新沂市、宿遷市沭陽縣毗鄰;南與淮陰市漣水、鹽城市響水2縣相連,東西長129公里,南北寬約132公里,土地總面積7444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759.4平方公里。轄東海、贛榆、灌雲、灌南4縣和新浦、海州、連雲三區及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人口480萬。新浦區為市政府所在地。港口作為一種資源是連雲港市最具有特色的一大優勢。其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連雲港與海州灣沿岸附近的燕尾港、海頭港、小丁港乃至石臼港等,構成中國未來大型的港口群體,具有較強的對外貿易能力。同時,燕尾港、小丁港、海頭港3個港地勢開闊,可容納大規模的臨海工業,特別是建設大型港口電站、鋼廠、化工基地和運輸機械、拆修造船及農副產品加工等企業。這樣,不但可以形成以連雲港為中心的港口群體,帶動沿海工業發展,而且可以形成以連雲港為中心,聯通世界的海河水陸運輸體系;二是連雲港擁有遼闊、穩定的經濟腹地,即整個「隴海——蘭新」經濟地帶,對中國腹地豐富的物產資源及廣大的消費市場有著較強的凝聚力和消化力。連雲港是全國十大海港之一,港口現有萬噸以上泊位30個,年吞吐量4000萬噸以上。6.7公里攔海大堤,使港口形成了30平方公里風平浪靜的港池,可供建設上百個泊位,形成億噸吞吐能力。連雲港已成為中國重要的綜合性國際貿易樞紐港,與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000多個港口有著密切的通航關系和貿易往來。
連雲港市以港口為中心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初步形成。民航開通了到中國重要城市北京、廣州、上海等地的航班。鐵路客運和貨運列車可直通北京、上海、南京、成都、武漢、寶雞等大中城市,並通過京滬線、京九線、隴海線等連接中國各地。連雲港是中國五大交通樞紐之一,公路對外交通已全部實現高速化,國家重點建設的同三、連霍兩條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
連雲港市位於魯中南丘陵與淮北平原的結合部,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平原、海洋、高山齊全,河湖、丘陵、灘塗俱備。全市地貌基本分布為中部平原區,西部崗嶺區和東部沿海區3大部分。東部沿海平原海拔3~5米,主要為山前傾斜平原、洪水沖積平原及濱海平原3類,總面積5409平方公里,約佔全市土地面積70%。西部東海縣的丘陵海拔100~200米。沿海主要是700平方公里鹽田及480平方公里灘塗。境內山脈主要屬於沂蒙山的余脈,綿亘近300公里。有大小山峰214座,主要有南雲台山、中雲台山、北雲台山、錦屏山、馬陵山、羽山、夾山、大伊山等,其中最高峰為南葉山主峰-玉女峰,也為江蘇省境內最高峰,海拔625米。沿島礁共21個,其中島嶼9個,面積為6.06平方公里。具體為:東西連島、鴿島、竹島、羊山島、開山島、秦山島、車牛山島、達山島、平島等,其中東西連島為江蘇第一大島,面積達5.4平方公里。
水系基本屬於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沂沭地區的主要排洪河道新沂河、新沭河等均從市內入海,故有「洪水走廊」之稱。境內還有玉帶河、龍尾河、興庄河、青口河、銹針河、柴米河、薔薇河、善後河、鹽河等大小干支河道40餘條,有17條為直接入海河流,有鹽河等河直接與運河及長江相通。全市共有水庫168座,其中石樑河、小塔山、安峰山水庫較大。石樑河水庫為江蘇省最大水庫,可蓄水4億立方米。水域資源類型齊全,全市沿海地區面積14.9萬畝,其中可利用的佔30%,水資源總量56億立方米,利用率達40%。人均水資源佔有量1600立方米。連雲港市海岸類型齊全,標准海岸線162公里,其中基岩海岸為江蘇獨有。
連雲港市耕地面積379.79千公頃,約占土地總面積的51%。尚有8.71千公頃土地亟待開發,後備土地資源潛力較大。
連雲港市處於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帶,常年平均氣溫14攝氏度,歷年平均降水量930多毫米,常年無霜期為220天。主導風向為東南風。由於受海洋的調節,氣候類型為濕潤的季風氣候。氣候特徵:四季分明,溫度適宜,光照充足,雨量適中。日照和風能資源為江蘇省最多,也是全佳地區之一。南北過渡的氣候條件和地貌類型的多樣性,有利於連雲港市發育一個兼具南北特性的植物種群體系。從分類上看,盛產水稻、小麥、棉花、大豆、花生。還盛產林木、瓜果、桑茶、竹、葯材、草場及野生和水生植物。雲台山的雲霧茶為江蘇3大名茶之一,珊瑚及金鑲玉竹為江蘇珍稀名特產。動物資源主要分水生、陸生和鳥類。水生動物中的海洋水產品佔全市水產品總量的72.8,海州灣漁場為中國8大漁場之一。主要經濟魚類為帶魚、鰳魚、黃魚、加吉魚4大類。前三島海區為江蘇省唯一的海珍品基地,主要有刺參、扇貝、鮑魚等。近海水域和內陸水域主要生產對蝦、海帶及淡水魚類。陸上動物主要為人工飼養的畜禽品種,達12科、18屬、90多個品種。全市有各種鳥類225種,列入國家珍稀保護鳥類計31種。礦產資源共計40餘種,主要有海鹽、磷礦、金紅石、蛇紋石、水晶、石英及大理石等。淮北鹽場為全國4大海鹽產區之一。錦屏磷礦為全國6大磷礦之一。東海縣的金紅石礦儲量達250多萬噸,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大的金紅石礦。蛇紋石礦的開發已成為上海寶鋼的重點配套工程。東海縣又素有「中國水晶之鄉」、「中國石英之鄉」的美稱。贛榆縣班庄雪花白大理石全國最優。現已初步勘探出黃海大陸蘊藏豐富的海底石油。
連雲港市1984年被國家確定為首批14個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之一。改革開放20年來,連雲港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已先後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俄羅斯等國家的部分城市締結了友城關系,有40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在連投資開辦了2000多個合作項目。世界500強的美國杜邦、法國羅蓋特、日本味之素等著名跨國公司相繼在連投資辦廠。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高新技術園區、旅遊度假區等特色園區,已經成為我市擴大開放的重要窗口、經濟合作的重要載體。
在中國的沿海港口城市中,連雲港市古跡較為豐富,歷史久遠。全市有風景區14個,風景點116處,素有「東海第一勝境」之稱,是全國49個重點旅遊城市和江蘇3大旅遊區之一。連雲港集名山(花果山)、名海(黃海)、名水(東海溫泉)、名竹(金鑲玉竹)、名石(水晶)、名書(《西遊記》、《鏡花緣》等)、名「氣」(連雲港空氣質量全國最好)、名井(亞洲第一井)於一地,構成獨特的城市風貌和旅遊景觀,造就了山、海、島、港相得益彰,水秀山明渾然一體的宜人風光。連雲港之夏、西遊記文化旅遊節影響不斷擴大。2002年花果山景區和連島度假區先後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並分別被評為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和全國健康型海水游泳場。
據考古學研究結果證實,遠在1萬年以前,古朐山即現在的錦屏山地區就有古人類活動。1959年和1978年在錦屏山南麓二澗和東海縣山左口鄉大賢庄,均發現了迄今為止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唯一的有明確地層關系的舊石器時代遣址。錦屏山地帶新石器時代遣址有19處,二澗遣址為中國原始農業最早開發區之一。1979年發現的長20米、寬10米的「將軍崖岩畫」,國家文物局鑒定為「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是一項難得的重大發現,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天書」。東漢時期的藝術珍品--「孔望山摩崖造像」是我國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比敦煌石窟的佛教造像早100-200年,屬國家一級保護文物。《西遊記》描繪的花果山、幽似「桃源仙境」的宿城、南雲台山的「玉蘭花王」、漁灣龍潭瀑布、四季如湯的「東海溫泉」,構成了神奇的旅遊假區。孔子登山望海、秦始皇兩次來巡以及陶淵明、李白、蘇東坡、石曼卿、沈括、李清照、吳承恩、李汝珍、吳敬梓、林則徐、劉覺民、朱自清、劉田依、湯永、孫寶林、劉繼青、孫中山等文人高士、詩家騷客的遺跡常使人留連忘返。
自然地理
連雲港市位於魯中南丘陵與淮北平原的結合部,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平原、海洋、高山齊觀,河湖、丘陵、灘塗俱備。全市地貌基本分布為中部平原區,西部崗嶺區和東部沿海區3大部分。東部沿海平原海拔3-5米,主要為山前傾斜平原、洪水沖積平原及濱海平原3類,總面積5409平方公里,約佔全市土地面積70%。西部東海縣的丘陵海拔100-200米。沿主要是700平方公里鹽田及480平方公里灘塗。沿島礁共21個,其中島嶼9個,面積為6.06平方公里。具體為:東西連島、鴿島、竹島、羊山島、開山島、秦山島、車牛山島、達山島、平島等,其中東西連島為江蘇第一大島,面積達5.4平方公里。
境內山脈主要屬於沂蒙山的余脈,綿亘近300公里。有大小山峰214座,主要有南雲台山、中雲台山、北雲台山、錦屏山、馬陵山、羽山、夾山、大伊山等,其中最高峰為南葉山主峰-玉女峰,也為江蘇省境內最高峰,海拔625米。
雲台山
雲台山位於華北古陸的南緣,屬魯蘇地質,與山東的泰山、嶗山一脈相承。它的岩石為變質岩,地質學上叫片麻岩,是二十四五億年前造山運動中,受到高溫高壓後發生變質形成的,岩性堅硬,色白質細
雲台山是由五條山脈組成,由南向北數,第一條為錦屏山,有馬耳峰、白虎山、孔望山等21座山峰;第二條為前雲台山,又稱南雲台山,有玉女峰、香爐頂等74座山峰,花果山就在其間;第三條為中雲台山,有華蓋山、溪雲山等13座山峰;第四條為後雲台山,又稱北雲台山,有大桅尖、二桅尖等47座山峰,連雲港港口便在山北;第五條為東西連島,有桅尖山等兩座山峰,現仍在海中,是港口的屏障。
錦屏山
錦屏山,屬泰山山脈,因山頂開闊平坦,又名平頂山,自清初就以幽、險、靜、秀、聞名於民間。總面積25平方公里,海拔563、5米。
馬陵山
馬陵山在臨沐、郯城、江蘇省新沂三縣交界處,綿延60餘公里。
羽山
羽山位於 在東海縣城西北部,是現存最古老的景點。平地崛起,東西走向,形若筆架。主峰海拔269.15米,長約7.5公里。
水系基本屬於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沂沭地區的主要排洪河道新沂河、新沭河等均從市內入海,故有「洪水走廊」之稱。境內還有玉帶河、龍尾河、興庄河、青口河、銹針河、柴米河、薔薇河、善後河、鹽河等大小干支河道40餘條,有17條為直接入海河流,有鹽河等河直接與運河及長江相通。全市共有水庫168座,其中石樑河、小塔山、安峰山水庫較大。石樑河水庫為江蘇省最大水庫,可蓄水4億立方米。水域資源類型齊全,全市沿海地區面積14.9萬畝,其中可利用的佔30%,水資源總量56億立方米,利用率達40%。人均水資源佔有量1600立方米。連雲港市海岸類型齊全,標准海岸線162公里,其中基岩海岸為江蘇獨有。
連雲港市處於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帶,常年平均氣溫14攝氏度,歷年平均降水量930多毫米,常年無霜期為220天。主導風向為東南風。由於受海洋的調節,氣候類型為濕潤的季風氣候。氣候特徵:四季分明,溫度適宜,光照充足,雨量適中。日照和風能資源為江蘇省最多,也是全佳地區之一。
經濟概況
2007年是連雲港市跨越發展取得重要突破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搶抓機遇,拼搏實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社會事業整體推進,居民生活切實改善,全面建設小康進程明顯加快。
一、綜合
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GDP)達到615.23億元,較上年增長15.1%,增幅比全省高0.3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GDP達到13710元,是五年前的2.1倍。主要經濟指標普遍進入歷史最好時期,大多數指標增幅超過全省水平,多項指標增幅處於全省前列。
結構調整繼續加快。三次產業繼續呈現「穩固、提升、活躍」的局面,第一產業增加值102.35億元,增長6.0%;第二產業增加值288.86億元,增長18.3%;第三產業增加值224.03億元,增長16.0%。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4.1%和38.5 %。結構由18.2∶45.9∶35.9,調整為16.6:47.0:36.4。
縣區經濟全力提速。縣域GDP共實現359.91億元,佔全市比重58.5%,比上年提高了3.6個百分點;縣域GDP增長17.3%,增速比全市高2.2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職工工資等主要指標增幅也均明顯高於全市平均水平。
城市影響不斷擴大。在2007年公布的全國城市綜合實力百強榜上,連雲港市名列第39位,較兩年前提升了16位。四縣全部進入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行列。
隨著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一些矛盾和問題依然存在。全市經濟總量依然偏小,經濟主體競爭力仍然不強,經濟增長與實現跨越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產業結構層次還不高,帶動作用明顯的重大產業項目不多,節能減排的硬約束日益強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緊迫;縣區及城鄉經濟發展依然不夠平衡,新農村建設基礎仍較薄弱,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的難度較大;物價上漲給城鄉居民生活帶來影響,少數低收入家庭生活呈現困難,群眾在就業、住房等方面還有許多新期待,全社會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等。這些矛盾和問題,有待引起高度重視,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農林牧漁業
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102.35億元,同比增長6.0%。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7.6億元,增長1.5%;其中農業產值100.48億元,增長3.8%;林業產值5.72億元,增長11.5%;牧業產值50.76億元,增長2.0%;漁業產值43.22億元,下降3.2%。
種植業發展持續向好。糧食總產躍上新台階,全市糧食麵積691.2萬畝,畝產達到438公斤;總產量首次突破300萬噸,達到302.71萬噸,較上年增長9.2%。全年棉花總產1.1萬噸,油料總產11.7萬噸,蔬菜總產204.9萬噸。
畜牧業生產較為穩定。全市規模畜牧業養殖場(戶)達到7911個,新建養殖小區30多個。生豬年末存欄120.8萬頭、牛28.1萬頭、羊53.4萬只,家禽存養量980.9萬只,禽蛋產量19.5萬噸。各項疫病防治工作扎實有力,基本保持重大動物疫情清凈。
漁業發展呈現新態勢。科技興漁取得良好收益,全市海淡水養殖面積達到100萬畝,海珍品養殖基地發展到5000畝,海水工廠化養殖已突破35萬平方米。全年完成水產品總量55.2萬噸,較上年增長4.7%。
林業產業化不斷提高。年內完成造林面積18.8萬畝,建設農田林網76.5萬畝,完成四旁植樹1158.64萬株。全市未發生一般以上森林火災。林木種苗花卉發展到5.6萬畝,水果產量18.6萬噸,茶葉產量285.1噸。
外向型農業成為新亮點。圓滿完成第九屆江蘇農洽會、第五屆中國農交會、上海農交會和東盟農業博覽會等六次會展任務,努力擴大農業招商引資,努力擴大農產品出口。全年農產品出口額2.69億美元,增長17%。
生態農業建設取得新進展。建成省以上無公害農產品標准化示範區12個,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品牌230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產地面積達388.5萬畝,佔全市耕地面積的75%以上。
農業水利建設扎實推進。完成重點水利工程投資7.26億元,其中海堤涵閘、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新沂河50年一遇整治工程建設等均取得顯著成效。
三、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主導地位日益顯現。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229.34億元,增長18.9%,增幅比全省高2.3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3.7%,拉動6.6個百分點。工業化指數達37.3%,較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
工業重化程度提高。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95.58億元,同比增長48.0%。其中重工業完成產值375.82億元,佔全市的54.0%,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重工業產值同比增長57.6%,比輕工業快19.5個百分點。
工業經濟效益顯著。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674.16億元、利稅76.66億元、利潤48.04億元,增幅分別為47.8%、77.5%、103.5%,均居全省第一。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12.1,提高36.6個百分點。
企業實力顯著增強。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達到1039家,較上年凈增201家。資產過億元的企業75家,較上年凈增21家;產值過億元的企業104家,凈增33家;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112家,凈增39家;實現利潤過億元的11家,凈增5家。
支柱行業貢獻突出。農副食品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醫葯製造業、電力及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等五大行業發展良好,共完成工業產值425.3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61.2%;利潤佔79.4%,利稅佔71.5%。
龍頭企業舉足輕重。工業20強企業完成產值304.02億元,對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貢獻率48.9%,拉動增長23.4個百分點。益海(連雲港)糧油有限公司以81億元成為首個產值突破80億元的工業企業。
高新技術產業質量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產業企業 134個,擁有資產119.34億元,佔15.3%。完成工業產值137.17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19.7%;產值增長49.4%,高於全市1.5個百分點。創利稅25.08億元,佔32.8%。
建築業發展不斷壯大。全市建築企業達到357家,其中一級資質企業上升至9家,二級資質企業78家,三級資質企業227家,勞務企業43家。優勢骨幹企業的發展繼續加快,產業集中度達到65.4%。實現建築業增加值 59.52億元,較上年增長15.9%;建築業總產值 135億元,外出施工產值74.6億元,施工人數達19.3萬人。
民營經濟規模進一步增大,發揮吸納就業重要作用。2007年新發展私營企業4536戶,增長37.0%;新發展個體工商戶25832戶,增長1.39倍。新增注冊資本(金)116.96億元,增長49.2%。年末私營個體戶累計已達11.01萬戶,其中私營企業1.78萬戶,個體工商戶9.23萬戶;私營個體企業注冊資本378.4億元,戶均為34.37萬元,比上年提高9.01萬元。其中私營企業注冊資本348.69億元,戶均196萬元,比上年提高49.51萬元。全市私營企業注冊資本過500萬元的已達1049戶,過千萬元的641戶,過億元的14戶,都有較大增長。民營經濟共吸納就業人員41.23萬人,增長16.8%。
稅收繼續保持較高增長,民營經濟占據「半壁江山」。全市民營經濟入庫稅金36.24億元,增長31.0%,佔全部稅收的48.5%。其中,私營經濟稅金11.68億元,增長61.4%,顯示出強大的活力。分稅種看,增值稅12.96億元,增長75.1%;營業稅8.28億元,增長16.2%;企業所得稅7.09億元,增長73.9%。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318.08億元,增長17.5%;增幅比全省高2.3個百分點,較GDP增幅高2.4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為51.7%,較去年提高2.4個百分點,比全省高1.2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增加值對GDP增長的貢獻達57.2%,拉動全市經濟增長8.6個百分點。
對外經濟和旅遊業
地方外貿取得突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32.53億美元,增長19.3%;其中出口18.47億美元,增長26.8%。外貿依存度達到38.6%,出口依存度為21.9%。年末有進出口實績企業608家,其中規模千萬美元以上的企業36家,完成進出口額19.8億美元,佔全市的75.3%;11家企業進出口規模突破5千萬美元,規模最大的突破5億美元。
利用外資跨上新台階。全市新批利用外資項目207個;新批協議注冊外資16.83億美元,較上年增長50.6%。實際到賬注冊外資73787萬美元,增長113.5%;增幅較上年上升87.7個百分點,列全省第3位。期末實有三資企業928個,較上年增長8%。全年新增內資注冊企業1568個,引進內聯客方到位資金265.87億元,較上年增長32.4%。
旅遊業成果豐碩。2007年,全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918.87萬人次,較上年增長12.6%;實現旅遊總收入97.91億元,增長14.5%。其中接待境外遊客8.22萬人次,增長19.3%;實現外匯收入7788.76萬美元,增長27.8%。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旅遊業發展最快的三個地級市和全國20個優秀旅遊目的地之一。全市旅行社總數達96家,其中新成立旅行社23家。
連雲港主要旅遊景點:花果山 ·連雲港連島 ·漁灣風景區 ·孔望山 ·高公島凰窩 ·連雲港攔海大堤 ·連雲港商業街 ·東海溫泉 ·水簾洞 ·桃花澗 ·玉女峰 ·海州灣 ·東海水晶城 ·一線天 ·宿城風景區 ·連島海濱浴場 ·海州石棚山 ·徐福村 ·港口 ·羽山 ·羅陽休閑垂釣中心 ·連雲港港 ·蒼梧綠園 ·抗日山烈士陵園
園區建設
開發園區建設實現歷史突破。全市9個省級以上開發園區基礎設施和項目建設總投入277.2億元,較上年增長47%;其中基礎設施投入53.3億元,增長15%;累計開發並基本建成面積74.75平方公里,增長25.8%。實際到賬外資6.84億美元,增長81.4%;新增注冊內資99.1億元,增長21.6%。新進區重大項目(500萬美元以上外資項目和5000萬元以上內資項目)共366個,增長37%。園區實現GDP196.22億元,增長44%;工業增加值152.08億元,增長41.6%;財政收入34.65億元,增長50.5%;出口9.49億美元,增長34%。每平方公里業務總收入15.8億元,增長53%。
連雲港開發區建設呈現超常發展。國家級連雲港開發區GDP突破百億元,達到101.3億元,較上年增長24.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65億元,增長31.8%;財政總收入23.04億元,增長43.6%;協議利用外資9.1億美元,增長54.8%;實際利用外資2.2億美元,增長34.2%;引進內聯到位資金37.1億元,增長36.9%;進出口總額17億美元,增長36%,其中自營出口6.68億美元,增長29.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2.5億元,增長52.3%,其中工業項目投入46.1億元,增長76.6%。全區綜合實力在53個國家級開發區發展水平綜合評價中位次前移,對全市發展貢獻份額繼續提高。
財政、金融
財政實力持續增強。2007年財政總收入突破百億元,達到122.85億元,增長56.8%。其中一般預算收入48.79億元,增長43.7%;增幅在十三市中列第2位,高出全省8.6個百分點。一般預算收入佔GDP比重7.9%,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列全省第4位,較上年提升1位。各項稅收佔一般預算收入比重82.0%,提高了2.8個百分點,列全省第6位,較上年提升2位。人均一般預算收入1087元,增長44.8%;增幅在十三市中列第2位,高出全省11個百分點。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實現74.70億元,增長29.6%。
信貸規模繼續擴大。2007年,金融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城市商業銀行重組並入江蘇銀行,組建東方農村合作銀行。年末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到643.07億元,增長24.0%,比上年快5.4個百分點,比全省平均快11.1個百分點,增幅居十三市第2位;貸款余額474.55億元,增長24.1%,比上年快1.1個百分點,比全省平均快5.3個百分點,增幅居十三市第3位。貸存比73.8%,居十三市第四位。全年累計現金投放16.89億元,同比多投8.78億元。另外,保險事業穩健發展,全年實現保險費收入16.12億元,增長22.7%。
㈣ (七0f七順義區二模)新亞歐大陸橋,東起我國連雲港,向西經隴海、蘭新線,北疆鐵路,由阿拉山口出境,
(圖)z理位置包括絕對位置與相對位置,絕對位置為緯度位置、所屬大洲大洋、溫度帶等,相對位置包括海陸位置、所處區位特徵等.而准格爾盆z位於溫帶z區,屬於西北內陸z區,處在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西北內陸z區主要的外力作用為風力作用,為風力侵蝕與風力堆積.
(2)結合圖形及我國的降水特徵,可知從連雲港到乙z,年降水量自東南向西北波動減少,乙z到阿拉山口,局部z區甲降水量較多.
(3)分析需從自然中有利與不利兩方面分析.西北z區晝夜溫差大,太陽輻射強,光照充足,有利於作物的生長,有河流、冰雪融水和z下水,利於灌溉,z形較平坦,土壤較肥沃,適宜耕作;而不利的是生長期內降水量小,易受乾旱、低溫、凍害等氣象災害(或蝗災等生物災害),水量不足等影響.
(得)建設工程的有利條件是z形z勢平坦開闊,而山麓z區則z勢平坦,有利於施工,難度小,投資少.
(9)主要旅遊資源需結合本z的自然與人文特徵.西北內陸主要受風力作用影響,因此風力侵蝕作用形成的風蝕z貌具有獨特的,旅遊價值.此外還有一些高山草z、沙漠等景觀.而人文方面是我國的少數民族z區,具有獨特的民俗風情、歌舞、特色瓜果、文物古跡等.接待能力需要從不同等級的城市功能不同去分析它,烏魯木齊城市為省會,等級高,設施更為完善,服務功能全,交通較為便利,故接待能力更強,而哈密則接待能力較弱.&n6sp;&n6sp;&n6sp;
故答案:
(圖)z理位置:准噶爾盆z位於溫帶(中緯度)z區;我國新疆境內(西北內陸),天山和阿爾泰山之間.
外力作用:風力侵蝕和風力堆積.
(2)分段:從連雲港到乙z,年降水量自東南向西北波動減少;原因是越向西北距海越遠,受夏季風影響越小,降水越少.
乙z到阿拉山口,局部z區(甲)降水量較多.&n6sp;原因:准噶爾盆z西北部分布著一些山間豁口,高空西風將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吹來;該z(甲z)位於山z迎風坡,氣流m升降水較多.總體m看:年降水量自東南向西北波動減少;原因是越向西北距海越遠,受夏季風影響越小,降水越少.
西北部局部z區有波動,甲z年降水量增多,乙z年降水量減少;原因:准噶爾盆z西北部分布著一些山間豁口高空西風將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吹來;該z(甲z)位於山z迎風坡,氣流m升降水較多;乙z處盆z,盛行下沉氣流,降水少.
(3)氣候:乙&n6sp;z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利於農業生產.不利:生長期內降水量小;易受乾旱、低溫、凍害等氣象災害(或蝗災等生物災害).有河流、冰雪融水和z下水,利於灌溉;水量不足;z形較平坦;土壤較肥沃;適宜耕作.
(得)山麓平原、綠洲z區修建鐵路,z形平坦;工程量小、投資少,技術難度小、工期短.
(9)主要旅遊資源:自然旅遊資源:高山湖泊、山z草場、戈壁、沙漠,原始動植物種群、風蝕z貌等.人文旅遊資源:獨特的民俗風情、歌舞、特色瓜果、文物古跡等.
接待能力:烏魯木齊旅遊接待能力更強;烏魯木齊是省級行政中心,哈密是z區行政中心,烏魯木齊比哈密城市等級更高;公共設施及配套服務設施更完善;陸空交通更便利,旅遊接待能力更強.
㈤ 連雲港贛榆縣
基本概況
贛榆縣地處江蘇省東北端,東臨黃海海州灣,隔海與日本、朝鮮半島相望,北接山東半島,西北緊鄰全國大型綜合批發市場——臨沂,南靠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連雲港,是江蘇省的北大門。全縣轄18個鎮,總面積1402.5平方公里,耕地6.87萬公頃,人口105萬。
贛榆早在秦代就建制為縣,歷史文化燦爛豐厚,山海風光秀美奇特。孔子及其高足子貢曾印屐夾谷山;秦始皇兩度蒞境,鞭石成橋登秦山島;千古東渡第一使秦代方士徐福從這里浮海東去;沈托登贛榆之山東望大海,觀「天地日月之游動出沒」——吳楚文化和齊魯文化的交匯重合,積淀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又不乏靈光秀氣。已開發一期工程建成的海州灣旅遊度假區被譽為「江蘇北戴河」,抗日山風景區擁有國家級烈士陵園。
贛榆縣依山傍海,素以「享山川之饒,受漁鹽之利」而得天獨厚。山地、平原、灘塗各佔1/3,屬暖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62.5公里的黃金海岸,7000平方公里的海州灣漁場,盛產黃魚、梭子蟹、東方對蝦、紫菜、貝類等30多種海鮮珍品,中外合資、個體私營興辦的海產品育苗、養殖、加工企業配套成龍,優勢互補。贛榆縣是全國水產品生產先進縣和江蘇省科技興海示範縣,是全國商品糧油基地縣和江蘇省雜果生產基地,水稻、小麥年總產50萬噸,花生、蠶桑、果品、茶葉、蔬菜等已形成規模優勢,擁有全國著名的「蘆筍之鄉」、「板栗之鄉」。地下有50億立方米花崗石(儲量居全省首位),1億立方米雪花白大理石,2.7億立方米優質黃砂,以及蛇紋石、白雲石、石英石、瓷石、陶土、優質礦泉水等30多種礦藏,極具開發潛力;准北鹽場是全國四大鹽場之一。工業門類齊全,已形成化工、紡織、機械、煤炭、建材、食品、鑄造、服裝等十大工業體系。
贛榆縣是全國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已建成對蝦、紫菜、蘆筍、鑄件、草柳編織等10大出口創匯基地,與日本、韓國、美國、香港、台灣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技術協作關系,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在贛榆投資興辦了400多個合作項目。全縣有13大類100多個產品出口,形成8大出口創匯基地,年出口創匯2000多萬美元。高起點、高標准、高品位規劃建設了十大工業園和一個省級海洋經濟開發區,堅持以優惠的政策、優良的環境、優質的服務,做到「尊商、愛商、安商、富商」,實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贛榆的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九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1.1%;2001年,全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66.86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33.4:41.8:25.8,財政收入1.95億元。目前,全縣正以「富民強縣、快速崛起」總攬全局,大力實施工業立縣、民營富縣、以海興縣、科技興縣、依法治縣和城市化六大戰略,奮力推進全縣經濟在全省提速進位。
贛榆,這顆璀璨的黃海明珠,以其燦爛而豐富的歷史文化,富饒而獨特的物產資源,優惠而寬松的投資環境,熱情而誠信的百萬人民,營造出發展的勃勃商機,創造著文明美好的未來。
歷史沿革
贛榆縣歷史悠久。虞夏時地屬東夷;殷商時地屬人(夷)方;西周、春秋時為莒國、祝其國、郯國境域;戰國時,先後歸越、楚、齊領地。秦時置贛榆縣,治於鹽倉城,屬琅琊郡。西漢時,贛榆縣境形成贛榆及祝其、利城三縣,分屬琅琊、東海二郡。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衍封大司徒馬宮為扶德侯,置國於贛榆,贛榆縣移治郁洲(今連雲港市北雲台山)。公元198年,曹操廢贛榆縣,升利城縣為郡。公元280年,西晉復贛榆縣,移治艾不城,後復移治郁洲。南北朝時,贛榆興廢多變。公元470年,南朝劉宋置青、冀二州治於贛榆縣(郁洲)。公元530年,梁置懷仁縣,隸於北青州。公元549年,東魏分置郡縣,置義塘郡治黃郭戍,領義塘、歸義、懷仁三縣;置東海郡,治贛榆(郁洲),領贛榆、安流、廣饒、下密四縣;置武陵郡治洛要(今沙河鎮城子村),領洛要,上鮮二縣。 公元583年,隋廢武陵、義塘二郡及上鮮、洛要、義塘、歸義四縣,以懷仁縣隸於海州。自此,隋、唐、宋,贛榆均稱懷仁縣,隸於海州。公元1167年,金改懷仁縣為贛榆,此後從元、明、清直至中華民國,均稱贛榆縣。先後隸於淮安府海州、江蘇省徐海道。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時期,贛榆先後隸屬山東省戰時工作委員會、濱海專署。
民國元年(1912)廢直隸州,贛榆縣屬江蘇省,民國23年屬東海專署。民國28年侵華日軍置贛榆縣偽政府隸偽淮海特別區(後改為省)。民國29年11月30日,贛榆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隸山東省濱海專署。次年1月,國民黨贛榆縣政府流亡外地,不久解體,民國33年12月在新浦重新成立。民國34年1月,割贛榆、莒南、日照3縣邊區置蘆山縣。9月,日本投降,偽縣政府解體;贛榆縣抗日民主政府進駐青口鎮,自此作為縣治;蘆山縣撤消,屬區歸還原建制。11月26日,贛榆縣改名竹庭縣。民國36年2月,國民黨贛榆縣政府移駐墩尚鎮,次年6月14日流亡新浦,11月7日解體。
1950年10月,竹庭縣復名為贛榆縣,隸於臨沂專署。1953年1月,贛榆縣由山東省劃歸江蘇省,隸於徐州專署;1983年3月,江蘇省撤銷各專區,實行市管縣體制,贛榆縣劃歸連雲港市。
行政區劃
全縣轄18個鎮、2個省級開發區,435個行政村,107萬人口,47萬勞動力,87萬畝耕地,總面積1408平方公里,境內沿海、平原、山區各佔三分之一。贛榆縣轄18個鎮:青口鎮、柘汪鎮、石橋鎮、金山鎮、黑林鎮、厲庄鎮、海頭鎮、塔山鎮、贛馬鎮、班庄鎮、城頭鎮、門河鎮、城西鎮、歡墩鎮、宋庄鎮、沙河鎮、墩尚鎮、羅陽鎮;1個園藝場(沙河子園藝場),1個鹽場(青口鹽場),1個海洋經濟開發區(江蘇省贛榆海洋經濟開發區)。縣城在青口鎮。
人口構成
2005年末,全縣總人口107.69萬人,比上年末凈增0.60萬人,增長0.56%;其中男性人口56.16萬人,女性人口51.53萬人;非農業人口45.59萬人,增加0.62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3.71‰,死亡率6.44‰,人口自然增長率7.27‰。
自然條件
全縣土壤有棕壤、砂礓黑土、潮土、鹽土4個土類、9個亞類,16個土屬、33個土種。植被屬溫帶落葉闊葉林區南端,以人為植被為主,自然落葉闊葉林、常綠針葉林為輔,植物有169科、657屬、1062種,動物有16綱,以水生動物與家畜禽為主。礦產以非金屬礦產為主,花崗石、大理石、蛇紋石、黃沙、礦泉水、鹵水儲量豐富。
氣候屬暖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2月)四季分明。海洋性氣候,冬季帶有大陸性氣候特徵。境內全年多風,以偏東風為主。光照充足。
贛榆縣海岸線南起臨洪口,北至荻水口,長46.6千米,總走向北高南低。其地貌特徵以興庄河口為界,分為南北兩種類型,北部為沙質海岸,南部為粉沙淤泥質海岸;荻水口至朱篷口為沖刷後退型海岸,興庄口至臨洪口是沉積外延性海岸;朱篷口至興庄口之間則是兩種類型海岸的交變段。荻水口至興庄口海岸長約30.7千米,以山前河湖堆積平原為主,問有風化基岩和海相沉積,地面高程2米~3.7米。沖刷侵蝕速度以荻水口至柘汪口間為最。北魏太和(477~499年)年間,紀鄣城在海岸西數百米,清乾隆(1736~1795年)初淪為潮間帶,今已在海中15千米左右。1925~1978年,海岸西退1.1千米,平均每年被蝕23米;其次為九里鄉木套村東,後退約千米,下木套村故址已在海岸東0.4千米;較輕者在朱篷口附近,後退約500餘米,平均每年被蝕11米左右。48年間,北部海岸損失土地1333.33餘公頃。
氣候物候
贛榆縣屬於暖溫帶濕潤季風區。冬季盛行來自高緯度大陸內部偏北風,氣候寒冷乾燥,夏季盛行來自低緯度太平洋的偏南北,氣候炎熱多雨,形成了寒暑變化顯著、四季分明的氣候特徵,因東臨黃海,受海洋的影響,和同緯度內陸各地相比,具有春季溫度較低,氣溫回升緩慢,冬夏溫度變化平緩,年降水量比較豐富等特點。
贛榆縣礦產資源較豐富,特別是花崗石、大理石、黃沙等非金屬礦產具有很強的資源優勢。
交通運輸
贛榆南下35公里是隴海鐵路,北去50公里還有兗石鐵路。贛榆距離連雲港機場30公里,距青島國際機場、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均在280公里;距年吞吐能力5000萬噸的連雲港港口40多公里。全國沿海大動脈——同三高速公路自北向南貫穿全境,204、310、327三條國道和242省道在境內交匯,形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快捷交通網。2005年建設農村公路362.8公里,全縣已實現縣鄉道路灰黑化與村村通公路目標。2005年末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2269公里,內河航道里程達118.07公里。6路公交車運轉正常。全縣公路客、貨運車輛年末達到9737輛。全社會完成客運量667萬人次,客運周轉量4.61億人公里;完成貨運量773萬噸,貨運周轉量8.46億噸公里.
歷史人文
風景名勝
贛榆環境優美,風光獨特。這里黃金海岸,水天相接,城傍海建,相得益彰,三季有花,四季長青,東有被譽為「江蘇的北戴河」海州灣旅遊度假區,南有羅陽休閑垂釣中心,西有抗日山風景區和夾谷山歷史文化風景區,北有徐福祠,中有門河銀杏翠竹風情園,塔山水庫等美麗怡人風光,「觀黃海風光,探秦山神路,訪徐福故里,游紅色勝地」,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旅遊者的選擇。目前,我們正在開發東城區,引海進城,規劃建設一個總面積7平方公里,集行政、商貿、人居、旅遊為一體的現代化濱海城市,打造東方的「維多利亞」小城。
境內環境優美,風光旖旎,三季有花,四季長青,黃金海岸,山海相擁,水天相接,城傍海建。
山、海、湖、島、園、祠、塔等景點各具特色、相得益彰。
山:境內有全世界唯一以「抗日」命名、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重點紅色旅遊景區——抗日山;2000多年前孔子相魯會齊侯地——夾谷山;江蘇省第二高峰——大吳山森林公園和風光旖旎、景色秀麗的二龍山風景區。
海:全縣擁有62.5公里的黃金海岸以及被譽為「江蘇北戴河」的海州灣旅遊度區。
湖:境內有塔山湖、海陵湖和柘汪三姐妹湖等風景區。
島:境內有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葯的「秦山島」和獨具風情的「桃花島」。
園:境內有門河鎮銀杏翠竹風情園及萬畝葯用植物觀光園、厲庄鎮謝湖有機茶果觀光園、沙河子植物觀光園、羅陽休閑垂釣園和金龜山世紀園。
祠:在我國東渡第一人徐福故里——金山鎮,有古色古香的徐福祠,每年都有日韓朋友來此朝拜。
塔:境內有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文峰塔。
「觀黃海風光,探秦山神路,訪徐福故里,游紅色勝地」,正成為國內外遊客旅遊觀光的新興佳選。
人文歷史
贛榆地夏以前屬九夷,商屬人方,西周屬莒、祝其二國。戰國時,先後歸越、齊、楚領地。秦時置贛榆縣,治於鹽倉城,屬琅琊郡;漢屬贛榆、祝其、利城三縣,分屬琅琊、東海二郡。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衍封司徒馬宮為扶德侯,置國於贛榆,贛榆縣移治郁洲(今連雲港市北雲台山);公元280年,西晉復贛榆縣。南北朝置為懷仁縣,世宗大定七年間(1167年)復名贛榆縣,此後元、明、清直至民初無變,先後隸屬於淮安府海州、江蘇省徐海道。
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時期,贛榆先後隸屬山東省戰時工作委員會、濱海專署。1945年9月,為紀念「血灑贛榆」的符竹庭將軍,贛榆改為竹庭縣;1950年10月,竹庭縣更名為贛榆縣,隸屬於臨沂專署。1953年1月,贛榆縣由山東省劃歸江蘇省,隸屬於徐州專署;1983年3月,江蘇省撤銷各專區,實行市管縣體制,贛榆縣劃歸連雲港市至今,縣人民政府駐青口鎮黃海路32號。
經濟發展
2007年,贛榆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求真務實,團結拼搏,實現了縣域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3.34億元,可比增長17.3%;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6.56億元,增長51.9%;實現財政總收入14.02億元,增長71.1%,其中一般預算收入6.30億元,增長57.5%;農民人均純收入5212元,增長13.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40元,增長24.7%。
1、農業經濟穩步增長
多年來,贛榆縣積極整合國家、省、市財政支農資金,對優勢產業發展進行扶持,不斷加大對設施蔬菜、畜禽養殖、海洋開發等特色產業培育力度,促其規模不斷擴大、效益不斷提升。2007年,全縣糧食、蔬菜總產分別達48.8萬噸和98萬噸;新增高效農業10萬畝,累計達34.7萬畝;全年水產品總量達33.5萬噸,同比增長5.5%。新發展規模養殖場66個,規模化養殖比重比上年提高6個百分點。工廠化養殖面積達35萬平方米,淺海域養殖25萬畝。
2、工業經濟提速增效
2007年,贛榆工業戰線克服利率上調、市場多變、融資較難等因素影響,實現了工業的較快增長。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42.01億元,增長24.7%,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較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工業用電量5.24億度,增長18.9%,佔全社會用電量62.8%;工業入庫稅收3.1億元,增長23%。新增規模企業61家,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0.07億元,同比增長24.6%。
3、重大項目快速突破
贛榆縣積極推行工業項目難題會辦制度,強化項目跟蹤服務,全力推動重特大項目投產達效。2007年,全縣在庫在建工業項目277個,計劃總投資134.35億元,本年累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投入66.77億元,同比增長51.8%。其中,總投資15億元的新海石化、6.18億元的嘉寶制管等億元以上大項目相繼開工建設,總投資15億元的金茂源生物科技、1.5億元的瑞邦葯業、1.1億元的業事板業等26個5000萬元以上項目竣工投產。
4、園區發展成效顯著
近年來,贛榆全縣上下牢固確立了工業向園區集中及園區共建理念,不斷加大經濟開發區、海洋經濟開發區、柘汪臨港產業區、海洲灣生物科技園等四大重點園區基礎設施投入,增強園區承載重大項目的能力。2007年,四大園區累計投入3.2億元,新修道路28.8公里、污水管道39公里,新增綠化面積37.9萬平方米。到2007年末,四大園區共有項目82個,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入80億元。其中,近七成的項目均已竣工達產。
5、開放型經濟快速發展
2007年,贛榆縣著力開展了「春季突破」、「六月攻堅」、「沖刺四季度、確保再奪冠」等主題招商活動,招商成果累累。全年引進內聯項目188個,其中過億元項目29個,內聯到位資金43億元。新批外資項目32個,注冊外資實際到帳在全市率先突破1億美元,達到1.11億美元。完成自營出口4500萬美元,外經營業額3950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8.9%、27.4%。
6、民營經濟持續發展
2007年,全縣民營經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全年新增個體工商戶8132戶,增長5.9%,總數達20321戶;新增私營企業921家,增長2.3%,總數達3232家;新增注冊資本26.4億元,增長49.2%,總額達67.1億元。
7、服務業發展躍上新平台
2007年,全縣實現服務業增加值37.86億元,增長18.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68元,增長17.8%,在全市首家進入蘇北前五強。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70.37億元、貸款余額41.52億元,分別較年初增加10.82億元和8.51億元。落實銀企合作項目96個,協議貸款金額21.9億元,到位資金10億元,銀企合作資金和存貸款增量均居全市第一。新增固定電話3800部、行動電話13.6萬部、寬頻用戶8300戶,信息服務業實現銷售收入4.6億元。
8、科教事業穩步發展
贛榆縣高度重視人才引進、義務教育、農民健康等工作,採取多項措施加以落實。2007年,投入780萬元,實施科技項目13個;引進各類人才548名,其中碩士13名;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保持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2%,高考本科上線3476人,實現全市「九連冠」,全面免除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4514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達78.2萬人,參合率達97%,全年共發放合作醫療基金補助4980萬元。
9、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
近年來,贛榆縣認真落實積極就業政策,新增就業崗位1.8萬個,新增城鎮就業6008人、實現再就業234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9%。開展就業創業培訓,全年培訓勞動力3萬人次以上,2431人通過職業技能鑒定。
㈥ 求有關連雲港 改革開放30年,感悟家鄉變化 的作文
回望祖國大地,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30個年頭了。30年來,從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著裝飲食,相信我們每個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巨變。 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30年,是我們黨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30年。 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轉變;中國社會實現了由封閉、貧窮、落後和缺乏生機到開放、富強、文明和充滿活力的歷史巨變。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基本達到小康、主人翁意識顯著增強、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顯提高,中國社會先進生產力不斷發展、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成效顯著、社會整體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這一切只用了30年時間,被稱為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跡,而這一奇跡的創造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13億中國人民。13億中國人民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發生根本改變,這本身就是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巨大貢獻。 中國改革開放走過的30年光輝歷程,使我們這個過去貧窮落後的農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看成就,想變化,回顧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我們取得了偉大的成就,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體育、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國際地位和聲望不斷增長,這使得我們更有信心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更有信心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使命。 這個季節,正是農村下谷種稻的季節,也是農民三夏大忙的季節。30年前,當拖拉機第一次駛入農村時,農民群眾還十分好奇。而現如今,傳統的耕作方式正逐漸被轟鳴的拖拉機、收割機等農機所代替,許多農民已不再滿足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農民買拖拉機或汽車,已不再稀奇。而現在在城裡,購買轎車已不再是遙遠的夢想,在寬闊的道路上,「大眾」「尼桑」等品牌家用轎車正自由地疾馳,體現出了3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公民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 3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農民們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新樓,城市居民更是從以前的平房轉變成現在的小高層,復式住宅,人們的居住都向著「更高大,更寬敞,更環保」發展,處處折射出人們住房條件的極大改善,空調、彩電、冰箱、洗衣機等現代家用電器一應俱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縫紉機、黑白電視機、自行車』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換上了高檔的家庭電器了。試想30年前的夏季,人們只能靠搖著蒲扇來解暑,如今也被空調所替代了。 30年前,由於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資金主要是優先考慮吃飯,加上國家長期實行的計劃經濟,生產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兩條腿,極個別家境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車代步。如今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大發展、大飛躍,城市基礎道路建設、交通設施大大改善,人們平時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種多樣,近途有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公交車、私家車,出遠門地上有火車、汽車,天上有飛機,水路有輪船,可隨意挑選組合,使居民時時處處感受到方便快捷。 30年前,人們的娛樂方式非常單一。改革開放後,國家大力提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發展。影視歌舞、讀書看報、琴棋書畫、花鳥蟲魚、上網沖浪、旅遊遠足、運動健身等這些過去屬於富人的娛樂項目已進入尋常百姓家,大大豐富了百姓的業餘生活。 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國家醫療制度的改革,從建立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再到遍及城鄉的衛生服務體系,公共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得到較好的詮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成為可能。許多居民家庭沒有後顧之憂,不再害怕得病,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條件飛速提高,居民平時從細微之處開始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從過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現象有了較大改變。 三十年努力拚搏,三十年滄桑巨變。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蓬勃發展;改革開放,使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明天會更好,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富足!
㈦ 邳州市的民族風情
邳州市民間春節有舞獅拜年、跑旱船、踩高蹺傳統節目。臘月初八"臘八粥"、二月二龍抬頭"爆米花"、清明"戴柳"、"插柳"、女兒出嫁要流下幾滴眼淚,謂之"金豆豆",以報你母養育之恩等民俗,端午節、春節、中秋節是民間的最為盛大的三大節日。
邳州悠久的文明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清代及其以前,邳州共有42人79部著作載於《二十四史》及《四庫全書》。近現代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地方文化獲得了較快發展。以農民畫、民間剪紙為代表的民間美太,用獨特的材料和手法反映農民生產生活,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1992年邳州市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現代民間繪畫之鄉"和"民間藝術(剪紙)之鄉"。地方戲曲柳琴戲,舊稱拉魂腔,已有200多年演唱歷史,新中國成立後,以主伴奏樂器柳葉琴定名並開始走上舞台,其腔調纏綿,優美動聽,在蘇魯豫皖接壤地區頗受歡迎。邳州方言屬於北方官話,語音系統與普通比較接近,調值有所不同。
㈧ 蘇北地區地處廣闊平原,還有港口,為什麼卻貧窮
蘇南蘇北的經濟差距客觀存在,的確蘇南地區底子好、區位強,但是發展到現在這種接近3倍的差距(蘇州人均GDP是宿遷的3倍)究竟為何?
我個人認為
直接原因是地理因素(蘇南更靠近上海)
根本原因是人為的政策傾斜造成的
一、宏觀上的政策傾斜
1、土地指標的傾斜
這個是最大的、隱形的看不見的江蘇省對蘇南的政策,它隱形了幾十年,不被大多數江蘇人所深了解。江蘇的耕地紅線,讓蘇中、蘇北來保。而蘇南可以將大量的土地用於工業與商業開發。沒有資格說蘇北的土地不值錢,誰要是有一二百畝,那也是千萬富翁。再不值錢,賣了,也比種地強,算上勞動力價格,種地,是虧錢的。但蘇北人卻得種地或外出打工,為什麼,因為不給你用地指標、不給你上馬交通、不給銀行貸款指標。你就上馬不了企業或商業。只有種地或外出打工。下面一個個講,這個是環環相套。2、交通的嚴重傾斜
這個是第二個政策,交通不給上馬,直接導致蘇中蘇北對外聯系通道嚴重受阻,失去了經濟發展、交通先行的關鍵因素。國家、省配套的大量交通建設資金,極大多數投放在蘇南,以鐵路投資為例,國家佔70%,省掏20%,而蘇南只需掏10%,就可以謀得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比如鐵路、公路、航道等,而蘇北人條鐵路,居然需要自已集資修建,比如新長線鐵路(新長線是中國目前唯一單線,用輪船過江的鐵路)。
3、稅收政策的不平等
國家給予江蘇的極大多數政策,均放在蘇南,比如綜合保稅區、出口加工區、試點區、試驗區、外資企業等,這些東西,弄些名字忽悠江北人而已。實際上,就是大量的免稅、減稅、給予配套用地指標、配套銀行貸政策等,可以5年不交稅、或是半稅。而蘇北企業,要上繳全稅。
4、金融政策的嚴重不平等和傾斜
這個就類似於交通投資,江蘇省將貸款指標,嚴重傾斜蘇南,蘇南企業或是私人、商店等,很容易就貸到大量銀行貸款,蘇南存款、貸款比例,一度高達90%以上,而蘇北,比如徐州存貸款比一度低到60%,那麼徐州的應得貸款指標哪去了?調劑給蘇南了,徐州你要那以多銀行貸款指標幹嘛,你只要種好地就行了。導致徐州銀行貸款奇缺,民間高利放貸盛行。比如國家開發銀行等大量的資金,投放在蘇南,甚至世界開發銀行的低息貸款,也貸給蘇南,而且給予蘇南大量的特權,比如企業上市融資、政府發行債券。江蘇省政府一次就可以給太湖治理資金500億的貸款指標,一個五年計劃就可以給長江治理貸款指標1500億。這錢哪來的,省與中央配套給的資金。而國家給予江蘇省大量的專項產業扶持資金,極大多數也落在蘇南。
二、已經發生的政策傾斜
1、交通領域:
①蘇北幾十年沒修一寸鐵路,直到最近幾年才有所好轉/可笑的是,有人說蘇北這種大平原地區難建高鐵......殊不知,廣西那種偏遠地區高鐵覆蓋率都比江蘇高了50%。
②徐連高鐵事件,中央認可的350KM標准開工,上海鐵路局批准後,到了省鐵路辦居然被卡。鐵路辦副主任認為會虧本,建議修250KM的規格,可惜這回連雲港人民決心很大,抗議了1年多,不開工,最後鬧大了只能修350KM(這居然真不是段子)
2、各類經濟政策:
①江蘇最早12個國家級開發區,蘇州一個市佔了5個,外商去崑山、張家港半場只要交7.5%的稅收,而在高淳溧水之類辦廠要交33%。
②80年代中期省支持蘇南的鄉鎮企業,想搞一個鄉鎮企業模式,這個是學的溫州模式。比如上面講的徐州的銀行貸款指標給大量調走,就是這個時機。當年為了打造的張家港,將全省的銀行貸款指標調給張家港等市,當時張家港人均貸款接近8萬。當年8萬什麼概念,能買一套半商品房。現在徐州、連雲港等地的人均貸款,還不到10萬,跟當年30年前張家港的人均8萬貸款,怎麼比。
③1992年,上海改革開放,江蘇新一輪蘇北抽血又開始了當年那位在徐州調研後說的,「徐州人就安心挖煤種地的講話。」
④各類金融指標
1995-2000年5年間,國家開發銀行向蘇州提供無息和低息貸款46.2億,蘇州利用這批資金建成的項目有蘇州工業園區一期基礎設施、新區基礎設施、金雞湖整治一期和蘇州天然氣管道工程等。
2000-2005年5年間, 國家開發銀行向蘇州提供無息和低息貸款200億元,蘇州利用這批資金建成的項目有金雞湖整治二期、繞城高速公路、城市軌道交通前期准備、內環高架及附屬立交、環古城風光帶、蘇州工業園二期、三期基礎設施、太倉港一期工程、公交鎮鎮通工程等。 同期無錫獲得國家開發銀行貸款為29.5億元,無錫利用這批資金建成的項目有蠡湖水環境整治、太湖大道改造、火車站廣場改造、金城公鐵立交等一批城市道路項目。
2005-2010年5年間, 國家開發銀行許諾向蘇州提供無息和低息貸款500億元 同期無錫獲得國家開發銀行貸款許諾為120億元
⑤省投資項目,2017年全省集中開工省市縣三級重大項目1363個,計劃總投資1.33萬億元,年度投資4300多億元。各設區市已分別就開工項目出具了承諾確認函。具體情況如下:
分地區看,蘇南五市項目667個,總投資7973億元,佔比60%,其中南京開工項目規模全省最大,達到2716億元,蘇州開工項目個數全省最多達到177個、年度投資額最大達到594億元;蘇中三市項目308個,總投資2145億元,佔比16%,其中,南通、泰州項目個數均為140個左右,南通開工項目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蘇北五市項目388個,總投資3199億元,佔比24%,其中徐州項目140多個,總投資超過900億元。
耕地紅線前面已經說過了這里略過
最後感言:
在發展蘇中蘇北上,習慣性做足了宣傳,什麼產業轉移,什麼舉全省之力發展蘇中蘇北,但土地指標不給你,政策不給你,銀行貸款指標不給你,交通不給你上馬,發展基礎根本就不存在。這些口號變成了畫餅充飢。蘇中蘇北的一些項目,年年進江蘇五年規劃。而後就是拖字術,年年說建設,年年力爭明年建設,年年力爭明年開工。年年下去,就是一二十年不見開工影子。比如寧淮鐵路(中國歷史上規劃最久的鐵路接近30年了還沒開工)等等。
㈨ 介紹淮安旅遊詞
你也是導游啊???呵呵。。。我給你吧
淮安市地處蘇北腹地,南距江蘇省省會南京市188公里,東北距亞歐大陸橋橋頭堡連雲港市135公里。東靠鹽城市,南連揚州市,西與西南接安徽省,北鄰連雲港市與徐州市以及剛剛成立的宿遷市。其范圍為東經118度12分~119度36分,北緯32度43分~34度06分。交通便利,處於104、205國道和寧連一級公路的交匯點上。淮安市無高山峻嶺,地勢西高東低,以平原為主。西南部為丘陵,一般真高50~100米之間,少數山頭達150米以上,裂山真高194.1米,是全境最高點;西部及西北部為低矮的壟崗,地面真高介於15~20米之間,間有零星殘丘,真高可達50米左右,壟崗佔全市總面積4%;東部為沖積平原,大部分地面真高在8~12米之間,淮安博里,灌南陳集是全市最低點,地面真高僅2.3~3.3米,平原占總面積80%。境內水網密布,湖塘星列,水域面積占總面積16%。內河航運的主幹線京杭大運河流經於此,淮沭新河、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幹流、廢黃河等9條河流在境內縱橫交錯。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位於淮陰境內,另外與鄰市共有的湖泊有白馬湖、寶應湖、高郵湖。
淮安市地處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地區,兼具有南北氣候特徵,光熱水整體配合較好。光能資源潛力較大,年日照數在2250-2350小時。全市熱量資源充裕,無霜凍期為210-230天,可以滿足一年兩熟制的需要。本市瀕臨黃海,季風氣候典型,自然降水豐富,年平均降水量885-1015毫米。
【自然資源】淮安市耕地面積384230公頃,可供開發的黃河故道和灘塗近7萬頃。水產資源豐富,有水面約400萬畝,1998年水產養殖產量達20.57萬噸,主要經濟魚類有16科83種,其中洪澤湖大閘蟹、大青蝦、鱖魚、白魚、甲魚、鱔魚等遠銷國內外,淮安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發現的有盱眙凹凸棒土、石灰岩、白雲岩,金湖的石油與天然氣,楚州、洪澤的岩鹽等,這些礦產儲量很可觀,有較高的開采利用價值。特別是岩鹽儲量十分豐富,已探明的儲量達1300億噸,年產真空鹽50萬噸。
【歷史沿革】淮安的歷史文化淵源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是江淮流域古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解放後曾在淮安青蓮崗發現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夏商周時期,市境已獲相當程度的開發,溝通江、淮,又有陸上幹道—善道通達南北。春秋時期,淮安屬吳、越。戰國時屬楚。秦時屬古淮陰。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在淮陰縣東南境設射陽縣,是淮安建縣的開始。從東漢末年開始,淮安逐步發展成為古代蘇北地區的政治中心。建安五年(200年),廣陵郡治遷射陽。東晉時先後為兗州、青州和山陽郡治所。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改稱淮安。隋時曾設楚州,唐時一度改稱淮陰郡。元時設淮安總管府,後升為淮安府路,所轄范圍占蘇北大半和安徽一部分。明代改淮安府路為淮安府,仍治山陽,1914年廢淮安府,改山陽縣為淮安縣。1945年設淮城市。1948年底設兩淮市。解放後設淮安縣,隸屬江蘇省淮陰地區,1987年,轄縣淮安、宿遷改為縣級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四縣(市)從淮陰市析出,成立地級宿遷市,同時灌南縣劃歸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改為淮安市楚州區,原淮陰縣改為淮安市淮陰區。
【行政區劃】淮安市轄4區4縣,即清河區、清浦區、楚州區、淮陰區和漣水縣、洪澤縣、金湖縣、盱眙縣。其中市區轄6個鄉鎮,10個街道辦事處,820個村民委員會;四區共55個鄉鎮,9個街道辦事處,164個居民委員會和2927個村民委員會;四縣共61個鄉鎮,208個居民委員會和1329個村民委員會。
【人口結構】淮安全市總面積10030平方公里,人口510萬。其中,清河區面積43平方公里,人口24萬;清浦區面積294平方公里,人口31萬;楚州區面積1605平方公里,人口123萬;淮陰區面積1264平方公里,人口85萬;漣水縣面積1678平方公里,面積102萬;洪澤縣面積1292平方公里,面積38萬;金湖縣面積1394平方公里,人口35萬;盱眙縣面積2460平方公里,人口72萬。
【人文資源】著名的新石器文化遺址——青蓮崗文化遺址就在淮安境內。淮安,橫跨古邗溝入淮處末口和古泗水入淮處泗口,是典型的因運河而興起的城市。淮安市歷史上是漕運中樞。明清兩朝,國家督漕的最高長官漕運總督就駐節淮安,負責治河、勢壓巡撫的總河和稍後的南河總督也駐節於此,淮安城市因此而「儼如省會」。這里還是淮北鹽的集散中心和鹽商巨富的聚居之地,長期繁華競逐鼎盛時,淮(安)、揚(州)、蘇(州)、杭(州)並稱運河沿線「四大都市」。清乾隆間(1736—1795),淮安城市人口達50餘萬,是全國著名的大都會。
淮安,地靈人傑,人文薈萃,歷史上先後誕生了大軍事家韓信、漢賦大家枚乘、巾幗英雄梁紅玉、《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抗倭狀元沈坤、乾嘉學派先驅學者閻若璩、中醫瘟病學家吳鞠通、抗英民族英雄關天培、《老殘游記》作者劉鶚「世界十大攝影家」之首郎靜山、京劇表演藝術家王瑤卿、周信芳、宋長榮等。市區古鎮河下彈丸之地,歷史上就出了50多名進土、百餘名舉人,並因「河下三鼎甲」名聞遐邇。這里有周恩來故居、紀念館、童年讀書處,吳承恩故居,韓信故里等眾多的名人故居和紀念性建築,還有漂母墓、韓母墓、明祖陵,綿延60餘公里的世界著名高壩高家堰(洪澤湖大堤),以及有東方龐貝城之稱的水下古城泗州城等,歷史文化資源和人文景觀極其豐富。
淮安,是全國四大菜系之一——淮揚菜系的主要發源地。淮菜以清淡中和、養生適體、烹飪技藝精湛而名揚海內,是名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淮安還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淮揚菜之鄉」的稱號。
【綜合實力】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200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1億元、財政收入63.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6億元,分別增長13.8%、17.6%和20.1%;三次產業比例為22.3∶47.1∶30.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09元,增長15.1%;農民人均純收入3701元,增長11.8%,是6年來增幅最大的一年。2004年,農村經濟發展較快。以「一降三補」為重點的惠農政策全面落實。糧食生產獲得豐收,總產達334萬噸,增長40%。綠化造林勢頭強勁,新植楊樹3160萬株。新增無公害農產品基地140萬畝。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0%。農業招商到位資金10.4億元,新上投資超千萬元的農產品加工項目35個,新增省級以上龍頭企業4戶。成功舉辦第三屆中國優質稻米博覽交易會,落實「淮米」訂單78萬噸。新輸出勞務11萬人,其中培訓後輸出人員佔70%以上。工業經濟增勢明顯。2004年,列統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42億元、利稅61億元,分別增長32.5%、28.7%。完成技改投入101億元,實現投資超千萬元項目數、超5000萬元項目數、重點項目投入總量「三個翻番」,淮鋼「十五」技改一期、韓泰子午胎擴能改造、華爾潤30萬噸聯鹼工程、淮陰卷煙廠科技中心等重大項目順利竣工,新增列統企業227戶。工業園區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市經濟開發區和8個縣(區)工業園區實現工業銷售收入140億元,入庫稅收4.4億元,新增就業2.7萬人。2004年,服務業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第三屆淮揚菜美食文化節暨紀念吳承恩誕辰500周年系列活動主題鮮明,成效明顯,84個投資超千萬元項目集中簽約,百團萬名遊客匯聚我市。服務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14.1%和14%,易初蓮花超市、蘇源汽車商城等107個投資超千萬元的重點項目順利建成。旅遊業總收入29億元,增長31.7%,提前實現「十五」倍增計劃。金融運行態勢良好,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55億元,貸款余額252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58億元和38億元。保險業務有了新的拓展,政府扶持、商業化運作的農業保險試點走在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