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多家银行表示房贷审慎基调没有变化
多家银行表示房贷审慎基调没有变化是因为有23个城市一季度房价同比涨幅超过20%。
1.步入“房价过热”区间。与此同时,此前央行公布的最新金融数据显示,一季度住户部门贷款增加1.8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29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8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均出现上升;而部分地区房贷规模与房价有同步上升的迹象。 业内认为,“房住不炒”以及审慎的房地产金融政策基调不变,后续房贷市场将整体保持稳定。
2.也有专业人士表示,二季度部分政策或有收紧的可能,这可能体现在贷款、土地交易等领域。 多地新增房贷规模上涨 在楼市小幅升温下,以个人房贷为主的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在一季度出现回升。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1.38万亿元,较去年的1.29万亿元增加7%。 具体分地区来看,一季度,上海金融机构新增的人民币住户部门贷款中,个人住房贷款增加258亿元,同比多增11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仅一季度房贷新增额便是2018年全年新增额584.9亿元的44.11%。
3.今年一季度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7905.2亿元,相较去年同期的6931.65亿元上升14%。天津一季度住户部门贷款整体增加441.75亿元,较2018年一季度的225.29亿元增加也较为明显。
4.而部分城市房贷规模增加与房价上涨呈现同步。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一季度百城房价报告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100个城市中有23个城市步入“房价过热”区间,其中,中山房价涨幅最大,达到61%的水平。而上海、大连房价也分别以27%和21%的同比增幅,双双处于“过热”区间。
5.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部分地区房贷规模出现小幅下滑。北京一季度个人住房贷款增加93.0亿元,余额同比增长2.7%,增速下降6.7个百分点。深圳一季度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471.11亿元,较2018年同期的549.19亿元,下调14.22%。 业内人士表示,银行房贷规模上升与整体银行信贷规模扩大有较大关系。不过,从记者了解的情况看,目前银行开展房贷业务的整体基调未变。
6.一位银行房贷业务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银行房贷政策与之前没有什么变化,整体贷款投放比较平稳。 房企融资量大幅提升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8日,4月单月多家房企已发布融资计划近2000亿元,房企融资持续井喷。仅4月18日一日,绿城、深振业、绿地、中南建设、当代置业、融信、时代中国等8家公司同时发布融资计划。 公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国内集合信托成立规模超5300亿元,其中,房地产信托募集资金1970亿元,占比近四成。
㈡ 房贷利率开年走低 短期仍具下调空间
对于购房者而言,房贷利率与购房成本密切相关。从2020年首月房贷利率来看,普遍有所下调。据融360数据,1月,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51%,环比下降1BP,为5年期LPR加点71BP。同时,20个城市首套房贷款利率环比有所下调。
在融360分析师李万赋看来,综合因城施策、LPR下行预期以及银行年初充足的信贷额度等多方面因素,短期内房贷利率水平仍可能会维持平稳缓慢下降的趋势。
20城下调首套房贷利率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对全国35个重点城市房贷利率的监测数据显示,1月,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51%,环比下降1BP,为5年期LPR加点71BP;二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82%,环比下降2BP,为5年期LPR加点102BP。
值得留意的是,这也是全国房贷平均利率连续第二个月下调。2019年12月,全国首套房、二套房贷款平均利率分别为5.52%、5.84%,均较11月环比下降了1个BP,终结了此前连续6个月上涨的趋势。
具体来看,1月,20个城市首套房贷款利率环比有所下调,其中7个城市的下降幅度超过5个BP;11个城市首套房贷款利率水平有所上涨;二套房贷款利率下降的城市数量略少于首套,有17个;上涨城市数量略高于首套,有13个。
一线城市中,1月,北上广深首套房贷款利率悉数下调。其中,北京环比再下调1BP,广州环比下调4BP,上海和深圳的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均环比下调5个BP。下调后上海首套房贷款利率低至4.82%,创近两年半来历史新低。
二线城市中,5个城市的首套房贷款利率降幅超5个BP,哈尔滨首套房贷款利率降至5.21%,环比下调幅度高达23BP;利率上涨城市的变化幅度则较小,其中无锡上涨幅度最大,为5个BP。
截至1月,上海、厦门、天津为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最低的三个城市,分别为4.82%、5.1%、5.14%。同时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最高的三个城市为南宁6.27%、苏州6.08%、郑州6.01%。成都亦以5.77%的平均利率跻身前十。
银行信贷额度渐宽松
1月16日,央行公布2019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2019年全年,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新增5.45亿元,同比增长10.10%,一改前两年负增长,增速达到两位数,12月增加量的同比增速更是高达56.67%。从组成部分看,居民中长期贷款主要包括住房按揭贷款和经营贷,其中住房按揭贷款占比稳定在85%左右。”李万赋指出,可以推测,2019年房贷新增规模较往年有所反弹,尤其是年底,这也和2019年12月银行信贷额度较往年宽松的市场表现相一致。
新年伊始,1月,各银行信贷额度进一步释放,融360大数据研究院监测的673家银行分(支)行中,仅18家银行暂为停贷状态。
2019年底,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转换方案正式出台。根据2020年3月1日-8月31日之间,银行需要完成所有存量浮动利率贷款的定价基准转换。不过,存量房贷合同的转换工作,不会对新增房贷合同的利率趋势产生影响。
李万赋指出,房贷调控政策背景仍是决定房贷利率走势的决定性因素,2020年,“房住不炒”依然是房地产政策的关键词,与此同时,“因城施策”开始在全国各地区逐步落实。“综合因城施策、LPR下行预期以及银行年初充足的信贷额度等多方面因素,短期内房贷利率水平仍可能会维持平稳缓慢下降的趋势。”
㈢ 被银行通知“明年再来”,全国多城遭遇“房贷难”
近期,多地房贷收紧的声音不绝于耳,有些地方的二手房贷款申请甚至“排到明年”。
克而瑞监控的30个重点城市中,半数以上城市新房放贷额度紧张,放款周期较上半年持续拉长,七成以上城市的房贷利率较上半年均有不同程度上调;二手房贷款方面,调研的23个城市放款周期基本在3-6个月,六成以上城市近乎“停贷”。
58安居客房产研究分院院长张波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多地房贷收紧,受到“房贷两道红线”和“楼市成交持续上涨”两方面因素影响。未来房贷是否会放松,还要看市场成交量的变化情况而定。
多地房贷额度紧张,放贷周期延长
近几个月以来,多地银行房贷额度紧张、放贷迟缓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一线城市,房产贷款十分紧张。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上海各大商业银行了解到,虽然贷款没有停止,但审批和放款周期已经明显拉长,短则3个月,长则半年。而且从7月24日起,上海首套房贷利率从4.65%调整至5%,二套房贷利率从5.25%上调至5.7%。
据此前央视财经报道,北京有购房者在申请房贷时被告知“贷款额度紧张”,具体放款时间不确定。甚至有人被银行通知“明年再来”。
据了解,广州商业银行近期也上调了房贷利率。根据最新的LPR报价,目前广州地区主流首二套房贷利率分别为5.85%以上和6.05%以上,远高于其他一线城市。同时,放款时间延长。广州部分银行从网签到放贷差不多要3-4个月时间。
热点二三线城市的房贷情况也不轻松。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从今年6月放款周期来看,72个重点城市中,有46个城市房贷放款周期延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期杭州、武汉、长春、郑州、昆明、南宁、合肥、重庆、东莞、惠州、佛山、长沙、济南等城市均出现二手房停贷或部分停贷现象,不少城市的房贷利率也出现多次上调。
据记者了解,苏州的首套首贷利率升至5.9%-6.0%,二套房(贷款未结清)利率多数已破6%,且多家银行的放款条件中对征信要求十分严苛。
南京的首套房贷利率更已经达到5.95%,直逼6%大关,二套房贷利率最高已达到6.15%。当地的工行、农行、交行、华夏等银行,被曝均因额度紧张首套房停贷,“在南京、合肥,申请房贷排队都到了6个月以后,很多银行还无法确定放款周期。”一位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克而瑞调研的30个热点二三线城市信贷情况显示,多数城市暂未感知到信贷放松带来的影响,前期积压的贷款申请也未得到集中放款。
此外,整体房贷利率仍延续上行走势。据克而瑞调研数据,今年9月全国首套房平均房贷利率5.46%,较2020年底上涨23BP,二套房贷款平均利率5.83%,较2020年底上涨29BP。苏州、衢州、太仓、信阳、驻马店、南宁、桂林等首套房贷款利率已经高达6%以上,半数以上城市放款周期较上半年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延长。
同时,房贷整体审核也更加严格。如南宁、泰州、丽水等地,买房均需严格审核客户资质,包括首付资金来源,个人还款能力等多项内容。
总体来看,目前3-6个月的放款周期已成为常态,如山东临沂、济宁、菏泽等地的放款周期高达半年以上;苏州、泰州、盐城等地的信贷端全面收紧,放款时间不定。
楼市成交量下滑,房贷或将放松?
商品房销售额快速上涨也是导致各地银行房贷额度紧张的重要原因。张波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虽然7、8月份楼市成交在下滑,但因为集中供应的关系,今年上半年新房成交量非常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8.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7.7%;商品房销售额为9.3万亿元,同比增长38.9%。二手房方面,据贝壳研究院数据,上半年二手房市场交易量比去年下半年增长12%,新房交易额创2016年以来同期最高。
央行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76万亿元,同比多增6677亿元。其中,住户部门贷款增加4.58万亿元。特别是,基本可以视作房贷的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3.43万亿元,相比去年上半年增长22.5%。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住户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占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量约26.9%,相比2020年同期上升约3.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26.9%的房贷占比,远远超过了“两道红线”中,对小银行17.5%的房贷比例限制,甚至也大大超过了对中等银行的20%房贷比例限制。
9月10日,招商银行方面在回复投资者“这一次二手房贷款额度收紧导致贷款无法下放的原因”时表示,年初以来,为进一步落实房住不炒,不少房地产火热的城市进一步加码了房地产限购、限贷等政策调控。同时,受监管部门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等影响,大部分银行适当收紧了房地产贷款投放力度,但总体来看依然能够满足刚需人群的购房信贷需求。
虽然近期有市场消息称“下半年货币政策将向宽信用转向,推动银行加码信贷投放”,不过克而瑞调研结果显示,截至目前,多地银行尚未加大贷款投放额度。
“下半年,一些城市的成交量可能下滑,放贷量可能会有一定程度放松,会优先保障一手房房贷的放贷,发放节奏相对稳定。”张波表示。
㈣ 2022年2月居民中长期贷款近15年首次减少,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022年2月居民中长期贷款近15年首次减少,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温彬觉得,要完成5.5%的提高总体目标,必须现行政策进一步增加适用幅度。经济政策要进一步提升开支构造,增加开支幅度,尽早充分发挥稳投资对稳定增长的适用功效。财政政策要发挥好总产量现行政策和结构型的双向作用,选准机会,央行降准、央行降息仍必须、有空间,下大力气提升要求,推动经济形势在有效区段。
中信证券联席会议总裁经济师明明觉得,政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稳定增长总体目标,财政政策要增加执行幅度,在小范围流通性维持有效充足、降费用和扩张新增贷款经营规模的需求下,财政政策还存有进一步放松的室内空间,降息降准的对话框并未关掉。
周茂华觉得,因为社融、新增加信贷数据信息不及预期,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理想化,销售市场对央行进一步央行降准、降息预期有一定的提温;融合从当前我国要求恢复较弱,经济发展遭遇的工作压力仍比较大,央行适当使用年利率与存款准备金利率概率升高。
㈤ 住户人民币贷款是什么意思
“住户贷款包括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消费贷款的主要部分是房贷。网友推荐的回答是错的,可以参见下表。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这明显的错误还是要指出一下的。
㈥ 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创历史同期新高,这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新增人民币贷款在6月的金融数据中全面回暖 ,不止人民币贷款,还有社会融资规模,双双创下历史同期的最高值。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在7月11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今年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81万亿元,同比例多增6867亿元 ,创下了历史同期的最高值。
新人民币贷款创同期新高也说明了金融数据短期或延续偏强走势。总体来看 6月份金融数据大额冲高,信用效应明显,与此同时 为助力经济运行能够尽快回到常态,在短期内金融数据仍将延续偏强走势。另外考虑到下半年经济恢复过程中整体上将较为温和,外部金融环境收紧,应该不会动摇以我为主的政策基调。
㈦ 央行:上海2月份个人住房贷款同比少增45亿元
3月13日,央行上海总部公布了2020年2月份上海货币信贷运行情况。
具体而言,2月末,上海本外币贷款余额7.9万亿元,同比增长4.4%。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7.31万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与上月持平。
2月份人民币贷款减少112亿元,同比少减9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减少32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90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135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5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4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亿元,票据融资增加4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42亿元。
2月末,外币贷款余额849亿美元,同比下降0.5%。当月外币贷款增加9亿美元,同比多增23亿美元。
2月份新增人民币住户消费贷款中,个人住房贷款增加29亿元,同比少增45亿元;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减少145亿元,同比多减34亿元;个人其他消费贷款减少186亿元,同比多减70亿元。
2月份人民币境内非金融企业经营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分别增加211亿元和28亿元,同比分别多增255亿元和少增34亿元;票据融资和并购贷款分别增加49亿元和12亿元,同比分别多增6亿元和19亿元;贸易融资和融资租赁分别减少108亿元和35亿元,同比分别多减78亿元和18亿元。
2月份非金融企业贷款主要投向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制造业。当月新增的境内非金融企业本外币贷款(不含票据融资)按贷款投向划分,主要投向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制造业,三个行业贷款分别增加65亿元、42亿元和34亿元,同比分别多增34亿元、29亿元和少增60亿元。
2月份本外币房地产开发贷款增加17亿元,同比多增29亿元。按贷款用途分,住房开发贷款减少14亿元,同比少减1亿元,其中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减少31亿元,同比多减35亿元;商业用房开发贷款增加34亿元,同比多增32亿元。
2月末,上海本外币存款余额13.6万亿元,同比增长9.1%。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2.6万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比上月末高1.1个百分点。
2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2360亿元,同比多增1351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83亿元,同比多增80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79亿元,同比多增1953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443亿元,同比少增16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091亿元,同比少增537亿元。
2月末,外币存款余额1408亿美元,同比增长8.3%。当月外币存款增加13亿美元,同比少增11亿美元。
㈧ “房住不炒” 审慎房地产金融基调不变
25日,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一季度百城房价报告,有23个城市一季度房价同比涨幅超过20%,步入“房价过热”区间。与此同时,此前央行公布的最新金融数据显示,一季度住户部门贷款增加1.8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29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8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均出现上升;而部分地区房贷规模与房价有同步上升的迹象。
业内认为,“房住不炒”以及审慎的房地产金融政策基调不变,后续房贷市场将整体保持稳定。也有专业人士表示,二季度部分政策或有收紧的可能,这可能体现在贷款、土地交易等领域。
多地新增房贷规模上涨
在楼市小幅升温下,以个人房贷为主的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在一季度出现回升。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1.38万亿元,较去年的1.29万亿元增加7%。
具体分地区来看,一季度,上海金融机构新增的人民币住户部门贷款中,个人住房贷款增加258亿元,同比多增11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仅一季度房贷新增额便是2018年全年新增额584.9亿元的44.11%。
大连今年一季度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7905.2亿元,相较去年同期的6931.65亿元上升14%。天津一季度住户部门贷款整体增加441.75亿元,较2018年一季度的225.29亿元增加也较为明显。
而部分城市房贷规模增加与房价上涨呈现同步。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一季度百城房价报告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100个城市中有23个城市步入“房价过热”区间,其中,中山房价涨幅最大,达到61%的水平。而上海、大连房价也分别以27%和21%的同比增幅,双双处于“过热”区间。
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部分地区房贷规模出现小幅下滑。北京一季度个人住房贷款增加93.0亿元,余额同比增长2.7%,增速下降6.7个百分点。深圳一季度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471.11亿元,较2018年同期的549.19亿元,下调14.22%。
业内人士表示,银行房贷规模上升与整体银行信贷规模扩大有较大关系。不过,从记者了解的情况看,目前银行开展房贷业务的整体基调未变。
一位银行房贷业务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银行房贷政策与之前没有什么变化,整体贷款投放比较平稳。
房企融资量大幅提升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8日,4月单月多家房企已发布融资计划近2000亿元,房企融资持续井喷。仅4月18日一日,绿城、深振业、绿地、中南建设、当代置业、融信、时代中国等8家公司同时发布融资计划。
公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国内集合信托成立规模超5300亿元,其中,房地产信托募集资金1970亿元,占比近四成。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自2018年四季度以来,房地产企业融资计划实施呈现井喷之势。从融资渠道看,多家房企公布的境内外融资量均明显增加。从房企的资金成本看,融资成本继续降低,基本告别两位数。
部分地区楼市回升,叠加融资难度大幅度缓解,房企抢地现象再次出现。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仅4月23日到4月25日3天时间,武汉、苏州、天津、合肥、温州等二线热点城市的土地市场成交总额超过780亿元。其中,武汉成交超过200亿元,苏州揽金137亿元,合肥132亿元。
张大伟表示,近期房企再次进入土地市场,特别是在部分热点城市,土地市场明显活跃,溢价率迅速上升。
截至目前,已经有21家房企年内拿地过百亿,其中融创拿地金额高达565亿元,万科355.04亿元,新城252.84亿元,中海226.23亿元。
但张大伟也指出,并不是所有房企资金链都好。整体看,房企的资金链分化严重,大部分企业依然处于降杠杆阶段,特别是2016年左右购入大量“地王”的企业,最近拿地非常少。
警惕资金违规流入楼市
有业内人士提示,警惕资金以其他形式流入楼市。
央行数据显示,3月住户部门新增短期贷款4294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业内人士表示,除了部分银行近两年开始大力发力零售端业务的原因之外,个人消费贷款快速攀升的背后,也不能排除有部分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和楼市的因素。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此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股市回暖,楼市也迎来小阳春,有一部分信贷资金借道进入股市和楼市,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虽然对信贷资金流向有控制,但是很多资金的实际流向很难监测和监管。
据媒体统计,去年有超30家银行因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而收到监管层开出的50余张罚单,罚金累计近千万。而今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各级银保监机构共披露1021张罚单,合计罚没金额近2.5亿元,其中超过四成涉及信贷业务,尤其是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日前撰文指出,应警惕资金再次大量流入房地产领域。他认为,房地产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与金融业关联性较强,近年来这一趋势不断增加。
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
而住建部门也已对2019年第一季度房价、地价波动幅度较大的城市进行了预警提示。
在房地产调控的总基调下,监管层对房地产信贷也一直是严控调门。央行在2019年金融市场工作会议上表示,加强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此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将继续紧盯房地产金融风险,要对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按揭贷款继续实行审慎的贷款标准,特别是要严格控制带有投机性的开发和个人贷款,防止房地产金融风险出现大的问题。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随着预警增多,近期各类收紧性的政策有所增加,如西安收紧公积金提取政策、部分城市讨论房价年度涨幅目标制以及苏州土拍设定限价等。他预计,后续针对贷款、土地交易等领域的政策会再度增加,部分政策则会体现在整顿房地产交易秩序等层面上。
扫一扫 填一填
你想要的购房区域和楼盘
可及时收到最新的楼盘活动通知
㈨ 上海楼市遭二度锁死,二度锁死是什么意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广义货币M2的同比增速可以看作是印钞的速度,这个大家都理解。而当狭义货币M1增速上升的时候,则表示流通中的现金以及企业账户里的现金开始增多,一般来说这预示着人们即将或已经进行消费或投资。
2020年11月的狭义货币同比增速达到了10%,为2020年全年最高,也是近两年来的高点。所以,正是在此时,上海、广州、杭州、南京、成都等城市,在M1/M2增速的带动下,出现了房价轮动上涨的局面。
但从以上数据中也可以看出,到了2020年12月,国内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增速出现了双双掉头向下的拐点。其中,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拐”得更为明显。
其实,货币政策出现这样的拐点并不足为奇。从2020年4月20日之后,央行就再也没有降过息,也没有降低过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央行也曾多次提及,要让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以稳字当头。经过大半年的政策观察期,央行选择在12月让M1、M2的增速形成拐点,可谓是等待了许久。
懂得货币供应量与楼市走向关系的人一定会明白,如果货币供应增速出现拐点或转向,将对房价的走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值得说明的是,货币政策虽然出现了拐点,但楼市不会因为拐点而马上调头向下,所以现有一线城市楼市的热度还能持续一段时间。不过,有些聪明的资金,肯定会提前做好准备,在获利之后准备撤场了!
就在此时!作为中国一线城市代表的上海,祭出了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这要么是真心实意地在贯彻房住不炒的政策要求;要么就是想在当下的拐点,锁住上海楼市横盘3年之后,等来的上涨红利。
这样做也无可厚非,要知道,政策一直是要求房住不炒,而不是一棍打死。
所以,进一步推论,只要目前的货币政策拐点趋势不变,2021年全国楼市行情大概率是在现有的向上惯性趋势之下,形成一个前高后低的走势。而这个走势,将会在一线城市、大城市核心都市圈表现得更为明显(请注意:三四线城市以及更小城市的房产,无论涨跌最好都不要去碰,除非是必须的自住需求)。
当然,2021年的货币政策也许还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调整和转向,以上的判断仅仅是基于已经发生的事实而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