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认定骗取贷款罪的几个问题
骗取贷款罪,是刑法修正案(六)新增的罪名,是指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该罪是对贷款诈骗罪难以证明“非法占有”目的之缺陷的补救性立法。通过对该罪的立法,可以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对于可能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但缺乏充分、确凿的证据予以证明的贷款诈骗行为,转而以骗取贷款罪论处;第二,对于有证据证明没有“非法占有”目的但给银行造成了重大损失或具有其他严重情节,从而给金融管理秩序造成严重危害的骗贷行为,以骗取贷款罪论处。认定骗取贷款罪,有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关于“欺骗手段”的认定
该罪的“欺骗手段”,是指足以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手段。如果仅仅是手段有瑕疵,但不足以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就不构成该罪的“欺骗手段”。
足以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欺骗手段,比较常见的是虚构投资项目、虚构担保单位、虚设抵押物、虚构贷款用途。就笔者对广州地区骗取贷款案件司法实践的观察,以虚构贷款用途作为欺骗手段的案件较为常见。
二、关于“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认定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涉嫌下列情形之一,可以认定为“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
(一)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
(二)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
(三)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多次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的;
(四)其他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
㈡ 如何认定是否构成骗取贷款罪
骗取贷款罪,是指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骗取贷款一百万元以上者,给予法律追究。
㈢ 企业老板要骗取贷款,知情会计会犯罪吗
骗取贷款罪是《刑法修正案(六)》新设罪名。刑法第175条规定的多种犯罪之一,“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于2010年5月出台的《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下称《规定(二)》)第二十七条规定,凡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等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或者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等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或者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多次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的,以及其他给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以上简称“四种情形”),应予立案追诉。在此之前,公安部经侦局已率先于2009年作出了《关于骗取贷款罪和违法发放贷款罪立案追诉标准问题的批复》,其基本精神与上述规定也是一致的。不过应注意该解释的溯及力问题。关于刑事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两高”《关于适用刑事司法解释时间效力问题的规定》确立的是“无旧从新,有旧从旧兼从轻”的做法,且规定对于在司法解释施行前已办结的案件如果无错误就不再变动。
知情会计参与犯罪一样按法行事。
㈣ 股东可以是骗取贷款罪主体吗
你好,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主体是自然人和单位,客体是破坏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客观方面是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
㈤ 刑法上 情节严重 和 情节特别严重 具体怎么划分
刑法上 情节严重和情节特别严重具体怎么划分,取决于具体案件。如行贿罪,行贿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不满五百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九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行贿数额在五百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九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
参照《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犯行贿罪,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九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行贿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不满五百万元的;
(二)行贿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一百万元,并具有本解释第七条第二款第一项至第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的;
(三)其他严重的情节。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造成经济损失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不满五百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九十条第一款规定的“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参照《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犯行贿罪,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九十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
(一)行贿数额在五百万元以上的;
(二)行贿数额在二百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五百万元,并具有本解释第七条第二款第一项至第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的;
(三)其他特别严重的情节。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造成经济损失数额在五百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九十条第一款规定的“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
(5)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骗取贷款扩展阅读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条,对犯行贿罪的处罚;关联行贿罪。对犯行贿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情节特别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对侦破重大案件起关键作用的,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㈥ 黄俊钦的受审详情
2011年03月30日,黄光裕的哥哥、新恒基集团老板黄俊钦在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受审。在被抓两年零4个月后,这位被黄光裕笑称“比自己还有钱”的富豪,终于等来了清算原罪的审判日。现年44岁的黄俊钦被控合同诈骗、内幕交易、偷越边境、单位行贿4项罪名。
上午8时20分,5辆囚车到达法院,所有车辆均倒车驶入提押通道。从囚车后门走出的黄俊钦面容整洁,头发梳得一丝不乱。他上身穿灰白色夹克,衣服敞开,内着衬衫,下身着灰白色的笔挺西裤,老板派头依旧。法警特意将黄俊钦所乘囚车被安排在最靠近暂看室门口的位置,令他可以迅速进入楼中。此案共有6名被告人。记者看到第二被告北京市新恒基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于星旺身穿病号服,应是从医院提至法院受审。
2008年11月18日,黄光裕案发被抓。身为兄长的黄俊钦一开始时还曾出面反驳舆论,可他自己很快也被警方带走调查。2008年11月27日,黄俊钦因涉嫌内幕交易罪,被北京市公安局监视居住。2009年5月20日,在监视居住最长6个月的法定期限届满前,黄俊钦被北京市公安局以涉嫌内幕交易罪、贷款诈骗罪、合同诈骗罪逮捕。案件由警方移送至检察机关时,黄俊钦的罪名中一度出现重婚罪指控,但这一罪名最终未被检方列入起诉书。
为加快黄俊钦案的庭审进度,法院已于上个月进行了两天的庭前示证,还特意将今天的开庭时间提前至上午9时。庭审开始前,在法庭门外候审的黄俊钦神情平静,双目低垂,似乎在低头沉思。除于星旺身穿病号服,其余被告人均穿着便装。最后一名被告人是黄俊钦的妻子陈若文,她于2009年被抓,3个月后获得警方取保候审。 黄俊钦和陈若文都是广东人,后均获得香港居民身份。此案中,夫妻俩的共同罪名是偷越边境罪。据指控,黄俊钦向陈若文提供了1份身份信息虚假的港澳通行证。陈若文使用这个假证件,在4个半月时间内出入边境达30余次。公诉机关认为,两人情节严重,应当以偷越边境罪追究黄俊钦、陈若文的刑事责任。
9时整,庭审正式开始。此案的两家被告单位是黄俊钦名下的北京市新恒基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和北京新恒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两公司分别涉嫌合同诈骗罪、内幕交易罪和单位行贿罪。 1985年,19岁的黄俊钦带着16岁的弟弟黄光裕走出汕头农村北上创业,1年后转战北京。1993年,兄弟俩分家,黄光裕独自经营国美电器,黄俊钦转向房地产业。创业之初,资金匮乏的黄俊钦只能通过银行贷款筹集资金。十多年后的今天,在检察机关的起诉书中,黄俊钦被认定当年从中国银行北京分行骗取贷款共计4亿余元,他正是借此实现了开发房地产的第一桶金。
据指控,黄俊钦作为新恒基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为解决公司开发房地产项目的建设资金,于1996年5月至1997年9月间,指使该公司副总经理杨力夫用已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北京市恒基电器公司的名义,虚构急需采购进口家用电器以满足市场需求的贷款理由,先后骗取中行北京分行流动资金贷款2.09亿元人民币。
此外,黄俊钦与新恒基副总于星旺、杨力夫预谋后,于1996年9月至1997年12月,使用编造的北京静安物业发展有限公司营业执照,冒用该公司名义,先后骗取中行北京分行的外汇流动资金贷款150万美元,流动资金贷款1.5亿元人民币。1997年3月至4月,黄俊钦虚构购买房屋的事实,使用虚假购房合同和首付款收据,先后骗取中行北京分行的楼宇按揭外汇贷款877.551万美元。
在贷款过程中,黄俊钦指令公司财务人员制作了各个贷款公司的虚假财务报表,提供给银行用于申请贷款。检方指控,获取贷款后,新恒基总公司虽有归还能力,却未按期归还本金和部分利息。中行北京分行为降低贷款风险,先后于1999年、2002年两次将部分涉案贷款重组至新恒基名下。重组后,新恒基总公司虽有归还能力,却仍未按期归还贷款。
2004年6月,中行北京分行将上述贷款划转至北京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北京办事处。信达公司北京办事处继续催收,而新恒基总公司仍以资金紧张为由,不履行还款业务。2005年4月,信达方面将上述贷款(不包括877.551万美元)公开招标转让,黄俊钦指令其控制的关联公司中鼎鑫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低于债务总额的价格投标并中标,企图直接逃废债务1.4亿余元,因被发现系关联交易而叫停。直到黄俊钦案发后,新恒基总公司才将贷款本金全部归还。
据悉,当年为黄俊钦贷款打开方便之门的有中行北京分行行长牛忠光。2006年国庆前夕,牛忠光案发被抓,他的证言此次也出现在黄俊钦案的控方证据中。 2006年,中行骗贷案因审计败露后,公安部启动了对黄俊钦的立案调查,黄光裕也卷入其中。当时主办此案的就是公安部经侦局原副局长相怀珠。事后证实,在查办中行案的前前后后,相怀珠与其妻子李善娟,与黄氏兄弟均发生了利益往来。
2007年1月,黄光裕的鹏润房地产公司骗贷案已被撤案。而此时,黄俊钦和他的新恒基公司仍在调查中。黄俊钦被指控的单位行贿罪行,就在此时发生。2008年1月,黄俊钦得知相怀珠想让其女儿保送进清华大学,便积极运作此事。检方指控,黄俊钦明知公安部正在侦查新恒基公司涉嫌合同诈骗案,而且明知相怀珠是案件负责人,却积极帮助相怀珠办理其女儿上大学事宜,因故未成后,黄俊钦将人民币20万元交予公司下属张某,授意张某给予相怀珠夫妇。张某为携带方便,以20万元港币替换了20万元人民币,于2008年5月、6月间送至相怀珠家中。其间,张某多次向相怀珠转达了黄俊钦希望尽快结案,以消除对新恒基公司的负面影响的不正当请托。
据了解,新恒基公司骗贷案后于2008年8月获撤案处理。不过,在短短3个月后,黄氏兄弟再次因各自的内幕交易行为案发被抓。 2007年7月9日至8月31日,名不见经传的ST金泰连续拉出42个涨停,成为中国股市18年来涨停时间最长的一只股票。
作为山东金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俊钦当时就曾被证监会列入调查范围。尽管黄俊钦一再否认操纵股价,但如今内幕交易的事实已然清晰。只不过,与当年ST金泰从复牌前的3.96元一路涨至26.58元的妖股表现相比,起诉书确定的黄俊钦获利幅度的确算不上“丰厚”。
据检方指控,黄俊钦作为ST金泰的董事长及该公司第一大股东北京新恒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大股东北京新恒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于2006年9月接受上市公司总经理的建议,同意向该公司注入优质地产项目资产。
后黄俊钦于2007年2月9日至3月5日间,指令人员累计买入“ST金泰”、“*ST金泰”股票282余万股,成交额1011万余元。2007年7月9日,山东金泰上市公司公告披露了相关信息后,黄俊钦指令将282万余股股票全部卖出,成交额共计人民币2731万余元,获利1720余万元。
检方认定,这些非法获利,大部分被北京新恒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使用。
㈦ 现行刑法对骗取贷款罪立案是怎么规定的
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
(二)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
(三)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多次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的;
(四)其他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
㈧ 朋友想借用我的身份证注册公司,但我不是法人代表,请问作为注册人的我需要承担什么风险么
(1)因经营过错给公司造成损失,法定代表人需对该损失予以赔偿,根据《公司法》第150条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实际控制人操纵公司时存在虚构出资、抽逃出资,或者在诉讼过程中有隐匿、转移资产,或未经清算擅自处分财产等行为,挂名法定代表人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二、行政及刑事责任风险
(1)行政及刑事责任交叉的情形,我国《民法通则》49条规定:“企业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法人承担责任外,对法定代表人可以给予行政处分、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①超出登记机关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非法经营的;
②向登记机关、税务机关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
③ 抽逃资金、隐匿财产逃避债务的;
④ 解散、被撤销、被宣告破产后,擅自处理财产的;
⑤ 变更、终止时不及时申请办理登记和公告,使利害关系人遭受重大损失的;
(六) 从事法律禁止的其他活动,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即民事责任中,法定代表人的责任属于法定责任,不能以内部约定对抗法律规定的违法责任。
其他常见刑事责任“挂名法人”普遍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若企业实际控制人利用企业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挂名法人”虽然未直接参与,但明知实际控制人利用公司实施犯罪行为却不加阻止或放任实际控制人的,挂名法定代表人也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常见罪名包括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骗取贷款罪、重大责任事故罪、金融诈骗罪、侵犯知识产权罪、扰乱市场秩序罪等罪名。
三、其他责任
(1)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31条和最高院关于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的司法解释的规定,在公司因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而被申请强制执行时,人民法院可以对法定代表人采取相应强制措施,例如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被禁止高消费,不能坐飞机、办理银行贷款、信用卡受限等。
(2)影响自创公司
《企业法人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规定》第4条规定,担任因经营不善破产清算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董事、经理,并对该企业的破产负有个人责任,自该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三年的;
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并对该企业违法行为负有个人责任,自该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逾三年的,不得担任法定代表人,企业登记机关不予核准登记。
注意:
“法定代表人无需承担风险”的承若或者约定是无效的!
即使挂名法定代表人与实际控制人之间有类似“挂名法定代表人不参与经营和管理,也不承担相应的责任” 的免责约定,该约定也只在双方之间内 部有效,对外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法定代表人的法律责任是由法律明确 规定的,即法定的,按照法定效力高于约定的原则,故该免责约定并不能对抗法律规定,即对外无效。
说了这么多风险,最后提醒一下诸位:当“挂名”法定代表人需谨慎谨慎再谨慎,分红轮不到,担责却冲在前,这样的法定代表人我们可不当!
㈨ 朋友想借用我的身份证注册公司,我需要承担什么风险么
当“挂名”法定代表人有哪些风险呢?一、民事责任风险
(1)因经营过错给公司造成损失,法定代表人需对该损失予以赔偿,根据《公司法》第150条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实际控制人操纵公司时存在虚构出资、抽逃出资,或者在诉讼过程中有隐匿、转移资产,或未经清算擅自处分财产等行为,挂名法定代表人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二、行政及刑事责任风险
(1)行政及刑事责任交叉的情形,我国《民法通则》49条规定:“企业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法人承担责任外,对法定代表人可以给予行政处分、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①超出登记机关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非法经营的;
②向登记机关、税务机关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
③ 抽逃资金、隐匿财产逃避债务的;
④ 解散、被撤销、被宣告破产后,擅自处理财产的;
⑤ 变更、终止时不及时申请办理登记和公告,使利害关系人遭受重大损失的;
(六) 从事法律禁止的其他活动,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即民事责任中,法定代表人的责任属于法定责任,不能以内部约定对抗法律规定的违法责任。
其他常见刑事责任“挂名法人”普遍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若企业实际控制人利用企业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挂名法人”虽然未直接参与,但明知实际控制人利用公司实施犯罪行为却不加阻止或放任实际控制人的,挂名法定代表人也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常见罪名包括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骗取贷款罪、重大责任事故罪、金融诈骗罪、侵犯知识产权罪、扰乱市场秩序罪等罪名。
三、其他责任
(1)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31条和最高院关于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的司法解释的规定,在公司因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而被申请强制执行时,人民法院可以对法定代表人采取相应强制措施,例如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被禁止高消费,不能坐飞机、办理银行贷款、信用卡受限等。
(2)影响自创公司
《企业法人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规定》第4条规定,担任因经营不善破产清算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董事、经理,并对该企业的破产负有个人责任,自该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三年的;
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的法 定代表人,并对该企业违法行为负有个人责任,自该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逾三年的,不得担任法定代表人,企业登记机关不予核准登记。
注意:
“法定代表人无需承担风险”的承若或者约定是无效的!
即使挂名法定代表人与实际控制人之间有类似“挂名法定代表人不参与经营和管理,也不承担相应的责任” 的免责约定,该约定也只在双方之间内 部有效,对外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法定代表人的法律责任是由法律明确 规定的,即法定的,按照法定效力高于约定的原则,故该免责约定并不能对抗法律规定,即对外无效。说了这么多风险,最后提醒一下诸位:当“挂名”法定代表人需谨慎谨慎再谨慎,分红轮不到,担责却冲在前,这样的法定代表人我们可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