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1O年全国各省经济总值排名如题 谢谢了
2010年只能是排2009年的,以下是2009年各省的排名情况。参考以下链接: http://q.sohu.com/topic/47463411 第一名:广东 39082亿元 增速 广东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见事早、行动快、出拳重,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完成生产总值39082亿元、比上年增长,人均生产总值40748元、增长,均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第二名:江苏 34061亿元 增速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061亿元,比上年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232元,折合6475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29亿元,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第三名:山东 33805.3亿元 增速 全省实现生产总值 33805.3亿元,增长;地方财政收入 2198.5亿元,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19元,分别增长和。 第四名:浙江 22832亿元 增速 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22832亿元,比上年增长;地方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1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07元,实际增长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城镇新增就业8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第五名:河南 19367亿元 增速 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19367亿元,比上年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26亿元、支出2903亿元,分别增长和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05亿元,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46亿元,增长。 第六名:河北 17026.6亿元 增速10% 经初步核算,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实现17026.6亿元,总量排全国第六位,比上年增长10%。 第七名:辽宁 亿元 增速 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065亿元,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91亿元,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75亿元,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12亿元,增长。经济增长保持了不低于振兴以来的平均速度,不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速度。 第八名:上海 亿元 增速 2009年,上海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40.3亿元,比上年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5273.3亿元比上年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扭转了工业生产持续下滑的走势,初步遏制了对外贸易降幅持续扩大的势头。 第九名:四川 14151.3亿元 增速 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14151.3亿元,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74.2亿元,增长;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04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4462元,增长;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人口自然增长率2.7‰。 第十名:湖南 12930.7亿元 增速 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2930.7亿元,增长;财政总收入1504.6亿元,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95.4亿元,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3.8亿元,实际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 第十一名:湖北 亿元 增速 初步统计,全年生产总值12831.5 亿元,增长13.2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42.2 亿元,增长20.1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11.8 亿元,增长41.6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28.4 亿元,增长19 .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7 元,增长9.2 % ;农民人均纯收入5035.3 元,增长8.1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8.8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4 个百分点。 第十二名:福建 亿元 增速 初步核算,2009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增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全年工业增加值4918亿元、增长,建筑业增加值894亿元、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01亿元,增长5%,粮食总产量667万吨,连续三年增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9%,农产品出口增长。 第十三名:北京 11865.9亿元 增速 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865.9亿元,比上年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026.8亿元,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86元,实际增长和。 14、安徽 10052.9亿元 增速 初步核算,2009年,我省共实现GDP 10052.9亿元,成为第14个“万亿大省”。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增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4.2个百分点。 15、内蒙古 亿元 增速 初步核算,经国家统计局审定,2009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比全国平均增速高8.2个百分点,增速连续八年保持全国各省区市第一位。 16、黑龙江 8288亿元 增速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88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905.5亿元,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29.1亿元,增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641.6亿元,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401.8亿元,增长1。 17、陕西 亿元 增速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增长;完成财政总收入1389.5亿元,增长;城镇新增就业38.8万人,登记失业率 。 18、广西 亿元 增速 初步统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比全国高5.2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排第5位;财政收入亿元,增长,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增长,比全国高6.1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排第6位。 19、江西 7589.2亿元 增速 全省实现生产总值7589.2亿元,增长,财政总收入928.7亿元,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42.4亿元,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84.4亿元,增长。 20、山西 7300亿元(对比2008年数据) 增速6% 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左右(7300亿元——对比2008年数据);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增速创15年以来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 21、吉林 7200亿元 增速 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200亿元,比上年增长。地方级财政收入达到487亿元,增长。 22、天津 7500亿元 增速 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是7500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11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259亿元,分别增长、和。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62403元,折合9136美元,增长。 23、重庆 6527亿元 增速 2009年,是重庆在逆境中化危为机、挑战中克难奋进的一年。初步统计,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达到6527亿元。 24、云南 6168亿元 增速 去年,全省生产总值完成6168亿元,增长;财政总收入1490.8亿元,增加130.6亿元,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98.3亿元,增加84.2亿元,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949.8亿元,增加479.6亿元,增长。 25、新疆 4270亿元 增速8% 全区生产总值预计4270亿元,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25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8亿元,增长。全口径财政收入883.7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8.8亿元,分别增长和;地方财政支出1474.9亿元,增长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20元,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增加497元,增长14%,实现历史性突破。 26、贵州 3887亿元 增速11% 预计全省生产总值3887亿元,增长11%;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亿元和亿元,增长和1,一般预算支出亿元,增长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和10%左右;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1161.2亿元和1087.2亿元。 27、甘肃 3380亿元 增速10% 预计,完成生产总值3380亿元,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486亿元,增长;第二产业1508亿元,增长;第三产业1386亿元,增长。 28、海南 1646.6亿元 增速1 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全省生产总值16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2.5亿元,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4.5亿元,增长1,投资、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9、宁夏 1334.6亿元 增速 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334.6亿元,增长。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达213.6亿元,增长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百亿元,达111.5亿元,增长。税收增幅居全国第六。粮食总产实现“六连增”。扩内需取得重大成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119.1亿元,增长。 30、青海 亿元 增速 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实现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0.5亿元,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亿元,增长,实际增幅为近20年来最高。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6.5亿元,增长,增幅超过全国水平10.2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92元,增长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46元,增长。 31、西藏 437亿元(预计) 增速 今年西藏自治区的生产总值预计达到437亿元,比上年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大幅增长,预计达到30亿元,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
㈡ 全国的农商银行整合变成一家公司是不是就能超越工商银行
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农村商业银行数量庞大,从业人员众多,营业网点覆盖全国所有县域乡镇地区,为数以亿计的农村居民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如果从简单意义的整合或者合并为一家公司,在资产规模、从业人员数量和服务网点等方面无疑是完全可以超过宇宙行的,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超越,实质意义并不大。
从核心竞争力上讲,短期内整合后的农商行即使想与宇宙行分庭抗礼也没有可能,更不必说超越。最新资料显示,截止2018年底,工商银行共有营业网点15973家,从业人员439150人,而全国农商行共有1423家,以重庆农商行为例,分支机构就有1775家,从业人员15688人,可想而知全国农商行从业至少可以称为百万大军,所以如果全国农商行整合为一家公司后,无论网点数量还是从业人员总量都完全可以超过工商银行。
4、品牌价值也不是可以靠简单整合就可以超越的。工商银行作为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综合实力可不是盖的,其对于全球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都起到稳定器作用。
其曾经连续6年蝉联英国《银行家》1000强,美国《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财富》500强榜首,并连续3年位列英国BrandFinance全球银行品牌价值500强榜首,这种品牌价值岂能靠简单整合就能取得?显然没有这么简单。
由此可见,即使全国所有农商行整合为一家大型商业银行,从资产规模、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可以超过宇宙行,但在公司治理水平、盈利能力、风控水平以及品牌价值等核心竞争力方面,还是难以匹敌的。
㈢ 央行重磅发声!涉及房贷、降准等问题 注意这几点
4月14日,人民银行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一季度信贷社融数据,并回应房地产金融、人民币汇率、货币政策等热点问题。
央行表示,数据显示,一季度,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总量稳定增长;一季度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8.3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6636亿元。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降低实体企业的经营成本;3月,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为4.37%,比上年12月低8个基点。
当前,国内疫情发生频次有所增多,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但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下一步,人民银行将适时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更好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详解一季度产业贷款投放结构特点
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的结构数据被更多披露。4月14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今年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8.3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了6636亿元,这是统计上的高点。
其中,3月末,全部产业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71.69万亿元,同比增长11.9%,比同期全部本外币贷款的增速高0.9个百分点。一季度,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新增3.59万亿元,同比少增4215亿元。
阮健弘表示, 从产业贷款投放的结构上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持续高增长。3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29.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31.9%。
二是工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较高。3月末,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长20.7%,明显快于全部产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
三是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的增长有所回落。3月末,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增长13.2%,比上月末低0.5个百分点。
四是出口相关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较快。3月末,出口相关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31.8%,比上月末回升了0.6个百分点。
阮健弘表示,预计未来信贷投放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支持经济复苏。人民银行将继续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
此外,针对市场关心的长三角地区是否受近期疫情影响出现信贷投放收缩的问题,4月14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今年一季度,长三角地区贷款增速高于全国。3月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人民币贷款分别新增1247亿元、3245亿元、3957亿元、1315亿元,同比分别多增222亿元、514亿元、1212亿元、391亿元。
阮健弘表示,3月末,人民币贷款的增速是11.4%,增量比年初新增了8.34万亿元,同比多增6636亿元。其中,长三角地区的贷款增速高于全国。按可比口径统计,3月末,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分别为11.5%、14.9%、15.8%和13.7%。上海贷款增速比全国高0.1个百分点,江苏、浙江和安徽分别比全国高3.5、4.4和2.3个百分点。
新设两项专项再贷款 规模总计2400亿
按照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人民银行将创设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4月14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对两项新专项再贷款进行了介绍。
关于科技创新再贷款,孙国峰表示,人民银行将通过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该工具支持企业的范围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科技企业。支持范围按照科技部和工信部现有标准认定,金融机构自主选择范围内的企业开展融资服务。该工具适用的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邮储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总额度为2000亿元,利率为1.75%。
在操作方式上,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金融机构向企业发放贷款后,人民银行按期对符合要求的,贷款期限在6个月及以上科技企业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
关于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央行将通过该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向普惠型养老机构提供优惠贷款,降低养老机构融资成本,面向普通人群增加普惠养老服务供给。该工具推出初期先选取浙江、江苏、河南、河北、江西等5个省份开展试点,试点额度为400亿元,利率为1.75%。试点金融机构为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7家全国性大型银行。
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对符合标准的普惠性养老机构项目发放优惠利率贷款,贷款利率与同期限、同档次LPR大致持平。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也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按季发放。人民银行对符合条件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等额提供专项再贷款资金支持。
银行要灵活调整住房按揭等还款安排
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受疫情近期多发、部分居民收入下降、房地产建筑营销活动受阻等因素影响,商品住宅销售额出现了下滑,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额也有小幅回落。但我国个人住房贷款的资产质量整体较好,不良率长期维持在0.3%左右的较低水平。
对于个人住房贷款的信用风险情况,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我国个人住房贷款的资产质量整体较好,不良率长期维持在0.3%左右的较低水平。也就是说,每1000笔个人住房贷款大约只有3笔暂时处于不能正常还款的状态。从历史上看,我国个人住房贷款质量与就业、收入关系非常密切,反而受房价波动影响比较小,这与有些国家的情况有较大差异。
数据显示,我国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8万亿元,公积金贷款余额约7万亿元,两项合计超过46万亿元,对应大约1亿笔贷款。
邹澜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部分居民收入受到短期影响,存在推迟偿还月供、重新安排还款计划的需求,银行从贷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于此类特殊情形,也需要有针对性的安排。因此,2020年1月,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其中明确对于受疫情影响的四类人群,金融机构要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对因疫情影响未能及时还款的可不作逾期记录报送。
“从大型银行当时的实践来看,在疫情初期,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一度由0.29%上升到了0.37%;延期还款政策实施后,贷款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随着后来疫情缓解,居民收入恢复,贷款偿还很快恢复正常,到2020年末,不良率已经回到了0.29%的原有水平。”邹澜称。
今年以来,国内疫情多发,各界对延期还款的关注升温。邹澜表示,人民银行将持续关注疫情形势,指导银行重点做好几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对于正常还款有困难的客户,要区分是还款能力,还是还款意愿的原因;要区分是受疫情影响的短期还款能力,还是中长期还款能力,将延期还款政策落到实处。
二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适当简化业务流程,聚焦重点客户群,因地制宜采取更大力度、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三是针对零售业务链条长、客群多样化的特点,要加大各层级业务培训,完善客户服务体系,落实征信权益保护,畅通投诉维权渠道。
此外,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已售住宅项目缓建停工、延期交房,人民银行也将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指导银行综合项目实际、借款人意愿等,依法依规妥善协商处理,切实维护购房人合法权益。
多城银行自主下调房贷利率
邹澜介绍,我国房地产市场区域特征非常明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的确定遵循因城施策的原则,采用了“全国-城市-银行”三层定价机制。
具体来说,全国层面,首套房贷利率不得低于相应期限LPR,二套房的房贷利率不得低于相应期限LPR加60个基点,这是全国都要遵守下限政策。人民银行各省分支机构则指导省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在全国政策下限的基础上,确定辖内每个城市的贷款利率加点下限,实践中多数城市直接采用了全国下限标准。银行则根据自身经营和客户信用风险状况,在各城市利率政策下限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每笔按揭贷款利率的具体加点数值。
因此,邹澜强调,近期房贷利率下调主要发生在银行层面。3月,由于市场需求减弱,全国已经有100多个城市的银行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经营情况,自主下调了个人房贷利率,平均下调幅度在20个到60个基点。部分省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也配合地方政府的调控要求,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在全国政策范围内,下调了本城市首付比例下限和利率下限,这是地方政府、银行根据市场形势和自身经营策略做出的差别化市场调整,适应了房地产市场区域差异的特征。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因城施策配合地方政府履行好属地责任,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
稳妥有序推动企业申设金控公司
自《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实施以来,近日,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金控公司设立许可已获批,目前还有三家已受理企业。央行宏观审慎局局长李斌表示,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重要目的是全面持续掌握整体经营状况,防范金融风险,推动稳健可持续发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人民银行正按程序开展审批工作,并稳妥有序推动其他具备设立情形的企业申设金融控股公司。
李斌 强调,人民银行始终坚持监管初衷,在开展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过程中重点考量以下因素:
一是非金融企业应实质控制两类及以上金融机构,且所控金融机构的类型和资产规模符合规定情形。
二是拟设金融控股公司的股东资质要合规,大股东核心主业突出,资本实力比较雄厚,经营规范、投资资金真实合法。
三是拟设金融控股公司股权结构应当简单、清晰、可穿透,能穿透识别实际控制人和最终受益人。
四是组织架构健全,风险管理等制度有效,确保金融控股公司设立以后有完善的公司治理、健全的风险隔离机制、充足的资本水平等。
李斌表示,人民银行将持续推动具备设立情形的企业以申设金融控股公司为契机,摸清家底,推动金融与实业有效隔离,完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实现对金融板块股权的集中管理。
“这有利于提升后续金融控股公司整体监管的有效性,促进金融控股公司依法合规经营,防范形成跨机构、跨市场、跨业态的风险传染,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助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李斌称。
对增量高风险金融机构建立硬约束的早期纠正和限期整改机制
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表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高风险金融机构316家,数量连续六个季度下降,较峰值压降过半,金融风险处置进入了常态化阶段。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做好宏观和微观跨周期管理,争取走在金融风险曲线前面。
2021年四季度,人民银行完成了对439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央行评级。从整体上看,大部分机构评级结果在安全边界内(1-7级),资产占比约99%,全国高风险金融机构(8-D级)316家,数量较峰值已减少333家,现有316家高风险机构总资产仅占银行业总资产的1%。24家全国大型银行评级一直优良,资产占比70%左右,发挥了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作用。
孙天琦表示,市场经济是有周期的,金融会随着经济周期起伏,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个别高风险机构。因此,既不要在经济上行期盲目乐观,也不要在经济下行期过度悲观。
在金融风险化解举措方面,孙天琦透露,央行针对增量高风险金融机构建立具有硬约束的早期纠正和限期整改机制,将央行监管评级和早期纠正机制有序衔接,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对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各类非法金融活动要早认定早处置,认定要准、下手要稳、下手要快、下手要坚决。对评级良好的金融机构,探索建立科学的监测预警体系,对异常指标早发现、早预警,避免潜在风险演变为实质风险。
“2021年,金融稳定部门共发现有潜在风险苗头问题、个别指标出现异常的银行共274家,通过及时采取措施,推动了189家有序化解了风险隐患。其中,50%左右的机构在一个季度内就可以完成纠正。”孙天琦称。
对于存量高风险机构的风险化解,孙天琦表示,要安好既有政策和工作安排,严格压实金融机构及其股东的主体责任,压实监管部门监管责任,压实地方政府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和维稳第一责任,推动落实建立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孙天琦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不断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完善有效制衡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体系;推动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多渠道、市场化资本补充机制;引导中小金融机构找准定位,服务当地、服务小微和“三农”,服务城乡居民;地方政府要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此外,针对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孙天琦表示,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定位于由中央掌握的应对重大金融风险的后备资金,与存款保险基金和相关行业保障基金双层运行、协同配合。在常规金融风险处置中,主要由存款保险基金和相关行业保障基金依法依职责投入,不涉及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使用;在重大金融风险处置中,金融机构、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地方政府、存款保险基金和相关行业保障基金等各方,依法依职责充分投入相应资源后仍有缺口的,经批准后,按程序使用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进行重大金融风险处置。
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随着美元指数不断走强突破100,人民币汇率能否保持稳定备受市场关注。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双向浮动,目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水平与上年末大致持平,市场在汇率形成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总的看,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了基本稳定。
孙国峰表示,人民银行、外汇局在帮助外贸企业应对汇率波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企业利用远期、期权等外汇避险产品管理外汇风险的规模同比增长59%,高于同期银行结售汇增速36个百分点,企业套保比例同比上升4.6个百分点至21.7%。
展望未来,孙国峰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坚持以我为主,主要根据国内经济形势把握好稳健货币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把握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同时密切监测国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稳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
㈣ 您好,感谢您回答了我的公积金贷款额度问题,我想再问一下各地都一样吗
全国各地公积金贷款额度计算方法,额度上限都是不同的,你需要咨询当地公积金管理中心
㈤ 地方债的规模有多大
跟以往相同,如今的“政府融资平台”究竟有多少,全国各地、各层级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公开资料看,仍然缺乏准数。不过披露出来的数据却一个比一个大:如较早的,截止到2009年5月末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政府融资平台有3800多家,其中70%以上为县区级政府的平台公司。它们的负债总额由2008年初的1.7万亿元,在不到一年半时间里升至5.26万亿元,其中85%来自银行贷款。之后,银监会一份资料透露,到2009年6月末,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以下各级政府设立的平台公司合计达8221家,其中县级政府平台公司4907家,银行对这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授信总额达8.8万亿元,贷款余额超过5.56万亿元,几乎相当于中央政府的国债余额。再后来,媒体引用较多的数据是:1根据财政部财科所估算,2007年末地方政府债务约4万亿元,其中融资平台债务约1万亿元;22009年5月份银监会最新数据,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为7.38万亿元;3据估算,2009年末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将接近11万亿元,相当于2009年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3倍。
㈥ 改革公积金制度或可拉动近万亿GDP
我国的住房公积金政策始于1991年5月,当时上海作为试点城市,引入了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1994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在全国范围推行公积金制度。1999年,中央出台《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进入法制化、规范化阶段。根据全国住房公积金年度报告,截至2018年末,我国住房公积金累计发放个人住房贷款3334.82万笔,共计85821.32亿元,仅2018年就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252.58万笔,支持居民购买首套房216.99万套,购买二套房35.59万套。可以说,住房公积金制度在服务居民住房消费上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近日,笔者考察了全国和主要城市的公积金账户公报,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
表1是全国各省公积金的缴存余额,全国缴存余额(缴存总额减去提取总额)为57934.88亿,贷款余额(发放贷款总额减去贷款回收总额)为49845.75亿。也就是说,全国公积金账户上有可用资金高达8089.1亿元。当然,各地的公积金结余情况差异很大。天津、安徽、重庆的公积金缴存余额减去贷款余额不足10亿,但是广东、山东、河北、湖北、河南的公积金缴存余额减去贷款余额则高达500亿以上。
第二,对于公积金账户上闲置资金较多的地区,也可以适当降低企业的缴存比例和缴存基数,降低企业的负担。
很多企业由于疫情影响在停工停产期间毫无收入,国内疫情结束之后,企业又受到国内和国外需求端萎缩的影响,订单大幅下滑,用工成本负担很重。建议政府降低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公积金缴存额,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民营企业的负担。
第三,放宽公积金提取政策。还有一部分居民无购房需求或者被限购,但是他们的公积金账户上有一定余额。
然而,在绝大部分地区的公积金提取政策规定下,这些居民很可能需要等到退休、离职才可以提取账户余额,这等于强制性的居民储蓄,而这一储蓄的利率又极低。这种做法不仅减少了居民的当期消费,而且还降低了居民的财富总额(居民自己理财、投资或存定期存款的收益较高)。考虑到疫情对居民收入和消费的负向冲击很大,对于公积金账户充裕的地区,应当放宽居民提取公积金的条件,允许居民按月提取一定比例的账户余额,提高居民的当期可支配收入,提振居民消费。
如果能够在2020年一次性释放出我国公积金账户上一半的闲置资金(根据2018年计算的数据是4044.55亿),相当于给居民增加了收入或者给企业减轻了负担,那么再加上消费乘数效应和投资乘数效应,或许可以带动近万亿的GDP和新增上百万的工作岗位。
(作者罗知为武汉大学新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系主任、教授,感谢赵品钧和王新雅同学对本文提供的帮助!)
㈦ 请问各省历年农村贷款数据在哪里可以查到啊不胜感激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国家统计局网站
采纳1
㈧ 中部六省那个省经济最好
最近,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对《中部六省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比较研究》的结果显示:河南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已走在中部前列,基本实现了中央领导和省委提出的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的指示精神,但要保持领先优势还需加快发展。
此项研究是在国家统计局、河南省政协、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河南省统计局、郑州大学、河南财经学院等单位专家的大力支持下,研究建立了一套中部六省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与劳动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38个具体指标,并采用当今比较成熟的因子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两种方法相互验证,对中部六省的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进价测算评价的。评价指标数据为2005年度,主要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
一、综合评价结果
为便于比较和直观,我们采用百分制,满分为100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河南得分84.5分,位于第一;湖北83.8分,位于第二;湖南76.8分,位于第三;山西70.7分,位于第四;安徽69.9分,位于第五;江西68.2分,位于第六。
中部六省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层级明显,不同层级之间存在较大落差,而同层级内部落差很小。在总体得分中,河南、湖北综合得分在80分以上,属于第一层级;湖南综合得分76.8,位于70-80之间,属于第二层级;山西、安徽和江西综合得分位于60-71之间,属于第三层级。从同层级内部看,第一层级内的河南与湖北之间仅相差0.7分,第三层级中的安徽与江西之间仅相差1.6分。从层级之间对比看,第一层级的河南与第三层级的江西之间最大落差16.3分,第二层级的湖南综合得分明显高于第三层级,但与第一层级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相差7分左右。
二、分类评价结果与分析
由于中部六省人口、经济、文化、区位条件等存在较大差异,致使各省在各个子系统中优劣明显。
(一)人口与劳动力。具有较强优势的是河南和湖北(80分以上),具有一般优势的是湖南和安徽(75-77分),处于较后的是山西和江西(72分以下)。
人口和劳动力是区域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它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卫生、资源、环境等各个子系统构成一个庞大的综合性区域系统,它一方面受到区域内各子系统容量的限制,另一方面对各子系统又具有推动作用。彼此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共同影响着区域的总体发展。对人口和劳动力评价,我们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进行。从数量方面看,中部六省之间相距悬殊,差异明显。2005年年底总人口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河南(9380万人),湖南(6326万人),安徽(6120万人),湖北(5710万人),江西(4311万人)和山西(3355万人),居首位的河南高出第二位湖南3054万人,是末位山西的2.8倍;就业人员河南为5662万人,湖南3658万人,安徽3485万人,湖北2676万人,江西2108万人,山西1476万人,居首位的河南高出第二位湖南2004万人,是末位山西的3.8倍。河南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就业规模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排第一位,其次是湖南,其余依次为安徽、湖北、江西和山西。从结构优化方面看,居于首位的是湖北,无论是城镇化水平还是就业结构层次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余依次为山西、江西、湖南、安徽和河南。分指标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湖北为43.2%,山西42.1%, 江西37.0%,湖南37.0%,安徽35.5%,河南30.7%,据首位的湖北高出末位河南12.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湖北为57.6%,山西56.5%, 江西54.1%,安徽49.0%,湖南46.4%,河南44.6%,据首位的湖北高出末位河南13个百分点。
(二)经济发展。具有较强优势的是河南和湖北(80分以上),具有一般优势的是湖南和安徽(70-80分),处于较后的是江西和山西(70分以下)。
经济发展是区域发展的基础保障,雄厚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加快区域的社会发展与进步。它将为资源环境的维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必要的科技条件与物质基础,从而有助于推动资源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能力越高,相应区域内总体发展能力也越强。我们把经济发展能力子系统分解为四个方面,即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发展速度和综合效益,然后运用这四个方面的若干具体指标来综合评价该子系统的优化程度。
1、在经济规模方面,河南以其庞大的经济规模居中部六省之首,紧接其后的是湖北,其次分别是湖南、安徽、山西和江西。从具体指标看,河南地区生产总值、地区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等主要经济规模指标都位于第一位,与其余五个省份相比都存在着显著的优势,如地区生产总值10587亿元,高出第二位湖北62.4%,是末位江西的2.6倍;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38亿元,高出第二位湖南36.2%,是末位山西的2.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4312亿元,高出第二位湖北61.1%,是末位山西的2.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358亿元,高出第二位湖北13.3%,是末位江西的2.7倍, 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7435亿元,高出第二位湖北31.6%,是末位江西的2.5倍。在对外经济中,居于首位的是湖北,外贸进出口总额、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分别达到91亿美元和281亿美元,其次依次为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处于末位的是山西。末位与第一位的湖北相比,外贸进出口总额相差39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相差了181亿美元(仅相当其60%)。
2、在经济结构方面,选用了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依此来测度各省的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层次的优化程度。2005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高到低排列,山西93.7%、湖北83.4%、河南和江西同为82.1%、安徽82.0%、湖南80.4%。由此可以看出,山西具有显著的优势,超出第二位10.3个百分点,其余五省工业化程度虽然存在一定差距,但基本处于同一个层次上,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阶段。
3、在发展速度方面,近几年全国各省,一直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中部六省也不例外。2005年与上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河南增长14.2%、江西12.8%、山西12.6%、湖北12.1%、湖南和安徽为11.6%。总体看,增长速度都处于较高水平,彼此差异不是很大。但是若把基础规模考虑进去,从增长的绝对量去考察,河南、湖北和湖南与其余三省相比,则具有显著的优势。
4、在经济效益方面,我们选用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农业产出率、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和单位GDP能耗五个指标,从整体和不同侧面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在整体效益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处于首位的是山西(12495元),其次分别为湖北(11431元)、河南(11346元)、湖南(10426元)、江西(9440元),处于末位的是安徽(8675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处于首位的是山西(28320元/人),其次分别为湖北(24365元/人)、江西(19246元/人)、河南(18698元/人)、湖南(17799元/人),处于末位的是安徽(15423元/人)。在农业效益中,处于首位的是湖南,农业产出率为(2.4万元/公顷),其次分别为河南(2.2万元/公顷)、湖北(1.9万元/公顷)、江西(1.7万元/公顷)、安徽(1.37万元/公顷),处于末位的是山西(0.6万元/公顷)。在工业效益中,处于首位的是河南,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1.8), 其次分别为湖北(166.1)、湖南(165.2)、安徽(157.9)、山西(151.7),处于末位的是江西(147.3)。在能源产出率上,处于首位的是江西,单位GDP能耗为(1.06标准煤/万元), 其次分别为安徽(1.21标准煤/万元)、河南(1.38标准煤/万元)、湖南(1.40标准煤/万元)、湖北(1.51标准煤/万元),处于末位的是山西(2.95标准煤/万元)。由此看出,在经济效益指标中,中部六省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不均衡。综合评价结果,河南、湖北、湖南具有相对优势,安徽、山西和江西处于较后。
(三)社会发展。具有显著优势的是湖北(93.7分),具有一般优势的是山西和湖南(80-90分),处于相对靠后的是江西、河南和安徽(80分以下)。
社会发展主要从居民生活质量、教育和科技水平、社会安全和社会保障等几个方面来考察。
1、在生活质量方面,居于首位的是山西,其次分别为湖北、湖南、江西和河南,处于末位的是安徽。从具体指标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最高的是湖北,为5556元,其次分别是湖南(5488元)、山西(5427元)、江西(5161元)、安徽(4711元),处于末位的是河南(4651元);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由于不同区域居民的饮食习惯不同,造成南北省份的巨大差异,山西(39.2%),河南(42.0%)、湖北(44.7%)、安徽(44.9%元),湖南和江西,都为46.0%;住房条件最好的是湖北,城乡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4.5平方米,其次分别为湖南(34.4平方米)、江西(33.3平方米)、河南(26.6平方米)、安徽(25.1平方米),山西(24.5平方米);医疗卫生条件最好的是山西,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为44人,其次分别是湖北(38人)、湖南(34人)、河南(31人)、江西(27人),安徽(26人);信息化水平最高的是山西,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达到53部,其次是湖北(46部),湖南、安徽和河南同为39部,最低的是江西(38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是江西,差异系数为2.75, 其次分别为湖北(2.84)、河南(3.02)、湖南(3.05)、山西(3.08),处于末位的是安徽(3.21)。
2、在教育科技方面,六省之间相差悬殊。最具优势的是湖北,其次依次为湖南、河南、江西、山西和安徽。教育领域,每十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湖北为177人,位居第一,其次分别为江西(150人)、山西(121人)、湖南(119人)、安徽(96人),处于末位的是河南(91人);科技领域,三种专利授权量居第一位是湖北,达3860项,其次分别是河南(3748项)、湖南(3659项)、安徽(1939项)、江西(1361项),处于末位的是山西(1220项)。
3、在社会安全方面,处于第一位是江西,每万人拥有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立案数仅19件,其次分别为山西(22件)、湖北(26件)、河南(32件)、安徽(33件),处于末位的是湖南(34件)。
4、在社会保障方面,保障覆盖率最高的是湖北,为44.3%,紧随其后的是山西(44.2%),其余依次为湖南(31.8%)、江西(29.5%)、河南(24.7%),处于末位的是安徽(23.6%)。
(四)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具有显著优势的是河南(84.5分),具有一般优势的是湖北和湖南(70-80分),处于相对靠后的是安徽、山西、和江西(70分以下)。
基础设施和环境在当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既是开展区域合作、扩大外来投资的先决条件,又是保持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该子系统主要从设施和环境两个方面来考察。
1、在基础设施方面,综合评价结果是:河南48.1分、湖北38.3分、安徽36.6分、湖南36.1分、山西34.7分、江西29.1分。分指标看,铁路交通最发达的是河南,区域内铁路营业里程为4099公里,其次是山西(3154公里),其余依次为湖南(2902公里)、湖北(2525公里)、江西(2424公里),处于末位的是安徽(2353公里);公路交通最发达的是安徽,区域内公路密度得到每平方公里56.0公里,其次是湖北(49.0公里),其余依次为河南(47.6公里)、山西(44.5公里)、湖南41.6公里,处于末位的是江西(37.3公里)。农业水利设施最完备的是湖南,区域内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得到68.1%,其次是江西(61.2%),其余依次为河南(60.0%)、安徽(55.8%)、湖北(41.7%),处于末位的是山西(23.7%)。通讯设施最高的是河南,区域内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2266万门,其次是安徽(1623万门),其余依次为湖北(1606万门)、湖南(1562万门)、山西(1122万门),处于末位的是江西(1096万门)。电力设施能力最强的是河南,年发电量达到1429亿千瓦小时,其次是山西(1273亿千瓦小时)、湖北(1257亿千瓦小时)、安徽(646亿千瓦小时)、湖南(630亿千瓦小时),处于末位的是江西(349亿千瓦小时)。
2、在环境保护方面,综合评价结果是:湖北38.5分、湖南37.5分、河南36.4分、山西30.5分、安徽30.4分、江西29.8分。分指标看,对污染治理投资力度最大的是河南,项目本年完成投资额为20.7亿元,第二位的是山西19.8亿元,其余依次为湖北14.8亿元、湖南14.1亿元、安徽4.5亿元,处于末位的是江西4.2亿元。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最高的是湖北46.2亿元,第二位的是河南33.9亿元、其余依次为湖南26.4亿元、山西25.0亿元、安徽18.8亿元,处于末位的是江西17.9亿元。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最高的是安徽80%,第二位的是湖北74.4%,其余依次为湖南70.9%、河南 68.7%、山西44.7%,处于末位的是江西27.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最高的是安徽97.4%,第二位的是江西92.1%,其余依次为河南91.9%、湖南89.7%、山西88.9%,处于末位的是湖北87.6%。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是江西55.86%,第二位是湖南40.63%,其余依次是湖北26.77%、安徽24.03%、河南16.19%,处于末位的是山西13.29%。
三、问题与建议
从上述比较分析结果看,河南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省份之一,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处于领先的位置。但纵观中部六省发展特点,河南面对的压力和问题严峻,要保持领先优势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一)主要问题
1、总体发展水平领先的优势并不是十分突出。总体评价得分河南84.5,仅高出第二名湖北0.7分,彼此差距甚微,基本处于同等水平。
2、主要领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在四大主要领域,人口与劳动力、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与环境三方面处于中部领先的位置,而社会发展方面却处于倒数第二。纵观其余各省,四大领域的发展水平在中部比较结果中基本处于同等位次,表明河南在主要领域协调发展方面欠缺、今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加强教育、医疗、社会治安和保障等相关社会发展方面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3、同一领域内部,总体发展规模与结构优化程度不对称,矛盾突出。如在人口与劳动力方面,人口和劳动力总量规模庞大、位居之首,而反映结构优化的城镇化水平、就业结构层次则相对低下,处于末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湖北为43.2%,山西42.1%, 江西37.0%,湖南37.0%,安徽35.5%,河南仅为30.7%,居首位的湖北高出河南12.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湖北为57.6%,山西56.5%, 江西54.1%,安徽49.0%,湖南46.4%,,河南44.6%,居首位的湖北高出河南13个百分点。在经济领域,主要经济规模、发展速度指标都居中部六省之首,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则相对低下,如工业化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单位GDP能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在中部六省处于中等水平。在社会发展领域,城乡居民收入、接受高等教育水平、治安和保障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处于六省靠后的位置。
(二)建议
河南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层次低,工业化水平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一方面受制于庞大的人口压力、农业大省的基本省情和国家发展政策调整的影响,但另一方面思想相对保守、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政府部门办事效率相对低下,导致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结构优化迟缓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近年,省委和政府在这些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思想意识的更新,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非短时之功。河南只有立足省情,首先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用发展工业的思路去改造和提升农业,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业的发展应以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由粗放经营切实转变为集约经营,由追求总量转变为提升质量。其次,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坚持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观点,加强薄弱领域的建设力度,实现科学发展。第三,应把人文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文化交流与协作,提高居民的诚信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和改革开放意识,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来投资,实现借力发展。(来源: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
㈨ 2012年各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属于机密数字 你想知道 去银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