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银行不良贷款压力有多大2017不良率见顶
2017年1月10日,银行业年度数据亮相。初步统计,截至2016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1%,是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不良率的“峰值”。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了解,一些商业银行专门负责不良贷款处置的部门总在加班。
2017年,银行不良贷款率有何变化?
对于这个问题,业界观点不一,最乐观预计是,2017年银行不良贷款率。
如何化解这一难题?
目前,银行主要通过清收和核销进行管理,资产证券化和债转股等工具也已经被逐步使用。
某商业银行研究院商业银行研究中心负责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结合银行业175.5%的拨备覆盖率看,总体来看,银行不良贷款可控。
不过,一位国有大行负责公司业务人士告诉记者,“在经济换挡期,银行业不良贷款压力还将持续数年。
特殊资产部总加班
“特殊资产经营部的同事总在加班。”某商业银行总行工作人员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告诉记者,“今年压力确实很大,毕竟不良资产多了,报表不好看。一些银行会主动降资产不良率,由特殊资产经营部进行剥离。”
这种说法也得到了另一位行业内人士的认可,“主动、有效压降不良占比,应该是大部分商业银行都会做的,不过不会大张旗鼓。”
很写实的一个情景,前述商业银行总行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细节,“某行下浮15%放贷款,我们问,为啥这么做?毕竟这样什么都赚不到,为什么放?答:做大分母。”
“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处于转型过程之中,在去杠杆和去库存的大背景下,部分行业和部分企业还会有信用风险事件发生,这对于银行业而言也会带来不良的压力。”温彬称。
此次银监会并未公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此前官方数据是,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余额为14939亿元。
以国内商业银行不良率最高的农业银行为例,根据2016年三季报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30日,按照贷款质量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2.39%;县域不良贷款率为3.04%,比上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发布的研报认为,小微企业、产能过剩行业仍将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主要因素,大型企业债务违约和房地产市场深入分化风险正在发展。
工商银行公司金融业务部总经理崔勇透露,在工行整个融资盘子里,现在小微企业的融资余额达到20367亿,比去年同期增长8.2%,增加余额达到1500亿。“从这个数据来看,在整个工商银行内部小微企业占我们整个公司融资的比例已经达到了将近三分之一。”
建行信贷部一位人士告诉记者,“我们行出现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小微企业上,大中型客户很少。”
不过,也有些大客户令银行头痛。
仅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2016年第三季度,新增3000万以上不良贷款大户10户,共9.48亿元。其中,中太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平安银行大港分行的一笔2.7亿元借款,因其国外建设项目出现大额索赔,加之资金链紧张,已无法归还银行贷款。
2017不良率见顶?
2017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用了六个“严”字来体现监管层对于风险的重视,“严控不良贷款风险,严盯流动性风险,严管交叉性金融风险,严防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严治互联网金融风险,严处非法集资风险。”
东方证券分析师唐子佩分析,根据2017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的部署,需要注意几个要点,首先,2017年工作任务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次,强调严控不良贷款风险,“预计银监会将加大不良贷款监管力度,推进不良贷款加快处置,这有助于增强银行账面不良贷款率的真实性”。
中金公司研究部分析员黄洁表示,“看好2017年银行不良周期反转,甚至不良率的绝对水平也有可能见顶。即使经济下滑,但只要不加速下滑,银行不良形成率回落依然有宏观上的支撑。”
黄洁认为,自下而上地分析,长三角是本轮不良周期的领先指标,领先全国约2年。长三角不良形成率2013年上半年见顶,而全国是2015年上半年。而长三角的不良率绝对水平已于2015年下半年见顶,以2年时滞推算,2017年下半年全国不良率或见顶。
不过,对于不良率的预判有不同看法。
“2017年要确保‘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小微企业风险可能进一步暴露。”前述某商业银行研究院商业银行研究中心负责人预计,2017年银行贷款不良率可能继续提高。
一位国有大行负责公司业务人士告诉记者,“在经济换挡期,银行业能够维持这样的不良水平是很不容易的。”但他坦言,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压力还将持续数年。
传统处置方式饱和
目前银行主要通过清收和核销的方式处置不良贷款。
清收和核销,从财务角度看,要考虑利润、拨备和资本。
作为逆周期调控手段,拨备面临较大压力。自2009年开始引入“动态拨备制度”以来,商业银行前瞻性地在经济上行和利润较好时期多计提拔备,截至2012年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95.51%,达到历史最高点。
受银行盈利水平下降和核销不良资产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持续下降,12月末为175.5%,个别银行甚至一度低于150%的监管红线。
作为当前银行利用外部资源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途径,资产管理公司(AMC)在上一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发挥了关键的主导作用。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全国+省级+地市”的三级AMC体系,包括华融、信达、长城、东方等4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28家省级资产管理公司和4家地市级资产管理公司。
不过,温彬认为,AMC处置不良资产的容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按照监管规定,AMC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2.5%,也就是说AMC的杠杆率在8倍左右,照此测算,AMC大概还有1万多亿元的不良资产处置空间,处置能力相对有限。
中国工商银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总经理魏学坤告诉记者,“目前工商银行董事会已经通过了设立资管公司的方案,正在和监管部门保持密切的沟通,按照监管要求推进报批工作。”
Ⅱ 银行客户经理的不良贷款追责怎么处理
先介绍下背景,银行借贷和民间借贷对于出现不良贷款,核心态度是一样的,但表现态度是不一样的。出现了不良贷款,肯定都是想至少把不良贷款本金收回来,挽回损失。
但银行出于经营考核,不良率等指标原因,优先态度是先把不良给压降下去,变成正常贷款,再考虑如何把贷款收回来,这个态度上的区别非常关键。
最根本的原因是,银行的资金本金不属于任何银行人员,即使造成损失,认定责任等,还有一个时间差,采取诉讼等其他手段收回不良,也有一个巨大的时间差,或许在此期间,相关人员已出现工作变动,调离原有岗位了,但考核指标确实实实在在的,及时指标,与银行各级人员的现有工作挂钩。
所以表现态度上来讲:
银行高层可能会优先选择压降不良贷款,从数据上把不良贷款变成正常贷款,至于客户经理,工作上肯定要服从管理。
所以很多银行处理不良贷款,是先想办法把该笔不良贷款从转换成正常贷款,哪怕只是一种数字游戏,实际上越到后面越难收回,但是对于银行的经营考核等非常重要。
不良贷款的核心定义是逾期期限超过90天,这个逾期90天就核心,现在对于不良贷款的监管力度会非常严格,近两年有大量的信用社转型为农商行,其监管对于不良率的指标压力会非常大,银行会围绕这个“90天“来展开相关工作,想方设法不越过这个“90天”。
即使诉讼,只要没得到圆满的执行,这笔不良贷款仍然是不良贷款,占用了“不良率”指标。
所以,只要是借款人还能配合银行工作,进行“有效”的催收,能定期签订相关催收通知书之类的,保证银行的诉讼时效,反而进行“一诉了之”处理,不见得就是银行的第一选项。
一般常见的处理方式有:
①借新还旧,发放一笔新贷款来偿还老贷款。
这里面涉及几个变种形式,第一,帮助借款人及保证人自行将之前的欠息结清,本金通过新发放的贷款来偿还老贷款,并保证总的贷款金额不增加。处理的最终效果:欠息全额收回,新贷款暂无欠息,假设中途借款人仍然不能按时付息,但至少可以再延长三个月进入不良的时间。
第二,挂息转贷,之前的欠息保留,只发放新贷款来偿还老贷款,新贷款的金额不超过老贷款的本金余额。
处理的最终效果:与处理前的效果一样,所欠本金及利息金额一致,风险没有扩大,只是时间又延长了三个月。
借新还旧时,可以采取将付息方式调整为“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这样的话,可以将不良时长延长至1年。
如果还款方式仍为“按月付息到期一次性还本”,配合挂息转贷,理论上讲,可以一直让该笔贷款不进入不良,只是积累的欠息会越来越多。
②重组贷款:
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与借款人、保证人及第三方利益方协商,将债权债务进行重新分配,按新的方案重新制定贷款方案,可以采取变更借款人及追加担保方式等情况,只要能解决眼前的不良率,对未来尽量延缓三个月的不良时间就行。
③对内售卖不良贷款,员工认购不良贷款
④根据条件或者创造条件对该笔贷款进行核销。
核销后可放心的进行诉讼,诉讼周期一般为一到两年。若借款人、抵押人等失联,需采取财产保全及公告的方式,周期半年,然后进行立案、查封、公告、诉讼、拍卖执行等流程,整个周期大概两年左右,运气好,能收回贷款,运气不好,能胜诉,拿到法院判决好写相关的免责报告,但贷款不能全额追回
Ⅲ 银行员工家中有不良贷款,单位可以辞退吗
不可辞退,员工可以辞退的具体情况如下:
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第四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三)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四)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人员:
(一)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二)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三)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用人单位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裁减人员,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第四十二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Ⅳ 如何压降不良贷款
(一)遏制风险,从源头“堵新”,制度的顶层设计和信用风险管理文化是有效防范风险的主要途径。
1.构建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努力提高贷款管理精细化水平
2.真实摸底,全面反映贷款占用形态
3.加大考核力度,狠抓不良贷款真实性考核、严厉打击信贷资产质量造假行为
(二)缓释风险,从存量“优化”,推进贷款结构调整强化风险管理是有效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
1.贷款的投放必须进退有度。
2.优化担保结构
3.合理优化期限结构
4.加强贷款风险管理
(三)组建专门的不良贷款清收部门,打好不良贷款攻坚战。
(四)全方位多举措清收盘活不良贷款。
Ⅳ 如何进一步加强贷后管理,有效防控信贷风险,切实做好不良贷款清降工作
搞好贷后管理,是防范贷款风险的重要环节。
如何搞好贷后管理? 一、加强贷后检查。贷款发放后,贷款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借款人执行借款合同情况、资信情况、收入情况、抵(质)押物现状及担保人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检查,防止贷款风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