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贵州近两年的经济状况如何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
据测算,上半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546.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4%,高于上年同期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第二产业增长12.2%,第三产业增长8.9%。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的要求。
综观上半年经济的运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农业经济的平稳增长,为上半年经济增长贡献0.5个百分点。
全省农业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夏粮出现一定程度减产、油菜籽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农业增加值增长3%,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成果。
第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快速增长,分别为上半年经济增长直接贡献4.2和1.3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43.6亿元,同比增长12.8%,比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同期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轻工业增长10%,重工业增长13.8%,均保持较快增长。煤炭、铁合金、铝等产品销售形势较好,6月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累计为98.6%,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产销率的提高,为工业经济效益状况的明显改善,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1-6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总额10.3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1.2%。
由于“西电东送”建设力度不减,部分重大建设项目进入投资高峰期,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大幅增长。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48.72亿元,同比增长40.4%;更新改造投资完成45.96亿元,同比增长35.5%;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9.28亿元,同比增长41.6%。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进度加快。1-6月,全省用于电力的建设投资同比增长42.4%,比去年同期增长幅度高28.2个百分点。
第三,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使第三产业为经济增长贡献3.4个百分点。
上半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83亿元,同比增长9.6%,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我省虽然未发生非典疫情,但非典对旅游、航空、铁路和公路客运等行业造成较大影响,上半年旅游总收入仅为26.92亿元,同比下降32.3%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
全省实现进出口总值4.08亿美元,同比增长30.8%,其中出口2.33亿美元,增长13.5%;进口1.75亿美元,增长64.2%,增幅比上年同期均有较大提高。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38.1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4%,收入增长主要原因是城镇居民工薪收入增加幅度较大。
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608.2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0.31元,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5%,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4.3个百分点。农民现金收入增幅下落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上年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大部分地区由于粮食等农产品减产,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减少;二是土地征用补偿的收入下降,上半年农民人均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同比减少了44.8%。
第四,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金融机构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上半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11.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56.57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8.4%和22.7%。财政总支出为119.52元,同比增长11.9%。在财政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均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银行贷款增加。6月末,全省各项贷款余额1546.98亿元,比年初增加142.81亿元。
第五,价格回升,一定程度刺激了经济的增长。
今年以来,受鲜菜、鲜果、粮油及部分服务项目价格上涨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开始逐月回升。上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上升0.1%。由于投资强力拉动,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5%。
二、经济发展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要高度重视“非典”的滞后影响
总体上看,“非典”疫情对我省上半年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不明显,经初步测算,影响GDP增长0.3个百分点左右。但它对我省经济产生的滞后影响需予以重视,特别是对生产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期。据省企业调查队于5月底在全省范围进行的快速调查,47.5%的企业认为影响时间会持续3个月以上。
(二)高度“三农”问题
一是旱情较重影响了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今年我省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干旱,受灾较重的地区夏粮减产达近3成,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粮食产量自2000年以来,已连续两年减产,力争和确保全年粮食的增产,是一个必须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是农资价格问题。今年以来,我省农资特别是化肥价格上涨幅度大,至5月底,尿素价格每包同比上涨8元。尿素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的增产,农民投入成本的降低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是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问题。由于粮食产量连续两年减产,我省农民出售农产品减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幅回落。另外,“非典”也给农民收入造成了一定影响。据省农调队对32个县劳动力回流的调查,截止5月15日全省反乡民工人数30多万,其中39.3%的民工是因“非典”而返回的。我省民工回乡人数虽只占外出民工人数的10%,但在疫区的民工由于企业减产或歇业等原因,收入有所下降。
(三)电力等部分生产要素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近年来,我省电力工业以“西电东送”为契机发展很快,去年末,全省装机容量达到590万千瓦,今年以来又有4台新机组共102万千瓦投产,到五月底,贵州电网装机容量已接近700万千瓦。但由于向外输电大幅上升和省内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的双重压力,电力生产供不应求的矛盾较为突出。据了解,全省九个市(州、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业用电紧张情况,不少地方仍出现拉闸限电现象。供电不足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制约影响较大,要千方百计协调好电力供应紧张的矛盾。
(四)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据对二季度城镇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城镇调查失业率达7.9%,比上年末上升1.17个百分点,增加失业人口5.3万人。特别是随着普通高校扩招后第一届毕业生就业,再加上历年沉淀没有就业的毕业生,总数为3.1万人左右,使得就业形势显得更为严峻。
三、对全年经济的看法
今年下半年随着国家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全省经济工作力度继续加大,经济运行将会出现进一步向好的态势,经过努力,全年经济增长9%的预期目标可望实现。
农业方面。农业下半年的形势若不出现意外,可能好于上半年。大秋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加之端午前降雨量充足,大秋作物基本实现满栽满插,烤烟又完成种植合同,如无大的自然灾害,农业可望获得丰收;畜牧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预计今年农业增加值可望实现全年增长目标。
工业方面,随着水电生产的逐步恢复,特别是下半年还有6到7台新机组投产,电力问题能够在9月份得到缓解,工业预期目标有望实现。
投资方面,如果在建项目后续资金有保障,新增项目能够顺利推进,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的大中型项目能按计划开工建设,全年投资建设将会有良好的表现,实现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是可期的。
第三产业方面。上半年非典影响了旅游、餐饮等部分行业,由于这些行业的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小,不会对第三产业增速产生太大的影响。但下半年如果没有大的调资政策出台,第三产业要实现全年预期目标难度较大。
围绕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的目标,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加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确保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加强水稻、玉米、烤烟、大豆等秋收作物的田间管理,确保农作物保持良好的生长态势;气象部门加强适时监测,在目前的降水集中期,各级要注意防治洪涝灾害以及水灾之后可能出现的伏旱;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二是协调好电力部门与其他工业企业的关系,帮助重点企业尽快恢复正常生产,解决好企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促进企业效益的改善。继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避免盲目生产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随着非典的控制,要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要下大力气抓好现有工业品市场的巩固和扩大工作,继续巩固和提高工业产销水平。
三是要抓住贵州未发生非典的机遇,及时启动旅游市场,以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⑵ 信贷余额,名词解释。
信贷余额(ConsumerCredit),包括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将于两个月及两个月以上偿还的家庭贷款。
外汇市场关注的是随季节调整的超前净信贷余额,一般来讲,消费者信贷余额增加表明消费支出和对经济的乐观情绪增加,这种情形通常产生于经济扩张时期,信贷余额下降表明消费支出减少,并可能伴随着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悲观情绪。
通常来讲,如果消费者信贷余额不出现大幅波动的话,外汇市场对该数据的反应并不强烈。同时,我们不能孤立的解读消费者信贷余额,要结合其他数据综合考察。。
⑶ 人均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51万,这一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人均消费贷款35,100,这个所谓的消费贷款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就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说服力了,因为就算是平均收入啊。你一平均那个东西你还参考什么什么东西一到平均这上面,你都得想一想它具备多大的说服力。
不算房贷的情况下,平均每个人有这个消费贷款的笔数。你会车子的贷款之类的也算吗?所以有贷款并不能说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就不好,比如一个人他25岁他的车子的贷款,有10万块房子的贷款有80万,你说这个人经济状态不好吗?不好的话他房子的首付是怎么做的?车子的首付是怎么做的?他不是没有钱,只是他选择了提前使用自己的这些钱。
⑷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是多少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需要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03万亿元,这些贷款都投向了哪些领域?
在投向实体企业的贷款中,上半年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明显提高,同比多增1069亿元;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平稳较快增长,占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量的近八成;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保持较高水平,6月末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1%。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金融去杠杆和监管政策持续推进,表外融资渠道将继续收紧,企业对信贷融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未来,定向调控政策将围绕增强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展开,企业整体信贷融资仍将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
在企业信贷融资稳中有增的同时,普惠金融信贷投放质量有所提高。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发布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将新增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小微企业。从政策落地情况看,这些精准聚焦的措施已经开始取得成效。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5.4万亿元,同比增长12.2%,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1.2个和2.5个百分点。上半年小微企业贷款增加1.07万亿元,增量占同期企业贷款增加额的20.9%。
不过,同样是普惠金融领域,农村和农业贷款增速却有所减缓。数据显示,上半年本外币涉农贷款增加1.71万亿元,同比少增3864亿元。6月末,本外币农村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9%,增速比上季末低0.7个百分点;农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6%,增速比上季末低1个百分点。
在房地产市场严格调控的背景下,房地产贷款增速持续回落。6月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35.78万亿元,同比增长20.4%,增速比上年末回落0.5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3.54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比重较2017年占比水平低1.9个百分点。
连平表示,在各项融资渠道都明显收紧的形势下,房地产行业作为去杠杆的重点领域,银行信贷也在不断收紧,房地产贷款增速多个季度持续回落。未来,随着棚改续建项目的不断加快,国家重点支持的各项政策性住房建设的力度加大,在房地产贷款稳中有降的同时,开发贷款仍将保持低增长态势。
来自新华社
⑸ 2018上半年贵州GDP是多少亿
7月17日上午,贵州省统计局发布贵州省2018年上半年主要统计数据。2018年上半年贵州全省地区生产总值6632.86亿元(人民币,下同),比上年同期增长10.0%,增速高于全国水平(6.8%)3.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7.78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2761.82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3023.26亿元,增长11.2%。
2018年上半年,贵州省围绕“放管服”,继续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贵州新增市场主体31.4万户,日均新增1700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增长20%。此外,随着贵州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业井喷式的增长,群众分享到更多的旅游发展红利,上半年城乡居民来自第三产业的经营净收入分别增长40%和6.2%。
⑹ 贷款余额是什么意思
贷款余额指至某一节点日期为止,借款人尚未归还放款人的贷款总额。亦指到会计期末尚未偿还的贷款,尚未偿还的贷款余额等于贷款总额扣除已偿还的银行贷款。
贷款投向进一步优化。前三季度全市新增的本外币企业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中,投向第二产业的贷款增加865.2亿元,其中制造业贷款增加351.9亿元;投向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交运仓储邮政业和租赁商务业的贷款分别增加348.2亿元、325.2亿元、263.5亿元、122.9亿元。个人住房贷款投放加快,前三季度全市新增本外币个人消费贷款273.9亿元,同比少增162.4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加91.2亿元,同比少增134.4亿元。从个人住房贷款投放节奏看,第三季度全市新增本外币个人住房贷款90.6亿元,环比和同比分别多增79.5亿元和53.8亿元,其中9月份增加37.6亿元,环比和同比分别多增2.7亿元和34.2亿元。前三季度全市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和其他消费贷款分别增加98亿元和85.6亿元,同比分别少增16.5亿元和11.4亿元。
【拓展资料】
贷款指国家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借款人所提供的按约定的利率和期限还本付息的货币资金。贷款按期限长短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按有无担保划可分为信用和担保贷款,按贷款的使用对象和用途可分为农村工商、消费贷款等,按个人贷款的种类可分为个人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公积金以及个人住房组合贷款。在会计处理上,企业的贷款可以根据贷款期限的长短并通过“短期借款”科目或“长期借款”科目进行核算,然后通过“应付利息”科目核算贷款利息。
⑺ 最新33个省的GDP及其增长率
广东 39082亿元 增速9.5%广东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见事早、行动快、出拳重,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完成生产总值39082亿元、比上年增长9.5%,人均生产总值40748元、增长8.4%,均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江苏 34061亿元 增速12.4%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232元,折合6475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29亿元,增长1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9%。 山东 33805.3亿元 增速11.9%全省实现生产总值 33805.3亿元,增长11.9%;地方财政收入 2198.5亿元,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19元,分别增长9.2%和8.5%。 浙江 22832亿元 增速8.9%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22832亿元,比上年增长8.9%;地方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7.2%;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1.7%;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1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07元,实际增长9.7%和9.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1.5%;城镇新增就业8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6%;人口自然增长率4.63‰。 河南 19367亿元 增速10.7%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19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26亿元、支出2903亿元,分别增长11.6%和2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05亿元,增长3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46亿元,增长19.1%。 河北 17026.6亿元 增速10%经初步核算,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实现17026.6亿元,总量排全国第六位,比上年增长10%。 辽宁 15065.57亿元 增速13.1%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065亿元,增长13.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91亿元,增长1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75亿元,增长3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12亿元,增长18.2%。经济增长保持了不低于振兴以来的平均速度,不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速度。 上海 14900.93亿元 增速8.2%2009年,上海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40.3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5273.3亿元比上年增长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4%,扭转了工业生产持续下滑的走势,初步遏制了对外贸易降幅持续扩大的势头。 四川 14151.3亿元 增速14.5%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14151.3亿元,增长1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74.2亿元,增长21.9%;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04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4462元,增长8.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8%;人口自然增长率2.7‰。 湖南 12930.7亿元 增速13.6%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2930.7亿元,增长13.6%;财政总收入1504.6亿元,增长1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95.4亿元,增长3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3.8亿元,实际增长21.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4%。 湖北 12831.52亿元 增速13.2%初步统计,全年生产总值12831.5 亿元,增长13.2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42.2 亿元,增长20.1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11.8 亿元,增长41.6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28.4 亿元,增长19 .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7 元,增长9.2 % ;农民人均纯收入5035.3 元,增长8.1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8.8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4 个百分点。 福建 11949.53亿元 增速12.0%初步核算,2009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49.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7.6%,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全年工业增加值4918亿元、增长12.1%,建筑业增加值894亿元、增长18.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01亿元,增长5%,粮食总产量667万吨,连续三年增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9%,农产品出口增长12.8%。 北京 11865.9亿元 增速10.1%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86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026.8亿元,增长10.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86元,实际增长9.7%和13.4%。 安徽 10052.9亿元 增速12.9%初步核算,2009年,我省共实现GDP 10052.9亿元,成为第14个“万亿大省”。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9%,增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4.2个百分点。 内蒙古 9725.78亿元 增速16.9%初步核算,经国家统计局审定,2009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9725.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6.9%,比全国平均增速高8.2个百分点,增速连续八年保持全国各省区市第一位。 黑龙江 8288亿元 增速11.1%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88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1.1%,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905.5亿元,增长1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29.1亿元,增长37.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641.6亿元,增长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401.8亿元,增长19.2%。 陕西 8186.65亿元 增速13.6%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186.65亿元,增长13.6%;完成财政总收入1389.5亿元,增长25.8%;城镇新增就业38.8万人,登记失业率3.94% 。 广西 7700.36亿元 增速13.9%初步统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7700.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比全国高5.2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排第5位;财政收入966.89亿元,增长14.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20.83亿元,增长19.8%,比全国高6.1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排第6位。 江西 7589.2亿元 增速13.1%全省实现生产总值7589.2亿元,增长13.1%,财政总收入928.7亿元,增长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42.4亿元,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84.4亿元,增长19.3%。 山西 7300亿元(对比2008年数据) 增速6%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左右(7300亿元——对比2008年数据);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增速创15年以来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4%。 吉林 7200亿元 增速13.5%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地方级财政收入达到487亿元,增长15.2%。 天津 7500亿元 增速16.5%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是7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11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259亿元,分别增长3.4%、18.2%和15.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62403元,折合9136美元,增长11.1%。 重庆 6527亿元 增速14.9%2009年,是重庆在逆境中化危为机、挑战中克难奋进的一年。初步统计,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9%,达到6527亿元。 云南 6168亿元 增速12.1%去年,全省生产总值完成6168亿元,增长12.1%;财政总收入1490.8亿元,增加130.6亿元,增长9.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98.3亿元,增加84.2亿元,增长13.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949.8亿元,增加479.6亿元,增长32.6%。 新疆 4270亿元 增速8%全区生产总值预计4270亿元,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25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8亿元,增长14.8%。全口径财政收入883.7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8.8亿元,分别增长7.9%和7.7%;地方财政支出1474.9亿元,增长2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20元,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增加497元,增长14%,实现历史性突破。 贵州 3887亿元 增速11%预计全省生产总值3887亿元,增长11%;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779.58亿元和416.46亿元,增长15.9%和19.7%,一般预算支出1358.76亿元,增长2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38.18亿元,增长3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7.25亿元,增长1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10.9%和10%左右;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1161.2亿元和1087.2亿元。 甘肃 3380亿元 增速10%预计,完成生产总值3380亿元,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486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1508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1386亿元,增长11.1%。 海南 1646.6亿元 增速11.7%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全省生产总值16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2.5亿元,增长4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4.5亿元,增长19.2%,投资、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宁夏 1334.6亿元 增速11.6%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334.6亿元,增长11.6%。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达213.6亿元,增长19.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百亿元,达111.5亿元,增长17.4%。税收增幅居全国第六。粮食总产实现“六连增”。扩内需取得重大成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119.1亿元,增长30.3%。 青海 1081.27亿元 增速10.1%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实现生产总值108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0.5亿元,增长37.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亿元,增长18.8%,实际增幅为近20年来最高。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6.5亿元,增长21.9%,增幅超过全国水平10.2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到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92元,增长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46元,增长9.3%。 西藏 437亿元(预计) 增速12.1%今年西藏自治区的生产总值预计达到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大幅增长,预计达到30亿元,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
⑻ 欢墩镇的第三产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不断优化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200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2万元,年末居民各项存款余额为7550万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7074万元,贷款余额为4895万元。现有镇集贸市场1个。
⑼ 第三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思路
摘要 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