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貸款增速最快領域
人民銀行統計,2021年二季度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85.5萬億元,同比增長12.3%;上半年增加12.76萬億元,同比多增6677億元。貸款投向呈現以下特點。
一、企事業單位中長期貸款增長加快
2021年二季度末,本外幣企事業單位貸款余額119.11萬億元,同比增長10.8%,增速比上年末低1.6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8.58萬億元,同比少增5809億元。
分期限看,短期貸款及票據融資余額43.21萬億元,同比增長1.7%,增速比上年末低6.5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1.65萬億元,同比少增2.43萬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72.69萬億元,同比增長16.8%,增速比上年末高1.5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6.62萬億元,同比多增1.68萬億元。
分用途看,固定資產貸款余額51.08萬億元,同比增長11.4%,增速比上年末低0.2個百分點;經營性貸款余額49.22萬億元,同比增長11.4%,增速比上年末低1.5個百分點。
二、工業中長期貸款增速繼續提升
2021年二季度末,本外幣工業中長期貸款余額12.59萬億元,同比增長25.8%,增速比上年末高5.8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1.59萬億元,同比多增7507億元。其中,重工業中長期貸款余額10.85萬億元,同比增長24.4%,增速比上年末高5.9個百分點;輕工業中長期貸款余額1.74萬億元,同比增長35.2%,增速比上年末高4.5個百分點。
2021年二季度末,本外幣服務業中長期貸款余額48.91萬億元,同比增長14.5%,增速比上年末高0.2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3.85萬億元,同比多增5680億元。房地產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3.2%,增速比上年末低4.6個百分點。
三、普惠金融領域貸款保持較快增長
2021年二季度末,人民幣普惠金融領域貸款1餘額24.76萬億元,同比增長25.5%,比上年末高1.3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3.26萬億元,同比多增8324億元。
2021年二季度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17.74萬億元,同比增長31%,增速比上年末高0.7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2.65萬億元,同比多增6734億元。農戶生產經營貸款余額6.59萬億元,同比增長13.6%;創業擔保貸款余額2293億元,同比增長32.9%;助學貸款余額1238億元,同比增長11.2%。
2021年二季度末,原建檔立卡人口存量貸款余額1221億元;全國脫貧人口2貸款余額8556億元。
四、綠色貸款增長速度加快
2021年二季度末,本外幣綠色貸款3餘額13.92萬億元,同比增長26.5%,比一季度末高1.9個百分點,高於各項貸款增速14.6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1.87萬億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間接碳減排效益項目的貸款分別為6.79和2.58萬億元,合計占綠色貸款的67.3%。
分用途看,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和清潔能源產業貸款余額分別為6.68和3.58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6.5%和19.9%。分行業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綠色貸款余額3.98萬億元,同比增長16.4%,上半年增加3295億元;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綠色貸款余額3.88萬億元,同比增長20.2%,上半年增加3554億元。
五、涉農貸款增速小幅回落
2021年二季度末,本外幣涉農貸款余額41.66萬億元,同比增長10.1%,增速比上年末低0.6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3.03萬億元,同比多增2072億元。
2021年二季度末,農村(縣及縣以下)貸款余額34.74萬億元,同比增長11.5%,增速比上年末低0.4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2.74萬億元,同比多增2823億元。農戶貸款余額12.86萬億元,同比增長15.1%,增速比上年末高0.9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1.07萬億元,同比多增1980億元。農業貸款余額4.53萬億元,同比增長5.9%,增速比一季度末和上年末分別低2.1和1.6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2676億元,同比少增727億元。
六、房地產貸款增速持續下降
2021年二季度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50.78萬億元,同比增長9.5%,低於各項貸款增速2.8個百分點,比上年末增速低2.2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2.42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18.9%,比上年全年水平低6.5個百分點。
2021年二季度末,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12.3萬億元,同比增長2.8%,增速比上年末低3.3個百分點。其中,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余額4.65萬億元,同比減少1.5%,增速比上年末低2.5個百分點。個人住房貸款余額36.58萬億元,同比增長13%,增速比上年末低1.6個百分點。
七、住戶經營性貸款加速增長
2021年二季度末,本外幣住戶貸款余額67.77萬億元,同比增長15.1%,增速比上年末高0.9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4.58萬億元,同比多增1.03萬億元。
2021年二季度末,本外幣住戶經營性貸款余額15.42萬億元,同比增長22.8%,增速比上年末高2.8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1.8萬億元,同比多增5924億元。住戶消費性貸款余額52.35萬億元,同比增加13%,增速比上年末高0.3個百分點;二季度增加2.78萬億元,同比多增4331億元。
注1:依據《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的通知》(銀發﹝2017﹞222號)和《中國人民銀行關於調整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有關考核標準的通知》(銀發﹝2018﹞351號),普惠金融領域貸款包括單戶授信小於1000萬元的小微型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經營性貸款、小微企業主經營性貸款、農戶生產經營貸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消費貸款、創業擔保貸款和助學貸款。
注2:脫貧人口包括原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已脫貧人口。由於國務院扶貧辦提供的貧困人口基礎信息中區分了已脫貧享受政策和已脫貧不享受政策的人員信息,根據金融扶貧政策要求,從2019年起,已脫貧人口貸款中不再包括對已脫貧不享受政策的貧困人口發放的貸款。
注3:綠色貸款是指金融機構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等經濟活動,發放給企(事)業法人、國家規定可以作為借款人的其他組織或個人,用於投向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和綠色服務等領域的貸款。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Ⅱ 中小微企業貸款增幅代表什麼
疫情對中小微企業的沖擊是比較大,自然中小微企業貸款增多了。
一季度貨幣政策傳導改善,信貸結構繼續優化,小微企業貸款明顯多增。下一階段,央行將進一步加強政策協調,疏通貨幣政策傳導,創新貨幣政策工具和機制,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尤其是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意願。
人民銀行發布的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隨著前期有針對性的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效果逐步顯現,政策傳導改善,加之信貸需求有所好轉,貸款保持較快增長。
數據顯示,3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為142.1萬億元,同比增長13.7%,比年初增加5.8萬億元,同比多增9526億元。
人民銀行介紹,今年以來,央行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發揮其精準滴灌的作用,引導金融機構繼續做好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特別是,著力緩解小微和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報告顯示,小微企業貸款明顯多增,中長期貸款增長有所加快。一季度,普惠小微貸款新增5529億元,同比多增2900億元,3月末余額增速為19.1%,較上年末提高3.9個百分點,高出全部貸款增速5.4個百分點;新增中長期貸款4萬億元,同比多增2096億元。
報告提出,要開展小微企業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強化評估結果運用。指導大型商業銀行下沉金融服務重心、轉變金融服務理念,推動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發展,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業務回歸本源,專注小微等實體經濟金融服務。
人民銀行表示,下一階段,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適時適度實施逆周期調節,根據經濟增長和價格形勢變化及時預調微調。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同時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要與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相匹配。推動穩健貨幣政策、增強微觀主體活力和發揮資本市場功能之間形成三角良性循環,促進國民經濟整體良性循環。
Ⅲ 如何看待個人房貸余額增1.96萬億
2017年,中國宏觀層面大力防範金融風險,抑制房地產泡沫,樓市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嚴厲調控,房住不炒、租購並舉的精神已深入人心。
在這一背景下,銀行的「香餑餑」業務——個人住房貸款亦受到了嚴控,房貸降杠桿大勢所趨。央行數據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個人房貸余額21.1萬億,同比增長26.2%,2016年全年這一增速為35%;余額僅增加1.96萬億,2016年同期余額增加為3.63萬億。
實際上,央行2017年一直在對房貸進行調控。過去十多年,住房的自住和投資需求集中爆發,造就了中國房地產業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增量需求推動市場發展,各大房企的經營鏈相對簡單,主要是把房子蓋好和賣好。而當供給、需求達到階段平衡點之時,市場進入了存量時代,經營鏈變成了生產+銷售+運營,這給所有房企和金融機構帶來了挑戰,以及機遇。
Ⅳ 上半年銀行經營貸、消費貸大幅增長 利率「卷出」新低
上半年銀行經營貸、消費貸大幅增長,利率創出新低。
經營貸與消費貸大幅增長:
國有大行增速明顯:
利率卷出新低:
綜上所述,上半年銀行經營貸和消費貸的大幅增長,主要得益於後疫情時代消費復甦的推動以及銀行對消費信貸市場的積極拓展。同時,隨著LPR的下調和銀行間的競爭加劇,消費貸利率也創出了新低。
Ⅳ 為什麼居民存款大幅減少而貸款大幅增加
4月份人民幣存款大幅減少,引發市場關注。5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4月份人民幣存款減少4609億元,同比多減5524億元。其中,住戶存款減少1.2萬億元。
據證券日報,對此,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4月份銀行季末考核時點已過,根據季節性規律,不排除因居民存款向理財「搬家」,導致當月住戶存款余額下降的可能。4月份理財規模重回增長,也暗示了這種可能性。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隨著資本市場穩定、理財產品凈值回升,居民投資理財意願逐步恢復,部分存款迴流到握枝岩資本市場、理財市場。近期價格上漲較快,部分居民還加大了對與黃金相關的資產配置。同時,這也與一段時間來存款利率不斷下行有關。一是老百姓原本就沒錢。
一季度,可比價的GDP同比增長了4.5%,但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物價後實際僅增長3.8%。
與疫情之前的2019年1季度對比,2023年1季度現價GDP增長了31.2%,但居民工資性收入僅增長27.4%,比GDP低3.8個百分點。
這說明我們勞動力工資收入繼續落後於勞動力所創造的財富,國民收入蛋糕中分給勞動力的部分變小了。這是老百姓存款減少、貸款減少的基礎性原因。
二是收入差距繼續擴大。
我們都知道,收入越高,用於理財的投資比例就越大,用於存款和消費的比例就越少。比如馬雲月入1個億,他的生活消費最多也就幾萬塊,只佔其收入的百分之幾。其他的錢,他用去理財投資了。他個人也無需貸款買車買房,因為他早就買了。但6億月入1千的中低收入者,用盡其所有的收入,也只能過著緊巴巴的生搭陵活,買房要用盡6個荷包還必須依靠貸款。因此,發達國家利用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去向窮人轉移支付,縮小收入差距。所以這兩年我一直在建議,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或者直接發錢,才能真正地刺激消費,恢復經濟。
很遺憾,我們的收入差距還在繼續擴大。5月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2年城鎮私營單位和非私營單位的平均工資數據顯示,2022年城鎮私營單位年均工資為65237元,比非私營單位的114029元低42.8%,比2021年的41.1%還擴大了1.7個百分點。從增速看,私營單位年均工資增長3.7%,比非私營單位工資增速6.7%低接近一半。
根據國證大數據的測算,段御城鎮的個體戶、靈活就業人員的收入更低,他們的年收入只有不到5萬元。
收入差距擴大,意味著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相對更低,存錢的能力更差,對貸款買車買房的需求更少(有能力付首付的更少了),從而影響了居民存款和貸款減少。
三是老百姓聽從政府恢復消費的號召踮起腳消費了,但消費降級了。這也是存款與貸款減少的原因之一。
一季度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現價同比增長5.1%,但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同比增長了5.4%,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了5.8%,分別比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幅度高0.3和0.7個百分點。支出增長比收入增長多,說明老百姓踮起腳在盡力消費。
因為老百姓收入跟不上經濟的增長,加上消費的主力----中低收入階層收入增長更少,所以居民在消費火熱的同時,消費也在降級,即消費結構在向低單價傾斜。我在《關於2023年五一旅遊熱的冷思考》一文中就分析過,今年五一與疫情之前的2019年五一對比,旅遊接待人數和旅遊收入,分別增長了19.09%和0.66%,但人均消費僅為510元,比四年前的2019年還低了15.4%。
為什麼老百姓去巴厘島的少了,去淄博烤串的多了?為什麼買房的少了,但郊遊的多了?這說明三年疫情老百姓真的是憋壞了,現在還是渴望消費的。但只能在收入允許的條件里,低消費。
不過,即使是降級的低消費,老百姓也是花了錢的,消費率也是增加了的。因此存款減少了,需要貸款的大額消費也減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