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银行告知是担保人,我现在贷款也贷不了,该怎么办,对方是谁我也不知道
一,在为他人担保的时候,担保人和借款人也是一种关系,担保人有连带责任,当借款人把贷款还清之后,担保人就不需要承担责任了。如果借款人没有还清贷款,要看担保人签订的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责任保证,如果是一般保证则要到借款人确实不能偿还之时才能要求担保人代为还款;如果是连带责任保证,则贷款机构可以直接在贷款逾期后要求担保人代还借款,在担保人代为偿还借款后,可以取得代位追偿权,取得后可以要求借款人偿还自己的代偿债务。
二,如果是想要解除担保,则要看担保人和借款人以及贷款机构在签订贷款合同时的相关规定。通常来说,在合同规定的担保期间,担保人和借款人的连带关系都是存在的,如果是贷款合同上担保规定的担保期限到期,那么担保关系在到期后就自动解除。另外,在执行担保的过程中,必须是借贷和担保三方共同约定解除担保,才可以在担保执行的过程中解除担保关系。
对于你这种情况,先和银行沟通给谁做的贷款担保,再联系对方或者由银行联系。
更多了解可以字母后面薇
Ⅱ 担保人没见过主贷人,却放了贷款,可以起诉银行嘛
担保人没见过主贷人,却放了贷款,不能起诉银行,因为银行是按照贷款合同发放贷款。
至于担保人没有见过贷款人,与银行发放贷款无关。
担保人与银行是担保合同关系,银行不会考虑担保人与贷款人是什么关系的。
Ⅲ 主贷人证信不良,银行还放款,担保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但责任吗
担责任。
根据担保法规定,第三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这里的第三人即担保人,包括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
Ⅳ 我给人担保但银行未告诉我就发放贷款,我要承担责任吗
担保的意思就是,在对方没有能力去偿还次款时,借助身边有能力偿还人从而取得贷款.当借款人在期限内能够还掉所贷的钱和利息,与你担保人就没有什么关系,若在期限内没有能力还,那只有担保人来还了.如果还不确定你可以咨询律师的.
Ⅳ 在担保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银行工作人员修改为贷款人,担保人负有什么责任
如果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是银行工作人员私自修改的贷款合同,那么一旦被查实,他就起码该承担“伪造合同”罪,承担法律责任,至于他伪造文件中的贷款人,不知情,不需要承担责任。
做了别人银行贷款的“担保人”,就应该知道自己不是贷款人,但是也可以被银行追究连带责任,要还款。银行不需要“修改”合同,凭你在担保人的签字确认,就可以要你替别人还钱!
Ⅵ 银行在2005年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以我的名义给别人做担保贷款,我该怎么办
别人以你的名义贷款,区分以下情况进行处理:
1、你同意用你的名义贷款,而且在贷款合同上签字的,法律上视为你的个人贷款,你应当按贷款合同的约定偿还贷款本息。别人与银行没有法律关系。如果别人拒不还款,责任由你自己承担。在你承担还款责任后,可以向实际使用人追偿。
2、你不知道别人以你的名义贷款的,你没有签订任何贷款合同的,可以向银行提出异议,并可以到法院起诉,要求确认该贷款合同无效。这种情况下,你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Ⅶ 银行在2005年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以我的名义给别人做担保贷款,我该怎么办
那你可以起诉银行了,因为非本人意愿情况下担保,本人没有签字是无效的
Ⅷ 银行违规贷款担保人有责任吗
法律分析:银行违规放贷,担保人如果在做担保之前明知是违规的,那么就要承担相应的担保责任。但如果是主合同当事人双方串通,骗取保证人提供保证的,或者主合同债权人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使保证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保证的,担保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九条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Ⅸ 担保人不知情没到场人行就给放贷款合法吗
确定你是担保人不是联系人?如果确是担保人,银行此行为肯定不合规。因为正常担保人是需要到场签字确认的。
Ⅹ 银行贷款担保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有责任吗
法律分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借款保证人时,要不要承担责任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是因重大误解签订了担保合同的,申请撤销后担保后,可以不承担担保责任。如果存在欺诈等情形的,不承担担保责任。一般保证责任指保证人仅对债务人不履行还款责任时,负补充责任的保证。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务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七条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四条 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