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母亲和哥哥相继去世,高考前一天父亲去世,四川这位男孩今后将如何生活
本是可以在安逸的年龄,无忧无虑的成长。有的人在父母的庇护之下安逸成长,而有些人自小遭受家庭变故,不得不学会奔跑,自小就是一个小大人。俗话说得好,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在现实中也得到证实。虽然经历坎坷,但是熬过了就注定不平凡。在艰苦的环境下,也算是磨练自己意志的方式。
希望他步入大学之后,奋发向上的读书,用知识改变现状,熬过困难,以后注定就是不平凡。
② 武汉武昌华中律师事务所陈亮代办平安普惠贷款业务吗
武汉武昌华中律师事务所陈亮不能代办平安普惠贷款业务,平安普惠贷款业务只能本人办理
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特大城市,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联勤保障部队机关驻地。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城中交汇,形成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
作为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武汉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③ 三农携手互联网的经济意义
触网农民:先行者的困扰
中国数十万计的行政村中,具有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的不在少数,但只有少数农村能够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淘宝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网商带头人的存在。这些带头人在网商群体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启蒙和催化作用。他们善于学习、勇于尝试新生事物,并乐于分享,能够起到先富带动后富的作用。但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网商带头人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许多困扰和问题。
缺技术、少人才、同质化竞争压力大
淘宝网“山里旺农家店”店铺掌柜、山西临县农民网商王小帮谈起当前的困难与需求,直呼缺技术和人才,特别是懂网店运营方面的技术型人才。“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山西很难形成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集聚。我现在相当于一个全能型人才,既要出去收购农产品,又要维护网店,搞网络营销,几乎什么都得自己做。如果能够聘请到一个专门的人才帮我进行网络营销、管理什么的,我就能够解放出来,专门做市场开发等事情了。”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认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人才短缺问题,是制约三农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农民企业家自己要有人才意识,政府也应努力改善当地人才环境。就农民网商而言,突破传统农村家族企业的束缚,变家族企业为现代公司制,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
被称作“沙集网商三剑客”之一的孙寒,是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最早开网店的年轻人。他认为,目前农村电子商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网商自主开发能力不足、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因开发能力不足、技术含量不高造成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非常弱。
阿里研究中心高级专家张瑞东表示,“淘宝村”之所以能够快速长大,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涌现,其重要原因是相互模仿、细胞裂变式快速复制。很多网店没有设计能力和生产能力,网店图片以拷贝他人为主,产品以拿货为主,网店自身运营能力和创新性都比较弱。同质化竞争不可避免会带来价格战,而恶性价格战必然影响产品质量,进而威胁本地区产品的网络美誉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研究员秦中春说,要促进农村电子商务转型升级,一方面政府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企业要进一步深化、细化产业,向高端延伸,理性分工,不要恶性竞争;最重要的还是要诚信,以及长期品牌化经营,将文化内涵植入行业。
空间小、缺组织、规范化集约化程度低
在浙江省缙云县北山村,村里集中了100多家淘宝卖家,其中多位是皇冠级卖家和天猫商户,卖家一般用自己的客厅当办公室,多余的卧房当库房,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部分大卖家就租用村里的闲置房屋当作库房,由于比较分散,因此出现一个网商在村里租多个库房的状况,不利于管理和发货。
阿里研究中心高级专家陈亮表示,空间束缚是当前农民网商发展遇到的瓶颈之一。由于“淘宝村”的网商成长迅速,对办公、仓库的需求也急速扩张,但农村的居住生活空间有限,严重束缚网商发展。同时,大型网商有扩大经营、自建工厂等需求,但受到农村土地政策的限制,通常很难实现。
王小帮告诉记者,当前政府组织的各种培训交流会很少,即便有组织,也很少允许他们这些单个的、规模小的网商参加。“去年,我联合几个刚起步的网商组织了一个电商俱乐部,想邀请一些业内专家给讲讲课,结果谁也不愿掏经费。我已经准备不干这个组织了。”
“农民网商的组织协会覆盖不足、管理能力弱、服务体系集聚优势有待挖掘等,成为触网农民反映最多的问题。”陈亮等专家表示,问题涉及的这几个方面也是网商发展中最能产生集聚与规模效应的方面。
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系助理教授崔丽丽认为,满足触网农民的新诉求,需要政府、市场、协会多方面努力。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已有农民网商组织体系的作用,引导网商规范化、集约化发展;其次,从农村商户角度出发,应注重借助邻里示范、社交示范寻求解决自身电子商务经营中所面临的问题;第三,要积极加入各类协会组织,充分利用协会的资源和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群体创新。这能帮助商户提高自身互联网应用知识和信息使用能力,帮助商户快速准确地筛选出能够共同交流、合作发展的商户以及社交网络。
融资难、服务缺、多重门槛待跨越
“我们网商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做大做强,而金融机构存在着贷款难、金额小、周期短、流程复杂等问题。”浙江丽水的农民网商吕振鸿告诉记者,一些地方虽然成立了小额担保公司,但仍然难以满足农民网商的发展需求。
针对吕振鸿提出的问题,多位专家表示,与传统农民不同,“农民网商”需要资金量较大,仅靠自身积累难以满足需求。而农民网商主要的“资产”是生鲜农产品、网店、网络好评等,在现行政策下难以进行抵押贷款,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创新金融制度,尽快实行农民网商投融资服务试点并将成功做法推广,从而为农民网商发展壮大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通过大量的走访调研,半月谈记者了解到,除了较成功的农民网商,绝大多数农民仍对互联网相当陌生,城乡信息鸿沟巨大。农村一些远程教育系统,大多处于“睡眠”状态,真正利用起来的很少,受益的农民少之又少。一些基层干部表示,政府主导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是三农中的边缘工作,有限的乡镇干部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展经济和维护稳定上面,信息服务等就停留在了形式上。
此外,农民自身的互联网意识还处于初始阶段,很多农民接触不到互联网,更体会不到互联网可能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机遇。湖北恩施巴东县清太坪镇白沙坪村村民田发平告诉记者,村子里的农民对网购很不信任,一直担心上当受骗。“因为他们没有互联网知识,更不清楚现在互联网交易已经有了较为稳定成熟的诚信体系。如果能让更多的农民了解互联网,接受互联网,那么这个变量将给农村带来看得见的变化。”
④ 20 年前在云南开民宿的人,现在怎么样了
滇西北的6 个房主告诉你
-风物君语-
今年冬天
《亲爱的客栈》让民宿又吸睛了
找一个漂亮的地方
开一家民宿
从此过上“清心寡欲”的人生
在泸沽湖、莫干山??
这些景区热门起来之前
最早兴起民宿之风的是云南
30年
民宿依旧很美
可要做老板
却是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1
大理:尼玛的廉价酒店和泳池派对
1984年,大理正式对外开放。后续几年,丽江和香格里拉也相继打开大门。
20世纪80年代,国内旅游市场尚不成气候,而流连东南亚的欧美背包客却不畏云南的山重水复,早早闻风而来。因而无论是最早的大理,还是后来的滇西北,最初为旅行者服务的住宿地,都带着浓浓的“洋气”。开宾馆接待外国人需要涉外证。开放初期,私人要办涉外宾馆困难重重。外国人到大理,得入住护国路的国营大理第二招待所。
尼玛是大理人,早在1986年他就成为旅游服务业的一员。摄影/ 关海彤
那时的外国人住护国路,他就在护国路开了个叫 Tibetan Caf 的咖啡馆。那时候店里提供的酒、咖啡、可乐、酸奶等饮品中大部分在大理还是稀罕物,甚至连进货渠道都没有。
每隔一段时间,尼玛就得拿着外汇券坐18个小时车去省城的友谊商店进货。
不久之后,旅馆和咖啡馆渐次在护国路出现,外国旅行者云集。护国路就变成了后来大家俗称的“洋人街”。
经过十年的旅游业浸淫,尼玛得以有钱在文献路买下一片地,建了 MCA 酒店。
MCA 虽然叫酒店,但更像国际青年旅舍的格局,有廉价而安全的床位,有大片公共空间可社交,酒店中间,还有一个标志性的大大的泳池可以畅游。但和一般的青年旅舍不同的是,MCA 里还有艺术氛围浓郁的画廊。MCA 的全称,本叫“湄公河流域文化艺术中心”。
1995年,大理的旅行市场依然是外国背包客的天下,而同时,“礼失而求诸野”的国内先行者们,亦已蠢蠢欲动。
在 MCA,尼玛最热衷搞泳池派对。图/ 尼玛供图
2000年,尼玛的咖啡馆搬到了人民路。图/ 尼玛供图
泳池派对上大家喝酒、唱歌、聊天,兴致来时,便一头扎进泳池里。人们常怀念当年的 MCA 酒店,大都是因为这个独特的泳池派对。
在泳池边弹吉他的年轻小伙子,他的名字可能叫许巍;拿着相机的,或许是曾拍过三毛影像的肖全;和尼玛一起碰杯的,有时会是艺术家叶永青。这个泳池派对,一直持续到2015年 MCA 改成价格不菲的精品民宿前。作家土家野夫、导演张扬这些后期成为“新大理人”的名家,都是泳池派对的常客。
2
丽江:老谢和弯豆青年旅社里的背包客
丽江老谢和尼玛完全不是一个路子:尼玛定义自己为质朴的学者和艺术家;老谢就喜欢拿着各种工具在自己的青年旅馆里独自敲敲打打。
2000年,莫干山人老谢在丽江古城和合伙人开了一家真正加盟的国际青年旅舍(YHA),名字叫丽江古城国际青年旅舍。他将青年旅舍的公共空间做得很大,有足够的交流空间;在屋后的流水边做了一个海子书吧,提升它的文艺氛围;在天花板上挂满云南的草帽,融入当地文化。当旅行者问他为什么在天花板上挂斗笠时,他就会说这不是斗笠,是锅盖:“云南十八怪,摘下斗笠当锅盖。”
早期的丽江旅行者,喜欢在老谢的 YHA 里聚会,地位和尼玛的 MCA 类似。
30年前的丽江古城还没有这般喧嚣。摄影/ 关海彤
对于大多数旅行者来说,大家知道丽江古城,还是因为1996年的丽江地震。人们轻松地说,丽江是“地震震出来的”。纳西人却在一种很具体的悲痛中疗伤,他们翻修自己的房子,将主道铺宽,并且在河边重新种上了杨柳。
2000年前后,丽江才慢慢又有了生机。
老谢的第一家 YHA 和后来的丽江老谢车马店,都在丽江古城密西巷一带。那里的老房子比主道新华街更多,曲径通幽,有旧时丽江的格局。那些年,在老谢的 YHA 里,也是外国背包客云集,于是又有人称密西巷是丽江的洋人街。
弯豆进入滇西北的时间比老谢晚不了多少,但他始终认为老谢是他的前辈。摄影/ 关海彤
1999年,老谢的浙江老乡、旅行者弯豆沿着一条如今基本废弃的公路前往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当时还在中甸。这条公路抵达中甸的最后一个垭口叫冷冻坡。弯豆翻过冷冻坡,小中甸的高山草甸跃然于眼前。直到今天,弯豆还记得当时的美好,并且背诵着民国时期刘曼卿女士描绘的中甸场景:
忽见广坝无垠,风清月朗,连天芳草,满缀黄花,牛羊成群,帷幕四撑??
这趟旅行,让弯豆决定放弃杭州的工作,到香格里拉来。当丽江的老谢开YHA时,他只在香格里拉找到一个门面,开了个酒吧名字叫作“中甸旅行者俱乐部”。中甸旅行者俱乐部时常被弯豆想象成一个自由的地方。街上的无牌汽车到处乱串,那些早期进入香格里拉的旅行者云集于此;酒吧门前,还得设计拴马柱,因为藏族青年会骑马骑牛来到酒吧里尝鲜。
等到2002年旅行者乔阳进入中甸的时候,弯豆已经在香格里拉的独克宗古城旁边开青年旅舍了。
香格里拉是藏区,海拔高,温度低。
乔阳对弯豆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没完没了地去锅炉房里烧热水。在YHA里享受畅快淋漓的热水浴,是让人满足的奢侈体验,更不用说在环境尚且恶劣的藏区了。弯豆、老谢和尼玛的旅舍虽然开设的时间不一,风格各异,但殊途同归,都是从当地旅行刚成气候的时候,就开始服务背包客的。
3
香格里拉:白玛多吉用酒店串起它的美
乔阳好好的一个川妹子,却喜欢叫自己为乔公子。乔公子同样是滇西北旅游服务业的“开荒人”。
2002年,她是第一个到德钦飞来寺开酒吧的人,那个酒吧的名字叫“季候鸟”。酒吧门口,毫无遮拦地正对梅里雪山的13个白雪皑皑的峰顶。飞来寺因为瑰丽的雪山景色很快成名,成了设施齐全的集散地。乔公子又躲到更偏僻的雾浓顶,开了一个季候鸟旅馆。
开旅馆之余,她也喜欢到香格里拉县城晃悠。除了热衷在弯豆的 YHA 里洗锅炉热水澡,她还是城郊松赞林寺旁克纳村一家名为松赞假日酒店的常住客。
白雪覆盖的松赞绿谷图 /松赞酒店
松赞酒店的员工大多来自本地人。他们本身就是传递这里文化的载体图 /松赞酒店
这家旅馆不贵,开始卖80元一晚,后来翻了一倍,也不过一百多块钱。这家店的主人叫白玛多吉。那个时候,他还是纪录片导演。BBC 拍《云之南》时,他就是参与者。松赞假日价格不高,新建的藏式建筑踏实而厚重,白玛多吉在各处收集回来的藏式家具、地毯和佛像温润有质感,伙计们谦和且热忱,乔阳感觉特别好。
同样感觉很好的还有香港商界的小超人李泽楷,他和一众名流来到中甸时遇到松赞。他特别惊讶,惊讶于如此美好的住宿地居然只卖160元一晚,而且是人民币。小超人甚至担心主人生活无以为继,临走的时候一行人买光了店里的工艺品以示支持。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松赞系列酒店的发迹史。
从2000年的松赞假日开始,白玛多吉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17年。很多人说他做的松赞系列酒店是“国内最好”的;他本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国内民宿界的领袖之一。但像乔阳这样的、早期喜欢白玛多吉的人,并不是因为他广厦万间,而是襟怀坦荡。襟怀坦荡就是不藏着掖着,我有什么东西,都热情地展示给你看。
松赞绿谷藏式风格的内部空间摄影/ 沈卫新
2009年,乔阳正在雾浓顶建造她的季候鸟旅馆,白玛多吉已经将松赞系列酒店修到了雾浓顶不远处的山坡上。那个村子叫谷几浓村,一个只有五六户人家的藏族村庄。白玛多吉一如既往地踏实造房子,自己选址,自己设计,然后让当地工匠用传统藏式建筑的手法,一一完成。即便是工地,白玛多吉也是对乔阳和好奇的人完全开放的。
乔阳没事就钻到白玛多吉的工地里,看到有什么不懂的营造问题,工人们至会停下来,跟乔阳一一细讲。松赞的香格里拉环线酒店建成之后,这些选址于乡野之间的美妙山居分布在大香格里拉地区的每一个县域里。
旅行者这才惊讶地发现,在迪庆州各个隐逸的乡村角落里,藏着几个让人击节的山居酒店。白玛多吉却说:“不,我不是在建店。我只是希望用这些美好的酒店将香格里拉串起来,去重新发现香格里拉的美好。我起酒店的地方,可能就是香格里拉的‘地之肚脐’,或许美好的香巴拉,可以通过‘地之肚脐’(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写到的传说中的理想国)去发现。”但显然乔阳是比大多数住客对“地之肚脐”更了然于心的。
现在她是松赞的旅行产品经理,一个月有半数时间,她都待在松赞在丽江刚开的酒店里,给客人讲解如何通过松赞用酒店和山居串联起来的线路,走进“地之肚脐”,走到白玛多吉营造的那个香格里拉旅行世界里。
而剩下的半个月,她会回到自己的新落脚点:大理洱海边的新家。
4
双廊:嘉明留在这儿的精神寄托
大理洱海边在某种意义上是近些年的大理旅行“再发现”。
洱海的双廊现在成了大理民宿集中地之一。图 /视觉中国
如今双廊的热闹程度,如同这夜色里的灯光摄影/陈亮
嘉明2007年在双廊开海地生活时,那还是外地人在双廊开的第一家住宿地。那时的嘉明哪里能想到,十年之间,确切地说是2012年后的五年之内,会有2000多家住宿地挤在洱海边。
相比尼玛这些知天命年龄的前辈,嘉明只是一个80后后辈。
开海地生活前,嘉明在北京秀水街买一套翻版的北脸冲锋衣就非常满足,穿着它到处旅行。那些年,嘉明在江湖没什么履历,到哪里都是小弟。嘉明小弟后来想安定下来,要在西安开YHA,于是跑到“创造出国内青旅模式”的丽江古城YHA学习。学习之余,嘉明跑了一趟大理,这趟大理之行彻底改变了嘉明的人生模式:他喜欢上了大理这个地方,并留了下来。
嘉明的客栈起名叫海地,是有他的某种精神寄托的:嘉明的朋友丽萍在不通公路的苍山上开了个高地。那时的双廊,同样交通不便,同样纯粹美好。一个在高山之上,一个在洱海之边,高地和海地遥遥相望。
后来,洱海边的住宿地被人们称为民宿。
2012年前在双廊开民宿的掌柜们,都和嘉明一样,描述过当年那个作为偏远小渔村的双廊镇:那是一片美好的乡村图景。双廊的耕地极少,当地的白族人以打鱼为生,日子穷,但人心宽,有信仰也有精神寄托。
除了喜欢双廊并决定留在这里开民宿的人,有些人只是想在双廊生活。上海画家沈建华、著名导演张扬和早几年的舞蹈家杨丽萍都是双廊的早期生活家。
2012年的时候,沈建华和杨丽萍等一众人发起了名为《双廊双廊》的乡村画册。前媒体人卓玛是主要撰稿人之一。2010年,卓玛和丈夫红点也在双廊开了民宿。卓玛也很乐于奉献自己的专业技能,负责了这本画册第一、二期的大量采编。大家用心地记录洱海边的社区生态,留下当下的美好。
这一年恰好也是双廊开始裂变的一年:资本闻风而动,他们感觉洱海边的民宿,可能会成为大理旅行的新热点。于是从2012年开始,给这些早期新移民递名片的人,有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商和投行人士。
洱海边一些民宿的经营者已不是追求生活方式,而是从事一种纯投资的行为。
最近这几年,洱海边陆续挤进了2000多家民宿,人们开始给洱海的人群归类。人们说洱海边的民宿业主是一群城市中产,怀着诗和远方的情愫,在逃离北、上、广的风潮下,纷纷踏足洱海边。
5
民宿这门生意,冷暖自知
在“不如一路向西去大理”的歌声中,旅行者涌向洱海。这里房价不菲,但依然一房难求。大理因为洱海边民宿的兴起,重新回到了顶级旅游集散地的中心。
洱海看上去,的确有点像是“中产”的生活状态。但洱海边的民宿业主中对这种“中产”定义很反感的,大有人在。民宿洱海醒来的掌柜袁小兵对“被中产”就颇为不屑,说:“我哪里来的中产,我做深度调查记者十来年,拿着仅有的30万元,再东拼西凑,和合伙人一起开的民宿。”
嘉明的海地生活在2016年就彻底关门了。
一家停业的洱海民宿摄影/ 陈亮
洱海这十年,嘉明见证过美好的乡村图景,又眼看着安静的古镇变成一片喧嚣的工地。民宿人的常见烦恼他都有过,甚至和房东打过官司,和有关部门有过来回。2016年 10月 25日,有关部门一纸公文,海地生活“私设暗管,将污水直排洱海”,责令整改。半个月后,疲倦不堪的嘉明关上海地生活的房门,停掉花十多万元买回来的污水处理系统。
袁小兵则感叹“乡村图景的破灭”。资本进入之后,那个被他视为“美好乡村图景”的双廊不再那么纯粹,开始有收到高额房租的农民过着暴发后的酒肉生活,因早期房租相对较低而颇感吃亏的老乡则以各种理由涨房租。记录这个渔村原生文化的画册《双廊双廊》早已停刊,双廊镇上多了几个霓虹闪现的酒吧。
一切的声色犬马,本不属于这里,却方兴未艾。
洱海边的民宿关停后,这里只剩下了本地人摄影/ 张律堂
2017年 4月 7日之后,洱海边的民宿全线喊停。业主们在开始时并不特别忧虑,自己给房间贴上封条,封条上写着“保护洱海,自行停业”。他们都以为,这或许是应付行政部门的临时需要,可是将近半年过去了,洱海边的民宿似乎都没有重开的希望。
摆在洱海民宿业主面前的矛盾,显然不是难缠的房东们。洱海民宿兴盛时带来的丰裕收入已经消失了半年。袁小兵开着崭新的陆地巡航舰,买了山水间的房子。客栈停业了,一切的收入就停止了,房贷、车贷却并不会因为洱海醒来的停业而中止。这个看起来过上了中产生活的前媒体人,似乎又回到了“伪中产”的不安生活状态。比袁小兵还困苦的洱海民宿经营者大有人在,没有人知道这些民宿会在什么时候开业,又会在什么时候戛然集体停业。
8月的一天,洱海的阳光一如既往般晴好。那些还在停业的民宿业主默默地在阳台上晒床单。有人说,这是对即将可以营业的憧憬。也有人说,这是他们在表示对这个世界投降了。
从1984年大理对外开放算起,30来年的时间,各种类型的旅行者通过一家又一家的民宿,洗去路上的风尘,又赶往下一程。民宿主人清理客房,换上干净的床单,迎接下一批旅行者的到来。
你说拥有一家民宿是风花雪月,可开民宿的人,却甘苦自知。
文丨袁銮
本文选自《地道风物民宿时代》
编辑丨逸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