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贷款余额是什么意思
贷款余额是指至某一节点日期为止,借款人尚未归还放款人的贷款总额。亦指到会计期末尚未偿还的贷款,尚未偿还的贷款余额等于贷款总额扣除已偿还的银行贷款。如有疑问可以联系贷款机构/银行咨询。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0-12-0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B.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怎么算
有日均、月均、季均,看你需要什么样的统计口径。
C. 什么是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就是指月末银行的存款和贷款数据。
金融机构贷款是指:企业向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的资金。其中商业银行是国家金融市场的主体,资金雄厚可向企业提供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因此商业银行贷款是企业负债经营时采用的主要筹资方式。
存、贷款是金融市场组织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最重要的来源和方式。一般认为,金融市场组织的基本功能就在于积聚存款、投放贷款,以优化资金配置,积极动员各经济部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参与贡献。存款积聚不足即为资本供给不足,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障碍;而储蓄充足时,要促进经济发展,还须以储蓄能够充分有效地转化成投资为前提。
D.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是多少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需要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03万亿元,这些贷款都投向了哪些领域?
在投向实体企业的贷款中,上半年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明显提高,同比多增1069亿元;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平稳较快增长,占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量的近八成;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保持较高水平,6月末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1%。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金融去杠杆和监管政策持续推进,表外融资渠道将继续收紧,企业对信贷融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未来,定向调控政策将围绕增强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展开,企业整体信贷融资仍将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
在企业信贷融资稳中有增的同时,普惠金融信贷投放质量有所提高。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发布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将新增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小微企业。从政策落地情况看,这些精准聚焦的措施已经开始取得成效。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5.4万亿元,同比增长12.2%,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1.2个和2.5个百分点。上半年小微企业贷款增加1.07万亿元,增量占同期企业贷款增加额的20.9%。
不过,同样是普惠金融领域,农村和农业贷款增速却有所减缓。数据显示,上半年本外币涉农贷款增加1.71万亿元,同比少增3864亿元。6月末,本外币农村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9%,增速比上季末低0.7个百分点;农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6%,增速比上季末低1个百分点。
在房地产市场严格调控的背景下,房地产贷款增速持续回落。6月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35.78万亿元,同比增长20.4%,增速比上年末回落0.5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3.54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比重较2017年占比水平低1.9个百分点。
连平表示,在各项融资渠道都明显收紧的形势下,房地产行业作为去杠杆的重点领域,银行信贷也在不断收紧,房地产贷款增速多个季度持续回落。未来,随着棚改续建项目的不断加快,国家重点支持的各项政策性住房建设的力度加大,在房地产贷款稳中有降的同时,开发贷款仍将保持低增长态势。
来自新华社
E. 什么是存贷款余额
存、贷款是金融市场组织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最重要的来源和方式。一般认为,金融市场组织的基本功能就在于积聚存款、投放贷款,以优化资金配置,积极动员各经济部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参与贡献。存款积聚不足即为资本供给不足,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障碍;而储蓄充足时,要促进经济发展,还须以储蓄能够充分有效地转化成投资为前提。
F. 深圳经济现在比香港如何
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
25 年来,深圳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保持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迅速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1980-2004年,深圳GDP年平均增长28%, 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 40.2%,地方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 35.2%, 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37.9%。2004年 ,全市实现 GDP3423 亿元 , 在内地大中城市中名列第5位;人均 GDP 超过 7100美元,居第1位;外贸 出口总额 778亿美元,连续 12年居全国首位;全口径财税收入118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2亿元,居全国第 3 位.
2004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 3266 亿元 ,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2%,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 56.7%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351 亿美元 ,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5%,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1/5 强。深圳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建自主创新型城市已显雏形。近 5 年,深圳新技术研发投入超过400亿元 ,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逐年快速增长,发明专利的比重不断提高,成为全国第三大专利申请城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已跃居全国第一。涌现出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一批以自主创新为特征、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民族高科技企业。以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视听产品、软件等为主体的IT产业产值约占全国的15%,在平板显示、存储技术等一批电子信息产业高端领域已初步形成发展优势,生物制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高技术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从1999年起,深圳已成功举办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深圳作为高科技城市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深圳已基本建成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其他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并存,结构比较合理的现代金融体系,初步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深圳的金融机构密度、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在内地大中城市中位居前列,金融业的创新能力、服务水平、赢利水平和先进技术的应用均处于领先地位。2004年,深圳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在大中城市中排第4位,证券交易、基金、创业投资、黄金、债券和外汇市场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以港口运输为龙头的深圳现代物流业发展迅猛。深圳港是华南地区连接世界市场的枢纽港,2004 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366万标箱,居全球集装箱枢纽港第 4 位。深圳机场是中国大陆第四大繁忙空港,机场旅客和货邮行吞吐量分别进入全球 100 强和50强。
文化产业正迅速发展成为深圳第四大支柱产业。2004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7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初步形成了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文化娱乐服务、传媒、创意设计、影视动漫制作等有一定优势和潜力的行业。
良好的产业结构产生了良好的发展质量和效益。2004年,深圳每平方公里土地上产生 1.75 亿元的GDP和6000万元的税收,每万元GDP能耗只有 0.55 吨标准煤(全国为 1.4,上海、北京均为1.07), 万元GDP用水量47.2立方米,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34.6%,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今年上半年,我市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耗电量又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8%,每万元GDP耗水量下降了13%。此外,深圳还是全国第一个实现工业污染全面达标排放的城市。可以说,相对国内其他地区而言,深圳走的是一条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增长路子。这样一条发展道路,使得深圳能够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2004 年 , 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76 万元 , 比 1985年提高了13倍。已形成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保覆盖率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截至 2004年底,全市户籍职工五大社会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8% 以上,并逐步建立了外来务工人员养老、工伤保险。大力实施富裕工程,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真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建立完善公共危机处置机制,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大力实施文化立市和科教兴市战略,文艺精品不断涌现,荣获包括五个一工程奖在内的各类国家级以上奖励600多项 ,成功举办首届文博会。基础教育发展迅速,成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市,六个区全部建成省教育强区。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公共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http://news.tom.com/1002/20050819-2402118.html
香港经济情况:
香港是一个经济高度外向型的城市,过去20年来,整体经济增超过两倍。人均GDP(2003年为23,030美元)在亚洲仅次于日本。香港的经济实力雄厚,截至2004年8月底,外汇储备为1,185亿美元,居世界第五。香港的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分别为0.1%、13%和87%左右,其中,金融业、房地产业、贸易及物流业比重较大,占GDP的35%左右。
香港是亚太地区主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旅游和信息中心,目前是世界第十一大贸易实体、第十二大银行中心、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以及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拥有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亦是主要的黄金交易中心。香港是世界上经济最开放的地区之一,商品、资金进出自由,连续多年被国际机构评为全球经济最自由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
香港的政府一向奉行市场主导的自由经济政策,创造有利的营商环境,鼓励公平竞争,并在国际上捍卫和促进香港的商业利益。自1983年10月起,香港实施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把港元汇率固定于每7.8港元兑1美元,目的是维持货币汇率稳定。
香港实行简单低税制,采用地域来源税制概念,即只有来自香港的收入才需交税。主要税种有利得税、薪俸税及物业税、博彩税、物业及股票买卖印花税、以及对若干指定商品如烟、酒、碳氢油等征收的税款。政府其它收入来源还有政府服务各项收费、差饷、土地基金、物业及投资回报、来自土地交易的收入等。
香港的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金融服务业主要表现在发达的银行业,世界前100 家大银行中有74家在港营业,业务以对外为主,约55%以外币为单位,主要从事零售及批发性银行业务;香港同时还是全球最开放的保险业中心之一。服务贸易主要包括民航、航运、旅游、与贸易有关的服务及旅游服务,以服务出口总值计算,香港在亚太区内仅次于日本排名第二,在世界则排名第九。香港的服务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67%上升至2002年的87%。目前,香港共有27万多家服务业机构,约占全港商业机构总数的94%,雇用约195万名工人,约占全港商业机构雇员总人数的89%。
自1978年祖国内地实行改革开放后,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日趋密切,贸易及投资均大幅增长。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香港也是内地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场。香港是内地最大的外资来源地,除提供直接投资外,还在为内地筹措资金,筹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及股票等方式。直接投资方面,截止到2004年6月底,香港在内地的已实现直接投资金额达2,330亿美元,占内地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44%左右。内地在香港也有巨大的投资,目前,经国家正式批准的在港中资企业有2000多家,总资产2,200亿美元。中资企业已经成为香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业务几乎涉及各个领域,中资企业在航运和旅游业的市场份额约占25%左右。中资银行的存款额占香港银行存款总额的23%,而贷款额则占22%,中资建筑行业的市场份额约占15%。到2003年10月底,共有247家内地国有企业和驻港中资企业在港上市,占香港上市公司总数的24%;市值约为14,398亿港元,占香港股市总市值的28%。
http://www.tlbook.net/hk97/ShowArticle.asp?ArticleID=8301
G. 深圳这个城市
总结回答:
1、深圳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女=1:7
2、深圳的冬天不冷,因为什么所谓的冬天其实就是秋天
在深圳
夏天有9个月(4~10月)
另外一个半月春天
一个半月秋天
3、深圳的治安
关内很乱,关外相当乱.
令人防不胜防啊!!
这个号称有1100万人口的城市只按200万人口来配置警力
有时候不是说小心就没问题的 ?
4、深圳的平均工资水平
2006年
深圳平均工资
2700左右/月
最低工资
810/月
5、深圳到香港
1)每隔3分钟就有一班车
2)罗湖出来就过关到了深圳,就见到深圳火车站
祝你好运
回答者:wuhaorn - 高级经理 六级 5-15 10:03
一、深圳市男少女多是因为太多的低附加值“三来一补”工厂绝大部分是女工,因此造成男女比例失调,深圳关内(特区内)因为这类工厂较少,因此男女比例基本正常。
二、深圳的冬天一般不冷,偶尔也会到摄氏十度以下的气温,但冬天太短了;
三、深圳的治安关内外两重天,关外治安特别差,关内只能说稍好;
四、深圳平均工资水平还是高于全国水平的,相应的物价水平也不低;
五、深圳到香港要坐火车的话是步行过罗湖关,然后在香港的罗湖火车站搭乘九广东铁到香港市区;深圳市内只有大巴到香港,走皇岗口岸。
深圳,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历经20多年改革开放的栉风沐雨,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风景秀丽、投资环境优良、经济比较发达、初具现代化规模的海滨城市,向世人展示着新世纪的活力和希望,展示着五百余万深圳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精神风貌。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其人口随着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劳动力的需求而不断增加。在80年代,深圳第二产业,尤其是“三来一补”工业迅猛发展,吸纳了全国各地大量的从业者,人口急剧增加,全市常住人口从1979年的31.41万人增加到1989年的191.60万人,10年间增加了160.19万人,年均增长19.8%。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有关人口政策的实施,人口总量增速降低,这一时期人口年均增长率为7.9%。
200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04.2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39.44万人(特区内87.58万人,特区外51.86万人),暂住人口364.80万人(特区内144.62万人,特区外220.18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16.60‰,死亡率1.46‰,自然增长率15.14‰。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12.04万人,农业人口27.40万人。男性人口73.59万人,女性人口65.85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587人。
20多年来,深圳国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先后完成了“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四个五年计划。“八五”期间,深圳经济由以往的打基础全面进入经济增长和经济质量同步提高的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综合经济实力迅速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九五”时期,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改造和升级,形成了新的经济发展格局,经济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2002年,世界经济发展遭遇近20年来前所未有的困难而明显放缓。面对不利的外部因素,深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努力扩大投资规模,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国民经济在逆境中仍然保持了健康平稳的增长态势,为完成“十五”计划打下了良好基础。
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39.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9年的340倍,平均每年增长28.8%,经济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四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6030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首位,23年增长了21.6倍,平均每年增长14.5%。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飞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1979年的37.0∶20.5∶42.5调整为0.8∶55.2∶44.0。
1979年至2002年,深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013.8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6.4%。20多年来,深圳建成了大批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交通、通讯、能源、市政设施工程以及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工业项目。深圳城市建设呈现出崭新的风貌,社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
深圳拥有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是地区性的客货运输中心。2002年,全社会货运量达5777.61万吨,客运量10644.00万人。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在深圳交汇。全市管养公路通车里程1385公里,其中等级路里程1385公里,公路网密度71.00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5.9公里。深圳国际机场已开通9条国际航线、120条国内航线,机场旅客吞吐量达935.39万人次。深圳现有9个港区,82个货运码头,39个万吨级以上的泊位,港口年货物吞吐量8766.73万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761.78万标箱,居世界第八位。深圳已建成通往国(境)外口岸17个,其中一类口岸12个。深圳拥有中国最大的陆路客运口岸——罗湖口岸,中国最大的陆路货运口岸——皇岗口岸,中国第二大集装箱海港——盐田港,中国第四大空港——深圳国际机场,是目前全国唯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
20多年来,深圳邮电通讯业飞速发展。至2002年末,全市已有邮电局(所)703个;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08.90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607万门;全市固定电话用户271.1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05.00万户;平均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54部,移动电话120部。
20多年来,深圳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全市用电量259.92亿千瓦时;自来水日供应能力412.20万吨,供水总量108070万吨,自来水普及率98.5%;年末大中小巴营运线路291条,公共交通营运车辆16249辆,其中大巴3495辆,中小巴3049辆,“的士”9705辆。特区内年末实有道路长度1786公里,路灯84824盏,城市桥梁213座,污水日处理能力115.2万立方米。
20多年来,深圳城市环境日趋优美。至2002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495.28平方公里,其中特区内建成区面积168.06平方公里。特区内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7580公顷,绿化覆盖率45.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90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61.8%,主要饮用水源水库水质达标率96.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4.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6.0分贝,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8.2分贝。1997年,深圳市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2000年深圳市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2001年,深圳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20多年来,深圳工业在结构调整中持续高速增长。2002年,全市完成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3571.26亿元(现价),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二位,平均每年递增44.5%。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大,工业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3%,居各行业榜首。
深圳已形成以电子及通信设备为主导,包括电力生产、食品加工、服装、医药等33个行业的工业体系。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是深圳工业经济的主体,2002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总产值2849.19亿元(现价),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9.8%。深圳工业产品以出口国际市场为主,工业出口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
90年代以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崛起,200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709.92亿元(现价),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1年的8.1%提高到47.9%,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
20多年来,深圳积极发展“三化”(企业化、工厂化、现代化)、“三高”(高产、高质、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农业生产获得丰硕成果。“菜篮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蔬菜产量从1979年的8639吨增加到2002年的21.79万吨,水果产量从2401吨增加到3.55万吨,出售肉类产量从6726吨增加到7.55万吨,禽蛋产量从57吨增加到400万吨,牛奶产量从1622吨增加到2.28万吨,水产品总产量从7039吨增加到6.41万吨。
2002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8.87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33.84亿元,鲜活产品出口12.97亿港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深圳主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出现了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的局面,买方市场的格局形成。主要消费品供应充裕,200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9.59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九位,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79年增长508倍,平均每年增长31.1%。
商业机构、网点大幅增加,形成了国有、集体、股份、外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业网络。2002年商品销售总额1379.95亿元,比1979年增长710倍。
深圳是较早实行价格改革的地区。20多年来,物价总走势随着价格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呈明显的波浪起伏。
1981—1982年,深圳实行价格改革初期,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达110.7%,形成第一个物价高峰。随后在1985年、1988—1989年、1993—1994年三个物价上涨高峰期,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接近或超过120%。1993年以后实行三年多的宏观调控,价格总水平明显回落。1997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商品买方市场格局形成,物价水平开始在低位运行。2002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2%。
20多年来,深圳进出口贸易取得长足发展。据海关统计,200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872.31亿美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是1979年的1811倍,平均每年增长38.6%。其中出口总额465.57亿美元,是1979年的1839倍,年均递增38.7%。2002年深圳出口总额占全省出口比重达39.7%,占全国比重为14.3%,并连续十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榜首。
从深圳的出口贸易方式看,2002年深圳一般贸易出口55.7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2.0%;“三来一补”贸易出口114.75亿美元,占24.6%;进料加工贸易261.83亿美元,占56.2%。从深圳出口的市场分布看,香港、美国、欧盟分别居前三位,2002年三者所占比重为40.2%、24.7%和11.7%。从出口的产品构成来看,深圳的出口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69.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3.7%。
至2002年底止,已有8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深圳投资,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9494个,合同利用外资416.6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15.19亿美元。其中2002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9.02亿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3位。
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中,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888个,3000万美元以上的151个,1亿美元以上的26个。跨国公司到深圳投资日趋活跃,据统计在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86个跨国公司、国际知名大企业在深圳投资,投资项目达138个。
外商在深投资企业经营状况普遍良好,投资回报丰厚。2002年有673家外商投资企业追加投资,增加合同外资12.41亿美元。
深圳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入出境口岸。2002年,经深圳各一线口岸入出境的人员12865.42万人次;入出境交通工具1255.91万辆(架、列、艘)次。
深圳依山傍海,四季常青,景色秀丽,气候宜人,旅游娱乐资源和设施独具特色。世界最大的风景微缩区“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主题公园“欢乐谷”、“明思克航母世界”、“海洋世界”,野生动物园、珍稀植物园以及美丽的海滩、海滨浴场等众多观光娱乐场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目前深圳已建成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7个,多次国际、国内赛事在这里举办。
目前,深圳有星级宾馆152家,其中五星级宾馆10家,四星级10家。中国政府对到香港的外国人组团进入深圳特区旅游观光实行144小时免签证。2002年,深圳旅游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1522.89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449.35万人次,国内游客1073.5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17.23亿美元。1998年,深圳被国家命名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多年来,深圳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2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5.85亿元(不含基金收入),是1979年的1545倍,平均每年增长38.7%,实现了财政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良好局面。深圳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北京,居第三位。
2002年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304.07亿元(不含基金支出),是1979年的1023倍,平均每年递增35.4%。财政收支的稳步增长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发展经济起到重要的作用。
20多年来,深圳金融业在不断改革中稳步健康发展。金融宏观调控能力日益增强,金融监管和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至2002底,深圳市拥有金融机构116个,其中外资金融机构29个(不含办事处、代表处),逐步形成了目前的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包括股份制及外资银行,业务范围拓展至银行存贷款、离岸业务、外汇、保险、证券、期货、典当等方面的较成熟的金融体系。
200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952.73亿元,贷款余额为3512.48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均居第四位。存贷规模分别是1979年的4892倍和4669倍,年均递增44.7%和44.4%。
2002年全市保险机构12个,承保额18616.69亿元,保费收入65.65亿元,赔款给付支出18.43亿元。
1987年9月,全国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在深圳成立,1991年6月继上海证券交易所后深圳证券交易所亦成立,从此深圳证券市场逐步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1996年进一步加强监管,在改革、调整中继续发展,并确立了全国性市场的地位。2002年深交所上市公司数目508家,上市证券数目615只,市价总值12965亿元。深圳证券市场全年总成交金额14039.68亿元,其中股票成交额11031亿元。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深圳职工队伍逐步壮大,工资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末全市在岗职工人数为101.76万人,工资总额达283.28亿元,职工年平均工资28218元,比1979年增长36倍,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比1979年实际增长4.6倍,年均递增7.8%。
2002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359.28万人,是1979年的26倍,年均递增15.2%,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3.94万人,第二产业200.38万人,第三产业154.9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45%。
20多年来,深圳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全面提高,消费结构、生活环境日益改善,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飞跃。2002年深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941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8926元,城镇恩格尔系数27.4%,比1985年降低20.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10610元,是1979年的70倍。人均储蓄存款34834元,是1979年的345倍。人均居住使用面积21.8平方米,人均生活用电量663千瓦时。
2002年末,深圳市户籍人口中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64万人,其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8.40万人。
2002年全市已有普通中学134所,在校学生15.07万人;小学395所,在校学生41.52万人;幼儿园634所,在园儿童11.04万人。全市9所高校(包括2所成人高校)共招生1.02万人,在校学生2.68万人。
深圳新建了现代化的图书馆、书城、博物馆、科技馆、电视台、广播电台、新闻中心、剧院、戏院、艺术中心、音乐中心等文化设施。2002年出版报纸82923万份,各类杂志2845万册,图书488万册。
医疗卫生条件日益改善。全市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和床位数大幅增加,防治病能力不断增强。至2002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761个,卫生机构病床12404张,卫生技术人员1.86万人,分别比1979年增长11.3倍、19.8倍和17.8倍。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由1979年的12人提高到2002年的16人。
深圳已建成大型体育场、体育馆等体育设施,专业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广泛。
H.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是什么意思
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指某一时点金融机构存款金额与金融机构贷款金额。其中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
金融机构贷款是指:企业向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的资金。其中商业银行是国家金融市场的主体,资金雄厚可向企业提供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因此商业银行贷款是企业负债经营时采用的主要筹资方式。
I. 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是什么,怎么看
去当时办理贷款的银行打印一份贷款余额流水就可以了
写的很清楚。每个月的还款以及换了多长时间,还有多少待还
J.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是什么意思
金融机构发放的各项贷款的期末合计数 ,如年末数、季度末数和月末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