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左宗棠怎樣以夷制夷:西征借款始末
中法戰爭結束了,李鴻章邀請法國人到天津來談判,他請了位英夷,英夷雖與中國相剋,但亦克法國,英夷左克一下,右克一下,就談成了。這是自鴉片戰爭以來,清廷依據國際法簽訂的第一個沒有賠款的和約。
打贏了卻沒能分享贏家紅利,表明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別說以天朝上國自居,就連二等國、三等國也不及。所以,左宗棠說,這是「以勝為敗」的和約,還說,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因為李鴻章的「以夷制夷」,功夫都在結局,他認定,不管你如何「制夷」,終歸還是敗局。敗了要賠款,這要看討價還價的能力,面對獅子大開口,你要把價還下來,光靠自個兒硬挺不行,還得「以夷制夷」,「以夷」也要講究陰陽和五行,陰陽對立統一,五行相生相剋,被「以」之夷,要與中國相生,而與所「制」之夷相剋。
左宗棠頗不以為然,自以為他的「以夷制夷」,比李鴻章高明得多。
洋債協餉
左宗棠轉戰西北十餘年,六次舉借外債,計庫平銀一千五百九十五萬兩,統稱為「西征借款」。不是有協餉嘛,為何還要借外債?
這就要從協餉談起了。自乾隆改西域為新疆以來,新疆駐軍和西北用兵,軍費一項,多以協餉方式解決。何謂「協餉」?新疆初置,財政難以自立,故由戶部和各省調撥銀兩維持軍政開支,又因開支多用於軍餉,故稱調撥銀兩為「協餉」。從1760年開始,清廷每年從內地調撥「協餉」二三百萬銀兩,因鴉片戰爭和太平軍起義,咸豐年間,協餉屢次裁減,數額大幅下降,到同治初年,每年實撥協餉僅四十四萬兩,而且常常拖欠。在每年應撥協餉中,兩江六十萬兩,浙江一百四十四萬兩,廣東八十四萬兩,由於歷年拖欠,至光緒初年,各省關積欠協餉已達二千七百四十萬兩。
左宗棠西征激活協餉,但屢屢困於拖欠,協餉難辦。他曾央求各地方及時協餉,然而,「一任函牘頻催,率置不答」。比不得當年曾國藩,西北用兵,東南協餉,可謂「風起雲涌」。1867年,左宗棠移師西北路過江西時,江西巡撫劉坤一主動要求每月增撥協餉二萬兩。曾氏一逝,劉便借口困難,增餉和協款便無蹤影了。而沿海各省,則借口籌辦海防,自顧尚難,紛紛要求停辦或緩辦協餉,致使左氏長嘆:「西北有必用之兵,東南無可指之餉,大局何以能支!」
協餉能否協起來,原要靠中央調度,可咸同以來,各省一有緩急,就彼此通融協借,戶部亦不過問,沒了乾隆時那一番大一統的財政統籌能力。中央財權失落,就要靠協餉者本人來協調了,前有曾國藩號召,為協餉開了好頭,後有胡雪岩引資,為協餉引入市場機制,使協餉終於得以維持。
那時,胡雪岩在市場和官場之間游弋,官場難辦,則以市場機制輔助。主要一靠發國債,二靠借洋債,且以借洋債為主。借洋債的思想出自左宗棠,而經辦人則是胡雪岩。馬陵合《試析左宗棠西征借款與協餉的關系》一文認為,以外債代替協餉,以應急需,可以速集巨款,是協餉制度的補充,它以海關印票即協撥各地方省份加蓋關防以示承諾代替中央催解,以巨額外債代替了分散劃撥的協餉。其意義,不僅是對協餉制度的補充,更是對協餉制度的革命,是用市場的鞭子來鞭策協餉制度。把「借洋債」跟協餉制度捆綁在一起,可是天才大手筆,非左宗棠所不能為此。
然而,當時對「借洋債」利息偏高頗有非議,尤其各省督撫,用兵期間不好發作,一旦止戈,便要來問責的。朱文軼在《胡雪岩發跡和軍火生意》一文說,1877年,第二次借款,出現四種利息,匯豐銀行年息一分,左向清廷呈報時,改為月息一厘,這樣,年息就變成了一分二厘,其後,又以德商泰來洋行「包認實銀」為詞,每月加息銀二厘五毫,摺合年息為一分五厘,遇閏年,則達年息一分六厘二毫五,比銀行承攬利息高出50%。洋債利息,高的,年息18%,低的,年息9.75%,差別如此大。劉坤一曾致書左宗棠,以為借洋款百萬,利銀至二十四萬兩之多,當為不得已而偶一為之,不可頻頻舉洋債。左宗棠冷笑,他並非「不得已」,而是有意就高不就低。他要一石幾鳥。
高息能速集巨款,滿足用兵需要;高息能迫使協撥各地方省份迅速協餉,否則舉借洋債的本利都要由他們償還。有洋債的鞭子在後面抽著,各省不敢拖欠,左宗棠氏不用求人,督撫們自會上緊;更有一妙,便是「以夷制夷」。
左李之爭
李鴻章求和,多半要跟賠款打交道,想不賠或少賠,就要「以夷制夷」搞外交。而左宗棠主戰,戰場上「以夷制夷」,是先發制人,借洋款來打洋人。西征,借英國人的款來對付俄羅斯。英國人為什麼借款給左宗棠,就因為他對付俄羅斯,那時,英國人在全球范圍內遏制俄羅斯。
為防俄羅斯南下地中海,英國人扶持土耳其抵制;為防俄羅斯東擴至太平洋,他們發動日本狙擊;為防俄羅斯南下印度洋,他們欲與中國聯手。因此,西征借款對於英國人來說,既有商業利益,又有國家利益,而左宗棠以高息且高調方式向英國銀行借款,那是做廣告,西徵得到英國人的支持。
左宗棠在匯豐銀行貸款,銀行本身並非貸款主體,它只是債券經銷人,替中國發行國債,因此,每一筆西征借款,都以債券形式在市場上公開銷售,通過發行債券,左宗棠西征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凡購買債券者,主觀上雖未必都支持西征,但客觀上,高息使他們以購買債券的方式投了西征一票,承認了中國的主權及其地緣政治空間。
還有什麼比高息更好的外交手段?「以夷制夷」,可以借英國人的錢來遏制俄羅斯,也就可以借英國人的錢來打敗法蘭西,只要付高息。因此,中法戰事一起,左宗棠欲如法炮製,以高息「綁架」英國銀行,跟他一起投入到戰爭中。
銀行發行債券,年息八厘,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其放貸所得利差幾乎百分之百。不過,高息也給胡雪岩留了回扣空間。胡雪岩是獨立商人,以利潤為生命,左宗棠自己領兵打仗尚且要餉,胡為他籌餉,何來報酬?總不能拿軍餉來回報吧?可沒有回報,一個商人怎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為他運籌軍餉?更何況為了西征借洋款,他還將阜康銀號和家底都押上了,理應獲得與其奉獻及其效益相應的回報,可朝廷的制度安排里沒有這一項,左宗棠只好擅自作主,讓胡雪岩高息中吃利差作為回報了。
「聖人可權」,當年曾國藩料理天京財寶就是這樣做的,他說太平天國老巢沒有財寶就沒有,連慈禧也只能忍氣吞聲。可那一口氣,憋了好多年,這回借「西征借款」拿回扣,老太太有機會下手了,各省督撫被高息壓迫了這么久,都想在切齒中一吐為快。
光緒五年十二月,最後一筆借款達成後,英國人告訴曾紀澤,英國承藉此種款項,通常不過取息三厘半,重則四厘。曾聞言,在日記里寫道:葛德立言及胡雪岩之代借洋款,洋人得息八厘,而胡報一分五厘。奸商謀利,病民蠹國,雖藉沒其資財,罪以漢奸不為過也。郭嵩燾說紀澤有少爺脾氣,果然少爺脾氣發作了。少爺沒帶過兵,怎知籌餉難?但脾氣有代表性,他在日記里發作,就有人在奏摺上發作了。朝廷立即讓兩江總督曾國荃去查,他當然明白其中的「潛規則」,當年追查天京財寶的就是他。他查完了,上報「因公支用,非等侵吞」。
朝廷信嗎?不信,接著派人查,查得胡雪岩傾家盪產,左、胡相繼去世,朝廷還不罷手,繼續追究中法戰爭中左宗棠部將。左臨死前,大罵李鴻章禍國。至此,左、李之爭,性質全變,從原來體制內持不同政見的黨爭,變成了具有亞政權屬性的利益集團之爭,李藉助朝廷,也幫助朝廷,滅了左氏集團。
㈡ 銀行貸款代人借款,姐夫用爸爸的名字向銀行借款20萬錢被姐夫花了,還款的日期到了,可姐夫卻失蹤了,怎麼
《沈家風雲》沈家風雲全介紹 by hierophant(聖者)
這是一個系列的坑,故事講的是一家沈姓商人,大姐嫁給了皇上生下了兒子(第一、第二、第三皇子,將來的太後是跑不了了)於是一家人可謂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從此要權有權要財有財……
《絕代佳男》:古有佳人一笑傾城再笑傾國謂之絕代佳人,今有人為愛人放棄自己如日中天的事業稱之為絕代佳男。
《鎖情》沈家嫡子沈擎月,自幼好武成痴。雖然是嫡子卻無心接掌沈家的生意。於是沈家為他開了一個鏢局,沒想到生意火爆,越做越大……前文沈家長子被送去北方聯姻,新婚之夜失蹤,九九有意讓二公子三少爺頂替,結果沈擎月早一步逃家而去,闖盪嚮往已久的江湖去也。
《和親尚書》在京城呆的很無聊的沈擎毅,自動請求前往邊疆,美其明曰視察邊疆。邊疆守備「震北大將軍」其實是他的四姐夫,於是他決定替姐夫守衛邊疆一段時間,讓姐夫回家跟姐姐團聚。
㈢ 款少爺直通貸款可靠嗎
我覺得快少爺直通貸款不可靠。你現在所有的貸款都不好考。不可靠
㈣ 款少爺貸款靠譜嗎
不知道!你要?
㈤ 求富家女和富家少爺的小說 知道的推薦一下哦
富家公子的冤家戀偶,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