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贷款平台 > 与贷款公司恶意串通

与贷款公司恶意串通

发布时间:2021-06-17 15:44:14

❶ 公司之间恶意串通套取第三方钱款具体有什么规定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有明确的规定:恶意串通并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无效。
恶意串通如果给他人造成损害结果的,行为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❷ 实际用钱人和银行工作人员恶意串通骗取贷款名义借款人需要还钱吗

不需要。但是你必须向法院出具证明你并不知情的情况下骗去,以你的名义去贷的款。

❸ a银行与b公司是否构成恶意串通骗取保证

题目不完整,现在我举例说明一下什么是:恶意串通骗取保证,违反担保法:

借贷双方串通骗他人签字再诉其连带清偿未获支持———

李某与某银行签订了借款合同,约定李某向银行借款20万元。同时,李某与该行串通,双方告知王某保证人只是一个形式,除非李某倾家荡产,否则王某根本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骗取王某在空白合同书连带责任保证人处签了字。

合同到期后,李某未归还借款本金及利息。银行起诉至顺义法院,要求李某归还,王某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最终,顺义法院判决李某归还银行借款本金及支付利息,王某不承担保证责任。

❹ 最高法院虚假诉讼第一案如何认定恶意串通,虚构债务

最高人民法院首次认定虚假诉讼案两当事人各被罚款50万元,而后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公开开庭审理一起借款纠纷上诉案,当庭认定上诉人上海欧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上诉人辽宁特莱维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构成虚假诉讼,驳回上诉人的上诉请求,同时对两当事人各罚款人民币五十万元整。

该案是最高人民法院认定的第一起虚假民事诉讼案,人大代表、新闻媒体、在校学生等近200人观摩了庭审,认为该案公正判决和罚款决定,表明了最高人民法院维护司法公正和诉讼诚信的决心。

案件宣判后,两当事人的实际控制人王某和上海欧宝公司法定代表人宗某承认本案系两人共同策划,对制造虚假诉讼的行为表示认错悔过,同时表示尊重判决,自觉履行罚款决定。

欧宝公司于2010年6月13日向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特莱维公司返还8650万元借贷本金及利息,特莱维公司对欧宝公司的诉讼请求完全认可。

辽宁高院于2011年3月作出一审民事判决,支持了欧宝公司的全部诉请。判决生效后,因特莱维公司的其他债权人谢涛提出申诉,辽宁高院裁定再审并于今年5月作出再审判决,撤销原一审民事判决,驳回欧宝公司的诉讼请求。欧宝公司不服该判决,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民商事审判领域虚假诉讼频发,严重扰乱正常的诉讼秩序,损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冲击社会诚信体系。对此,最高人民法院一贯高度重视,要求严厉打击。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案的审判与罚款处罚,再次昭示了最高人民法院打击虚假诉讼的决心,也将推动地方各级人民法院进一步增强对虚假诉讼的防范意识、提高甄别能力、加大打击力度。

❺ 在什么情况下银行贷款担保属于恶意串通

恶意串通违法发放贷款行为人主观故意是明知且侵犯国家金融机构资金所有权。具体来说,一是明知自己行为是违反法律法规并故意为之,且与借款人事先预谋串通、策划,此为款项使用人与挪用人之间的预谋。二是明知受贷主体不符合贷款条件,在正常条件下不可能通过审批而获取贷款,却规避相应规定,故意为之。三是明知借款人的贷款资料不符合规定,却故意不去调查,使审批程序流于形式并成为信贷人员挪用资金行为的一种掩饰。

❻ 恶意串通,损害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的股权转让有效吗

你好。于“恶意串通”的问题,在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中都有所规定。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规定了七种无效民事行为,其中第四种就是“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无效民事行为。民法通则第六十一条规定:“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对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双方恶意串通,实施民事行为损害国家的、集体的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应当追缴双方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者返还第三人。”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了五种合同无效的情形,其中之一是因“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而导致的无效合同。合同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可见,民法通则和合同法都是将恶意串通作为一种认定民事行为无效或认定合同无效的条件来规定的。 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中都未对恶意串通的含义进行过明确的解释。拍卖法是将恶意串通作为一种禁止性行为而规定的。拍卖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竞买人之间、竞买人与拍卖人之间不得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但是拍卖法也未对恶意串通的含义进行明确的界定。如何理解恶意串通的含义呢?笔者认为恶意串通是指民事活动中的当事人,为牟取不法利益合谋实施的损害他人利益的违法行为。拍卖中的恶意串通是指在拍卖活动中,拍卖当事人为了谋取不法利益,共同合谋实施的损害他人利益的违法行为。 拍卖实践中,拍卖当事人恶意串通的情况比较复杂,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竞买人相互之间的恶意串通。主要表现为拍卖前竞买人结成联盟,一致压低价格,拍卖后共同分得利益。这种恶意串通损害的是委托人和拍卖人的利益。一类是拍卖人与竞买人之间的恶意串通。主要表现为竞买人通过行贿手段在拍卖前从拍卖人处获取竞买条件和标的的信息,比如透漏保留价等行为。这种恶意串通损害的主要是委托人的利益,同时也侵犯了其他竞买人的公平竞争的权利。还有一种类型是委托人、拍卖人和竞买人三方共同串通,其损害的主要是国家的利益或社会的利益,同时也侵犯了其他未参与恶意串通的竞买人的公平竞买权。拍卖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竞买人之间、竞买人与拍卖人之间不得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可见,我国拍卖法对前两中恶意串通行为进行了禁止性规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第三种恶意串通行为是合法和不受禁止的,根据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这种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行为是无效的民事行为,拍卖结果当然也是无效的。 二、恶意串通的构成要件 首先,恶意串通的当事人为了谋取自身的不法利益,在主观上存在着共同的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故意”。恶意串通这个概念中的“恶意”本身就说明行为人主观上应当是故意的。 其次,行为人要有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表现。关于恶意串通行为的表现主要是由《拍卖监督管理办法》规定的,该《办法》第九条规定,竞买人之间不得有下列恶意串通行为: (1)竞买人之间相互约定一致压低拍卖价格; (2)竞买人之间相互约定拍卖价格; (3)竞买人之间相互约定买受人或相互约定排挤其他竞买人; (4)其他恶意串通行为。 根据拍卖实践,竞买人之间的其他恶意串通行为主要表现为:事前串通联络、拍卖中串通不应价、应价不加价或利用其他不正当竞争手段,威胁其他竞买人,欺行霸市,企图垄断拍卖市场等行为的。该《办法》第十条规定,竞买人与拍卖企业之间不得有下列恶意串通行为: (1)不经买卖竞价程序而处分拍卖标的; (2)拍卖企业违背委托人的保密要求向竞买人泄露拍卖标的保留价; (3)拍卖企业与竞买人私下约定成交价; (4)其他恶意串通行为(比如,收受竞买人的贿赂等)。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即实际上的损害结果是否是构成恶意串通行为的一个条件呢?笔者认为,是否有实际上的损害结果不是构成恶意串通行为的必要条件。损害结果只是衡量恶意串通行为法律后果或法律责任的一个条件。民法通则规定“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无效。合同法规定“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无效。拍卖法第六十五条也规定:“违反本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竞买人之间、竞买人与拍卖人之间恶意串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拍卖无效,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参与恶意串通的竞买人处最高应价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对参与恶意串通的拍卖人处最高应价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可见,是否给他人造成损害只是衡量恶意串通行为的法律后果和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条件之一,而不是恶意串通行为本身的构成要件。 从拍卖实践和司法实践来看,行为人只要具备行为要件就可以构成恶意串通了。因为很难举证证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是故意的,主观上是否故意也只能通过客观的行为来说明,只要有恶意串通的行为,一般就可以推定其主观上是故意的。 在恶意串通的认定方面,目前还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有这样一个案例:某拍卖行接受法院委托拍卖某房地产项目。经过评估,该标的整体价值为2600万元,法院据此确定了保留价为2500万元。被执行人对此表示异议,认为其投资成本高达5000万元,该评估明显低估了该项目的价值,要求人民法院中止拍卖。人民法院经审查后认为中止的理由不成立,因此继续进行了拍卖。拍卖过程中,拍卖行采取减价拍卖方式,最终以2500万元的价格,将该项目大部分的房产拍卖成交。拍卖成交后,当地工商局认定该拍卖行与竞买人串通,将原值5000万元的房产以2500万元的低价成交,造成了他人的损失,因此做出了对拍卖行的处罚决定。从本案来看,拍卖行并没有与竞买人恶意串通的行为,工商局对此也没有提出任何证据,只是以成交价低于投入价值一点来推断,是明显的证据不足。成交价低于投入价值是由于拍卖市场的实际情况造成的,并且大部分标的成交价已经达到了保留价,应该说真实的反映了拍卖品的价格,不会给他人造成损失。因此,工商局在没有其他充分的证据加以认定的情况下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是不妥当的。还有一个案例:某市拍卖公司受国税局委托,对一批香烟进行拍卖。拍卖注明:竞买人须具有烟草经营权才能参加竞买。有意者请带身份证件和烟草经营权证件及1万元保证金到拍卖公司办理竞买手续。经过激烈竞价,最终由甲公司以6万元的价格竞得。事后另一竞买人乙公司向法院提起了诉讼,称甲公司并无竞买资格,他的烟草专卖经营权系伪造的。并称拍卖公司没有查出竞买人的资格无效,与竞买人之间构成恶意串通。像竞买人乙公司这种观念在拍卖实践中并不少见。恶意串通,需要拍卖人与竞买人之间有串通的故意、恶意串通的行为。拍卖人如果只是由于对竞买人的资格审查存在过错,并不能证明其与竞买人之间存在串通的故意。如果没有其他的证据可以证明拍卖人与竞买人之间的串通的故意,那么,拍卖人对竞买人资格审查的失误不能认为是恶意串通。 三、恶意串通的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 拍卖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违反本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竞买人之间、竞买人与拍卖人之间恶意串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拍卖无效,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参与恶意串通的竞买人处最高应价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对参与恶意串通的拍卖人处最高应价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构成恶意串通本身并不必然意味着拍卖无效。恶意串通行为只有同时具备给他人造成损害这一结果时,其法律后果才是拍卖无效。这是拍卖法中唯一明确规定拍卖无效的地方。不论是否应当追究当事人的其他法律责任,只要构成恶意串通,给他人造成损失,拍卖本身就是无效的。如果仅有恶意串通的行为,而不具备给他人造成损失这样的结果,则不能当然认定为拍卖无效。比如有这样一个案例:拍卖公司对一栋房屋进行拍卖,委托人事先确定的保留价是5万元。竞买人张三、李四和王五是朋友。在拍卖会之前,三人在一起商量,出价太高对谁都没有好处,不如共同协助张三以低价竞得房屋,再让他分别给另外两人好处费。后来张三以7万元拍得房屋,李四和王五也分别领到了好处费,并出具了收条。此事经人举报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开始调查,张三、李四和王五对上述事实予以承认,当时当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找到委托人了解委托人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害时,委托人认为7万元成交价已经超过了保留价2万元,他对此成交价感到满意,认为张三等人的行为并没有损害自己的利益,愿意将该标的卖给张三。此次拍卖是否有效呢?笔者认为应当认定有效。拍卖活动是一种民事活动,其最终目的在于促成交易并促进资源的流通。本次拍卖中,竞买人的最高应价已经超过了保留价,应价是有效的。当事人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害,当事人最有发言权。除非行为人的行为损害了国家的或集体的利益,否者应当尊重民事活动主体的意愿。 构成恶意串通并且给他人造成损害结果的,行为人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即民事赔偿责任。但是民事责任实际上并不仅仅限于损失的赔偿问题,还包括退还已收的款项和费用等民事上的返还责任。如果恶意串通侵害了国家的利益,行为人因此取得的财产还应收归国家所有。除了民事责任外,行为人还应承担行政责任。拍卖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违反本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竞买人之间、竞买人与拍卖人之间恶意串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拍卖无效,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参与恶意串通的竞买人处最高应价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对参与恶意串通的拍卖人处最高应价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 关于恶意串通者的行政责任,要注意两个小问题: 一是谁来追究行政责任,即行使权力的主体,按拍卖法规定应当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二是拍卖人和竞买人承担行政责任的形式和起算基础是一样的,形式都是罚款,起算基础都是最高应价,但是计算的标准不一样。对参与恶意串通的竞买人处以最高应价10%以上30%以下的罚款,而对参与恶意串通的拍卖人处最高应价10%以上50%以下的罚款。由此可见,立法对拍卖人参与恶意串通的处罚力度要比对参与恶意串通的竞买人的处罚力度要大,因为拍卖人参与恶意串通的后果要比竞买人参与恶意串通要严重,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也更大。 在拍卖实践中,在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时,也有一些具体问题不好解决,比如如果在一场拍卖中,竞买人恶意串通都不应价,对此应如何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呢?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最高应价,也无法确认给他人造成的损失,因此无法计算具体的罚款额,所以在拍卖实践中,如果确有证据证明他们事前通谋,构成恶意串通,一般采取的办法是取消这些竞买人的资格或在该标的再次拍卖时,禁止其参与该标的的再次竞买。

❼ 怎样才能证明借款人与银行恶意串通 2012年4月朋友找我担保在某信用社贷款4万元,但实际

我现在正在申诉,想通过打官司解除我的担保责任,因为这里不但存在恶意串通,借新贷还旧贷,还改变了贷款用途,但关键在于我没有证据,我‘想申诉不成功再报警。顺便再问一不,如果我这个朋友能给我作证的话,这官司能打赢吗?

❽ 担保公司和企业串通套取银行贷款是什么行为

还要看其看具体情况。个人觉得如果涉及使用虚假证明文件等就属于贷款诈骗的违法行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❾ 最高法院虚假诉讼第一案如何认定恶意串通,虚构债务

最高人民法院首次认定虚假诉讼案两当事人各被罚款50万元,而后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公开开庭审理一起借款纠纷上诉案,当庭认定上诉人上海欧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上诉人辽宁特莱维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构成虚假诉讼,驳回上诉人的上诉请求,同时对两当事人各罚款人民币五十万元整。
该案是最高人民法院认定的第一起虚假民事诉讼案,人大代表、新闻媒体、在校学生等近200人观摩了庭审,认为该案公正判决和罚款决定,表明了最高人民法院维护司法公正和诉讼诚信的决心。
案件宣判后,两当事人的实际控制人王某和上海欧宝公司法定代表人宗某承认本案系两人共同策划,对制造虚假诉讼的行为表示认错悔过,同时表示尊重判决,自觉履行罚款决定。
欧宝公司于2010年6月13日向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特莱维公司返还8650万元借贷本金及利息,特莱维公司对欧宝公司的诉讼请求完全认可。
辽宁高院于2011年3月作出一审民事判决,支持了欧宝公司的全部诉请。判决生效后,因特莱维公司的其他债权人谢涛提出申诉,辽宁高院裁定再审并于今年5月作出再审判决,撤销原一审民事判决,驳回欧宝公司的诉讼请求。欧宝公司不服该判决,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民商事审判领域虚假诉讼频发,严重扰乱正常的诉讼秩序,损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冲击社会诚信体系。对此,最高人民法院一贯高度重视,要求严厉打击。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案的审判与罚款处罚,再次昭示了最高人民法院打击虚假诉讼的决心,也将推动地方各级人民法院进一步增强对虚假诉讼的防范意识、提高甄别能力、加大打击力度。
根据具体问题类型,进行步骤拆解/原因原理分析/内容拓展等。
具体步骤如下:/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

❿ 恶意串通违法发放贷款如何定性

恶意串通性的违法发放贷款的行为实质是挪用资金,应当定性为挪用资金罪。
1,金融机构贷款滋生的一系列犯罪呈上升趋势。实务中,一些金融机构的信贷人员与借款人恶意串通后,采取发放贷款的形式,将金融机构的资金交由借款人使用,并造成重大损失。金融机构中发生的违法发放贷款行为和挪用资金有相似之处,这两种行为虽然都构成犯罪,但是两罪量刑上有较大差别。笔者认为,此类恶意串通违法发放贷款行为应当定性为挪用资金罪。
2,从主观故意来看,恶意串通违法发放贷款行为人主观故意是明知且侵犯国家金融机构资金所有权。具体来说,一是明知自己行为是违反法律法规并故意为之,且与借款人事先预谋串通、策划,此为款项使用人与挪用人之间的预谋。二是明知受贷主体不符合贷款条件,在正常条件下不可能通过审批而获取贷款,却规避相应规定,故意为之。三是明知借款人的贷款资料不符合规定,却故意不去调查,使审批程序流于形式并成为信贷人员挪用资金行为的一种掩饰。贷款是银行正常的经营业务,信贷人员利用办理贷款审批所掌握的资金就是通过正常审批手续而获取的贷款资金,信贷人员在办理审批手续之前已经明知借款人不符合贷款的条件,却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将不真实的申请贷款资料申报,利用职务之便达到了将信贷资金从单位挪用给借款人使用的目的。四是恶意串通违法发放贷款行为更多地表现为谋求非法利益。在办理此类案件中,基本上都伴随着受贿、行贿等行为,这种内外勾结式的犯罪对金融机构危害甚大。
3,从侵犯客体来看,违法发放贷款行为与恶意串通违法发放贷款行为侵犯的客体不同。违法发放贷款罪侵犯的是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主要表现虽然违反相关法律规章,超出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但本质上仍是贷款行为,属于银行使用资金的职务行为。而恶意串通性违法发放贷款行为表现为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让不符合贷款条件的资料通过审批,从而顺利地获取贷款,使没有资格使用金融机构资金的人员顺利使用资金,并使金融机构的贷款审批程序成为一纸空文,此类行为侵犯的是金融机构的资金所用权而非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

阅读全文

与与贷款公司恶意串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汽车抵押贷款深圳 浏览:475
小额贷款能做死帐吗 浏览:603
关于二手房贷款和过户 浏览:558
400万公司流水能贷款多少 浏览:347
网上借贷平台凭身份证贷款吗 浏览:716
2016农村无息10万贷款 浏览:308
东京银行贷款利率 浏览:766
威海市商业银行网上贷款利息多少钱 浏览:398
苏宁小额贷款公司是闪银么 浏览:649
上海及时雨小额贷款法人 浏览:355
武汉公积金余额抵充贷款 浏览:407
阿拉善盟青年创业无息贷款 浏览:525
2006年甘肃省涉农贷款余额 浏览:817
银行贷款买房必须要流水吗 浏览:582
贷款工作收益 浏览:369
十月份商业贷款利率要调整吗 浏览:314
上海首套房的贷款政策 浏览:106
开发公司拒绝公积金贷款合法吗 浏览:180
贷款说我手机号码异常 浏览:679
小额贷款7天还款无前期费用 浏览: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