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1O年全國各省經濟總值排名如題 謝謝了
2010年只能是排2009年的,以下是2009年各省的排名情況。參考以下鏈接: http://q.sohu.com/topic/47463411 第一名:廣東 39082億元 增速 廣東省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見事早、行動快、出拳重,促進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完成生產總值39082億元、比上年增長,人均生產總值40748元、增長,均提前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 第二名:江蘇 34061億元 增速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061億元,比上年增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4232元,摺合6475美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229億元,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 第三名:山東 33805.3億元 增速 全省實現生產總值 33805.3億元,增長;地方財政收入 2198.5億元,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1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119元,分別增長和。 第四名:浙江 22832億元 增速 2009年,全省生產總值22832億元,比上年增長;地方財政收入按可比口徑增長;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例;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預計下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1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007元,實際增長和;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下降;城鎮新增就業81.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人口自然增長率‰。 第五名:河南 19367億元 增速 初步核算,全省生產總值19367億元,比上年增長;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126億元、支出2903億元,分別增長和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705億元,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46億元,增長。 第六名:河北 17026.6億元 增速10% 經初步核算,2009年全省生產總值實現17026.6億元,總量排全國第六位,比上年增長10%。 第七名:遼寧 億元 增速 預計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5065億元,增長;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91億元,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075億元,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12億元,增長。經濟增長保持了不低於振興以來的平均速度,不低於東部地區的平均速度。 第八名:上海 億元 增速 2009年,上海市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540.3億元,比上年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完成5273.3億元比上年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14%,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扭轉了工業生產持續下滑的走勢,初步遏制了對外貿易降幅持續擴大的勢頭。 第九名:四川 14151.3億元 增速 初步統計,全省生產總值14151.3億元,增長;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174.2億元,增長;城鎮新增就業7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04元,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4462元,增長;居民消費價格上漲;人口自然增長率2.7‰。 第十名:湖南 12930.7億元 增速 全省實現生產總值12930.7億元,增長;財政總收入1504.6億元,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695.4億元,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13.8億元,實際增長;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下降。 第十一名:湖北 億元 增速 初步統計,全年生產總值12831.5 億元,增長13.2 %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742.2 億元,增長20.1 %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211.8 億元,增長41.6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28.4 億元,增長19 .0%;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7 元,增長9.2 % ;農民人均純收入5035.3 元,增長8.1 %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68.8 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 % ;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5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下降0.4 個百分點。 第十二名:福建 億元 增速 初步核算,2009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億元,比上年增長。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全年工業增加值4918億元、增長,建築業增加值894億元、增長。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01億元,增長5%,糧食總產量667萬噸,連續三年增產。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增長9%,農產品出口增長。 第十三名:北京 11865.9億元 增速 初步核算,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1865.9億元,比上年增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026.8億元,增長。城鎮登記失業率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3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986元,實際增長和。 14、安徽 10052.9億元 增速 初步核算,2009年,我省共實現GDP 10052.9億元,成為第14個「萬億大省」。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增幅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比全國高4.2個百分點。 15、內蒙古 億元 增速 初步核算,經國家統計局審定,2009年,全區完成生產總值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比全國平均增速高8.2個百分點,增速連續八年保持全國各省區市第一位。 16、黑龍江 8288億元 增速 初步核算全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288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連續8年保持兩位數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2905.5億元,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029.1億元,增長。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641.6億元,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3401.8億元,增長1。 17、陝西 億元 增速 全年實現生產總值億元,增長;完成財政總收入1389.5億元,增長;城鎮新增就業38.8萬人,登記失業率 。 18、廣西 億元 增速 初步統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比全國高5.2個百分點,增速在全國排第5位;財政收入億元,增長,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億元,增長,比全國高6.1個百分點,增速在全國排第6位。 19、江西 7589.2億元 增速 全省實現生產總值7589.2億元,增長,財政總收入928.7億元,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642.4億元,增長4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84.4億元,增長。 20、山西 7300億元(對比2008年數據) 增速6% 預計全年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左右(7300億元——對比2008年數據);一般預算收入增長8%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0%,增速創15年以來新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9%,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下降。 21、吉林 7200億元 增速 預計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完成7200億元,比上年增長。地方級財政收入達到487億元,增長。 22、天津 7500億元 增速 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生產總值是7500億元,比上年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110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259億元,分別增長、和。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生產總值62403元,摺合9136美元,增長。 23、重慶 6527億元 增速 2009年,是重慶在逆境中化危為機、挑戰中克難奮進的一年。初步統計,全市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達到6527億元。 24、雲南 6168億元 增速 去年,全省生產總值完成6168億元,增長;財政總收入1490.8億元,增加130.6億元,增長,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98.3億元,增加84.2億元,增長,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949.8億元,增加479.6億元,增長。 25、新疆 4270億元 增速8% 全區生產總值預計4270億元,增長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825億元,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78億元,增長。全口徑財政收入883.7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88.8億元,分別增長和;地方財政支出1474.9億元,增長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20元,增長6%;農民人均純收入4000元,增加497元,增長14%,實現歷史性突破。 26、貴州 3887億元 增速11% 預計全省生產總值3887億元,增長11%;財政總收入和一般預算收入分別為億元和億元,增長和1,一般預算支出億元,增長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億元,增長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實際增長和10%左右;年末全省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比年初增加1161.2億元和1087.2億元。 27、甘肅 3380億元 增速10% 預計,完成生產總值3380億元,增長10%,其中:第一產業486億元,增長;第二產業1508億元,增長;第三產業1386億元,增長。 28、海南 1646.6億元 增速1 全省經濟持續回升。全省生產總值1646.6億元,比上年增長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02.5億元,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4.5億元,增長1,投資、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29、寧夏 1334.6億元 增速 全區實現生產總值1334.6億元,增長。財政總收入突破200億元,達213.6億元,增長1;地方一般預算收入超百億元,達111.5億元,增長。稅收增幅居全國第六。糧食總產實現「六連增」。擴內需取得重大成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千億元大關,達1119.1億元,增長。 30、青海 億元 增速 經濟總量持續攀升,實現生產總值億元,比上年增長。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0.5億元,增長。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300億元,增長,實際增幅為近20年來最高。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66.5億元,增長,增幅超過全國水平10.2個百分點。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692元,增長9%;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346元,增長。 31、西藏 437億元(預計) 增速 今年西藏自治區的生產總值預計達到437億元,比上年增長;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大幅增長,預計達到30億元,連續4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
㈡ 全國的農商銀行整合變成一家公司是不是就能超越工商銀行
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農村商業銀行數量龐大,從業人員眾多,營業網點覆蓋全國所有縣域鄉鎮地區,為數以億計的農村居民和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如果從簡單意義的整合或者合並為一家公司,在資產規模、從業人員數量和服務網點等方面無疑是完全可以超過宇宙行的,但這只是一種形式上的超越,實質意義並不大。
從核心競爭力上講,短期內整合後的農商行即使想與宇宙行分庭抗禮也沒有可能,更不必說超越。最新資料顯示,截止2018年底,工商銀行共有營業網點15973家,從業人員439150人,而全國農商行共有1423家,以重慶農商行為例,分支機構就有1775家,從業人員15688人,可想而知全國農商行從業至少可以稱為百萬大軍,所以如果全國農商行整合為一家公司後,無論網點數量還是從業人員總量都完全可以超過工商銀行。
4、品牌價值也不是可以靠簡單整合就可以超越的。工商銀行作為29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綜合實力可不是蓋的,其對於全球經濟發展和金融穩定都起到穩定器作用。
其曾經連續6年蟬聯英國《銀行家》1000強,美國《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財富》500強榜首,並連續3年位列英國BrandFinance全球銀行品牌價值500強榜首,這種品牌價值豈能靠簡單整合就能取得?顯然沒有這么簡單。
由此可見,即使全國所有農商行整合為一家大型商業銀行,從資產規模、營業網點和從業人員可以超過宇宙行,但在公司治理水平、盈利能力、風控水平以及品牌價值等核心競爭力方面,還是難以匹敵的。
㈢ 央行重磅發聲!涉及房貸、降准等問題 注意這幾點
4月14日,人民銀行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一季度信貸社融數據,並回應房地產金融、人民幣匯率、貨幣政策等熱點問題。
央行表示,數據顯示,一季度,流動性合理充裕,金融總量穩定增長;一季度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8.34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6636億元。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降低實體企業的經營成本;3月,新發放的企業貸款利率為4.37%,比上年12月低8個基點。
當前,國內疫情發生頻次有所增多,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但我國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下一步,人民銀行將適時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更好發揮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
詳解一季度產業貸款投放結構特點
一季度新增人民幣貸款的結構數據被更多披露。4月14日,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表示,今年一季度,新增人民幣貸款8.34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了6636億元,這是統計上的高點。
其中,3月末,全部產業本外幣中長期貸款余額71.69萬億元,同比增長11.9%,比同期全部本外幣貸款的增速高0.9個百分點。一季度,全部產業中長期貸款新增3.59萬億元,同比少增4215億元。
阮健弘表示, 從產業貸款投放的結構上看,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製造業中長期貸款持續高增長。3月末,製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增長29.5%。其中,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增長31.9%。
二是工業的中長期貸款增速較高。3月末,工業中長期貸款增長20.7%,明顯快於全部產業的中長期貸款增速。
三是基礎設施業中長期貸款的增長有所回落。3月末,基礎設施業中長期貸款增長13.2%,比上月末低0.5個百分點。
四是出口相關行業中長期貸款增速較快。3月末,出口相關行業中長期貸款增速31.8%,比上月末回升了0.6個百分點。
阮健弘表示,預計未來信貸投放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支持經濟復甦。人民銀行將繼續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通過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服務力度,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
此外,針對市場關心的長三角地區是否受近期疫情影響出現信貸投放收縮的問題,4月14日,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表示,今年一季度,長三角地區貸款增速高於全國。3月份,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人民幣貸款分別新增1247億元、3245億元、3957億元、1315億元,同比分別多增222億元、514億元、1212億元、391億元。
阮健弘表示,3月末,人民幣貸款的增速是11.4%,增量比年初新增了8.34萬億元,同比多增6636億元。其中,長三角地區的貸款增速高於全國。按可比口徑統計,3月末,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人民幣貸款余額增速分別為11.5%、14.9%、15.8%和13.7%。上海貸款增速比全國高0.1個百分點,江蘇、浙江和安徽分別比全國高3.5、4.4和2.3個百分點。
新設兩項專項再貸款 規模總計2400億
按照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人民銀行將創設科技創新和普惠養老兩項專項再貸款。4月14日,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對兩項新專項再貸款進行了介紹。
關於科技創新再貸款,孫國峰表示,人民銀行將通過科技創新專項再貸款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的支持力度。該工具支持企業的范圍包括「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等科技企業。支持范圍按照科技部和工信部現有標准認定,金融機構自主選擇范圍內的企業開展融資服務。該工具適用的銀行包括國家開發銀行、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郵儲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21家全國性金融機構。總額度為2000億元,利率為1.75%。
在操作方式上,科技創新專項再貸款採取「先貸後借」的直達機制,金融機構向企業發放貸款後,人民銀行按期對符合要求的,貸款期限在6個月及以上科技企業貸款本金的60%提供資金支持。
關於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央行將通過該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向普惠型養老機構提供優惠貸款,降低養老機構融資成本,面向普通人群增加普惠養老服務供給。該工具推出初期先選取浙江、江蘇、河南、河北、江西等5個省份開展試點,試點額度為400億元,利率為1.75%。試點金融機構為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7家全國性大型銀行。
金融機構按市場化原則,對符合標準的普惠性養老機構項目發放優惠利率貸款,貸款利率與同期限、同檔次LPR大致持平。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也採取「先貸後借」的直達機制,按季發放。人民銀行對符合條件的貸款,按貸款本金等額提供專項再貸款資金支持。
銀行要靈活調整住房按揭等還款安排
央行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表示,受疫情近期多發、部分居民收入下降、房地產建築營銷活動受阻等因素影響,商品住宅銷售額出現了下滑,個人住房貸款發放額也有小幅回落。但我國個人住房貸款的資產質量整體較好,不良率長期維持在0.3%左右的較低水平。
對於個人住房貸款的信用風險情況,央行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表示,我國個人住房貸款的資產質量整體較好,不良率長期維持在0.3%左右的較低水平。也就是說,每1000筆個人住房貸款大約只有3筆暫時處於不能正常還款的狀態。從歷史上看,我國個人住房貸款質量與就業、收入關系非常密切,反而受房價波動影響比較小,這與有些國家的情況有較大差異。
數據顯示,我國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余額38.8萬億元,公積金貸款余額約7萬億元,兩項合計超過46萬億元,對應大約1億筆貸款。
鄒瀾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部分居民收入受到短期影響,存在推遲償還月供、重新安排還款計劃的需求,銀行從貸後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對於此類特殊情形,也需要有針對性的安排。因此,2020年1月,人民銀行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通知,其中明確對於受疫情影響的四類人群,金融機構要靈活調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個人信貸還款安排,合理延後還款期限,對因疫情影響未能及時還款的可不作逾期記錄報送。
「從大型銀行當時的實踐來看,在疫情初期,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一度由0.29%上升到了0.37%;延期還款政策實施後,貸款質量總體保持穩定;隨著後來疫情緩解,居民收入恢復,貸款償還很快恢復正常,到2020年末,不良率已經回到了0.29%的原有水平。」鄒瀾稱。
今年以來,國內疫情多發,各界對延期還款的關注升溫。鄒瀾表示,人民銀行將持續關注疫情形勢,指導銀行重點做好幾方面工作:
一是強化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對於正常還款有困難的客戶,要區分是還款能力,還是還款意願的原因;要區分是受疫情影響的短期還款能力,還是中長期還款能力,將延期還款政策落到實處。
二是加大政策宣傳力度,適當簡化業務流程,聚焦重點客戶群,因地制宜採取更大力度、更有針對性的措施。
三是針對零售業務鏈條長、客群多樣化的特點,要加大各層級業務培訓,完善客戶服務體系,落實徵信權益保護,暢通投訴維權渠道。
此外,受疫情等多種因素影響,部分已售住宅項目緩建停工、延期交房,人民銀行也將會同相關部門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指導銀行綜合項目實際、借款人意願等,依法依規妥善協商處理,切實維護購房人合法權益。
多城銀行自主下調房貸利率
鄒瀾介紹,我國房地產市場區域特徵非常明顯,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和首付比例的確定遵循因城施策的原則,採用了「全國-城市-銀行」三層定價機制。
具體來說,全國層面,首套房貸利率不得低於相應期限LPR,二套房的房貸利率不得低於相應期限LPR加60個基點,這是全國都要遵守下限政策。人民銀行各省分支機構則指導省級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在全國政策下限的基礎上,確定轄內每個城市的貸款利率加點下限,實踐中多數城市直接採用了全國下限標准。銀行則根據自身經營和客戶信用風險狀況,在各城市利率政策下限的基礎上,合理確定每筆按揭貸款利率的具體加點數值。
因此,鄒瀾強調,近期房貸利率下調主要發生在銀行層面。3月,由於市場需求減弱,全國已經有100多個城市的銀行根據市場變化和自身經營情況,自主下調了個人房貸利率,平均下調幅度在20個到60個基點。部分省級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也配合地方政府的調控要求,根據城市的實際情況,在全國政策范圍內,下調了本城市首付比例下限和利率下限,這是地方政府、銀行根據市場形勢和自身經營策略做出的差別化市場調整,適應了房地產市場區域差異的特徵。
下一步,人民銀行將繼續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圍繞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目標,因城施策配合地方政府履行好屬地責任,更好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需求。
穩妥有序推動企業申設金控公司
自《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實施以來,近日,中國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金控公司設立許可已獲批,目前還有三家已受理企業。央行宏觀審慎局局長李斌表示,金融控股公司監管的重要目的是全面持續掌握整體經營狀況,防範金融風險,推動穩健可持續發展,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人民銀行正按程序開展審批工作,並穩妥有序推動其他具備設立情形的企業申設金融控股公司。
李斌 強調,人民銀行始終堅持監管初衷,在開展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過程中重點考量以下因素:
一是非金融企業應實質控制兩類及以上金融機構,且所控金融機構的類型和資產規模符合規定情形。
二是擬設金融控股公司的股東資質要合規,大股東核心主業突出,資本實力比較雄厚,經營規范、投資資金真實合法。
三是擬設金融控股公司股權結構應當簡單、清晰、可穿透,能穿透識別實際控制人和最終受益人。
四是組織架構健全,風險管理等制度有效,確保金融控股公司設立以後有完善的公司治理、健全的風險隔離機制、充足的資本水平等。
李斌表示,人民銀行將持續推動具備設立情形的企業以申設金融控股公司為契機,摸清家底,推動金融與實業有效隔離,完善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實現對金融板塊股權的集中管理。
「這有利於提升後續金融控股公司整體監管的有效性,促進金融控股公司依法合規經營,防範形成跨機構、跨市場、跨業態的風險傳染,維護金融體系穩定,提升服務實體經濟和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助力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李斌稱。
對增量高風險金融機構建立硬約束的早期糾正和限期整改機制
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表示,截至2021年末,全國高風險金融機構316家,數量連續六個季度下降,較峰值壓降過半,金融風險處置進入了常態化階段。下一步,人民銀行將做好宏觀和微觀跨周期管理,爭取走在金融風險曲線前面。
2021年四季度,人民銀行完成了對4398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央行評級。從整體上看,大部分機構評級結果在安全邊界內(1-7級),資產佔比約99%,全國高風險金融機構(8-D級)316家,數量較峰值已減少333家,現有316家高風險機構總資產僅占銀行業總資產的1%。24家全國大型銀行評級一直優良,資產佔比70%左右,發揮了金融穩定的壓艙石作用。
孫天琦表示,市場經濟是有周期的,金融會隨著經濟周期起伏,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個別高風險機構。因此,既不要在經濟上行期盲目樂觀,也不要在經濟下行期過度悲觀。
在金融風險化解舉措方面,孫天琦透露,央行針對增量高風險金融機構建立具有硬約束的早期糾正和限期整改機制,將央行監管評級和早期糾正機制有序銜接,對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對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各類非法金融活動要早認定早處置,認定要准、下手要穩、下手要快、下手要堅決。對評級良好的金融機構,探索建立科學的監測預警體系,對異常指標早發現、早預警,避免潛在風險演變為實質風險。
「2021年,金融穩定部門共發現有潛在風險苗頭問題、個別指標出現異常的銀行共274家,通過及時採取措施,推動了189家有序化解了風險隱患。其中,50%左右的機構在一個季度內就可以完成糾正。」孫天琦稱。
對於存量高風險機構的風險化解,孫天琦表示,要安好既有政策和工作安排,嚴格壓實金融機構及其股東的主體責任,壓實監管部門監管責任,壓實地方政府屬地風險處置責任和維穩第一責任,推動落實建立地方黨政主要領導同志負責的財政金融風險處置機制。
孫天琦表示,下一步,人民銀行將不斷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完善有效制衡的金融機構公司治理體系;推動建立中小金融機構多渠道、市場化資本補充機制;引導中小金融機構找準定位,服務當地、服務小微和「三農」,服務城鄉居民;地方政府要加強信用環境建設,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此外,針對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孫天琦表示,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定位於由中央掌握的應對重大金融風險的後備資金,與存款保險基金和相關行業保障基金雙層運行、協同配合。在常規金融風險處置中,主要由存款保險基金和相關行業保障基金依法依職責投入,不涉及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的使用;在重大金融風險處置中,金融機構、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地方政府、存款保險基金和相關行業保障基金等各方,依法依職責充分投入相應資源後仍有缺口的,經批准後,按程序使用金融穩定保障基金進行重大金融風險處置。
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隨著美元指數不斷走強突破100,人民幣匯率能否保持穩定備受市場關注。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表示,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有升有貶,雙向浮動,目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水平與上年末大致持平,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總的看,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了基本穩定。
孫國峰表示,人民銀行、外匯局在幫助外貿企業應對匯率波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並取得明顯成效。2021年,企業利用遠期、期權等外匯避險產品管理外匯風險的規模同比增長59%,高於同期銀行結售匯增速36個百分點,企業套保比例同比上升4.6個百分點至21.7%。
展望未來,孫國峰表示,下一步人民銀行將堅持以我為主,主要根據國內經濟形勢把握好穩健貨幣政策實施的力度和節奏,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發揮匯率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的功能,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把握好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同時密切監測國際宏觀經濟金融形勢,穩妥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沖擊。
㈣ 您好,感謝您回答了我的公積金貸款額度問題,我想再問一下各地都一樣嗎
全國各地公積金貸款額度計算方法,額度上限都是不同的,你需要咨詢當地公積金管理中心
㈤ 地方債的規模有多大
跟以往相同,如今的「政府融資平台」究竟有多少,全國各地、各層級的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到底有多大,從公開資料看,仍然缺乏准數。不過披露出來的數據卻一個比一個大:如較早的,截止到2009年5月末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政府融資平台有3800多家,其中70%以上為縣區級政府的平台公司。它們的負債總額由2008年初的1.7萬億元,在不到一年半時間里升至5.26萬億元,其中85%來自銀行貸款。之後,銀監會一份資料透露,到2009年6月末,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其以下各級政府設立的平台公司合計達8221家,其中縣級政府平台公司4907家,銀行對這些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授信總額達8.8萬億元,貸款余額超過5.56萬億元,幾乎相當於中央政府的國債余額。再後來,媒體引用較多的數據是:1根據財政部財科所估算,2007年末地方政府債務約4萬億元,其中融資平台債務約1萬億元;22009年5月份銀監會最新數據,地方融資平台的債務為7.38萬億元;3據估算,2009年末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將接近11萬億元,相當於2009年地方本級財政收入的3倍。
㈥ 改革公積金制度或可拉動近萬億GDP
我國的住房公積金政策始於1991年5月,當時上海作為試點城市,引入了新加坡的公積金制度。1994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於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在全國范圍推行公積金制度。1999年,中央出台《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我國的住房公積金制度進入法制化、規范化階段。根據全國住房公積金年度報告,截至2018年末,我國住房公積金累計發放個人住房貸款3334.82萬筆,共計85821.32億元,僅2018年就發放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252.58萬筆,支持居民購買首套房216.99萬套,購買二套房35.59萬套。可以說,住房公積金制度在服務居民住房消費上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近日,筆者考察了全國和主要城市的公積金賬戶公報,發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現象。
表1是全國各省公積金的繳存余額,全國繳存余額(繳存總額減去提取總額)為57934.88億,貸款余額(發放貸款總額減去貸款回收總額)為49845.75億。也就是說,全國公積金賬戶上有可用資金高達8089.1億元。當然,各地的公積金結余情況差異很大。天津、安徽、重慶的公積金繳存余額減去貸款余額不足10億,但是廣東、山東、河北、湖北、河南的公積金繳存余額減去貸款余額則高達500億以上。
第二,對於公積金賬戶上閑置資金較多的地區,也可以適當降低企業的繳存比例和繳存基數,降低企業的負擔。
很多企業由於疫情影響在停工停產期間毫無收入,國內疫情結束之後,企業又受到國內和國外需求端萎縮的影響,訂單大幅下滑,用工成本負擔很重。建議政府降低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公積金繳存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民營企業的負擔。
第三,放寬公積金提取政策。還有一部分居民無購房需求或者被限購,但是他們的公積金賬戶上有一定余額。
然而,在絕大部分地區的公積金提取政策規定下,這些居民很可能需要等到退休、離職才可以提取賬戶余額,這等於強制性的居民儲蓄,而這一儲蓄的利率又極低。這種做法不僅減少了居民的當期消費,而且還降低了居民的財富總額(居民自己理財、投資或存定期存款的收益較高)。考慮到疫情對居民收入和消費的負向沖擊很大,對於公積金賬戶充裕的地區,應當放寬居民提取公積金的條件,允許居民按月提取一定比例的賬戶余額,提高居民的當期可支配收入,提振居民消費。
如果能夠在2020年一次性釋放出我國公積金賬戶上一半的閑置資金(根據2018年計算的數據是4044.55億),相當於給居民增加了收入或者給企業減輕了負擔,那麼再加上消費乘數效應和投資乘數效應,或許可以帶動近萬億的GDP和新增上百萬的工作崗位。
(作者羅知為武漢大學新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經濟系主任、教授,感謝趙品鈞和王新雅同學對本文提供的幫助!)
㈦ 請問各省歷年農村貸款數據在哪裡可以查到啊不勝感激
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國家統計局網站
採納1
㈧ 中部六省那個省經濟最好
最近,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對《中部六省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比較研究》的結果顯示:河南經濟社會綜合發展已走在中部前列,基本實現了中央領導和省委提出的河南經濟社會發展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的指示精神,但要保持領先優勢還需加快發展。
此項研究是在國家統計局、河南省政協、河南省發展改革委員會、河南省統計局、鄭州大學、河南財經學院等單位專家的大力支持下,研究建立了一套中部六省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從人口與勞動力、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和環境保護四個方面,38個具體指標,並採用當今比較成熟的因子分析法和專家咨詢法,兩種方法相互驗證,對中部六省的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水平進價測算評價的。評價指標數據為2005年度,主要取自《中國統計年鑒2006》。
一、綜合評價結果
為便於比較和直觀,我們採用百分制,滿分為100分。綜合評價結果顯示:河南得分84.5分,位於第一;湖北83.8分,位於第二;湖南76.8分,位於第三;山西70.7分,位於第四;安徽69.9分,位於第五;江西68.2分,位於第六。
中部六省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水平層級明顯,不同層級之間存在較大落差,而同層級內部落差很小。在總體得分中,河南、湖北綜合得分在80分以上,屬於第一層級;湖南綜合得分76.8,位於70-80之間,屬於第二層級;山西、安徽和江西綜合得分位於60-71之間,屬於第三層級。從同層級內部看,第一層級內的河南與湖北之間僅相差0.7分,第三層級中的安徽與江西之間僅相差1.6分。從層級之間對比看,第一層級的河南與第三層級的江西之間最大落差16.3分,第二層級的湖南綜合得分明顯高於第三層級,但與第一層級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相差7分左右。
二、分類評價結果與分析
由於中部六省人口、經濟、文化、區位條件等存在較大差異,致使各省在各個子系統中優劣明顯。
(一)人口與勞動力。具有較強優勢的是河南和湖北(80分以上),具有一般優勢的是湖南和安徽(75-77分),處於較後的是山西和江西(72分以下)。
人口和勞動力是區域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它與區域經濟、社會、文化、衛生、資源、環境等各個子系統構成一個龐大的綜合性區域系統,它一方面受到區域內各子系統容量的限制,另一方面對各子系統又具有推動作用。彼此之間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共同影響著區域的總體發展。對人口和勞動力評價,我們從數量和質量兩方面進行。從數量方面看,中部六省之間相距懸殊,差異明顯。2005年年底總人口從高到低排列分別是河南(9380萬人),湖南(6326萬人),安徽(6120萬人),湖北(5710萬人),江西(4311萬人)和山西(3355萬人),居首位的河南高出第二位湖南3054萬人,是末位山西的2.8倍;就業人員河南為5662萬人,湖南3658萬人,安徽3485萬人,湖北2676萬人,江西2108萬人,山西1476萬人,居首位的河南高出第二位湖南2004萬人,是末位山西的3.8倍。河南無論是人口規模還是就業規模都具有明顯的優勢,排第一位,其次是湖南,其餘依次為安徽、湖北、江西和山西。從結構優化方面看,居於首位的是湖北,無論是城鎮化水平還是就業結構層次都具有明顯的優勢,其餘依次為山西、江西、湖南、安徽和河南。分指標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湖北為43.2%,山西42.1%, 江西37.0%,湖南37.0%,安徽35.5%,河南30.7%,據首位的湖北高出末位河南12.5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員占總就業人員比重,湖北為57.6%,山西56.5%, 江西54.1%,安徽49.0%,湖南46.4%,河南44.6%,據首位的湖北高出末位河南13個百分點。
(二)經濟發展。具有較強優勢的是河南和湖北(80分以上),具有一般優勢的是湖南和安徽(70-80分),處於較後的是江西和山西(70分以下)。
經濟發展是區域發展的基礎保障,雄厚的經濟基礎有利於加快區域的社會發展與進步。它將為資源環境的維護與開發利用提供必要的科技條件與物質基礎,從而有助於推動資源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能力越高,相應區域內總體發展能力也越強。我們把經濟發展能力子系統分解為四個方面,即經濟規模、經濟結構、發展速度和綜合效益,然後運用這四個方面的若干具體指標來綜合評價該子系統的優化程度。
1、在經濟規模方面,河南以其龐大的經濟規模居中部六省之首,緊接其後的是湖北,其次分別是湖南、安徽、山西和江西。從具體指標看,河南地區生產總值、地區財政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金融機構年末貸款余額等主要經濟規模指標都位於第一位,與其餘五個省份相比都存在著顯著的優勢,如地區生產總值10587億元,高出第二位湖北62.4%,是末位江西的2.6倍;地區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38億元,高出第二位湖南36.2%,是末位山西的2.1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4312億元,高出第二位湖北61.1%,是末位山西的2.4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358億元,高出第二位湖北13.3%,是末位江西的2.7倍, 金融機構年末貸款余額7435億元,高出第二位湖北31.6%,是末位江西的2.5倍。在對外經濟中,居於首位的是湖北,外貿進出口總額、外商投資企業投資總額分別達到91億美元和281億美元,其次依次為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處於末位的是山西。末位與第一位的湖北相比,外貿進出口總額相差39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投資總額相差了181億美元(僅相當其60%)。
2、在經濟結構方面,選用了第二、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依此來測度各省的工業化進程和產業結構層次的優化程度。2005年第二、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高到低排列,山西93.7%、湖北83.4%、河南和江西同為82.1%、安徽82.0%、湖南80.4%。由此可以看出,山西具有顯著的優勢,超出第二位10.3個百分點,其餘五省工業化程度雖然存在一定差距,但基本處於同一個層次上,處於工業化進程的發展階段。
3、在發展速度方面,近幾年全國各省,一直保持比較高的增長速度,中部六省也不例外。2005年與上年相比,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由高到低排列,河南增長14.2%、江西12.8%、山西12.6%、湖北12.1%、湖南和安徽為11.6%。總體看,增長速度都處於較高水平,彼此差異不是很大。但是若把基礎規模考慮進去,從增長的絕對量去考察,河南、湖北和湖南與其餘三省相比,則具有顯著的優勢。
4、在經濟效益方面,我們選用了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全社會勞動生產率、農業產出率、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和單位GDP能耗五個指標,從整體和不同側面反映經濟發展的質量。在整體效益中,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處於首位的是山西(12495元),其次分別為湖北(11431元)、河南(11346元)、湖南(10426元)、江西(9440元),處於末位的是安徽(8675元);全社會勞動生產率處於首位的是山西(28320元/人),其次分別為湖北(24365元/人)、江西(19246元/人)、河南(18698元/人)、湖南(17799元/人),處於末位的是安徽(15423元/人)。在農業效益中,處於首位的是湖南,農業產出率為(2.4萬元/公頃),其次分別為河南(2.2萬元/公頃)、湖北(1.9萬元/公頃)、江西(1.7萬元/公頃)、安徽(1.37萬元/公頃),處於末位的是山西(0.6萬元/公頃)。在工業效益中,處於首位的是河南,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81.8), 其次分別為湖北(166.1)、湖南(165.2)、安徽(157.9)、山西(151.7),處於末位的是江西(147.3)。在能源產出率上,處於首位的是江西,單位GDP能耗為(1.06標准煤/萬元), 其次分別為安徽(1.21標准煤/萬元)、河南(1.38標准煤/萬元)、湖南(1.40標准煤/萬元)、湖北(1.51標准煤/萬元),處於末位的是山西(2.95標准煤/萬元)。由此看出,在經濟效益指標中,中部六省之間存在著顯著的不均衡。綜合評價結果,河南、湖北、湖南具有相對優勢,安徽、山西和江西處於較後。
(三)社會發展。具有顯著優勢的是湖北(93.7分),具有一般優勢的是山西和湖南(80-90分),處於相對靠後的是江西、河南和安徽(80分以下)。
社會發展主要從居民生活質量、教育和科技水平、社會安全和社會保障等幾個方面來考察。
1、在生活質量方面,居於首位的是山西,其次分別為湖北、湖南、江西和河南,處於末位的是安徽。從具體指標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最高的是湖北,為5556元,其次分別是湖南(5488元)、山西(5427元)、江西(5161元)、安徽(4711元),處於末位的是河南(4651元);消費結構(恩格爾系數)由於不同區域居民的飲食習慣不同,造成南北省份的巨大差異,山西(39.2%),河南(42.0%)、湖北(44.7%)、安徽(44.9%元),湖南和江西,都為46.0%;住房條件最好的是湖北,城鄉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34.5平方米,其次分別為湖南(34.4平方米)、江西(33.3平方米)、河南(26.6平方米)、安徽(25.1平方米),山西(24.5平方米);醫療衛生條件最好的是山西,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為44人,其次分別是湖北(38人)、湖南(34人)、河南(31人)、江西(27人),安徽(26人);信息化水平最高的是山西,每百人擁有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數達到53部,其次是湖北(46部),湖南、安徽和河南同為39部,最低的是江西(38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是江西,差異系數為2.75, 其次分別為湖北(2.84)、河南(3.02)、湖南(3.05)、山西(3.08),處於末位的是安徽(3.21)。
2、在教育科技方面,六省之間相差懸殊。最具優勢的是湖北,其次依次為湖南、河南、江西、山西和安徽。教育領域,每十萬人擁有在校大學生湖北為177人,位居第一,其次分別為江西(150人)、山西(121人)、湖南(119人)、安徽(96人),處於末位的是河南(91人);科技領域,三種專利授權量居第一位是湖北,達3860項,其次分別是河南(3748項)、湖南(3659項)、安徽(1939項)、江西(1361項),處於末位的是山西(1220項)。
3、在社會安全方面,處於第一位是江西,每萬人擁有公安機關刑事案件立案數僅19件,其次分別為山西(22件)、湖北(26件)、河南(32件)、安徽(33件),處於末位的是湖南(34件)。
4、在社會保障方面,保障覆蓋率最高的是湖北,為44.3%,緊隨其後的是山西(44.2%),其餘依次為湖南(31.8%)、江西(29.5%)、河南(24.7%),處於末位的是安徽(23.6%)。
(四)基礎設施和環境保護。具有顯著優勢的是河南(84.5分),具有一般優勢的是湖北和湖南(70-80分),處於相對靠後的是安徽、山西、和江西(70分以下)。
基礎設施和環境在當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既是開展區域合作、擴大外來投資的先決條件,又是保持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障,同時也直接影響著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福利水平。該子系統主要從設施和環境兩個方面來考察。
1、在基礎設施方面,綜合評價結果是:河南48.1分、湖北38.3分、安徽36.6分、湖南36.1分、山西34.7分、江西29.1分。分指標看,鐵路交通最發達的是河南,區域內鐵路營業里程為4099公里,其次是山西(3154公里),其餘依次為湖南(2902公里)、湖北(2525公里)、江西(2424公里),處於末位的是安徽(2353公里);公路交通最發達的是安徽,區域內公路密度得到每平方公里56.0公里,其次是湖北(49.0公里),其餘依次為河南(47.6公里)、山西(44.5公里)、湖南41.6公里,處於末位的是江西(37.3公里)。農業水利設施最完備的是湖南,區域內有效灌溉面積佔耕地面積比重得到68.1%,其次是江西(61.2%),其餘依次為河南(60.0%)、安徽(55.8%)、湖北(41.7%),處於末位的是山西(23.7%)。通訊設施最高的是河南,區域內局用交換機容量達到2266萬門,其次是安徽(1623萬門),其餘依次為湖北(1606萬門)、湖南(1562萬門)、山西(1122萬門),處於末位的是江西(1096萬門)。電力設施能力最強的是河南,年發電量達到1429億千瓦小時,其次是山西(1273億千瓦小時)、湖北(1257億千瓦小時)、安徽(646億千瓦小時)、湖南(630億千瓦小時),處於末位的是江西(349億千瓦小時)。
2、在環境保護方面,綜合評價結果是:湖北38.5分、湖南37.5分、河南36.4分、山西30.5分、安徽30.4分、江西29.8分。分指標看,對污染治理投資力度最大的是河南,項目本年完成投資額為20.7億元,第二位的是山西19.8億元,其餘依次為湖北14.8億元、湖南14.1億元、安徽4.5億元,處於末位的是江西4.2億元。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最高的是湖北46.2億元,第二位的是河南33.9億元、其餘依次為湖南26.4億元、山西25.0億元、安徽18.8億元,處於末位的是江西17.9億元。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最高的是安徽80%,第二位的是湖北74.4%,其餘依次為湖南70.9%、河南 68.7%、山西44.7%,處於末位的是江西27.1%。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最高的是安徽97.4%,第二位的是江西92.1%,其餘依次為河南91.9%、湖南89.7%、山西88.9%,處於末位的是湖北87.6%。森林覆蓋率最高的是江西55.86%,第二位是湖南40.63%,其餘依次是湖北26.77%、安徽24.03%、河南16.19%,處於末位的是山西13.29%。
三、問題與建議
從上述比較分析結果看,河南作為中部地區重要省份之一,經濟社會總體發展水平處於領先的位置。但縱觀中部六省發展特點,河南面對的壓力和問題嚴峻,要保持領先優勢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一)主要問題
1、總體發展水平領先的優勢並不是十分突出。總體評價得分河南84.5,僅高出第二名湖北0.7分,彼此差距甚微,基本處於同等水平。
2、主要領域之間發展不均衡。在四大主要領域,人口與勞動力、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與環境三方面處於中部領先的位置,而社會發展方面卻處於倒數第二。縱觀其餘各省,四大領域的發展水平在中部比較結果中基本處於同等位次,表明河南在主要領域協調發展方面欠缺、今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應加強教育、醫療、社會治安和保障等相關社會發展方面的投資力度,進一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
3、同一領域內部,總體發展規模與結構優化程度不對稱,矛盾突出。如在人口與勞動力方面,人口和勞動力總量規模龐大、位居之首,而反映結構優化的城鎮化水平、就業結構層次則相對低下,處於末位。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湖北為43.2%,山西42.1%, 江西37.0%,湖南37.0%,安徽35.5%,河南僅為30.7%,居首位的湖北高出河南12.5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員占總就業人員比重,湖北為57.6%,山西56.5%, 江西54.1%,安徽49.0%,湖南46.4%,,河南44.6%,居首位的湖北高出河南13個百分點。在經濟領域,主要經濟規模、發展速度指標都居中部六省之首,但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則相對低下,如工業化水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單位GDP能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等在中部六省處於中等水平。在社會發展領域,城鄉居民收入、接受高等教育水平、治安和保障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著嚴重的不足,處於六省靠後的位置。
(二)建議
河南的城鄉結構、就業結構層次低,工業化水平和社會發展相對滯後,一方面受制於龐大的人口壓力、農業大省的基本省情和國家發展政策調整的影響,但另一方面思想相對保守、開拓創新意識不強,政府部門辦事效率相對低下,導致經濟運行質量不高、結構優化遲緩是問題的根本所在。近年,省委和政府在這些方面採取了許多措施,實踐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思想意識的更新,經濟、社會結構的調整非短時之功。河南只有立足省情,首先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用發展工業的思路去改造和提升農業,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工業的發展應以優化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主,由粗放經營切實轉變為集約經營,由追求總量轉變為提升質量。其次,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應堅持經濟、社會、環境全面協調發展的觀點,加強薄弱領域的建設力度,實現科學發展。第三,應把人文建設放在重要位置,通過文化交流與協作,提高居民的誠信意識、市場經濟意識和改革開放意識,改善投資環境,大力吸引外來投資,實現借力發展。(來源: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
㈨ 2012年各省金融機構貸款余額
屬於機密數字 你想知道 去銀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