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以前給中國的無償代款是什麼意思
就是沒有利息那種。2戰結束以後,日本對中國的援助還是蠻大的,而且每年世界都會對中國有援助。截止到2010年,日本對中國援助是最大的,每年都有幾十個億。凡是不能只看到一面,這就是中日友好的一面。
②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我國為什麼放棄了日本的賠款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上午9時,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軍大本營,在密蘇里號主甲板簽署投降書。
若不是當年我國主動放棄戰爭賠款,恐怕也不會有無息貸款的經濟援助。
③ 為什麼日本每年要向中國提供巨額的經濟援助,為什麼今天突然又減少
日本從上世紀70年代後期通過無息貸款的形式每年給我們大量的經濟援助主要是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當時中國和美國建交,共同應對蘇聯的擴張,在這個大背景下,中日關系達到歷史的最好水平。二是,中國政府提出放棄日本的對華戰爭賠款,日本人投桃報李,就通過無息貸款的方式給我們經濟援助。三是,那個時期日本對歷史的態度還是比較客觀的,認為日本對中國的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很大的傷害,日本有義務對中國進行補償。
但是後來中日關系一直不是太好,日本右翼勢力開始抬頭。日本對華的貸款從2000年以後一直都在減少,並不是今年突然減少的,只是今年比較明顯,關注度比較高一點而已。
④ 二戰後日本有沒有對中國的援助 戰結束後日本給中國
對汶川大地震的援助
日本政府好像是捐了5億三千萬日元,摺合美元近500萬,好像是除了沙特外其他國家裡捐的最多的了。日本雅虎上日本紅十字會網上募捐額已經超過8000萬日元了,估計很快就會超過1億的。到處的24小時便利店門口也都貼著給中國四川地震募捐的倡議。日本各大連鎖便利店,在每個店中都設置了四川地震捐款箱,就是說日本各地城市鄉下,街頭巷尾,所到之處都有一個小小的盒子連著中國,連著四川。哪怕僅是將找回的一日元零錢塞進裡面,哪怕換來一瓶水一個麵包,積少成多,都在為四川災民出一把力。這次日本挺積極的。
日本企業捐的也很多,索尼集團16日下午緊急決定在原有捐款400萬人民幣的基礎上追加270萬元用於抗震救災工作,至此索尼集團捐款已增至約670萬人民幣(摺合1億日元)。同時,索尼集團各相關企業員工的自願捐款還在進行中,捐款數額每天都有大幅增加。,松下電器產業公司當天宣布,集團將提供總價值1000萬元人民幣的捐款和物資援助。這一金額超出了公司對2005年美國南部「卡特琳娜」颶風災害的援助額,規模前所未有。日本超市業巨頭永旺公司創始人岡田卓來到中國駐日本大使館,代表公司向中國四川地震災區捐助1000萬日元(約合67.26萬人民幣)。夏普公司也決定以集團名義捐贈約3000萬日元(約合200萬元人民幣)。歐姆龍公司將提供3000萬日元捐款和300個血壓計、200支體溫計和100個血糖計。衛材葯業公司將提供總額1億日元的捐款和物資援助。據稱救援物資將包括飲用水、紙巾和暖氣設備等。佳能(日本國內集團)1億5000萬円、中國公司100萬元(約1500萬円)總計約1600萬元。日立公司1億2000萬日元(含物資)……
日本派出的救援隊也已抵達了四川。
目前消息,日本人民和企業政府已經捐款超過12億日元,合人民幣7719.6多萬。
感想:除過日本右翼分子,日本的普通國民還是很善良、友好的,每個國家都有壞人,但每個國家,好人還是比壞人多。這次日本做的確實比美國、韓國、還有歐洲一些國家好。
⑤ 日本給中國提供了30年的免息貸款,是真的嗎
從別的國家貸款並不就是因為沒有錢用。
政府的預算都是要經過議會(全國人大)的批准,每一分錢都要按照預算案來用,預算以外的支出有時候就可以用別國提供的貸款。
利用國外貸款的原因和作用很多,比如日本貸款都是日元,最後都必須從日本購買產品,有平衡進出口的作用。
這個問題很復雜,國家怎麼用錢,不能跟一家一戶相類比的。
⑥ 日本對中國戰爭賠款沒賠是怎麽回事
新近出版的《黨史文匯》刊物刊登署名「王先勇」的文章,披露了二戰後中國放棄對日戰爭賠償要求的始末,指出中國政府放棄戰爭賠償,是從當時大局出發顧全民族大義之舉。
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後,清政府以戰敗國的身份付給戰勝國日本2.3億兩白銀作為戰爭賠償,這相當於當時清朝國庫3年的財政收入。靠這筆錢日本大力發展了重工業、軍火工業和教育事業。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飽受侵略戰爭蹂躪的中國卻沒有得到日本應有和及時的戰爭賠償。此後,由於時事變換,最終中國放棄了對日本的戰爭賠償要求。回顧這段歷史,不能不引起世人的深刻思考和感嘆!
美國違背諾言,從中作梗
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按照有關國際法和國際慣例,日本理應對中國人民進行賠償。
需要指出的是,在處理歐洲戰事賠款問題上,英美聯合起來與蘇聯分庭抗禮,而在太平洋戰場和處理日本問題上,美國認為其在對日戰爭中起了巨大作用,便以盟主的身份自居。盡管蘇聯憑借自己的實力和當時的地位與美國採取抗衡的態度,但美國採取有關措施和步驟,使之握有對佔領日本和處置問題的實權,操縱和包攬了日本賠償等事宜。當時的國民黨政府雖然表面上躋身四強,但在賠款事宜中所起的作用很有限。
1945年由中、美、英三國發布的《波茨坦公告》中,第一次明確了日本賠償的原則,日本可以保留維持其經濟運轉所必須的工業設備和實物,其餘的可以用來賠償。
戰後初期,美國對於日本賠償的態度還相當積極,後來稍有動搖,但還是於1947年4月4日採取單獨行動,發動了「先期拆遷」。可是隨著美、蘇對立日益尖銳,再加上中國人民解放戰爭順利進展,美國的外交政策就有了根本性的轉變。在遠東方面,美國亟盼建立一個反蘇反共的基地,而環顧全球,只有在它控制下的日本最符合這個條件。於是扶持日本、抵賴賠償,就成為美國的基本方針。
本來,按照1946年3月美國政府所制定的「臨時賠償方案」,「先期拆遷」計劃將提日本工業設備實物的30%作為直接受日本侵略國家的賠償物資,其中中國可得15%。但是,隨著時局的變化,美國為自己狹隘的戰略所考慮,對這個30%的賠償范圍一減再減。最後中國只得到了微不足道的一部分。這期間國民黨政府派出的中國首席代表吳半農多次嚴正交涉。但美國一意孤行,不予理會。
中國戰時損失,據國民黨行政院賠償委員會的估計,按當時價格計算,不下620億美元,而中國分得的賠償物資才約值2250萬美元,只佔萬分之三。中國分得的賠償物資中,最大、最新、最完整、最切合需要的成套設備首推吳港「11—5—5」海軍兵工廠的1.5萬千瓦發電設備一套;其次是同廠的200噸碼頭式起重機一具。中方得到通知後,立即派了幾位專家前往拆遷。就在這兩套設備拆卸時,美國政府於1949年5月13日向盟總頒發臨時指令,取消了「先期拆遷」計劃的執行,停止了日本對各盟國的賠償。至此,戰後對日索賠的事宜實際上已被美國腰斬。
國民黨為己私利,出賣民族大義
1949年下半年,美英協調策劃單獨對日媾和。此時,中國的局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民解放戰爭節節勝利,國民黨政權土崩瓦解。12月底,國民黨當局全部撤到了台灣。至1950年4月,印度、英國、印尼等國家承認了新中國。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加緊了單獨對日媾和的工作。
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初,作為當時國民黨政府首腦的蔣介石,也曾有過對日索賠的打算。此時,台灣當局為得到美國的支持和幫助,在日本賠償問題上一改原來的積極立場,轉而專看美國的臉色行事,對美國對日和約七原則和備忘錄採取「無可奈何」的態度——關於賠償問題,台灣當局表示可酌情核減或全部放棄。
國民黨對日索賠態度的轉變,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還在於蔣介石堅持反共而對日本反共政府採取的所謂寬大、不進行報復的政策,以實現它以中國合法政府的身份參加對日和約的簽字。因為日本曾在此前威脅說,要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談判,簽訂雙邊條約。其實,這是外交家出身的日本老官僚吉田茂玩的一個陰謀,目的是迫使台灣當局在談判中作出讓步,放棄戰爭賠償,與日本媾和。
1952年2月17日,台灣與日本和約談判正式開始。談判幾經周折,台灣當局多次妥協讓步,綜觀整個簽約過程,台灣當局為求得一個所謂「中國合法政府」代表的形象,處處委曲求全,步步退讓,為一黨一派之私利出賣民族大義,在戰爭賠償等實質問題上徹底放棄,令每個正直的華夏子孫羞愧。
中國政府從大局出發,放棄戰爭賠償
1952年4月27日,台灣當局與日本簽訂所謂的「日華條約」,雙方宣布「結束戰爭狀態」,建立所謂的「外交關系」,對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給予了強烈的譴責。而此時,中國大陸與隔海相望的日本的關系還處於冰凍期。日本政府追隨美國採取敵視新中國的政策,為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設置了不少障礙。
隨著民間貿易與文化交流的不斷發展,到60年代前期,中日交往實際上進入了半官半民階段,恢復日中邦交已為期不遠。但恢復邦交,必然要對戰後日本賠償問題作出決定。在這一問題上,我國領導人表示了向前看的姿態。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並立即將蔣介石的代表從聯合國的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中國成為聯合國成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70年代初,由於國際戰略格局發生變化,美國外交政策實施了兩項重大轉變:一是美國承認中國並對建立外交關系進行談判;二是徵收10%的進口稅,主要目的是打擊日本,同時停止美元和黃金的兌換。這兩項與日本關系極為密切的政策出台,美國人事先卻沒有打個招呼,而是以一種突然襲擊的方式,狠狠打擊了精神上毫無准備的日本。這一切大大刺激了日本政界。他們不能不反躬自問,對華政策上緊跟美國是否做錯了。
不久,不得人心的佐藤政權垮台,田中角榮出任內閣總理大臣。田中就職後立即宣布把日中邦交正常化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隨著邦交正常化時機的成熟,戰爭賠償問題又一次擺在中日兩國政府的面前。
在田中訪華之前,他曾表示,如果對方提出賠償,只要數額適當,他打算賠!
1972年7月以後,中國為實現與日本邦交正常化進行積極的准備,周恩來總理就放棄戰爭賠償問題作了下述指示:第一,中日邦交恢復以前,台灣的蔣介石已經先於我們放棄了賠償要求,共產黨的肚量不能比蔣介石還小。第二,日本為了與我國恢復邦交,必須與台灣斷交。中央關於日本與台灣的關系,在賠償問題上採取寬容態度,有利於使日本靠近我們。第三,如果要求日本對華賠償,其負擔最終將落在廣大日本人民頭上,這樣,為了支付對中國的賠償,他們將長期被迫過著艱難的生活。這不符合中央提出的與日本人民友好下去的願望。
周總理的態度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博大襟懷,也代表了一個泱泱大國的寬容大度和長遠眼光。
1978年8月12日,在北京發表了《日中共同聲明》,中日兩國簽訂了《日中和平友好條約》,同年10月23日生效。二戰結束後,蘇聯從德國獲得120億美元的戰爭賠償;猶太人從德國獲得600億美元的賠償。而中國政府從中日人民世代友好的願望和長遠利益出發,放棄了賠償要求。
必須指出的是,中國政府雖然放棄了對日本的戰爭賠償要求,即放棄了1200億美元國家間的賠償要求,但是,就日本軍國主義戰爭罪行的賠償要求——1800億美元的國民賠償要求,中國政府在任何場合都沒有宣布予以放棄。這種對受害賠償要求的保留,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符合國際法的向日本提出受害賠償的機會。(
⑦ 中日建交後,日本國歷年來對中國的無償援助和無息貸款
1979年12月5日,大平正芳首相訪華,承諾向我提供第一批政府貸款。從這年起,日本政府開始向中國提供日元貸款。
日本向我國提供的政府貸款約占我同國外官方資金合作的40%以上,居首位。自1979年起日本共向我提供四批日元貸款,合計25809億日元。第一批日元貸款(1979-1983年)3309億日元;第二批日元貸款(1984-1990年)4700億日元;
第三批日元貸款(1990-1995年)8100億日元;第四批日元貸款分為批(1996-1998年)5800億日元、(1999- 2000年)3900億日元。
此外,1979年至1995年日本向我國提供三批能源貸款,合計17000億日元。第一批能源貸款4200億日元;第二批能源貸款5800億日元;第三批能源貸款7000億日元。
自1979年至2000年3月,日本政府對我國提供無償援助共計1153.56億日元。2002年3月,日本政府決定大幅削減對華日元貸款,2001年度的對華日元貸款數量削減為1,600億日元,與上年相比減少25%。
2006年日本向中國提供623億日元貸款.2007年為463億日元.許多年份的資料都查不到了,只查到至2004年,日本一共向中國提供了大約35000億日圓的貸款.再加上2006 2007的和無法查到的2005年的(參考2006 2007也可以知道2005大約700-800)。
37000億日圓.摺合人民幣3000億。但是匯率我是按今天的算的,1979年跟現在的匯率肯定不一樣,這筆貸款放到今天,應該值7000-10000億人民幣。
(7)日本無息貸款給中國結束擴展閱讀:
中日兩國盡管社會制度不同,應該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關系。兩國邦交正常化,發展兩國的睦鄰友好關系,是符合兩國人民利益的,也是對緩和亞洲緊張局勢和維護世界和平的貢獻。
(一)自本聲明公布之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國之間迄今為止的不正常狀態宣告結束。
(二)日本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重申: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國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並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條的立場。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決定自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九日起建立外交關系。兩國政府決定,按照國際法和國際慣例,在各自的首都為對方大使館的建立和履行職務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並盡快互換大使。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布: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放棄對日本國的戰爭賠償要求。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同意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各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兩國間持久的和平友好關系。
根據上述原則和聯合國憲章的原則,兩國政府確認,在相互關系中,用和平手段解決一切爭端,而不訴諸武力和武力威脅。
(七)中日邦交正常化,不是針對第三國的。兩國任何一方都不應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
(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為了鞏固和發展兩國間的和平友好關系,同意進行以締結和平友好條約為目的的談判。
(九)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為進一步發展兩國間的關系和擴大人員往來,根據需要並考慮到已有的民間協定,同意進行以締結貿易、航海、航空、漁業等協定為目的的談判。
⑧ 日本為什麼要給中國無息貸款的援助呢
背景資料:日本對華日元貸款 日本的對華經援始於1979年,對華援助包括有償資金合作(日元貸款)、無償資金合作和技術合作。日元貸款是日本對華「政府開發援助」的重要組成部分。日元貸款在中國接受外國政府貸款總額中佔40%左右。 從1979年到2000年度,中國共向日本申請了4批日元貸款,總額2.65萬億日元。此外在2000年度,日本向中國提供了172億日元的特別貸款,用於北京地鐵和西安咸陽機場的改建工程。2001年度以後,對華日元貸款採用單年度方式,2001年度共提供1613.6億日元的政府貸款。 日元貸款數額大、期限長、利率低、不附加條件,在中國的能源、資源開發等基礎產業、交通通信等經濟基礎設施,以及農林、城建、環保等領域發揮了積極作用,為中國帶來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日本對亞洲包括對中國提供的經援,實際上體現了日本政府重視亞洲,願同亞洲各國發展友好合作的政策意向。日本的對華援助也與中日恢復邦交時中國放棄戰爭賠款有關。 日元貸款雖然是低息優惠貸款,但也要連本帶息償還。事實上,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中國的日元貸款就已進入了償還期。據統計,中國迄今已償還累計約1.5萬億日元的本息。 新華網 2004年12月12日
記得採納啊
⑨ 二戰結束後,為什麼中國放棄了日本本應交付的1200億美元的戰爭賠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凡是參與作戰的各個國家都陷入了百廢待興之中。一般來說,戰爭結束之後,戰勝國是有權向戰敗國索要戰爭賠款的。而我們中國卻放棄了日本戰敗的1200億元戰爭賠款,這背後的原因主要有三點:當時美國從中作梗、國民黨政府出賣民族大義、中國政府從大局觀考慮放棄賠款。
1972年,中日關系發生了轉變。我國國內處於對經濟發展的考慮,這是放棄對日本索要1200億美元賠款,不過我們需要日本向我國提供5億日元的無息貸款。這在當時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幫助,也正是因為此幫助我們在短短的30年間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時的決策放在現在來看不得不說,是十分有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