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源地贷款能完全在网上办理吗
可以。在生源地贷款官网上提交申请。然后在当地乡镇准备相关资料。
2. 生源地贷款申请完成后还有什么需要在网上办理的了
就是在网上把那张表导出来盖章。。。你直接去民政或者资助中心附近的复印店,那里的老板特别清楚,会知道你还缺什么
3. 怎样在网上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
这个应该要本人去当地办理吧。
4. 怎么网上办理助学贷款
办理助学贷款的流程:
贷款受理部门提出贷款申请;
准备材料 。准备相关材料到当地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登记并领取《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借款人需将申请表填写完整并印章齐全;
审核材料 。借款人及共同借款人本人到登记领表的县(市、区)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出具身份证明材料(含借款学生及共同借款人身份证及复印件、学生证或录取通知书、户口簿)复印件需要两份、申请表和邮储账号,县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对材料进行审查;
签订合同 。借款人及共同借款人本人签订《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款合同》,签订借款合同同时授权邮政储蓄银行从上述账户中扣收贷款本息;
合同回执寄返。借款合同签订完毕后,学生可持合同到高校报到,从2011年起学生只需到高校资助中心办理电子回执,无需再邮寄纸质回执。报到后30日内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部门未收到回执(最迟不得超过10月30日),视同学生撤销借款申请;
贷款发放与支付。根据合同约定,邮储银行将在合同约定日期发放贷款,并将贷款资金电汇至借款学生所在高校指定账户;
偿还贷款。借款学生毕业后,学生及其共同借款人负责按借款合同约定,按时在个人账户中存入足额资金。
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条件: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诚实守信,遵纪守法;
已被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专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录取,取得真实、合法、有效的录取通知书的新生或高校在读学生;
学生本人入学前户籍、其父母户籍均在本市、县(市、区);
家庭经济困难,所能获得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在校期间完成学业所需的基本费用;
银行规定的其他条件。
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材料:
国家助学贷款申请书;
本人学生证和居民身份证复印件(未成年人须提供法定监护人的有效身份证明和书面同意申请贷款的证明);
本人对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说明;
学生家庭所在地有关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学生本人对其提供证明材料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银行规定的其他资料。
5. 生源地助学贷款放款受理后能更改学校账户吗
这种问题,应该直接问贷款银行,一般来说是可以的
希望可以帮到你,满意请采纳
6. 生源地助学贷款怎么网上办理
如果是中学贷款的话,在你达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然后登录你们的数学网站上进行注册,然后选择助学贷款的申请就可以了。
7. 我是河北省的,我想要知道如何修改生源地助学贷款在网上
http://syd.he.e.cn/login.aspx?ReturnUrl=%2fstudent%2fstudent_jbxx.aspx
这是贷款的系统,可以去看看
8. 在网上申请了助学贷款,但是不想办了,怎么取消
首先两种情况,即使成功了通知你前往办理的时候,你不去就可以了。
首先,你没签合同那就没有履行合同的义务,生源地贷款更不会强迫你去办,这本身就是国家的贴息贷款。其次,你不签合同就视为你放弃了办理,即不签就会自动取消,不放心的话可跟你们当地教育局负责这个的工作人员确认。再,不会对你的征信有影响,因为你都没签合同那么这个借贷关系就没有形成,那么助学贷款的放款方(国家开发银行)就没办法上传你的数据至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又,你网上填的信息不会被泄漏,因为能看到这些信息的人需要权限,泄漏风险很大,这个系统一般也没人敢黑。最后,作为大学生或者准大学生,学长建议你:除了得到答案之外应该更多的去思考,了解背后的规则,机制,以上我回答的都可以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找到相关规定,当然需要你自己阅读理解条款背后的意思。最后,祝大学生活快乐。
9. 国家开发银行高校助学贷款怎样进行网上申请
一、注册学生在线服务系统:
登录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信息网(www、csls、cdb、com、cn),注册学生在线服务系统(生源地);
温馨提示:如学生的《学生证》原件遗失,可由高校开具的《学生在校证明》代替,县级资助中心留存《学生在校证明》原件。学生可登陆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信息网点击生源地学生在线服务系统左侧生源地助学贷款介绍中查看助学贷款范围。
(9)生源地贷款怎么改成网上受理扩展阅读:
生源地助学贷款支持对象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诚实守信,遵纪守法;
3、已被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专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录取,取得真实、合法、有效的录取通知书的新生或高校在读学生;
4、学生本人入学前户籍、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户籍均在本市、县(市、区);
5、家庭经济困难,所能获得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在校期间完成学业所需的基本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