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自己信息泄露了被別人網貸了怎麼辦
個人信息泄露,被他人盜用身份申請了網路貸款,用戶一定要及時報警,然後與貸款機構聯系。報警後,只要警方確認用戶不是本人申請的貸款,那麼會出示相關的證明給用戶,用戶再將證明提交給貸款機構,就不需要承擔還款的責任。
當然,貸款機構如果一定要用戶還款,那麼可以再進行協商,畢竟貸款機構審核不嚴格也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拓展資料】
網上貸款的注意事項:
一、投資理財項目選擇應注意多元化。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投資理財項目的種類也在不斷增多,也帶給投資者以更多的選擇。結合自身投資條件、風險承受能力以及資金使用狀況,把資金投入到不同的投資理財項目中去,不僅可以降低投資失敗概率,也會讓投資者嘗試到更多的投資理財種類,豐富投資理財知識。
二、投資理財項目選擇應量力而行。
不同的投資理財項目風險大小、精力損耗和投資起點均不相同。投資者選擇時應量力而行,比如,風險承受能力高且有充足的投資本金可以選擇企業債券、房地產、股票等高收益理財形式,經濟實力薄弱,沒有時間又沒有經驗,那不妨選擇一些操作簡單的,收益穩定的投資理財項目,比如P2P理財。
三、正確處理好風險和收益的關系。
風險與收益好似一對雙胞胎,形影不離,相輔相成,投資理財項目高收益自然對應著高風險。因此,投資者應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分散投資,分化風險。但是如何分散?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認真挑選的前提下,篩選出最安全、收益不錯的幾個平台進行理財,諸如主流貸安全網貸平台;另一種是將自己的資金投放於一個平台上的不同標,降低風險的集中爆發。當然,把這兩種方式組合起來進行理財最好,但前提都是靠譜的平台。
『貳』 個人信息泄露被貸款如何自救
遇到「被貸款」身份信息被盜用的情況,一定要第一時間報案。
一旦遭遇「被貸款」,其手續文件上的簽名,一定並非本人的簽名(而是他人的筆跡)消費者有權要求銀行認定該合同無效。
保留證據,可以做筆跡認定,如果因為身份證遺失等原因導致被貸款,且產生不良信用,「被貸款人」可以向銀行提出異議。
消除不良記錄
總之一定要謹記,保護好個人信息以防被人盜用。
『叄』 身份證信息泄露會被別人貸款嗎
法律分析:個人信息泄露後被他人利用貸款,可以通過司法程序申請貸款無效。「被貸人」是第一受害者,是無辜的,貸款機構與真正貸款人的行為,從一開始就架空了「被貸人」,沒有法律約束力。可以與貸款機構共同前往法院法院認定合同無效,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在貸款合同被認定無效後,真正貸款人應當賠償被貸款人的損失。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條 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條 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生效力後,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肆』 身份信息泄露被貸款怎麼辦
根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身份證信息泄露被貸款了,應該首先去掛失並補辦一張身份證即可。從法律角度來說,身份證的持有人是不需要承擔還款責任的。身份證是個人身份證明的重要信息。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第十三條 公民從事有關活動,需要證明身份的,有權使用居民身份證證明身份,有關單位及其工作人員不得拒絕。
有關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對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居民身份證記載的公民個人信息,應當予以保密。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第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應當出示居民身份證證明身份:
(一)常住戶口登記項目變更;
(二)兵役登記;
(三)婚姻登記、收養登記;
(四)申請辦理出境手續;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需要用居民身份證證明身份的其他情形。
依照本法規定未取得居民身份證的公民,從事前款規定的有關活動,可以使用符合國家規定的其他證明方式證明身份。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第十六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並處二百元以下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
(一)使用虛假證明材料騙領居民身份證的;
(二)出租、出借、轉讓居民身份證的;
(三)非法扣押他人居民身份證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第十七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公安機關處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或者處十日以下拘留,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
(一)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證或者使用騙領的居民身份證的;
(二)購買、出售、使用偽造、變造的居民身份證的。
偽造、變造的居民身份證和騙領的居民身份證,由公安機關予以收繳。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條 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
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條 處理個人信息的,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並符合下列條件:
(一)徵得該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公開處理信息的規則;
(三)明示處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
(四)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
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
『伍』 個人信息泄露,發現被貸款了怎麼辦求回答!!
首先,收集證據線索
比如保留通話記錄和聊天記錄,向貸款機構要求調取相關資料。比如,被貸款人可以要求向貸款機構調取合同復印件、甚至錄像資料,通過簽名、影像來證明自己並非真正的貸款人。
其次,向公安部門、行業管理部門或相關機構進行投訴舉報。
比如,向所在地的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派出機構投訴。受理投訴的機構應當及時進行核查和處理,自受理之日起30日內書面答復投訴人。
『陸』 個人信息泄露被貸款要承擔責任嗎
法律分析:不用。個人信息泄露了被別人網貸屬於非法網貸,受害人是不用承擔貸款的還款責任的。冒用他人的身份證成功接到網貸的的行為,法院認定貸款合同無效。
法律依據:《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條 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訴時,應當提供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以及其他能夠證明借貸法律關系存在的證據。當事人持有的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沒有載明債權人,持有債權憑證的當事人提起民間借貸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被告對原告的債權人資格提出有事實依據的抗辯,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不具有債權人資格的,裁定駁回起訴。
『柒』 身份證信息被他人冒用貸款,該怎麼辦報警有用嗎
如果身份證丟失或者信息被他人冒用貸款,應該在第一時間報警。如果是非本人申請的貸款,是不用承擔還款責任的。前提是自己能夠證明身認證信息是被他人冒用貸款的。只要能證明不是本人申請的貸款,也沒有收到過任何款項,就不用還貸款,就算是在銀行的徵信報告上有逾期的記錄,也可以提出異議,如實跟銀行說明情況,就可以把逾期記錄取消。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快速發展,個人信息也變得越來越透明,很多人的資料莫名其妙的被泄露,如果只是單純的拿到個人資料,盜用身份信息辦理貸款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是我們仍然需要提高安全意思,要知道在很多平台上面需要進行實名認證,甚至還要去上傳身份證照片,這樣當別人拿到你的信息還有身份證照片之後再進行貸款的可能性就很高了。所以我們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個人信息,不要隨便的注冊賬號上傳身份證照片。
『捌』 如果身份信息泄露了被別人拿去貸款怎麼辦
法律分析:公民發現個人身份泄露的,第一,有權要求網路服務提供者刪除有關信息或者採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
第一條 為了保護商業銀行、存款人和其他客戶的合法權益,規范商業銀行的行為,提高信貸資產質量,加強監督管理,保障商業銀行的穩健運行,維護金融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的商業銀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設立的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等業務的企業法人。
『玖』 我的個人信息泄露了被別人網貸了
個人信息泄露了被別人網貸屬於非法網貸,受害人是不用承擔貸款的還款責任的。冒用他人的身份證成功接到網貸的的行為,法院認定貸款合同無效。
根據《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條 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訴時,應當提供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以及其他能夠證明借貸法律關系存在的證據。
當事人持有的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沒有載明債權人,持有債權憑證的當事人提起民間借貸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被告對原告的債權人資格提出有事實依據的抗辯,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不具有債權人資格的,裁定駁回起訴。
第十四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民間借貸合同無效:
(一)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又高利轉貸給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
(二)以向其他企業借貸或者向本單位職工集資取得的資金又轉貸給借款人牟利,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
(三)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借款人借款用於違法犯罪活動仍然提供借款的;
(四)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的;
(五)其他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效力性強制性規定的。
(9)資料泄露被別人貸款擴展閱讀:
《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三條 貸款人受理借款人貸款申請後,應履行盡職調查職責,對個人貸款申請內容和相關情況的真實性、准確性、完整性進行調查核實,形成調查評價意見。
第十四條 貸款調查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內容:
(一)借款人基本情況;
(二)借款人收入情況;
(三)借款用途;
(四)借款人還款來源、還款能力及還款方式;
(五)保證人擔保意願、擔保能力或抵(質)押物價值及變現能力。
第十五條 貸款調查應以實地調查為主、間接調查為輔,採取現場核實、電話查問以及信息咨詢等途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