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利率市场化先取消贷款利率下限而不是存款利率上限
应该同时取消指令型存贷利率,让市场决定利率,让银行竞争提高资金效率。但我们的银行大部分国有,为了照顾到它们脆弱的心灵,(防止混乱甚至倒闭)。让它们有一段适应期,才决定先放开贷款,后放开存款,因为贷款对银行运行成本影响小,存款对银行运行成本影响大。
㈡ 银行贷款利率有上限吗
央行放开了银行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对银行贷款利率上限不再做限定,下限为0.9倍基准利率。不过对信用社贷款利率仍有上限限制,要求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不得高于2.3倍基准利率。 是同期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这点和民间借贷的一样原则上对于贷款利率上浮不设上限,
但是贷款利率(或者民间借贷利率)超过同期贷款利率的四倍即可定义为不受法律保护的高利贷,所以上浮空间有限。
现在商业贷款的基准利率是:短期贷款六个月(含)5.6%;六个月至一年(含)6%;一至三年(含)6.15%;三至五年(含)6.4%;五年以上6.55%
㈢ 住房贷款利率为什么执行上限放开,下限管理呢
为了避免各银行间恶性竞争
㈣ 为什么要管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
利率水平是一种金融工具按照其内在价值确定的市场价格。既然金融工具是一种商品,其价格理所当然地应由市场供求来决定,而非简单地由政府行政干预来调整。但中国目前实行的是“双轨制”的利率体系——行政管制的利率体系和市场化的利率并存。
在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利率水平无法反映真实的市场供求关系,无法反映人民币这种货币资金的市场价值或真实价格。这为那些可能同时参与多种融资活动的机构提供了大量套利机会,并使得已经市场化的利率在形成机制上和经济效果上存在极大的扭曲。
上述弊端迫切需要中国实现利率市场化。所谓利率市场化,其内涵是,政府逐步放松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并取消间接影响利率水平的调控方式,让市场供求在利率水平决定中发挥主导作用,形成一个以国家间接调节为指导、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参照、市场利率为主体的多元化利率体系。
事实上,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已近20年。改革的总体思路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不过,因商业银行改革不到位、央行利率调控体系不完善,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改革还面临诸多挑战。
在当前条件下,若完全放开利率管制,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银行间恶性竞争导致金融秩序混乱;银行为争揽存款上调利率,吸引外资热钱大量涌入,冲击国内货币金融市场;贷款利率过高,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进一步加剧,实体经济受损,更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推进。因此,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公司治理结构达到相应水平,风险管控能力和市场化要求应适应,其次要求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和水平同步提升。
以上内容,虽有引用,更有原创,请采纳,谢谢!
㈤ 为什么要放开贷款利率
首先国家基准利率是4.35%,但是每个地方的利率都是不一样啊,还有要看你资质的优质情况,还有就是信用贷款跟抵押贷款的利率也是不一样的。申请的业务品种、信用状况、担保方式等因素进行综合的定价
贷款需要准备四大类资料:
1、个人身份证明:身份证、居住证、户口本、结婚证等信息;
2、提供稳定收入来源证明:银行流水单,劳动合同等;
3、提供稳定的住址证明:比如房屋租赁合同,水电缴纳单,物业管理等相关证明;
4、银行规定的其他资料。
㈥ 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顺序问题
个人认为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总体原则是平缓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现有银行的冲击,防止出现国外曾出现的中小银行倒闭潮,毕竟中国那么高的储蓄率,很多人一辈子的继续都在银行,而且在国人的眼中银行里的钱是绝对安全的,一旦说我存了一辈子的钱突然就没了,社会稳定会受到影响,且大家都知道银行的股东们都是谁。因此,循序渐进是利率市场化推进的确定选择,(这里确实是要参考国外模式,利率市场化初期的美国,曾经有段时间华盛顿没有一家银行正常营业)
为何先放开贷款利率
在我国银行贷款是低价资金,属于稀缺资源,供不应求,因此放开贷款利率的影响很小,银行的定价体系基本不会出现较大调整,央行每季度都有统计,只有10%左右的贷款(数字不记得了)是低于基准利率发放的,银行依旧是小客户高价也不放贷,大客户低利率也抢着放。证据一是银行的风控政策和体系没出现调整(至少公共没听说),二是在放开上下限之后基准,低于基准和高于基准三档的比例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简言之,先放开影响不大的贷款利率. 而贷款利率的上下限先后其实影响不大,但放开上限至少不会伤害银行,因此也就先放开了。
为何存款利率上限最后放开
这里先指出存款利率下限放开早于贷款利率下限。
放开存款下限毫无意义,在储户眼里银行都是安全的,没特殊偏好的情况下谁给的利率高就存在哪,特别在我国长期实际负利率的情况下(当然官方统计数据不这么认为)。
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对银行的影响较大,具体表现就是如果银行可以以高利率吸收存款,行业内的吸储竞争就要展开,代价就是各家支付的利率都要上升,证据是在2012年央行允许利率上浮10%后,所有银行的利率均出现了上浮,城商行一步到位,股份制银行和大型国有行部分上浮,2013年几乎所有的股份制银行也已经上浮到位。这意味着在利率市场化初期贷款利率定价没有重大变化时,如果贸然放开存款利率,一些实力较弱的小银行就会面临无法拉到存款,或拉存款利率过高导致利差过小进而导致亏损,经营困难甚至倒闭。
未来关注利率市场化我觉得只需要关注下面两个最关键问题
基准利率何时形成,是否有效
存款保险制度何时出台,是否有效
这两个问题解决之前存款上限不会放开。
附个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图给你
㈦ 目前我国银行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实行下限管理是什么意思
贷款利率 有个最低利率限制 没有最高限制
㈧ 贷款利率上限是什么意思
贷款利率上限是什么意思?贷款利率上限[1]
是银行利率的一种,一般情况下比存款利率高,两者之差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贷款利率涉及财政与信贷,提高贷款利率,扩大存贷利差,会增加银行利润,同时,会减少企业利润,减少财政收入;反之,降低贷款利率,减小存贷利差,会减少银行利润,同时,会增加企业利润,从而增加财政收入。贷款利率上限就是由国家金融权力机构人民银行制定和出台的专门针对办理贷款的限度,最多可以贷多少的具体执行标准的一个最高额度的设定.2004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进行调整,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了0.27个百分点,由现在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的基准贷款利率由5.31%提高到5.58%,目前看来,金融市场的绝大部分关注重点都放在对利率水平的调整上面。实际上,更为值得关注、同时对中国未来金融市场发展影响非常深远的一个新的进展,是与此次利率调整伴随推出的:利率市场化,特别是除城乡信用社之外的贷款利率上限的取消;即使是城乡信用社,波动幅度也进一步扩大为基准利率的2.3倍。如果按调整以后的一年期的基准利率5.58%来算,城乡信用社可以在5.04%到12.83%的较为宽广的区间内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对于金融资源的配置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