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贷款增速最快领域
人民银行统计,2021年二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85.5万亿元,同比增长12.3%;上半年增加12.76万亿元,同比多增6677亿元。贷款投向呈现以下特点。
一、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增长加快
2021年二季度末,本外币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119.11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比上年末低1.6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8.58万亿元,同比少增5809亿元。
分期限看,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余额4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7%,增速比上年末低6.5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1.65万亿元,同比少增2.4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72.69万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比上年末高1.5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6.62万亿元,同比多增1.68万亿元。
分用途看,固定资产贷款余额51.08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增速比上年末低0.2个百分点;经营性贷款余额49.22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增速比上年末低1.5个百分点。
二、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继续提升
2021年二季度末,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2.59万亿元,同比增长25.8%,增速比上年末高5.8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1.59万亿元,同比多增7507亿元。其中,重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0.85万亿元,同比增长24.4%,增速比上年末高5.9个百分点;轻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74万亿元,同比增长35.2%,增速比上年末高4.5个百分点。
2021年二季度末,本外币服务业中长期贷款余额48.91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比上年末高0.2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3.85万亿元,同比多增5680亿元。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3.2%,增速比上年末低4.6个百分点。
三、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
2021年二季度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1余额24.76万亿元,同比增长25.5%,比上年末高1.3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3.26万亿元,同比多增8324亿元。
2021年二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7.74万亿元,同比增长31%,增速比上年末高0.7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2.65万亿元,同比多增6734亿元。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6.59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293亿元,同比增长32.9%;助学贷款余额1238亿元,同比增长11.2%。
2021年二季度末,原建档立卡人口存量贷款余额1221亿元;全国脱贫人口2贷款余额8556亿元。
四、绿色贷款增长速度加快
2021年二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3余额13.92万亿元,同比增长26.5%,比一季度末高1.9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4.6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1.87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6.79和2.58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7.3%。
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6.68和3.5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5%和19.9%。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3.98万亿元,同比增长16.4%,上半年增加3295亿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3.88万亿元,同比增长20.2%,上半年增加3554亿元。
五、涉农贷款增速小幅回落
2021年二季度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41.66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比上年末低0.6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3.03万亿元,同比多增2072亿元。
2021年二季度末,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34.74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比上年末低0.4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2.74万亿元,同比多增2823亿元。农户贷款余额12.86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增速比上年末高0.9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1.07万亿元,同比多增1980亿元。农业贷款余额4.53万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比一季度末和上年末分别低2.1和1.6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2676亿元,同比少增727亿元。
六、房地产贷款增速持续下降
2021年二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50.78万亿元,同比增长9.5%,低于各项贷款增速2.8个百分点,比上年末增速低2.2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2.42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18.9%,比上年全年水平低6.5个百分点。
2021年二季度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2.3万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比上年末低3.3个百分点。其中,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4.65万亿元,同比减少1.5%,增速比上年末低2.5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6.58万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比上年末低1.6个百分点。
七、住户经营性贷款加速增长
2021年二季度末,本外币住户贷款余额67.77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增速比上年末高0.9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4.58万亿元,同比多增1.03万亿元。
2021年二季度末,本外币住户经营性贷款余额15.42万亿元,同比增长22.8%,增速比上年末高2.8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1.8万亿元,同比多增5924亿元。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52.35万亿元,同比增加13%,增速比上年末高0.3个百分点;二季度增加2.78万亿元,同比多增4331亿元。
注1: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的通知》(银发﹝2017﹞222号)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有关考核标准的通知》(银发﹝2018﹞351号),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包括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的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消费贷款、创业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
注2:脱贫人口包括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已脱贫人口。由于国务院扶贫办提供的贫困人口基础信息中区分了已脱贫享受政策和已脱贫不享受政策的人员信息,根据金融扶贫政策要求,从2019年起,已脱贫人口贷款中不再包括对已脱贫不享受政策的贫困人口发放的贷款。
注3:绿色贷款是指金融机构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经济活动,发放给企(事)业法人、国家规定可以作为借款人的其他组织或个人,用于投向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服务等领域的贷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Ⅱ 中小微企业贷款增幅代表什么
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冲击是比较大,自然中小微企业贷款增多了。
一季度货币政策传导改善,信贷结构继续优化,小微企业贷款明显多增。下一阶段,央行将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和机制,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
人民银行发布的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随着前期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逐步显现,政策传导改善,加之信贷需求有所好转,贷款保持较快增长。
数据显示,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3.7%,比年初增加5.8万亿元,同比多增9526亿元。
人民银行介绍,今年以来,央行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其精准滴灌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做好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特别是,着力缓解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报告显示,小微企业贷款明显多增,中长期贷款增长有所加快。一季度,普惠小微贷款新增5529亿元,同比多增2900亿元,3月末余额增速为19.1%,较上年末提高3.9个百分点,高出全部贷款增速5.4个百分点;新增中长期贷款4万亿元,同比多增2096亿元。
报告提出,要开展小微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强化评估结果运用。指导大型商业银行下沉金融服务重心、转变金融服务理念,推动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发展,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业务回归本源,专注小微等实体经济金融服务。
人民银行表示,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适时适度实施逆周期调节,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同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推动稳健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之间形成三角良性循环,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
Ⅲ 如何看待个人房贷余额增1.96万亿
2017年,中国宏观层面大力防范金融风险,抑制房地产泡沫,楼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严厉调控,房住不炒、租购并举的精神已深入人心。
在这一背景下,银行的“香饽饽”业务——个人住房贷款亦受到了严控,房贷降杠杆大势所趋。央行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个人房贷余额21.1万亿,同比增长26.2%,2016年全年这一增速为35%;余额仅增加1.96万亿,2016年同期余额增加为3.63万亿。
实际上,央行2017年一直在对房贷进行调控。过去十多年,住房的自住和投资需求集中爆发,造就了中国房地产业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增量需求推动市场发展,各大房企的经营链相对简单,主要是把房子盖好和卖好。而当供给、需求达到阶段平衡点之时,市场进入了存量时代,经营链变成了生产+销售+运营,这给所有房企和金融机构带来了挑战,以及机遇。
Ⅳ 上半年银行经营贷、消费贷大幅增长 利率“卷出”新低
上半年银行经营贷、消费贷大幅增长,利率创出新低。
经营贷与消费贷大幅增长:
国有大行增速明显:
利率卷出新低:
综上所述,上半年银行经营贷和消费贷的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后疫情时代消费复苏的推动以及银行对消费信贷市场的积极拓展。同时,随着LPR的下调和银行间的竞争加剧,消费贷利率也创出了新低。
Ⅳ 为什么居民存款大幅减少而贷款大幅增加
4月份人民币存款大幅减少,引发市场关注。5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4609亿元,同比多减552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
据证券日报,对此,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4月份银行季末考核时点已过,根据季节性规律,不排除因居民存款向理财“搬家”,导致当月住户存款余额下降的可能。4月份理财规模重回增长,也暗示了这种可能性。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随着资本市场稳定、理财产品净值回升,居民投资理财意愿逐步恢复,部分存款回流到握枝岩资本市场、理财市场。近期价格上涨较快,部分居民还加大了对与黄金相关的资产配置。同时,这也与一段时间来存款利率不断下行有关。一是老百姓原本就没钱。
一季度,可比价的GDP同比增长了4.5%,但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后实际仅增长3.8%。
与疫情之前的2019年1季度对比,2023年1季度现价GDP增长了31.2%,但居民工资性收入仅增长27.4%,比GDP低3.8个百分点。
这说明我们劳动力工资收入继续落后于劳动力所创造的财富,国民收入蛋糕中分给劳动力的部分变小了。这是老百姓存款减少、贷款减少的基础性原因。
二是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我们都知道,收入越高,用于理财的投资比例就越大,用于存款和消费的比例就越少。比如马云月入1个亿,他的生活消费最多也就几万块,只占其收入的百分之几。其他的钱,他用去理财投资了。他个人也无需贷款买车买房,因为他早就买了。但6亿月入1千的中低收入者,用尽其所有的收入,也只能过着紧巴巴的生搭陵活,买房要用尽6个荷包还必须依靠贷款。因此,发达国家利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去向穷人转移支付,缩小收入差距。所以这两年我一直在建议,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或者直接发钱,才能真正地刺激消费,恢复经济。
很遗憾,我们的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5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城镇私营单位和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数据显示,2022年城镇私营单位年均工资为65237元,比非私营单位的114029元低42.8%,比2021年的41.1%还扩大了1.7个百分点。从增速看,私营单位年均工资增长3.7%,比非私营单位工资增速6.7%低接近一半。
根据国证大数据的测算,段御城镇的个体户、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更低,他们的年收入只有不到5万元。
收入差距扩大,意味着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相对更低,存钱的能力更差,对贷款买车买房的需求更少(有能力付首付的更少了),从而影响了居民存款和贷款减少。
三是老百姓听从政府恢复消费的号召踮起脚消费了,但消费降级了。这也是存款与贷款减少的原因之一。
一季度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现价同比增长5.1%,但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了5.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了5.8%,分别比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幅度高0.3和0.7个百分点。支出增长比收入增长多,说明老百姓踮起脚在尽力消费。
因为老百姓收入跟不上经济的增长,加上消费的主力----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更少,所以居民在消费火热的同时,消费也在降级,即消费结构在向低单价倾斜。我在《关于2023年五一旅游热的冷思考》一文中就分析过,今年五一与疫情之前的2019年五一对比,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了19.09%和0.66%,但人均消费仅为510元,比四年前的2019年还低了15.4%。
为什么老百姓去巴厘岛的少了,去淄博烤串的多了?为什么买房的少了,但郊游的多了?这说明三年疫情老百姓真的是憋坏了,现在还是渴望消费的。但只能在收入允许的条件里,低消费。
不过,即使是降级的低消费,老百姓也是花了钱的,消费率也是增加了的。因此存款减少了,需要贷款的大额消费也减少了。