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浙江城鄉差距
2004年浙江省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距明顯
--------------------------------------------------------------------------------
2005年03月02日 16:35
2005-03-02 15:36 聚源資料庫
2004年,我省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659元,相當於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636元的43.8%,城鄉居民消費支出差距為2.283:1(以農村居民為1,下同),比2003年擴大了1.7個百分點。由於農村居民消費支出中包含購建房支出,而城鎮居民消費支出中不包括,如果按同口徑比較,2004年城鄉居民消費差距為2.679:1。
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距明顯,主要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2004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096元,只相當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46元的41.9%。增加農民收入,可以提高生活消費水平,對於彌補城鄉市場消費斷層、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有重要意義。
2004年浙江城鄉消費差距拉大
(2005-02-13 07:32:38)
都市快報訊來自浙江省城調隊的最新信息,2004年浙江省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659元,僅為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43.8%。
2004年,浙江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0636元,浙江城鄉居民消費支出差距達到了2.283∶1(以農村居民為1,下同),比2003年擴大了1.7個百分點。
更嚴重的情況是,在統計中,農村居民消費支出中包含了購建房支出,而城鎮居民消費支出中不包括。因此,如果按照同口徑的比較,2004年城鄉居民消費差距為2.679∶1。
浙江省城調隊有關專家分析認為,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距明顯,主要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2004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096元,只相當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46元的41.9%。增加農民收入,對於彌補城鄉市場消費斷層、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有重要意義。
浙江省城調隊有關部門還專門調查了浙江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即居民新增加的每單位收入中用於增加消費支出的份額,這是反映居民消費意願的重要指標。根據城市住戶調查資料計算,2004年全省城鎮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為0.525,即居民每增加100元的可支配收入,有52.5元用於消費。
對不同收入水平居民家庭邊際消費傾向的分析表明,收入水平越高,邊際消費傾向越低,即消費的慾望越低。20%低收入家庭的邊際消費傾向為0.760,60%中間收入家庭的邊際消費傾向為0.561,20%高收入家庭的邊際消費傾向為0.523。在收入水平較低時,居民為改善生活,增加的收入更多地用於消費。因此,有關專家表示,提高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對擴大內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城鄉差距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社會經濟取得了較快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民收入水
平在全國位居前列。即便如此,城鄉之間也依然存在明顯差距,並且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浙江的城鄉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收入差距。反映城鄉收入差距的主要指標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
人均純收入。但這兩個指標在目前的統計中是按現價計算的,是名義收入,其可比性不強。
因此,需要按不變價格計算城鄉居民的實際收入。據統計資料顯示,2003年浙江城鎮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為1318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5431元,若按1985年不變價格計算,城鄉
居民的實際人均收入分別是3262元和1641元,城鎮居民的實際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農村居民實
際人均純收入高出1621元,城鄉居民實際人均收入的比值是1.99,而該比值在1985年是
1.65。從平均增長速度來看,城鄉之間的差距也非常明顯。1986—2003年的18年間,浙江城
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長率是7.3%,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年均增長率是6.3%,
兩者相差1個百分點。必須指出的是,上面所得出的分析結果,並不是城鄉居民間全面、確
切的收入差距。若考慮到城鎮居民享受的一些實物收入和補貼,以及對農村居民收入的高估
因素(據專家估算,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約有30%-40%需用於生產性投入),城鄉居民的收入
差距應更大。
(二)生活水平差距。首先,居民消費水平差距。按1985年不變價格計算,2003年浙江
城鎮居民的人均實際消費水平是2893元,農村居民的人均實際消費水平是1409元,農村居民
人均實際消費水平只是城鎮居民人均實際消費水平的48.7%。1985年,城鄉居民實際消費水
平比值是1.82,而2003年城鄉居民實際消費水平比值擴大到2.05,城鄉居民的消費差距在逐
步擴大。其次,耐用消費品擁有量的差距。耐用消費品的擁有量是居民生活水平的物質反映
。2003年,浙江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的主要耐用消費品中,洗衣機、冰箱、彩電、
照相機、空調、行動電話等的擁有量分別為:92.69台、98.6台、159.39台、50.70架、
105.23台和130.64部,而同期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的上述耐用消費品分別為
43.11台、53.11台、109.67台、7.93架、20.37台和73.48部。城鄉居民擁有的主要耐用消費
品不僅在數量上有較大差距,還存在品牌、質量等方面的較大差異。再次,恩格爾系數差異
。恩格爾系數是一個反映生活水平高低的總體指標。2003年,浙江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分
別為36.6%和38.2%。單從恩格爾系數這個指標來看,浙江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都已進入「富
裕」階段,但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還是明顯低於農村居民,這表明城鎮居民的生活較農村
居民更為富裕。
(三)公共產品供給和社會保障差距。城鄉差距並不局限於可測量的收入和消費等方面
,在養老、醫療衛生、住房、教育等公共產品和社會保障方面,城鄉居民也存在很大差距。
目前,城市居民享受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以及住房補貼、物價補貼等各種社
會保障,絕大多數農村居民都不能享受。與城鎮相比,農村的公共產品和社會保障不僅項目
少,即使已有的項目,如最低生活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等,也普遍存在供給水平低於城鎮
的現實。
(四)財產差距。城鄉居民的財產情況目前尚無准確的統計,但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
面進行粗略的分析。首先,從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來看,2002年,浙江城鎮居民儲蓄存款
余額為3956.43億元,農村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1277.30億元。雖然城鄉居民在總人口中各占
約50%,但農村居民的儲蓄存款余額只有城鎮居民的32.3%;其次,從財產性收入來看,
2002年,城鎮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為202元,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為192元。
二、城鄉差距的原因分析
(一)城市化進程滯後,大量人口滯留農村是造成城鄉差距的直接原因。2003年,浙江
人均GDP已達到2400美元左右,三次產業結構也已調整為7.7:52.6:39.7,但城市化水平只
有43%左右,即使是按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口徑,將流動進城並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統計為城
鎮人口,城市化水平也只有53%,城市化進程大大滯後於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進程的滯後
,造成大量人口滯留在農村,這不僅扭曲了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勞動力資源分配結構,扭曲了
勞動力在部門之間和城鄉之間的供求關系,造成了農村部門勞動力嚴重過剩,從而壓低了農
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還加重了農村的人口資源矛盾,制約了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因此,農
民過多是導致農民相對貧困的直接原因,也是造成城鄉差距的直接原因。
(二)資源配置的城市偏向是造成城鄉差距的主要原因。在我國,長期以來各種要素資
源和公共產品的配置,都是以保證城市需求為優先目標的,農村的相關需求通常難以滿足,
資源配置的城市偏向非常明顯。
首先,從資金要素來看:一是城鄉經濟貢獻與資金佔用失衡。2003年,浙江農村部門所
創造的增加值(包括農業和鄉鎮企業)佔全省GDP的56.2%,但它們所獲得的貸款只佔全社會貸
款總額的14.3%,其餘85.7%的金融機構貸款都投向了城市部門,而城市部門所創造的增加值
只佔全省GDP的43.8%。二是農村資金大量流向城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金的流動本是正
常現象。但目前農村資金大量流向城市,並不完全是市場作用的結果,而是各類金融機構對
農村部門和城市部門不一視同仁,對農村居民和鄉鎮企業設置了更高貸款門檻,通過這種差
別對待的方法,金融機構每年以多存少貸甚至只存不貸的形式,將大量的農村資金轉投到城
市使用。截至2002年底,浙江的農村部門獲得的貸款余額為1258.27億元,而同期僅農村居
民的存款余額就有1277.30億元。
其次,從土地要素來看: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大量的農村土地資源以公益
性和非公益性的形式被強制徵用於工業和城市建設。與此同時,為了降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
成本,或是更多地獲取土地出讓收益,政府徵用農民的土地所給予的補償卻嚴重偏低。據統
計,1998年以來,浙江的各類征地給村裡的補償費平均為每畝12164元,安置補償費為每人
2377元,經過村集體留存,實際發到農民手上的土地補償費平均每畝只有7958元,安置補償
費平均每人只有2078元,青苗補償費平均每畝是198元。土地對於農民不僅是一種重要的生
產資料,還對農民承擔著社會保障功能。這種嚴重偏低的補償標准,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被征
地農民今後生活困難的同時,也為城市提供了大量廉價的土地資源。
(三)二元社會經濟體制是造成城鄉差距的根本原因。市場制度本可以逐步消除城鄉之
間的差距。但近二十多年來,隨著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浙江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已居於全
國前列,農村非農產業的快速發展,農村居民向城市的轉移,卻都沒能夠縮小城鄉之間的差
距。導致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在於「一國兩策,城鄉分治」的二元社會經濟體制。新中國
成立後,政府將整個國家分成農村和城市兩個截然分開的部分,分別進行單獨管理、分配資
金和資源,政府也控制著這兩個部門之間資金和資源的流通。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後,分權政
策以及市場化壓縮了政府的權力,增加了市場力量在整個社會的重要性。然而,早已形成的
二元結構的制度性框架仍然存在,城鄉居民之間的差距難以縮小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由戶
籍管理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就業制度、財政稅收制度、教育制度、醫療衛生制度、投資制
度等等所構成的二元社會經濟體制,形成了城市偏向的城鄉交易制度,城鄉之間的要素流動
、資源分配以及政治權利的安排等一系列關系都被扭曲了。農村非農產業雖然發展了,但城
市偏向的城鄉交易制度,影響了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使城市居民掌握了更多的資源,他們的
收入就自然要比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快;部分農村居民雖然進了城,但較低的文化素質,卻
使他們並不擁有與城市居民平等的競爭能力。而造成他們文化水平不高的原因,正是現實的
農村教育制度。這種由二元社會經濟體制所造成的城鄉差距,是一種制度性差距,只要這種
二元體制繼續延續,城鄉差距就很難縮小。
三、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
要縮小城鄉差距,就必須逐步打破導致差距的制度性基礎——二元社會經濟體制。這就
要求在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過程中,統籌考慮城市與農村的發展要求,逐
步糾正由二元體制所造成的城鄉不平等關系,將被二元社會經濟體制所剝奪和削弱了的公平
競爭機會和能力,重新賦予農村居民,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根據這種思路,在今後一段時間
,浙江應主要抓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提升城市化水平,減少農村人口。農村人口過多是制約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
重要因素,過多的農村人口又是由於二元體制阻礙了城市化進程所導致的。今天,我們應以
改革戶籍管理體制為突破口,徹底取消對農村居民向城市轉移的種種限制,給予農村居民進
城謀生的平等機會,加快城市化步伐。全面建立以居住地登記戶口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
住所或穩定生活來源為戶口准遷條件,以法制化、證件化、信息化管理為主要手段,與市場
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戶籍管理制度,賦予農村居民自由遷徙的權利。同時,對社會保障制度、
教育制度、就業制度等也應進行配套改革,使進城農民能融入城市社會,真正落實進城農民
的永久城市居住權。政府除了取消限制之外,還應為農村居民向城市轉移提供必要的幫助和
支持。目前,浙江已實施了以幫助農業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為目標的「千萬農村勞動力
素質培訓工程」,今後可以結合城市化的需要,將這項工程引向深入,開展以就業技能和適
應城市生活能力為主要內容的輔導和培訓,提高進程農民的就業能力和生活適應能力。
(二)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調整和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
是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徑。一要繼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以發展優質
、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為核心,培育競爭優勢型產業和品牌產品,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從「
產加銷」為序的資源主導型向「貿工農」為序的市場主導型轉變。著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科技貢獻率和土地產出率,提高浙江農業的綜合經濟效益。二要創新農業經營體制,加快
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推進農業產業化,把更多的農產品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
。為此要積極引導和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形式由「公司+農戶」的初級形式,向「行
業協會+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的高級形式轉變。三要引導鄉鎮企業推進結構調
整。鄉鎮企業作為浙江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在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
著重要的作用。但近年來隨著買方市場的形成和逐步成熟,鄉鎮企業固有的生產技術落後、
管理水平低、研發能力弱等缺陷日益暴露出來,影響了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因此鄉鎮企業
要因地制宜地進行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新、特、優產品和農產品深加工產品的生產,進一步
提高企業的經營活力和經濟效益。
(三)改革農村金融體制,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構
建直接為農業和農村提供資金支持的金融機構和服務項目,已成了當前統籌城鄉發展的一個
重要方面。一是改革農村信用社。要採取股份制的辦法,廣泛吸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鄉鎮
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專業大戶等參股,把農村信用社改造成為農村合作金融組織
,並採取免稅或低稅率的政策,在保證農村信用社獲得不低於一般商業銀行同等贏利水平的
條件下,鼓勵農村信用社以低於商業銀行的利率給農民發放貸款。二是改革農業發展銀行。
要改變農業發展銀行只承擔糧棉收購資金貸款的單一功能,切實用好用足WTO的「黃箱」政
策,充分體現國家對弱勢產業和基礎產業的特殊支持,將農業發展銀行改建成為農業產業化
服務的政策性銀行,保障農業發展的資金需求,並利用改革後的農村信用社的網路,發展委
托業務。三是國家應建立政策性的農業保險公司。要切實改變農業保險無人問津的局面,對
風險較大的農業項目進行保險,以保護投資者和生產者的利益。
(四)調整資源分配關系,構建農村公共財政體制。應以建立公共財政體制為目標,加
快財政與稅收制度改革。改革的方向是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由依靠農民自身為主,向以政府
提供為主的政策目標過渡,使廣大農民享受到最基本的國民待遇。在財政支出方面,一要加
大對農村的基本建設、生態環境建設、農業科研和推廣、農產品流通設施等方面的投入,大
力興建農田水利設施,改善農村環境和交通條件,以期達到擴大市場、促進生產流通之目的
。二要增加對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事業的投入。在現代社會里,教育是決定一個人能夠
在社會階梯上爬到多高的最重要的因素。而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之間最顯著的個人差異,就
是前者的教育水平遠低於後者。為此,必須改革目前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保障機制,農村居
民與城市居民的義務教育經費應一樣地由縣及縣以上政府財政承擔,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教
育供給體制。三要改革補貼方式,加大財政對農業和種田農民的直接補貼力度,增加農民收
入。在財政收入方面,應進一步深化農村稅費改革,浙江可以在2004年停徵種糧油農民的農
業稅的基礎上,全面取消農業稅、農業特產稅等涉農稅收。並按市場經濟的要求,推進稅收
制度改革,改現行對土地征稅為對進入商品市場的農產品徵收商品稅,對農業生產者的生產
所得徵收所得稅,逐步構建城鄉統一的稅收制度。
(作者:李炯為浙江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李濤為經濟學教研部講師)
浙江城鄉差距出現「首次縮小」 象徵意義更大
www.zjol.com.cn 2005年1月27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浙江省統計局發布的《2004年浙江經濟運行情況》披露,浙江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比從2003年的2.43∶1縮小到2.39∶1。浙江省統計局副局長、總統計師王傑說,這是從1997年起的8年以來,浙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首次縮小。(新華社1月22日電)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8年來首次縮小」,這個變化既令人欣喜萬分,更讓人百感交集。無獨有偶,前一天江西省統計局也發布數據,2004年江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出現1997年以來首次縮小,由2003年的2.8∶1縮小到2.6∶1。在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背景下,這兩條消息有著值得特別關注的價值和內涵。
5年前以「我向總理說實話」聞名的原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李昌平,曾經含著熱淚向人們訴說「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有關統計資料表明,從1997年到2003年,我國農民收入平均年增長率為4%,僅為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幅度的一半。去年中國社科院的一項調查也顯示,中國是世界上城鄉收入差距最大的國家。5年前李昌平沉痛的訴說言猶在耳,現在終於看到城鄉收入差距首次縮小的新聞,怎不令人欣喜和感慨。
分析浙江和江西出現「8年來頭一次」的原因,毫無疑問與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視解決「三農」問題有關。自去年中央「一號文件」出台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重農支農政策,目前已有22個省份宣布全面免徵農業稅,與此同時農副產品則出現了價格大幅上漲。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另一方面促進農民增收,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首次縮小,就是通過這一「減」一「加」而實現的,其意義應該得到高度評價。
不過,我們也不能因此盲目樂觀。浙江和江西城鄉收入差距雖然都開始縮小,但縮小的幅度並不大。我們更應該看到,兩省都是用了8年時間,才艱難地邁出了這一小步。而在全國范圍內,雖然農民收入增長加快,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並沒有得到根本性扭轉。據1月22日《新京報》報道,目前北京地區農村在收入等方面落後城市8年,不僅城鄉收入差距大,城鄉居民享受到的共同服務也有差距。
要真正、全面、持續實現城鄉收入差距縮小,現在才開了個頭。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僅要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更要在教育、服務、精神消費、衛生保健、社會保障等社會福利方面大幅度改善農村現狀,縮小這些方面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巨大差距,實現城鄉和諧共同發展。
希望這些對你有用~~~~~~~~
2. 貨幣政策知識問答
銀行信貸基礎知識
銀行信貸概述
銀行信貸
是指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按約定的條件向借款人貸出貨幣資金,到期收回本息的信用行為.
要點
以銀行為中介進行的.不同於國家信用,商業信用,民間信用.
專指貨幣借貸,而不是實物借貸.
以償還計息為條件 .
銀行信貸的內容
※ 公開掛牌,具備經營條件.---銀監會批準的金融機構
※ 接受公眾的貨幣存入,成為公眾的債務人.
※ 為缺錢者提供融資——貸款.
※ 為公眾提供存貸款服務之外的其他服務,如轉賬結算.
要點:
銀行既作為債權人,又作為債務人.
銀行先吸收資金,籌集資金,然後運用資金,進行放貸.銀行借與貸,都是信用的范疇,統一構成銀行信貸.
信貸資金運動不同於以往的郵儲資金運用
銀行信貸資金運動過程
吸收存款
發放貸款
收回貸款
償還存款人本息
銀行信貸資金運動的要求
貫徹商業信貸原則.
---銀行必須重視資金的安全性,效益性,流動性.
----償還計息,且貸款利率高於存款利率.
與國民經濟運行相結合.
銀行信貸的起源與發展看趨勢
銀行貸款的起源
銀行貸款的發展:
★資產管理階段
---真實票據理論
---資產可轉換理論
---預期收入理論
★負債管理階段
★資產負債管理理論階段
銀行貸款新趨勢---資產證券化階段
貸款政策與原則
貸款政策:是商業銀行在進行貸款活動中必須遵循的國家政策和方針.
貸款政策的內容
貸款總量政策
貸款投向政策
貸款利率政策
貸款總量政策
-----它是中央銀行按照一定時期國民經濟發展的各項計劃和各商業銀行組織,籌措,融通資金的可能,對商業銀行核定一個年度(或季度)貸款的最高限額.
貸款總量管理;
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及風險管理;
控制貨幣供應量;
新聞聯接
信貸控制是理性的政策選擇
時間:2008-3-19 15:20:02 來源:中國證券報
關鍵詞語:信貸控制 政策信貸控制 政策
摘要:央行在2007年末的窗口指導中實質上引入了信貸限額控制.由此招致了一些輿論的批評,甚至被一些權威學院派人士斥之為"計劃體制的回潮"和"市場化改革的倒退".
在2008年的貨幣政策中,最受非議的是央行在去年末"窗口指導"中實際引入的信貸限額管理.然而,從考察調控目標與政策手段是否匹配的角度,當前央行所採取的"貨幣,信貸雙穩定"的政策取向是很有針對性的.當然,還應該考慮如何對既定額度進行有效分配,實現資源最優配置的效果.
評價:
中國銀監會關於銀行業金融機構大力發展農村小額貸款業務的指導意見
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於在從緊貨幣政策形勢下
進一步做好小企業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
貸款利率政策
罰息政策及其規定比例:中國人民銀行規定,金融機構對客戶的逾期貸款和擠占挪用貸款實行罰息,按罰息利率記收利息,計息幅度,范圍和條件,必須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確定.
法定貸款利率:經國務院和國務院授權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各種貸款利率.
浮動利率:金融結構在人民銀行總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以法定貸款利率為基礎自行確定的貸款利率.它高於或低於法定貸款利率.
利率上浮或下浮的幅度和范圍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規定.
優惠利率:指發放貸款時所收取的比一般同類貸款利率較低的利率.
貸款政策
服務居民
服務三農
服務中小企業
"各級郵政儲蓄機構辦理小額貸款業務必須嚴格遵循國家法律法規,執行國家產業政策."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小額貸款業務管理辦法(試行)
為什麼要掌握貸款政策
據《鄭州晚報》報道:
11月10日,鄭州18家中小企業與市商業銀行舉行"見面會",中小企業負責人紛紛"毛遂自薦",積極向銀行介紹項目.銀行人員也主動"接招",耐心講解服務及信貸政策,現場達成貸款意向近3億元.
【點評】
貸款原則:是在貸款發放和收回過程中必須遵循的
准則.它是信貸方針,政策的具體體現,在商業銀行審
核,發放,收回貸款全過程中具有強有力的約束作用.
銀行貸款原則
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
依法貸款的原則
遵循平等,自願,公平和誠實信用的原則
公平競爭,密切協作的原則
第四條 小額貸款產品設計實行"小額速貸,整貸零還,有償使用,持續發展"的原則,
以"小額,流動,分散"為基本信貸原則,
以"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為經營原則.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小額貸款業務管理辦法(試行)
商業銀行貸款"三原則"解讀
----安全性原則
概念
貸款的安全性原則,就是指貸款的分配和使用保證貸款本息不受損失.
"安全性"在這里包涵著兩重意義:
一:指作為受信的借款方,要保證貸款在使用過程中不致於產生貸款本息的漏損;
二:銀行要保證貸款的發放或分配,不致於引起存款提取時受到損失的威脅或影響;
商業銀行貸款"三原則"解讀
----流動性原則
概念
貸款的流動性原則,是指銀行在以最小的損失或者是無損失的狀態下,把貸款資產轉換為現金的能力.
其一:是在全部的資產負債中,商業銀行應經常性地保持對負債的及時支付能力,根據情況建立第二准備金制度;
其二:是要求借款企業在整個資產營運的過程中,能夠保持變現的能力以確保及時歸還銀行貸款的程度.
商業銀行貸款"三原則"解讀
----效益性原則
概念
貸款的效益性原則,是指貸款的分配和使用都必須以最小的貸款投入或費用,取得最大的收益或效用.
銀行信貸首先是考慮銀行自身的經濟效益,同時也要考慮企業客戶效益和社會效益 .
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的相互關系
商業銀行在貸款業務經營中,必須堅持貸款的管理原則,做到"安全性","流動性"和"效益性"三者的最優組合,實現"三性"的統一.
通常情況下,"三性"之間又表現出相互對立和制約的關系.
安全性是前提
流動性是條件
效益性是目標
加強銀行信貸安全性的措施
強化資金安全觀念
防止貸款決策失誤
採取相應的資金安全措施
---及時檢查
---准確測算貸款資產的風險
---根據風險,確定不同利率水平.
盡一切可能挽回資金損失
----收回有問題的貸款.
貫徹貸款流動性原則的措施
科學決策貸款
---分散貸款對象
---選擇好貸款對象
---合理確定借款的數量和期限
---加強對貸款使用情況的檢查
---提高信貸資金的運用率
科學經營銀行
---科學地配置銀行的資產與負債
---積極加強負債的流動性管理
貫徹貸款效益性原則的措施
正確的貸款決策
---在保證貸款安全性和適度流動性的基礎上,盡可能的擴大貸款規模,提高利差收益能力
加強貸款使用過程的管理
----提高貸款的運用系數,加速信貸資金的周轉.
重視貸款經濟效益的考核
----企業要盡可能地節約資金使用,減少資金佔用,提高貸款的產出水平
----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指導下,合理投放貸款,"扶優限劣",提高貸款的盈利能力,提高貸款增加國民收入的能力.
貸款政策與貸款原則的關系
銀行信貸基礎知識
銀行信貸概述
貸款政策與原則
貸款的基本要素
貸款的程序
貸款管理制度
貸款的基本要素
貸款的種類
貸款的期限
貸款的利率
信貸業務的一般規定
按照貸款人承擔的經濟責任劃分
1,自營貸款
貸款人以合法方式籌集資金自主發放的貸款.風險由貸款
人承擔,並由貸款人收回本金和利息.
2,委託貸款
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向銀行提供資金,並指明貸
款對象,用途金額,期限利率等條件而由銀行代為發放的貸款.
特點:1,銀行按照委託人的意願發放和管理貸款
2,貸款的收益歸委託人,銀行收取手續費,風險由委託人自負.
貸款的種類
按照期限劃分
1 短期貸款
期限在1年以內的貸款(含1年).我國目前有3個月,6個月,1年
短期貸款.
短期貸款的特點:比較靈活,期限短,流動性強,周轉快,需要量大.
2 中期貸款
1年以上(不含1年)5年以下(含5年)的貸款.
3 長期貸款
5年以上(不含5年)的貸款
中長期貸款的特點是:數量大,周期長,需要分期還款.
按照貸款的保障程度分
信用貸款---以借款人的信譽發放的貸款.
信用貸款的特點:手續簡便,不需要提供任何擔保;適用於銀企關系密切者;風險較大.
擔保貸款——用人和物作為還款保證的貸款.
保證貸款:以第三人的資產和信譽作為還款保證的貸款.如果到期債務人不能還款,則保證人負有還款的責任.(一般保證責任和連帶責任保證.)
抵押貸款: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財產作為還款保證的貸款.如果客戶到期不能還款,將以抵押物處分後的價款抵補貸款本息.
質押貸款: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動產和權力作為還款保證的貸款.
票據貼現
按照風險度對貸款質量的劃分
正常類貸款
關注類貸款
次級類貸款
可疑類貸款
損失類貸款
按照貸款的特點不同劃分
普通貸款
特別貸款
商業貸款
特別貸款
其他信貸形式
透支
貸款承諾
出口信貸
福費廷
消費信貸
住房貸款
銀團貸款
BOT
分期償還貸款
信用證
一次償還信貸
貸款的基本要素
貸款的種類
貸款的期限
貸款的利率
信貸業務的一般規定
__ 貸款的期限
一 貸款期限
貸款期限——銀行將貸款貸給借款人到貸款收回的時間.包括貸款寬限期和貸款償還期.
貸款期限要在銀行與借款人簽訂的貸款合同中註明.
國際通行貸款期限的認定.
二 貸款展期
何為展期 誰決定
短期貸款展期:期限累計不得超過原貸款期限.
中期貸款展期:期限累計不得超過原貸款期限的一半.
長期貸款展期:期限累計不得超過3年.
貸款的基本要素
貸款的種類
貸款的期限
貸款的利率
信貸業務的一般規定
貸款利率
目前我國利率尚未市場化,所以,貸款利率決定權仍有人行掌握,但人行規定了各金融機構的貸款浮動權.
貸款利率要在貸款合同中載明.
"小額貸款利率實行風險定價原則,總行綜合考慮資金成本,央行基準利率,通貨膨脹率,經營成本,貸款損失風險,管理成本及金融市場行情等因素制定全國的貸款產品利率和浮動范圍.各一級分行信貸業務部根據自身實際經營情況和當地信貸競爭程度,在總行制定的貸款產品利率浮動范圍內確定各自的利率浮動區間及相應的利率優惠政策,並向總行報備."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小額貸款業務管理辦法
"在貸款利率上,應在法規和政策允許范圍內,綜合考慮借款人信用等級,貸款金額,貸款期限,風險水平,資本回報要求以及當地市場利率水平等因素,在浮動區間內自主確定貸款利率." ------中國銀監會《意見》
①人民幣貸款利率一般是按照總行規定的利率執行;
②貸款期間的利率變動根據總行規定執行;
③如果 貸款期限加上原期限達到新的利率期限檔次的,從展期之日起按新的期限檔次利率計收;
④逾期貸款利率按總行規定的利率執行;
⑤擠占,挪用貸款按總行規定的利率進行罰息;
⑥費率按總行的有關規定執行.
具體確定利率與費率時,還應根據國家金融政策的有關規定,客戶的具體情況,還款的風險,同業競爭,與客戶的關系,銀行的資金籌集成本等進行.
銀行信貸業務利率執行的一些基本政策
二,貸款利息的計收
1,正常貸款期限內的按貸款合同規定的利率計息.
2,貸款展期的則應把原貸款期限加上展期期限後,達到哪個檔次期限則按哪個檔次計息.
3,貸款逾期計收罰息.
貸款逾期之後對逾期本息計收罰息,逾期罰息採取按日計息的方式;逾期罰息利率為貸款執行利率基礎上加收50%
4,未按合同約定用途使用貸款需要按照罰息利率加收罰息 .
挪用貸款罰息利率為貸款執行利率基礎上加收100%.若貸款既逾期又違約,罰息利率擇其重者.
5,貸款貼息:根據國家政策,為了促進某些產業和地區經濟的發展,有關部門可以對貸款補貼利息.如國家助學貸款.
6,貸款停息,減息,緩息,免息.各商業銀行無權決定這些項目,必須按國務院有關規定具體辦理.這是對貸款銀行的保護和約束.
貸款的基本要素
貸款的種類
貸款的期限
貸款的利率
信貸業務的一般規定
信貸業務的一般規定
貸款對象
申請借款應具備的條件
借款人應當符合的要求
借款人的權利
借款人的義務
對借款人的限制
貸款人的資格
貸款人的權利
貸款人的義務
對貸款人的限制
貸款對象:
是指銀行對哪些部門,企業,單位和個人發放貸款.其實質是選擇貸款投向,確定貸款范圍和結構.
農戶小額貸款業務:對象主要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身體健康,具備勞動生產經營能力,能恪守信用的農戶或農村個體經營戶 ;
微小企業主貸款對象:主要為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准登記並有固定的生產經營場所,產品有銷路,經營有效益,經營者素質好,能恪守信用的各類私營企業主,個體工商戶和城鎮個體經營者等.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小額貸款業務管理辦法(試行)
"貸款對象應當是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或主管機關)核准登記的企(事)業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個體工商戶或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
----《貸款通則》
商業銀行貸款對象的確定:
一要反映信貸資金運動的本質要求
二要符合商業銀行貸款原則的要求
三要體現貨款投向政策的要求
1.經營的合法性
2.經營的獨立性
3.有一定數量的自有資金
4.在銀行開立基本賬戶
5.有按期還本付息的能力
申請借款應具備的基本條件
貸款對象
基本條件
+
=
貸款資格
借款人(自然人)應當符合的要求
借款人除具備貸款的資格,具有基本條件外,在貸款時還必須符合以下要求
1,具有合法身份證件或境內有效居住證明.
2,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3,信用良好,有穩定的收入和資產,具備按期還本付息能力.
4,管理機構另有規定的除外.
借款人(法人)應當符合的要求
借款人除具備貸款的資格,具有基本條件外,在貸款時還必須符合以下要求
1,依法辦理工商登記的法人,並且已經連續辦理了年檢手續;
2,有合法穩定的收入或收入來源,具備按期還本付息能力;
3, 已開立基本賬戶,一般存款賬戶;
4,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的有關規定,應持有貸款卡;
5,管理機構另有規定的除外.
借款人的權利
1,可以自主向主辦行或某一銀行的營業機構申請貸款.主辦行指基本賬戶所在銀行.
2,有權按合同約定提取和使用全部貸款.銀行強令企業在賬戶上保留資金會加大借款人的成本.
3,有權拒絕借款合同以外附加條件.
4,有權向貸款銀行的上級和人民銀行反映舉報有關情況.
借款人的義務
1,如實提供銀行要求的資料.開戶行,賬號,存貸款余額,企業情況.
2,接受銀行對企業使用貸款,生產經營情況的監督
3,按借款合同約定用途使用貸款.
4,按期償還貸款本息.
5,將債務轉讓給他人的應取得銀行的同意.債務人的變更直接影響銀行貸款能否收回.
6,有危機貸款安全的情況,應當及時通知貸款人,並採取保全措施.
對借款人的限制
不得在一個貸款人同一轄區內的兩個或兩個以上同一分支機構取得貸款.
不得向貸款人提供虛假的報表.
不得用貸款從事股本性投資.
不得用貸款在有價證券,期貨等方面從事投機經營.
不得從事房地產投機.
不得套取貸款用於非法貸款,獲取收益.
不得違反國家規定使用外幣貸款.
不得採取欺詐手段獲取銀行貸款.
貸款人的資格
貸款人必須是:
經國務院銀行監督管理機構批准經營貸款業務;
持有國務院銀行監督管理機構頒發的《金融許可證》;
並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准登記.
中國銀監會日前發布《關於銀行業金融機構大力發展農村小額貸款業務的指導意見》重點在以下幾方面對農村小額貸款業務相關制度作了調整和完善:
在貸款主體上,將發放農村小額貸款的機構拓展到所有銀行業金融機構.
貸款人的權利
要求借款人提供與借款有關的資料.
根據借款人的情況決定貸與不貸,貸多貸少,期限長短,利率高低等.
跟蹤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和財務活動.
可以從借款人的存款賬戶上劃收貸款.
借款人違反合同規定,銀行有權停止貸款發放.
在貸款即將遭受損失或已經遭受損失時可以採取緊急補救措施.
貸款人的義務
公布貸款的種類,期限利率等.增強透明性,便於借
款人自主選擇.
應當公開貸款審查的資信內容和發放貸款的條件.
對借款申請應給予及時答復.
應當對借款人的債務,財務,生產經營情況保密.
對貸款人的限制
貸款發放必須執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規定,不得向關系人發放信用貸款 .
不得給委託人墊付資金
嚴格控制信用貸款,積極推廣擔保貸款
銀行信貸基礎知識
貸款的程序
貸款程序的含義
貸款程序是指貸款的貸與不貸,貸多貸少,採取何種方式放貸
以及貸後跟蹤檢查保證貸款回收的這樣一個決策過程.
貸款的程序
貸款流程
LO
1.市場調查
2.申請
3.現場調查
4.貸款分析
5.信貸部門
6.放款
7.監控
8.保全
客戶(借款人)需要貸款,應以書面形式向郵政儲蓄的信貸相關部門提出貸款業務申請.
內容主要包括客戶基本情況,申請的信用品種,金額,期限,用途,擔保方式,還款來源及方式等.
客 戶 申 請
信貸相關人員負責接收貸款申請,對客戶基本情況及項目可行性進行初步調查,認定客戶是否具備發放貸款業務的基本條件,從而決定是否受理客戶申請.
對同意受理的信貸業務,信貸部門根據信貸業務品種,通知客戶填寫統一制式的申請書,同時提供相關資料.
3. 關於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問題(500分相贈)
相關論文文獻,需要的話我幫你下載
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初探
http://lsg.cnki.net/grid20/detail.aspx?QueryID=1326&CurRec=1
摘要: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經濟核心區。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浦東開發開放以來,該地區保持著高於全國平均發展水平的速度快速發展,對全國經濟起到了強有力的拉動作用。21世紀將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及產業國際轉移的時機,該地區也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一方面,地區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外商來此投資的熱潮不減,區域間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增多;但另一方面,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高,能源缺乏,交通緊張,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等問題也日益顯著,影響著地區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從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入手,從協調社會、經濟、環境之間的關系角度,探討了解決問題的途徑。
推薦一本書,你問的問題裡面都有涉及
《 長江三角洲發展報告2005--經濟增長與城市化進程》
http://www.amazon.cn/mn/detailmore?showtype=3700&ref=DT_SMV-DT&prodid=zjbk237832
長江三角洲地區外商直接投資與地區經濟發展
http://www.7139.com/lunwenjj/gm/200703/84800.html
4. 請問研究余額寶發展前景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是什麼
余額寶的發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其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值得肯定;
還記得是在2010年使用余額寶的,那時候余額寶的網購功能加上隨後的支付寶的理財功能極大的吸引了大批的屌絲消費群;
另外,它的出現對於打破目前國內金融界的「國有銀行獨占鰲頭,銀行為代表的間接融資為主」的主題格局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理論方面,首先它是在網路發展加智能統計分析等基礎上進行的,最最重要的是迎合了最大多數消費群體的「購物+理財」的需求。相關的文章,你可以以「互聯網金融」和「祁斌:大國的興起與衰落」為標簽,搜索下相關的文章,寫的非常棒。
有空的時候,建議讀讀這些大師的文章,非常有學習的意義。引人思考,促人進步。
5. 我國商業銀行的現狀
根據《中國銀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前瞻》分析,作為今年全國兩會的熱點話題,國內首批民營銀行試點何時「出籠」,則被頻頻提及。就在千呼萬換之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回應說,目前已確定5個民營銀行試點方案。分別由參與設計試點方案的阿里巴巴、萬向、騰訊、百業源、均瑤、復星、商匯、華北、正泰、華峰等民營資本參與試點工作。業內預計將會有5家民營銀行在年內成行。
就在稍早之前,一個余額寶已經令傳統銀行「如臨大敵」,紛紛聯手「剿殺」而後快,而如今民營資本獲批進入金融領域,更是讓傳統銀行業雪上加霜,這無疑會給當前傳統銀行業和傳統監管方式帶來「極大挑戰」。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傳統民間資本外,這次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金融巨頭也參與到民營銀行試點中來。筆者認為,馬雲曾經立誓要「做攪局的鯰魚,改變銀行」的豪言恐不幸成為現實,傳統銀行業唯有絕地反擊,已別無他法。
6. 對核心資產的投資借款需求是否屬於長期融資需求
要論述這個問題 首先的了解項目融資和風險投資的相關知識項目融資(project financing)是以特定項目的資產、預期收益或權益作為抵押而取得的一種無追索權或有限追索權的融資或貸款。該融資方式一般應用於現金流量穩定的發電、道路、鐵路、機場、橋梁等大型基建項目,目前應用領域逐漸擴大,例如已應用到大型石油化工等項目上.由於項目融資的結構復雜,因此參與融資的利益主體也較傳統的融資方式要多。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項目公司、項目投資者、銀行等金融機構、項目產品購買者、項目承包工程公司、材料供應商、融資顧問、項目管理公司等。 項目公司是直接參與項目建設和管理,並承擔債務責任的法律實體。也是組織和協調整個項目開發建設的核心。項目投資者擁有項目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權,除提供部分股本資金外,還需要以直接或間接擔保的形式為項目公司提供一定的信用支持。金融機構(包括銀行、租賃公司、出口信貸機構等)是項目融資資金來源的主要提供者,可以是一兩家銀行,也可以是由十幾家銀行組成的銀團。 項目融資過程中的許多工作需要具有專門技能的人來完成,而大多數的項目投資者不具備這方面的經驗和資源,需要聘請專業融資顧問。融資顧問在項目融資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項目融資的成敗。融資顧問通常由投資銀行、財務公司或商業銀行融資部門來擔任。 項目產品的購買者在項目融資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項目的產品銷售一般是通過事先與購買者簽訂的長期銷售協議來實現。而這種長期銷售協議形成的未來穩定現金流構成銀行融資的信用基礎。特別是資源性項目的開發受到國際市場需求變化影響、價格波動較大,能否簽訂一個穩定的、符合貸款銀行要求的產品長期銷售協議往往成為項目融資成功實施的關鍵。如澳大利亞的阿施頓礦業公司開發的阿蓋爾鑽石項目,欲採用項目融資的方式籌集資金。由於參與融資的銀行認為鑽石的市場價格和銷售存在風險,融資工作遲遲難以完成,但是當該公司與倫敦信譽良好的鑽石銷售商簽定了長期包銷協議之後,阿施頓礦業公司很快就獲得銀行的貸款。風險投資就是將資金投向蘊藏失敗危險的高新科技高成長性公司或項目上,期望獲得高收益的投資行為。以中國國有銀行目前的內部經營管理水平和中國所特有的資本產生和擴大的機制,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都不能阻止銀行爛帳的不斷產生,否則早在九五年之後銀行就不應該繼續增加那些完全沒有理由產生的爛帳了。銀行上市之後,最大的可能是使爛帳產生的速度加快,再加上失去國家信用的可靠支撐,上市銀行會比上市的其他工商企業更快地走向滅亡。上市的某個工商企業倒閉對社會的影響不會太大,但上市的銀行失去信用則是中國民眾無法接受、也是社會承擔不起的。 所以投資銀行在某種程度上給項目融資和風險投資予以經濟後盾,使得融資或風險投資更可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